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秦腔赖子救婶台词

陕西方言各种句子

陕中东府渭北一带(土话读音较重)歪曲事实叫“呢”,骂人隐私叫“短”,脾气暴躁叫“歪人”,已婚女叫“婆娘”,生孩子叫“抓娃”,笨拙叫“吧拙”,太阳叫“爷”,肛门叫“屁眼”,大便叫“夿夿”,巴结人叫“舔尻子”,香味叫“劝”,娶媳妇叫“sei媳妇”,迎亲小男孩叫“镊姑娃”,弹嫌叫“挑刺儿”,女儿去娘家叫“遨娘家”,批评叫“数落、失撅”,眼泪叫“撵雨”,公 公叫“阿公”,婆婆叫“阿家”,猪叫“唠唠”,行动慢叫“暮囊”,啰嗦叫“斧音”,猪油叫“荤油、腥油”,挖苦人叫“嚷人”,追叫“撵”,羞叫“焚”,男 孩头髪叫“帽盖”,合适读“和式”,慷慨叫“大方”,小气叫“抠掐”,睡觉读“费觉”,没有读“煤咧”,法律读“法狱”,可恶读“可误”,这样读“着 样”,晚饭叫“喝汤”,摇摆叫“吥唻”,便宜读“偏乙”,楞小伙叫“冷娃”,坏了叫“哈咧”,污垢叫“垢夹”,作孽读“糟孽”,头叫“撒啊”,家里叫“屋 里”,小娃叫“木都娃”,油条叫“油炸鬼”,猖狂读“张狂”,找叫“寻”,爱读“艾”,那读“乃、喔”,斟酌叫“吃模”,不要读“嫑”,不用读“甭”,角 币叫“毛票儿”,高粱叫“掏黍”,铡刀叫“嚓子”,板凳叫“板藤”,碰、撞叫“碓”,爱夸自己往事叫“老卖派”,闲读“寒”,迟读“瓷”,双、霜读 “方”,困惑叫“枉累”,厨房叫“灶伙”,茶杯叫“碗碗”,生意叫“买卖”,商店叫“铺子”,傻子叫“瓜娃”,爱说谎话的人叫“谎流儿”,遇事迟疑不决叫“很难唱”,钱叫“嘠啊”,损坏叫“日踏”,残废人叫“十不全”,中式纽扣叫“纽门”,孩子可爱叫“乖娃”,没眼色的人叫“莫挡儿”,乡下人叫“乡棒”,放下叫“搁吓”,骄傲叫“骛”,摆阔气叫“拽”,厕所叫“茅子”,妯娌叫 “线吼”,连襟叫“挑担”,舅爷叫“老舅”,姨婆叫“老姨”,姑奶奶叫“老姑”,婶母叫“娘”,强盗叫“土匪”,幸福叫“滋润”,小孩尿布叫“褯子”,卖 淫叫“卖屄货”,嫖娼叫“逛窑子”,南方人叫“蛮子”,心烦叫“慔乱”,人家读“人丫”,吃、打叫“咥”,赌徒叫“赌博轱辘子”,蚯蚓叫“曲蝉”,尝读 “赏”,蝴蝶叫“蟮蟮”,南瓜叫“番瓜”,沙果叫“林锦”,花生叫“花森”,缘分叫“言法”,显摆叫“扎势”,里屋叫“里间”,摔倒叫“栽咧”,拳头叫 “捶头”,扔掉叫“招了”,赚读“建”,毒读“图”,小叫“碎”,这里叫“治答”,那里叫“误答”,哪儿叫“呀答”,那儿叫“奈答”,昨天叫“压里”,骂 叫“日嚼”,说大话叫“吹牛”,无赖叫“死狗”,贪吃叫“嗓捻”,笨人叫“瓷壶儿”,打架叫“打捶”,发愣叫“瓷马古东”,疲倦叫“乏咧”,逛叫“浪”, 那边叫“乃岸”,小偷叫“绺娃子”,这边叫“治岸”,蛇叫“啥啊”,乌鸦叫“老哇”,鹰叫“饿老刺”,喜鹊叫“嘎雀”,老鼠叫“老福”,麻雀叫“羞羞”, 煎熬叫“熬颠”,吝啬叫“pia气”,劳累过甚叫“席席的咧”,祖父叫“衙”,祖母叫“婆”,很好叫“嘹”,没成叫“黄咧”,棉鞋叫“窝窝”,说慌叫“日鬼”,掉价叫“跌咧”,饺子叫“煮角”,敬神叫“献衙衙”,未婚女子梳头髪叫“梳孓子”,婴儿叫“哞牙”,经济紧张叫“不宽展”“日子过的较竭”,阴天读“nin 天”,晴天读“停天”,叫花子叫“操化头”,浅紫色叫“雪青”,植读“池”,母乳叫“奶奶”,小蝌蚪叫“蛤蚂骨豆子”,青蛙叫“蛤蚂”,薛读“些”,幽默 读“油mei”,旧社会称呼兵叫“粮子”,郝读“喝”,电影读“电凝”,颜色读“年色”张贴读“bia住”,岳父、岳母叫“唱人、唱母”,宽面叫 “biangbiang”,说话读“fie话”,白天叫“赔天”,晚上叫“黑唠”,日本读“儿本”,冷读“咧”,炕叫“配”,去叫“弃”,赊读“傻”,水 读“匪”,大读“奓”,笨读“闷”,这读“朕”,是、市、柿、事都读“四”,贱读“靝”,绿读“六”,去吧读“佉啊”,麦读“mei”,牛读“吽”,来吧 读“啦啊”,贼读“cei”,停住读“驽出”,国家读“归家”,水晶读“匪进”,农村读“龙裙”,勺勺读“学学”,茄子读“佉子”,豆腐读“透付”,客人 读“刻人”,科学读“阔学”,薄读“婆、朴”,喂读“吁”,肉、褥读音相同,群众读“群重”,药读“月”,驴读“鱼”,尾读“易”,鞋读“孩”,吓读 “哈”,动弹读“痛团”,之读“紫”,苹果读“苹果”,迎读“拧”,狼叫“猡”,善辩的人叫“舌辩猴”等等。

陕南商洛柞水一带一些奇特的称呼:因山大沟深,人群分散,因地域不同而称呼不同。

县南部把父亲叫“爷”,把祖父叫“爹”或“家”;县中部一部分人把父亲叫“爹”,把祖父叫“爷”;县北部则把父亲叫“爸”“大”,把母亲叫“妈”,把伯父叫“伯(音贝)”;其他地方把祖父叫“祖”“先人”,把父亲叫“叔”“伯”“父”或“大老汉”,把母亲叫“娘”“妲”“婺”“姨”“勒”“婶”“细老汉”,有的地方把媒人叫“红爷”,儿童叫“仔”或叫“崽”“娃”,留客叫“立下”,炒菜叫“捻菜”,回答叫“言传”,客气叫“讲礼”,文明叫“斯文”,烧火叫“添水”,吃饭叫“嘬饭”“薅饭”“咦饭”,把睡觉叫 “困醒”“眯”。

陕北榆林、延安一些方言:知道叫“亥哈”,朋友叫“拜识”,合适叫“印字”,男人叫“汉子”,媳妇叫“婆姨”“囚子”,什么叫“甚”“什嘛”,调侃叫“穿板子”。

陕西关中一带方言按形容类区分(一)用人的某一器官形容“眼” 好看叫“顺眼”,讨厌叫“逊眼”,不灵活叫“死心眼”,爱捣鬼叫“瞎心眼”,不讲亲情叫“干睁眼”,勾心斗角叫“玩心眼”,盼人穷叫“害红眼”,另眼看叫 “翻白眼”,死不认账叫“瞪白眼”,不讨人爱叫“白眼”,束手无策叫“干瞪眼”,向上看叫“势利眼”,有点子、有办法叫“有板眼”,事情乱叫“没眉眼”, 麻烦叫“麻眼”,难看叫“伤眼”,脾气暴躁叫“毛眼”,心胸窄、气量小叫“小心眼”,贪吃叫“嗓眼”。

“手”熟练叫“老手”,小偷小摸叫“三只手”,帮忙叫“搭手”,货物紧俏叫“抢手”,货物出售叫“脱手”,对别人发脾气、抨击别人叫“弹牙”。

“脚”不穿鞋袜叫“精脚”,能干重活叫“力脚”。

“气”发怒叫“着气”,遇到坏事叫“晦气”,自大叫“傲气”,痴呆叫“二气”,排场叫“阔气”,刻薄叫“贪气”,挨整叫“受气”,心灵手巧就叫“灵气”, 痴头笨脑叫“木气”,办事漂亮叫“美气”,遇到好事就叫“运气”,慷慨大方叫“爽气”,穿戴时髦叫“洋气”,正直无私就叫“硬气”,努力向上叫“争气”, 老人康健叫“福气”,胡搅乱就叫“邪气”,扭扭捏捏就叫“妖气”,人死了就叫“断气”,吝啬叫“小气”。

(二)用十二属相形容人奸得跟老“鼠”一样,犟得跟“牛”一样,凶得跟老“虎”一样,跑得跟“兔”子一样,大得跟飞“龙”一样,毒得跟“蛇”蝎一样,欢得跟“马”驹子一样,绵得跟“羊”娃一样,灵得跟“猴”子一样,红得跟“鸡”冠子一样,轻得跟“狗”尾一样,笨得跟“猪”脑一样。

(三)用地理名词形容“山”骄傲自满叫“张山”,耍半吊子叫“争山”,爱吹大话叫“撂山”,行动轻浮叫“飘山”。

“水”掏腰包出钱叫“出水”,谋取非法所得叫“捞油水”,太啰嗦叫“浆水”,找不见叫“落水”。

(四)用数字形容“二”对懒汉无赖通常用:二溜子、二混子、二痞子、二赖子、二道毛子等;对一些精神或思维不正常的人通常用:二蛋子、二楞子、二杆子、二糊子、二不拉子、二货子、二茬子、二趟子、二八卦子等。

(五)用定语“的”形容心眼多的人“鬼的”,卖乖的人“滑的”,有本事的人“能的”,没能耐的人“肉的”,爱逞能的人“张的”,穿戴时兴的人“飘的”,慢性子人“瓷的”,活泼好动的人“猴的”,作贼的人“坏的”,思想迟钝的人“闷的”,太聪明的人“蛮的”,干活偷懒的人“奸的”,意气风发的人“兴的”,逢迎献媚的人“轻的”,懒惰的人“懒的”。

(六)用名词形容“太”或“太太”:称心如意叫“谄得太”,聪明伶俐叫“精得太”,不讲道理叫“蛮得太”,穿戴时髦叫“洋得太”,做事狂妄叫“张得太”,官运亨通叫“红得太”,巴结献媚叫“轻得太”,多才多艺叫“能得太”,调皮捣蛋叫“瞎得太”,寡言无语叫“瓷得太”;还有重叠加重语气用法:这秦腔戏“嘹得太太”,贼娃子“多得太太”。

(七)在“人”字前加形容词干啥像啥的人“能人”,一学就会的人“灵人”,跟人能合得来的人“嫽人”,脾气古怪忽冷忽热的人“怪人”,明知死胡同偏要硬闯的人“犟人”,偷摸拐骗的人“瞎人”,八面玲珑四方讨好的人“滑人”,蛮不讲理的人“混人”,待人冷冰脑子迟钝的人“痴人”。

【注】关中东府渭北一带方言有些土话,读音没有合适的汉字,笔者只能标出汉语拼音作读音参考;“儿”的土话读音以及“肉、褥”的土话读音等,都是无声母的音,实在标不出。

A】1.啊(à去声)嗒:哪里。

2.啊是、啊是咧:哪是

哪个是

3.按猛子:突然。

【B】1.罢咧:一般,还行。

又:不怎样。

又:算了。

2.把把儿:物品的把手。

又:把柄。

3.把做:别扭。

4.嫑(音包):不要。

5.单蹦人:独自一人。

6.单另:另外。

7.邦节儿:差不多。

8.毕咧:完蛋了。

9.不美气:不太好。

又指生病。

10.不踏犁沟:不着边际。

【C】1.插插儿:衣服口袋。

2.草驴:母驴。

3.蒇活:舒服;好。

4.……成马咧:程度副词,表示某事几乎到了某种极限,如“快成马咧”,表示快极。

又如“累成马咧”,表示几乎累到了极点。

5.稠:多。

6.瓷锤、瓷松(sóng阳平声):愚钝的人。

7.瓷马二楞:非常愚钝的样子。

8.瓷实:结实。

9.雌松(sóng):笨蛋。

10.雌逶:磨蹭。

或故意拖延不愿上前。

11.戳撑:大方;能够独当大任。

12.吃摸:估计,预想。

【D】1.大(dá阳平声):父亲。

2.打捶:打架。

3.打发娃:也叫出门,指女儿出嫁。

4.打圆:周围,附近。

5.大大爷:马虎的家伙。

6.担子、挑担:亲姐妹的丈夫之间的互称,或指亲姐妹的丈夫。

7.倒财子:不会算计、胡乱花钱的家伙。

8.得空:有空。

9.得(děi)是、得是的(di):是不是。

10.咥(dié音叠):海吃海喝。

11.叠:捶,打。

12.电壶:开水瓶。

13.兜兜、兜兜儿:口袋。

14.逗火:挑衅。

15.煅、禁端:收拾;批评。

16.丢盹儿:打瞌睡。

【E】1.恶水:洗碗洗锅后的脏水。

2.二杆子:爱打架闹事的家伙。

3.二球:差劲的莽汉。

4.佴:扔。

5.饿(ngè):我。

【F】1.发麻达:出问题。

2.防顾:防范。

【G】1.嘎(gá阳平声)、票子:钱。

2.嘎达马西、嘎西马达:乱七八糟的东西。

3.赶早:清晨。

4.圪蹴:蹲。

5.圪圪拧拧:犹豫矛盾。

6.瓜:蠢,傻。

7.瓜瓜儿:有点傻,傻乎乎。

8.瓜松(sóng阳平声):指脑子很不灵光、做事老是吃亏上当的蠢人。

9.尻(gou音沟)子、尻蛋子:屁股。

10.尻门子:屁股眼。

11.过事:办红白喜事。

【H】1.哈:指人坏;下。

2.哈咧:糟了,坏了。

3.哈松(sóng):坏人。

4.寒:闲。

5.寒人儿:闲人;或指没什么正经事而专以闲游为生的人,有时专指小罪不断、大罪不犯的以小骗小诈为生的人。

6.酣水:唾沫液。

7.黑老哇:乌鸦。

8.红堂瓜水:红光满面,健康滋润的样子。

9.后儿个:后天。

10.后晌:下午。

11.后院:有时特指厕所。

12.胡吹冒撂:说大话、吹牛。

13.胡七:长方形土坯。

14.胡球马嗒:草率。

15.花搅:玩耍女性;对女孩子做不庄重的行为;开……的玩笑;恶作剧。

16.欢什:活泼。

17.伙计:对朋友、伙伴的亲热称呼。

18.荤油:猪油。

【J】1.急里马慌:着急慌张。

2.鸡(jí阳平声)起:黎明。

3.夹夹儿:无袖背心。

4.煎水:白开水。

5.见天:每天。

6.犍牛:阉过的公牛。

7.叫结:生活困难。

8.叫驴:公驴。

9.尖尖尻子(gou音沟):形容到那儿都坐不住的人。

10.糨子:糊涂蛋。

11.绝:骂。

【K】1.砍头子:没见过世面的无知的家伙;或自以为聪明能干的傻子,凯子。

2.可利马嚓:迅速,利索。

【L】1.浪:逛。

2.唠唠(lāolāo):猪。

3.老碗:很大的粗瓷碗。

4.老哇:乌鸦。

5.涝池:容水的池塘。

6.楞种:贬义词,不动也不会动脑子,做事过猛、常常惹事却根本不考虑后果的家伙。

7.冷子:冰雹。

8.料子布:丝绸或化纤一类的布料。

9.溜光锤子:为人虚滑,做事不认真不踏实,只知避重就轻、避实就虚的家伙。

10.嫽:好。

11.嫽扎咧:好得很。

12.趔远、辟远:滚;一边去。

13.零干:干脆;干净;完全结束。

14.绺娃子:扒手,小偷。

15.虑当:打算。

【M】1.麻茬儿黑:天刚黑。

2.麻杆:蓖麻杆,喻指身体过于干瘦、细瘦的人。

3.麻迷儿:心性不灵醒的人;不讲理的人。

4.麻达:麻烦;烦人;有问题了。

5.马卡:差劲儿,糟糕。

6.马捻:糟糕。

7.蛮势:野蛮。

8.茅子、茅房:厕所。

9.冒说:吹嘘;胡说。

10.帽盖儿(子):辫子。

11.闷:蠢。

12.猛一哈:突然一下。

13.明儿个:明天。

14.磨牙:唠叨;纠缠。

15.莫向:没有希望;根本不可能;不要再想(某事)。

16.莫松(sóng)相:没有样子。

17.摩里各缝:完美无缺。

18.暮囊:慢腾腾;心性迟缓。

19.瞀(正读为mào,陕西话转读为mú阳平声)乱:不舒服;心绪烦乱或身体不适。

【N】1.难畅:生活或处境困难;事情不容易办。

2.挨(读nái)挫:受惩罚。

3.腻子:香皂。

4.蔫人:老实巴交、不爱说话的人。

5.年斯个:去年。

6.年喘:说话。

7.捻拢:修理。

8.撵端:驱逐。

9.涅涅:烂掉的;腐朽的。

10.苶(nié阴平声):疲倦,精神不振。

【P】1.怕怕:狼。

又:可怕。

又:形容词,相当于“很”。

2.皮干:态度不恰当地不断地说着欺人的话;令人厌烦地话太多。

3.皮实:经得住摔打。

4.偏岸儿:旁边。

5.谝(口片)、谝寒传:聊天。

6.谝家子:特别能说会道的人。

7.品麻:拿架子。

8.颇烦:麻烦;不耐烦。

9.扑西赖害:邋塌,不整洁;窝囊。

10.扑的烧(sháo阳平声):过分积极。

【Q】1千烦:多事。

2..前儿个:前天。

3.前一向:前一段时间。

4.巧儿:雀,小鸟。

5.怯火:害怕。

6.挈(qiē)子:尿布。

【R】1.燃马缠兮:乱马七糟,糊涂紊乱。

2.然面:没有汤水的面条。

3.瓤人:讽刺人。

4.嚷仗:骂架。

5.热天:夏天。

6.日头:太阳。

【S】1.颡(读sá):头。

2.塞黑拐:行贿,塞黑钱。

3.丧眼:没有眼色。

4.骚情:献媚讨好;举止轻浮(有时专指女人举止轻浮)。

5.啥啥儿:任何东西。

6.伤脸蹲尻(gou音沟)子:未达目的反而丢了面子。

7.晌午、晌乎:中午。

8.上粪:施肥。

9.上杆子:自作多情。

10.设乎:如果。

11.失鬼倒棒槌、失鬼掏炭:不务正业,瞎胡弄;弄虚作假。

12.失塌(日塌):毁坏。

13.失绝:责骂。

14.拾掇:修理。

又:收拾。

15.受活:舒服。

16.司火:试一试。

常在生气而发出威胁时用之。

17.撕挖:搏斗。

18.死气:东西腐烂变质。

19.松(sóng)式子、松样子:啥样子,指责人或骂人时用。

20.碎:小。

【T】1.台:藏。

台哈,就是藏起来。

2.太太:程度副词,犹“很”。

3.坛场:场面。

或指大的开销。

4.弹(tán)嫌:挑剔。

5.天麻麻儿明:黎明。

6.天黑:晚上。

7.舔尻(gou音沟)子:巴结人。

8.条除:扫帚。

9.停当:指事情安排妥当。

10.头牯:家畜。

11.头前人:大大小小的领导干部。

【W】1.娃(wá)子:男孩。

2.歪人:厉害的人;恶人。

3.渥(wó)也:舒服,或生活状况很好。

4.屋里人:妻子、女人。

5.窝窝:棉鞋。

6.喔(wò):那,那个。

7.兀嗒(喔儿、喔嗒儿、奈嗒儿):那里,那儿。

【X】1.惜惶:可怜。

2.稀样:俊俏。

3.稀忽儿:差一点。

4.细法、细乡:仔细;生活谨细、特别节约不乱花钱。

5.习习儿地:很累的样子。

6.显摆:炫耀、攀比。

7.姺姤(xiānhou):妯娌。

8.先生:老师或医生的称呼。

9.献餮:过丧事时敬献给死者的圆馍。

10.乡党:乡亲,老乡。

11.相端:查看并拿出意见;根据情况。

12.谢承:用礼物感谢。

13.羞先人(先儿):先人(先儿)就是祖先,羞先人(先儿)就是丢人现眼。

14.心疼:可爱;漂亮。

15.寻门户:红白喜事时凑份子送礼物。

16.踅:蛮不讲理;使性子。

17.踅踅子:蛮不讲理的家伙。

【Y】1.沿沿儿:边。

2.眼红:羡慕。

3.洋火:火柴。

4.洋碱:肥皂。

5.洋柿子:西红柿。

6.洋糖:水果糖。

7.要欺头:挑衅。

8.夜个:昨天。

9.夜黑:昨天晚上。

10.一担尼(读yídánni):一起。

11.一岸子气:一边去。

12.有足尽:知足。

13.育:喂,养。

【Z】1.侪(读zái):咱们。

2.咋个相:怎么样。

3.咋家:想怎么样。

4.遭怪:撒谎。

5.早起:早晨。

6.灶火:厨房。

7.贼松:坏蛋。

8..贼娃子:偷东西的三只手。

9.扎势:摆架子,打肿脸装胖子。

10.掌柜的:丈夫、男人。

11.招祸:惹祸闯祸。

12.展布:抹布。

13.招识:理睬。

14.争:猛,厉害。

又:欠。

15.着凉:感冒。

16.吱哇:乱喊乱叫。

17.挣其八糟:十分劳累。

18.挣挣巴巴:勉勉强强。

19.挣人:累人。

20.制嗒:这里。

21.盅盅:酒杯。

22.猪唠唠:猪。

23.吱老儿:蝉。

24.奏:就。

精典陕西方言

以前在校报上看到一篇《并非风花雪月》的文章,是对于张国荣主演的《霸王别姬》的一篇评论,上面的一句话是“从来没有一部作品能把同行恋描绘的如此纯洁”,让我对它一直“耿耿于怀”。

这暑假闲来无事突然想起了这篇文章,于是废了九牛二虎之力搜到了这部电影,迫不及待的下载下来一览其云峰真意境了。

多少少会有一些“针对”以前或者“剽窃”以前的说法的嫌疑,这都是无心效仿,有心表明自己思想的。

《霸王别姬》这部影片是借京剧《霸王别姬》为线索来叙述一个历经三个时期段的故事,电影中还有一条暗线就是段小楼和程蝶衣的一生。

影片对于几位主人公的刻画也是入木三分,段小楼和程蝶衣从小在喜福成科班长大,有着深厚的感情,这种感情在影片中的表现总是若明若暗,这是影片的成功之处,我想这也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地方。

小楼在台上是霸王,在生活中呢

在段小楼和程蝶衣还是在喜福成学戏的时候,师傅对于徒弟们的严厉程度绝对是我们现在只能想象而不可能亲见的,“打”是家常便饭,由于怕挨打,师兄弟们有不堪忍受而逃跑的,程蝶衣和小癞子逃跑的那一幕让我想了很久。

他们逃跑了以后,由于听了一场《霸王别姬》,小癞子听着台上的角儿唱戏哭着说了一句话“这得要挨多少打呀”,是的,要成角儿不容易,尤其是在旧社会。

最后蝶衣坚持要回戏班,小癞子无奈也只能回去,小癞子一生是短暂的,他回喜福成的时候,其实也注定了他生命的结束,这不是因为谁要杀他,而是因为那个社会,因为他的性格,他急于求成,又吃不得苦(这也是因时代而论),在他吃了自己最喜欢吃的冰糖葫芦以后,在看到蝶衣挨打的是时候,他上吊自杀了。

他们逃走,表明了他们尊重自己的天性,他们在反抗。

小癞子的自杀表明了他不易屈服的性格,但是他选择的方式错了,他毕竟还是一个孩子。

话说回来,这种反抗在段小楼身上是永远不会有的,段小楼明白事理,但是他更加识时务,他在戏班时候一直是按照师傅的意愿来做事情的,他也挨过不少打,就像他为小癞子在影片中的第一次逃跑,为私自放蝶衣和小癞子走而挨的打,但是他从来没有一次是因为主动反抗而挨的。

从小时侯起,段小楼从来没有做过自己,他的一生一直是被动的。

在段小楼成角儿以后,用一句话说就是他的翅膀硬了,这时候关师傅就是想管他也是鞭长莫及,所以在小时候所受的教诲他就挑拣着用了,师傅不让他去妓院,他去了,如果是在喜福成的时候,他敢吗

在花满楼,他认识了菊仙,并且喜欢上了她,菊仙确实是一个非常与众不同的女子,她虽然身在下九流,却始终保持了一种无以言说的纯洁与执着。

段小楼去花满楼是不对的,但是他在花满楼遇见了菊仙却又是他的幸运。

菊仙是花满楼的头牌,经常受到男人们的骚扰,一次段小楼为了替菊仙解围,骗那些男人们说他和菊仙要结婚,小楼是一片好心,可好心当中是否还有其他的目的呢

我可以相信,如果当时受骚扰的不是菊仙而是其他任何一个漂亮女人,而且这个女人也是一个社会地位低下的妓女,他也会如此的“仗义”。

如果是一个良家少女,而且这个少女的家境不错,遇到受男人骚扰的事情,他敢用这样的谎言为她解围吗

在旧社会,这个玩笑是开不得的。

菊仙身在红尘,却一直没有放弃对于爱情和家庭的追求,有了小楼的这句毫无保证的话,她毅然告别了那个不堪之地,身上不带分文,甚至把鞋子留在了老鸨面前,就这样不沾脂粉的来找小楼了。

她离开了花满楼,如果小楼不收留她,她确实是没地方去了,所以菊仙这次是真的“破釜沉舟、背水一战”。

幸运的是段小楼还是一个好人,而且收留了她,这种收留多少有点被迫。

如果菊仙不这样做,段小楼是永远不会去劝菊仙离开花满楼然后来跟他过日子的。

段小楼脾气不太好,这是真的,他敢得罪有财有势的袁四爷,日本侵华期间他敢得罪日本人,他敢得罪国民党,表面上看他是英勇不屈的男子汉、真霸王,可是他的这些表现真的能说明他是男子汉吗

应该还不足够。

唱戏的在过去的任何时代,地位比妓女高不了多少,正像他们师傅说的一样“都是三教九流,谁看不起谁呀

”。

虽然很多的贵族王孙喜欢看戏,但是他们的阶层和王孙们的阶层还是相差甚远的,所以他们对于上层社会的了解也是表面上,袁四爷、日本人、国民党无疑是三个时代的“王孙”,段小楼只知道他们要听戏,他了解他们吗

段小楼敢于得罪他们是因为他根本就不了解上层社会,他甚至不了解他自己所在的社会,他只记得师傅经常说的:是人他就得要听戏,听戏他就有咱这梨园行,你们算是赶上好时候了。

他相信师傅说的,他的戏唱的也确实不错,再加上他不了解上层社会,他当然就不会怕他们了。

段小楼有不怕的,当然也有怕的,他怕师傅,也怕共产党,更怕劳动人民,在这些人面前,段小楼表现的是那样的懦弱,他的坏脾气就一下子好起来了。

尤其是当群众批斗他的时候,他居然当众“揭发”蝶衣,和菊仙划清界线,他难道不知道蝶衣为日本人唱堂会是为了救他,菊仙在花满楼的生活是迫于无奈吗

他当然知道,他这样说是因为他害怕,他害怕是因为劳动人民他是了解的,他们不听戏,在他们眼里,他段小楼不是宝贝。

如果他顽抗到底,他真的会没命的,为了旁人丢了自己的性命值得不值得当然要权衡一下了。

其实这也未可厚非,“人穷则返本”这句话是有道理的。

最后导致了菊仙上吊身亡,他痛哭,不知道他这样做有没有后悔,如果再有一次那样的情景,他是不是还会“揭发”蝶衣,还会不会和菊仙划清界线。

不能否认段小楼是一个好人,他关心蝶衣,并且为了蝶衣和师傅吵架;他收留了菊仙;他讨厌日本人;蝶衣被国民党抓走以后他肯花三年的包银去求袁四爷,但是他还不能算男子汉、真霸王,他还缺少霸王那种宁死不屈的气概,他所做的一切以及在危急关头所做出的抉择和一个平常人并无区别,他终究是一个凡夫俗子。

还有一把宝剑在影片中出现了十几次,这把宝剑既是一个见证也是一条线索。

它见证了程蝶衣的一生对于京剧执着的一生,影片中的宝剑是一种残缺的美,“宝剑赠英雄”,但是它却是真虞姬赠与假霸王的,让人遗憾又引人思索。

这又何尝不是对于那些标榜搞艺术而又不能把生命献给艺术的人的一个讽刺呢

按《并非风花雪月》的描述,程蝶衣对于段小楼的感情,已经不是单纯的师兄弟所应该有的感情,是一种纯洁的同性恋。

我觉得还应该有其他更加合理的理解方法,在戏中,虞姬是一个女人,他对于霸王的爱是一中再正常不过的爱,程蝶衣为了演好虞姬,程蝶衣之所以能够演好虞姬,就是因为他在戏中就是虞姬,而不是仅仅是一个演员。

程蝶衣很痴,很多的时候他都生活在戏中,很多的时候他都达到了人戏不分的境界,然而人毕竟不能脱离现实,毕竟要面对现实,因此这在程蝶衣的生活中时常有冲突,他的不识时务,他的食古不化,看起来是那样的让人难以理解。

“我本是男儿郎,又不是女娇娥”这句词在影片中反复出现,这是一种暗示,既是对于观众的一个暗示,在生活中,程蝶衣是一个很正常的男人,也是对于自己的一个暗示,不要过于沉湎于戏中。

程蝶衣在京剧中取得的成就是并不是靠的媒体炒做或者其他的什么捷径,他是依靠自己的执着,把自己正常的生活都奉贤给了京剧,所以他才取得了令人艳羡的成就,而这种成就,是“四儿”这样的人根本就不可能取得的,因为程蝶衣唱戏是为了领略一种意境而不是为了沽名钓誉。

《普通心理学》上课时,包陶迅老师说:周迅是适合做演员的人,她容易走进戏里也容易走出来。

是这样吗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么周迅就是一个最不适合做演员的人,她容易走出来是因为她从来没有真正的走进去,因为她在戏中做的从来就是她自己,她根本就没有进入戏中,也难怪在周迅的戏中我总是发现一种不属于戏的相同的东西,那或许就是周迅吧,像周迅这样的人能够红起来,一个原因是媒体炒作,另一个原因就是我们有一些人从来不自己思考什么,只会人云亦云,道听途说。

包老师如此欣赏周迅,或许也有其他的原因,或许是她们都喜欢媒体,又或许是她们名字中都有一个迅字。

段小楼说的,他简直是一个戏疯子,他不管下面坐的是谁,他只管唱他的戏(指的是蝶衣),这是一句实话,却又不全面,当一个人的两种欲望形成冲突时候,表现出来的就是两种矛盾的性格,如果这两种性格表现明显的话,那就是人格分裂了。

程蝶衣是不是人格分裂呢

当他知道段小楼去妓院以后,他重复了师傅从一而终的话,这是人生至理,也只有经历了大风大浪的人才能明白,蝶衣明白,小楼也明白,但是蝶衣能够做到,小楼却做不到,蝶衣已经准备把一生献给京剧了,小楼还想过正常人的生活。

小楼被日本人抓走了,蝶衣为了救他而去给日本人唱戏,他是愿意去吗

他当然不愿意,可是为了救他师哥他又有什么办法呢

虽然影片中没有说,但是很明显,青木就是用这种方法威胁蝶衣为他唱戏的,对于蝶衣来讲那一次并没白去,因为他发现青木是懂戏的,这一点足够了,蝶衣有民族自尊心,在他的心里和唱戏是同样的地位的。

青木让他去唱戏他会唱的,但是如果要让他出卖祖国,他会吗

他当然不会。

就是因为他为日本人唱戏了,所以被污蔑为汉奸,真的很可笑,这汉奸的定义究竟是什么

蝶衣去为日本人唱戏时候是为了救小楼,去了以后就是为了艺术了,因为青木也是懂喜戏的。

艺术是没有国界的。

蝶衣的一生是个悲剧,然而这又是所有献身于艺术的人的一个翻版,为了高雅就要付出代价,凡高、尼采、曹雪琴、陈景润无疑都有一个相同的不被人了解的人生。

《美术欣赏》上课时,罗江峰老师说,雪村这人最没意思,很多次都在媒体说自己不被人理解,要自杀,到现在还频频出现于媒体。

这句话听起来想笑,可是想想,却是非常有道理,因为献身艺术并不是说自杀就献身了,自杀只是一种解脱方式而已,而频频在媒体露面,他又怎么会有精力去搞艺术呢

罗老师对于周迅的问题也说过一句话,他说:我们的周迅和人家香港的张柏芝是不能比的,一个是演戏,一个是生活。

和包老师的那句话比,罗老师似乎更有见地。

至于一些人看这影片后而做出同性恋的结论,我可以毫不客气的说这些人都是没有大脑的人,他们不懂得什么叫电影,更不会去欣赏,因为他们没有看出这部影片的无奈。

程蝶衣这一辈子算是毁了,他永远没有办法过正常人的生活,但是他没有后悔,这些粗俗的说法也只是一些长舌妇闲来无事的“东家长,西家短”。

影片中还有一个人没有办法像正常人一样的生活,他就是张公公。

蝶衣是一种高尚的悲哀;张公公是时代的悲哀,张公公的悲哀永远不可能再现;蝶衣的悲哀却在时刻的重演着。

在影片中菊仙和蝶衣似乎总是像天敌一样,蝶衣为了让小楼安心唱戏容不得菊仙;菊仙让小楼安心过日子容不得蝶衣。

他们都是值得佩服的,因为他们都有自己的追求,蝶衣追求艺术值得钦佩,菊仙追求的生活同样也是一种艺术,他们对于自己的追求都同样的认真,因此他们有着相同的命运。

菊仙是一个聪明的女人,正因为太聪明了才不为世道所容纳。

救蝶衣时候,如果没有她,袁四爷是不会拔刀相助的,小楼和蝶衣被师傅叫回科班的时候,如果没有她还不知道被打成什么样子。

然而就是这样一个聪明的女人,却被一群糊涂人迫害致死,这真是一个讽刺呀

菊仙和蝶衣的关系一直都很微妙,在影片中能够了解蝶衣的也就只有菊仙了,正因为她了解她才会害怕,但她还是敬佩蝶衣的,在小楼被迫揭发蝶衣的时候,他为了和蝶衣划清界线,把那把宝剑扔进了火里,是菊仙不顾危险从火里把宝剑抢回来的,而也就是她的这一举动那些愚昧的人才会把矛头指向了她,这是她自杀的导火索,然而真正让她对这个世界失去信心的却是小楼的一句“我和他划清界线”,菊仙死了,我们听到了小楼的痛哭,但是这时候心里面最难受最复杂的应该是蝶衣,因为以后没有人再没有人了解程蝶衣了。

菊仙是也是真虞姬,她死是因为她误信了假霸王。

《霸王别姬》,一个霸王,两个虞姬,一个霸王,一个沉湎于戏中不能自拔的虞姬,一个生活中活生生的虞姬,可悲的是却有一个假霸王。

王文鹏的个人详细资料

在中国戏曲现代化研究会第十一届年会上,湖北省艺术研究所所长、著名戏曲导演余笑予和四川著名剧作家魏明伦、上海戏剧学院舞台美术系主任周本义、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均被评为“新时期戏曲怪杰”。

1. 魏明伦,男,1941年生于四川内江,现居成都。

童年失学,九岁唱戏。

当代著名戏剧家、辞赋作家,与蜀中才子陈恩田(大清康熙帝师陈廷敬后人)并称巴蜀双杰。

1950年参加四川省自贡市川剧团,先后任演员、导演、编剧至今,著名川剧作家,被誉为“巴蜀鬼才”,14岁即开始发表习作,16岁即被“反右”株连,尽经坎坷。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脱颖而出,以“一戏一招”的创新精神先后写作《易胆大》《四姑娘》《潘金莲》《夕照祁山》《中国公主杜兰朵》《变脸》《巴山秀才》(合作)、《岁岁重阳》(合作)等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的戏曲文学剧本。

“连中三元”,剧坛罕见:《易胆大》与《潘金莲》破例双双荣获1981年全国优秀剧本奖。

《巴山秀才》再获1983年全国优秀剧本奖;《巴山秀才》剧英译本在美国夏威夷大学学报发表,后收入王季思主编的《中国当代十大悲剧集》。

80年代末期开始写杂文,以其内涵与形式双重特殊引起文坛和社会反响,乃致出现“魏明伦是戏剧第一还是杂文第一”之说。

1987年新华社《半月谈》公布魏明伦为中国当代九大剧作家之一;1988年被天津《艺术家》评选为中国艺术界十大神秘人物之一;1993年在武汉举行的中国现代戏曲研究会上,被湖北省艺术研究院等学术机构联合推选为新时期中国戏曲界四大怪杰之一。

2.余笑予被称为中国现代戏曲四大怪杰之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是他的艺术品格。

他的创作和导演横跨京、汉、楚、花鼓、黄梅、曲、豫、桂、粤、闽等十多个剧种,编导了数十台剧目。

他执导的京剧《法门众生相》、黄梅戏《未了情》等十多个剧目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文化部“文华奖”。

《徐九经升官记》等更是成为经典。

涉及多个剧种 堪称奇才余笑予是湖北武汉人,1935年生于楚剧世家,自幼耳濡目染楚剧,聪颖过人。

他三岁登台亮相,初写戏剧人生;七岁顶角救场,从此一炮而红;未及弱冠之年,已成剧坛新秀。

后来,他改学导演,依托楚剧功底,跻身京剧门下,上世纪八九十年代,他所执导的京剧《一包蜜》、《徐九经升官记》、《药王庙传奇》、《法门众生相》都引起轰动,《徐九经升官记》被拍成电影后风靡全国,主演朱世慧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

一直在幕后吐丝织锦的余老,不仅京剧,在豫剧、桂剧、黄梅戏、锡剧、北京曲剧、荆州花鼓戏十几个剧种,都杰作连连:《虎将军》、《丑嫂》、《少年天子》、《太阳花》、《原野情仇》、《未了情》等一部部奖获之作,在戏曲界备受瞩目。

绝不重复自己 创新不辍余笑予有一句名言:“不模仿别人,不重复自己”——京剧《徐九经升官记》中,他首次将丑行作为主角;豫剧《铡刀下的红梅》中,他为剪着齐耳短发的刘胡兰加上了长辫子;楚剧《大别山人》中,他加入大量的湖北民歌;汉剧《弹吉他的姑娘》中,他别出心裁地设计“电话舞”……余笑予坚持创新,让戏剧舞台上出现了更多的神来之笔。

2008年,省人民政府授予余笑予“终生成就奖”。

他说这是对他最重的奖励,但他却并未“见好就收”,而是继续发挥余热:今年以来,余老身体每况愈下,五次住院,但从未放弃拍戏。

大师已去,风骨犹存。

令人欣慰的是,余老师身后,留下的是繁花似锦的戏剧舞台。

生活平易近人 风趣幽默余老有一子一他给儿子取名余勤勤,女儿取名余端端,希望他们“勤勤恳恳做事,端端正正做人”。

出身于梨园世家的余老,内心也有难以言说的遗憾——尽管桃李满天下,子孙后辈却无人继承衣钵。

他尊重儿女的职业选择,但总会在不经意间表达自己的不甘。

他会对女儿说:“你这么聪明,这么不学戏呢

”儿子余勤勤当年因为生计原因,学起了厨师这一行当,此后,余老总觉没能让儿子读书心中有愧:“别人背的是书包,你哥背的是菜刀啊

”每逢出国,他都会买回大量的菜谱,供儿子学习之用。

在家人眼中,余老“是一个很幽默的人,总是能给家里带来欢笑”,余端端回忆说:“我妈妈在世时,有时候饭菜做得不合他的口味,他会指着刚炒好的小白菜说:你炒的这个菜披头散发的,帮我捋顺了再吃;再比如打牌的时候,五万已经碰了,他还要坚持和五万,他说:‘和不了我还有一种信念,我可以和赖子啊

’”余笑予主要作品一览■京剧《一包蜜》(1979年),文化部创作一等奖。

■京剧《徐九经升官记》(1980年),文化部优秀戏曲片奖。

■京剧《药王庙传奇》(1984年),全国现代题材戏曲观摩演出导演一等奖。

■京剧《膏药章》(1989年),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十大精品剧目之一。

■楚剧《虎将军》(1991年),文化部首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京剧《法门众生相》(1992年),第二届文华大奖、文华导演奖。

■桂剧《瑶妃传奇》(1993年),第三届文华新剧目奖。

■楚剧《悠悠柳叶河》(1993年),全国地方戏曲汇演演出奖、优秀导演奖。

■闽剧《拜石记》(1993年),第三届中国戏剧节优秀演出奖、导演奖。

■黄梅戏《未了情》(1997年),第七届文华新剧目奖。

■花鼓戏《原野情仇》(1998年),第八届文华新剧目奖。

■京剧《樊姬夫人》(2004年),第四届中国京剧艺术节优秀导演奖。

■楚剧《娘娘千岁》(2000年),文化部文华导演奖。

■楚剧《大别山人》(2006年),全国地方戏南方片汇报演出一等奖。

3、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周本义他是一位舞台艺术名家。

样板戏《海港》、“文革”后的“平地一声雷”话剧《于无声处》、1988年首度被搬上大陆舞台的白先勇版话剧《游园惊梦》、新世纪初“一出戏拯救了一个剧种”的甬剧《典妻》……新中国戏剧史上诸多里程碑作品以及多届全国运动会开幕式、晚会的舞美设计,就是他——常州人周本义。

八旬人生,参与创排160多部戏剧,横跨20多个剧种,5次获得文化部文华舞美大奖,多次获得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等奖项。

他是一位优秀的艺术教育家,陈逸飞、蔡国强、韩立勋、韩生……这一串中国当代艺术史上熠熠生辉的名字,都曾受教于他。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2022年上海世博会开幕式,舞美、服装班底,大多由其学生担纲。

1931年,周本义出生于武进奔牛一户普通农家,1950年考入上海剧专(上海戏剧学院前身),1954年,受院长熊佛西力荐,成为我国派遣至苏联列宁格勒(现为俄罗斯圣彼德堡)列宾学院深造的6个留学生之一,如今坚持舞美设计的就只剩他一人了。

周本义在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了6年,获艺术硕士学位。

在苏联,外国师生的教学方法让他大开眼界。

起初,他和在国内一样,埋头苦学。

他感觉外国同学是另类:画几笔,跑一边抽烟喝酒。

一次,老师提醒他:“你们中国学生真笨啊,模特都走了还在画

”一语点醒,绘画最讲究的是第一眼感觉、是灵感。

这么多年,绘画始终是周本义的最爱,他当年的许多素描稿,多年来是不少“60后”画家的临摹范本。

他至今保留了大量当年的油画习作。

有幅画面上一个俄罗斯小伙转头凝神张望,寥寥几笔,一抹一撇一捺间,人物神态、光影对比,处理得干净利落,引得同去的、在沪上小有名气的常州籍油画家刘伟光忍不住连连赞叹。

中国戏剧舞台舞美第一人1960年,周本义回“上戏”任教,勤勉耕作,佳作迭出。

以一句话来总结自己的舞美设计,周老评价为“一戏一格”,他反对一味搞包装、出花头,主张简约的多样化,“不用钱‘堆’,照样能出好戏。

”比如得意之作甬剧《典妻》。

《典妻》改编自柔石小说《为奴隶的母亲》。

周老曾到柔石故乡体验生活,长满青苔的石板路、长年潺潺不息的街边流水,最后都被糅入舞台模型中,反衬着现实社会的黑暗,同时又与女人的命运联系在一起。

他还设置了一道大宅门,门内外构成两个截然不同的世界,人物命运也有极大的反差。

这个物景的运用,为揭示内涵起到了画龙点睛的作用。

一部《典妻》成就了新甬剧,使一个未老先衰的剧种,焕发出新生机。

虽为舞美,周本义对戏的影响力已经扩大到了编剧和导演。

由无锡市歌舞团创作演出的民族舞剧《阿炳》,最早叫《雷震电》,十分拗口,经周老提议改为现名,并为其重新整理剧本大纲,其舞美设计简单大方,仅用了两组道观的建筑立柱,两块活动布景多次变化移动,就营造出剧情所需的包括道观在内的多个场景,上演后获得一致好评。

1986年,困境中的广西柳州市桂剧团创排《泥马泪》,周老为一个封建迷信故事提炼出抵制造神运动的全新主题。

演出结束后,著名戏剧理论家曲六乙赞许该剧是“桂剧艺术发展的里程碑”。

从中央到地方,连篇累牍地报道,《人民日报》等十几家大报及期刊纷纷发表评论文章,北京戏曲研究所副所长、《戏剧评论》副主编吴乾浩撰文《翻旧案、立新意——评桂剧〈泥马泪〉》专论十数篇。

舞台剧之外,周老还担任过多台大型运动会、晚会的总设计。

1998年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开幕式上,周老让演员们随着《春天的故事》进场,组成圈晕,越来越大,音乐一完,灯光甫亮,观众豁然开朗:改革开放,讲“在南海边画了一个圈的邓小平”。

这一幕,只闻其声,未见其人,成为当场最为人所津津乐道的亮点。

周老还是“白玉兰”奖国际电视节目评选组委会元老级评委,22年来,他是全国唯一一个历届比赛的评委,每年他被邀请观摩六七十部大戏。

“可不是光懂舞美就行的,必须是全方位通才。

所以说,我是个综合人才。

”这样评价完自己,周老的寿眉扬得更高了。

周老坦言“多次受到诱惑”,各种头衔、各种身份还有出国定居的邀请,名利接踵找上门,但他一一婉言谢绝,因为他认定,人的精力有限,耕耘舞台之余,自己再顾不得其他了。

他笑称,他们这一代人,都是“傻瓜”。

“舞台艺术的独特魅力,是其他所不能取代的。

60多年,我为之付出很多,其间偶有所悟,自得其乐,无怨无悔。

”培养第一流艺术人才的教育家多年实战累积,周老总结了诸多格言:精于心、简于形;多则惑、少则明;心中能容忍,身边无是非;眼见为山,心见非山,境界愈大,自视愈小,舍去繁华,方得升华;文章做到极处,无有他奇,只是恰好,人品做到极处,无有他异,只是本然……这些简单而精练的话语,张贴在他的工作室里,影响着他的生活与艺术创作。

老一辈教育家的教学方法、与学生相处的方式,对周老的影响,也是深远的。

周老回忆,当年师生同住学校,学生有任何疑问随时可以找老师交流。

在异国求学6年,周本义年年都能收到熊院长的亲笔信,询问生活、督促学习。

周本义结婚时,熊院长还为他准备了婚房。

“一个来自常州奔牛农家的贫寒子弟,得到院长如此眷顾,真是很幸运。

熊院长培养人才‘不拘一格,不择手段,无所不用其极’。

这也成为我的育人观。

”周本义笑称学生的“存活率”非常高、成就也很高。

闻名海内外的华人艺术家陈逸飞、以“烟花脚印”在北京奥运会上震惊全球的蔡国强、北京奥运会开幕式舞美总设计师韩立勋、“上戏”院长韩生……个个都是各类艺术舞台上的佼佼者。

多年来,周老也与他们保持着密切联系。

在美国街头,隔着一条街,看到恩师,陈逸飞会飞奔而来;深知周老心愿的蔡国强,计划为老师举办一场个人油画展。

虽然身在上海,周老也始终关心家乡舞台剧发展,他曾经为《风流母女》、《我要做个好孩子》担任舞美设计。

谈及有什么经验与后来者分享,周老沉吟了一会,答道:“多读书,多跑,多看

” 人物简介周本义,1931年生于江苏武进。

上海戏剧学院教授、戏剧家、舞台美术家、画家;国务院有突出贡献专家,享受政府特殊津贴;上海舞台美术学会名誉会长;上海市欧美同学会留苏分会副会长;上海市教委人文艺术舞台美术创新工作室主持人。

1950.9—1955.7上海剧专——中央戏剧学院华东分院学习,毕业后留校任教。

1954.9—1955.7经国家考试选拔,在北京俄文专科学校留苏预备班接受出国俄语培训。

1955.9—1960.10在苏联列宁格勒列宾美术学院油画系M.鲍勃晓夫教授工作室学习,获艺术硕士学位。

1960.10—上海戏剧学院任教。

获奖情况中国第一、二、七、九、十一届文华舞台美术大奖中国戏剧节优秀舞美设计奖多次全国歌剧、音乐剧汇演舞美大奖中国话剧研究会金狮奖中国舞台美术学会学会奖第二届全国舞台美术展突出贡献奖话剧百年文化部优秀话剧工作者称号主要舞台美术设计作品第三届农民运动会美术总设计第八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广东省第十届运动会美术总设计《游园惊梦》、《蛾》、《阿炳》、《李清照》、《快乐推销员》、《典妻》、《孔雀东南飞》、《一片桃花红》等近期作品粤剧《青青公主》、《小周后》;话剧《雷雨》;黄梅戏《春江月》;川剧《李亚仙》;儿童剧《宝宝回家》;话剧《安东尼与克莉奥佩特拉》、《龙兴晋阳》等。

4、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名誉院长裴艳玲也许说起裴艳玲先生不会有太多人知道,但是一说起林冲,钟馗,武松这些精典的演绎我想没有人不知道的。

裴艳玲先生已经把男人演透了。

裴艳玲先生出生于梨园世家,父亲裴园系京剧著名武生,继母袁喜珍为著名河北梆子旦角演员。

可能是受到家庭的熏陶,裴艳玲先生5岁登台,九岁就可以挑梁演出,师承候永。

12岁和“冬皇”孟小冬的妹妹孟幼冬“大战天津卫”,《群英会》、《借东风》,再加武生戏,整整唱了一个月,红

裴艳玲先生代表剧目有:《宝莲灯》、《钟馗》、《哪吒》、《八大锤》、《夜奔》、《武松》、《闹天宫》、《火烧连营》等广受广大观众喜爱 八六年八月,裴艳玲先生率团到香港,给香港观众及文化界观众及文化界均认为演出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

带来了一股“裴艳玲旋风”。

人民日报海外版刊登文章,赞他演活了钟馗。

在丹麦的演出被誉为“世界第一流女演员”八九年在日本演出他精湛的表演被日本观众称之为“人间国宝”。

裴艳玲先生取得成绩 裴艳玲先生曾被河北省委、省政府命名为“优秀表演艺术家”。

曾经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章。

1985年11月,她以昆曲《林冲夜奔》《钟馗》参加全国戏曲观摩演出,赢得了大会为她特设的“演员特别奖”,并获得当年第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第一名,1988年,裴艳玲主演的电影《人·鬼·`情》在法国和巴西举办的国际电影节上,两次荣获国际大奖。

1995年,她在成都以河北梆子《武松》一剧参加第四届中国戏剧节,专家称她为“功透骸外”的全才大武生演员,荣获特别演出奖。

1995年,荣获第十三届中国戏剧“梅花奖”。

1996年,荣获中国文联评选的首届“跨世纪之星”称号。

迄今为止,荣获这一称号的只有两位艺术家 现任职务 裴艳玲先生现任中国文联副主席、中国戏剧家协会副主席、河北戏剧家协会主席、河北省文联名誉主席,河北省京剧院名誉院长、河省京剧院裴艳玲剧团团长。

历任乐陵京剧团、束鹿京剧团演员,河北省河北梆子剧院一团团长、名誉院长,河北省文联副主席,中国剧协第四届理事、河北分会主席,河北省京剧院院长。

为第六届、第九届全国政协委员。


秦腔赖子救婶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