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含绿的古诗词
江南春年代:【唐】 作【杜牧】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
南朝四百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送别年代:【唐】 :【王维】山中相送罢,日暮掩柴扉。
春草明年绿,王孙归不归。
辛夷坞年代:【唐】 作者:【裴迪】 】绿堤春草合,王孙自留玩。
况有辛夷花,色与芙蓉乱。
采绿年代:【先秦】 【诗经·小雅·都人士之什】终朝采绿,不盈一匊,予发曲局,薄言归沐。
终朝采绿,不盈一襜,五日为期,六日不詹。
之子于狩,言韔其弓,之子于钓,言纶之绳。
其钓维何,维鲂及鱮,维鲂及鱮,薄言观者。
绿衣年代:【先秦】 【诗经·国风·邶风】绿兮衣兮,绿衣黄里。
心之忧矣,曷维其已
绿兮衣兮,绿衣黄裳。
心之忧矣,曷维其亡
绿兮丝兮,女所治兮。
我思古人,俾无訧兮
絺兮绤兮,凄其以风。
我思古人,实获我心
古诗十九首年代:【汉】东城高且长,逶迤自相属。
回风动地起,秋草萋已绿。
四时更变化,岁暮一何速
晨风怀苦心,蟋蟀伤局促。
荡涤放情志,何为自结束
情诗年代:【魏晋】 作者:【张华】游目四野外,逍遥独延伫。
兰蕙缘清渠,繁华荫绿渚。
佳人不在兹,取此欲谁与
巢居知风寒,穴处识阴雨。
不曾远别离,安知慕俦侣
杂诗年代:【魏晋】 作者:【张协】秋夜凉风起,清气荡暄浊。
蜻蛚吟阶下,飞蛾拂明烛。
君子从远役,佳人守茕独。
离居几何时,钻燧忽改木。
房栊无行迹,庭草萋以绿。
青苔依空墙,蜘蛛网四屋。
感物多所怀,沉忧结心曲。
巫山高年代:【南北朝】 作者:【王融】想象巫山高,薄暮阳台曲。
烟霞乍舒卷,蘅芳时断续。
彼美如可期,寤言纷在属。
怃然坐相思,秋风下庭绿。
王孙游年代:【南北朝】 作者:【谢朓】绿草蔓如丝,杂树红英发。
无论君不归,君归芳已歇。
古意年代:【南北朝】 作者:【颜之推】十五好诗书,二十弹冠仕。
楚王赐颜色,出入章华里。
作赋凌屈原,读书夸左史。
数从明月宴,或侍朝云祀。
登山摘紫芝,泛江采绿芷。
歌舞未终曲,风尘暗天起。
吴师破九龙,秦兵割千里。
狐兔穴宗庙,霜露沾朝市。
璧入邯郸宫,剑去襄城水。
未获殉陵墓,独生良足耻。
悯悯思旧都,恻恻怀君子。
白发窥明镜,忧伤没余齿。
离别难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绿杨陌上送行人,马去东回一望尘。
不觉别时红泪尽,归来无可更沾巾。
问刘十九年代:【唐】 作者:【白居易】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
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薄命妾年代:【唐】 作者:【曹邺】薄命常恻恻,出门见南北。
刘郎马蹄疾,何处去不得。
泪珠不可收,虫丝不可织。
知君绿桑下,更有新相识。
古莫买妾行年代:【唐】 作者:【曹邺】千扉不当路,未似开一门。
若遣绿珠丑,石家应尚存。
赠婢年代:【唐】 作者:【崔郊】公子王孙逐后尘,绿珠垂泪滴罗巾。
侯门一入深似海,从此萧郎是路人。
长相思年代:【唐】 作者:【冯延巳】红满枝,绿满枝,宿雨厌厌睡起迟。
闲庭花影移。
忆归期,数归期,梦见虽多相见稀。
相逢知几时
暮春送别年代:【唐】 作者:【韩琮】绿暗红稀出凤城,暮云楼阁古今情。
行人莫听官前水,流尽年光是此声。
春思年代:【唐】 作者:【李白】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识,何事入罗帏。
阳春歌年代:【唐】 作者:【李白】长安白日照春空,绿杨结烟垂袅风。
披香殿前花始红,流芳发色绣户中。
绣户中,相经过。
飞燕皇后轻身舞,紫宫夫人绝世歌。
圣君三万六千日,岁岁年年奈乐何。
重过圣女祠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白石岩扉碧藓滋,上清沦谪得归迟。
一春梦雨常飘瓦,尽日灵风不满旗。
萼绿华来无定所,杜兰香去未移时。
玉郎会此通仙籍,忆向天阶问紫芝。
望江梅年代:【唐】 作者:【李煜】闲梦远,南国正芳春。
船上管弦江面绿,满城飞絮辊轻尘。
忙杀看花人。
月夜年代:【唐】 作者:【刘方平】更深月色半人家,北斗阑干南斗斜。
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
生查子年代:【唐】 作者:【牛希济】春山烟欲收,天淡星稀小。
残月脸边明,别泪临清晓。
语已多,情未了,回首犹重道:记得绿罗裙,处处怜芳草。
二十四诗品年代:【唐】 作者:【司空图】是有真迹,如不可知,意象欲出,造化已奇。
水流花开,清露未□,要路愈远,幽行为迟。
语不欲犯,思不欲痴,犹春于绿,明月雪时。
归国谣年代:【唐】 作者:【韦庄】春欲晚,戏蝶游蜂花烂熳。
日落谢家池馆,柳丝金缕断。
睡觉绿鬟风乱,画屏云雨散。
闲倚博山长叹,泪流沾皓腕。
蕉叶年代:【唐】 作者:【徐寅】绿绮新裁织女机,摆风摇日影离披。
只因青帝行春罢,闲倚东墙卓翠旗。
鸳鸯草年代:【唐】 作者:【薛涛】绿英满香砌,两两鸳鸯小。
但娱春日长,不管秋风早。
独不见年代:【唐】 作者:【杨巨源】春风艳阳色,柳绿花如霰。
竞理同心鬟,争持合欢扇。
香传贾娘手,粉离何郎面。
最恨卷帘时,含情独不见。
醉桃源年代:【宋】 作者:【秦观】碧天如水月如眉,城头银漏迟。
绿波风动画船移,娇羞初见时。
银烛暗,翠帘垂,芳心两自知。
楚台魂断晓云飞,幽欢难再期。
更漏子年代:【宋】 作者:【晏几道】出墙花,当路柳,借问芳心谁有。
红解笑,绿能颦,千般恼乱春。
北来人,南去客,朝暮等闲攀折。
怜晚秀,惜残阳,情知枉断肠。
安定城楼年代:【唐】 作者:【李商隐】迢递高城百尺楼,绿杨枝外尽汀洲。
贾生年少虚垂涕,王粲春来更远游。
永忆江湖归白发,欲回天地入扁舟。
不知腐鼠成滋味,猜意鹓雏竟未休。
咸阳城东楼年代:【唐】 作者:【许浑】一上高城万里愁,蒹葭杨柳似汀洲。
溪云初起日沉阁,山雨欲来风满楼。
鸟下绿芜秦苑夕,蝉鸣黄叶汉宫秋。
行人莫问当年事,故国东来渭水流。
村景即事年代:【宋】 作者:【范成大】绿遍山原白满川,子规声里雨如烟。
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丰乐亭游春年代:【宋】 作者:【欧阳修】红树青山日欲斜,长郊草色绿无涯。
游人不管春将老,来往亭前踏落花。
入直年代:【宋】 作者:【周必大】绿槐夹道集昏鸦,敕使传宣坐赐茶。
归到玉堂清不寐,月钩初上紫薇花。
赠刘景文年代:【宋】 作者:【苏轼】荷尽已无擎雨盖,菊残犹有傲霜枝。
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橙黄橘绿时。
北山年代:【宋】 作者:【王安石】北山输绿涨横池,直堑回塘滟滟时。
细数落花因坐久,缓寻芳草得归迟。
评论(5) | 323 5珈耶珞 | 十一级 采纳率26%擅长: 文化/艺术 宗教其他类似问题2022-04-27带有绿字的词语 142022-02-20含绿字的古诗有哪些 372022-01-19含有绿字的二字词语 242022-10-19含有绿字的诗句赶快给我急急急 27更多相关问题>>按默认排序 | 按时间排序其他6条回答举报| 2009-08-30 18:02生肖王者 | 九级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贺知章 咏柳)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孟浩然 过故人庄)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朝烟.(王维 田园乐)垂钓绿湾春,春深杏花乱.(储光羲 钓鱼湾)今夜偏知春气暖,虫声新透绿窗纱.(刘方平 月夜)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戴叔伦 送人游岭南)锦江近西烟水绿,新雨山头荔枝熟.(张籍 成都曲)暮雨潇潇江上村,绿林豪客夜知闻(李涉 井栏砂宿遇夜客)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杜牧 江南春)绿树阴浓夏日长,楼台倒影入池塘.(高骈 山亭夏日) 1.桃红柳绿春无迹,鱼跃鸢飞妙不传。
--《石鱼楼 》宋.杨简 2.提壶漫欲寻芳去。
桃红柳绿年年事。
--《菩萨蛮》宋. 史浩 3.将那三春勘破,桃红柳绿待如何
--《红楼梦十二曲——虚花悟》清.曹雪芹 4.麦陇东风半展须,桃红柳绿自相於。
--《东阳道中二首》宋. 葛绍体 5.桃红柳绿簇春华,燕语莺啼尽日佳。
--《偶成》宋. 杨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孟浩然) 江南有丹橘,经冬犹绿林。
烟销日出不见人,唉乃一声山水绿。
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绿蓑江上秋闻笛,红袖楼头夜倚栏. 满阶芳草绿,一片杏花香。
萋萋总是无情物,吹绿东风又一年. 绿杯红袖趁重阳,人情似故乡。
千里莺啼绿映红,水村山郭酒旗风。
桃花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竿竿青欲滴,个个生凉绿(贾宝玉咏竹) 绿裁歌扇迷芳草,红衬湘裙舞落梅。
--《红楼梦》 青箬笠,绿蓑衣,斜风细雨不须归。
红芳绿笋是行路,纵有啼猿听却幽 绿水青山枉自多,华佗无奈小虫何
绿杨芳草长亭路,年少抛人容易去。
旭日衔青嶂,晴云洗绿潭。
绿草苍苍,白雾茫茫,有位佳人,在水一方. 绿竹入幽径,青萝拂行衣 江南好,江南好, 风景旧曾谙. 日出江花红胜火, 春来江水绿如蓝, 能不忆江南? 浓绿成荫古渡头,牧童横笛倒骑牛. 笛中一曲<<升平乐>>,唤起离人万种愁. 唐·王湾《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
归雁洛阳边。
田园乐 王 维 桃红复含宿雨,柳绿更带春烟。
花落家童未扫,莺啼山客犹眠。
医学界伟人故事
以下是中国古代10位 医学伟人, 希望对您有帮助1.黄帝,是我国远古时期的杰出英雄和领袖人物,姓公孙,名轩辕,号有熊,因最早于姬水之地(沮水)奠定了他的功业基础,故又姓姬,因出生并主要活动于陕北黄土高塬,而被尊称为黄帝。
五千年前的黄帝时代完成了母系氏族向父系氏族过渡,结束了野蛮时代,中华民族开始步入文明,黄帝联合炎帝,战胜蚩尤,统一中原部落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有共主的国家,促进了华夏民族的形成,黄帝时代的制衣冠、造舟车、营蚕桑、创文字、建医学、定算数、发明指南车,为中华古国的悠久文明和传统文化奠定了基础。
他被后世认为是中医学的始祖,相传《黄帝内经》便是他与朝臣歧伯等的对话编辑而来。
2.岐伯,我国远古时代最著名的医生。
他从小善于思考,有远大的志向,喜欢观察日月星辰、风土寒暑、山川草木等自然界的事物和现象。
还懂音乐,会做乐器,测量日影,多才多艺,才智过人。
后见许多百姓死于疾病,便立志学医,四处寻访良师益友,精于医术脉理,遂成为名震一时的医生。
黄帝为疗救民疾,尊他为老师,一起研讨医学问题。
《黄帝内经》多数内容即以他与黄帝答问的体裁写成。
岐伯又尊称为岐天师据有关史志书目记载,托名岐伯的著作约有8种:1《汉书·艺文志》载《黄帝岐伯按摩》十卷;2.《隋书·经籍志》载《岐伯经》十卷;3.《新唐书·艺文志》载《岐伯灸经》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黄帝问岐伯灸经》);4.《宋史·艺文志》载《岐伯针经》一卷;5.《通志·艺文略》载《黄帝岐伯针论》二卷;6.《通志·艺文略》载《岐伯精藏论》一卷;7.《崇文总目》载《黄帝岐伯论针灸要诀》一卷(《宋史·艺文志》则载为《岐伯论针灸要 诀》);8.《竹堂书目》载《岐伯五藏论》。
岐黄为岐伯与黄帝二人的合称,相传为医家之祖。
医学奠基之作《黄帝内经》的主要内容以黄帝、岐伯问答的体裁写成,因而后世用即以“岐黄”代称《内经》。
并由此引申而专指正统中医、中医学,更多的则是作为中医、中医学的代称。
同时,由“岐黄”组合的新词,也各有自己相应的意义。
如“岐黄之术”、“岐黄之道”指中医学术或医术、中医理论;“岐黄家”指中医生、中医学家;“岐黄书”指中医书;“岐黄业”指中医行业等等。
3.炎帝,即神农氏神农氏本为姜水流域姜姓部落首领,后发明农具以木制耒,教民稼穑饲养、制陶纺织及使用火,以功绩显赫,以火得王,故为炎帝,世号神农,曾建都山东曲阜,并被后世尊为农业之神。
神农氏又曾跋山涉水,尝遍百草,找寻治病解毒良药,以救夭伤之命,后因误食“火焰子”肠断而死。
《神农本草经》即是依托他的著作。
炎帝神农在位120年。
因而,炎帝被认为是中药学的始祖。
4.张仲景(公元150-219年),名机,字仲景,古代伟大的医学家。
东汉南阳郡人,河南南阳医圣张仲景的故里。
据史料记载,仲景少年时“学医于同郡张伯祖,尽得其传”。
相传汉献帝初,张仲景被举孝廉,建安年间官居长沙太守。
著《伤寒杂病论》16卷,约成书于三世纪初(200-210年),是世界上第一部经验总结性的临床医学著作。
熔理法方药为一体,开辩证论治之先河,创中医医临床医学之体。
自唐代以来,仲景学说传播于世界各地,在国际医学界享有崇高声誉,日本、朝鲜等国人民称他为医学“先师”,祖国人民则称之为“医圣”。
有“医门之仲景,儒门之孔子也”之说法。
医圣张仲景的医学著作《伤寒杂病论》.张仲景根据自己多年辩证论治的经验写成一部书,叫《伤寒杂病论》,共十六卷。
《伤寒杂病论》系统总结了汉朝以前的医学理论和临证经验,是我国第一部临床治疗学方面的巨著,记载了对疾病的各种治疗原则和治疗原则和治疗各种传染病和杂病的方法,奠定了中医治疗学的基础。
该书把病症分成若干条目,每条先介绍临床表现,然后根据辩证分析,定为某种证,最后根据证提出治法与方药。
为中医辩证论治建立了较为系统的理论体系,成为历代医家辩证论治的楷模。
他所确立的“辩证论治”原则,是祖国医学伟大宝库中的灿烂明珠,从而使中华民族的传统医学独具特色而自立于世界医学之林。
与《黄帝内经》一起,共同奠定了中医学的理论体系,使中医成为一门完整的科学,清代的《医宗金鉴》评价该书:“古经皆有法无方,自此始有法有方, 诚医门之圣书。
” 在流传过程中,有所散失,唐宋以后,被分编为《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两书与《黄帝内经》、《神农本草经》并称为“中医四大经典”,张仲景一人就占了两部,在我国医学发展史上影响最大的著作中占有特殊地位。
现在仍然是中西医学习研究中医理论和临床治疗的重要典籍。
一千七百多年来,这两部鞒作不但为中国历代医家所推崇,而且自隋唐以后,张仲景的著作和学说远播海外,在世界医学界享有盛誉。
从晋朝到现在,中外学者整理、注释、研究、发挥《伤寒论》、《金匮要略》而成书的已超过一千七百余家,留下了近千种专著、专论,这在世界史上亦属罕见。
张仲景一生的鞒述十分丰富,可惜大部分都已失传了,只留下《伤寒论》和《金匮要略》。
张仲景是中医临床医学的奠基人,为了纪念张仲景对医学的贡献,被后世尊称为“医圣”。
他所撰鞒的《伤寒杂病论》及其辩证论治思想,在今天的临床实践方面方具有广泛的指导意义,张仲景的学术思想和富贵的临床经验已经成了全人类的共同财富。
5.皇甫谧(215-282),魏晋时期医学家、幼名静字士安、自号玄晏先生。
诞生於甘肃平凉县西北朝那镇。
博学多才,对经史各家及文字史等都有很高的造诣。
他还是我国第一个研究人口问题的学者。
中年刻苦钻研医学,编著的《针灸甲乙经》总结了晋以前的针灸学成就,是针灸学的经典著作。
因此,他被认为是中医针灸的第一位集大成者。
6.华佗(约141~208),字元化,东汉末医学家。
沛国谯(今安徽亳县)人。
华佗一生行医各地,声誉颇著,在医学上有多方面的成就。
他精通内、外、妇、儿、针灸各科,对外科尤为擅长。
据《后汉书·华佗传》记载:“若疾发结于内,针药所不能及者,乃令先以酒服麻沸散,既醉无所觉,因刳破腹背,抽割积聚。
若在肠胃,则断截湔洗,除去疾秽,既而缝合,傅以神膏,四五日创愈,一月之间皆平复。
”华佗对“肠胃积聚”等病创用麻沸散,给患者麻醉后施行腹部手术,这是世界医学史上应用全身麻醉进行手术治疗的最早记载,它比西方早一千六百多年。
华佗很重视疾病的预防,强调体育锻炼以增强体质。
以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
动摇则谷气得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
”他模仿虎、鹿、熊、猿、鸟的动作和姿态,创造了一种“五禽之戏”。
其所著之书已轶。
现存《中藏经》,是后人托名之作。
7.王叔和(公元3世纪),名熙,今山东高平人。
其生卒年月不详。
王叔和曾任魏太医令,“性度沉静,通经史,穷研方脉,精意诊切,洞识养生之道。
”(唐·甘伯《名医传》)王氏著有《脉经》10卷,是我国现存最早的脉学专著;曾整理编纂仲景《伤寒杂病论》一书,使之流传于今,为中医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另著有《脉诀图要》6卷,《脉赋》1卷,《脉诀发蒙》3卷,《论病》6卷等,均佚。
王叔和对中医学的主要贡献,在于他对脉学的研究和对《伤寒杂病论》的整理编纂。
他总结脉学,编纂《脉经》。
继承前人对脉学研究的成就,汇集了前期医学名著及先朝名医的有关文献,结合自身经验,撰成《脉经》一书,使脉学理论和方法系统化、规范化,推动了我国医学的进步,并对世界医学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他主张早期治疗,提倡预防疾病。
“凡人有疾,不时即病,隐忍冀差,以成痼疾。
时气不和,便当早言,寻其邪由,及在腠理者,以时治之,罕有不愈者。
患人忍之,数日乃说,邪气入脏,则难可制。
”王叔和《伤寒论》强调了早期诊治的重要性。
提倡平时讲究卫生,反对暴饮暴食,大有预防医学之意义。
8.孙思邈(约581~682)中国唐代医学家。
京兆华原(今陕西耀县)人。
孙思邈从小多病,为筹汤药费用几乎荡尽家财,但他又非常聪明,坚持攻读经史百家和医学等科学知识。
孙思邈一生淡于名利,隋文帝时曾征召他为国子博士,唐太宗要授他爵位,唐高宗让他做谏议大夫,他都一一谢绝了,他的志向是做一名济世活人的医学家。
在学医过程中,孙思邈除手不释卷地学习医学著作外,还特别注意向民间寻求经验,广泛搜集单、验方。
在医疗活动中他非常注重医生的道德修养,他强调医生要把病人的痛苦当成自己的痛苦,病人来请出诊,不管昼夜寒暑,也不要怕路途险阻,不顾饥渴疲劳,要一心赴救。
他认为医学是精微之至的事业,必须刻苦钻研,精勤不倦,才能成为真正的医生。
孙思邈主要著作为《备急千金要方》 30 卷和《千金翼方》30卷。
其他还有《千金髓方》、《福禄论》、《摄生真录》、《枕中素书》、《会三教论》、《太常分药格》等多种,均佚失。
孙思邈对医学的巨大贡献,使他受到了历代人民群众的爱戴,被人们奉为“药王”,中国不少地方都有孙思邈的祠庙,以感受他的高贵品德和不朽业绩。
孙思邈把医为仁术的精神具体化。
他在其所著的《大医精诚》一书中写道:“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先发大慈恻隐之心,誓愿普救含灵之苦,若有疾厄来求救者,不得问其贵*贫富,长幼研茧,怨亲善友,华夷愚智,普同一等,皆如至亲之想。
亦不得瞻前顾后,自虑吉凶,护借身命。
见彼苦恼,若已有之,深心凄怆,勿避险恶,昼夜寒暑,饥渴疲劳,一心赴救,无作功夫形迹之心。
如此可为苍生大医,反此则是含灵巨贼。
夫大医之体 又到病家,纵绮罗满目,勿左右顾眄;丝竹凑耳,无得似有所娱;珍羞迭荐,食如无味;酝禄兼陈,看有若无。
夫为医之法,不得多语调笑,谈谑喧哗,道说是非,议论人物,炫耀声名,訾毁诸医,自矜己德,偶然治瘥一病,则昂头戴面,而有自许之貌,谓天下无双,此医人之膏盲也。
”上述的寥寥片语,已将孙思邈的高尚医德情操,展示在人们面前。
孙氏认为“人命至重,有贵干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故将他自己的两部著作均冠以“千金”二宇,名《千金要方》和《千金翼方》。
这两部书的成就在于:首先对张仲景的《伤寒杂病论》有很深的研究,为后世研究《伤寒杂病论》提供了可*的门径,尤其对广义伤寒增加了更具体的内容。
他创立了从方、证、治三方面研究《伤寒杂病论》的方法,开后世以方类证的先河。
《千金要方》是我国最早的医学百科全书,从基础理论到临床各科,理、法、方、药齐备。
一类是典籍资料,一类是民间单方验方。
广泛吸收各方面之长,雅俗共赏,缓急相宜,时至今日。
很多内容仍起着指导作用,有极高的学术价值,确实是价值千金的中医瑰宝。
《千金要方》是对方剂学发展的巨大贡献。
书中收集了从张仲景时代直至孙思邈的临床经验,历数百年的方剂成就,在阅读仲景书方后,再读《千金方》,真能大开眼界,拓宽思路,特别是源流各异的方剂用药,显示出孙思邈的博极医源和精湛医技。
后人称《千金方》为方书之祖。
9.李时珍(1518—1593年),明代伟大的医药学家、博物学家。
字东璧,号濒湖,湖北蕲春人。
李时珍出生在一个世医的家庭。
父亲李言闻系当地名医,李时珍受父亲的影响极深。
他从小喜爱医药,虽经父亲督促,精读四书五经、坟典传奇,但却无心功名,终于走上研究医药、研究自然科学的道路。
他最伟大的成就是编纂了《本草纲目》,《本草纲目》是我国古代具有世界影响的博物学著作。
他在《本草纲目》一书中,在每一种药物之下,采用了“正误”的方式对前人的错误进行纠正和辨误,其中绝大多数是言之有据,符合科学道理的。
这一体例在本草学上也是创造性的,说明他在自然科学方面的渊博知识和坚实基础。
为了使药物发挥其更大的治病作用,他主张对药物的本性进一步加以改造,用人工的方法改造药物的自然性能。
如对药物的升降浮沉的药性,主张采取某些办法,使其服从于治疗的需要。
如认为对原来的药性下沉的药物,可以用酒引之,使其上升至颠顶;而原为升浮之药物则可以咸寒药为引使直达下焦。
这样,他得出了人不仅能够“窥天地之奥”,还有“达造化之权”的能力,能改造自然,支配自然。
李时珍以科学批判服食,他痛恨迷信神仙之说,如在谈到古代以金银服食时,认为“血肉之躯,水谷为赖,何能堪此金石重坠之物,久在胃肠乎。
求仙而丧生。
可谓愚也矣,”(《本草纲目·金石部·金》>又说:“(银)性刚戾,服之能伤肝是也。
抱朴子云银化水服司·成地仙者,亦方士谬言也,不足信。
”(《本草纲目.金石部·银》)认为所谓可以居住水中,步履水上,都是“邪说”,“幻诞之谈。
”他斥《本经》、葛洪等关于服食的论述为“误世之罪,通乎天下”,认为药物“治病可也,服食不可也。
”(《本草纲目。
兽部·伏翼》)李时珍不仅是一位药物学家,又是一位博物学家。
他对于生物、地质等学科很有研究,对化学、天文、历法、气象也有一定的心得。
李时珍更是一位高明的医药学家,他在自己的著作中,载有相当多的验案,均为本人治病之记录。
他在自然科学各门学科方面的成就,以及精研医学理论及丰富的实践,使他在医疗活动中,取得较好的疗效,一度应召入太医院。
他的坚实的理论基础,来自《内经》、《难经》、《伤寒论》等经典医著,但他的自然科学的唯物主义态度及朴素的辩证法思想使得他更加尊重《内经》,以后尤其是金元以来的医学思想和成就,他受金元四家的影响最大,特别推崇张元素、李东垣的医疗思想。
认为张元素是“大扬医理,灵素之下,一人而已。
”他把在药物学上的成就,灵活地运用到治疗学上,除去遵循传统的医学理论进行严格的辨证论治以外,特别重视分析药物的归经,讲究性味,丰富和发展了本草学的理论内容,从而使其治疗的效果不断提高。
李时珍对脉学、经络学说也都有较深的理解和研究。
这些坚实的基础理论知识,也都是他医学、药学成就必不可少的条件。
他的著作除去《本草纲目》是一部博物学的划时代作品外,还有《濒湖脉学》、《奇经八脉考》等书。
在书中,李时珍以简洁明了的诗句,概括地总结了中医常用的脉象,极便于初学记诵,有利于普及脉学知识;《奇经八脉考》则是十二条正经以外的经络系统的总结。
《濒湖脉学》曾被译为德文,在国外出版。
在文学方面,李时珍还是一位诗人,他的《濒湖脉学》,就是用律诗体写成的。
可惜文献中只保存他少量的律诗。
李时珍也是我国古代具有代表性的杰出科学家。
在国内外有崇高的声誉和很大的影响。
10.叶天士(1667-1746),名桂,号香岩,别号南阳先生,江苏吴县人,清代杰出的医学家,为温病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叶天士生于医学世家,祖父叶时、父叶朝采都是精通医术,尤其以儿科闻名。
叶桂12岁开始从父学医,14岁时,他父亲死了,于是抱着失去亲人的痛苦,再他父亲的门人朱某为老师,专学医术。
叶天士聪慧过人,悟超象外,一点即通;尤其虚心好学,凡听到某位医生有专长,就向他行弟子礼拜其为师,十年之内,换了十七个老师,并且他能融会贯通,因此医术突飞猛进,名声大震。
尚书沈德潜曾为他立传,说:“以是名著朝野,即下至贩夫竖子,运至邻省外服,无不知有叶天士先生,由其实至而名归也。
”(《沈归愚文集·叶香岩传》)叶氏不仅精通医术,而且治学讲求宏搜博览,学究天人,精细严谨,使医术与学术相得益彰,他认为“学问无穷,读书不可轻量也。
”故虽享有盛名,但却手不释卷,广采众长。
嵇璜“序”曾说:“先生之名益高,从游者益众,先生固无日不读书也。
”其为人“内外修备、交朋忠信 以患难相告者,倾囊助之,无所顾藉”。
他为医却不喜欢以医自名,临终前对他的儿了说:“医可为而不可为,必天资敏悟,又读万卷书而后可借术济世。
不然,鲜有不杀人者,是以药饵为刃也。
吾死,子孙慎勿轻言医。
”叶氏一生忙于诊事,在世没有亲笔著述。
现传有《临证指南医案》十卷,后附《幼科心法》及《温热论治》各一卷;《叶天士医案存真》三卷。
据载都是他的门人和后代整理记录的。
其中《温热论治》是叶氏口传心授经验心得,为临床经验的结晶,是温病学说中一部非常重要珍贵的文献。
全篇主要论述温病感受途径、传变规律、治疗大法和卫气营血辨证作为温病诊治纲领以及舌、齿、斑疹等的辨析方法及其诊断意义,并论妇人胎前产后、经水适来适断之际所患温病的证候和治疗。
据传是他的门人顾景文随叶氏舟游洞庭湖时,将其口授之说记录而成。
《临证指南医案》则是无锡华岫云收集叶氏晚年医案,加以分类编辑而成。
分疾病八十九门,每门由其门人撰附论治一篇,门后附徐灵胎评议。
卷一至卷八记载内科之杂证、时证案;卷九为妇科;卷十为儿科;书末附所用方剂索引。
《幼科心法》相传为叶桂手定后,章楠改题为《三时伏气外感篇》,主要论述儿科诸病的辨证论治,尤其阐发了春时、夏令伏气外感和秋燥之证治。
《叶天士医案存真》是叶氏曾孙叶万青,取家藏方案编成,卷一以杂病为主;卷二以温热病案为多;卷三为运用仲景方验案。
另有门人周仲开抄录而成的《未刻本叶氏医案》等。
另外,托名叶氏的医案和著述颇多,可考的有《景岳发挥》、《叶氏医衡》、《医效秘传》、《本事方释义》、《女科症治》等等。
叶天士在中国医学发展史上,是一位贡献非常卓越的医学家,他创立的温病卫气营血辨证论治纲领,为温病学说理论体系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他对杂病提出的许多新见和治法方药,至今在临床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和实用价值。
叶天士作为一位中国医学发展史上的伟大温病学家,作为精通内科、儿科及妇科、外科、五官科的医学大师,以其卓越的医学思想、高超的医技和丰富的临床经验而流芳百世。
关于河南的古诗
描写河南的诗句:劝我酒(白居易)劝我酒,我不辞。
请君歌,歌莫迟。
歌声长,辞亦切,此辞听者堪愁绝。
洛阳女儿面似花,河南大尹头如雪。
河南王尹初到以诗代书先问之(白居易)别来王阁老,三岁似须臾。
鬓上斑多少,杯前兴有无。
官从分紧慢,情莫问荣枯。
许入朱门否,篮舆一病夫。
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杜甫)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路逢青州王大夫赴镇立马赠别(白居易)大旆拥金羁,书生得者稀。
何劳问官职,岂不见光辉。
赫赫人争看,翩翩马欲飞。
不期前岁尹,驻节语依依。
[前年春,余为河南尹,王为少尹。
]送河南尹冯学士赴任(白居易)石渠金谷中间路,轩骑翩翩十日程。
清洛饮冰添苦节,碧嵩看雪助高情。
谩夸河北操旄钺,莫羡江西拥旆旌。
[时新除二镇节度。
]何似府寮京令外,别教三十六峰迎。
早饮醉中除河南尹敕到(白居易)雪拥衡门水满池,温炉卯后暖寒时。
绿醅新酎尝初醉,黄纸除书到不知。
厚俸自来诚添滥,老身欲起尚迟疑。
应须了却丘中计,女嫁男婚三迳资。
和河南郑尹新岁对雪(白居易)白雪吟诗铃阁开,故情新兴两裴回。
昔经勤苦照书卷,今助欢娱飘酒杯。
楚客难酬郢中曲,吴公兼占洛阳才。
稠桑驿喜逢严河南中丞便别(得时字)(岑参)驷马映花枝,人人夹路窥。
离心且莫问,春草自应知。
不谓青云客,犹思紫禁时。
别君能几日,看取鬓成丝。
铜街金谷春知否,又有诗人作尹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