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中国航天座右铭

赞扬中国航天技术人员的名言

钱学森经典名言语录:1、我姓钱,但我钱。

2、我们不能亦云,这不是科学精神,科学精神最重要的就是创新。

3、我是一名科技人员,不是什么大官,那些官的待遇,我一样也不想要。

4、中国大学老是“冒”不出杰出人才,这是很大的问题。

5、我个人仅仅是沧海一粟,真正伟大的是党、人民和我们的伟大国家。

6、不要失去信心,只要坚持不懈,就终会有成果的。

7、难道搞科学的人只需要数据和公式吗

搞科学的人同样需要有灵感,而我的灵感,许多就是从艺术中悟出来的。

8、我认为今天科学技术不仅仅是自然科学与工程技术,而是人认识客观世界、改造客观世界的整个的知识体系,而这个体系的最高概括是马克思主义哲学。

中国航天里程碑

中国航天的里程碑 ▲1960年2月19日和11月5日,经过三四年的艰苦创业,在东方地平线上先后升起了探空火箭和仿制的近程导弹,掀开了中国航天的序幕。

? ▲1964年6月29日,我国自行研制的第一枚中近程地地导弹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航天从此走上独立研制的道路。

? ▲1966年7月15日,我国载有小狗的生物火箭进行升空探测旅行,安然无恙地返回地面,为高空生物学和生物保障工程研究积累了宝贵经验。

? ▲1966年10月27日,在我国西部地区国土上,成功地进行了导弹核武器试验,我国的战略导弹成为有效的作战武器。

? ▲1970年1月30日,我国中远程导弹飞行试验取得圆满成功,为研制发射人造卫星的航天运载火箭奠定了基础。

? ▲1970年4月24日,我国用“长征1号”运载火箭将第一颗人造卫星“东方红1号”送入地球轨道运行,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和发射卫星的国家。

? ▲1975年11月26日,我国用“长征2号”运载火箭发射返回式卫星成功,卫星在轨道上运行3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卫星回收技术的国家。

? ▲1980年5月18日,我国向南太平洋进行洲际火箭全程发射试验获得成功,表明中国火箭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1981年9月20日,我国用一枚运载火箭同时将3颗卫星送入轨道,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实现一箭多星技术的国家。

? ▲1982年10月12日,我国首次进行潜艇水下发射固体战略导弹成功,表明我国现代火箭技术发展的一个质的飞跃。

? ▲1984年4月8日,我国用新型“长征3号”运载火箭将试验通信卫星“东方红2号”送入赤道上空的静止轨道运行,中国不仅成为世界上第三个掌握氢氧发动机技术的国家,而且也是世界上第五个独立发射地球静止轨道卫星的国家。

? ▲1988年9月7日,我国用“长征4号”运载火箭发射第一颗“风云1号”气象卫星成功,表明中国是世界上第四个发射太阳同步轨道卫星的国家。

? ▲1990年4月7日,我国用“长征3号”运载火箭发射美国制造的“亚洲1号”通信卫星成功,中国成为世界上第三个进入国际卫星发射服务市场的国家。

? ▲1990年7月16日,我国“长征2号E”捆绑式运载火箭试验发射成功,标志着中国已具备发射重型卫星的能力,运载火箭技术迈上一个新的台阶。

? ▲1992年8月9日,我国首次用“长征2号丁”运载火箭发射第二代科学探测和技术试验卫星成功。

这颗新型返回式遥感卫星在太空运行16天后按预定计划返回地面,标志着我国卫星回收控制技术达到世界先进水平。

? ▲1992年8月14日,我国运用“长征2号E”大推力捆绑式运载火箭,成功地将美国为澳大利亚制造的“澳赛特B1”通信卫星准确送入太空预定轨道,充分说明我国重型卫星发射技术达到一个新的水平。

? ▲1994年2月8日,我国新研制的“长征3号甲”运载火箭首次飞行试验。

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

什么是载人航天精神

10月17日,我国自主研制的神舟六号载人飞船顺利返回。

喜讯传来,举国欢腾。

中共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对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获得圆满成功致电热烈祝贺,全世界中华儿女无不为之感到骄傲和自豪。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标志着我国在发展载人航天技术、进行有人参与的空间试验活动方面取得了又一个具有里程碑意义的重大胜利,是中国人民攀登世界科技高峰的又一伟大壮举,是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的又一骄人成就,是伟大祖国的荣耀。

伟大的事业孕育伟大的精神,伟大的精神推动伟大的事业。

载人航天工程是当今世界高新技术发展水平的集中体现,是衡量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

在实施载人航天工程的进程中,中国航天人牢记党和人民的重托,满怀为国争光的雄心壮志,自强不息,顽强拼搏,团结协作,开拓创新,取得了一个又一个辉煌成果,也铸就了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的载人航天精神。

这是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伟大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的生动体现,是井冈山精神、延安精神、“两弹一星”精神、九八抗洪精神、抗击非典精神的光荣传承,是我们党、国家、军队和人民的宝贵精神财富,值得全国人民认真学习和大力弘扬。

载人航天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

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

为了缩小差距,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

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只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载人航天精神,是勇于攻坚的精神。

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

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

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载人航天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

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

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

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载人航天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

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

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

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几大系统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80%,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带头人。

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我们的事业光荣伟大,我们的任务艰巨繁重。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志豪情。

我们一定要把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今后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神舟六号飞天彪炳史册,载人航天精神光耀神州。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新篇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建院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完成国家交给的型号研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责任,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使命,以促进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着力点,紧紧围绕科研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空间技术研究应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自主研制和成功发射了60多颗卫星、6艘神舟飞船,在载人飞船、卫星回收、空间遥感和通信卫星技术等多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国家机关和首都文明单位“双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是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我院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和“富国强军、再创辉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用神圣的使命鼓舞干部职工,用严峻的形势警醒干部职工,用美好的前景激励干部职工,营造了“聚精会神抓型号、全力以赴保成功”的良好氛围。

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等著名科学家爱国奉献、务实创新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举办“马祖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35周年新老员工座谈会”和“神舟飞船队伍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为航天事业建功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利用型号发射成功、重大纪念日等契机,组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铜像揭幕”、“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揭碑仪式”,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努力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境界,收到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良好效果。

二是倾力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神舟文化。

以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为契机,在深入挖掘、提炼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神舟文化”。

通过发布系列神舟文化产品、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切实加强神舟文化理念的宣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使“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成为广大员工的座右铭,并转化为推动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是广泛开展以“铸造国际一流、构建和谐航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面对国际空间技术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面对航天型号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进度要求紧的特点,为推动我国空间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了以“铸造国际一流、构建和谐航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结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广泛开展了“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各级领导放心、让航天员放心、让全院干部职工放心、让自己放心”和“一次做好、次次做好、追求更好”的庄严承诺活动,以“学习、凝聚、放心、成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吃透技术的能力、严慎细实的作风、确保成功的决心”为主题的神舟团队建设,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为航天事业拼搏奋斗的巨大热情和主动精神,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四是积极探索建立长效工作机制。

我们始终把精神文明建设摆在重要位置,做到与中心工作同计划、同检查、同考核、同表彰。

制定达标管理办法,实行精神文明建设达标量化管理,并把考核结果与单位的工资总额挂钩。

定期召开形势分析会,及时研究解决精神文明建设中带有倾向性的问题。

建立健全责任体系,注重发挥各级行政领导和型号“两总”的主体作用,专职党群队伍的骨干作用,以及广大班组长的依托作用,形成了党政工团齐抓共管、覆盖全体员工和中心任务全程的工作机制,确保精神文明建设的各项任务落到实处。

航天精神是什么

航天精神是有很多部分组成:都是在航天中逐渐形成的,其中有艰苦奋斗的精神、用于攻坚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无私奉献的精神。

一、艰苦奋斗的精神,我国建国时期,建立在一穷二百的基础上发展,此时苏联、美国等国家都已经在航天领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中国在规划发展航天的时候,在西部建立了研究基地,再加上中国理论知识缺乏,以及物质资料缺乏,很多航天人员刻苦钻研,从点点积累,这种在困难中努力奋斗的精神,是航天精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二、用于攻坚的精神: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

而且新中国成立又急需打破以美国、苏联为首的西方国家的技术封锁与垄断,所以在短时间内想突破很多难题,技术瓶颈都需要科研人员敢于攻坚,勇于战胜困难的信心与努力三、开拓创新的精神苏联等国家在航天领域所走的弯路在中国发展航天事业时候,需要避免,做为后起之秀,甚至要求比苏联等国更高的要求,这样才能形成后发优势,这一特性要求科研人员需要有开拓创新的精神,在攻坚克难的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开拓创新的精神。

四、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在研究航天领域的时候,很多科研人员需要远离家人,淡薄名利,默默的在中国研究基地从事研究工作,在科研工作中,为了中国早点拥有这项技术,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我们要学习航天人什么的吃苦耐劳的精神

航天精神航天精神内涵“特别能吃苦、特别能战斗、特别能攻关、特别能奉献”是对载人航天精神的高度概括,也是我国921工程实施的指导思想。

载人航天精神,是艰苦奋斗的精神历尽千难成伟业,人间万事出艰辛。

我国载人航天工程是在世界航天大国已经发展几十年后起步的。

为了缩小差距, 迎头赶上,载人航天工程开始实施就明确提出,要坚持做到起步晚、起点高,投入少、效益高,项目少、水平高,从总体上体现中国特色和技术进步,走跨越式发展的道路。

中国航天人始终以人民利益为最高利益,以苦为荣,以苦为乐,常年超负荷工作,默默承受着常人难以承受的困难和压力。

载人航天工程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无论过去、现在还是将来,艰苦奋斗永远是我们战胜一切困难、夺取事业胜利的重要法宝。

只有以艰苦奋斗精神作支撑,我们的民族才能自立自强,我们的国家才能发展进步,我们的各项事业才能永葆生机活力。

载人航天精神,是勇于攻坚的精神载人航天工程是中国航天领域迄今规模最庞大、系统最复杂、技术难度大、质量可靠性安全性要求最高和极具风险性的一项重点工程。

这项空前复杂的工程在比较短的时间里不断取得历史性突破,一个极其重要的原因在于,中国航天人敢于攻坚、勇于创新。

从试验室到各生产企业,从大漠深处的航天发射场到浩瀚三大洋上的远望号测量船,到处留下了航天人攻坚的足迹,洒下了航天人登攀的汗水。

他们知难而进,顽强拼搏,在重重困难面前百折不挠,在道道难关面前决不退缩,以惊人的毅力和勇气战胜了各种难以想象的困难,用满腔热血谱写了共和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壮丽史诗。

载人航天精神,是开拓创新的精神我国的载人航天工程,从飞船设计、火箭改进、轨道控制、空间应用到测控通信、航天员训练、发射场和着陆场等方案论证设计,都瞄准世界先进技术,确保工程一起步就有强劲的后发优势,关键技术就能与世界先进水平并驾齐驱,局部还有所超越。

面对一系列全新领域和尖端课题,科技人员始终不懈探索、敢于超越,攻克了一项又一项关键技术难题,获得了一大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和生产性关键技术,展示了新时期中国航天人的卓越创新能力。

这些重大突破,使我国在一些重要技术领域达到了世界先进水平。

中国航天人的成功实践告诉我们,一定要勇于站在世界科技发展的最前列,敢于在一些重要领域和科技前沿创造自主知识产权,大力提高核心竞争力,努力在世界高新技术领域占有一席之地。

载人航天精神,是无私奉献的精神我国载人航天事业的建设者,是一支具有光荣传统、建立了卓越功勋的团队。

中国航天人勇敢地肩负起攀登航天科技高峰的神圣使命,为了祖国的航天事业,淡泊名利,默默奉献。

他们献出了青春年华,献出了聪明才智,献出了热血汗水,有的甚至献出了宝贵生命。

他们用顽强的意志和杰出的智慧,将“一切为了祖国,一切为了成功”写在了浩瀚无垠的太空中。

老一代航天人甘当人梯,新一代航天人茁壮成长。

在载人航天工程的几大系统中,35岁以下的技术骨干已占80%,一批既懂专业、又善管理的人才成为各系统、各专业的带头人。

一大批能够站在世界科技前沿、勇于创新的高素质人才,为我国航天事业实现新的突破积蓄了强大的发展后劲。

编辑本段精神意义刚刚闭幕的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规划了今后五年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宏伟蓝图。

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将迈出更大的步伐。

我们的事业光荣伟大,我们的任务艰巨繁重。

神舟六号载人航天飞行圆满成功,必将极大地鼓舞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壮志豪情。

我们一定要把伟大的载人航天精神,转化为推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强大动力,紧紧抓住机遇,应对各种挑战,认真解决前进道路上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立足科学发展、着力自主创新、完善体制机制、促进社会和谐,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为今后十年发展打下坚实基础。

神舟六号飞天彪炳史册,载人航天精神光耀神州。

让我们高举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伟大旗帜,紧密团结在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进一步激发亿万人民的智慧和热情,全面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大力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和人才强国战略,谱写我国航天事业和科技事业的新篇章,为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不懈奋斗。

建院以来,我们紧紧围绕完成国家交给的型号研制和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的双重责任,以“创人类航天文明,铸民族科技丰碑”为使命,以促进干部职工全面发展为着力点,紧紧围绕科研工作,大力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取得了空间技术研究应用和精神文明建设的双丰收。

自主研制和成功发射了60多颗卫星、6艘神舟飞船,在载人飞船、卫星回收、空间遥感和通信卫星技术等多个领域跨入世界先进行列,先后荣获全国“五一劳动奖状”、中央国家机关和首都文明单位“双标兵”等荣誉称号。

一、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 中国航天运载火箭技术研究院作为“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的主要发源地,始终不渝地坚持把弘扬民族精神、培育理想信念作为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坚持不懈地开展以“祖国利益高于一切”和“富国强军、再创辉煌”为主题的爱国主义教育,用神圣的使命鼓舞干部职工,用严峻的形势警醒干部职工,用美好的前景激励干部职工,营造了“聚精会神抓型号、全力以赴保成功”的良好氛围。

运用多种形式,大力宣传“两弹一星”功臣钱学森、杨嘉墀、王希季等著名科学家爱国奉献、务实创新的先进事迹和崇高精神,举办“马祖光同志先进事迹报告会”、“纪念东方红一号卫星发射成功35周年新老员工座谈会”和“神舟飞船队伍先进事迹报告会”,进一步激发了广大干部职工为航天事业建功立业的历史使命感和时代紧迫感。

利用型号发射成功、重大纪念日等契机,组织“人民科学家钱学森归国50周年铜像揭幕”、“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揭碑仪式”,大力弘扬“两弹一星”精神和载人航天精神,努力提升广大干部职工的精神境界,收到了鼓舞人心、凝聚力量的良好效果。

二、倾力打造具有航天特色的神舟文化神舟五号首次载人航天圆满成功为契机,在深入挖掘、提炼和总结的基础上,形成了以“祖国利益至上的政治文化,勇攀科技高峰的创新文化,零缺陷、零疑点、零故障的质量文化,同舟共济的团队文化”为主要内涵的“神舟文化”。

通过发布系列神舟文化产品、举办主题演讲比赛、组织专题研讨等形式,切实加强神舟文化理念的宣传,不断提高自主创新能力, 使“用成功报效祖国、用卓越铸就辉煌”成为广大员工的座右铭,并转化为推动我国空间事业发展的强大精神动力。

三、广泛开展以“铸造国际一流、构建和谐航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 面对国际空间技术市场激烈竞争的形势,面对航天型号任务重、技术难度大、质量要求高、进度要求紧的特点,为推动我国空间事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我们结合科研生产和改革发展的中心工作,广泛开展了以“铸造国际一流、构建和谐航天”为主题的实践活动,推动精神文明建设更好地为中心工作服务。

结合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广泛开展了“让党和人民放心、让各级领导放心、让航天员放心、让全院干部职工放心、让自己放心”和“一次做好、次次做好、追求更好”的庄严承诺活动,以“学习、凝聚、放心、成功”为主题的实践活动,以“攻坚克难的勇气、吃透技术的能力、严慎细实的作风、确保成功的决心”为主题的神舟团队建设,极大地调动广大干部职工为航天事业拼搏奋斗的巨大热情和主动精神,为神舟六号载人航天任务的圆满完成提供了强有力的精神支撑。

发展载人航天的意义(1)在科技方面因为载人航天技术是科技密集综合性尖端技术,它体现了现代科学技术多个领域的成就,同时又给予现代科学技术各个领域提出了新的发展需求,从而促进和推动整个科学技术的发展,也就是说一个国家载人航天技术的发展,可以反映这个国家的整体科学技术和高技术产业水平,如系统工程、自动控制技术、计算机系统、推进能力、环控生保技术、通信、遥感、测试技术等。

也体现了这个国家的近代力学、天文学、地球科学和空间科学的发展水平,特别是这个国家的航天医学工程的发展水平,如果没有航天医学工程的研究与发展,想要把人送进太空并安全、健康、高效地生活和工作是不可能的。

(2)发展载人航天能体现一个国家综合国力当今世界各发达国家在发展战略上都把综合国力的增强作为首要目标,其核心是发展高科技,而主科技的主要内容之一就是载人航天。

当一个国家把自己的航天员送入太空时,它可充分体现其综合国力的强盛,也将增强该国民众的民族自豪感、振奋民族精神、增强了全民的凝聚力。

特别是我国航天员一旦进入太空,则能像六七十年代我国拥有核武器和人造地球卫星那样,引起全世界人民注视,提高我国的国际地位。

(3)载人航天的发展能更好地开发太空资源为地球人类造福。

现已知浩瀚的太空是人类巨大的宝库,它含有丰富的资源,而载人航天事业是使用通向这个宝库的桥梁,试想航天员们在太空对地球居高临下,能以各种不同的手段对地球进行观测,它可以比无人的探测和遥感获取更多的信息和资料。

而太空工厂的工艺加工几乎成了“魔术”,它在微重力、真空和无对流的条件下,可以制造地球上难以完成的合金材料和“灵丹妙药”以及有关产品。

太空工厂的产品或半成品送回地面后,也许还会带来“新的工业革命”。

可以预料,印有“太空制造”字样物品将会不断地投放市场。

(4)载人航天是人类发展的一个新阶段的开始,因为人类可以通过载人航天的桥梁,转移到其他星体居住和生活,开发出更美好的生活空间。

这不是可望而不可及的事情。

当前首先要做的是人们到太空旅游、先看看神秘的太空和美妙的仙境。

不久,人类将主宰太空,实现人类发展的革命。

因为载人航天事业是一项巨大的系统工程,所以它的发展基础必须是:综合国力强盛,经济发展水平高,有一定的财政支持,有一批从事航天科技事业的骨干人才队伍,有先进的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

这样才有可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

我国现已基本具备上述基础,所以才发射了载人试验飞船。

具备什么条件才能发展载人航天事业呢

简单地说就是建立国家载人航天大系统,或称载人航天体系。

因为这个体系是国家直接支持和规划的,这个体系又是在航天技术日趋成熟的条件下建立的。

例如,地面发射基地的建设,指挥管理系统的组建、跟踪、遥测、遥控和通信网络的组建,火箭与推进系统的建设,航天器制造工艺中的新材料的研制,发射、回收等技术均已成熟和具备的情况下,重点是航天员系统的完善。

它涉及选拔什么样的人进入太空,建立航天员的训练基地,建立航天医学体系,结合航天器研制建立航天员的环境控制与生命保障系统,组织好航天员进入太空的前、中、后的医学监督与保障工作,确保航天员的安全,结合载人航天器研制增设应急救生系统等等。

航天精神的简介

概述是我国于1970年4月24日发射的第一颗人造地球卫星。

按当时时间先后,我国是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用自制火箭发射国产卫星的国家。

主要参数卫星重量:173公斤 卫星外形:直径1米的球形72面体 近地点:439公里 远地点:2384公里 用途:广播“东方红”乐曲 卫星目前状态2008年1月3日根据NASA的数据写出来的。

近地点:430公里 远地点:2075公里 轨道倾角:68.4度运行周期:110.6 分钟设备 星上的仪器舱装有电源、测轨用的雷达应答机、雷达信标机、遥测装置、电子乐音发生器和发射机、科学试验仪器等。

卫星的主要任务是向太空播放乐曲,同时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密度。

卫星上采用银锌蓄电池作电源,电池寿命有限,卫星运行20天后,电池耗尽,“东方红”乐曲停止播放,卫星结束了它的工作寿命。

但是,卫星的轨道寿命没有结束,根据轨道计算,大约能在太空运行很多年。

的诞生 “东方红一号” (Dong Fang Hong I/Red East 1)卫星是中国的第一颗人造卫星,由以钱学森为首任院长的研制,当时共做了五颗样星,结果第一颗卫星就发射成功。

该院制定了“三星规划”:即东方红一号、返回式卫星和同步轨道通信卫星,而孙家栋则是当时“东方红一号”卫星的技术负责人。

1967年,党鸿辛等人选择了一种以铜为基础的天线干膜,成功解决在100℃至零下100℃下超短波天线信号传递困难问题。

“东方红一号”卫星因工程师在其上安装一台模拟演奏乐曲的音乐仪器,并让地球上从电波中接收到这段音乐而命名。

1956年,中国把开发火箭技术纳入国家十二年科学发展规划。

1957年著名科学家钱学森等积极倡议开展人造卫星的研究工作。

1958年毛泽东同志发出“我们也要搞人造卫星”的号召。

根据这一战略考虑,把研制发射人造卫星列为1958年第一次重点任务,揭开了中国向太空进军的序幕。

广大科技工作者奋发图强,埋头苦干,克服困难,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踏上了征服太空之路。

当时受到“大跃进”影响,曾提出过研制高能推进剂运载火箭、发射重型卫星和要在1959年国庆节将中国的第一颗卫星送入太空的设想。

但这种设想脱离了中国的经济实力、科技水平和工业基础,因而缺乏实现的可能。

1959年1月21日,党组传达同志指示:卫星明后年不放,与国力不相称。

据此,调整任务部署,提出“以探空火箭练兵、空间物理探测打基础、不断探索卫星发展方向,筹建空间环境模拟试验室,研究地面跟踪接收设备”的具体方针。

通过贯彻这一方针,中国在火箭技术、航天器技术、有效载荷技术、姿态控制技术、轨道设计和发射技术的研究和试验,以及人才的培养和训练等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发射过程1970年4月24日,在成功发射,由此开创了的新纪元,使中国成为继苏、美、法、日之后世界上第五个独立研制并发射人造地球卫星的国家。

东方红1号卫星重173 千克,由长征一号运载火箭送入近地点441千米、远地点2368千米、倾角68.44度的椭圆轨道。

它测量了卫星工程参数和空间环境,并进行了轨道测控和乐曲的播送。

“东方红一号”卫星以时,铁路沿线每两根电线杆间由一位荷枪实弹的卫兵守卫。

于1970年4月24日 21时35分用“长征一号”运载火箭 (CZ-1)载著“东方红一号”卫星从中国西北发射升空,21时48分进入预定轨道。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主要任务是进行卫星技术试验、探测电离层和大气层密度。

卫星为近似球形的72面体,质量173千克,直径约1米、采用自旋姿态稳定方式,转速为120转/分,外壳表面由按温度控制要求经过处理的铝合金为材料,球状的主体上共有四条二米多长的鞭状超短波天线,底部有连接运载火箭用的分离环。

卫星飞行轨道为近地点439公里、远地点2384公里、轨道平面和地球赤道平面为倾角68.5度的近地椭圆轨道,运行地球一圈周期为114分钟。

“东方红一号”卫星除了装有试验仪器外,还可以以20兆赫的频率发射《东方红》音乐,该星采用银锌电池为电源。

“东方红一号”卫星设计工作寿命20天(实际工作寿命28天),期间把遥测参数和各种太空探测资料传回地面,至同年5月14日停止发射信号。

成就 “东方红一号”卫星的发射成功使中国成为世界上继苏联、美国、法国和日本之后第五个完全依靠自己的力量成功发射人造卫星的国家。

虽比它苏联发射第一颗人造卫星“斯普特尼克一号”晚了13年,它的质量超过了前四个国家第一颗卫星质量的总和。

从此中国正式加入了“太空俱乐部”,发射成功后,钱学森向中央提出中国应该发展载人航天,并提交发展中国载人航天事业的报告,得毛泽东亲笔批示“同意”。

,反映着当时我国的经济、科技、社会和军事能力发展水平,是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标志,是影响国际关系格局的重要因素,是促进经济和科技进步的重要手段,对于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具有重要作用。

东方红一号卫星上天,在许多国家引起了强烈反响,国外纷纷发表评论指出,这颗卫星发射成功,“体现了中国一直在依靠自己的力量为人类的幸福和进步进行宇宙开发”,“表明中国的科学技术和工业进步达到新高度”,“是中国科学技术和工艺方面取得的突出成就”,“中国掌握了先进火箭技术和制造出大型火箭的技能”。

东方红一号卫星是全国各族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艰苦奋斗的结晶,是中国工人阶级、解放军、知识分子的杰出贡献。

之所以能在较短时间内取得如此辉煌的成就,主要归功于党中央和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毛泽东、、、叶剑英、李先念、聂荣臻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对卫星事业自始至终都倾注了大量的心血。

“严肃认真,一丝不苟,稳妥可靠,万无一失”等指示,已成为航天科技工作者的座右铭。

东方红一号卫星文化是“两弹一星”精神和航天精神的体现。

在东方红一号卫星的研制过程中,我们依靠自己的力量,全国大协作,建立起了一个比较完善和健全的航天科学技术研究、设计、试验、制造及质量保障和管理体系,锻炼和造就了一支又红又专、技术水平高、能打硬仗、善于攻关、专业配套、老中青相结合的航天技术队伍。

历史会记住钱学森、赵九章、郭永怀、钱骥、陈芳允、杨嘉墀、王大衍、王希季、任新民、孙家栋等“两弹一星”元勋对中国第一颗人造卫星的杰出贡献。

模型展览 2005年4月21日,中国空间技术研究院召集了当年曾参加设计、研制、生产和管理的航天科技人员,在“东方红一号”卫星诞生地北京卫星制造厂为纪念碑揭幕,制造厂为配合神舟五号载人飞船成功发射周年纪念,亦制作了“东方红一号”卫星的1:1模型,在北京天文馆展出。

中国航天座右铭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