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描写霸桥的句子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

应该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描写灞桥的作文300字

上周,我和爸爸,妈妈一起去东石玩.一路上,微风轻轻地吹着.我开心极了.路两旁各种着一排树,尽管已经到了秋天,但是还可以看到很多五颜六色的花,有红色的,黄色的,白色的,蓝色的……美丽极了!花瓣像一根小小的水管,卷了起来.有的花瓣又大又圆,像一个小橘子.也有的花瓣很小,像一个瓜子.这些花在秋风中跳舞,好像在对我说:”秋天是收获的季节.金黄色的秋天里,弥漫着花香和果实的香味.走到田野边,一眼望去,全是金黄色的水稻.一串串的稻穗弯下了,仿佛是一大片金黄色的大海.一阵阵秋风吹过来,稻穗像海浪一样起伏翻滚.果农们在果园里摘成熟的果实,虽然满头大汗,但是他们的脸上洋溢着笑容.我想:今年又有好收成了.他们的心里一定像喝了蜜一样的甜吧!秋天,这个收获的季节真美啊!

关于灞桥的古诗

那是一个春暖花开的日子。

一只小鸟飞呀飞,飞到我家的窗台上,停了下来。

我仔细打量着它;尖尖的嘴巴,一双特别有神的眼睛,看见了我,立刻扑腾着翅膀,翅膀上的羽毛十分好看,就像彩虹一样漂亮。

就这样,我喜欢上了它。

然后,我蹑手蹑脚的离它远点,希望这样,它能留下来。

果然,扑腾着的翅膀慢慢合拢了。

真有意思。

只见它环顾了四周,然后安心的飞走了。

真有趣。

正当我纳闷之时,突然它又飞回来了,嘴里衔着一根细细的树枝。

我好奇的望着这个小家伙,它小心翼翼的把树枝放在空调盒子下面的窗台上,然后又飞走了。

大约五分钟的时间,它又飞回来了。

就这样,飞来飞去。

几天以后,窗台上就出现了一个温馨、可爱的窝巢。

虽然不好看,但十分坚固、结实。

我更加喜欢这个勤劳的小家伙了。

每天放学后,我第一件事就去看望那个窝巢。

只见小家伙蹲在里面一动也不动,渐渐的,我发现窝巢下面多了个白色的圆溜溜的东西。

原来那就是鸟蛋。

我想把它拿走。

可妈妈说:“蛋没了,鸟就永远不会回来了。

”听了妈妈的话,我伸出的手又放进衣兜里了。

描写灞河的美句美文

《灞桥风雪图》年代: 宋 作者: 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年代: 宋 作者: 姚勉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待李将军》年代: 唐 作者: 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年代: 唐 作者: 刘禹锡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诗词《沁园春灞桥》沁园春陆游粉破梅梢,绿动萱丛,春意已深。

渐珠帘低卷,筇枝微步,冰开跃鲤,林暖鸣禽。

荔子扶疏,竹枝哀怨,浊酒一尊和泪斟。

凭栏久,叹山川冉冉,岁月駸駸。

当时岂料如今。

漫一事无成霜鬓侵。

看故人强半,沙堤黄阁,鱼悬带玉,貂映蝉金。

许国虽坚,朝天无路,万里凄凉谁寄音。

东风里,有灞桥烟柳,知我归心。

关于灞桥飞雪的诗句应该是“灞柳飞雪”吧。

人们在 灞河两岸筑堤植柳,阳春时节,柳絮随风飘舞,好象冬日雪花飞扬(来自百度百科),遂有此名。

李白《忆秦娥》:箫声咽,秦娥梦断秦楼月。

秦楼月,年年柳色,灞陵伤别。

鸣鞭落日禁城东,渭水清烟灞上风。

都旁柳阴回首望,春天楼阁五云中。

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好风倘借低枝便,莫遣清丝扫路尘。

柳永《少年行》:“参差烟树灞陵桥,风物尽前朝。

衰杨古柳,几经攀折,憔翠楚宫腰。

”朱集义关中八景(诗画)中》,题“灞柳风雪”云:“古桥石板半倾欹,柳色青青近扫眉,浅水平沙深客恨,轻盈飞絮欲题诗”。

韦应物《东郊》:“吏舍跼终年,出郊旷清曙,杨柳散和风,青山澹吾虑”。

李白 灞桥送别诗灞陵行送别作者:李白原文:送君灞陵亭,灞水流浩浩。

上有无花之古树,下有伤心之春草。

我向秦人问路歧,云是王粲南登之古道。

古道连绵走西京,紫阙落日浮云生。

正当今夕断肠处,黄鹂愁绝不忍听。

灞桥折柳相送的诗唐代,折柳送客之风最盛,当时长安东有灞水,两岸多柳,灞水之上灞桥, 是长安东去洛阳等地的必经之路。

唐人送客至此,都折柳而别。

裴说《柳》 “高拂危楼低拂尘,灞桥攀折一何频。

思量曲是无情树,不解迎人只送人”。

罗隐《柳》“灞岸晴来送别频,相偎相依不胜春。

自家飞絮犹无定,争解垂丝绊路人”。

由这些诗中可见,当年长安灞桥折柳送别盛况可窥一斑。

杜甫 灞河诗句折柳赠别始于汉朝,亦是我国流传甚久的送别习俗。

据《三辅黄图·桥》记载:“灞桥在长安东,跨水作桥,汉人送客至此桥,折柳赠别”。

在都城长安东门外有座灞桥,灞河两岸柳树成行,被世人称之为灞桥柳,杨柳含烟灞岸春,年年攀折为行人。

送别离长安东行的亲友故旧,多在灞桥停步告别。

这里的岸柳排排,柔丝荡荡,送行者取“柳”和“留”的谐音,折柳赠别,既表达依依不舍的情感,也寓意人去他乡,宛如柳木随遇而安、发展壮大。

到了隋、唐时期,折柳赠别更为盛行,在文学作品中经常记述这种习俗。

隋朝的《送别》诗这样写道:“杨柳青青着地重,杨花漫漫搅天飞,柳条折尽花飞尽,借问行人归不归。

”对折柳赠别之情作了淋漓尽致的描写。

灞桥不知送别了多少离别情,日久天长,灞桥被人们改称为“情尽桥”、“断肠桥”。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桥柳是谁的诗是“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吧,出自韦应物《相和歌辞·相逢行》《相和歌辞·相逢行》唐 韦应物二十登汉朝,英声迈今古。

适从东方来,又欲谒明主。

犹酣新丰酒,尚带灞陵雨。

邂逅两相逢,别来问寒暑。

宁知白日晚,暂向花间语。

忽闻长乐钟,走马东西去。

歌颂灞桥的诗

《灞桥风雪图》宋 释居简桥滑驴僵噤不嘶,诗穷弗死反穷诗。

华山出是吟疆土,更欲烦君写倒骑。

《雪景四画·灞桥骑驴》宋 姚勉飘飘风中雪,沥沥桥下水。

雪寒换清骨,水浅漱尘耳。

诗情散天壤,妙处乃在此。

得句欲似谁,岸梅是知己。

《灞桥待李将军》唐 长孙无忌飒飒风叶下,遥遥烟景曛。

霸陵无醉尉,谁滞李将军。

《请告东归发灞桥却寄诸僚友》唐 刘禹锡征徒出灞涘,回首伤如何。

故人云雨散,满目山川多。

行车无停轨,流景同迅波。

前欢渐成昔,感叹益劳歌。

供参考。

第三折戏描写了汉元帝灞桥送别时怎样的心情

马致远马致远(约1251-1321),是元代著名的杂剧家。

大都(今北京)人。

马致远以字“千里”,晚号“东篱”,以示效陶渊明之志。

他的年辈晚于关汉卿、白朴等人,生年当在至元(始于1264)之前,卒年当在至治改元到泰定元年(1321—1324)之间。

马致远与关汉卿、郑光祖、白朴同称“元曲四大家”,是我国元代时著名大戏剧家、散曲家。

青年时期仕途坎坷,中年中进士,曾任江浙行省官吏,后在大都(今北京)任工部主事。

马致远晚年不满时政,隐居田园,以衔杯击缶自娱,后葬于祖茔。

生平事迹不详。

从他的散曲作品中,约略可以知道,他年轻时热衷功名,有“佐国心,拿云手”的政治抱负,但一直没能实现,在经过了“二十年漂泊生涯”之后,他看透了人生的耻辱,遂有退隐林泉的念头,晚年过着“林间友”、“世外客”的闲适生活。

马致远早年即参加了杂剧创作,是“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与文士王伯成、李时中,艺人花李郎、红字李二都有交往,也是当时最著名的“四大家”之一。

马致远从事杂剧创作的时间很长,名气也很大,有“曲状元”之誉。

他的作品见于着录的有15种,今存《汉宫秋》、《荐福碑》、《岳阳楼》、《青衫泪》、《陈抟高卧》、《任风子》6种,另有《黄粱梦》,是他和几位艺人合作的。

以《汉宫秋》最著名。

散曲有《东篱乐府》。

小令《天净沙·秋思》脍炙人口,匠心独运,自然天成,丝毫不见雕琢痕迹,被誉为“秋思之祖”,已被载入中学课本。

有名家评语:“一切景语皆情语。

” [编辑本段]1、杂剧马致远著有杂剧十六种,存世的有《江州司马青衫泪》、《破幽梦孤雁汉宫秋》、《吕洞宾三醉岳阳楼》、《半夜雷轰荐福碑》、《马丹阳三度任风子》、《开坛阐教黄梁梦》、《西华山陈抟高卧》七种。

马致远的散曲作品也负盛名,现存辑本《东篱乐府》一卷,收入小令104首,套数17套。

其杂剧内容以神化道士为主,剧本全都涉及全真教的故事,元末明初贾仲明在诗中说:“万花丛中马神仙,百世集中说致远”“姓名香贯满梨园”。

在马致远生活的年代,蒙古统治者开始注意到“遵用汉法”和任用汉族文人,却又未能普遍实行,这给汉族文人带来一丝幻想和更多的失望。

马致远早年曾有仕途上的抱负,他的一套失题的残曲中自称“写诗曾献上龙楼”,却长期毫无结果。

后来担任地方小官吏,也是完全不能满意的,在职的时间大概也并不长。

在这样的蹉跎经历中,他渐渐心灰意懒,一面怀着满腹牢骚,一面宣称看破了世俗名利,以隐士高人自居,同时又在道教中求解脱。

《汉宫秋》是马致远早期的作品,也是马致远杂剧中最著名的一种,敷演王昭君出塞和亲故事。

历史上的这一事件,原只是汉元帝将一名宫女嫁给内附的南匈奴单于作为笼络手段,在《汉书》中的记载也很简单。

而《后汉书·南匈奴传》加上了昭君自请出塞和辞别时元帝惊其美貌、欲留而不能的情节,使之带上一种故事色彩。

后世笔记小说、文人诗篇及民间讲唱文学屡屡提及此事,对历史事实多有增益改造。

马致远的《汉宫秋》在传说的基础上再加虚构,把汉和匈奴的关系写成衰弱的汉王朝为强大的匈奴所压迫;把昭君出塞的原因,写成毛延寿求贿不遂,在画像时丑化昭君,事败后逃往匈奴,引兵来攻,强索昭君;把元帝写成一个软弱无能、为群臣所挟制而又多愁善感、深爱王昭君的皇帝;把昭君的结局,写成在汉与匈奴交界处的黑龙江投江自杀。

这样,《汉宫秋》成了一种假借一定的历史背景而加以大量虚构的宫廷爱情悲剧。

《汉宫秋》也许包含了一定的民族情绪。

但是,我们要注意到马致远的基本人生态度,要么是在元朝统治下积极求取功名,要么是视一切价值标准为空幻,所以,在这方面过分强调是不适当的。

这个剧本同现实生活直接相关的地方,主要是反映出在民族战争中个人的不幸。

像金在蒙古压迫下曾以公主和亲,宋亡后后妃宫女都被掳去北方,这些当代史实都会给作者以较深的感受。

而《汉宫秋》是一出末本戏,主要人物是汉元帝,剧中写皇帝都不能主宰自己、不能保有自己所爱的女人,那么,个人被命运所主宰、为历史的巨大变化所颠簸的这一内在情绪,也就表现得更强烈了。

事实上,在马致远笔下的汉元帝,也更多地表现出普通人的情感和欲望。

中的第三折写得尤其动人,他利用回环往复的手法,将汉元帝在昭君走后,凄婉的的神情形象地描写出来,也不愧为散曲高手. 当臣下以“女色败国”的理由劝汉元帝舍弃昭君时,他忿忿地说:“虽然似昭君般成败都皆有,谁似这做天子的官差不自由

”灞桥送别时,他感慨道:“早是俺夫妻悒快,小家儿出外也摇装。

” 对夫妻恩爱的平民生活流露出羡慕之情。

尤其第四折“孤雁惊梦”一大段凄婉哀怨的唱词,表现出汉元帝对情人的无限思恋,把剧本的悲剧气氛渲染得愈加浓郁。

这里在塑造戏剧人物的同时,也直接抒发了作者对历史变迁、人生无常的感受。

《荐福碑》也是马致远的早期剧作,写落魄书生张镐时运不济,一再倒霉,甚至荐福寺长老让他拓印庙中碑文,卖钱作进京赶考的盘缠,半夜里都会有雷电把碑文击毁。

后时来运转,在范仲淹资助下考取状元,飞黄腾达。

剧中多处表现出对社会现状的不满,如:“这壁拦住贤路,那壁又挡住仕途。

如今这越聪明越受聪明苦,越痴呆越享了痴呆福,越糊突越有了糊突富。

”这个剧本集中反映了作者怀才不遇的牢骚和宿命的人生观,也反映出当代许多文人在社会地位极端低落的处境下的苦闷。

《青衫泪》是由白居易《琵琶行》敷演而成的爱情剧,虚构白居易与妓女裴兴奴的悲欢离合故事,中间插入商人与鸨母的欺骗破坏,造成戏剧纠葛。

在士人、商人、妓女构成的三角关系中,妓女终究是爱士人而不爱商人,这也是落魄文人的一种自我陶醉。

马致远写得最多的是“神仙道化”剧。

《岳阳楼》、《陈抟高卧》、《任风子》以及《黄粱梦》,都是演述全真教事迹,宣扬全真教教义的。

这些道教神仙故事,主要倾向都是宣扬浮生若梦、富贵功名不足凭,要人们一空人我是非,摆脱家庭妻小在内的一切羁绊,在山林隐逸和寻仙访道中获得解脱与自由。

剧中主张回避现实矛盾,反对人们为争取自身的现实利益而斗争,这是一种懦弱的悲观厌世的态度。

但另一方面,剧中也对社会现状提出了批判,对以功名事业为核心的传统价值观提出了否定,把人生的“自适”放在更重要的地位,这也包涵着重视个体存在价值的意义,虽然作者未能找到实现个体价值的合理途径。

在众多的元杂剧作家中,马致远的创作最集中地表现了当代文人的内心矛盾和思想苦闷,并由此反映了一个时代的文化特征。

与此相关联,马致远的剧作,大抵写实的能力并不强,人物形象的塑造也不怎么突出,戏剧冲突通常缺乏紧张性,而自我表现的成分却很多。

包括《汉宫秋》这样的历史题材的作品在内,剧中人物往往游离戏剧冲突,作大段的抒情,这常常是作者在借剧中人物表现自己的喜怒哀乐。

如《岳阳楼》中吕洞宾所唱《贺新郎》一曲: 你看那龙争虎斗旧江山,我笑那曹操奸雄,我哭呵哀哉霸王好汉。

为兴亡笑罢还悲叹,不觉的斜阳又晚。

想咱这百年人,则在这捻指中间。

空听得楼前茶客闹,争似江上野鸥闲,百年人光景皆虚幻。

这实际是作者在其散曲中写过多次的一种人生感受。

如上所述,马致远大多数杂剧的戏剧效果不是很强的。

前人对他的杂剧评价很高,主要有两个原因:一是剧中所抒发的人生情绪容易引起旧时代文人的共鸣,再就是语言艺术的高超。

马致远杂剧的语言偏于典丽,但又不像《西厢记》、《梧桐雨》那样华美,而是把比较朴实自然的语句锤炼得精致而富有表现力。

如《汉宫秋》中写“惊雁”的一支《尧民歌》: 呀呀的飞过蓼花汀,孤雁儿不离了凤凰城。

画檐间铁马响丁丁,宝殿中御榻冷清清。

寒也波更,萧萧落叶声,烛暗长门静。

马致远散曲选: [编辑本段]2、故居介绍小桥流水谁人家 ——元代戏剧家马致远故居 在京西门头沟区王平镇的韭园村西落坡小山村内,有一元代古宅,村民们世代相传说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在我国的文学史上,元代的戏剧可以说是灿烂辉煌的一页,出现了许多著名的大戏剧家和很多优秀的剧本。

而且很多戏剧家都是大都(北京)人,比如著名的“元曲四大家”中的关汉卿、王实甫、马致远。

他们的剧本经常在大都西城砖塔胡同里的勾阑瓦舍中演出,有时他们还亲自粉墨登场。

元代的很多剧目,像关汉卿的《窦娥冤》、《望江亭》、王实甫的《西厢记》、马致远的《汉宫秋》(即《汉明妃》或《昭君出塞》)等,现在也是久演不衰。

北京可以说是我国戏剧的发祥地之一。

元代众多戏剧家的生平资料都很少,多见于专门介绍元代戏剧家及作品的书籍《录鬼簿》、《青楼集》中。

现在,惟一有线索的只有大戏剧家马致远的故居。

故居所在的韭园村是“王平古道”的道口,“王平古道”经门头沟区王平、大台、木城涧、庄户村、千军台、张家村、七里坟等村镇,到军响乡又和京西大道会合。

韭园村由韭园村、东落坡村、西落坡村和桥耳涧村四村组成。

马致远故居在西落坡村,坐西朝东,是一座大四合院。

故居门前是小桥流水,门前的影壁墙上写着“马致远故居”,并有马致远生平的介绍。

绕过影壁就来到院子里。

院子很大,西北东南四面都有房间,每面三五间。

因长久没有人居住,现已破旧得很厉害,院内野草丛生,杂物满地。

马致远的名曲《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不失为对京西古道沧桑的写照。

据《中国文学史》和其它一些资料记载,马致远(1250—1324年)字千里,号东篱。

大都(北京)人。

有“姓名香贯满梨园”之称,是当时文学组织“贞元书会”的主要成员。

马致远因不满官场的腐败,隐居山林,过着“酒中仙、尘外客、林中友、曲中游”的生活。

这山林在何处并没有明确的文字记载。

但韭园村的西落坡村村民们世世代代相传,这里就是马致远故居。

由此可以看出,民众对这位大戏剧家的热爱。

人们也更愿意相信他的另一首名曲《清江引·野兴》:“西村日长人事少,一个新蝉噪。

恰待葵花开,又早蜂儿闹,高枕上梦随蝶去了。

”写的就是西落坡村。

指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四位元代杂剧作家。

明代何良俊在《四友斋丛说》中说:“元人乐府称 马东篱、郑德辉、关汉卿、白仁甫为四大家。

”在此以 前,元代周德清在《中原音韵》序中说:“乐府之盛之 备之难,莫如今时……其备则自关、郑、白、马,一新 制作。

”但是,周德清虽以四人并称,却并未命以“四 大家”之名,另外,明初贾仲明为马致远作的吊词中又 有“共庾、白、关老齐眉”的说法,庾指庾吉甫。

这些 说法表明,元曲四大家的概念是逐渐形成的。

关于这几位元曲作家的排列和评价,因人因时而各 有不同。

元代钟嗣成的《录鬼簿》把关汉卿列为杂剧作 家之首,贾仲明称关汉卿是:“驱梨园领袖,总编修师 首,捻杂剧班头。

”但明初朱权的《太和正音谱》却首 推马致运,以为“宜列群英之上”,而以关汉卿为“可上 可下之才”。

明代前期以后,又有盛赞郑光祖而贬低其 余三家的,如何良俊《四友斋丛说》说:“马之辞老健 而乏滋媚,关之辞激厉而少蕴藉,白颇简淡,所欠者俊语, 当以郑为第一。

”清人王季烈《曲谈》中则认为“关、 白、马、郑诸家”。

近代王国维的《宋元戏曲史》中说: “元代曲家,自明以来,称关、马、郑、白,然以其年 代及造诣论之,宁称关、白、马、郑为妥也。

关汉卿一 空倚傍,自铸伟词,而其言曲尽人情,字字本色,故当 为元人第一。

” 关汉卿、白朴、马致远、郑光祖代表了元代不同时期 不同流派杂剧创作的成就,他们被称为“元曲四大家”, 已为历史公认。

明代王世贞、王骥德等人为王实甫未被 列入“四大家”而提出非难,王骥德还提出“王、马、 关、郑”说。

清代李调元《雨村曲话》则有“马、王、 关、乔(吉)、郑、白”之说,但未见流行

描写霸桥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