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子家训和朱子治家格言是出自同一人吗
是的,朱子家训和朱子是同一本书 ,只不过叫一样,《朱子家训》又朱子治家格言》、《朱柏庐治家格言》,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朱子家训》仅634字,精辟地阐明了修身治家之道,是一篇家教名著。
其中,许多内容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优秀特点,比如尊敬师长,勤俭持家,邻里和睦等,在今天仍然有现实意义。
作 者:朱柏庐
《朱子家训》的作者是谁
《朱子家训》有二,一为朱柏庐所作,二为南宋著名理学家朱熹所做。
朱柏庐所作《朱子家训》原名为《治家格言》,朱熹所作《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朱文公的《朱子家训》和朱柏庐的《治家格言》是在不同时代由不同的朱家先贤所撰写出来的不同传世巨作。
很可惜世人多把他们的文章搞混了,通常人们多以《朱子家训》来称呼朱柏庐的《治家格言》,反而朱熹老夫子真正的《朱子家训》一般人多不了解。
”——朱祥南(朱子25世孙,世界朱氏联合会会长)希望对你有帮助,还请采纳哦
朱熹朱子家训的作品争议
众所周知,好家风浓缩着华夏子孙几千年来的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是涵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是核心价值观的微观体现,更是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的重要载体。
因此,陪树良好家风,进一步弘扬优秀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道德基础,对凝魂聚气开展核心价值观宣传教育、汇聚实现“中国梦”精神动力,具有不可代替的价值和意义。
一.好家风是中华名族宝贵的精神文化财富家风是指一个家族代代相传沿袭下来的体现家族成员精神风貌、道德品质、审美格调和整体气质的家族文化风格,是家族最核心的价值。
中华民族历史悠久,中华文化源远流长。
传统的中国家庭非常注重门楣家风,重视庭训家教,讲究“国有国法,家有家规”,遵循“没有规矩,不成方圆”。
不同的家庭,家风的呈现形式不尽相同,有的是有形的文字、成型的为人处世格言,更多的是无形的言传身教、隐含于每个家庭成员的日常行为中。
古人关于家风的名言、警句汗牛充栋,据统计,中国古代公开出版的“家训”就有一百二十多种。
自古至今,为世人尊崇而广为流传的有:孔子对儿子孔鲤的庭训、诸葛亮的《诫子书》、陶渊明的《贵子》、颜之推的《颜氏家训》、《朱熹家训》、周怡的《勉谕儿辈》、吴麟征的《家诫要言》、古训《增广贤文》、朱柏庐的《治家格言》、被誉为20世纪中国“三大家书”的《梁启超家书》、《曾国藩家书》、陈毅《示女儿》诗等等,不一而足,无不体现良好家风关于修身、治家、立世的思想光芒。
细品中国传统家风,其思想渊源主要是儒家精髓的聚集,其核心内容归结起来不外乎“五常八德”,即“仁、义、礼、智、信”、“忠、孝、仁、爱、信、义、和、平”。
不管是耕读传家、家国天下,还是积德行善、仁孝清廉,好家风浓缩着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得价值取向和精神追求,是中华民族世代相传的精神瑰宝。
家风是传承道德的重要载体,对良好家风的传承就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和传统美德的传承。
二.家风传承务须博采众长、与时俱进有言道:“人必有家,家必有训。
”各家有各家的规矩,各家有各家的传统。
尽管家风各不相同,但彼此之间却能形成交集,这个交集形成中华优秀道德观念,是核心价值观的具体表现。
家风既有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共性,又有彰显家庭本色的鲜明个性。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忠厚传家久,诗书继世长”,是中国传统家风的共性。
孔家严谨治学、杨家满门忠烈、岳家精忠报国等,是世人所熟知、景仰的家风个性。
家风具有时代特点。
不同时代有不同的家风典范:封建社会的家风与民国时期的家风有区别,计划经济条件下的家风与新时期改革开放的家风会不同。
如:诸葛亮《戒子书》“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陆游《示子孙》“富贵苟求终近祸,汝曹切勿坠家风”;《朱柏庐治家格言》要求“一粥一饭,当思来之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曾国藩留给家人十六字箴言“家俭则兴,人勤则健,能勤能俭,永不贫贱”;郭德纲教子“吃亏无妨,但当防欺诈”等等。
既各具特色,又被深深打上时代烙印。
家风有积极的、先进的、开放的、可以直接保留传承,也有消极的、落后的、封闭的、需要改进改造的。
所以传承家风,应该坚持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原则:“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取其精华,弃其糟粕,自己来拿。
”运用毛泽东同志教导我们的方法:“去粗取精、去伪存真”、“古为今用,洋为中用”,有鉴别地加以对待,有扬弃地予以继承,做到人为我用、推陈出新。
我们应该礼敬传统,让勤劳守信、俭朴持家、睦邻友善、耕读孝义、诗书礼法、厚道正直等良好家风薪火相传。
更应与时俱进,赋予家风新的时代内涵,使之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相适应,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相联系。
惟有如此,家风才能顺应时代发展潮流,才能汇聚成传承中华文明的正能量,为改革开放宏业添砖加瓦,为实现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幸福的宏伟目标推波助澜。
《朱子家训》到底是朱熹写的还是朱柏庐写的
绝对是朱熹
我们刚刚在课本上学过朱子家训的一个片段,课本以及老师都是说是朱熹写的(因为我们班也有人和你提出相同的问题哦
选我吧吧吧吧
^_^)
《朱子家训》是朱熹所撰写的吗
《朱子家训》实应为清代朱用纯的家训格言专辑,短小精悍,许多格言至今流传人口,其中也收入了部分俗语,是珍贵的资料。
也有人认为《朱子家训》是朱熹所撰,他们的依据可能是有些出处所写的《朱子家训》原题为《紫阳朱子家训》,而“紫阳”是朱熹的别号。
笔者认为这是错误的,因为朱氏近代以“紫阳堂”为朱熹后人自居,而朱用纯是朱熹的嫡系传人,所以也以紫阳堂后人为荣,故《朱子家训》也称为《紫阳朱子家训》。
附《朱子家训全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留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
饮食约而精,园蔬胜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奴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勿贪意外之财,勿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勿占便宜.见贫苦亲邻,须多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多分润寡.长幼内外,宜法属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毋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谗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毋恃势力而凌逼孤寡,勿贪口腹而恣杀生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暗想。
施惠勿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妒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
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继,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即囊橐无余,自得至乐。
读书志在圣贤,为官心存君国。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求朱子家训心得
朱子家训》虽只有寥寥数百字,却以通俗易懂的文体表达了深刻的治家之道,使儒家的经典之作,几百年来,为世人所重。
在今天看来,《朱子家训》更是一部家庭教育,培育子女完善人格,接受传统文化的读本。
在书中,你可以品味到“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的礼节与信义。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的睿智。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的宽阔心胸…… 自古的经典名言都是以理服人,用得教人。
这里有名言警句,也有做人待事,也有人的心境。
古人云:“逢人且说三分话,未可全抛一片心。
有意栽花花不成,无意插柳柳成荫。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做人要有分寸,懂得隐藏与收敛,并且不能轻易相信他人。
对于我们这样的青年人,身旁的种种诱惑很容易让我们在对与错、是与非中迷失方向。
所以说,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不用刻意去与他人成为朋友,因为许多朋友是无意中找到的,那都是与自己心心相印的好朋友。
“人生一世,草生一春。
黑发不知勤学早,转眼便是白发翁。
”自然界是公平的,每个人只有一次机会,正如草一般,只能生长一个年头。
时间在不经意间溜走,而在一点一滴的实践中我们又该如何把握时间呢?在我看来,这个时候的年轻人是该用知识来充实自我的。
学海无边而韶华易逝,或许不少人会认为时间还有很多,而把事情留给明天,下一个明天,再下一个明天……但时间过去了无论怎样都不会回来了。
所以,现在就用功学习吧,别等老了再来后悔。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得意不宜再往”,不可否认,欲望给了我们前进的动力,人的欲望是无止境的,它就像一株生命旺盛的草,只要有适宜的条件,便会恣意生长。
大千世界,纷繁复杂,好精彩。
于是我们匆忙穿梭于市井繁华,为了名与利奔走,身心疲惫,或许没有人想过也没有闲暇去想过要暂停一下脚步,更没有多少人能明白自己究竟在苦苦追寻着什么,他们就这样走着,得到着,得到自己认为他们想要或该拥有的东西。
然而,没有一个人可以真正拥有所有。
蒙特奎尔曾经说过:“如果我们追求幸福也就罢了,实际上我们追求的是比别人幸福。
”不错,一个小小的“比”字,让无数架天平失衡了,让无数颗心劳累了。
应该学会知足,知足常乐。
在喧嚣奔走中留出一些时间,陪陪为自己操劳了半辈子的双亲,体贴关爱所爱的人,问候一下朋友……有时候,幸福就是这样。
“当忍耐三思”,“凡事当留余地”。
大禅师寒山和拾得有过这样一段对话。
寒山问拾得:“世间有人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置?”拾得曰:“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我欣赏这句话。
都说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心”字头上一把刀,倘若不处理好这心与刀的距离,我们便会受到伤害。
忍让了,心胸就多一份宽厚,天地便多一分广袤。
中国优秀文化,优秀传统很多都包含在里面,如果一个民族缺失了自己的文化,而去捧读外国文化是非常可怕的。
东方悠久的文化,被我们曲解和遗忘得太多了,而在我们的周边国家却保存得很好。
要想中国在世界之林有一席之地,就要发扬我们的本土文化,让老外来学习我们。
有个美国教育家听说中国2.5亿学生在学英语的时候,带着一种嘲讽的表情,为什么?因为英语的变化太复杂了,大家都在保留自己语言中那种民族的东西不被人同化和影响。
不要说我们的小学生了,就是我们的研究生,博士生也在花很大的功夫,很多时间学习一种不属于我们自己文化的东西。
记得曾看过胡适先生的一篇关于诵经的文章,说他在读私塾的时候,也是天天死背四书五经之类的文章,当时对他而言是颇为头痛的事情,好在人小只需要背会,不用理解,在走漫漫人生路的过程中,才发现那些枯燥的东西竟成了指点人生的明灯! 当然时代在变,可能古经中的一些内容不适合这个时代,但大部分还是有道理的。
人生是有取舍的,书中的内容也可以取舍。
避开市井的喧哗,让我们读一读《朱子家训》,来审视心灵最底层的那一方空间!
读《朱熹家训》有感,五百字以上
读《朱子家训》有感原来听说过宋朝朱熹有本《朱子家训》的书,近期又听说老祖宗朱用纯也写过一本《朱柏庐治家格言》,简称《治家格言》的书。
我在网上下载来一看,原来这二本《家训》是有区别的。
细嚼慢咽老祖宗的《家训》感触很深,特别对“施惠无念,受恩莫忘”尤为深刻。
说的是:对人施了恩惠,不要记在心里,受了他人的恩惠,一定要常记在心。
感觉儒家做人处世的气息十分很浓厚,虽然有的字眼读起来有点嚼口,但含义广大,受益不小呀。
我想这不尽是朱家的《家训》,实际上是教大家怎么做人的道理。
时光已过了三百多年,也许有些东西与现代已隔隔不入,但《家训》的精华却是代代相传。
《朱柏庐治家格言》原文:黎明即起,洒扫庭除,要内外整洁。
既昏便息,关锁门户,必亲自检点。
一粥一饭,当思来处不易;半丝半缕,恒念物力维艰。
宜未雨而绸缪,毋临渴而掘井。
自奉必须俭约,宴客切勿流连。
器具质而洁,瓦缶胜金玉;饭食约而精,园蔬愈珍馐。
勿营华屋,勿谋良田。
三姑六婆,实淫盗之媒;婢美妾娇,非闺房之福。
童仆勿用俊美,妻妾切忌艳妆。
祖宗虽远,祭祀不可不诚;子孙虽愚,经书不可不读。
居身务期质朴,教子要有义方。
莫贪意外之财,莫饮过量之酒。
与肩挑贸易,毋占便宜;见穷苦亲邻,须加温恤。
刻薄成家,理无久享;伦常乖舛,立见消亡。
兄弟叔侄,须分多润寡;长幼内外,宜法肃辞严。
听妇言,乖骨肉,岂是丈夫;重资财,薄父母,不成人子。
嫁女择佳婿,毋索重聘;娶媳求淑女,勿计厚奁。
见富贵而生谄容者,最可耻;遇贫穷而作骄态者,贱莫甚。
居家戒争讼,讼则终凶;处世戒多言,言多必失。
勿恃势力而凌逼孤寡;毋贪口腹而恣杀性禽。
乖僻自是,悔误必多;颓惰自甘,家道难成。
狎昵恶少,久必受其累;屈志老成,急则可相依。
轻听发言,安知非人之谮诉,当忍耐三思;因事相争,焉知非我之不是,须平心再想。
施惠无念,受恩莫忘。
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
人有喜庆,不可生妨忌心;人有祸患,不可生喜幸心。
善欲人见,不是真善,恶恐人知,便是大恶。
见色而起淫心,报在妻女;匿怨而用暗箭,祸延子孙。
家门和顺,虽饔飧不济,亦有余欢;国课早完,囊橐无余,自得其乐。
读书志在圣贤,非徒科第;为官心存君国,岂计身家。
守分安命,顺时听天。
为人若此,庶乎近焉。
朱熹《朱子家训》原文:君之所贵者,仁也。
臣之所贵者,忠也。
父之所贵者,慈也。
子之所贵者,孝也。
兄之所贵者,友也。
弟之所贵者,恭也。
夫之所贵者,和也。
妇之所贵者,柔也。
事师长贵乎礼也,交朋友贵乎信也。
见老者,敬之;见幼者,爱之。
有德者,年虽下于我,我必尊之;不肖者,年虽高于我,我必远之。
慎勿谈人之短,切莫矜己之长。
仇者以义解之,怨者以直报之,随所遇而安之。
人有小过,含容而忍之;人有大过,以理而谕之。
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
人有恶,则掩之;人有善,则扬之。
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
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勿称忿而报横逆,勿非礼而害物命。
见不义之财勿取,遇合理之事则从。
诗书不可不读,礼义不可不知。
子孙不可不教,童仆不可不恤。
斯文不可不敬,患难不可不扶。
守我之分者,礼也;听我之命者,天也。
人能如是,天必相之。
此乃日用常行之道,若衣服之于身体,饮食之于口腹,不可一日无也,可不慎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