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的名言警句

求 有关“谨言慎行”的名人名言

·一钱胜过一磅。

——德国谚语 ·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雨果 ·慎言谨修己第一事。

——《琼瑶佩语·修己 ·勇敢的最重要的成分是谨慎。

——英国谚语 ·艰难之日要坚定,顺利之日要谨慎 ——蒙古 ·啊,谁能老是依靠着命运呢

一个人跟着忙碌的世途追逐,常常在不警觉之间就被摧毁了。

人总有自知之明——乔叟 ·不要对一切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漠克利特 ·小心谨慎,不但可以防备别人侵犯自己,也可自防任性的放纵和腐败。

——巴克 ·谦虚温谨,不以才地矜物。

——房玄龄 ·不要对一切人都以不信任的眼光看待,但要谨慎而坚定。

——德谟克里特 ·谨小慎微难成大事 ——培根 ·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

——佚名 ·谨慎并不是延宕。

——谚语 ·任何人的信用,如果要把它断送了都不需要多长时间。

就算你是一个极谨慎的人,仅须偶尔忽略,偶尔因循——戴尔·卡耐基 ·力能胜贫,谨能胜祸 ——民谚 ·我未曾见过一个早起勤奋谨慎诚实的人抱怨命运不好;良好的品格,优良的习惯,坚强的意志,是不会被假——富兰克林 ·谨慎的人很少出差错。

——谚语 ·谨慎是安全之本 ——英国 ·当竞争与敌视同你比邻而居时,谨慎就会茁壮成长 ——格拉西安 ·图大者,当谨于微。

——吕近溪 ·机运永远战斗在谨慎者一边。

——欧里庇得欺 ·人们唯一的防御力量就是谨慎 ——玉外纳 ·慎之于始,慎之于终 ——三国志 ·谨慎的勤奋带来好运 ——英国 ·勇敢而谦虚、谨慎,这是美德。

——芬伦 ·他见的越多,怀疑的东西也就越多。

对各种人进行考察时,他常常发现,勇敢无非就是大胆一点,谨慎其实——巴尔扎克 ·戒慎乎其所不睹,恐惧乎其所不闻。

出自:《礼记·中庸》在人看不到的地方也常警惕谨慎,在人听不到的——《礼记·中庸》 ·事前的谨慎,胜于事后的追究 ——日本 ·君子笃于义而薄于利,敏于事而慎于言。

——陆贾 ·谨慎毫无用处,除非再加上果断 ——威·布莱克 ·谨慎是勇敢的一部分 ——西班牙 ·谨慎的人也许能领导一个国家,但 ——罗素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不一不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朱自清 ·谦虚谨慎自矜其智非智也,谦让之智斯为大智;自矜其勇非勇也,谦让之勇斯为大勇。

——《弟子箴言·崇礼 ·在顺境中要节制,在逆境中要谨慎。

——佩里安德 ·我一辈子全靠谨慎小心,才躲过了许多奇灾异难。

你要想安然无恙,也得处处小心才是。

——谢德林 ·老人们最后的和高尚的过错就是妄想把他们的深思熟虑、谨慎小心的美德遗赠给被生活逗得如醉如痴,被享——巴尔扎克 ·小谨慎多制胜,感情冲动事多难 ——绪儒斯 ·过分谨慎使人未老先衰 ——席勒 ·选择朋友要谨慎

地道的自私自利,会戴上友谊的假面具,却又设好陷阱来坑你。

——克雷洛夫 ·一个机敏谨慎的人,一定会交一个好运。

——培根 ·谦虚谨慎和不谋私利,是人们所赞扬的美德,却也为人们所忽略。

——莫洛亚 ·从此我不再仰脸看青天,不再低头看白水,只谨慎着我双双的脚步,我要一步一步踏在泥土上,打上深深的——朱自清 ·谨慎比大胆要有力量得多。

——雨果 ·每一代的人都得有一种美妙的理想让他们风靡。

即使青年中最自私的一批也有一股洋溢的生命力,充沛的元——罗曼·罗兰

形容不要乱说话的成语

不言不语 不说话,闷声不响。

谗言佞语 中伤他人和奉承讨好的话语。

出言吐语 犹言谈吐。

指说话。

多言多语 指不该说而说。

风言醋语 散布嫉妒性的中伤语言。

风言风语 没有根据的、不怀好意的、带有讥讽的话。

另指私下议论暗中传说。

风言雾语 指隐约其辞的传闻。

风言影语 捕风捉影的话语。

甘言美语 甜美动听的话。

罕言寡语 罕、寡:少。

很少开口说话。

形容沉默寡言。

豪言壮语 豪迈雄壮的言语。

形容充满英雄气概的话。

好言好语 好:美好,友善。

指友善和中听的言语。

黑言诳语 犹言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言汉语 犹言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胡言乱语 指没有根据,不符实际的瞎说,或说胡话。

花言巧语 原指铺张修饰、内容空泛的言语或文辞。

后多指用来骗人的虚伪动听的话。

话言话语 犹谈话。

秽言污语 指粗俗下流、不堪入耳的话。

尖言尖语 指言语尖酸刻薄。

尖言冷语 指言语尖刻。

冷言冷语 冷:意含讥讽。

带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冷言热语 犹冷言冷语。

带讥讽意味的冷冰冰的话。

流言飞语 毫无根据的话。

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同“流言蜚语”。

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

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流言风语 犹言流言蜚语。

毫无根据的话。

指背后散布的诽谤性的坏话。

龙言凤语 比喻轻松悠扬的音乐之声。

绵言细语 绵:柔软。

绵言:柔和的语言。

细语:低细的语句。

指说话时声音柔和细微,使人容易接受。

能言快语 能说会道,言词敏捷爽利。

片言只语 零零碎碎的话语。

形容语言文字数量极少。

七言八语 形容人多语杂。

千言万语 形容说得话很多。

轻言轻语 形容说话声音极轻微。

轻言软语 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同“轻言细语”。

轻言细语 形容说话轻而柔和。

三言两语 几句话。

形容话很少。

散言碎语 犹言闲言碎语。

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伤言扎语 方言。

指说讽刺话。

少言寡语 指平时说话不多。

殊言别语 指方言土语。

甜言美语 指说好听的话。

也指好言好语。

甜言媚语 甜蜜温柔的话。

同“甜言软语”。

甜言蜜语 象蜜糖一样甜的话。

比喻为了骗人而说得动听的话。

甜言软语 甜蜜温柔的话。

闲言长语 议人长短的唠叨话。

闲言淡语 ①无关紧要的话。

②犹闲言冷语。

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闲言冷语 没有根据的讥刺他人的话。

闲言泼语 指与正事无关的话;废话。

闲言碎语 闲:与正事无关;碎:指说话唠叨。

唠叨些与正事无关的话。

闲言闲语 指不满意的话;没有根据的话。

闲言赘语 无关紧要的话;多余的话。

涎言涎语 厚着脸皮胡言乱语,撒赖。

一言半语 指很少的一两句话。

一言两语 为数不多的几句话。

淫言狎语 轻狎的言词;淫秽猥亵的言词。

同“淫言媟语”。

淫言媟语 轻狎的言词;淫秽猥亵的言词。

詀言詀语 花言巧语,胡说八道。

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或片断的话。

自言自语 自己一个人低声嘀咕。

作言造语 指编造虚诞的言辞。

表示生活态度的名言警句 最好是孟子老子的句子

善于处理与周围人群的关系,对于一个职场中的人来说,说来很容易,但是真正做起来却是极难的。

处理人际关系根本就不像做一本练习题,也不像制作一个仓库的录像带,这里面极其复杂,所谓百人有百性,与不同的人交往必须要用不同的方法才可以,这就自然会给人际关系的处理带来许多:有时想也想不到的意外之事。

尤其是在现代社会中,商品经济大潮汹涌澎湃,一方面卷起了浪花,同时也带起了很多沙砾,所谓物欲横流,人心不古。

你很难说别人是怎样一个想法,实际上现代人更加封闭、更加隐秘。

稍有不慎便很有可能陷人泥沼中难以自拔。

前几年,据某电台广播报道,有一人在抽烟时,香烟突然间爆炸,造成此人面部烫伤,手指成为开放性骨折,这可谓是怪事。

人际关系有时候真是像这支会爆炸的香烟,谁知道它什么时候会爆炸呢。

如此说来,似乎是人心险恶,步步艰难了。

当然事实也并非如此,俗话说:“一把钥匙开一把锁。

”也就是说只要是锁就有钥匙能打开它,有锋利的矛也就必然有坚硬的盾。

同样的道理,人际关系处理虽不是易事,却也可以处理得好。

只是法无定法,而这“法无定法”本身便是一种绝妙的“法”,在职者正应遵循着法无定法的有“法”之路,以不变应万变,巧妙施法,才能立足于社会。

职场中人要顺应社会、适应环境,就必须注意调整自身,真正做到谨言慎行。

相对于普通人来说,职场中人就更需谨言慎行,注意自我形象。

为职者的一言一行不仅仅是个人的问题,还代表着某个组织或者某个集体的形象,同时亦有榜样示范的性质。

你的举手投足,言谈话语,无不向周围的人群展示着某种不确定的信息,而其他的人也往往会注意这些细节,以便察言观色,所以,职场中人应时刻注意自己的言行。

上司一般都很赏识聪明、机灵、有头脑、有创造性的下属,这样的人往往能出色地完成任务。

有能力做好本职的工作是使上司满意的前提,你若被人认为是无能之辈,就很危险了。

但无论如何一定要学会把功劳归于上司。

常有人会说这种客套话:我能获得好成绩,完全是上司和同事们协助的成果。

这种客套话虽然很乏味,却有很大的妙用,显得你谦虚谨慎从而减少他人的嫉恨。

好的东西,每一个人都喜欢,越是好吃的东西,越是舍不得给别人,这是人之常情。

如果你有远大的抱负,就不要斤斤计较自己的得失,而应大大方方地把功劳让给你身边的人,特别是让给你的上司。

当上司脸上有光彩,以后自然少不了给你更多的建立功绩的机会。

反之,如果你凡事精打细算,急功近利,则很容易得罪身边的人,日后一定会吃亏的。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千人就有千面孔,而且各有不同。

有平原的平坦开阔就有高山的巍峨挺拔,有陆地就有大海,我们不应该求全责备,谁也找不到一个完美无缺的人。

如果一个人没有短处的话,也就必然没有了长处,这不是无稽之谈,是符合辩证法规律的,正如没有乌云遮住太阳,也就不会产生降水现象一样,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一个明智的人,应当正视人的长处,而宽容人的短处,应当重视别人,多多听取别人的建议。

三国时期,刘备就是一个谦恭爱人、为人仁义的君主,他对待自己手下的将士总是倍加关爱,善于发现他们每个人的长处并加以利用而不过多计较他们的短处,这才有关云长千里走单骑护送嫂夫人,才有赵子龙在千军万马中救出阿斗。

刘备比较自谦,他很少去指斥别人的缺点,常常是量才所用,因材施职。

这样就能够使手下的将领们紧紧地团结起来,英勇作战。

在佬刊中有一句名言是:“知不知,尚矣。

”意思就是说,明明你知道,却又装作不知,这是很高明的做法。

记得扬州八怪之一的郑板桥也曾说过“难得糊涂”的警句,尽管这句话的本意与我们现在人所理解的有一些出入,但是“难得糊涂”确实应该是我们做事铭记于心并且付诸实践的座右铭。

必须记住,再愚钝的人也可能想出一个好办法来,再聪慧机智的人,也难免有失误之处,也总会有马失前蹄的时候。

我们并不是去讥笑智者百思之后仍然不能避免的“一失”,最重要的是要提醒大家,千万不要忽视了愚者那珍贵的“一得”,不能随随便便地认为某某人蠢笨就一定不会想出什么妙招来,并因此而瞧不起别人。

因为智者的观点和建议常常是我们关注的焦点,而愚者的观点和建议却常常会被忽略。

无论你自己本身多么伟大,多么不寻常,也应该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有的人认为自己很了不起,所以常常忽略别人的观点。

其实,越是伟大的人越应注意听取别人的意见。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毛泽东的“群众路线”不正是很好的体现吗

如果你总是闭目塞听,常常自以为是,就无异于闭门造车。

古人有“听君一席话,胜读十年书”之说,由此可见,善于听的人常常可以通过听别人的议论,拓宽视野,增加知识,获取经验,增长见识,丰富阅历,是自我完善的有效途径。

古代时,名相子产不毁乡校便是广泛听取乡校中的议论,采纳雅言,见证得失,以乡野的议论作为镜子,及时发现失误和长处,及时采取有效的措施。

俗话说:“三个臭皮匠,顶一个诸葛亮。

”一个人不管多么聪明,对问题的看法也不可能精准全面,即使对问题的看法正确,实现的过程也未必就能做到无懈可击,而他人的意见恰能弥补这些不足。

古人云:“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其实,任何人都有自己思维的独到之处。

因此,从这个意义上说,别人的意见也是一笔财富,它能使我们集思广益,抛弃带有局限性的想法,不断矫正自己前进的方向,避免因意气用事而走弯路,正可谓“兼听则明”。

听取别人的意见,也表明对他人的尊重,有利于维护同志之间亲密友善的关系,使自己获得一个好人缘。

其次是,还要善于听,而不能乱听,听了以后还要想一想。

如果听了以后便当是耳旁风不加理睬,这样的听就无异于竹篮打水一场空。

如果你在听了之后全都牢牢记在心里,但是不加区分,也不加选择,听一句就记一句,就可能又会使自己的思路出现“十”字形的岔口,最后,还是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很多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善于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最大的好处在于能够笼络人心为己所用。

为职者如果善于倾听别人的议论和观点,就会使别人心中感到自己受到了重视,从而对你产生好感,尤其在某些比较复杂难办的事情的处理上,听取别人的意见和建议,常常会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如果你总是善于从别人的建议中找到金子一般的东西,你很快就会变成一颗钻石。

关于谨的名言和成语

谨字成语:奉命惟谨 形容严格遵照命令行事,不敢稍有违背 奉命唯谨 奉命:接受命令;唯:只有;谨:小心谨慎。

指服从命令,小心谨慎。

谨言慎行 言语行动小心谨慎。

谨毛失貌 原指绘画时小心地画出了细微而无关紧要之处,却忽略了整体面貌。

后用以比喻注意了小处而忽略了大处。

谨小慎微 过分小心谨慎,缩手缩脚,不敢放手去做。

谦虚谨慎 谦虚:虚心;谨慎:慎重小心。

虙待人,小心办事。

小心谨慎 形容言行慎重,不敢疏忽。

小廉曲谨 细微的廉洁谨慎。

指注意小节而不识大体。

谨本详始 谓事情一开始就要谨慎严格。

谨身节用 修身饬行,节省其用。

谨始虑终 谓慎之于始并虑及其终。

谨谢不敏 犹言敬谢不敏。

用作自谦或推托之辞。

不敏,不聪明,无能力。

谨行俭用 谨慎行事,节省费用。

谨终如始 谓谨慎小心、始终一致。

谨终慎始 见“谨终如始”。

慎小谨微 对细小的事也小心对待。

关于谨慎的名言:谨慎即良师。

格罗汉功难成而易毁。

宋·欧阳修《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特制许公墓志铭》。

本句大意是:任何事业都是成功难·毁坏易。

此句指出事业成毁的难易关系。

为什么难成而易毁呢?比如一棵大树,要数十年或上百年才能长成,而一柄斧、一把火刚在几小时内就能使之毁灭;千里长堤,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筑成,而一个蚁穴则可“使之全部崩溃。

可“此句说明事业难成易败,劝人勤奋谨慎。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尚书工部郎中充天章阁特制许公墓志铭》信心来自谨慎。

古罗马哲学家 爱比克泰德君子慎始而无后忧。

关于谨慎的名言宋·苏洵《上文丞相书》。

慎始:一开始就小心谨慎。

后忧:后来产生的忧虑。

本句大意是:有道德的人一开始就小心谨慎,因而以后就不会有什么忧虑。

俗话说:“开了一个好头,就等于成功了一半”。

因此办事时应注意开好头。

作者用一个“慎”字.强调了开始时应小心谨慎,认真细致,这样就会减少后来的忧虑。

此句对人们具有告诫意义。

北宋散文家 苏洵 《上文丞相书》谨慎是智慧的长子。

法国作家 雨果图大者,当谨于微。

明代教育家吕得胜,字近溪 吕近溪谨慎的人脑后有眼。

英国陆军元帅 威·罗伯逊附耳之语,流闻千里。

谨慎名言春秋·《文子·微明》。

附耳:靠近耳朵。

这两句大意是:即使是靠近耳朵边上说的悄悄话,终究也会流传到千里之外。

俗话说:“没有不透风的墙”。

世上再大的机要、秘闻总会有泄露、曝光之日。

古今中外有多少绝密至要之事,后来都成了天下人人皆知的马路新闻,就是这个道理。

~具有格言性质,启示人们言谈要谨慎。

春秋时期老子弟子 文子 《文子·微明》为而不矜,作而不恃。

唐·皮日休骄矜自负。

做人不要骄傲、自夸,说大话;做事不应该有依赖思想和自负。

它告诉我们:做人要谦虚,谨慎;做事要自立、自信。

晚唐文学家 皮日休闻善而慕,知过而惧。

宋·陆九渊《陆象山集·语录》。

慕:仰慕.敬仰思幕。

这两句大意是:听到别人有美德,就对他仰幕;知道自己有过错,就感到害怕。

仰慕别人的美德,就会向他学习;害怕自己有过错,就会惊惧面悔改。

这两句是化用了《论语·里仁》“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的句意。

可引用以自勉或赞扬那些从善如流,知过而改的人。

南宋哲学家 陆九渊 《陆象山集·语录》慎终如始,则无败事。

春秋·老聃《老子》第六十四章。

这两句大意是:谨慎地做到最终,就像开始时一样,就不会有失败和差错。

办任何事情,自始至终都应慎之又慎,这样才不会出现差错。

大凡人们办事时,容易虎头蛇尾,开始时认真﹑细致、谨慎、严肃,久后则是敷衍、马虎、粗心、草率,这样,往往办不好事情。

故老子“慎终如始”的名言告诫人们办事应有始有终,始终如一,这样才不致把事情办糟,这是很有教育意义的。

又称老聃、李耳,我国古代春秋后期伟大的哲学家和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 老子 《老子》淑身涉世,谨行慎言。

关于谨慎的名言《女儿经》 《女儿经》慎而思之,勤而行之。

唐代诗人 白居易尽小者大,慎微者著。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 司马光 《资治通鉴》祸生不德,福有慎机。

崔琦修身絜行,言必由绳墨。

谨慎名言宋·王安石《命解》。

絜(Jié杰):同“洁”;絮行,使自己的行为清白无污。

绳墨:原义为木工用以取直线的工具,引申为准则、标准。

这两句大意是:使自身的品德完美,行为清白,言谈话语必定遵循正确的准则。

这两句话原是作者赞美孔子的,现在可供论述应当谨慎言行,注意培养优良的道德品质。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 王安石 《命解》务持重,不急近功小利。

宋·欧阳修《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序》。

持重:谨慎,稳重。

急:急于追求。

近功小利:眼前微小的功利。

这两句大意是:务必要保持谨慎稳重的态度,不要急于追求眼前微小的功利。

功利有远近大小之分,两者相比,当然应追求长远的、宏大的功利。

而目光短浅者,性情急躁者,往往只看到眼前的小利,而不顾长远的大利。

要取长远的大利,就应有稳重的处事态度,不急不躁,长远谋划,循序而求。

这两句可用于说明办事要有稳重的态度,要有长远的、全局的打算。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文正范公神道碑铭序》谨慎的人才能稳操胜券。

孟子孔子与论语里的名言

【原文】 子曰(1):“学而时习之(2),不亦说乎(3)

有朋自远方来(4),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5),不亦君子乎

” 【注释】 (1)子:古人对男子的尊称。

《论语》中“子曰”的”子”都是对孔子的称呼,义同“先生”。

(2)时习:按时温习。

(3)说(yue):同“悦”。

(4)朋:古时同门为朋,同志为友。

同门就是同一师门,也就是同学的意思。

(5)愠(yun):怒。

【译文】 孔子说:“学习知识并按一定的时间去温习它,不也是很高兴的吗

有同学从远方来,不也是很快乐的吗

不被别人了解而不抱怨,不也是很有君子风度的吗

” 【读解】 求知自得其乐,交友衷心喜悦,怀才不遇也不怨天尤人。

好一个从容不迫,悠然自得的儒雅君子

现代人行色匆匆,疲于奔命。

知识爆炸,读书囫囵吞枣犹恐不及;人情淡薄,交朋结友工于算计;追名逐利,怀才不遇怨天尤人。

古典风范荡然无存,现代焦虑油然而生。

你我扪心自问:还有儒雅的君子风度吗

还有几多衷心的喜悦几多无猜的欢乐呢

-------------------------------------------------------------------------------- 孝弟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原文】 有子曰(1):“其为人也孝弟,而好犯上者,鲜矣(2);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

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3)

” 【注释】 (1)有子:孔子的学生,姓有,名若。

(2)鲜(xian):少。

(3)与:同“钦”,语气词。

【译文】 有子说:“孝顺父母,尊敬兄长却喜欢冒犯上司的人,是很少的;不喜欢冒犯上司却喜欢造反的人,更是从来没有过。

君子致力于根本,根本确立了,道德原则就会形成。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这就是实行仁道的根本吧

” 【读解】 孝顺父母,尊敬兄长是实行仁道的根本。

这实际上就是《大学》“齐家治国平天下”的道理,也就是孟子去见梁惠王时所说的:“尊敬自己的老人,并由此推广到尊敬别人的老人;爱护自己的儿女,并由此推广到爱护别人的儿女。

做到了这一点,整个天下便会像在自己的手掌中运转一样了。

”(《孟子·梁惠王上》)。

简言之,只有爱自己的亲人,然后才能爱别人。

相反,一个连自己的亲人都不能敬爱的人,是不能敬爱别人的。

所以,在儒家学说中,一个人对父母是否孝顺,对兄长是否尊敬这绝不是一个个人问题,也不仅仅是一个家庭问题,而是关系到社会是否安定,天下是否太平的大问题。

当然,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血缘关系作为社会纽带的作用日益减弱,孝弟与否的问题似乎也逐渐从社会退入家庭,从“法”的领域退入“道德”的领域。

尤其是,随着“独生子女”制度的实行,很多家庭已无所谓兄弟姊妹,也就无所谓“弟”(尊敬兄长)的问题和观念了。

这又是不是一个新的问题呢

下 一 篇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 花言巧语的人没有仁德 【原文】 子日:“巧言令色(1),鲜矣仁。

” 【注释】 (1)令色:令,好、善;色,脸色。

【译文】 孔子说:“花言巧语,一副讨好人的脸色,这样的人是很少有仁德的。

” 【读解】 巧言令色。

这是一幅伪君子的画像。

如果再加上孟子借用曾子的两笔,那可真称得上是绝妙了。

曾子说:“胁肩谄笑,病于夏畦。

”耸起两个肩头,做出一副讨好人的笑脸,这真比顶着夏天的毒日头在菜地里干活还要令人难受啊

(《孟子·腾文公下》) 儒者对伪君子的鄙弃之情溢于言表。

仅孔子对“巧言令色”的斥责,在《论语》中就记有三次(其它两次见于《阳货》、《公冶长》)。

然而,在历史上,在现实中,这种巧言令色,胁肩谄笑的人却并不因为圣人的鄙弃而减少。

他们虽无仁德,难成正果,但却有的是用武之地,能使妻离子散,家破人亡,国危天下乱。

所以,直到今天,我们仍然要牢记圣人提醒我们的话,时时警惕那些花言巧语,一脸笑得稀烂的伪君子。

-------------------------------------------------------------------------------- 一日数次的反省功夫 【原文】 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

与朋友交而不信乎

传不习乎

【注释】 曾子:孔子的学生,名参,字子舆。

三省:多次自我反省。

“三”表示多次,不是实指三次。

传:指老师传授的学业。

【译文】 曾子说“我每天多次自我反省:替别人谋划是否忠心

与朋友交往是否守信

学业是否时常温习

” 【读解】 《法句经》说:“人若知爱,则应慎护自己。

有心者应于三时之一,严以自我反省。

” 儒者的自我反省当然到不了佛教忏悔或基督教日课的程度,也没有佛或主的神秘色彩。

它既不是为死后进天堂,也不是为赎人类与生俱来的原罪而反省,而是为现世的自我完善而进行人格解剖,因此,是一种现实的自我认识,具有鲜明的理性批判精神。

-------------------------------------------------------------------------------- 做人第一,学问第二 【原文】 子曰:弟子入则孝,出则弟,谨而信,泛爱众亲仁。

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注释】 弟子:指学生或年纪幼小的人。

入则孝,出则弟:入指入父宫,即到父母的房间里去;出指出己宫,即走出自己的房间与兄弟相处。

亲仁:亲近有仁德的人。

【译文】 孔子说:同学们在父母面前要孝顺父母,与兄弟相处要尊敬兄长;说话要谨慎而讲信用;博爱大众而特别亲近那些有仁德的人。

做到了这些之后,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读解】 首先是做人的品德修养,其次才谈得上学习文化知识。

德育第一,智育第二,这两者的关系是非常明确的。

换句话说,如果你要学习文化知识,精通学问之道,也只有从做人的体会、人生的经验入手,才能够学有所成,学以致用,而不会成为读死书的书呆子。

这也就是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红楼梦》第四回)的道理所在。

可见,不论是德育第一,智育第二的教育方针,还是在各级各类学校开设德育公共课,设专职德育教授,都是持之有故,继承着儒教传统的。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 【原文】 子夏曰: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注释】 子夏:孔子的学生,姓卜,名商,字子夏。

贤贤易色:第一个贤字作动词。

用尊重贤人来代替(易)爱好美色,也就是新生贤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

致:献。

【译文】 子厦说:尊重贤能的人超过爱美丽的女人;侍奉父母能尽心竭力;侍奉君王能鞠躬尽瘁;与朋友交往说话守信用。

这倦的人,虽然说没有学习过什么,我也一定要说他是学习过的了。

【读解】 衡量学习与否的标准不是看学历,不是看文凭,而是看你的行为,看你的言谈举止。

作为孔子的高足之一,子夏可以说是深得了老师的真传。

孔子说: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子夏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

都是教人求实务本,学以致用;先做人,后做学问。

这也使人想到毛泽东的教导:读书是学习,使用也是学习,而且是更重要的学习。

说来也是,一个人尽管学富五车,才高八斗,如果行为方式、言谈举止乖廖愚笨,不能解决一两个实际问题,又有什么用呢

相反,一个人虽然没有什么文凭,没有进过大学校门,但他言谈举止得体,行为方式正确,能够有所创造,有所发明,难道你能够说他没有学习过什么吗

这就是求实务本,学以致用的道理。

人不庄重就没有威严 【原文】 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

【注释】 无:不要。

惮:怕。

【译文】 孔子说: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也不能巩固。

要坚持忠诚和信用,不要和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

有了过错要不怕改正。

【读解】 关于威严的问题,孔子曾经和学生子张谈起过。

孔子说:君子衣帽整齐,目不邪视,庄重严肃使人望而生畏,这就是威严而不凶猛。

(《尧曰》)说起来,也就是要求人们穿着合度,举止得体。

反之,则如俗语所说:歪戴帽子斜穿衣,一定不是好东西。

衣冠不整,言行轻薄,给人随随便便的感觉,则很难有威严。

人既陷于轻薄草率,玩世不恭,不能谨言慎行,学习自然也就很难有所成就,不能巩固了。

当然,穿着合度,举止得体并不是非得要西装革履,一本正经。

这方面走过了头,也很容易成为迂腐的假道学先生。

关于不要和不如稳步发展的人交朋友的问题,历来有不同的理解。

一种理解说,如果人人都只和比自己好的人交朋友,那就谁也没有朋友可交了,由此而认为圣人所说有操作上的困难。

另一种理解则认为无友不如己者不可作拘泥的理解。

圣人所说,决不是教人先计量彼此的高下优劣再定交朋友的条件,如果这样,不是成为交情当中的势利眼了吗

圣人所说,不外乎是要求我们在交朋结友中着眼于人家比自己好的方面,而不要着眼于人家不如自己的方面。

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在交友中看到自己的差距,从而不断提高自己,完善自己。

从这倦的角度来理解,我们就能明白这一句与下一句过则铁惮改之间的内在联系,而不至于认为是空谷来风,毫不相干的了。

孝道可使民风淳朴 【原文】 曾子曰: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注释】 终:老死,指父母去世。

远:祖先。

【译文】 曾子说:谨慎地办理父母的丧事,虔诚地追念祭祀祖先,这样做就可以使老百姓的道德风俗归于淳朴厚道了。

【读解】 慎终追远是孝道的体现,按照孔子另一位高足有子的说法,也就是衽仁道的根本。

(孝弟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所以过去给皇帝的秦议常有圣朝以孝治天下一类的话。

普通人家的祖宗牌位上面也总是有慎终追远这四个字,表示这是一个讲孝道的家庭。

直到今天,一般中国家庭也没有废弃慎终追远。

虽然祖宗牌位已没有了,但父母去世的丧事还是要慎重地办一办的,清明时节,很多家庭也还是没有忘了上一上祖坟,烧几炷高香。

当然,那种借父母去世而大办丧事,大肆张扬以捞取钱财的做法,已经违背了慎终的精神,不仅不能使民风归于淳朴厚道,反而使人虚假意,陷于商业化的人情算计之中去了。

温良恭俭让的风范 【原文】 子禽问于子贡曰:夫子至于是邦也,必闻其政。

求之与

抑与之与

子贡曰:夫子温、良、恭、俭让以得之。

夫子之求之也,其诸异乎人之求之与

【注释】 子禽:姓陈,名亢,字子禽。

子贡:孔子的学生,姓端木,名赐,字子贡。

夫子:古代对人的敬称。

孔子曾做过鲁国的司寇,所以他的学生称他为夫子。

后来也因此而沿袭称老师为夫子。

其诸:表示推测的语气,相当于大概、或者之类的意思。

【译文】 子禽问子贡说:夫子每到一个国家,都必定得知那个国家的政治情况。

是他求来的呢

还是别人主动告诉他的呢

子贡说:夫子是靠温和、善良、恭敬、俭朴、谦让而获得的。

夫子这种获得的方法,大概和别人获得的方法是不相同的吧

【读解】 温、良、恭、俭、让,表现在外是一个人做人的态度,行为的风范;植根于内则是人格的修养,文化的积淀。

孔子因为有这样的修养和风范,所以别人会主动部政于他,请求他的指点。

当然,真要参与政事,治理国家,改造世界,仅有这种温、良、恭、俭让的风范是不够的。

所以革命家毛泽东要说:革命不是请客吃饭,不是做文章,洋是绘画绣花,不能那样雅致,那样从容 不近,文质彬彬,那样温良恭俭让。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说到底,温、良、恭、俭、让是夫子的风范,儒者的本色。

所以,即便是孔子本人,虽然别人都愿意问政于他,但他最终还是未能实现自己的政治抱负,只好回国做一个教书先生了此一生。

继承父亲的遗志 【原文】 子曰: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

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注释】 其:他的,这里指儿子,不是指父亲。

没:死去,与在相对。

三年:泛指多年 【译文】 孔子说:当他父亲在世的时候,观察他的志向,当他父亲死去以后,观察他的行为。

如果他长期不改变父亲的原则,可以说是做到孝了。

【读解】 《中庸》说:夫孝者,善继人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也就是说,所谓孝,就是要继承先人的遗志,完成先人未竟的事业。

这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的意思是一脉相承的。

就现代社会而言,即便父在,父子之间已多半是人各有志,不能强勉,哪里保得住无改于父之道呢

更不要说父没以后三年乃至更长的时间了。

不仅现代社会如此,就是在封建宗法制的时代,尽管父亲的绝对的权威,也仍然有训有方,保不定日后作强梁(《红楼梦·好了歌解》)的现象发生。

所以,对于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也不可以作龙生龙,凤生凤,老鼠生儿打洞洞式的刻板理解,否则,盗贼的儿子不也就只有以做盗贼来尽孝道了吗

一言以蔽之,三年无改于父之道不外乎是在一般意义上要求我们继承父亲的遗志,完成父辈的未竟事业罢了。

和与礼的辩证法 【原文】 有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

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

【注释】 斯:此,这。

节:节制,约束。

【译文】 有子说:礼的施行,以和谐为贵。

以前圣王的治理之道,好就好在这里,不管小事大事都遵循这一原则。

倡有行不通的地方,只知一味地为求和谐而求和谐,不用礼仪来加以节制,那也是不行的。

【读解】 礼本来指的是区别尊卑贵贱的等级制度及与之相应的礼节仪式。

但礼的根本目的又在于起中和作用,也是要达和谐的境界。

这样就造成了礼与和之间既相矛盾又相统一的辩证关系。

按照儒家的礼治观点,就是要人们在遵守礼法的前提下和睦相处所。

所以一方面是礼之用,和为贵,和是目的;另一方面,一味地为和而和,不以礼来进行约束,不讲原则,也是不行的。

这就是和与礼的辩证法。

用于处理人际关系,也就是既要团结,家和万事兴,和气生财,又要坚持原则,不能搞庸俗的一团和气,吹吹拍拍。

说到底,还是毛泽东给我们开列的公式:团结--批评--团结。

下一篇:怎样才算是好学

怎样才算是好学

【原文】 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注释】 就有道:接近德才兼备的人。

正:改正,修正。

【译文】 孔子说:君子饮食不贪求饱足,居住不贪求舒适,做事勤敏而说话谨慎,接近德才兼备的人而改正自己,这样就可以说是好不的了。

【读解】 安贫乐道,不重视物质生活享受却追求精神境界的升华;多做少说;以他人为镜来改正、修养自己。

做到了这三个方面,就可以说得上是好学的人了。

在这三个方面之中,最难做到的是第一个方面----安贫乐道。

尤其是物欲横流,金钱具有挡不住的诱惑的时代,一个大学生每月的费用少说也是几百元,孔子所描绘的好学的典型,不过是一个寒酸而跟不上时代潮流的穷书生罢。

当然,在重精神而轻物质的时代,这种穷书生的形象未尝不是值得学习的榜样。

所谓越穷越革命,越穷越光荣的说法,不是离我们今天不远吗

贫而乐,富而好礼的境界 【原文】 子贡曰: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何如

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

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

'其斯之谓与

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知来者。

【注释】 谄(chan):巴结,奉承。

如切如磋,如琢如磨:见《诗经·卫风·淇澳》。

这两句诗有两种解释:一种认为切、磋、琢、磨分别指加工兽骨、象牙、玉、石头为器物的工艺,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离开了切磋琢磨就不能成器。

另一种解释则认为切、磋是指加工牙骨的工艺,切开了还得磋(锉平);琢、磨是指加工玉石的工艺,琢(雕刻)了还得磨(磨光滑)。

引申意义则指学者做学问和修养自己要精益求精。

从本节上下文的意义来看,宜作精益求精的理解。

其:大概,想必,表示推测的语气。

赐:子贡的名。

诸:之。

【译文】 子贡说:贫穷而不去巴结人,富有而不骄傲奢侈,这种人怎么样

孔子说:可以,但不如贫穷而好礼的人。

子贡说:《诗经》上所说的切磋琢磨,精益求精,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吧

孔子说:赐呀,现在可以和你谈论《诗经》了,因为告诉你一件事,你已经可以领会未告诉你的事,举一反三了。

【读解】 子贡显然是一个聪明的学生,告诸往而知来,能够举一反三地领会教师的意思。

所以孔子认为可以和他讨论《诗经》这样较为深奥的学问了。

撇开孔子对子贡的赞扬不谈,我们来看看子贡所说的贫而无诌,富而无骄与孔子所说的贫而乐,富而好礼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区别。

其实,无论是贫而无诌,富而无骄,还是贫而乐,富而好礼,都做了孟子所说的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

但二者又有层次和境界上的差别。

贫而无谄,富而无骄是说一个人虽然穷困,虽然倒霉了但还是不谄媚,不拍马屁,不去巴结讨好人;虽然富有,虽然发财了但还是不以财傲人,不得意忘形,不骄奢淫逸。

能做到这一步当然是很不错的了,但严格说来,做到这一步还只是限于对贫富本身的计较,进而上升到对礼乐之道的追求了。

达到这种境界的人,就像《吕氏春秋》上所说的那样:穷亦乐,达亦乐。

所乐非穷达也,道得于此,则穷达一也。

(《吕氏春秋·孝行览·慎人》)孔子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论语·述而》),颜回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都是这种境界的体现。

当然,对于奔小康的当今国人来说,更有现实意义的似乎是富而无骄,富而好礼的问题了。

富而无骄,不处处摆出一副大款的派头固然是不错,但如果能够更进一步富而好礼,追求精神方面的涵养,追求学问,讲究做人的道理,尊重别人,处处以仁爱之心待人,那岂不是达到更加高尚的境界了吗

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 【原文】 子曰:“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 【注释】 患:忧虑,怨恨。

不己知:“不知己”的倒装。

【译文】 孔子说:“不忧虑别人不了解自己,只忧虑自己不了解别人。

” 【读解】 别人不了解我,我还是我,于我自己并没有什么损失。

所以,“人不知而不愠”,值不得忧虑,更没有怨天尤人。

相反。

“画虎画皮难画骨,知人知面不知心。

”我不了解别人,则不知道别人的是非邪正,不能亲近好人,远离坏人,这倒是值得忧虑的。

当然,说是这么说,要真正做到却是不容易。

所以圣人不仅在《学而》打头的一章里告诉我们说:“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而且又在这末尾的一章里再次语重心长地说:“不患人之不知,患不知人也。

”全篇恰好首尾照应。

提醒自己谨言慎行的名言警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