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天天向上结尾苏联名言

好开头结尾摘抄

春天,是冬天里的童话。

爱童话是孩子的天性。

蒙蒙细雨中,童话般的孩子,在乡村窄窄的田埂上奔跑,他们在追赶春天。

一不小心,“扑通”一声就跌在了春的深处……河对岸的垂柳最先朗诵。

空山新雨后的晚上,她们更是诗兴勃发,诗情喷涌,不信,请去问三月,谁能如此风流地独占整个版面

只不过,“青箬笠,绿蓑衣”是其间最亮的诗行,她们生长燃烧起来的时候,那是春天最美的诗眼。

呃,是写景散文里的,不知道行不行哦~~~

中国50年代流行语越多越好

50年代对共和国来说,是一个新的开端,“同志”、“统一”、“改造”、“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跑步进入共产主义”、“毛主席万岁”、“学雷锋”、“旧社会”、 “翻身”、“解放”、“解放全人类”、“不要忘了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的受苦人”、“社员”、“成分”、“贫下中农”等流行语主宰着整个社会,交织着共和国新生之际的激动与冲动。

“同志”:建国初期,“同志”一词来源于苏联,意思是拥有共同志向的人,这个共同志向就是“实现共产主义”。

“老同志”、“小同志”、“女同志”、“男同志”、“领导同志”、“解放军同志”……那个年代,人们沐浴在新时代的阳光雨露之中,无论彼此相识还是陌生,见面一声“同志”,带着特有的温馨和亲切。

即使是爱人,也称为“同志”,青年男女写起情书来,往往以“某某同志”开头,结尾还要表决心:“向某某同志学习,共同进步”。

无锡宜兴市收藏家储敖生先生收藏了大量婚书,五十年代恋人之间赠送的照片、礼物、信件,一律以“同志”称呼。

在“同志”流行的同时,“先生”、“小姐”、“太太”、“阁下”、“家父家母”、“令尊令堂”等流传了数千年的称谓暂时退出历史舞台。

这从储敖生的婚书藏品中同样可以看出来,1949年之前,这些称呼还历历在目,建国后就销声匿迹了。

有人说,“同志”可能是中国最流行的流行语了,到了21世纪的今天,“同志”的称呼还经常见到,只是范围大大缩小了,只有在一些很正统的场合,比如说,领导开会讲话,往往喜欢用“同志”作为称呼。

网络时代,纸质信已经很少了,偶尔,收到一封信,信封上突然见到一个漂亮的“同志”,带着遥远而郑重的气息。

换一个角度看,这也是一种文化气息。

“好好学习,天天向上”:五十年代初,毛泽东主席为苏州小朋友陈永康题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从此,这句话进入整个教育系统,并很快渗透进社会各个层面,中国几乎每一间教室的黑板上方,都张贴着“好好学习,天天向上”的标语。

农村土坯堆的破败教室,张贴的第一张标语就是“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老师对待不认真听讲的学生,往往是让他大声朗读三遍“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另外还有一个网址:,这里有很多当时的更长的流行语。

数学问题

“近二十年证明没有本质进展” “近20年来,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没有本质进展。

”北京师范大学数学系教授、将在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上作45分钟报告的陈木法说,“它的证明就差最后一步。

如果研究取得本质进展,那猜想也就最终获得了解决。

” 据陈木法介绍,在2000年,国际上曾有机构列出了数学领域的7个千年难题,悬赏百万美元求解,但并未将哥德巴赫猜想包括在内。

“在最近几年甚至十几年内,哥德巴赫猜想还难以获得证明。

”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巩馥洲这样分析,现在猜想已成为一个孤立的问题,同其他数学学科的联系不太密切。

同时,研究者也缺少有效的思想、方法来最终解决这一著名猜想。

“陈景润先生生前已将现有的方法用到了极至。

” 剑桥大学教授、菲尔茨奖得主贝克尔也表示,陈景润在这项工作上取得的进展是迄今为止最好的求证结果,目前还没有更大的突破。

“在解决这类数学难题时,可能一二百年内都难有进展,也可能短期内就有重大进展。

”在巩馥洲看来,数学研究中存在一定的偶然性,也许可以让人们提前在猜想证明上获得进展。

猜想求证呼唤全新思路 为求解“核心数学中具有挑战性的问题”,中科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成立了专门的国际研究团队。

研究院负责人、研究员李福安介绍说:“我们期望在黎曼猜想等领域取得突破。

这一研究团队并没有将哥德巴赫猜想作为努力的方向。

” 陈景润,这位距“皇冠上的明珠”最近的数学家在1996年离我们而去。

他的成就曾一度唤起人们“冲击”哥德巴赫猜想的“激情”。

2000年3月,英国和美国两家出版公司曾悬赏百万美元,征求哥德巴赫猜想的最终解决方案,再次使之成为社会关注的热点。

两年过去了,直到最后的截止日期,也没有人前来领取这笔奖金。

据估计,全世界约有二三十人有能力从事猜想的求证。

对于这一著名猜想的最终解决,潘承洞曾撰文指出:现在看不出沿着人们所设想的途径有可能去解决这一猜想。

我们必须对有关方法作出重大改进,或提出新的方法,才可能对猜想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王元的判断与此基本相似:“对哥德巴赫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必须有一个全新的思路。

”作为我国当代著名的数学家,王元和潘承洞都在猜想证明过程中做出过重大贡献。

“数学研究不只是做难题,我不赞成片面炒作这些难题。

在我看来,研究这些数学难题的人不到世界数学家的1%。

”陈木法觉得,“数学研究不必非得去解答别人提出的问题,我们要多做些原创性的研究,注重整体研究力量的提高。

” “民间数学家” 距离“明珠”有多远

国际数学家大会开幕前夕,一些“民间数学家”纷纷来到北京,声称自己“已完全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引起社会的关注。

实际上,近年来我国不断有人拿着猜想的“最终证明结果”轮流拜访多位数学家,也不时传出“农民成功证明哥德巴赫猜想”、“拖拉机手摘得‘皇冠上的明珠’”等“爆炸性新闻”。

“随着大会的临近,数学研究院收到的关于猜想研究成果的稿件也越来越多。

”中科院研究员李福安说,“20多年有成千上万的业余爱好者,我就收到了200多封信。

他们的选题主要集中在哥德巴赫猜想上。

由于猜想表述非常简洁,大多数的人都能懂,所以很多人都想来破解这个难题。

” “民间人士热爱科学的热情应该保护,但我们不提倡民间人士去攻世界数学难题。

他们可以用这种热情去做更合适的事情。

”李福安说,“从来稿中可以看出,不少作者既缺乏基本的数学素养,又不去阅读别人的数学论文,结果都是错的。

” “国外也有这种现象。

比如在柏林国际数学家大会期间,就有人在会场张贴论文,宣称自己证明了(1+1)。

”首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获得者、本届国际数学家大会主席吴文俊说:“一些业余爱好者会一点儿数学,有一点儿算术基础,就去求证(1+1),并把所谓的证明论文寄给我。

其实像哥德巴赫猜想这样的难题,应该让‘专门家’去搞,不应该成为一场‘群众运动’。

” 为此,许多数学家对数学爱好者提出忠告:“如果真想在哥德巴赫猜想证明上做出成绩,最好先系统掌握相应的数学知识,以免走不必要的弯路。

” 新闻背景:摘取“皇冠上的明珠” 还差最后一步 新华网北京8月20日电(记者 李斌 张景勇邹声文) 徐迟那篇著名的报告文学,使数亿普通百姓知道了“自然科学的皇后是数学;数学的皇冠是数论;哥德巴赫猜想,则是皇冠上的明珠”,也知道了陈景润是全世界离那颗明珠最近的人——只差最后一步。

但20多年过去了,这一步还是没有人能够跨过去。

哥德巴赫猜想已让人类猜了整整260个年头。

1742年,德国数学家哥德巴赫写信给大数学家欧拉,提出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二个素数之和(简称“1+1”)。

例如,6=3+3,24=11+13,等等。

欧拉回信表示,相信猜想是正确的,但他无法加以证明。

从那时起的近170年,许多数学家费尽心血,想攻克它,但都没有取得突破。

直到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终于向它靠近了一步,用数论中古老的筛法证明了:每个大偶数是九个素因子之积加九个素因子之积,即(9+9)。

此后,对猜想的“包围圈”不断缩小。

1924年,德国数学家拉德马哈尔证明了(7+7)。

1932年,英国数学家爱斯斯尔曼证明了(6+6)。

1938年,苏联数学家布赫斯塔勃证明了(5+5),2年后又证明了(4+4)。

1956年,苏联数学家维诺格拉多夫证明了(3+3)。

1958年,我国数学家王元又证明了(2+3)。

1962年中国数学家潘承洞证明了(1+5),王元证明了(1+4);1965年,布赫斯塔勃等又证明了(1+3)。

“包围圈”越来越小,越来越接近终极目标(1+1)。

1966年,中国数学家陈景润成为世界上距这颗明珠最近的人——他证明了(1+2)。

他的成果处于世界领先地位,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

由于在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方面的卓越成就,1982年,陈景润与王元、潘承洞共同荣获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从陈景润证明(1+2)以来,哥德巴赫猜想的最后一步——证明(1+1)没有本质进展。

有关专家认为,原有的方法已被用到极至,必须提出全新的方法,采用全新的思路,才可能对猜想取得进一步的研究成果。

(完)附:【哥德巴赫猜想简介】当年徐迟的一篇报告文学,中国人知道了陈景润和哥德巴赫猜想。

那么,什么是哥德巴赫猜想呢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是三个奇素数之和。

■哥德巴赫相关哥德巴赫是德国一位中学教师,也是一位著名的数学家,生于1690年,1725年当选为俄国彼得堡科学院院士。

【哥德巴赫猜想小史】1742 年,哥德巴赫在教学中发现,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是两个素数(只能被1和它本身整除的数)之和。

如6=3+3,12=5+7等等。

公元1742年6月7日哥德巴赫写信给当时的大数学家欧拉,欧拉在6月30日给他的回信中说,他相信这个猜想是正确的,但他不能证明。

叙述如此简单的问题,连欧拉这样首屈一指的数学家都不能证明,这个猜想便引起了许多数学家的注意。

从哥德巴赫提出这个猜想至今,许多数学家都不断努力想攻克它,但都没有成功。

当然曾经有人作了些具体的验证工作,例如: 6 = 3 + 3, 8 = 3 + 5, 10 = 5 + 5 = 3 + 7, 12 = 5 + 7, 14 = 7 + 7 = 3 + 11,16 = 5 + 11, 18 = 5 + 13, ……等等。

有人对33×108以内且大过6之偶数一一进行验算,哥德巴赫猜想(a)都成立。

但严格的数学证明尚待数学家的努力。

从此,这道著名的数学难题引起了世界上成千上万数学家的注意。

200年过去了,没有人证明它。

哥德巴赫猜想由此成为数学皇冠上一颗可望不可及的明珠。

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难题的热情,历经两百多年而不衰。

世界上许许多多的数学工作者,殚精竭虑,费尽心机,然而至今仍不得其解。

到了20世纪20年代,才有人开始向它靠近。

1920年挪威数学家布朗用一种古老的筛选法证明,得出了一个结论:每一个比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99)。

这种缩小包围圈的办法很管用,科学家们于是从(9十9)开始,逐步减少每个数里所含质数因子的个数,直到最后使每个数里都是一个质数为止,这样就证明了哥德巴赫猜想。

目前最佳的结果是中国数学家陈景润于1966年证明的,称为陈氏定理:“任何充分大的偶数都是一个质数与一个自然数之和,而后者仅仅是两个质数的乘积。

”通常都简称这个结果为大偶数可表示为 “1 + 2”的形式。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进度相关在陈景润之前,关于偶数可表示为 s个质数的乘积 与t个质数的乘积之和(简称“s + t”问题)之进展情况如下:1920年,挪威的布朗证明了“9 + 9”。

1924年,德国的拉特马赫证明了“7 + 7”。

1932年,英国的埃斯特曼证明了“6 + 6”。

1937年,意大利的蕾西先后证明了“5 + 7”, “4 + 9”, “3 + 15”和“2 + 366”。

1938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5 + 5”。

1940年,苏联的布赫夕太勃证明了“4 + 4”。

1948年,匈牙利的瑞尼证明了“1+ c”,其中c是一很大的自然数。

1956年,中国的王元证明了“3 + 4”。

1957年,中国的王元先后证明了 “3 + 3”和“2 + 3”。

1962年,中国的潘承洞和苏联的巴尔巴恩证明了“1 + 5”, 中国的王元证明了“1 + 4”。

1965年,苏联的布赫 夕太勃和小维诺格拉多夫,及意大利的朋比利证明了“1 + 3 ”。

1966年,中国的陈景润证明了 “1 + 2 ”。

从1920年布朗证明9+9到1966年陈景润攻下“1+2”,历经46年。

自陈氏定理诞生至今的40多年里,人们对哥德巴赫猜想猜想的进一步研究,均劳而无功。

■布朗筛法相关布朗筛法的思路是这样的:即任一偶数(自然数)可以写为2n,这里n是一个自然数,2n可以表示为n个不同形式的一对自然数之和: 2n=1+(2n-1)=2+(2n-2)=3+(2n-3)=…=n+n 在筛去不适合哥德巴赫猜想结论的所有那些自然数对之后(例如1和2n-1;2i和(2n-2i),i=1,2,…;3j和(2n-3j),j= 2,3,…;等等),如果能够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例如记其中的一对为p1和p2,那么p1和p2都是素数,即得n=p1+p2,这样哥德巴赫猜想就被证明了。

前一部分的叙述是很自然的想法。

关键就是要证明'至少还有一对自然数未被筛去'。

目前世界上谁都未能对这一部分加以证明。

要能证明,这个猜想也就解决了。

然而,因大偶数n(不小于6)等于其对应的奇数数列(首为3,尾为n-3)首尾挨次搭配相加的奇数之和。

故根据该奇数之和以相关类型质数+质数(1+1)或质数+合数(1+2)(含合数+质数2+1或合数+合数2+2)(注:1+2 或 2+1 同属质数+合数类型)在参与无限次的类别组合时,所有可发生的种种有关联系即1+1或1+2完全一致的出现,1+1与1+2的交叉出现(不完全一致的出现),同2+1或2+2的完全一致,2+1与2+2的不完全一致等情况的排列组合所形成的各有关联系,就可导出的类别组合为1+1,1+1 与1+2和2+2,1+1与1+2,1+2与2+2,1+1与2+2,1+2等六种方式。

因为其中的1+2与2+2,1+2 两种类别组合方式不含1+1。

所以1+1没有覆盖所有可形成的类别组合方式,即其存在是有交替的,至此,若可将1+2与2+2,以及1+2两种方式的存在排除,则1+1得证,反之,则1+1不成立得证。

然而事实却是:1+2 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是陈氏定理中(任何一个充分大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的和,或一个素数与两个素数乘积的和),所揭示的某些规律(如1+2的存在而同时有1+1缺失的情况)存在的基础根据。

所以1+2与2+2,以及1+2(或至少有一种)类别组合方式是确定的,客观的,也即是不可排除的。

所以1+1成立是不可能的。

这就彻底论证了布朗筛法不能证1+1。

由于素数本身的分布呈现无序性的变化,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值的增长二者之间不存在简单正比例关系,偶数值增大时素数对值忽高忽低。

能通过数学关系式把素数对的变化同偶数的变化联系起来吗

不能

偶数值与其素数对值之间的关系没有数量规律可循。

二百多年来,人们的努力证明了这一点,最后选择放弃,另找途径。

于是出现了用别的方法来证明哥德巴赫猜想的人们,他们的努力,只使数学的某些领域得到进步,而对哥德巴赫猜想证明没有一点作用。

哥德巴赫猜想本质是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表达一个偶数与其素数对关系的数学表达式,是不存在的。

它可以从实践上证实,但逻辑上无法解决个别偶数与全部偶数的矛盾。

个别如何等于一般呢

个别和一般在质上同一,量上对立。

矛盾永远存在。

哥德巴赫猜想是永远无法从理论上,逻辑上证明的数学结论。

【哥德巴赫猜想意义】“用当代语言来叙述,哥德巴赫猜想有两个内容,第一部分叫做奇数的猜想,第二部分叫做偶数的猜想。

奇数的猜想指出,任何一个大于等于7的奇数都是三个素数的和。

偶数的猜想是说,大于等于4的偶数一定是两个素数的和。

”(引自《哥德巴赫猜想与潘承洞》)关于哥德巴赫猜想的难度我就不想再说什么了,我要说一下为什么现代数学界对哥德巴赫猜想的兴趣不大,以及为什么中国有很多所谓的民间数学家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兴趣很大。

事实上,在1900年,伟大的数学家希尔伯特在世界数学家大会上作了一篇报告,提出了23个挑战性的问题。

哥德巴赫猜想是第八个问题的一个子问题,这个问题还包含了黎曼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

现代数学界中普遍认为最有价值的是广义黎曼猜想,若黎曼猜想成立,很多问题就都有了答案,而哥德巴赫猜想和孪生素数猜想相对来说比较孤立,若单纯的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其他问题的解决意义不是很大。

所以数学家倾向于在解决其它的更有价值的问题的同时,发现一些新的理论或新的工具,“顺便”解决哥德巴赫猜想。

例如:一个很有意义的问题是:素数的公式。

若这个问题解决,关于素数的问题应该说就不是什么问题了。

为什么民间数学家们如此醉心于哥猜,而不关心黎曼猜想之类的更有意义的问题呢

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黎曼猜想对于没有学过数学的人来说,想读明白是什么意思都很困难。

而哥德巴赫猜想对于小学生来说都能读懂。

数学界普遍认为,这两个问题的难度不相上下。

民间数学家解决哥德巴赫猜想大多是在用初等数学来解决问题,一般认为,初等数学无法解决哥德巴赫猜想。

退一步讲,即使那天有一个牛人,在初等数学框架下解决了哥德巴赫猜想,有什么意义呢

这样解决,恐怕和做了一道数学课的习题的意义差不多了。

当年柏努力兄弟向数学界提出挑战,提出了最速降线的问题。

牛顿用非凡的微积分技巧解出了最速降线方程,约翰·柏努力用光学的办法巧妙的也解出最速降线方程,雅克布·柏努力用比较麻烦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

虽然雅克布的方法最复杂,但是在他的方法上发展出了解决这类问题的普遍办法——变分法。

现在来看,雅克布的方法是最有意义和价值的。

同样,当年希尔伯特曾经宣称自己解决了费尔马大定理,但却不公布自己的方法。

别人问他为什么,他回答说:“这是一只下金蛋的鸡,我为什么要杀掉它

”的确,在解决费尔马大定理的历程中,很多有用的数学工具得到了进一步发展,如椭圆曲线、模形式等。

所以,现代数学界在努力的研究新的工具,新的方法,期待着哥德巴赫猜想这个“下金蛋的鸡”能够催生出更多的理论。

【哥德巴赫猜想证明的错误例子】“哥德巴赫猜想”公式及“哥猜”证明 “哥德巴赫猜想”的证明:设偶数为M,素数删除因子为√M≈N,那么,偶数的奇素数删除因子为:3,5,7,11…N, 1、偶数(1+1)最低素数对的正解公式为:√M/4,即N/4。

2、如果偶数能够被奇素数删除因子L整除。

偶数的素数对为最低素数对*(L-1)/(L-2),比如说偶数能够被素数3整除,该偶数的素数对≥(3-1) /(3-2)*N/4=N/2,又如偶数能够被素数5整除,素数对≥(5-1)/(5-2)*N/4=N/3,如果偶数既能被素数3整除,又能被素数5整除,那么,该偶数的素数对≥2N/3。

对于偶数能够被其它奇素数删除因子整除,照猫画虎。

∵当偶数为大于6小于14时,都知道有“哥德巴赫猜想”(1+1)的解。

又根据上面的“哥猜”正解公式,大于16的偶数(1+1)的素数对都≥1,∴“哥德巴赫猜想”成立猜想:歌德巴赫猜想一:任意一个>=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素数相加. 经我猜想得: 任意奇质数末尾数必为1,3,5,7,9 (其中1 ,9 至少为两位数,如11,19) 这样就有:1+1,1+3,1+5,1+7,1+9, 3+3,3+1,3+5,3+7,3+9, 5+5,5+1,5+3,5+7,5+9, 7+7,7+1,7+3,7+5,7+9, 9+9,9+1,9+3,9+5,9+7, (其中都可以为多位数的素数相加) 所得的和末尾必为0,2,4,6,8,(都需>=6的偶数) 这样所的的和必定为>=6的偶数, 但这不一定可以填充所有的偶数,所以这方法是错误的`!条件不充分的!

《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读后感

教师,是擎天的柱,是人类绵延不绝的大军,是奔腾的大江,由于他们不懈的努力,人类社会才会如此辉煌。

师应该是有魂的,长青,是为师魂,它如青松翠柏,经霜愈茂;它的生命如巍巍高山,滚滚江水一样持久,深广而无坚不摧,在蓝天烈日的沐浴下,永葆活力,它又如方竹,气节傲然,寒中飘香。

我们不是诗人,无法用诗的语言描绘教师,我们也不是画家,能够泼墨丹青,全神地勾勒教师容貌,我们更不是个作家,能够以华丽的词藻形容教师。

在这特别的日子里, 或许只有尊敬老师,认真学习,取得好的成绩,将来的某一天在事业上做出成就,才是我们献给老师最好的礼物。

老师们,像天空一样高远的是您们的胸怀,像大山一样深重的是您们的恩情,请接受我们诚挚的祝福吧,教师节快乐! 1.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我们懂您。

教师的心博大深遂,它包容着环卫工人的心;容着不得半点污秽和垃圾;它包容着航船舵手的心,无时无刻不关注着风向和航道;它包容着母亲的挚爱,园丁的职责,老顽童的天真、、、、、一切一切都是为学生奉献的心。

我们的成绩中凝结着您的辛勤汗水,在成长的过程中也是您在为我们导航,严厉的责备是“恨铁不成钢”的关切,诲诲教导又是“望生成龙”的心愿,我们怎能否懂您呢

老师,我们对您说 ------- 可能由于我们的青春冲动总犯一些这样或那样的错误,现在请您原谅。

课堂上开小差的我们,操场上乱跑乱撞的我们,有些坏毛病的我们在一天天长大,我们不再只会保证,而是要用行动证明自己将是您的好学生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我们希望与您建立和谐的师生关系,请您也对我们多些理解。

课目的繁多,各科老师都会对我们加加压,有时真会力不从心的

偶而您也会凭主观来审视我们,让人“百话难言,百口难辩”。

现代的中学生有着新的思想观念,对周边事物的看法也带着青春气息,我们需要的是您的理解和信任,渴望和您成为朋友 ------ 真挚的朋友。

中国幼教网家教频道 老师,我们对您说 ------ 您在我们心中是永远燃不尽的蜡光。

担负神圣职责的您在我们心中有着举足重轻的地位,我们感激您

在教师节,祝您身体健康,事业有成,万事如意,天天都有好心情

2 教师是太阳底下再优越没有的职务了。

——[捷克]夸美纽斯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而且是模范。

——[美国]布鲁纳 你若喜爱自己的价值,你就得给世界创造价值。

——[德国]歌德 中国幼教网家教频道 没有激情,世上任何一件伟大的事业都不能完成。

——[德国]黑格尔 3家教 为别人照亮道路,自己必须放出光芒——这就是人的最大幸福。

——[前苏联]捷尔任斯基 只有一门学科是必须要教给孩子的,这门学科就是做人的天职。

……我宁愿把有这种知识的老师称为导师而不称为教师,因为问题不在于要他拿什么东西去教孩子,而是要他指导孩子怎样做人。

——[法国]卢梭 冰山在海里移动很威严壮观,这是因为它只有八分之一露出水面。

——[美国]海明威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

——[中国]孔子 3. 教师赞歌 ⒈ 如果一块黑板就是一片浩淼的大海,那么,老师便是海上一名优秀的水手。

铃声响起那刻,你用教鞭作桨,划动那船只般泊在港口的课本。

课桌上,那难题堆放,犹如暗礁一样布列。

你手势生动如一只飞翔的鸟,在讲台上挥一条优美弧线——船只穿过……天空飘不来一片云,犹如你亮堂堂的心,一派高远。

⒉ 老师,您启迪我真正领会了大自然的恩惠,从此我读懂了每一瓣绿叶,每一片彩云,每一朵浪花。

老师,您满怀爱心地创造了一个温暖的集体,在我们这个集体中,每一分钟都拥有着欢笑、歌声和阳光。

⒊ 老师,没有华丽的舞台,没有簇拥的鲜花,三尺讲台一块黑板就是您挥洒人生的天地。

面对几十双迷惘而渴求的眼睛,老师义无反顾地用自己如歌的声音,播洒爱的阳光、智慧的甘霖。

伴着老师的声音旋律,学生学会了用灵魂去唱歌,用真诚去追求。

4. 一年一度, 春风秋雨, 我们又迎来了中国幼教网家教频道 第七个教师节。

此刻,亲爱的老师们, 你们在想些什么

也许,你们还在思考, 明天的那堂课, 怎样才能讲的透彻明白; 也许,你们还在盘算, 班里的计划, 怎样才能订得全面周详。

呵,也许, 你们什么都没有想, 教书育人 是你们的天职, 埋头苦干 早已是便饭家常。

我们 不能献上一份厚礼, 亲爱的老师, 就请接受我们 这一篇诚挚的诗章。

我们, 是中山职中的学生, 我们 深深地感受到, 这里, 是一座铸造人才的大课堂。

只因为,这里有一个 团结能干的教师集体, 你们出色的成绩, 早已受到社会的颂扬。

清晨, 当黄圃江染上第一线霞彩, 我们老师的身影, 已出现在校园的长廊; 深夜, 当尖峰山停息了最后一声鸟鸣, 我们老师的身影, 还伴随着淡淡的灯光。

一天一天, 一年一年, 你们皱纹伸展, 你们鬓发添霜, 可是,你们的心, 还是那样的年轻活泼, 永远不知疲倦, 扬帆远航。

再过几年,十几年, 当我们已经建功立业, 手捧着证书、金牌、奖状, 我们一定不会忘记, 是谁为我们付出辛勤的汗水, 引导我们追求理想之光。

到那个时候, 我们一定回到职中母校, 向亲爱的老师们, 献上更新更美的诗章。

5. 教师节祝福语 一个个日子升起又降落,一届届学生走来又走过。

不变的是您深沉的爱和灿烂的笑容,祝福您,亲爱的老师

如果说我们是彩虹,那您就是太阳,给予我们七彩之光,如果说我们是鱼儿,那您就是水中的空气,给予我们新的呼吸。

如果说我们是小草,那您就是春季的雨滴,给予我们生命的源泉。

心血育桃李,辛勤扶栋梁。

节日快乐,敬爱的老师 追忆似水年华,描述师生情深,在那青涩的年代,是;老师郑重的嘱托为我们纠正了偏离的航向,是老师坚实的双手拖起我们灿烂的明天。

让阳光送去美好的期待,让清风送去我们深深的祝福,让白云和蓝天永远点缀你的饿生活,愿你的生活充满快乐

祝福是真心意,不用千言,不用万语,默默唱着心曲,祝教师节日快乐

是谁-- 把无知的我们领进宽敞的教室, 教给我们丰富的知识

是您

老师

您用辛勤的汗水, 哺育了春日刚破土的嫩苗。

是谁-- 把调皮的我们 教育成能体贴帮助别人的人

是您

老师

您的关怀就好似和煦的春风 温暖了我们的心灵。

是谁-- 把幼小的我们 培育成成熟懂事的少年

是您

老师

您的保护让我们健康成长。

在金秋时节结下硕果。

您辛苦了

老师

在酷暑严寒中辛勤工作的人们。

您辛苦了

老师

把青春无么奉献的人们。

我们向您致以崇高的敬意

--您辛苦了,老师

教师节的由来 我国历史上曾建立过教师节。

1931年,教育家邰爽秋、程其保等在南京中央大学集会,发表要求“改善教师待遇,保障教师工作和增进教师修养”的宣言,并议定6月6日为教师节,也称双六节。

不久,国民党政府先是同意6月6日为教师节,后又将教师节改为8月27日(孔子生日)。

建国后,中央人民政府曾恢复6月6日为教师节,教育部通告各地教育工作者,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自行组织庆祝活动。

1951年全国教育工会成立,教育工作者被确认为工人阶级的一部分。

1951年4月19日,教育部长和中国教育工会全国委员会主席发表书面谈话,宣布“五一国际劳动节”同时为教师节。

但由于这一天缺少教师的特点,执行的结果并不理想。

特别是1957年以后,在“左”的思想影响下,教师不受重视,教师节实际上已不再存在。

近年来,我国政府采取了许多措施,动员全社会尊重教师,提高教师的地位,改善教师的工作和生活条件。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政治地位和社会地位,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社会风尚,推动教育事业的发展,根据全国人大代表、全国政协委员和各界人士,特别是各地教师的多次提议,以及各地开展尊师活动的经验,国务院于1985年1月11日,向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提出关于确定每年9月10日为教师节的议案。

同年1月21日举行的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同意关于建立教师节的议案,决定9月10日为教师节。

确定9月10日为教师节,是因为新生入学伊始,即开始尊师重教活动,可以给教师教好、学生学好创造良好的气氛。

同时,9月份全国性节日少,便于各方面集中时间组织活动和突出宣传报道,促进在全国范围内形成尊师重教、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社会风尚。

建立教师节,标志着教师在我国受到全社会的尊敬。

这是因为教师的工作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我们国家的未来。

教师的工作同每个家庭、每个儿童、少年、青年息息相关。

在人类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中,教师起着巨大的作用。

教师是铸造人类文明的工程师,是人类文明的传播者和建设者。

人类文明发展的连续性,有赖于一代又一代的教师的劳动。

一个社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如果没有教师辛勤的、有效的劳动,那么,这个社会、国家和民族的文明进程就会遭受损失。

所以,一部文明史,离开教师的因素,是不可想象的。

此后,每年的教师节,全国各地的教师都以不同方式庆祝自己的节日。

通过评选和奖励,介绍经验,帮助解决工资、住房、医疗等方面的实际困难,改善教学条件等,大大提高了广大教师从事教育事业的积极性

祖国在我心中诗歌

我的祖国文 / 漂浮的云我的祖国,你有着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

你从远古走来,你经历了春秋战国时的百家争鸣,你目睹了楚汗相争的壮烈与残酷。

你创造了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你进行了文字从小篆到楷书的演变,你统一了度量衡。

你哺育了无数英雄,你滋养了一批又一批艺术才子,你有《论语》、《史记》、《四库全书》、《清明上河图》……你有秦兵马俑、布达拉宫、故宫、井岗山……我的祖国,你幅员辽阔,山川壮美。

九百六十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有绵延的万里长城,挺拔的喜马拉雅,有奔腾不息的黄河,长江,有美丽富饶的海南,台湾,有辽阔草原,茫茫林海,你有一万八千多千米的海岸线和两万多千米的漫长疆界。

……我的祖国,你物产丰富,地灵人杰。

你有稀世珍宝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东北虎……你有罕见物种水杉、银杏、铁树、人参……你有用不尽的煤炭、石油、天然气……你有六合归一的秦始皇,你有光复中华,创立民国的孙中山,你有中国革命的救星毛泽东,你有改革开放的先导邓小平;你有诲人不倦的孔子,你有怀才受贬,寄情《离骚》的屈原,你有精神世界的勇敢战士鲁迅,……我的祖国,总之,你有勤劳善良的人民,你有爱好和平的天性,你有自强不息的传统,你有保家卫国的品格……相信,未来的你,一定会:唱百天下,唱响世界

台湾]黄雍廉《唐人街》是一所港湾专泊中国人的乡音无须叩问客从何处来浅黄的肤色中亮着扬州的驿马长安的宫阙湮远成为一种亲切之后风是历史的萧声倾听如一首梦般柔细的歌是一所永不屯兵的城堡汇集着中国的二十四番花讯你是不用泥土也能生根的兰草饮霜雪的冰寒绽东方的芬芳鲜明矗立的旗 像黄河的浪 东流 永远向着阳光的一面是一座璀璨的浮雕亮丽着殷墟仰韶的玄黄釉彩烟云变幻一如西出玉门关外的信使海便是你的心中的丝路孤帆远影故乡的明月 是仰望北斗的磁场你乃成为一位细心的收藏家曾经也穷困过典当过手头的软细就是不肯典当从祖国带过来的家私五千年 不是一件可以随便拍卖的古董而是一盏会带来幸福的神灯我用残损的手掌戴望舒我用残损的手掌摸索这广大的土地:这一角已变成灰烬,那一角只是血和泥;这一片湖该是我的家乡,(春天,堤上繁花如锦障,嫩柳枝折断有奇异的芬芳,)我触到荇藻和水的微凉;这长白山的雪峰冷到彻骨,这黄河的水夹泥沙在指间滑出;江南的水田,那么软……现在只有蓬蒿;岭南的荔枝花寂寞地憔悴,尽那边,我蘸着南海没有渔船的苦水……无形的手掌掠过无恨的江山,手指沾了血和灰,手掌沾了阴暗,只有那辽远的一角依然完整,温暖,明朗,坚固而蓬勃生春。

在那上面,我用残损的手掌轻抚,像恋人的柔发,婴孩手中乳。

我把全部的力量运在手掌贴在上面,寄与爱和一切希望,因为只有那里是太阳,是春,将驱逐阴暗,带来苏生,因为只有那里我们不像牲口一样活,蝼蚁一样死……那里,永恒的中国

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舒婷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舒婷《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我是你河边上破旧的老水车数百年来纺着疲惫的歌;我是你额上熏黑的矿灯,照你在历史的隧洞里蜗行摸索;我是干瘪的稻穗;是失修的路基;是淤滩上的驳船把纤绳深深勒进你的肩膊;——祖国啊

我是贫困,我是悲哀。

我是你祖祖辈辈痛苦的希望啊,是“飞天”袖间千百年来未落在地面的花朵;——祖国啊

我是你簇新的理想,刚从神话的蛛网里挣脱;我是你雪被下古莲的胚芽;我是你挂着眼泪的笑涡;我是新刷出的雪白的起跑线;是绯红的黎明正在喷薄;——祖国啊

我是你的十亿分之一是你九百六十万平方的总和;你以伤痕累累的乳房喂养了迷惘的我、深思的我、沸腾的我;那就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你的;富饶、你的荣光、你的自由;——祖国啊,我亲爱的祖国

此诗借鉴了前苏联诗人沃兹涅先斯基《戈雅》中的圆周句式“我是戈雅,……我是……”,但又有创造性的发展。

圆周句式大多出现在抒发强烈情绪的作品中,悲伤痛苦的情调最宜用它来渲染。

舒婷写的是“我”与祖国的关系,用这种句式,增加了痛苦和挚爱的深度。

第一节是对祖国历史的反思,精心选取五组意象,象征祖国千百年来落后、贫穷、灾难深重的面貌:前四行平稳深长,富有音响和色彩,给人以深思沉重之感;五、六行则短促,不事描绘;后三行又伸长,行短意紧,显示出情感的起伏,出现主词。

第二节承上启下,揭示出蕴藏在中华民族灵魂中的希望之花从未消亡过,灾难虽重,理想永存,只是暂未实现。

此节先短句后长句,然后主词复现,似意犹未尽,一种深深的遗憾之情便泻于笔端。

第三节倾吐希望,激情昂扬,连用五组意象描绘出处于历史转折期的祖国百废待举的面貌。

每一个意象有自己独特的意义,五组连用形成博喻排比,强化了亢奋热烈的情绪,表达出诗人欢欣鼓舞的情怀。

第四节头两行用“十亿分之一”与“九百六十万平方”构成小与大的对比,寓意“我”是祖国的一分子,但“我”的胸中又包容着整个祖国。

接着以乳房养“我”与从“我的血肉之躯上去取得”又成一对照,突出“我”同祖国的血乳关系;甚至迷惘、深思、沸腾,与富饶、荣光、自由,也是性质相反的对衬,以见出痛苦和欢欣的无限。

如果前三节是写“我”与祖国的关系,第四节则是反过来写祖国和“我”的关系。

句法参差正是心情激动至极的表现,在对主词的双重呼唤中结束全篇,达到最高潮。

全诗无一字议论,皆以意象描绘,以情贯穿。

所选意象既质朴又鲜明,既独特又贴切,每一个词也都与被描绘的景象紧密契合。

抒情又非一览无余的倾泻,而很注意其波动的节奏,由悲哀、低沉到欣喜、高昂,又由亢奋到深沉,其中纠结着悲怆、忧患、炽烈,失望与希望,叹息与追求等多种复杂而凝重的感情,体现出诗人独有的委婉幽深、柔美隽永的抒情个性3 回复:爱国诗歌鉴赏郭沫若《炉中煤》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不辜负你的殷勤,你也不要辜负了我的思量。

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啊,我年青的女郎

你该知道了我的前身

你该不嫌我黑奴卤莽

要我这黑奴的胸中,才有火一样的心肠。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想我的前身原本是有用的栋梁,我活埋在地底多年,到今朝才得重见天光。

啊,我年青的女郎

我自从重见天光,我常常思念我的故乡,我为我心爱的人儿燃到了这般模样

天天向上结尾苏联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