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3课雾凇这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雾凇》是苏教版小学语文第七册的一篇讲读课文,课文以形象、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吉林雾凇瑰丽而奇特的景象,并说明了雾凇奇观形成的原因。
全文共三小节,一、三小节介绍了雾凇的美,第二小节介绍了雾凇的成因及形成过程。
描写雾凇的作文,急,求样子
吉林雾凇与桂林山水、云南石林和长江三峡同为中国四大自然奇观,却是这四处自然景观中最为特别的一个。
雾凇是其学名,现代人对这一自然景观有许多更为形象的叫法。
因为它美丽皎洁,晶莹闪烁,象盎然怒放的花儿,被称为“冰花”;因为它在凛冽寒流袭卷大地、万物失去生机之时,象高山上的雪莲,凌霜傲雪,在斗寒中盛开,韵味浓郁,被称为“傲霜花”;因为它是大自然赋予人类的精美艺术品,好似“琼楼玉宇”,寓意深邃,为人类带来美意延年的美好情愫,被称为“琼花”;因为它象气势磅礴的落雪挂满枝头,把神州点缀得繁花似锦,景观壮丽迷人,成为北国风光之最,它使人心旷神怡,激起各界文人骚客的雅兴,吟诗绘画,抒发情怀,被称为“雪柳”。
答案补充 雾凇之美,美在壮观,美在奇绝。
观赏雾凇,讲究的是在“夜看雾,晨看挂,待到近午赏落花”。
“夜看雾”,是在雾凇形成的前夜观看江上出现的雾景。
大约在夜里十点多钟,松花江上开始有缕缕雾气,继而越来越大,越来越浓,大团大团的白雾从江面滚滚而起,不停地向两岸飘流。
“晨看挂”是早起看树挂。
十里江堤黑森森的树木,一夜之间变成一片银白。
棵棵杨柳宛若玉枝垂挂,簇簇松针恰似银菊怒放,晶莹多姿。
“待到近午赏落花”,是说树挂脱落时的情景。
一般在上午10时左右,树挂开始一片一片脱落,接着是成串成串地往下滑落,微风吹起脱落的银片在空中飞舞,明丽的阳光辉映到上面,空中形成了五颜六色的雪帘。
描写雾松雪景的词语
问题:仿写《你是的四》。
回:一、作品原文《你是人间的四月天》我说 你是人间的四月天;笑响点亮了四面风;轻灵在春的光艳中交舞着变。
你是四月早天里的云烟,黄昏吹着风的软,星子在无意中闪,细雨点洒在花前。
那轻,那娉婷,你是,鲜妍百花的冠冕你戴着,你是天真,庄严,你是夜夜的月圆。
雪化后那片鹅黄,你像;新鲜初放芽的绿,你是;柔嫩喜悦,水光浮动着你梦期待中白莲。
你是一树一树的花开,是燕在梁间呢喃,——你是爱,是暖,是希望,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二、原创仿你是人间的四月天》诗如下:《暖冬》作者:kbm1518你看 鹅雪飘逸的腊月天;笑酣酷语声中推盏;傲梅抒香摇曳着舞姿迎春还。
腊月是人们一年的期盼,福字承载心中欢,对联表达新年愿。
社戏,扭秧歌,鸣鞭,白雪赋予腊月火的恩感,你是纯洁,庄严,你是春天的呼唤。
雪中蹒跚打工人,兴奋;暖屋呀呀学语声,希望;拥抱雀跃,泪光里充满奋勇前进的烁闪。
云烟里那一树树雾凇,犹如梨花笑逐繁,——百花放,春暖,播希望,暖冬中扬帆腊月天
写一段话描绘一下雾凇这一美丽的现象
你看 鹅雪飘逸的腊月天;笑酣酷语声中推盏;傲梅抒香摇曳着舞姿迎春还。
腊月是人们一年的期盼,福字承载心中欢,对联表达新年愿。
社戏,扭秧歌,鸣鞭,白雪赋予腊月火的恩感,你是纯洁,庄严,你是春天的呼唤。
雪中蹒跚打工人,兴奋;暖屋呀呀学语声,希望;拥抱雀跃,泪光里充满奋勇前进的烁闪。
云烟里那一树树雾凇,犹如梨花笑逐繁,——百花放,春暖,播希望,暖冬中扬帆腊月天
语文初一上学期13课夏感课后练习 三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暖的红,如热血,如朝阳,散发生命之光.夏之色是热的红,如雏菊,如艳阳,充满活力。
夏之色为暖之红,如火焰,如太阳,贮满温暖之情。
夏之色为晶莹的蓝,如蓝天,如海浪,充盈着清凉。
夏之色为热的绿,如绿叶,如繁林,蕴涵澎湃只请夏之色为热之白,如沙滩,如船帆,充满烈日豪情;夏之色为亮的蓝,如蓝天,如夜空,展现魅力之神,夏之色为灿的黄,如光艳,如夏花,象征着生命的旺盛 夏之色为炫的黄,如黄花,如向日葵,欣欣向荣的影响;夏之色如凉的青,如荷叶,如山川,折射着燥热之后的思索。
夏之色如火的青,如田野,如山川,表明,生命的至高. 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的白.如羽翼,如水晶.蕴涵天国之美.冬之色为寒的银,如月光,如白雪,纯洁了整个世界冬之色为清冷的白,如冰雪,如梨花,满含着纯净。
冬之色为冷之灰,如枯枝,如铅云,标志着终极之后的空虚冬之色为炫的白,如雪花,如冰天,昭示着春的临近;冬之色为静的白,如雪原,如雾凇,蕴涵万物的静谧冬之色为甜的白,如雪花,如树挂,掩盖了世界的美丑;冬之色如水的白,如瑞雪,如冰霜,蕴涵纯净之心. 冬之色如洁的白,如霜雪,如冰凌,闪烁着无私的清静 春之色为冷的绿,如碧波,如嫩竹,贮满希望之情; 秋之色为热的赤,如夕阳,如红叶,标志着事物的终极。
张岱的文言文翻译
《湖心亭看雪》 原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挐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译文 崇祯五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全都消失了。
这一天晚上八点左右,我划着一叶扁舟,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弥漫着水气凝成的冰花,天空与云层,远山与湖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只隐隐露出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和舟中的两三个人影罢了。
(我)到了亭子上,(看见)有两个人已铺好了毡子,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把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有闲情雅致的人呢
”拉着我一同喝酒。
我痛饮了三大杯,然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名,(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等到我回来岸边下船时,船夫自言自语说道:“不要说相公您痴迷,还有和您一样痴的人呢!”《白洋潮》 原文 故事,三江看潮,实无潮看。
午后喧传曰:“今年暗涨潮。
”岁岁如之。
庚辰八月,吊朱恒岳少师至白洋,陈章侯、祁世培同席。
海塘上呼看潮,余遄往,章侯、世培踵至。
立塘上,见潮头一线,从海宁而来,直奔塘上。
稍近,则隐隐露白,如驱千百群小鹅擘翼惊飞。
渐近,喷沫溅花,蹴起如百万雪狮,蔽江而下,怒雷鞭之,万首镞镞,无敢后先。
再近,则飓风逼之,势欲拍岸而上。
看者辟易,走避塘下。
潮到塘,尽力一礴,水击射,溅起数丈,著面皆湿。
旋卷而右,龟山一挡,轰怒非常,炮碎龙湫,半空雪舞。
看之惊眩,坐半日,颜始定。
先辈言:渐江潮头,自龛、赭两山漱激而起。
白洋在两山外,潮头更大,何耶
译文 (按照)旧例,(我)在三江镇看潮,其实没有潮水可以看。
午后有人喧闹着传道:“今年暗涨潮啊
”年年(都)像这样。
明崇祯十三年八月,(我) 到白洋祭奠朱恒岳少师,与陈章侯、祁世培一起。
海塘上有人呼喊着看潮,我迅速前往(海塘)去看,章侯、世培接踵而至。
(我)站在岸上,远远地看见潮头像一条线,从海宁奔腾而来,一直到岸上。
(潮水)稍稍靠近了一点,(浪花)就隐隐约约露出白色,像驱赶千百群小鹅张开翅膀拍水飞迸。
渐渐又靠近了一点,(潮水)喷出的泡沫溅起的水花,蹦跳起来像百万头雪狮,遮蔽了大江奔流而下,好像有怒雷鞭打它们一样,百万头雪狮攒聚在一起,没有一头敢落后,拼命争先。
又靠近了一点,(浪潮)像飓风一样逼来,水势(就像)将要拍打着岸而上。
看的人惊慌后退,跑着躲避到岸下。
潮到岸上,尽力一撞,水花冲击射开,溅起几丈高(的浪花),看潮人的脸都被打湿了。
(潮水)迅速向右旋转翻滚,被白洋山一挡,潮水好像十分愤怒,水花四激,好像大炮把雁荡山瀑布打碎了,像漫天大雪在飞舞,看的人心惊目眩。
(我)看到这样的情景心惊目眩,坐了好长时间,神色才恢复平静。
先辈说:“浙江潮头,从龛、赭两座山冲刷激荡而起。
”白洋山在这两座山之外,(但)潮头却更大,这是为什么呢
张岱(1597年~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又字石公,号陶庵、天孙,别号蝶庵居士,晚号六休居士,汉族,山阴(今浙江绍兴)人。
寓居杭州。
出生仕宦世家,少为富贵公子,精于茶艺鉴赏,明亡后不仕,入山著书以终。
张岱为明末清初文学家、史学家,其最擅长散文,著有《琅嬛文集》《陶庵梦忆》《西湖梦寻》《三不朽图赞》《夜航船》《白洋潮》等绝代文学名著。
高祖天复,官至云南按察副使,甘肃行太仆卿。
曾祖张元汴,隆庆五年(1571)状元及第,官至翰林院侍读,詹事府左谕德。
祖父张汝霖,万历二十三年(1595)进士,官至广西参议。
父张耀芳,副榜出身,为鲁藩右长史。
张岱的出身,又是书香门第,家学渊源。
先辈均是饱学之儒,精通史学、经学、理学、文学、小学和舆地学。
被舅父夸为“今之江淹”。
天复、元汴父子曾撰修《绍兴府志》《会稽志》及《山阴志》,“三志并出,人称谈迁父子。
”(《家传》)(下引张岱诗文及评论出自上海古籍出版社1991年出版、夏咸淳点校的《张岱诗文集》者,均只注篇名。
)祖父汝霖,“幼好古学,博览群书。
”(同上)至老,手不释卷。
曾积三十年之精神,撰修《韵山》,后因与《永乐大典》类同而辍笔(《陶庵梦忆韵山》)。
张氏三世藏书,岱“自垂髫聚书四十年,不下三万卷。
”(《陶庵梦忆三世藏书》)张岱的出身,还是一个文艺之家。
祖孙几代都工诗擅文,咸有著述。
天复有《鸣玉堂稿》,元汴有《不二斋稿》,汝霖有《石介园文集》,耀芳“善歌诗,声出金石。
”(《家传》)张氏从汝霖起,自蓄声伎,讲究此道。
耀芳“教习小蹊,鼓吹戏剧。
”(《家传》)到张岱这辈,则“主人精赏鉴,延师课戏,童手指千。
蹊童到其家,谓‘过剑门’,焉敢草草。
”(《陶庵梦忆过剑门》)他拜师学琴,习曲三十余首,指法“练熟还生,以涩勒出之。
”(同上《绍兴琴派》)并“结丝社,月必三会之。
”(同上《丝社》)张岱仲叔联芳,“能写生,称能品”,与沈周、文征明、董其昌、李流芳辈“相伯仲”。
又好古玩,富收藏,精鉴赏,“所遗尊?、卣彝、名画、法锦,以千计。
”(《附传》)张岱耳濡目染,亦自手眼不低,所作种种文物古玩之题铭,诸多磁窑铜器之品评,确为行家里手。
张岱生活于明清鼎革之际。
明中叶以后,宦官擅权,奸臣当道,特务横行,党争酷烈,内忧外患,愈演愈烈。
贤能忠直,或被贬逐,或遭刑戮。
与此同时,思想界涌现了一股反理学、叛礼教的思潮。
以王艮、李贽为代表的王学左派,公开标榜利欲、欲为人之本性,反对理学家的矫情饰性,主张童心本真,率性而行。
这无疑是对传统礼教的反叛,对程朱“存天理,灭人欲”的理学的挑战。
在 《陶庵梦忆》这种思潮的推动下,文人士子在对社会黑暗绝望之余,纷纷追求个性解放:纵欲于声色,纵情于山水,最大程度地追求物质和精神的满足。
他们一方面标榜高雅清逸,悠闲脱俗,在风花雪月、山水园林、亭台楼榭、花鸟鱼虫、文房四宝、书画丝竹、饮食茶道、古玩珍异、戏曲杂耍、博弈游冶之中,着意营造赏心悦目、休闲遣兴的艺术品味,在玩赏流连中获得生活的意趣和艺术的诗情;另一方面他们在反叛名教礼法的旗号下,放浪形骸,纵情于感官声色之好,穷奢极欲,焚膏继晷,不以为耻,反以为荣。
“人情以放荡为快,世风以侈靡相高。
”(张瀚《松窗梦语》卷七)如果说前者主要表现他们的避世玩世的话,那么后者主要发泄他们的傲世愤世。
在张氏祖孙的交游中,不乏这样的文人名士。
如徐渭、黄汝亨、陈继儒、陶望龄、王思任、陈章侯、祁彪佳兄弟等,正是这样的家庭出身,这样的社会思潮、人文氛围,造就了张岱的纨绔习气和名士风度,决定了他的《陶庵梦忆》《西湖梦寻》和《琅嬛文集》的主要内容。
张岱自称:少为纨绔子弟,极爱繁华。
好精舍,好美婢,好娈童,好鲜衣,好美食,好骏马,好华灯,好烟火,好梨园,好鼓吹,好古董,好花鸟,兼以茶淫橘虐,书蠹诗魔。
(《自为墓志铭》)可谓纨绔子弟的豪奢享乐习气和晚明名士文人纵欲玩世的颓放作风兼而有之。
张岱博洽多通,经史子集,无不该悉;天文地理,靡不涉猎。
虽无缘功名,却有志撰述。
一生笔耕不辍,老而不衰。
所著除《自为墓志铭》中所列十五种之外,还有《王郎诗集》《有明于越三不朽图赞》《石匮书后集》《奇字问》《老饕集》《陶庵肘后方》《茶史》《桃源历》《历书眼》《涫朗乞巧录》《柱铭对》《夜航船》、杂剧《乔坐衙》、传奇《冰山记》等共三十余种。
其中《夜航船》一书,内容殆同百科全书,包罗万有,共计二十大类,四千多条目。
张岱涉猎之广泛,著述之宏富,用力之勤奋,于此可 《琅嬛文集》见。
而他与一般玩物之纨绔、玩世之名士的畛域,也于此分界。
张岱对于自己的才高命蹇,是不胜其愤的,并将其愤世嫉俗之情,寓于山水:以绍兴府治,大如蚕筐。
其中所有之山,磊磊落落,灿若列眉,尚于八山之外,犹遗黄琢。
则郡城之外,万壑千岩,人迹不到之处,名山胜景,弃置道旁,为村人俗子所埋没者,不知凡几矣。
(《黄琢山》)余因想世间珍异之物,为庸人埋没者,不可胜记。
而尤恨此山生在城市,坐落人烟凑集之中,仅隔一垣,使世人不得一识其面目,反举几下顽石以相诡溷。
何山之不幸,一至于此。
(《峨眉山》) 这两段文字,一则言名山胜景被埋没之多,另一则言其被埋没之易。
在反复回环的议论感叹之中,发泄了他不遇的憾恨和对世俗的鄙薄,深得柳宗元《永州八记》的骚体之精髓。
但宗子毕竟不同于宗元:“山果有灵,焉能久困
余为山计,欲脱樊篱,断须飞去。
”(《峨眉山》)他比宗元多了一分自信,多了一分诙谐。
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破败。
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
”(《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
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
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
”(《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
”“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
”“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
”(《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
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
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
诚如清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日。
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之式而凭之者也。
”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邪
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
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者的心情。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
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著述,追忆6岁时巧对陈继儒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列“七不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作者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以营造自己的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福地煞尾(《陶庵梦忆·王郎?福地》),是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
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
兹编实与之同。
”(《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昧”而已。
《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域遍及会稽、杭州、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金忠淳《陶庵梦忆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如《张氏声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西湖二十年。
”晚明官吏之奢华纵欲,可见一斑。
奢靡如此,明朝安得不亡。
如《陶庵梦忆冰山记》,描写该剧演出时,观者数万人。
当演到魏党“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时,观众怒气忿涌,噤断护惜。
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汹汹崩屋。
”反映出民心民意对阉竖当政的厌恶和气愤。
《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写二更灯烬,那些“尚待迟客”的妓女,“或发娇声,唱《擘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语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
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
”揭示了繁华掩盖下的凄惨,强颜欢笑掩盖下的辛酸。
总之,“兹编载方言巷咏,嬉笑琐屑之事。
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
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
”(佚名《陶庵梦忆·序》)对张岱的大部分小品,都可作如是观。
如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他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
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不是在借旌表抗倭义烈,赞颂抗清英雄呢
其中所蕴涵的爱国之情,是显而易见的。
在《赠沈歌叙序》中,他盛赞友人沈素先“坚操劲节,侃侃不挠,固刀斧所不能磨,三军所不能夺矣。
国变之后,寂寞一楼,足不履地,其忠愤不减文山,第不遭柴市之惨耳。
”他觉得“忠臣义士,多见于国破家亡之际。
如敲石出火,一闪即灭。
”“不急起收之,则火种灭矣。
”(《越绝诗小序》)所以他选辑《越绝诗》和《于越三不朽图》为之作赞作序。
为使“忠义一线不死于人心”,他编撰《古今义列传》,“自史乘旁及稗官,手自钞集”(《古今义列传序》),“十年搜得烈士数百余人,乎自删削,自成一家之言。
”(祁彪佳《义列传序》)可谓用心良苦。
《西湖梦寻》是张岱的山水园林小品。
王雨谦〈西湖梦寻序〉称:张陶庵盘礴西湖四十余年,水尾山头,无处不到。
湖中典故,真有世居西湖之人所不能识者,而陶庵识之独详;湖中景物,真有日在西湖而不能道者,而陶庵道之独悉。
今乃山川改革,陵谷变迁,无怪其惊惶骇怖,乃思梦中寻往也。
在他之前,田汝成已撰有《西湖游览志》和《续志》。
张岱的《梦寻》于《田志》多有采取,“张氏是编,乃于杭州兵燹之后,追记旧游。
以北路、西路、南路、中路、外景五门,分记其胜。
每景首为小序,而杂采古今诗文列其下。
岱所自作尤夥,亦附著焉。
其体例全仿刘侗《帝京景物略》,其诗文亦全沿公安、竟陵之派。
”《四库全书总目》这段话,没有指出张岱的《梦寻》,于《田志》从体例到内容,多有采取和仿照,对照两书,不难看出。
当然,《梦寻》和《田志》也有诸多不同。
张岱自述其祖父有别墅寄园在西湖,他本人也曾读书李氏岣嵝山房。
在阔别西湖二十八年期间,西湖无日不入其梦中。
后于甲午(1654)、丁酉(1657)两至西湖。
兵燹战火之后的西湖,“一带湖庄,仅存瓦砾。
”“凡昔日之弱柳夭桃、歌楼舞榭,如洪水淹没,百不存一矣。
”作者以为“余为西湖而来,今所见若此,反不若保我梦中之西湖,尚得安全无恙也。
”于是“作《梦寻》七十二则,留之后世,以作西湖之影。
”(《西湖梦寻自序》)《梦寻》是作者在西湖“无日不入梦”,“未尝一日别”,这种魂牵梦绕的忆旧恋旧情结中,抒发家国之痛的:李文叔作《洛阳名园记》,谓以名园之兴废,卜洛阳之盛衰;以洛阳之盛衰,卜天下之盛衰。
诚哉,言也。
余于甲午年,偶涉于此。
故宫离黍,荆棘铜驼,感慨悲伤,几效桑苎翁之游笤溪,夜必恸哭而返。
(《柳州亭》)在作者所有的小品文中,这是他抒发亡国之痛、黍离之悲最强烈、最鲜明的一则;是他的《两梦》的基调,也是他的《梦寻》与《田志》最大的不同。
张岱的小品,萃于《两梦》和《文集》中,《文集》的文体,则传、记、序、跋、书、檄、铭、赞均有;内容则以传人、论诗、品文、评史为主,集中体现了张岱的诗文创作原则和主张,反映了他的审美理想和追求。
张岱论传人,则谓“人无癖,不可与交,以其无深情也;人无疵,不可与交,以其无真气也。
”(《陶庵梦忆祁止祥癖》)这与袁宏道所说:“世人但有殊癖,终身不易,便是名士。
”(《与潘景升书》)如出一辙。
以有癖、有疵,为有深情,有真气,为有与众不同的个性,为有傲世刺世的锋芒,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狂狷不羁,玩物玩世的突出表现。
张岱(《自为墓志铭》)坦陈的种种所好,即是癖,是疵,而他所传之人,也多有癖,有疵。
作者《五异人传》云: 余家瑞阳之癖于钱,须张之癖于酒,紫渊之癖于气,燕客之癖于土木,伯凝之癖于书史,其一往深情,小则成疵,大则成癖。
五人者,皆无意于传,而五人之负癖若此,盖亦不得不传之者矣。
其他如祁止祥,“有书画癖,有蹴鞠癖,有鼓钹癖,有鬼戏癖,有梨园癖。
”(《陶庵梦忆祁止祥癖》)王思任有谑癖,号谑庵,以致“莅官行政,摘伏发奸,以及论文赋诗,无不以谑用事。
”(《王谑庵先生传》)鲁云谷有洁癖:“恨,恨酒,恨人撷花,尤恨人唾痍秽地,闻喀痰声,索之不得,几学倪迂,欲将梧桐斫尽。
”(《鲁云谷传》)正因为他能抓住传主的癖和疵来着力刻画,所以笔下的人物,个个鲜活,人人传神。
张岱传人撰史,力求其真。
自言:“笔笔存孤异之性,出其精神,虽遇咸阳三月火,不能烧失。
”(《跋张子省试牍三则》)“生平不喜作谀墓文,间有作者,必期酷肖其人。
故多不惬人意,屡思改过,愧未能也。
”(《周宛委墓志铭》)“心如止水秦铜,并不自立意见,故下笔描绘,妍媸自见。
敢言刻画,亦就物肖形而已。
”(《与李砚翁》)他认为“有明一代,国史失诬,家史失谀,野史失臆”(《石匮书序》),总之失真。
而他自己撰史“事必求真,语必求确”,“稍有未核,宁阙勿书。
”(同上)作者以写真传神为其传撰史的美学追求,力求“得一语焉,则全传为之生动;得一事焉,则全史为之活现。
苏子瞻灯下自顾,见其颊影,使人就壁模之,不作眉目。
见者皆失笑,知其为东坡。
盖传神正在阿堵耳。
”(《史阙序》)在这样的审美追求和创作原则指导下,张岱在《王郎文集》、《梦忆》中,塑造了不少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有官吏文士,工匠伶优,也有医生僧侣,妓女牙婆,各色人等,构成社会众生相。
无论是专传,还是兼记,一经作者刻画点染,人物便声口毕肖,须眉皆动。
如《扬州瘦马》中状娶妾者相瘦马一节曰:黎明,即促之出门。
媒人先到者,先挟之去。
其余尾其后,接踵伺之。
至瘦马家,坐定,进茶。
牙婆扶瘦马出,曰:“姑娘拜客”,下拜。
曰:“姑娘往上走”,走。
曰:“姑娘转身”,转身向明立,面出。
曰:“姑娘借手瞧瞧”,尽褫其袂,手出,臂出,肤亦出。
曰:“姑娘瞧相公”,转眼偷觑,眼出。
曰:“姑娘几岁了
”曰几岁,声出。
曰:“姑娘再走走”,以手拉其裙,趾出。
然看趾有法:凡出门裙幅先响者,必大;高系其裙,人未出,而趾先出者,必小。
曰:“姑娘请回”。
一人进,一人又出,看一家必五六人,咸如之。
作者纯用白描,巧用媒婆的指令,与瘦马的动作的重复,把这段牙婆一手导演的木偶戏,演绎的活灵活现。
客观而深刻地揭露了这些少女殆同牲口(瘦马)的悲惨命运,表现了作者对这种陋风丑习的厌恶之情。
作者还善于精择细节,渲染气氛,为人物传神写照。
如《柳敬亭说书》中状柳敬亭说景阳冈武松打虎一节:其描写刻画,微入毫发,然又找截干净,并不唠叨勃快。
声如巨钟,说到胫节处,叱诧叫喊,汹汹崩屋。
武松到店沽酒,店内无人,破地一吼,店中空缸空甓,皆瓮瓮有声。
闲中着色,细致如此。
如此描写,真可谓“闲中着色”,“微入毫发”。
他笔下的人物,千人千面,个个灵动活现。
如余若水之清高甘贫,倔强避世;秦一生之善借他人之乐为乐;沈歌叙之侠肠高义;王月生之孤高;张燕客之卞急暴躁,无不呼之欲出。
所以陈继儒称其“条序人物,深得龙门精魄。
典瞻之中,佐以临川孤韵,苍翠笔底。
赞语奇峭,风电云霆,龙蛇虎豹,腕下变现。
”(《古今义烈传序》)张岱为文撰史,极重一个“廉”字。
他要求作者“勿吝淘汰,勿靳簸扬。
”“眼明手辣,心细胆粗。
眼明,则巧于掇拾;手辣,则易于剪裁;心细,则精于分别;胆粗,则决于去留。
”(《廉书小序》)主张既要“以大能取小”,又要“以小能统大。
”(同上)他的小品,就能以咫尺见万里。
所谓“一粒粟中藏世界,半升铛里煮山川”。
如《湖心亭看雪》作者迭用几个“一”字,别具匠心地选用了几个表示微小的量词如“痕”、“点”、“芥”、“粒”等,不仅选词新奇,而且用之以极小反衬天地之极大。
全文不到二百字,却能写尽湖山雪景的迷蒙混茫,传尽西子雪妆的风姿神韵。
又如《西湖七月半》,在不到七百字中,张岱着力描写月影湖光中的世态众生,各色各等的看月之人。
在相互比照中,刻画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处所、方式和场面,披露了他们赏月的不同动机,辛辣嘲讽了那些俗不可耐,却偏要附庸风雅的豪门富户。
作者还成功地运用了几组反衬:平时的避月如仇,反衬是夕的列队争出,趋“月”若鹜,是“好名”;铺陈二更前的喧闹嘈杂,反衬夜阑更深后的雅静清幽;用众人的顷刻兴尽,争先离去,反衬吾辈的兴始高,意方浓。
美丑既分,雅俗自明。
所绘情景,所状人物,都能穷形极状,历历逼真。
无怪乎祁彪佳赞誉其“点染之妙,凡当要害,在余子宜一二百言者,宗子能数十字辄尽情状。
及穷事际,反若有千百言在笔下。
”(《义烈传序》)如此传人、叙事、撰史,深得小品三昧。
张岱有泉石膏肓,痴于山水,癖于园林。
这正是晚明文人名士标榜清高,避世脱俗的一种方式。
无论山水,还是园林,张岱都崇尚清幽、淡远、自然、真朴。
这种审美意趣和追求,反映在他的小品中。
他认为“西湖真江南锦绣之地。
入其中者,目厌绮丽,耳厌笙歌。
欲寻深溪、盘谷,可以避世,如桃源、菊水者,当以西溪为最。
”并为当初“鹿鹿风尘”,未能应召赴隐而“至今犹有遗恨。
”(《西湖梦寻·西溪》他赞赏筠芝亭“浑朴一亭耳。
太仆公造此亭成,亭之外,更不增一椽一瓦,亭之内,亦不设一扉一槛,此其有意在也。
”(《陶庵梦忆·筠芝亭》)他欣赏献花阁上有“层崖古木,高出林表”,下有“支壑回涡,石拇棱棱,与水相距。
阁不槛,不牖;地不楼,不台,意正不尽也。
”后来“五雪叔归自广陵,一肚皮园亭,于此小试。
台之,亭之,廊之,栈道之。
照面楼之侧,又堂之,阁之,梅花缠折旋之。
”张岱对这些弄巧成拙的做法,不以为然,认为“未免伤板,伤实伤排挤,意反局嵴。
”(《陶庵梦忆·献花阁》)在《陶庵梦忆·范长白》中,他认为“地必古迹,名必古人,此是主人学问。
但桃则溪之,梅则屿之,竹则林之,尽可自名其家,不必寄人篱下也。
”一亭一榭,一丘一壑,布置命名,既要体现主人的儒雅学问,又要体现他的艺术个性和意趣情韵。
这正是张岱的山水小品所追求的美学品位,也是他品诗论文的标准。
张岱品诗平文论艺,以冰雪为喻,崇尚生气、真气。
他说:“盖文之冰雪,在骨,在神。
”“若夫诗,则筋节脉络,四肢百骸,非以冰雪之气沐浴其外,灌溉其中,则其诗必不佳。
”(《一卷冰雪文后序》)“自弹琴拨阮,蹴鞠吹箫,唱曲演戏,描画写字,作文做诗,凡百诸项,皆藉此一口生气。
得此生气者,自致清虚;失此生气者,终成渣秽。
”(《与何紫翔》)他品评诗文,还崇尚空灵。
认为冰雪之气,“受用之不尽者,莫深于诗文。
盖诗文只此数字,出高人之手,遂现空灵;一落凡夫俗子,便成臭腐。
”(《一卷冰雪文序》)“故诗以空灵,才为妙诗。
”然而他所崇尚的空灵,并非“率意顽空者”,而是必须“以坚实为空灵”的基础:“天下坚实者,空灵之祖。
故木坚,则焰透;铁实,则声宏。
”(《跋可上人大米画》)所以他又推崇真实切近:“食龙肉,谓不若食猪肉之味为真也;貌鬼神,谓不若貌狗马之形为近也。
”(《张子说铃序》)这样的美学追求,体现在他的创作实践中,使他的小品“有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祁豸佳《西湖梦寻序》)这是一种既世俗又儒雅,既真切又空灵的境界。
仿写湖心亭看雪现代文
编辑词条 湖心亭看雪目录 原文 译文 赏析 作者简介 名家点评 课文研讨 有关资料 [编辑本段]原文 崇祯五年②十二月,余住西湖。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③矣,余挐④一小舟,拥毳衣炉火⑤,独往湖心亭看雪。
雾凇沆砀⑥,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⑦。
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⑧
”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⑨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⑩。
及下船,舟子⑩①喃喃曰:“莫说相公⑩②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 ②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
崇祯,明思宗朱由检年号(1628-1644)。
③更定:指初更以后,晚上8点左右。
更:旧时一夜分为五更,每更的大约2小时。
④挐:通“桡”,撑船。
一作“拏”。
⑤拥毳衣炉火:穿着皮毛衣,带着火炉乘船。
毳衣,用皮毛制成的衣服。
毳,鸟兽的细毛。
⑥雾凇沆砀:形容雪夜寒气弥漫。
雾松,云、水气;雾是从天空下罩湖面的云气,凇是从湖面上蒸发的水汽;。
沆砀,晃漾、晃荡。
⑦一白:全白。
⑧焉得更有此人:意思是想不到还会有这样的人。
⑨大白:白:古人罚酒时用的酒杯,这里指酒杯。
⑩客此:在此地客居。
⑩①:舟子:船夫。
⑩②相公:旧时对士人的尊称。
喃:象声词 芥:芥菜 堤:沿河或沿海的防水建筑物 沆:形容大水 [编辑本段]译文 崇祯五年(公元1632年)十二月,我住在西湖。
接连下了三天的大雪,湖中行人、飞鸟的声音都消失了。
这一天初更(晚上八点左右)后,我穿着毛皮衣服、带着火炉,撑着船独自前往湖心亭看雪。
湖上冰花一片弥漫,天、云、山、水,浑然一体,白茫茫一片。
湖上有比较清晰的影子,只有西湖长堤在雪中隐隐露出的一道痕迹,湖心亭的一点轮廓,和我的一叶小舟,舟中的两三点人影罢了。
到了亭子里,有两个人铺好了毛毡相对而坐,一个童子正在烧酒,酒炉里的酒烧得滚沸。
他们看见我,非常高兴地说:“在湖中怎么还能碰上您这样的人呢!”拉着我一同饮酒。
我痛快地喝了三大杯后和他们道别。
问他们的姓氏,得知他们是金陵人,在此地客居。
下船的时候,船夫小声说到:“不要说相公您痴情于这雪景,还有像您一样对这雪景痴情的人呢!” [编辑本段]赏析 本文是张岱小品的传世之作。
作者通过追忆在西湖乘舟看雪的一次经历,表现了深挚的隐逸之思,寄寓了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作者在大雪三日、夜深人静之后,小舟独往。
不期亭中遇客,三人对酌,临别才互道名姓。
舟子喃喃,以三人为痴,殊不知这三人正是性情中人。
本文最大的特点是文笔简练,全文不足二百字,却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体,尤其令人惊叹的是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一组合,竟将天长水远的阔大境界,甚至万籁无声的寂静气氛,全都传达出来,令人拍案叫绝。
作者善用对比手法,大与小、冷与热、孤独与知己,对比鲜明,有力地抒发了人生渺茫的深沉感慨和挥之不去的故国之思。
[编辑本段]作者简介 张岱(1597-1679年),又名维城,字宗子、石公,号陶庵、蝶庵居士,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侨寓杭州。
张岱是明末清初的一位散文家、史学家,还是一位精于茶艺鉴赏的行家。
张岱出身于累代仁宦之家,早年曾漫游苏、浙、鲁、皖等省,阅历广泛。
他家经三代积累,聚集有大量明朝史料,读书颇丰,他32岁那年起就得用家藏资料编写记传体的明史。
明亡后披发入山,安贫著书。
张岱的兴趣广泛,平时非常注意社会上的各种人物、动态、人民生活、风俗习惯,以至饮食、蔬果等许多方面。
这些往往为旧时代正宗文人所不屑,而他却偏有欣赏、记录的兴趣与勇气。
他写过一篇《自为墓志铭》,非常坦率的承认自己少为“纫子弟,极爱繁华”, 称自己为“茶淫桔虐”。
张岱品茶鉴水之精到,《陶庵梦忆》中“闵老子茶”一节赢余得极为生动:余曰:“香朴烈,味甚浑厚,此春茶耶
向瀹者的是秋采。
”汶水大笑曰:“予年七十,精赏鉴者无客比。
”遂定交。
张岱不愧为辨茶识水的行家。
张岱精于品茶,还悉心改制家乡的日铸茶,创制出一种“兰雪茶”。
“日铸雪芽”在宋朝已列为贡品,有“越州日铸茶,为江南第一”之誉。
然而到了明代,由于安徽休宁松萝茶,制法精妙,名噪一时,盖过一时,美国过日铸。
张岱“遂募歙人入日铸”,一如松萝制法,采用法、掏法、挪法、撒法、扇法、炒法、焙法、藏法。
进而他又探究泉水,发现“他泉瀹之,香气不出,煮禊泉,投以小罐,则香太浓服,杂入茉莉,再三较量,用敞口瓷瓯淡放之,候其冷,以旋滚汤冲泻之,色如竹箨方解,绿粉初匀,又如山窗初曙,透纸黎光。
取清妃白,倾向素瓷,真如百茎素兰同雪涛并泻也。
雪芽得其矣,未得其气。
余戏呼之兰雪。
”(《陶庵梦忆·兰雪茶》)如此四五年后,兰雪茶风磨茶市,绍兴之饮茶者一改往日饮松萝的习惯,反倒非兰雪不饮。
后来,连松萝茶亦改名“兰雪”了。
兰雪茶有此名声,功归张岱。
明时,绍兴已开出游少茶馆,其中有一家煮水烹茶尤其考究:“泉实玉带,茶实兰雪,汤以旋煮,无老汤,器以时涤,无秽器,其火候汤候,亦时有天合之者。
”张岱对这家茶馆特别喜爱,并亲为其取馆名“露兄”,是承米芾“茶甘露有兄”之意。
还为其作《斗茶檄》:“水淫茶癖,爰有古风,瑞草雪芽,素称越绝,特以烹煮非法,向来葛灶生尘,更兼赏鉴无人,致使羽经积蠹。
迩者择有胜地,复举汤盟,水符递自玉泉,茗战争来兰雪,瓜子炒豆,何须瑞草桥边,桔柚查梨,出自促山圃内,八功德水,无过甘滑香洁清凉。
七家常事,不管柴米油盐酱醋,一日何可少此,子猷竹庶可齐名。
七碗吃不得了,庐仝茶不算知味,一壶挥尘,用畅清谈,凌晨榻焚香,共期白醉。
” 曾声名远播,一时名重虎跑、惠泉的绍兴名泉枣禊泉,一度掩没,已不为人知了,是张岱重又发现的。
他在《禊泉》一文中记述其经过: 甲寅夏,过斑竹阉,取水啜之,磷磷有圭角。
异之。
走看其色,如秋月霜空, 天为白,又如轻岚出岫,缭松迷石,淡淡欲散。
余仓卒见井口有字画,用帚刷之,禊泉字出,书法大似右军。
益异之。
试茶,茶香发。
新汲少有石腥,宿三日,气方尽。
辨禊泉者无他法,取水入口,第挢舌舐腭,过颊即空,若无水可咽者,是为禊泉。
好事者信之,汲日至,或取以酿酒,或开禊泉茶馆,或瓮而卖,及馈送有司。
董方伯守越,饮其水,甘之,恐不给,封锁禊泉,禊泉名日益重。
茶事、茶理、茶人,在张岱的文集中记述甚多。
张岱以茶公友,其茶友中有“非大风雨,非至不得已事,必日至其家,啜茗焚香,剧谈谑笑,十三年于此“的会稽鲁云谷;有每与他嗓茶“辄道白门闵汶水”的周又新。
他那嗜好“米颠石,子奠竹,桑茶,东坡肉”的季弟山民和与他茗战“并驱中原,未知鹿死谁手”的胞兄,也都是“茶痴”。
岱还好玩赏茶具。
他弟弟山民获得一瓷壶,款式高古,他把玩一年,很一壶铭:“沐日浴月也其色泽,哥窑汉玉也其呼吸,青山白去也其饮食。
”还有一只宣窑茶碗,张岱有铭曰:“秋月初,翠梧下。
出素瓷,传静夜。
”另有一把紫砂壶,未镌制作者印,张岱确认出于龚春之手,特作壶铭:“古来名画,多不落款。
此壶望而各为龚春也,使大彬骨认,敢也不敢
” [编辑本段]名家点评 祁彪佳:余友张陶庵,笔具化工。
其所记游,有郦道元之博奥,有刘同人之生辣,有袁中郎之倩丽,有王季重之诙谐,无所不有;其一种空灵晶映之气,寻其笔墨,又一无所有。
为西湖传神写照,政在阿堵矣。
《西湖梦寻序》 张 岱:陶庵国破家亡,无所归止,披发入山……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前不得说梦矣。
《陶庵梦忆自序》 [编辑本段]课文研讨 整体把握 《湖心亭看雪》是张岱的代表作,出自回忆录《陶庵梦忆》,写于明王朝灭亡以后。
对故国往事的怀恋都以浅淡的笔触融入了山水小品,看似不着痕迹,但作者的心态可从中窥知一二。
文章首先交代看雪的时间、目的地、天气状况。
时间是“崇祯五年十二月”,作者仍旧使用明代的纪年,说明在他心目中明代始终是没有灭亡的。
西湖经历三天大雪后,人声鸟声俱绝,空阔的雪景使天地间呈现出一股肃杀的冷寂来。
而作者偏偏选择此时去赏雪,可见他此时的心态及与众不同的情趣。
接着就记述了这次赏雪的具体经过。
这天凌晨,作者划一叶小舟,独自前往湖心亭。
一个“独”字,充分展示了作者遗世独立的高洁情怀和不随流俗的生活方式,而一人独行于茫茫的雪夜,顿生“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的人生彻悟之感。
此时湖上冰花弥漫,天与云与山与水,一片混沌。
惟有雪光能带来亮色,映入作者眼帘的“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使用白描手法,宛如中国画中的写意山水,寥寥几笔,就包含了诸多变化,长与短,点与线,方与圆,多与少,大与小,动与静,简洁概括,人与自然共同构成富有意境的艺术画面,悠远脱俗是这幅画的精神,也是作者所推崇的人格品质,这就是人与自然在精神上的统一与和谐。
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叙及在湖心亭的奇遇。
此时此地此景,能够遇见游人,不能不说是奇迹,那两人也都“大喜”,感叹“湖中焉得更有此人”!酒逢知己千杯少,几人痛饮而别,“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白居易《琵琶行》)!作者写“两人”“大喜”,即写自己大喜,写“余强饮三大白”,即写两人畅饮,此处使用互文手法,使行文有变化。
及写到“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才匆匆交代了友人的情况,这样写一方面是由于张岱是性情中人,最关注的是朋友之间在情致心灵方面的沟通,至于朋友的身份地位、官职爵里等世俗的问题并不在意;另一方面能够真实地体现作者喜极而悲的情绪变化,询问对方身份之时,也是彼此分别之时,有缘相聚实非易事,此刻一别也许就难以再见,这怎么能不叫人遗憾!最后,作者以舟子的话收束全文:“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舟子说作者“痴”,体现了俗人之见,但“痴”字又何尝不是对张岱最确切的评价呢
他痴迷于天人合一的山水之乐,痴迷于世俗之外的雅情雅致,作者引用舟子的话包含了对“痴”字的称赏,同时以天涯遇知音的愉悦化解了心中的淡淡愁绪。
全文笔调淡雅流畅,看似自然无奇,而又耐人寻味,西湖的奇景是因了游湖人的存在而彰显了它的魅力,写景与写人相映成趣。
问题研究 1.文中开头说“独往湖心亭看雪”,后来又写到“舟中人两三粒”,况且文章末尾舟子还出现了,这是不是矛盾
这里并不是作者行文的疏忽,而是有意为之。
在作者看来,芸芸众生不可为伍,比如舟子,虽然存在却犹如不存在,反映出他文人雅士式的孤傲。
2.写作方面,作为一篇游记,作者是怎样处理写景、叙事、抒情的关系的
叙事是行文的线索,须用俭省的笔墨交代,如文中写“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船,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到亭上”,“及下船”,交待了作者的游踪。
写景是游记的表现重点,要抓住景物的特点,把景物最打动人的地方表现出来,景中含情。
本文写雪景的一段,作者就抓住了夜色中雪景的特点,一痕、一点、一芥、两三粒,正是茫茫雪境中的亮点,作者以他准确的感受体会到简单背后的震撼力,宇宙的空阔与人的渺小构成了强烈的对比,景物因此有了内容。
湖心亭巧遇虽是叙事,但重在抒情。
因意外遇到两个赏雪人而惊喜,短暂的相遇都很畅快,随之而来的分别不免伤感,但遇到志趣相投的人又让他释然。
情绪的变化一波三折,但是都与“看雪”有关,是“看雪”行动的延伸。
由从景的角度写景转变为从人的角度写景,将人与景有机地结合起来。
人的参与,给有可能显得冷寂、单调的景物注入了生机。
而人与景的融合,正是本文的特色。
写作背景 明亡之后,表达作者对故国浓浓的思念之情。
教学建议 一、本文用1课时完成。
可以用10分钟让学生自读和初步背诵课文,对课文有一个整体印象。
用15分钟和学生一起探讨文章内容,重点在于理解,不要讲解得过于琐碎。
用15分钟处理练习题,突出文章的思想内容、写作手法、语言风格。
用5分钟强化背诵。
二、本课的教学重点是在深入理解写景特点的基础上熟读成诵。
本文写景的特点是使用白描手法,这是一种基本的写作方法,可以写景,也可以写人,教师要结合课文中的描写“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把这种手法的特征讲清楚,为了便于理解,还可以和“渲染”手法对比说明。
三、本课的教学难点是理解作者的精神世界,把握写景与叙事、抒情的关系。
为了突破这一难点,教师可以对张岱的经历作简要介绍,这样学生才能够理解文中的淡淡哀愁,但不适宜讲得过深过细,点到为止即可。
叙事与写景的关系也不宜讲得过深,讲清楚文中西湖的奇景和游湖人的雅趣相互映衬就可以了。
四、课后第三题也可以作为预习内容,在讲课之前先作交流,以引起学生的兴趣。
[编辑本段]有关资料 不二斋 张岱 不二斋,高梧三丈,翠樾千重;墙西稍空,腊梅补之。
但有绿天,暑气不到。
后墙高于栅,方竹数竿,潇潇洒洒,郑子昭“满耳秋声”横披一幅。
天光下射,望空视之,晶沁如玻璃、云母,坐者恒在清凉世界。
图书四壁,充栋连墙,鼎彝尊,不移而具,余于左设石床竹几,帏之纱幕,以障蚊虻,绿暗侵纱,照面成碧。
夏日,建兰,茉莉芗泽侵入,沁入衣裾。
重阳前后,移菊北窗下,菊盆五层,高下列之,颜色空明,天光晶映,如沉秋水。
冬则梧落叶,腊梅开,暖日晒窗,红炉()毛氍(毛毯)。
以昆山石种水仙列阶趾。
春时,四壁下皆山兰,栅前芍药半亩,多有异木。
余解衣盘礴,寒暑未曾轻出,思之如在隔世。
——(《陶庵梦忆》) 评析:不二斋,思之如在隔世,却又如此清晰地呈现于眼前,可见作者对它用情之深。
作者怀念故国,思恋逝去的生活,却隐而不表,只以清淡笔墨细致地叙写书斋内外之景及四时之情趣,而恰在此字里行间,那种情绪隐隐流露。
结尾句“思之如在隔世”,看似淡淡一笔,实如重锤一击,作者的感伤情绪全于此喷发出来。
寻梦,寻梦!过去的生活如梦中,如画中,飘然而逝,现而有隐,作者只有靠“梦忆”来寻求心灵的慰藉,其情其景,令人感叹不已。
(《明清名家小品精华》第585页) 诗的小品小品的诗——读张岱《湖心亭看雪》(吴战垒) 晚明小品在中国散文史上虽然不如先秦诸子或唐宋八大家那样引人注目,却也占有一席之地。
它如开放在深山石隙间的一丛幽兰,疏花续蕊,迎风吐馨,虽无灼灼之艳,却自有一段清高拔俗的风韵。
张岱(1597—1689)继公安三袁之后,以清淡天真之笔,写国破家亡之痛,寓情于境,意趣深远,算得晚明散文作家中一位成就较高的“殿军”。
他的代表作是小品集《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
张岱出身于官宦之家,明亡以前未曾出仕,一直过着布衣优游的生活。
明亡以后,他曾参加过抗清斗争,后来消极避居浙江剡溪山中,专心从事著述。
《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即写于他明亡入山以后。
书中缅怀往昔风月繁华,追忆前尘影事,字里行间流露出深沉的故国之思和沧桑之感。
他在《陶庵梦忆·序》中说:“鸡鸣枕上,夜气方回,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螳穴,当作如何消受
遥思往事,忆即书之,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于此可见其著书旨趣及以“梦”名书之由。
我们读《陶庵梦忆》和《西湖梦寻》,在欣赏其雅洁优美的散文形象的同时,常常感到有一层梦幻般的轻纱笼罩其上,使意境显得深杳而朦胧。
这是历史投下的阴影,它反映了这位明末遗民作家的思想弱点,也赋予他的文风以特有的色彩。
张岱的小品可谓名副其实的小品,长者不过千把字,短者仅一二百字,笔墨精练,风神绰约,洋溢着诗的意趣。
人们常说散文贵有诗意,这是很对的;如果拿诗来作比,我觉得张岱的小品颇似唐人绝句。
它以隽永见长,寥寥几笔,意在言外,有一唱三叹之致,无捉襟见肘之窘。
取饮一勺,当能知味;我们不妨择一短章——《湖心亭看雪》(见《陶庵梦忆》卷三),试作一点粗浅的品尝。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
开头两句点明时间、地点。
集子中凡纪昔游之作,大多标明朝纪年,以示不忘故国。
这里标“崇祯五年”,也是如此。
“十二月”,正当隆冬多雪之时,“余住西湖”,则点明所居邻西湖。
这开头的闲闲两句,却从时、地两个方面不着痕迹地引逗出下文的大雪和湖上看雪。
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紧承开头,只此两句,大雪封湖之状就令人可想,读来如觉寒气逼人。
作者妙在不从视觉写大雪,而通过听觉来写,“湖中人鸟声俱绝”,写出大雪后一片静寂,湖山封冻,人、鸟都瑟缩着不敢外出,寒噤得不敢作声,连空气也仿佛冻结了。
一个“绝”字,传出冰天雪地、万籁无声的森然寒意。
这是高度的写意手法,巧妙地从人的听觉和心理感受上画出了大雪的威严。
它使我们联想起唐人柳宗元那首有名的《江雪》:“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
”柳宗元这幅江天大雪图是从视觉着眼的,江天茫茫,“人鸟无踪”,独有一个“钓雪”的渔翁。
张岱笔下则是“人鸟无声”,但这无声却正是人的听觉感受,因而无声中仍有人在。
柳诗仅二十字,最后才点出一个“雪”字,可谓即果溯因。
张岱则写“大雪三日”而致“湖中人鸟声俱绝”,可谓由因见果。
两者机杼不同,而同样达到写景传神的艺术效果。
如果说,《江雪》中的“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是为了渲染和衬托寒江独钓的渔翁;那么张岱则为下文有人冒寒看雪作映照。
是日更定,余拿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
“是日”者,“大雪三日”后,祁寒之日也;“更定”者,凌晨时分,寒气倍增之时也。
“拥毳衣炉火”一句,则以御寒之物反衬寒气砭骨。
试想,在“人鸟声俱绝”的冰天雪地里,竟有人夜深出门,“独往湖心亭看雪”,这是一种何等迥绝流俗的孤怀雅兴啊!“独往湖心亭看雪”的“独”字,正不妨与“独钓寒江雪”的“独”字互参。
在这里,作者那种独抱冰雪之操守和孤高自赏的情调,不是溢于言外了吗
其所以要夜深独往,大约是既不欲人见,也不欲见人;那么,这种孤寂的情怀中,不也蕴含着避世的幽愤吗
请看作者以何等空灵之笔来写湖中雪景: 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中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这真是一幅水墨模糊的湖山夜雪图!“雾凇沆砀”是形容湖上雪光水气,一片弥漫。
“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迭用三个“与”字,生动地写出天空、云层、湖水之间白茫茫浑然难辨的景象。
作者先总写一句,犹如摄取了一个“上下皆白”的全景,从看雪来说,很符合第一眼的总感觉、总印象。
接着变换视角,化为一个个诗意盎然的特写镜头:“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等等。
这是简约的画,梦幻般的诗,给人一种似有若无、依稀恍惚之感。
作者对数量词的锤炼功夫,不得不使我们惊叹。
你看,“上下一白”之“一”字,是状其混茫难辨,使人惟觉其大;而“一痕”“一点”“一芥”之“一”字,则是状其依稀可辨,使人惟觉其小。
此真可谓着“一”字而境界出矣。
同时由“长堤一痕”到“湖心亭一点”,到“余舟一芥”,到“舟中人两三粒”,其镜头则是从小而更小,直至微乎其微。
这“痕”“点”“芥”“粒”等量词,一个小似一个,写出视线的移动,景物的变化,使人觉得天造地设,生定在那儿,丝毫也撼动它不得。
这一段是写景,却又不止于写景;我们从这个混沌一片的冰雪世界中,不难感受到作者那种人生天地间茫茫如“太仓米”的深沉感慨。
下面移步换形,又开出一个境界: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
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
余强饮三大白而别。
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独往湖心亭看雪”,却不意亭上已有人先我而至;这意外之笔,写出了作者意外的惊喜,也引起读者意外的惊异。
但作者并不说自己惊喜,反写二客“见余大喜”;背面敷粉,反客为主,足见其用笔之夭矫善变。
“湖中焉得更有此人!”这一惊叹虽发之于二客,实为作者的心声。
作者妙在不发一语,而“尽得风流”。
二客“拉余同饮”,鼎足而三,颇有幸逢知己之乐,似乎给冷寂的湖山增添了一分暖色,然而骨子里依然不改其凄清的基调。
这有如李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不过是一种虚幻的慰藉罢了。
“焉得更有”者,正言其人之不可多得。
“强饮三大白”,是为了酬谢知己。
“强饮”者,本不能饮,但对此景,当此时,逢此人,却不可不饮。
饮罢相别,始“问其姓氏”,却又妙在语焉不详,只说:“是金陵人,客此。
”可见这二位湖上知己,原是他乡游子,言外有后约难期之慨。
这一补叙之笔,透露出作者的无限怅惘:茫茫六合,知己难逢,人生如雪泥鸿爪,转眼各复西东。
言念及此,岂不怆神!文章做到这里,在我们看来,也算得神完意足、毫发无憾了。
但作者意犹未尽,复笔写了这样几句: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读至此,真使人拍案叫绝!前人论词,有点、染之说,这个尾声,可谓融点、染于一体。
借舟子之口,点出一个“痴”字;又以相公之“痴”与“痴似相公者”相比较、相浸染,把一个“痴”字写透。
所谓“痴似相公”,并非减损相公之“痴”,而是以同调来映衬相公之“痴”。
“喃喃”二字,形容舟子自言自语、大惑不解之状,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这种地方,也正是作者的得意处和感慨处。
文情荡漾,余味无穷。
这一篇小品,融叙事、写景、抒情于一炉,偶写人物,亦口吻如生。
淡淡写来,情致深长,而全文连标点在内还不到二百字。
光是这一点,就很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当然,它所流露的孤高自赏和消极避世的情调,我们不应盲目欣赏,而必须批判地对待和历史地分析。
本词条对我有帮助 757 参考资料: 1.见 人民教育出版社 八年级上次 语文 2.第29课《湖心亭看雪》 [我来完善]相关词条: 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