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列举两句体现中华名族精神的名言

列举三句体现中华名族精神的格言和两个历史故事

格言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信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故事

中国传统文化资料(50字左右)

文化遗产的资料50字有国文化历史的资料,大约在50字我来答有奖励浴火之凤LV.18 2010-10-05聊聊中国传术中的诗、书、画,房、园、林,服饰、家具中,小到“核舟记”之精微,细到纸张般景德镇薄胎瓷碗,久远到敦煌经卷上的唐墨的光泽,幽静到杭州扬公堤畔刘庄竹林中的读书楼,一切都充满着神秘与含蓄之美。

几千年来古人留下来的文化,使中国人有深刻的悟性,有独特的表达,看问题有特别的视角,思考问题时,有不同于西方人的简约。

中国人有东方的人文精神,有自己的艺术抽象,有自己文明源流,也有和谐的生活方式。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成果著作在综合厅的中间堆成一座小丘,提醒着人们,或许有一天我们只能在这些卷册里寻找文化之根,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才能不让遗产变成遗恨.中国历史文化遗产有,敦煌莫高窟 ,秦始皇兵马佣,龙门石窟,承德避暑山庄,周口店北京人遗址,黄山等。

有的学者认为,中国传统文化长期发展的思想基础,可以叫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文化的基本精神是文化发展过程中的精微的内在动力,即是指导民族文化不断前进的基本思想。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在精神形态上的基本特点。

因此,(1)钢健有为;(2)和与中;(3)崇德利用;(4)天人协调。

这些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之所在。

(张岱年:《论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研究集刊》第1辑,复旦大学出版社出版。

)中国的民族精神基本凝结于《周易大传》的两句名言之中,这就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自强不息''厚德载物'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中庸观念,虽然在过去广泛流传,但是实际上不能起推动文化发展的作用。

所以,不能把'中庸'看做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

(张岱年:《文化传统与民族精神》,《学术月刊》1986年第12期。

)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精神还表现为以德育代替宗教的优良传统。

(张岱年:《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载《中国文化与中国哲学》论集,东方出版社出版)查看全部3个回答南威软件-非物质文化遗产政务,党务信息化,公安信息化关注医疗信息化的人也在看全国电子政务引领企业,智慧城市运营商,立足于公安实战需求,打造了智能感知大数据平台,以感知类数据为核心,实现数据资源联动,信息综合应用系统,以信息化促进依法行政。

南威软件股份有限公司广告 中国史研究_在线投稿-首页中国史研究杂志是正规学术刊物,拥有CN ISSN双刊号,真伪验证!投稿/审稿/贴心式发表服务,收费低,价格好,免费加急。

厦门市永心纺织有限..广告 相关问题全部广告书画价格精选_看价比价就上拼多多_享拼单折扣!书画价格精选,今日下载拼多多APP,享受超值拼单价。

新人专享多重优惠,下载拼多多查看热门商品。

572022-05-22中国传统文化资料(50字左右)传统文化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族文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家为内核,还有道教、佛教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1578 浏览107762022-11-24黄河的历史文化50字黄河,中国北部大河,全长约5464公里,流域面积约752443平方公里。

世界第六大长河,中国第二长河。

黄河发源于青海省青藏高原的巴颜喀拉山脉北麓约古宗列盆地的玛曲,呈“几”字形。

自西向东分别流经青海、四川、甘肃、宁夏、内蒙古、陕西、山西、河南及山东9个省(自治区),最后流入渤海。

95 浏览9082022-11-22中国的文化历史30字夏商和西周,东周分两半,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国两晋立,五胡乱华十六国,隋唐连五代,宋元明清后,王朝至此完。

56 浏览4032022-04-16北京传统文化50字北京是有着三千年历史的国家历史文化名城。

北京在历史上曾为六朝都城,在从燕国起的2000多年里,建造了许多宏伟壮丽的宫廷建筑,使北京成为中国拥有帝王宫殿、园林、庙坛和陵墓数量最多,内容最丰富的城市。

其中北京故宫,明朝时叫大内宫城,清朝时叫紫禁城,这里原为明、清两代的皇宫,住过24个皇帝,建筑宏伟壮观,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传统的古典风格和东方格调,是中国乃至全世界现存最大的宫殿,是中华民族宝贵的文化遗产。

86 浏览5772022-11-14中国传统文化50字…传统文化传统文化(Traditional culture)就是文明演化而汇集成的一种反映民族特质和风貌的民化,是民族历史上各种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体表征。

世界各地,各民族都有自己的传统文化。

中国的传统文化以儒道互补为内核,还有墨家、法家、名家、释教类、回教类、西学格致类、近代西方文化等文化形态,包括:古文、诗、词、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有哪些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包括:1、思想、文字、语言,之后是六艺就是:礼、乐、射、御、书、数,再后是生活富足之后衍生出来的书法、音乐、武术、曲艺、棋类、节日、民俗等。

传统文化是我们生活中息息相关的,融入我们生活的,我们享受它而不自知的东西。

2、古文、古诗、词语、乐曲、赋、民族音乐、民族戏剧、曲艺、国画、书法、对联、灯谜、射覆、酒令、歇后语等;传统节日(均按农历)有:正月初一春节(农历新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四月五日清明节、清明节前后的寒食节、五月五日端午节、七月七日七夕节、八月十五中秋节、腊月三十除夕以及各种民俗活动等。

3、包括传统历法在内的中国古代自然科学以及生活在中国的各地区、各少数民族的传统文化也是中华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中华传统文化的起源:中华民族在神农时代以前的政治形态是部落政治,而部落的领袖是「巫」。

这种说法与传统的认知差异很大,在历史上人们的认知中「巫」是迷信的,「巫」是装神弄鬼没有知识的。

实际上在先民的原始时代「巫」是科学家,「巫」代表知识的权威。

原荒时代,先民知识未开,见大自然各种现象,如地面上的山川河流,气候变化的风雨雷电等等。

因不了解,而心生疑、恐怖。

对于这些疑惑要想获得答案,只有去向「巫」就教。

巫对于这种现象,经过观察,思考,分析等过程后做出的结论是风有风神,雨有雨神,雷有雷神,电有电神,其它日月星辰山河大地无不是各有一位神在主宰。

神主宰论,现代人看来太不科学,太迷信了。

但谁敢保证当代科学家对宇宙现象所做的解说,等千年以后,不会被推翻而指为迷信,反科学的呢

另外,人类有两件事情无法自己处理,必须要求助于他人。

一是生理的,人没有不生病的,人生了病必须要请医生诊治。

二是心理的,人要做一件事情,事前总是患得患失,东想西想,犹豫不决,这时必须要请教他人提供意见作参考。

21世纪的人当然知道,生了病要去医院诊疗。

心中有犹豫不决的事,要请教至亲好友,或者向专家咨询。

在原始时代,这两件事发生了,求助于同一人,就是「巫」。

由古「医」字写作「医」,及卜筮的「筮」字可做证明。

(一)先谈一谈巫的治病,原始时代,先民所害的疾病是很简单的。

多数是饮食不适合,所引发的肠胃病「腹泻」之类,和气候不适应所引起的「感冒发烧」等。

当先民生病去求助巫的时候,巫最初也是用祈祷的方式求助于神。

但是病是现实的,正在腹泻的病人靠祈祷是止不住的。

聪明的巫便改换用食疗的方法,顺手采一些植物给病人吃。

当然没有经过白老鼠、兔子、猴子做试验,直接做临床,是非常危险的事。

所以病人吃的结果,有的病好了,有的没有影响,有的更严重了。

巫又把它记录下来,什样的草治什么病,把植物的形状绘出来。

到神农时候又把它整理归类汇编成「神农本草经」,所以传说的神农尝百草,就是指此事,绝对不会是用自己做试验。

(二)再关于问事:先民所问的事,以气象为主。

主要是为了打猎。

让我们回想一下,气象台具有最新的科学仪器,尚且无法预测气象的变化,巫又有什么本领可以确实预测呢

然后巫发现对于事情发展的推断,不如用药治病一样那么直接,那么明显,会产生极大的落差。

对于人民的问题,又不能不回答。

聪明的巫对于人民所提的问题不再予以明确的答案,而改采比喻的方式给对方一个暗示。

而其比喻多随兴采用民谣歌词。

一直流传到伏羲,把历代的巫回答人民的答案加以整理归纳成六十四个个案,这就是《易经》的由来。

「医」和「易」是一对双胞胎,是人类文化的两大主轴,有关《易经》的版本流传:在人类没有符号文字之前,是采用结绳记事,《易经》的八卦的「阳爻」,「阴爻」是用一个大结,和二个小结分别做代表。

一串一串绳子结挂在墙壁上就是「卦」的由来。

而六十四卦是由八卦重叠而组合成的,因此每一个六十四卦的卦是由二个三爻卦相联结,所以便称做「连三」。

又因为三爻卦中没「三」这一卦,只有「山」「艮为山」。

由结绳进步到符号文字以后,把「三」连结起来就像「山」如干卦的排列是「」好像两个山字连结起来的样子,故把「连三」改为(连山)了。

由于文明的进步,人类知识渐开,对周遭事务的认知也有改变,故对(连山)易有所修订整理。

至黄帝时代,发明了文字,把原先挂在墙壁的(连山)易,修改成平面的符号。

发现易的排列,应该由坤干两卦开始。

而且人类生活最重要的地方是大地,故把坤、干排在干卦前面,排在第一,为了正名故改为(归藏)。

一直延用到殷朝。

周文王被纣王政治迫害,被囚在羑里。

周文王被囚困在羑里为了避免纣王对他起谋反的疑心,所以对政治、军事、经济等方面的书籍不敢读。

只有弄一本(归藏)易来读,以示胸无大志。

即是文王羑里演易故事的由来。

(归藏)易经周文王修订整理即改名为《周易》。

对《周易》发扬最有力的是孔子。

孔子周游列国反鲁,六十八岁获得《周易》,发现自己心中一切的疑问,在《周易》中都可以得到满足的答案。

孔子读《周易》「韦编三绝」可见其用功夫之勤。

并为《周易》写了十篇文章,阐扬《周易》的理论。

最后感叹「加我数年,五十以学易,可以无大过矣

」自叹读易太晚了,假如在五十岁读到《周易》的话,就不必周游列国,到处问道了。

《周易》经过孔子整理后,就定稿了,以后再也不会有人敢更改只字词组。

所以(连山)、(归藏)、《周易》实际上是一本书,由于版本不同而书名亦有所异。

弘扬民族精神演讲稿

弘扬民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这句话几乎全国人民都知道,但又多少人能做到呢?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之一,从人文出祖_黄帝,到尧舜禹的克己爱民,孝敬父母等精神一直延续到现在.我们每次在外国人面前说自己是炎黄子孙,不由得感到自豪起来,滔滔不绝的说着祖先们的那些精神,说什么要向他们学习,可是谁又做到了呢?没有,都没有,我们是那些说话不算数的人,但也有些人在弘扬我国的民族精神建设我么的国家,我们可以弘扬民族精神,弘扬民族精神可以不必做的那么大,不用做的要人人都知道你在弘扬名族精神,可以在公交车上,我们可以给那些老弱病残孕让位,过马路时,可以扶那些老人过马路,还可以不乱丢,乱涂,乱扔……那不就没有什么人得病了吗

不就使得环境受到了保护吗

不就使得我国变得更美好吗

一个祖国的建设不仅仅只靠一个人,要靠全国人民的智慧和双手来建造,听说过“三个臭皮蛋顶一个诸葛亮”的彦语吗

连三个臭皮蛋的智慧都可以顶一个诸葛亮的智慧,这不就说明团结力量大吗

不过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我们青少年的学习得到了很大的提高,我们建设祖国和弘扬名族精神的能力也增强了,所以,我们青少年弘扬名族精神的责任占全国任命弘扬名族精神的人的三分之二。

在我们身边不就又很多这样的例子吗

如在1988年的奥运会上,我国乒乓球队的队员们战胜了对方后,使我国获得了参加奥运会以来的第一块乒乓球金牌,也使得乒乓球成为了我国的国球,这不就是在建设祖国吗

还有就是在今年的奥运会上,在男子110米兰冠军刘翔在直径跑道上战胜了黑人,为我们全亚洲争了光还为我国争了光,这不也实在建设祖国吗

…… 弘扬民族精神,全国人民人人有责,谁都不能丢下这个责任

弘扬名族精神,爱我锦绣中华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句子

1. 中国书法是一门古老的,历史悠久,也是中引以为自文化瑰宝之一。

书法大体可分为篆书、隶书书、行书、草书等五种,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

2. 西湖龙井,铁观音,中国的茶香就是清;女儿红、老白干,中国的酒就是醇。

中国文化五千年,传统美德万里传。

3. 太极清影武当山,少林神功少室练,峨眉刚劲柔中显,南来圣地佛山,功夫盛名远传。

留恋霍家佛家拳,慕名方家掌中仙。

功夫中华象征,回想百味丹田。

4. 官哥汝定钧,五大名窑宋扬名,一朵青花绽放,元瓷从此名久远。

斗彩五彩明渐起,惹一方妖艳。

清法郎色彩鲜,名扬中外瓷中冠。

无色传奇弥漫,中华瓷器名远。

5. 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三分魏蜀吴,一统秦两汉。

华夏上下五千年,历朝历代都是奇迹的历史印记。

6. 国粹京剧美名扬,生旦净末各方长,抑扬顿挫声貌聚,小小舞台现沧桑。

中华戏曲一绝创,各地曲目更多样,人生犹如戏中人,你方唱罢我登场。

7. 中国传承了五千年的文化,成为这世界上的一朵奇葩。

儒家思想遍天下,中国瓷器人人夸。

8. 中医在我国古代起源,是我国优秀文化遗产,记载着国人同疾病做斗争的经验,承载着人类医学发展的优良关念,愿中医发扬光大,渊源流长。

9. 古往今来我不怕,孔子文化传天下,全球掀起国学热,孔子学院中外建,国学精髓世界扬。

10. 中华文化,亦叫华夏文化、华夏文明,即汉族文化,汉文化。

且流传年代久远,地域甚广,以文化圈概念亦被称为“汉文化圈”。

11. 要说民族文化,必说琴棋书画;妙在收心养性,培养独特文明;塑造人格保证,追求脱俗意境;民族传统之镜,折射博大精深。

12. 中国的四大发明(火药、指南针、印刷术、造纸术)先后传到西方后,对于促进西方资本主义社会的形成和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13. 漠北荒凉战场,英雄儿女久传扬,江南小河流水巷,才子佳人妙文章。

马蹄行舟万里游,一方嘶鸣一方舟,江河湖海大中华,渊源流长几多秋。

14. 干劲强劲劲非劲,到处共处处非处。

强壮强迫非倔强,勿将长大念为长。

逮捕不是逮老鼠,地壳更非鸡蛋壳。

瞠木结舌不念堂,中华文化永无疆。

15. 我国的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

其实,传统文化的气息我们随时随地都能感受得到。

16. 中国传统节目丰富多彩,让我们的传统节日永远继承下去,让我们的传统文化光辉灿烂。

17. 生活中,我们处处可以感受到中国丰富多采的传统文化,这些传统的东西是祖国的瑰宝,是需要我们代代相传,一直传承下去。

18. 每个国家都有自己独特的传统文化,我们国家也不例外。

而中华美德正是所有文化中独一无二的瑰宝,我们都是中国人,自然要理所当然地继承我们祖先给予我们的一笔丰厚的礼物。

19. 中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延续到今天,处处展现出丰富多彩的中国传统文化。

20. 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真是一座巨大的宝库,让我们长了知识,又让我们和祖国的缘分更近一点

21. 汉文化反而在日本有较多保留,如和服是根据汉服仿制;日本刀是由唐刀演化而来,日本的音乐、建筑保留了大量汉族的古曲和建筑样式(特别是唐代)。

22. 民族文化源于实践,历史记录延续表现,民间基础特色流源,经济全面社会发展,文化熔铸民族活力,维系国家和平统一,融合文化政治经济,提升强大综合国力。

23. 道家无为清净,墨家非攻兼爱,法家法治天下,儒家礼德操守,韩非兵家论道,战国风云汹涌,百家争鸣,思想勃发,传一代英雄儿女情。

24. 汉唐以后,中国传统文化,包括儒释道思想以及文字、绘画、建筑、雕刻等等,传入了日本等国。

25. 中华文化五千年,煌煌巨著随处见,春秋战国有孔孟,百花争鸣巨人间,汉赋唐诗广流传,宋词元曲非等闲,明清小说人知晓,现代文艺领风骚

26. 华夏文明何其多,四大发明最伟大,辨别方向指南针,人工活字印刷术,不忘造纸与火药,造福人类促发展

27.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儒家文化占据主导地位,她兼收并蓄,发展至今,可见其魅力所在。

28. 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这是几千年来中国人达成的共识。

29. 中国传统文化不是摆几本线装书和假古董,也不是穿套汉服或唐装,更不是风水、堪舆、预测之学。

通过去芜存菁,国学中的精华不仅属于中国,也属于世界。

30. 多学习中国传统文化,多看点国学,能滋养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

31. 中国传统文化中春节时家人团聚,强化了亲缘关系和孝道伦理等因素,每年有这么一个机会一家人欢欢喜喜辞旧迎新,总结过去的一年,为新一年积蓄力量和做精神准备。

32. 中国传统文化中俯拾即是的为人之要、处世之道、治理之策,当是领导干部修齐治平的优秀教材。

“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33. 中国传统文化国学之大美,美不尽言,美不胜收,美轮美奂,然大美无声,非虚妄浅薄者可闻,国学典籍含英咀华,默而无言,与你遥遥相对,无声的召唤令你心驰神往,当你怀一颗赤子之心走近国学,感悟国学,体味国学,践行国学多时,你会蓦然发现,国学大美,其实已在你心里。

34. 中国作为五大文明古国之一,传统文化源远流长,不仅其内容极为丰富,涉及面也极为广泛,儒学这一文化符号就是中国传统文化心理结构的重要构成部分之一,它对我国人民的生活及思维方式都有着极为深刻的影响。

35. 庄子曰:“天地有大美而不言。

”国学源自天地,从伏羲仰天俯地而悟易经,到屈原漫游天地而得九歌,再到竹林七贤隐居山林而通三玄,古之高士,欲有所得,无不与天地相交接。

36. 源远流长、博大精深的中华民族文化,如同耀眼的星座,光耀了悠悠五千年。

其中的许多精华,被代代相传,价值历久而弥新,这就是我们所说的国学文化经典。

37. 中国传统文化第二个魅力是文学艺术的魅力。

中国人只要读过书的,都多少知道一些古诗古词和一些文学名著。

但中国古典文学的美实在是很妙曼优美,给人以无尽的遐想和怡悦的感受。

38. 提到中国的传统文化,可谓无人不知,无人不晓。

中华民族历史源远流长,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它足以使中国人、海外华人引以荣耀和自豪,也是中华民族的重要凝聚力。

39. 传统文化中医学、养生、方术的魅力。

中医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一个重要部分。

40. 历史悠久远闻名,古玩字画至今行,康熙五彩元青花,价值连城代代夸,白石大千唐伯虎,字画远扬皆五湖,身在文化名古国,自豪感动受鼓舞

41. 中华民族历史优,传统文化流传久,炎黄子孙代代传,发扬光大人人承

42. 中国传统文化在明清之际,通过西方耶稣会士,通过东学西渐,还传播到了欧洲一些国家。

43. 茶圣陆羽茶文化,一本《茶经》传天下,一杯清茶意悠悠,举手投足显风流,饮茶静心能生津,静坐品味悟茶道,参悟人生苦与乐

44. 陶瓷故乡在中国,瓷都当推景德镇;陶器出现在史前,瓷器始于东汉间;洁白如玉薄若纸,透明如镜能照面;生活起居离不开,陶瓷文明震世界。

45. 中华民国建立后,“中国”正式成为中国的国家称谓。

中国为世界文明古国,有五千多年的悠久文化与文明史。

46. 注重道德修养也是传统文化中重要的构成部分。

谈传统文化不能不谈道德修养,学传统文化的人没有不重道德修养的,学传统文化到一定程度必然会走向自觉注重道德修养。

47. 中国传统文化发展经历了五千年,其间既有暴风骤雨式的革命,亦有和风细雨般的变革,但最后都殊途同归,目的只有一个:维系中华民族这个大家庭并推动社会不断向前发展。

48. 中国传统文化中没有哲学的门派,哲学思想散见于佛、道、儒各家著作中。

易经描述宇宙产生,大致是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

49. 几天的学习,我感到了中华传统文化巨大的魅力和无尽的感召力,感染到我,荡漾着我的灵魂,我在不断地拷问着自己:对年迈的、日渐衰老的父母,我做到了么

50. 中华文化上下五千年,历史悠久,底蕴深厚。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中国传统文化展现出独特的魅力,让世界为之赞叹,让国人为之骄傲

求几个关于忧患意识的例子

微软总裁比尔·盖茨过这样一句话:“所有员工都要有这样一个意识微软公司还有三个月就要倒闭

”这似乎是杞人忧天、令人费解的。

其实不然,盖茨这样说是要求员要有忧患意识,要不断进取在日本,自古以来就形成了举国一致的“忧患意识”,无论是政治家,还是老百姓,都经常说:“日本没有土地,没有资源,有的只是阳光和空气”,“日本人一天不拼命地干,第二天就没有饭吃”。

究其原因,主要是日本国民对本国国情了如指掌,因此都具有忧患意识。

正是这种意识,给日本的发展增添了强劲的动力,并创造了今天的奇迹。

这些不是值得借鉴吗

引用孙中山先生的一句曾经震撼亿万中华儿女的遗言赠送给大家:“革命尚未成功,同志仍需努力

”孔子这样表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论语·学而》)不注重道德品质的提高,不切磋学问,不按道义的原则去行动,有了过错不能及时改正——这些就是他目睹春秋末期现实状况而产生的忧虑。

孟子从历史中举出若干有成就的人,说明他们都是从忧患和痛苦中磨练出来的。

比如,舜出身于农家,后来成为一国之君;胶鬲这个人遭遇战乱,以贩卖鱼盐为生,后来周文王提拔了他,为周朝做出了很大贡献;孙叔敖隐居在海滨,楚庄王推举他做令尹,有很大的政绩。

这些事例说明,对于人来说,如果没有“忧患”的磨练,没有失败教训的反思,要培养出刚强意志、奋发精神,那是不可能的。

孟子将这些道理提到人生哲学的高度加以总结,写出了自古以来中国人都熟知的一句名言:“生于忧患而死于安乐”(《孟子·告子·下》),忧患足以使人生存发展,安乐足以使人沉沦死亡。

这是多么深刻的人生哲理

西汉初期的贾谊是一个思想敏锐、敢讲真话、有强烈责任感的政论家。

他心系国运,给汉文帝上书,即著名的《治安策疏》,时当西汉立国20多年,政权日趋稳定,经济有所恢复发展。

然而,贾谊却根据他自己的观察和研究,在上书中忧心忡忡地指出,“进言者皆谓天下已安已治矣,臣独以为未也”,认为当时的“事势”不容乐观,有“可为痛哭”、“可为流涕”、“可为长太息”之处并不少。

他也正面地提出了解决社会矛盾的方法,像贾谊这种警世危言正是责任感的表现,并不是无病呻吟,也不是悲观绝望。

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学者范仲淹在所写名文《岳阳楼记》中,将此前的“忧患”意识提到了一个新高度。

岳阳楼初建于唐代,宋仁宗时重修。

范仲淹应友人之邀,曾访问岳州(今湖南岳阳市)岳阳楼。

这篇名文首叙登楼俯视洞庭湖的景观,接着作者提出了一个问题:“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意思是说,人们欣赏景物的感触,会不会因环境的变迁而改变呢

在霪雨霏霏的日子里登楼观景,使人产生“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的心情,可是在春和景明之际登楼,又会使人“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于是就有了这样的结尾:“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

何哉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是进亦忧,退亦忧。

然则何时而乐耶

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矣。

……” 历经明末清初巨变的思想家黄宗羲,于清康熙二年(1667年)写出了划时代的著作《明夷待访录》,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进行了深刻剖析。

他假托三代(夏、商、周)为黄金时代,说这时“以天下为主,君为客”。

三代以下情况大变,“以君为主,天下为客”。

由于主客颠倒,君主视天下为己物,独占天下之利,形成黑暗政治。

黄宗羲指出:“为天下之大害者,君而已矣。

”(《明夷待访录·原君》)。

他提出:“天下之治乱,不在一姓之兴亡,而在万民之忧乐。

”(同上《原臣》他将个人的忧乐归结为众人的忧乐。

他又说,臣之出仕,“为天下,非为君也;为万民,非为一姓也”(同上)。

“天下”这是具有深刻内涵的名词,与一家一姓的统治是不同的。

黄宗羲的挚友顾炎武同样强调“保天下”,他说:“……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耳”(《日知录》卷13“正始”条)。

顾炎武于康熙十五年(公元1676年)给黄宗羲的信中说:“……大著《明夷待访录》读之再三,于是知天下之未尝无人。

天下之事,有其识者未必遭其时,而当其时者,或无其识。

古之君子所以著书待后,有王者起,得而师之。

”(《亭林佚文辑存》)“忧患”意识促使他们将希望寄托于未来。

列举两句体现中华名族精神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