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西厢记长亭送别优美句子

《西厢记·长亭送别》中表现“愁”的句子有哪些

[夫人长老上云]今日送张生赴京,十里长亭,安排下筵席。

我和长老先行,不见张生小姐来到。

[旦、末、红同上][旦云]今日送张生上朝取应,早是离人伤感,况值那暮秋天气,好烦恼人也呵

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

[正宫][端正好]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

北雁南飞。

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长玉骢难系,恨不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的行,车儿快快的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道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此恨谁知

[红云]姐姐今日怎么不打扮

[旦云]你那知我的心里呵

[叨叨令]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揾帮重重叠叠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凄凄惶惶的寄。

[做到][见夫人科][夫人云]张生和长老坐,小姐这壁坐,红娘将酒来。

张生,你向前来,是自家亲眷,不要回避。

俺今日将莺莺与你,到京师休辱没了俺孩儿,挣揣一个状元回来者。

[末云]小生托夫人余荫,凭着胸中之才,视官如拾芥耳。

[洁云]夫人主见不差,张生不是落后的人。

[把酒了,坐][旦长吁科] [脱布衫]下西风黄叶纷飞,染寒烟衰草萋迷。

酒席上斜签着坐的,蹙愁眉死临侵地。

[小梁州]我见他阁泪汪汪不敢垂,恐怕人知;猛然见了把头低,长吁气,推整素罗衣。

[幺篇]虽然久后成佳配,奈时间怎不悲啼。

意似痴,心如醉,昨宵今日,清减了小腰围。

[夫人云]小姐把盏者

[红递酒,旦把盏长吁科云]请吃酒

[上小楼]合欢未已,离愁相继。

想着俺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

我谂知这几日相思滋味,却原来此别离情更增十倍。

[幺篇]年少呵轻远别,情薄呵易弃掷。

全不想腿儿相挨,脸儿相偎,手儿相携。

你与俺崔相国做女婿,妻荣夫贵,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

[夫人云]红娘把盏者

[红把酒科][旦唱] [满庭芳]供食太急,须臾对面,顷刻别离。

若不是酒席间子母每当回避,有心待与他举案齐眉。

虽然是厮守得一时半刻,也合着俺夫妻每共桌而食。

眼底空留意,寻思起就里,险化做望夫石。

[红云]姐姐不曾吃早饭,饮一口儿汤水。

[旦云]红娘,甚么汤水咽得下

[快活三]将来的酒共食,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

眼面前茶饭怕不待要吃,恨塞满愁肠胃。

“蜗角虚名,蝇头微利”,拆鸳鸯在两下里。

一个这壁,一个那壁,一递一声长吁气。

[夫人云]辆起车儿,俺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来。

[下][末辞洁科][洁云]此一行别无话儿,贫僧准备买登科录看,做亲的茶饭少不得贫僧的。

先生在意,鞍马上保重者

从今经忏无心礼,专听春雷第一声。

[下][旦唱] [四边静]霎时间杯盘狼籍,车儿投东,马儿向西,两意徘徊,落日山横翠。

知他今宵宿在那里

在梦也难寻觅。

张生,此一行得官不得官,疾便回来。

[末云]小生这一去白夺一个状元,正是“青霄有路终须到,金榜无名誓不归”。

[旦云]君行别无所谓,口占一绝,为君送行:“弃掷今何在,当时且自亲。

还将旧来意,怜取眼前人。

”[末云]小姐之意差矣,张珙更敢怜谁

谨赓一绝,以剖寸心:“人生长远别,孰与最关亲

不遇知音者,谁怜长叹人

”[旦唱] [耍孩儿]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

伯劳东去燕西飞,未登程先问归期。

虽然眼底人千里,且尽生前酒一杯。

未饮心先醉,眼中流血,心内成灰。

[五煞]到京师服水土,趁程途节饮食,顺时自保揣身体。

荒村雨露宜眠早,野店风霜要起迟

鞍马秋风里,最难调护,最要扶持。

[四煞]这忧愁诉与谁

相思只自知,老天不管人憔悴。

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

到晚来闷把西楼倚,见了些夕阳古道,衰柳长堤。

[三煞]笑吟吟一处来,哭啼啼独自归。

归家若到罗帏里,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

留恋你别无意,见据鞍上马,阁不住泪眼愁眉。

[末云]有甚言语嘱咐小生咱

[旦唱] [二煞]你休忧“文齐福不齐”,我则怕你“停妻再娶妻”。

休要“一春鱼雁无消息”

我这里青鸾有信频须寄,你却休“金榜无各誓不归”。

此一节君须记,若见了那异乡花草,再休似此处栖迟。

[末云]再谁似小姐

小生又生此念

[旦唱] [一煞]青山隔送行,疏林不做美,淡烟暮霭相遮蔽。

夕阳古道无人语,禾黍秋风听马嘶。

我为甚么懒上车儿内,来时甚急,去后何迟

[红云]夫人去好一会,姐姐,咱家去

[旦唱] [收尾]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旦、红下][末云]仆童赶早行一程儿,早寻个宿处。

泪随流水急,愁逐野云飞。

[下] 《长亭送别》全文翻译(夫人、长老上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在这十里长亭,准备了送别酒宴;我和长老先行动身来到了长亭,只是还没见张生和小姐到来。

(莺莺、张生、红娘一同上场)(莺莺说)今天送张生进京赶考,本就是使离别的人伤感,何况又碰上这深秋季节,多么烦恼人呀

“悲欢离合都在这一杯酒,从此就要各分东西相隔万里。

”【正宫】【端正好】碧蓝的天空,开满了菊花的大地,西风猛烈吹,大雁从北往南飞。

清晨,是谁把经霜的枫林染红了

那总是离人的眼泪。

【滚绣球】恨相见得太迟,怨离别得太快。

柳丝虽长,却难系住远行人的马,恨不能使疏林一直挂住那斜阳。

张生的马慢慢地走我和车紧紧地跟随,刚刚结束了相思之苦,却又早开始了别离之愁。

听他说“要走了”,人顿时消瘦下来;远远地望见十里长亭,人更消瘦了:这离愁别恨有谁能理解

(红娘说)姐姐今天怎么不打扮

(莺莺说)你哪里知道我的心里呵

(莺莺唱)【叨叨令】看见准备着离去的车和马,不由得我难过生气;还有什么心情去插花儿、贴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妩媚;准备好被子、枕头,只要昏昏沉沉地闷睡,从今后,那衫儿、袖儿,只会揩满流不断的泪。

怎么不愁煞人呀

怎么不愁煞人呀

从今往后,张生你要书信给我赶紧寄。

(到达长亭,拜见夫人)(夫人说)张生跟长老坐,小姐这边坐,红娘拿酒来。

张生,你也上前来,都是自家的亲眷,不要回避。

我今天把莺莺许配给了你,到了京城后不要辱没了我孩儿,努力争取一个状元回来。

(张生说)小生我托夫人洪福,凭着胸中的才气,把考个功名看得就像拾根小草一样。

(长老说)夫人的见识不会错,张生不是个落后的人。

(斟酒后,坐下)(莺莺长叹)【脱布衫】西风吹来,黄叶乱飞,染上了寒霜之后的枯草满地都是。

酒席上斜偏着身子坐的张生,紧锁着愁眉,没精打采,呆呆发愣。

【小梁州】我看见他强忍着泪水而不敢任其流出,恐怕被人发觉;猛然间又看见他把头低下,长长地吁气,假装着整理着自己素色的绸衣。

【幺篇】虽然久后终成美好姻缘,无奈眼前这个时候,怎么不让人伤心悲泣

心意好象痴迷,心情如同醉酒,从昨夜到今天,细腰儿更加瘦减。

(夫人说)小姐斟酒

(红娘递酒壶,莺莺端着酒杯长吁叹,说)请喝酒

【上小楼】团圆欢聚没多久,离情别绪相跟而来。

想着我前天晚上私下订情,昨天晚上结为夫妻,今日却要分开。

我深切休会了这几天相思的滋味,却原来比别离的愁苦还要深十倍。

【幺篇】青春年少呵,把别离看得很轻,情意淡薄呵,容易遗弃对方。

全不想过去腿儿相挨,脸儿相依,手儿相携的情形与甜蜜。

你给我崔相国家做女婿,算得上妻荣夫贵,只求像并蒂莲似的永不分离,远胜过状元及第。

(夫人说)红娘倒酒吧

(红娘倒酒)(莺莺唱)【满庭芳】斟酒上菜太快,相对片刻,马上又要分离。

如果不是酒席上母子间需要回避,真想和他叙叙夫妻之情。

虽然只能相守得一时半会儿,也算是我们夫妻同桌共食了。

眼里空留着深意,回想起其中的波折,差一点化成望夫石。

(红娘说)姐姐不曾吃过早饭,就喝一口汤吧。

(莺莺说)红娘,什么汤儿咽得下去呢

【快活三】拿来的酒和食,吃着就象土和泥。

假若就是真的土和泥,也有些土的气息,泥的滋味。

【朝天子】暖溶溶的美酒,清淡得如同水一样,这里边多半是相思的泪水。

眼面前的茶饭难道不想吃,只是愁恨塞满了肠胃。

为了一些“微不足道的虚名小利”,却把一对夫妻拆开在两处。

一个在这边,一个在那里,一声接着一声长长地叹气。

(夫人说)套上车儿,我先回去,小姐随后和红娘一起回来。

(夫人下场)(张生和长老辞别)(长老说)你这一走我没有别的话要说,我准备买科举后的录取名册看,你结婚酒的茶饭还少不得我的。

先生当心,一路上多保重

从今往后我无心诵习佛经,专听你高中状元的捷报。

(长老下场)(莺茑唱)【四边静】一会儿送别的筵席已经结束,我的车往东,张生的马儿向西,两情依依难别离,夕阳的余辉照在绿色的山岗上。

不知他今晚住在哪里

即使在梦中也难寻觅。

(莺莺说)张生,这一去不管得官不得官,早早地回来。

(张生说)我这一去一定不费力地考取一个状元。

正是“青天有路终会到,金榜无名誓不回。

”(莺莺说)你这一次赴考我没有什么相送,吟诗一首,为你送行:“抛弃我的人现在何处

想当初对我那么亲热。

鉴赏“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前几句化用范仲淹《苏幕遮》词并取其秋景凄凉的意境。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

霜叶由青变红,故着一“染”字,泪染霜林,文辞既美,意象又耐人寻味。

着一晓字,暗喻霜林的由青转红,似乎只经过短短的一夜时间。

董西厢中这两句作“莫道男儿心如铁,君不见满川红叶,尽是泪人眼中血”,张生的唱词,而《长亭送别》中的莺莺的唱词青出于蓝,也更加婉妙。

梳理剧情:《长亭送别》写莺莺、红娘、老夫人到十里长亭送别上京赶考的张生,莺莺是最重要的剧中人,据此可把课文划分为四个部分。

第一部分(开头至[叨叨令]结束):赴长亭途中第二部分(承上至[四边静]之前):长亭别宴第三部分(承上至“小生又生此念”):临别叮咛第四部分([一煞]至此折剧终):长亭别后从《西厢记·长亭送别》看中国诗词曲的抒情艺术《西厢记》被喻为我国古典戏曲中的“花间美人”,是高度融合了诗词意境美、语言美的“诗式戏曲”,其《长亭送别》更是由于特殊的艺术价值而被选为高中语文教材的精读课文。

仔细研读这一选段会发现,这短短19曲其实运用了很多古典诗词惯用的方法来抒写人物性情,淋漓尽致地表达张生的钟情,莺莺的深情,达到了让人沉醉的充满诗情画意的境界。

透过了这一选段的分析,也大致可为我国古典诗词的抒情方法作一个梳理。

从抒情类型来说,大致有两种:一种是直接抒情;一种是间接抒情。

与西方艺术不同,由于中国文化中贯有的“含蓄”风格影响,直接抒情在我国古典文学作品中的运用相对较少,诸如张养浩在《朝天子》中的名句“兴,百姓苦;亡,百姓苦。

”等直抒胸臆的句子的出现确实为数不多,而饱含着深情厚意而有继承了中国“委婉”风格熏陶的诗人、词人们更多的是通过“藏而不露”的方式内敛地表达着自己,即我们通常所说的间接抒情。

间接抒情方式不少,最常见的便是融情于景,借景抒情。

此类方式多选用一些有代表性的、本身就包蕴着许多特殊意义的事物(如柳、月、荷、枫、雁、梅等)组成典型意境。

在《长亭送别》中,这种方式较多,最令人称道的是【正宫·端正好】中“碧云天,黄花地,西风景,北雁南飞……”,作者大块着色,点染了几种常见而又包融着无限诗意的形象,让人一来就如置身于凄恻缠绵的送别场面之中,替莺莺而忧恨。

而在其它作品中,此类借景抒情的句子也是不胜枚举。

诸如“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杜甫《登高》),抒诗人悲怆寥落之情。

“千里澄江似练,翠峰如簇”(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融入词人对如画江山不变而历史则“悲恨相继”的感叹。

此类抒情方式在古典文学作品中可以说比比皆是,讲解也很多,此处不再獒述。

另一种常用抒情方式是借古典抒情。

典故是在漫长的文学发展过程中积淀下来的,并且经过多次使用被不断加深含义的语言结构。

借典故抒情极大的好处是能将无尽意蕴潜藏在极精练的语言背后,引发读者的想象和共鸣。

《长亭送别》中出现了几处,《二煞》中,莺莺唱:“我这里青鸾有信须频寄。

”青莺即传说中能报信的鸟。

李商隐也有诗云:“蓬山此去无多路,青鸟殷勤为探看”(《无题》)。

此中即蕴含着莺莺盼张生频繁来信,怕他冷落、忘却自己的忧虑。

大家熟知的常用典故抒情的词人首推辛弃疾,“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

抒国事凋敝的悲怆。

“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抒壮志难酬之愤。

“书咄咄,且休休,一丘一 壑也风流”(《鹧鸪天·鹅湖归病起作》),借殷浩与司徒空之事书写追求丘壑之趣的表面下蕴含的岁月蹉跎不得用的忿怨。

借典故抒情的使用和鉴赏都需要广博的阅读背景,才能深刻到体验诗人、词人欲讲而未明讲的无尽情意。

此外,化用前人诗句融入自己的意境之中,也能通过前人创设出来的“意”增强作品的“蕴”,《长亭》中,王实甫熟练的驾驭民间语言并吸取了古典诗词中的精华,化前人的“意”为己用,如【耍孩儿】中:“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即化用极出名的:“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

”,抒自己愁恨之极;【端正好】“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借李清照“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突出忧愁苦恨的沉重。

而在其他诗人笔下,化用也并不少见。

著名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姜夔《扬州慢》)。

即化用唐杜牧的“二十四桥明月在,玉人何处叫吹萧”。

抒繁华不再,冷清萧条之凄怅。

还有“至今商女,时时犹唱,后庭遗曲”(王安石《桂枝香·金陵怀古》)之句,化用杜牧《夜泊秦淮》中“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传达河山易主,世事沧桑之感叹。

除了上述内容上的传情外,在表现手法上,古典诗词也有着独特而微妙的传情效果。

其一便是诗词中修辞的广泛而巧妙的运用,常见的如:比喻、夸张、排比、对偶等。

在《长亭送别》中,即有大量的修辞运用,如【叨叨令】即用了排比:“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厣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都作重重叠叠的泪。

……”,表现莺莺的重重怨恨、无助、凄惶。

【四煞】中“泪添九曲黄河溢,恨压三峰华岳低”通过夸张,强烈凸现莺莺悲苦恨绝无以复加的地步。

修辞的运用能增强表现力,使语言具有生动之美。

古诗词中运用修辞也是常见的。

宋祁《玉楼春》中“红杏枝头春意闹”因拟人的成功运用已成为千古名句,李白“白发三千丈,缘愁似个长”也因夸张生动形象而流传,马致远《汉宫秋》中“灞桥伤别”选段【梅花酒】:“……返咸阳,过宫墙,过宫墙,绕回廊,近椒房,月昏黄,夜生凉,泣寒,绿纱窗,不思量……”,这之中顶真的运用,也使这一唱段回肠荡气,令人扼腕痛惜昭君与元帝的别离。

另外,对比、衬托也是常用表现手法。

《长亭送别》中【三煞】唱:“昨宵个绣衾香暖留春住,今夜个翠被生寒有梦知”,即用对比将张生在时莺莺的幸福、甜蜜和张生走后的冷清、凄楚对照,突出送别之人的哀怨。

此种手法在李白的《越中览古》中也有表现:“宫女如花满春殿,只今惟有鹧鸪飞”,通过今昔对比,突出历史兴亡之感喟。

化虚为实,以实写虚也是诗词常见表现手法,《长亭送别》中:“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的起”,即是将无形的愁形象化为有重量的东西,且车都载不起,让读者可感可知,另外,“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也是这种手法运用的典例。

在语言提炼上,古诗词遣词用字也以传情准确精妙而令人叹服。

其中,动词的用法、虚词的用法、叠字的用法最值得品位。

“春风又绿江南岸”“泉声咽危石,月色冷清松”等等,都展示了动词的传神;“正是江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虚词的使用使诗中落寞苍凉的韵味又上一重,而叠字的运用也有独特的抒情效果;《长亭送别》【叨叨令】中有:“熬熬煎煎的气”、“重重叠叠的词”、“西西惶惶的寄”叠加起来,真是字字血泪,句句深情,让人为之掬泪。

另外,千古名句李清照“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更是将凄惶、悱恻、发挥得淋漓尽致。

中国古典的诗词曲作品,博大精深、意蕴无穷,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本文仅窥见“豹之一斑”,希望能对大家解读古典诗词有所补益。

今人鉴赏 “长亭送别”并没有曲折复杂的戏剧情节,其艺术魅力主要来自对人物心灵的深刻探索和真实描摹。

作者将艺术触角伸展到处于“长亭送别”这一特定时空交叉点上的莺莺的心灵深处,细腻而多层次地展示了“此恨谁知”的复杂心理内涵——交织着对“前暮私情,昨夜成亲,今日别离”的亲人的百般依恋,对即将来临的“南北东西万里程”的别离的无限悲戚,对逼求“蜗角虚名,蝇头微利”而“强拆鸳鸯在两下里”的做法的深深怨恨,对当时司空见惯的身荣弃妻爱情悲剧的不尽忧虑。

同时,也深刻而令人信服地揭示了这一复杂心理内涵的纯净的灵魂荚。

莺莺在送别张生时的依恋、痛苦、怨恨、忧虑,都是与她荚I好的爱情理想紧紧联系在一起的。

她对张生的爱,是相互倾慕的产物,丝毫没有掺杂进世俗的考虑和利害的打算。

在她看来,“但得一个并头莲,煞强如状元及第”,她所追求的是纯真专一、天长地久的爱情幸福,而不是封建的“家世利益”。

总之,作者不仅写出了物心灵中颤动着的爱情旋律,而且写出了激荡着巨大情感潮汐的人物心灵。

(蒋星煜主编《元曲鉴赏辞典》) “长亭送别”的曲文在《西厢记》中颇具代表性,既有丽藻,又有白描,既有对前代诗词的借鉴、化用,又有对民间口语的吸收、提炼,在总的风格上,不仅构成了协调的色彩,而且形成了通晓流畅与秀丽华美相统一的特色。

论者有《西厢记》是诗剧之说。

“长亭送别”是全剧诗意最浓的部分,它在情节上没有多少进展,也没有戏剧矛盾的激烈转化,只是以抒情诗的语言,叙写女主人公的离愁别恨,使全折弥漫着一种淡淡的而又是悠长的衷愁。

明代胡应麟把王实甫比作“词曲中思王太白”(见《少宝山房丛》),这比喻曾引出后人异议,但如果把它理解成是对王实甫的诗胆才气的赞誉,那么,胡氏确是有识见有眼力的。

(邓绍基主编《元代文学史》)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特色是什么

《西厢记》包含丰富的修辞技巧,全剧运用的积极修辞手法达到三十四种之多,采用古典诗词情景交融的艺术手法,既吸收了古典诗词语言的精华,又提炼、融会生动的民间口语,加重文章的斑斓色彩,增强语言的形象性和表现力,使这部作品辞藻纷呈,艳丽典雅。

在博取众长的基础上,熔铸冶炼,形成自身华丽秀美的语言特色。

这种特色是形成全剧“花间美人”艺术风格的重要因素,没有语言上这种五色缤纷的艳丽姿采,“花间美人”就要黯然失色。

其文采灿然的语言特点,绝不是堆砌词藻,雕字琢句得来的,它和形式主义的专门搞文字藻绘的作品毫无共同之处。

全剧虽然华美,文采璀璨,却自然、流利、通畅,绝无滞涩、雕琢、造作的毛病。

作者不仅善于熔炼方言口语入曲,而且更善于熔炼古典诗词入曲,甚至把口语和古典诗词杂糅在一起而丝毫不显生硬牵强。

俗话说“量体裁衣”,《西厢记》很多地方是“量体借衣”,借用前人的现成语句和意境而不显“借”的痕迹。

……当我们读到“碧云天,黄花地”,“暖溶溶的玉醅,白泠泠似水,多半是相思泪”等句时,也会很自然地想到范仲淹的名篇《苏幕遮》:碧云天,黄叶地。

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

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

黯乡魂,追旅思。

夜夜除非,好梦留人睡。

明月楼高休独倚。

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而“淋漓襟袖啼红泪,比司马青衫更湿”用的是白居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的典故是无须说的了。

由于原材料都来自诗中的句篇、精华,于是据以熔炼而成的新产品当然是精品了。

但是话说回来,好材料遇到拙劣的工匠,就不一定收到好的效果,这里便有所谓化工和画工、神似和形似的区别。

一个好的词语,一种好的意境或一种好的表现方法,高明的巧匠可以从中得到启发、借鉴,按自己的需要加以创新。

例如《西厢记》中《送别》一折有“四围山色中,一鞭残照里。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写离愁之重,小小车儿载不动。

这个意思并不是王实甫创造的。

董解元《西厢记诸宫调》就有“驴鞭半袅,吟肩双耸,休问离愁轻重,向个马儿驮也驮不动”。

只因王实甫是写莺莺的离愁别恨,因此必须易马为车,不能照搬董解元的原话,但是写离愁之重却是一样的。

董解元用马形容离愁,也不是董解元的创造,宋人石孝友《玉楼春》词已有“春愁离恨重于山,不信马儿驮得动”的比喻。

李清照的《武陵春》:“闻说双溪春尚好,也拟泛轻舟。

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可见古诗词中载愁的工具多得很,骑马、乘车、坐船悉听尊便,但总的说必须符合人物所处的现实环境,必须有助于人物刻画。

能融会贯通臻于至境的是高手,否则照葫芦画瓢,生搬硬套,即或很像,也是别人的东西。

总之,《西厢记》的语言艺术是杰出的。

由于王实甫既能熟练地驾驭民间语言,又善于吸取古典诗词中的精华为己所用,两者奇妙的结合,便形成既典雅又质朴,既有文采又不废本色的独特的艺术风格。

而浓郁的诗情画意,弥漫在字里行间,这却是《西厢记》获得文采派代表作的主要标志。

长亭送别 的 西厢记 节选中化无形烦愁为有形的名句是哪句

遍人间烦恼填胸臆,量这些大小车儿如何载得起

把愁的抽象具体化,和李清照的:只恐双溪舴艋舟,载不动许多愁。

有异曲同工之妙。

《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赏析

【摘要】本文对《西厢记》作了简介,具体分析了《西厢记·长亭送别》的语言艺术特色。

即:诗剧且富含感情的语言以及形象个性化的人物语言,让读者能够获得更高的审美体验。

【关键词】《西厢记·长亭送别》;语言艺术;赏析我国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与文化,这也造就了我国诸多部闻名于中外的文化典籍。

王实甫撰写的著名元杂剧《西厢记》运用含蓄蕴藉、清丽色彩以及较为伤感的情调语言特色,深入细致地描写了相国小姐莺莺和书剑飘零书生的复杂心理变化和爱情故事。

作者王实甫的这种深厚的语言功力和语言艺术特色,始终为古人和今人所赞美,比如:明代朱权在撰写的《太和正音谱》中描述说:“王实甫之词如花间美人,铺叙委婉,深得骚人之趣”,再如:集著名文学家、剧作家、历史学家、学者等于一身的郭沫若先生也曾说:“《西厢记》不但是杂剧中的杰作,也是一部好诗”,这充分肯定了《西厢记》的语言真谛。

而从文学角度而言,元杂剧《西厢记》的语言独具特点和魅力,其不仅是剧的语言,还是诗的语言,兼具戏剧性和文学性的高度统一。

从诗的角度出发而言,其语言具有含蓄蕴藉,辞藻优美,典雅凝练,运用象征和比兴的手法居多2

西厢记.长亭送别描写的哪一个情景

《长亭送别》表现崔莺莺和张君瑞的离愁别恨,反映“悲欢聚散一杯酒,南北东西万里程”的送别主题,写张生赴京赶考,莺莺送别的情景,刻画了莺莺离别时的痛苦心情和怨恨情绪...

赏析王实甫《西厢记·长亭送别》

一共五本。

第一本“张君瑞闹道场”:写崔、张爱情的开始。

第二本“夜听琴”:写崔、张爱情逐渐成熟。

第三本“张君瑞害相思”:写莺莺、,红娘内部的矛盾冲突,进一步展示了他们的性格。

第四本“草桥店梦莺莺”:写崔、张和红娘和老夫人的第二次正面冲突,是全剧的高潮。

莺莺终于冲开了心灵深处的封建礼教的堤坝,迈出了与结合的决定性一步。

第五本“张君瑞庆团圆”:写矛盾的最终解决。

是第四本第三折。

这一折是塑造莺莺形象的重场戏之一。

先看【正宫】【端正好】这支曲子:“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

总是离人泪。

”通过莺莺对暮秋郊外景色的感受,生动地渲染了特定的环境气氛,表现了人物内心深处痛苦压抑的感情。

但作者没有直接说愁、道恨,只是借景物来抒发。

这支曲子的前四句选了最能表现秋天季节特征的景物:天、地、风、雁、林、叶、花等多种自然形态来形容剧中人物的内心情感。

蓝天白云、萎缩的黄花、南飞的大雁、如丹的枫叶,它们在这凄紧的西风中融成一体,构成了辽阔萧瑟令人黯然神伤的境界。

用大自然的哀景,形容—对恋人离别时的哀情,处处是秋,声声是愁,触景生情,无不使人愁上加愁。

这正是“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晓来谁染霜林醉?总是离人泪”两句,采用了设问自答的形式,使得客观景色带上了浓重的主观。

枫叶经霜自红,作为自然现象来说,它本来无所谓悲还是喜,但在不同人的眼里,常常会因自己的境遇不同、心情不同而染上不同的。

如杜牧的:“停车坐爱枫林晚,。

”在彼时彼地杜牧的眼里,那经霜的枫叶是生机勃勃,比春天的鲜花更红更可爱,在字里行间跃动着喜悦的、乐观的情绪。

在的眼里则是“看万山红遍,,漫江碧透,百舸争流,鹰击长空,,万类霜天竟自由。

”在战士眼中则是火把与旗帜。

但在充满着离愁的莺莺看来则大不相同了,她只觉得枫叶的红色都是由离人的泪水染成的。

其中“染”“醉”两个字,极有分量。

这个“染”字,把泪水和霜林贯穿起来,使无情的树木带上了。

它不但把外射的主观感情,化为动态的心理过程,而且使得离别的人们的涟涟泪水,也宛然如见。

这个“醉”字,既写出了枫林的色彩,更赋予了在离愁的重压下不能自持的人的情态。

透过莺莺的眼睛看去那染红的霜林只能是离人的血泪。

这是莺莺对霜林的独特感受,是移情于景。

树木变红当然不能用泪染,可在莺莺的心目中,离人的泪水却能把树叶染红。

这表现了莺莺因这次离别心情是非常沉重的。

“泪染霜林醉”已经使情与景融为一体,而“晓”字则与下文“残照”相照应,又隐含着一夜之间离愁别绪尽染层林的意思,使主人公心境显得更为凄切。

所以说“染”“醉”二字极有份量。

真有握拨一弹,心摇神移的艺术感染力。

这支曲子化用了北宋范仲淹的词【苏暮遮】词句很类似:“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波上寒烟翠。

山映斜阳天接水,芳草无情,更在斜阳外”意境却不同。

王实甫用碧云密布,黄花满地,西风凄紧,北雁南归的深秋景物组成动态的却又是萎迷的意境,渲染出浓重的离情别绪。

这支曲子似宋词又非宋词,关键王实甫在意境上创新了,他用富有特征的景物,把莺莺的离别之情写得逼真、透彻。

因此收到了字字见情,景景见情的效果。

另外,我们从透视分析的角度还可作如下分析: 这五句曲词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的。

具体说,它用的是抒情点染法。

“总是离人泪”直抒离人之愁、之恨,这就叫“点”,也就是点明了此时莺莺的心情是愁、是恨。

而前面四句“碧云天,黄花地,西风紧北雁南飞,晓来谁染霜林醉”则是写景,不着“愁”字,而是借秋景来渲染、扩散这一愁情,这就叫“染”。

上染下点,点染结合,这就造成了沥沥在目,感情蕴藉,意味深长的艺术境界。

其次,这几句选取了蓝天的“云”,萎缩的“黄花”、“红叶”以及西风、归雁五种动态景物,十分典型,不仅是悲秋中最有代表性的景物,而且景物动态中含有比拟意义,与当时莺莺的心境十分吻合。

西风紧吹好像觉得有了凉意,使莺莺离愁别绪更加悲凉起来;北雁南飞,是为了归家,而张生此去赴试,恰好离家,使莺莺愁绪扩展;黄花萎缩,落叶纷纷,又好比莺莺的心境由昨夜成亲的兴奋转向今日别离的悲伤,步步下沉。

这就叫景寓情泄。

虽然写景中没半个情字,但处处都叫人觉得愁情浓得化不开。

再次,西风、云、黄花、红叶、归雁五种景物不是各自孤立的,而是自然地联系在一起的,西风扫落叶,萎黄花,风送云走、雁飞,将天上、地下的景物用秋风连在一起,景境自然天成,构成一幅完整的动态连贯画图,而画面的每个环节当中,都饱含着无限的愁情别绪,从而达到了寓情于景,而情更浓的艺术氛围。

如果说【端正好】这支曲子,主要采取了寓情于景的手法。

接下来的【滚绣球】则是从正面刻画了莺莺的难以离舍的复杂内心世界。

写出了莺莺的愁与恨。

“恨相见得迟,怨归去得疾。

柳丝儿长玉骢难系,恨不得倩疏林挂住斜晖。

马儿迍迍行,车儿快快随,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听得一声‘去也’,松了金钏;遥望见十里长亭,减了玉肌。

此恨谁知

”“归去”,这里指离别,“疾”:快,早。

玉骢:青白色的马,这里指张生骑的马。

系:系住。

不得:不能。

倩:这里作“请”、“央求”解释。

迍迍:行动迟缓,走得慢的样子。

“马儿”两句,是说张生骑马在前走,莺莺乘车在后面跟随。

清代毛西河解释说:“马在前,故行慢(要走得慢);车随后,故走得快(要跟随得快)。

”为什么会这样呢

他说“不欲离也”,就是不想分离,要想挨得近一些。

这种解释很准确。

破题儿:开头的意思。

“却告了相思回避,破题儿又早别离。

”意思是说相思才了。

别离又起。

“松了金钏”“减了玉肌”都是形容因为忧愁悲伤而消瘦。

钏:手镯。

在这支曲子里,作者借助于自然景物、车马、手饰等具体事物,并赋予丰富的联想和夸张,形象地从不同侧面展现了莺莺此时复杂的内心世界。

即将与张生分手了,莺莺的内心是十分痛苦的。

莺莺想到和张生经历了多少曲折、痛苦,才得到结合,不期然刚摆脱了相思之苦,却又马上生生地被迫分离,心中充满怨恨又万般无奈。

因此,她多么希望那长长的柳丝能够系住张生的马儿,留住不让他走;她又是多么希望那疏朗的树林能够挂住西沉的夕阳啊,让时间走得慢一些。

然而,柳丝难系,斜晖无情,玉骢无知,疏林难挂。

这是一种移情于物的表现,怨恨道旁的垂柳不肯系住行人之马,怨恨疏林不能挂住斜晖。

既然这些都是不可能实现的痴情的主观意愿,那么,唯一的希望就只能是让张生骑乘的马儿走得再慢一点,自己乘坐的车子跟得更紧一点——使得两情依依的亲人能够靠得更近一点,相随的时间更长一点。

但是,分手之处的长亭已经映入眼帘,别离的时刻已经逼近。

作者以高度夸张的手法,写人愁得顿时立刻地消瘦下来了,这种悲伤的心情有谁能够理解啊

礼教和爱情的矛盾,在这里表现得多么尖锐呀

金圣叹在评《西厢记》时说:“惊心动魄之句使读者易字失色。

”如果说,以上两支曲子都是莺莺内心独白,把莺莺的怨、恨、依恋反反复复写出,语言由含蓄变为火一样的迸发,曲文颇具元人小令淋漓尽致、直率裸露的特点,那么,接下来由红娘问莺莺“今日怎么不打扮?”引出的第三支曲子【叨叨令】便是人物心灵的直接剖露。

红娘的问话触发了莺莺感情的闸门,使她内心的愁绪奔涌而出。

“见安排着车儿、马儿,不由人熬熬煎煎的气;有甚么心情花儿、靥儿,打扮得娇娇滴滴的媚;准备着被儿、枕儿,则索昏昏沉沉的睡;从今后衫儿、袖儿揾泪做重重迭迭的泪。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

久已后书儿、信儿,索与我恓恓惶惶地寄。

”“熬熬煎煎”就是熬煎、煎熬。

这里形容愁绪难遣,忧心如焚的痛苦感受。

靥儿:原指嘴边的酒窝,这里指女子在脸部,额头、腮边那样一种的美容妆饰。

则索:是只得的意思。

后面“索与我牺牺惶惶的寄”一句中的“索”,是应,要,须的意思。

解释略有不同。

兀的:是“这”的意思。

“兀的”同“不”字连用,则表示反诘的语气,表示“这岂不”“这怎么不”的意思。

“也么哥”这是元曲中常用的句末衬字,也有表示语气的作用。

“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就是“这怎么不闷杀人啊”。

在【叨叨令】曲牌中必反复使用两次。

“恓恓惶惶”:匆忙不安的样子,这里作“急忙”,“赶紧”解。

这支曲子先从眼前车马行色牵动愁肠说起,从眼前的车马说到眼下的心情,从相思之苦,说到寄望之深,这沉重别离之情,是无心打扮的原因,回答了红娘的问话。

继而又设想今后孤单凄凉的生活情景:在了无情致的昏睡中和涕泪长流的悲愁中苦熬光阴。

想到这里,不由得心痛欲碎,发出了“兀的不闷杀人也么哥”的无可奈何的悲叹。

恨也吧,气也吧,然而,别离已无法挽回,于是,莺莺只得强抑悲痛,寄慰于别后的鱼雁传书。

其心情的苦痛是可想而知的。

在这段曲词里,他用了一串排比式的叠字句,每组之中,前句有两个带“儿”化韵的词,后面是双音词的重叠。

正如前人所评价的那样“语中重叠二字,正是呜咽其端说不出处。

”它层次分明地突现出剧中人物回环往复的浓烈感情,也成功地传达出掩抑泣诉的、像婉然低回的渠水,呜呜咽咽,如泣如诉的声气口吻。

到此为止,以上为“长亭送别”的第一部分。

它展现了这卷情景交融的别离图的第一个画面——赴长亭途中。

这三支曲子,或寓情于景,或直抒胸臆,它都生动地表现了莺莺被迫接受老夫人提出的条件以后,前往长亭为张生送行时的无可奈何的痛苦压抑的心情。

这三支曲子中,前两支写的含蓄、凝重,不但表现了莺莺的文学修养,而且也表现了她在痛苦欲绝之中不失相国小姐端庄个性特征。

第三支曲子用了一连串排比句式和重迭词,使语言既秀美又通俗,形象生动而富于动作感,一口气倾泻出积蓄心中的愁闷,真是妙笔生花。

西厢记长亭送别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