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黄金分割律触发台词

王者荣耀诸葛亮黄金分割率皮肤台词是什么 黄金分割率皮肤有什么台词

选人画面:你们是我最差的一届讲完这就下课耽误大分钟游戏中我在这里放了塔。

你给我解这个阳尔法又是一道送分题上次我就是在黑板这块位置讲的这题奇变偶不变,符号看象阻桃衅:你看你。

刚开学的时候是钻三,现在怎么成就是白银了呢你看着我看什么。

来。

你上来把这题解了你数学体育老师教的吧?彩蛋跟刘禅: 把你爸给我叫过来跟刘备: 你看看你孩子这次考的这个分数,再这样以后上不上得了高中都不一定跟周瑜: 周老师,这次我们班数学平均分又比你们班 高啊跟赵云: 赵老师啊,你这节体育课不行就让给我吧。

王者荣耀诸葛亮的被动怎么变颜色

王者荣耀的皮肤出得很多啊,除了新皮肤之外有一个星元皮肤也式出现了,那就是诸葛亮黄金分割率的星元皮肤,这个英雄拥有的人很多,这次应该也会有不少人入手吧。

感觉这款皮肤就是让诸葛亮从一个数学老师变成了各科老师,不同的衣服和书籍头发看上去也是差别蛮大的,很多星元皮肤配件也有自己的特效。

黑色衣服的诸葛亮技能感觉色调要暗很多,变成了暗红色,然后身边被动也是暗红色的了,你觉得这样的诸葛亮适合教什么学科呢

白色衣服诸葛亮的技能颜色就是粉红色的了,看上去就很阳光,这样的诸葛亮感觉就不太像一个教师,而是像邻家大哥哥一样了。

还有蓝色衣服的诸葛亮,完全就像职场人士,打出去的技能和周围的被动也变成了天蓝色,虽然这些技能只是颜色方面有一定的变化,但也是让人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和其他皮肤的星元配件相比,诸葛亮的星元配件感觉要多很多,各种配件之间的配合自然也就更多,那么来搭配一个自己喜欢的诸葛亮也就轻松多了,你最喜欢哪种搭配呢

整体来说,诸葛亮的星元皮肤可以说是让他的造型变得多了起来,加上一些配件还有技能改变的特效,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还是不错的。

王者荣耀诸葛亮新皮肤黄金分割率能碎片兑换吗 诸葛亮

诸葛亮新皮肤黄金分割率能碎片兑换吗?虽然诸葛亮的新皮肤马上就要上线,黄金分割率皮肤属于史诗皮肤,是永久上架的,并没有限定时间,不过这种新上线的皮肤是不能够通过碎片兑换的。

黄金分割率怎么获得?9月10日左右诸葛亮黄金分割率会正式上架,首周购买需要710点券,之后需要888点券购买,目前只有这么一种获得方法。

诸葛亮的新皮肤很好看,喜欢用这个英雄的玩家建议购买,并且购买划算。

中国传统的基本造园要素分析

人工美/自然美 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 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 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 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 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 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 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 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 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 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 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 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 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 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 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 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 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西方造园 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 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 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 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 高度。

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 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 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 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 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

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 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 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 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 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 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 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 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 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 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 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偶然性 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 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尽管组合变化可以 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 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 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 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

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 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 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正所谓造园无成 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 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含混 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 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 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 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 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 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 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 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 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出世 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 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 步贴近了现实。

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 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 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 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 山的模式。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 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

这时便滋生 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深深影响 到以后的园林。

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 得。

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 行公共活动。

唯理/重情 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 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 下成长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公元前六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 们提出的。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 推崇圆、正方形、直线。

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 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 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 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 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

这些绘画理论对于 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 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

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 的诗。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 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

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 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 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自然三水园林分几种形式?

你好

园林绿地的几种形式园林绿地的形式,可以分为三大类:规则式、自然式和混合式。

一、规则式园林又称整形式、建筑式、图案式或几何式园林。

西方园林,从埃及、希腊、罗马起到18世纪英国风景式园林产生以前,基本上以规则式园林为主,其中以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台地建筑式园林和17世纪法国勒诺特平面图案式园林为代表。

这一类园林,以建筑和建筑式空间布局做为园林风景表现的主要题材。

北京天安门广场园林、大连斯大林广场、南京中山陵园林以及北京天坛公园都属于规则式园林。

规则式园林的特点:1、地形地貌:在平原地区,由不同标高的水平面及缓倾斜的平面组成;在山地及丘陵地,由阶梯式的大小不同的水平台地、倾斜平面及石级组成。

2、水体设计:外形轮廊均为几何形;多采用整齐式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及整形水池、壁泉、整形瀑布及运河等为主,其中常以喷泉作为水景的主题。

3、建筑布局:园林不仅个体建筑采用中轴对称均衡的设计,以至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的布局,也采取中轴对称均衡的手法,以主要建筑群和次要建筑群形式的主轴和副轴控制全园。

4、道路广场: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外形轮廓均为几何形。

封闭性的草坪、广场空间,以对称建筑群或规则式林带、树墙包围。

道路均为直线、圻线或几何曲线组成,构成方格形或环状放射形,中轴对称或不对称的几何布局。

5、种植设计:园内花卉布置用以图案为主题的模纹花坛和花境为主,有时布置成大规模的花坛群,树木配置以行列式和对称式为主,并运用大量的绿篱、绿墙以区划和组织空间。

树木整形修剪以模拟建筑体形和动物形态为主,如绿柱、绿塔、绿门、绿亭和用常绿树修剪而成的鸟兽等。

6、园林其它景物:除建筑、花坛群、规则式水景和大量喷泉为主景以外,其余常采用盆树、盆花、瓶饰、雕像为主要景物。

雕像的基座为规则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轴线的起点、终点或交点上。

规则式园林给人的感觉是雄伟、整齐、庄严。

二、自然式园林又称为风景式、不规则式、山水派园林等。

我国园林,从有历史记载的周秦时代开始,无论大型的帝皇苑囿和小型的私家园林,多以自然式山水园林为主,古典园林中以北京颐和园、“三海”园林、承德避暑山庄、苏州拙政园、留园为代表。

我国自然式山水园林,从唐代开始影响日本的园林,从18世纪后半期传入英国,从而引起了欧洲园林对古典形式主义的革新运动。

广州越秀公园、流花湖公园、兰圃、西苑等属自然式园林。

自然式园林的特点:1、地形地貌:平原地带,地形为自然起伏的和缓地形与人工锥置的若干自然起伏的土丘相结合,其断面为和缓的曲线。

在山地和丘陵地,则利用自然地形地貌,除建筑和广场基地以外不作人工阶梯形的地形改造工作,原有破碎割切的地形地貌也加以人工整理,使其自然。

2、水体:其轮廓为自然的曲线,岸为各种自然曲线的倾斜坡度,如有驳岸也是自然山石驳岸,园林水景的类型以溪涧、河流、自然式瀑布、池沼、湖泊等为主。

常以瀑布为水景主题。

3、建筑:园林内个体建筑为对称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其建筑群和大规模建筑组群,多采取不对称均衡的布局。

全园不以轴线控制,而以主要导游线构成的连续构图控制全园。

4、道路广场:园林中的空旷地和广场的轮廓为自然形的封闭性的空旷草地和广场,以不对称的建筑群、土山、自然式的树丛和林带包围。

道路平面和剖面为自然起伏曲折的平面线和竖曲线组成。

5、种植设计:园林内种植不成行列式,以反映自然界植物群落自然之美,花卉布置以花丛、花群为主,不用模纹花坛。

树木配植以孤立树、树丛、树林为主,不用规则修剪的绿篱,以自然的树丛、树群、树带来区划和组织园林空间。

树木整形不作建筑鸟兽等体形模拟,而以模拟自然界苍老的大树为主。

6、园林其它景物:除建筑、自然山水、植物群落为主景以外其余尚采用山石、假石、桩景、盆景、雕刻为主要景物,其中雕像的基座为自然式,雕像位置多配置于透视线集中的焦点。

自然式园林在中国的历史悠长,绝大多数古典园林都是自然式园林。

体现在游人如置身于大自然之中,足不出户而游遍名山名水。

如承德避暑山庄集中国大江南北园林于一园之中,游览其中可欣赏到各种风格的园林景观。

自然式园林图片很多,我只选出几张供大家欣赏。

三、混合式园林园林中,如果规则式与自然式比例差不多的园林,可称为混合式园林。

如广州烈士陵园。

在园林规则中,原有地形平坦的可规划成规则式,原有地形起伏不平,丘陵、水面多的可规划自然式,树木少的可搞规则式,大面积园林,以自然式为宜,小面积以规则式较经济。

四周环境为规则式宜规划规则式,四周环境为自然式则宜规划成自然式。

林荫道、建筑广场的街心花园等以规则式为宜。

居民区、机关、工厂、体育馆、大型建筑物前的绿地以混合式为宜。

广州天河航天奇观就是属混合式园林。

本人认为学校不同于一般园林,如学生上、放校时人流量较大,还有课间休息、举行大型活动等需要较大的场地,所以学校的绿化设计应以混合式为佳,既有传统园林风格,又可保留较大的活动场地。

在面积较大的学校,这种风格很常见。

园林中的亭、台、楼、 榭;小品的石凳、石桌、藤架;水池中栽植着荷花等都具有典型的中国园林风味,中国园林建筑艺术是世界文化中最具特色的,它与中国传统文化的其他门类一起发展,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经历了一个长达两千多年的历史发展过程,有着极为丰富的文学、美学内涵。

其发展大致可分成三个时期即:先秦及秦汉时期的“自然时期”,此时期是从“囿”到“苑”的发展时期,其特点是占地宽广、工程浩大、人工设施增加;唐宋时期古典园林的形成时期,由汉代开端了中国园林发展进程,经过东汉、三国、魏晋南北朝到隋代统一中国的过渡,园林发展出现了两个特点,一是在苑囿的营建中注意了游乐和赏景的作用;二是绘画技术发展与造园艺术的发展互相促进。

形成时期突出的成就就是造园和文学、绘画的结合。

明清时期是中国古典园林的全盛时期,至此中国园林建筑艺术已具备了功能全,形式多及艺术化三个特点。

中西园林由于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的不同而风格迥异、各具特色。

尽管中国园林有北方皇家园林 和江南私家园林之分,且呈现出诸多差异,而西方园林因历史发展不同阶段而有古代、中世纪、文 艺复兴园林等不同风格。

但从整体上看,中、西方园林由于在不同的哲学、美学思想支配下,其 形式、风格差别还是十分鲜明的。

尤其是15~17世纪的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和法国古典园林与中国 古典园林之间的差异更为显著。

人工美/自然美中、西园林从形式上看其差异非常明显。

西方园林所体现的是人工美,不仅布局对称、规则、严 谨,就连花草都修整的方方正正,从而呈现出一种几何图案美,从现象上看西方造园主要是立足 于用人工方法改变其自然状态。

中国园林则完全不同,既不求轴线对称,也没有任何规则可循, 相反却是山环水抱,曲折蜿蜒,不仅花草树木任自然之原貌,即使人工建筑也尽量顺应自然而参 差错落,力求与自然融合,虽由人作,宛自天开。

人化自然/自然拟人化既然是造园,便离不开自然,但中西方对自然的态度却很不相同。

西方美学著作中虽也提到自然 美,但这只是美的一种素材或源泉,自然美本身是有缺陷的,非经过人工的改造,便达不到完美 的境地,也就是说自然美本身并不具备独立的审美意义。

黑格尔在他的〈〈美学〉〉中曾专门论 述过自然美的缺陷,因为任何自然界的事物都是自在的,没有自觉的心灵灌注生命和主题的观念 性的统一于一些差异并立的部分,因而便见不到理想美的特征。

美是理念的感性显现,所以自 然美必然存在缺陷,不可能升华为艺术美。

而园林是人工创造的,他理应按照认得意志加以改 造,才能达到完美的境地。

中国人对自然美的发现和探求所循的是另一种途径。

中国人主要是寻求自然界中能与人的审美心 情相契合并能引起共鸣的某些方面。

中国人的自然审美观的确立大约 可追溯到魏晋南北朝时代, 特定的历史条件迫使士大夫阶层淡漠政治而邀游山林并寄情山水见,于是便借情作为中介而体 认湖光山色中蕴涵的极其丰富的自然美。

中国园林虽从形式和风格上看属于自然山水园,但决非 简单的再现或模仿自然,而是在深切领悟自然美的基础上加以萃取、抽象、概括、典型化。

这种创造却不违背蔼然的天性,恰恰相反,是顺应自然并更加深刻的表现自然。

中国人看来审美不是 按人的理念去改变自然,而是强调主客体之间的情感契合点,即畅神。

它可以起到沟通审美主 体和审美客体之间的作用。

从更高的层次上看,还可以通过移情的作用把客体对象人格化。

庄 子提出乘物以游心就是认为物我之间可以相互交融,以致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因此西方造园 的美学思想人化自然而中国则是自然拟人化。

形式美与意境美由于对自然美的态度不同,反映在造园艺术上追求便各有侧重。

西方造园虽不乏诗意,但刻意追 求的却是形式美;中国造园虽也重视形式,但倾心追求的却是意境美。

西方人认为自然美有缺 陷,为了克服这种缺陷而达到完美的境地,必须凭借某种理念去提升自然美,从而达到艺术美的 高度。

也就是一种形式美。

早在古希腊,哲学家毕达哥拉斯就从数的角度来探求和谐,并提出了 黄金率。

罗马时期的维特鲁威在他的〈〈建筑十书〉〉中也提到了比例、均衡等问题,提出比例 是美的外貌,是组合细部时适度的关系。

文艺复兴时的达芬奇、米开朗琪罗等人还通过人体来论 证形式美的法则。

而黑格尔则以抽象形式的外在美为命题,对整齐一律、平衡对称、符合规 律、和谐等形式美法则作抽象、概括。

于是形式美的法则就有了相当的普遍性。

它不仅支配着建 筑、绘画、雕刻等视觉艺术,甚至对音乐、诗歌等听觉艺术也有很大的影响。

因此与建筑有密切 关系的园林更是奉之为金科玉律。

西方园林那种轴线对称、均衡的布局,精美的几何图案构图, 强烈的韵律节奏感都明显的体现出对形式美的刻意追求。

中国造园则注重景和情,景自然也属于物质形态的范畴。

但其衡量的标准则要看能否借它来 触发人的情思,从而具有诗情画意般的环境氛围即意境。

这显然不同于西方造园追求的形式 美,这种差异主要是因为中国造园的文化背景。

古代中国没有专门的造园家,自魏晋南北朝以 来,由于文人、画家的介入使中国造园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响。

而诗和画都十分注重于意 境的追求,致使中国造园从一开始就带有浓厚的感情色彩。

清人王国维说:境非独景物也,喜怒 哀乐亦人心中之一境界,故能写真景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

意境是要 靠悟才能获取,而悟是一种心智活动,景无情不发,情无景不生。

因此造园的经营要旨就 是追求意境。

一个好的园林,无论是中国或西方的,都必然会令人赏心悦目,但由于侧重不同,西方园林给我 们的感觉是悦目,而中国园林则意在赏心。

必然性/偶然性西方造园遵循形式美的法则,刻意追求几何图案美,必然呈现出一种几何制的关系,诸如轴线对 称、均衡以及确定的几何形状,如直线、正方形、圆、三角形等的广泛应用。

尽管组合变化可以 多种多样前变万化,仍有规律可循。

西方造园既然刻意追求形式美,就不可能违反形式美的法 则,因此园内的各组成要素都不能脱离整体,而必须一某种确定的形状和大小镶嵌在某个确定的 部位,于是便显现出一种符合规律的必然性。

中国造园走的是自然山水远的路子,所追求的是诗画一样的境界。

如果说它也十分注重于造景的 话,那么它的素材、原形、源泉、灵感。

等就只能到大自然中去发掘。

越是符合自然 天性的东西便越包含丰富的意蕴。

因此中国的造园带有很大的随机性和偶然性。

不但布局千变万 化,整体和局部之间却没有严格的从属关系,结构松散,以致没有什么规律性。

正所谓造园无成 法。

甚至许多景观却有意识的藏而不露,曲径通幽处,禅房草木生,山穷水尽疑无路,柳暗 花明又一村,峰会路转,有亭翼然,这都是极富诗意的境界。

中西相比,西方园林以精心设计的图案构成显现出他的必然性,而中国园林中许多幽深曲折的景 观往往出乎意料之外,充满了偶然性。

明晰/含混西方园林主从分明,重点突出,各部分关系明确、肯定,边界和空间范围一目了然,空间序列段 落分明,给人以秩序井然和清晰明确的印象。

主要原因是西方园林追求的形式美,遵循形式美的 法则显示出一种规律性和必然性,而但凡规律性的东西都会给人以清晰的秩序感。

另外西方人擅 长逻辑思维,对事物习惯于用分析的方法以揭示其本质,这种社会意识形态大大影响了人们的审 美习惯和观念。

中国造园讲究的是含蓄、虚幻、含而不露、言外之意、弦外之音,使人们置身其内有扑溯迷离和 不可穷尽的幻觉,这自然是中国人的审美习惯和观念使然。

和西方人不同,中国人认识事物多借 助于直接的体认,认为直觉并非是感官的直接反应,而是一种心智活动,一种内在经验的升华, 不可能用推理的方法求得。

中国园林的造景借鉴诗词、绘画,力求含蓄、深沉、虚幻,并借以求 得大中见小,小中见大,虚中有实,实中有虚,或藏或露,或浅或深,从而把许多全然对立的因 素交织融会,浑然一体,而无明晰可言。

相反,处处使人感到朦胧、含混。

入世/出世在诸多西方园林著作中,经常提及上帝为亚当、夏娃建造的伊甸园。

〈〈圣经〉〉中所描绘的伊 甸园和中国人所幻想的仙山琼阁异曲同工。

但随着历史的发展西方园林逐渐摆脱了幻想而一步一 步贴近了现实。

法国的古典园林最为明显了。

王公贵族的园林中经常宴请宾客、开舞会、演戏 剧,从而使园林变成了一个人来人往,熙熙攘攘,热闹非凡的露天广厦,丝毫见不到天国乐园的 超脱尘世的幻觉,一步一步走到世俗中来。

羡慕神仙生活对中国古代的园林有着深远的影响,秦汉时代的帝王出于对方士的迷信,在营建园 林时,总是要开池筑岛,并命名为蓬莱、方丈、瀛洲以象征东海仙山,从此便形成一种一池三 山的模式。

而到了魏晋南北朝,由于残酷的政治斗争,使社会动乱分裂,士大夫阶层为保全性命 于乱世,多逃避现实、纵欲享乐、邀游名山大川以寄情山水,甚至过者隐居的生活。

这时便滋生 出一种消极的出世思想。

陶渊明的〈〈桃花源记〉〉便描绘了一种世外桃源的生活。

这深深影响 到以后的园林。

文人雅士每每官场失意或退隐,便营造宅院,以按贫乐道、与世无争而怡然自 得。

因此与西方园林相比,中国园林只适合少数人玩赏品位,而不象西方园林可以容纳众多人进 行公共活动。

唯理/重情中西园林间形成如此大的差异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

这只能从文化背景,特别是哲学、美学思想 上来分析。

造园艺术和其他艺术一样要受到美学思想的影响,而美学又是在一定 的哲学思想体系 下成长的。

从历史上看,不论是唯物论还是唯心论都十分强调理性对实践的认识作用。

公元前六 世纪的毕达哥拉斯学派就试图从数量的关系上来寻找美的因素,著名的黄金分割最早就是由他 们提出的。

这种美学思想一直顽强的统治了欧洲几千年之久。

她强调整一、秩序、均衡、对称、 推崇圆、正方形、直线。

等。

欧洲几何图案形式的园林风格正是这种唯理美学思想 的影响下形成的。

与西方不同,中国古典园林是滋生在中国文化的肥田沃土之中,并深受绘画、诗词和文学的影 响。

由于诗人、画家的直接参与和经营,中国园林从一开始便带有诗情画意的浓厚感情色彩。

中 国画,尤其是山水画对中国园林的影响最为直接、深刻。

可以说中国园林一直是循者绘画的脉络 发展起来的。

中国古代没有什么造园理论专著,但绘画理论著作则十分浩瀚。

这些绘画理论对于 造园起了很多指导作用。

画论所遵循的原则莫过于外师造化,内发心源。

外师造化是指以自然 山水为创作的楷模,而内发心源则是强调并非科班的抄袭自然山水,而要经过艺术家的主观感受 以粹取其精华。

除绘画外,诗词也对中国造园艺术影响至深。

自古就有诗画同源之说,诗是无形的画,画是有形 的诗。

诗对于造园的影响也是体现在缘情的一面。

中国古代园林多由文人画家所营造,不免要 反映这些人的气质和情操。

这些人作为士大夫阶层无疑反映着当时社会的哲学和伦理道德观念。

中国古代哲学儒、道、佛的重情义,尊崇自然、逃避现实和追求清净无为的思想汇合一起形成 一种文人特有的恬静淡雅的趣味,浪漫飘逸的风度和朴实无华的气质和情操,这也就决定了中国 造园的重情的美学思想

罗斯福新政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罗斯福新政 罗斯福新政一、罗斯福是如何实施新政的 在美国乃至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爆发于1929年至1933年的经济危机和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给人们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以致于研究现代资本主义经济,不可回避的要研究这段历史。

1929年10月24日,在美国历史上被称为“黑色的星期四”。

在此之前的 1929 年夏天,美国还是一片歌舞升平,夏季的三个月中,美国通用汽车公司股票由 268 上升到391, 美国钢铁公司的股票从165上升到258,人们见面时不谈别的,只谈股票,直至9月份,美国财政部长还信誓旦旦地向公众保证:“这一繁荣的景象还将继续下去”。

但是,10月24日这一天,美国金融界崩溃了,股票一夜之间从顶巅跌入深渊,价格下跌之快,连股票行情自动显示器都跟不上趟,股票市场的大崩溃导致了持续四年的经济大萧条,从此,美国经济陷入了经济危机的泥淖,以往蒸蒸日上的美国社会逐步被存货山积、工人失业、商店关门的凄凉景象所代替。

86000 家企业破产, 5500 家银行倒闭,全国金融界陷入窒息状态,千百万美国人多年的辛苦积蓄付诸东流,GNP 由危机爆发时的 1044亿美元急降至 1933 年的742亿美元,失业人数由不足 150 万猛升到 1700 万以上,占整个劳动大军的四分之一还多,整体经济水平倒退至 1913 年。

农产品价值降到最低点,农民将牛奶倒入大海,把粮食、棉花当众焚毁的现象屡见不鲜。

富兰克林·罗斯福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取代了焦头烂额的胡佛,当选为美国第 32 届总统。

他针对当时的实际,顺应广大人民群众的意志,大刀阔斧地实施了一系列旨在克服危机的政策措施,历史上被称为“新政”, 新政的主要内容可以用“三R”来概括 , 即复兴 (Recover) 、 救济 (Relief) 、改革 (Reform) 。

由于大萧条是由疯狂投机活动引起的金融危机而触发的。

罗斯福总统的新政也先从整顿金融入手。

在被称为“百日新政” (1933年 3月9日至6月16日 ) 期间制订的15 项重要立法中 , 有关金融的法律占 1/3 。

罗斯福于1933年3月4日宣誓就任总统时,全国几乎没有一家银行营业,支票在华盛顿已无法兑现。

在罗斯福的要求下,3 月 9 日,国会通过《紧急银行法》,决定对银行采取个别审查颁发许可证制度,对有偿付能力的银行 , 允许尽快复业。

从 3 月 13日至15 日,已有 14771 家银行领到执照重新开业,与 1929 年危机爆发前的 25568 家相比,淘汰了10797 家。

罗斯福采取的整顿金融的非常措施,对收拾残局、稳定人心起了巨大的作用。

公众舆论评价,这个行动犹 如“黑沉沉的天空出现的一道闪电”。

罗斯福在整顿银行的同时,还采取了加强美国对外经济地位的行动。

从 1933 年 3月10 日宣布停止黄金出口开始,采取一个接一个的重大措施:4月5日,宣布禁止私人储存黄金和黄金证券 , 美钞停止兑换黄金 ;4月19日 , 禁止黄金出口,放弃金本位; 6 月 5 日,公私债务废除以黄金偿付; 1934 年1月10日,宣布发行以国家有价证券为担保的 30 亿美元纸币 , 并使美元贬值 40.94% 。

通过美元贬值,加强了美国商品对外的竞争能力。

这些措施 , 对稳定局势 , 疏导经济生活的血液循环,产生了重要的作用。

在“百日新政”期间,罗斯福在解决银行问题的同时,还竭力促使议会先后通过了《农业调整法》和《全国工业复兴法》,这两个法 律成了整个新政的左膀右臂。

罗斯福要求资本家们遵守“公平竞争”的规则,订出各企业生产的规模、价格、销售范围;给工人们订出最低工资和最高工时的规定,从而限制了垄断,减少和缓和了紧张的阶级矛盾。

在得到大企业的勉强支持后,罗斯福随之又尽力争取中小企业主的支持。

他说大企业接受工业复兴法固然重要,“而产生丰硕成 果的领域还在于小雇主们 , 他们的贡献将是为 1 至 10 人提供新的就业机会。

这些小雇主实际上是国家骨干中极重要的部分,而我们的计划的成败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他们。

”中小企业的发展,为美国社会的稳定、经济的复苏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新政的另一项重要内容是救济工作。

1933 年 5 月,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将各种救济款物迅速拨往各州,第二年又把单纯救济改为“以工代赈”,给失业者提供从事公共事业的机会,维护了失业者的自力更生精神和自尊心。

罗斯福执政初期,全国 1700 多万失业人员及其亲属维持生计全靠州政府、市政府及私人慈善事业的帮助和施舍。

但这部分财源相对于如此庞大的失业大军,无异于杯水车薪。

解决这一复杂的社会问题,只有联邦政府才能办到。

罗斯福新政的第一项措施,就是促请国会通过的民间资源保护队计划。

该计划专门吸收年龄在 18 岁到 25 岁,身强力壮而失业率偏高的青年人,从事植树护林、防治水患、水土保持、道路建筑、开辟森林防火线和设置森林望塔,第一批招募了 25 万人,在遍及各州的 1500 个营地劳动。

到美国参战前,先后有 200 多万青年在这个机构中工作过,他们开辟了 740 多万英亩国有林区和大量国有公园。

平均每人每期干 9 个月,月 工资中拿出绝大部分作赡家费,这样在整个社会扩大了救济面和相应的购买力。

对于千千万万依赖州、市养活的人们,罗斯福还敦促国会通过联邦紧急救济法,成立联邦救济机构,合理划分联邦政府和各州 之间的使用比例,制定优惠政策鼓励地方政府用来直接救济贫民和失业者。

新政期间,全美国设有名目繁多的工赈机关,综合起来可分成两大系统:以从事长期目标的工程计划为主的公共工程署 ( 政府先后拨额 40 多亿美元 ) 和民用工程署 ( 投资近 10 亿美元 ) ,后者在全国范围内兴建了18万个小型工程项目,包括校舍、桥梁、堤坎、下水道系统及邮局和行政机关等公共建筑物 , 先后吸引了 400 万人工作,为广大非熟练失业工人找到了用武之地。

后来又继续建立了几个新的工赈机构。

其中最著名的是国会拨款 50 亿美元兴办的工程兴办署和专门针对青年人的全国青年总署,二者总计雇佣人员达 2300 万,占全国劳动力的一半以上。

到二战前夕,联邦政府支出的种种工程费用及数目较小的直接救济费用达 180 亿美元,美国政府藉此修筑了近 1000 座飞机场、12000 多个运动场、800 多座校舍与医院,不仅为工匠、非熟练工人和建筑业是创造了就业机会,还给成千上万的失业艺术家提供了形形色色的工作,是迄今为止美国政府承担执行的最宏大、最成功的救济计。

这一笔钱经过工人的口袋、通过不同渠道和消费,又回到了资本家手中,成为以政府投资刺激私人消费和个人投资的“引动水”。

从 1935 年开始的第二期“新政”,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着重通过社会保险法案、全国劳工关系法案、公用事业法案等法规,以立法的形式巩固新政成果。

罗斯福认为,一个政府“如果对老者和病人不能照顾,不能为壮者提供工作,不能把年青人注入工业体系之中,听任无保障的阴影笼罩每个家庭,那就不是一个能够存在下去,或是应该存在下去的政府”,社会保险应该负责“从摇篮到坟墓”整个一生。

为此,制定了《社会保险法》,法律规定,凡年满 65 岁退休的工资劳动者,根据不同的工资水平,每月可得 10 至 85 美元的养老金。

关于失业保险,罗斯福解释说:“它不仅有助于个人避免在今后被解雇时去依靠救济,而且通过维持购买力还将缓解一下经济困难的冲击。

”保险金的来源 , 一半是由在职工人和雇主各交付相当工人工资 1 %的保险费,另一半则由联邦政府拨付。

这个社会保险法,反映了广大劳动人民的强烈愿望,受到美国绝大多数人的欢迎和赞许。

1937 年5月24日 , 罗斯福向国会提交了受到广泛注意的关于最低工资最高工时立法的咨文。

咨文承认“我国人口的三分之一,其中绝大多数从事农业或工业,吃不好,穿不好,住不好”。

“我们必须铭记我们的目标是要改善而不是降低那些现在营养不良、穿得不好、住得很糟的那些人的生活水平。

我们知道,当我们工人的一大部分还没有 就业的时候,超时工作和低水平的工资是不能提高国民收入的。

”由国会没有对法案采取行动, 1937 年 10 月 12 日,罗斯福再次提出,直到 1938 年 6 月 14 日通过。

这就是《公平劳动标准法》 ( 又称《工资工时法》 ) ,它的主要条款包括每周 40 小时工时,每小时 40 分最低工资;禁止使用 16 岁以下童工,在危险性工业中禁止使用 18 岁以下工人。

关 于最低工资的规定,随着经济的发展,日后陆续有所调整。

这些社会立法,虽属社会改良的范畴,但对广大人民特别是工资劳动者甚有好处。

为了解决社会保险制度的联邦经费来源问题,罗斯福破天荒地实行了一种按收入和资产的多寡而征收的累进税。

对 5 万美元纯收入和 4 万美元遗产征收 31 %, 500 万美元以上的遗产可征收 75 %;公司税过去一律是 13.75 %,根据 1935 年税法,公司收入在 5 万美元以下的税率降为 12.5 %, 5万美元以上者增加为 15 %。

到 1939 年,罗斯福总统实施的新政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新政几乎涉及美国社会经济生活的各个方面,其中多数措施是针对美国摆脱危机,最大限度减轻危机后果的具体考虑,还有一些则是从资本主义长远发展目标出发的远景规划,它的直接效果是使美国避免了经济大崩溃,有助于美国走出危机。

从 1935 年开始,美国几乎所有的经济指标都稳步回升,国民生产总值从 1933 年的 742 亿美元又增至1939年的 2049 亿美元,失业人数从 1700 万下降至 800 万 , 恢复了国民对国家制度的信心,摆脱了法西斯主义对民主制度的威胁,使危机中的美国避免出现激烈的社会动荡,为后来美国参加反法西斯战争创造了有利的环境和条件,并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二战以后美国社会经济的发展方向。

诚然,罗斯福的“新政”措施,最终目的是为了加强国家资本主 义,以克服经济危机,巩固资本主义制度。

“新政”是他医治资本主义社会的疾病在常规疗法不能奏效的情况下试用的一种试验性的疗法。

事实上,“新政”的某些措施也有不足之处,这也每每成为他的政敌发难的理由。

“新政”实施过程中利益受损的阶层也曾予以抵制和诽谤,甚至作为新政初期重要内容的《工业复兴法》及另外两项法案也在时隔两年后被最高法院裁定为违宪。

但是,只要我们真正以历史唯物主义的态度审视“新政”,就不难看出,“新政”号准了美国经济 和社会生活的脉博,“使人们能够重返工作,使我们的企业重新活跃起来”的口号,符合广大劳动人民的利益,充分唤起了他们的积极性。

罗斯福把保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保证公民就业作为政府的责任,尤其是以工赈的形式修建的一大批工程项目,不仅大大缓解了失业困难,刺激了经济的早日复苏,而且许多基础设施建设使美国经济受益无穷。

新政留下了大量防止再次发生大萧条的措施和政策,为美国投入二次大战及战后的快速崛起奠定了坚实的基础,罗斯福也因此成为自亚伯拉罕·林肯以来最受美国和世界公众欢迎的总统而永载史册。

二、我们应怎样借鉴新政 尽管我国经济已经实现软着陆,发展的势头良好,国家经济实力显著增强。

未雨绸缪,防患未然,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在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中,还存在着不少矛盾和问题。

主要是:相当多的国有企业生产经营困难,下岗和失业人员增多,就业压力加大;农业基础仍然薄弱,经济建设中盲目投资、重复建设现象比较普遍,国民经济整体素质和效益不高;金融监管不够健全,金融秩序在某些方面比较混乱;地区发展差距仍然明显存在,收入分配关系还没有理顺,城乡都有部分群众生活比较困难。

中国经济景气监测中心对 5.8 万户国有工业企业追踪监测表明 , “ 1 至 4 月份国企指数再度下滑,达到- 109 点,比 1 至 3 月份下降 28 点,比上年同期下降 103 点……国有亏损企业生产经营状况进一步恶化 , 亏损面扩大 , 亏损额上升 ,1 至 4 月份亏损额 上升 31.6 %,造成全部国有企业净亏 88.7 %亿元。

”又据一九九七年 度劳动事业发展统计公报显示,“公有经济吸纳就业人数减少,到去年年底全国国有企业尚有下岗未就业人员 634.3 万人” , 在全国 8.46 亿劳动力中,每年新增就业人员就有 710 万 , 占劳动力总数 80%左右的农村劳动力又常常处于间歇性待业状态。

应当明确,这些问题的出现是我们在改革深化、经济发展中的必然现象,是前进中的问题,根本不同于西方国家经济危机时期发生的大量失业现象,也有别于我国六十年代经济困难时出现的就业需求严重不足的情况。

解决这些问题,只能立足现阶段实际,制定符合中国国情的政策、措施。

现实是历史的重复和延续。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虽然三十年代美国总统罗斯福推行的“新政”措施,已过去了半个多世纪,美国的国情和我国当前面临的情况也大不相同,但其对解决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些现实问题,尤其是启动市场和实施“再就业”工程,还有诸多可资借鉴之处。

1 、强化金融监管力度,实行正确的货币政策,防止金融风险。

现代金融政策对国民经济具有极大的调节作用,而现代经济危机也多由金融界的混乱引起。

去年以来,东南亚的金融危机波及许多国家,我国由于经济发展态势良好,保持了金融市场和人民币的汇率稳定。

但必须从中吸取教训,采取积极措施,努力防范和化解可能出现的消极影响。

实际上,这次金融危机对我国大量的产品以出口东南亚国家为主的劳动密集型企业的影响也是明显的,会使一些企业的经营形势更加严峻,导致下岗、失业的职工人数越来越多。

这也警示我们,要时刻注意虚拟资本急剧膨胀的负面影响,预防“泡沫经济”的出现,保持适度外汇储备,加强金融监管力度,及时发现和疏散金融风险,在开放外资和金融市场方面一定要慎重行事。

同时,要在优化产业和产品结构上狠下功夫,尽快实现经济结构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努力消除投资膨胀、房地产和股市过热、低水平重复建设、金融机构不良资产急剧增加等因素对经济发展造成的隐患,从多方面做好抵御金融危机的准备,防止由于金融政策的失误对国民经济和广大人民群众生活带来不应有的损失。

2 、以工代赈 , 启动市场。

政府增加对基础设施的投入 , 通常能带来几倍于投资额的社会总需求和国民收入,起到经济学上所说的“乘数效应”。

这方面,“新政”通过兴办基础设施和公共项目促进经济复苏并藉此帮助失业者的做法堪称典范,世人有目共睹。

目前,基础设施建设的滞后仍是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亚洲金融风暴的影响也使通过增加国内投资和国内需求来保证国民经济持续增长显得更迫切、更有必要。

推行这个战略措施,我们有许多有利条件:城乡居民储蓄余额近 5 万亿元,储蓄率远远高于其他国家,有外汇储备和外币存款 1800 多亿元,社会上还有数万亿元手持现金和流动资金;有各类库存、积压物资近千万元,粮食储备丰富;全国转产的国有集体企业有数万亿元资产的厂房、设备、场,有条块分割体制下形成的盲目建设、重复投资项目和半截子工程等等。

同时,我国丰富的劳动力资源也亟需在这些领域施展才能,开辟新的就业门路。

中央已经根据经济增长和结构调整的需求,在扩大内需、增加投资等方面采取了一些必要的措施,提出了三年增加政府投资 7500 亿美元的计划。

现在要紧的是加强投资启动,集中一切可以利用的资金向社会发行建设公债,在全国有计划地逐批兴建农田水利、铁路、公路、文化体育设施及其它公共工程项目,开发一批投资小、见效快的劳动密集型产业,增加就业岗位,提高全体国民的收入水平,有效地刺激合理消费,促进生产,尽快形成“经济增长、财富增加、收入提高、需求扩大”的良性循环链。

3 、注重保护和发展民族工业。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逐渐形成了多种经济成份并存的局面,由于国家采取一系列优惠政策,“三资”这些年呈现出急剧上升的势头,对增强我国整体经济实力,促进企业科技进步、产品更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同时也给民族工业的发展以挤压。

毫无疑问,我们应当继续实行吸引外资的政策,但制定保持民族工业的政策更是我们国家长久发展的大计。

集体企业、乡镇企业和个体私营企业都是社会主义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应为他们创造更加宽松的环境,提供优惠的政策,特别是信贷政策,促其更快更好地发展。

只有给民族工业创造更加适宜的政策和社会环境,给民族工业减轻税负,重视科技改造、科学管理,才能逐步增强其自我积累、自我发展、自我改造的能力和市场竞争力,才能吸引更多的资本、资源流向工业,才能创造更多的就业机会,吸纳农村剩余劳动力。

加快工业化和现代化的进程。

4 、重视农业,强本固基。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没有农业的现代化就没有全国的现代化,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会有全国人民的小康。

罗斯福“新政”把城市的繁荣和乡村的振兴联在一起考虑,强调“如果农村人口没有足够的购买力购买鞋子、衣服、汽车,那么工业 中心也要受苦”。

在政策上则重视对农业的救济、植树造林,由政府开发电力资源等等。

我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居住在农村。

近年来,农业的基础地位在一片“加强”声中实际上受到一定程度的削弱,农村市场远没有开发起来。

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给广大农民带来了实惠,但对农业不合时宜、不分章法地乱干预,农副产品的卖难和不断加重的农民负担又在不时地抵销着这种实惠。

农村存在着大量剩余劳动力,却又有大量的草场、荒漠、荒山、滩涂等资源无力开发。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农村市场的萎缩是整个社会有效需求不足、国有企业职工下岗失业的重要因素。

无论从社会稳定、城乡协调发展,还是从提高中华民族素质、文明水平的角度来看,都必须重视并加强对农业和农村问题的研究,从宏观上制定切实可行的农村经济发展计划,在政策上给予农业、农村、农民进一步的扶持、引导和帮助,实现农村发展、农业增产、农民增收。

当前,在启动农村市场、乡镇企业二次创业、发展农村个体私营经济、调整农村经济结构、开发利用农村闲置资源等诸多方面都有很大的潜力,除了政策、科技、投入以外,积极引导、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和国有企业、政府机关下岗分流人员投身这些领域,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不失为一种正确的选择。

5 、充分利用人才资源,大力促进再就业工程。

我们现在进行的改革,实际是自八十年代农村改革以来的第二次生产力解放运动。

劳 动力始终是生产力中最活跃、最具创造力的因素。

充裕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是广大发展中国家独特而巨大的投入要素。

一个穷困潦倒的天才,如果生活的唯一目的是考虑如何才能不再挨饿,那么纵然他是盖世英雄,也难有用武之地。

在我国政府机关和国有企业大量的被精减干部和下岗职工中,绝大部分是各行各业出类拔萃的人才,起码也是具有一定文化素养的熟练劳动力。

在原有体制下,这些巨大资源并没有得到合理配置,有些被长期闲置,甚至有些在逆向运动,产生负面经济效益,这是最大的浪费。

回顾农村改革的历程,成功的关键之一是以家庭联产承包为主的责任制调动了广大农民的积极性,为他们的聪明才智得以充分发挥提供了广阔的舞台。

目前分流下岗的劳动力群体,从总体上看,与农村劳动力相比,无论在知识结构、技术水平、管理能力、内外交往等各个方面都具有更大的优势,是一笔宝贵财富。

一旦这些劳动力资源得到合理配置、优化组合,将是推动我国经济建设的一股巨大力量。

用好、用活这些人才资源,各级政府责无旁贷。

政府各部门应该以此为目标,根据各自职责制定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逐步建立完善系统的再就业机制,做好就业服务工作,加快劳动力市场的建设,建立和完善劳动力供求信息网络,为下岗职工提供求职、招聘信息,加强就业指导和培训,引导下岗职工自主择业、自强创业、依靠市场找职业,从多方面提高下岗职工的再就业能力,为实施再就业工程创造良好的社会氛围,力争使全国绝大多数劳动者“人人有饭吃,人人有活干”。

6 、建立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制度。

我国的下岗分流人员中,国有企业职工占绝大多数。

几十年来,他们为国家经济建设、改革开放和企业的发展壮大作出了不可磨灭的功绩。

造成目前许多国有企业隐入困境、富余人员过多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相当长的一个时期内,我们在就业模式、就业制度上,对劳动力实行由国家主要是由国有企业包下来的办法,还有如盲目建设、重复建设导致产品没有市场,企业经营难以为继;有的由于企业用人不当,管理不善造成企业停产停工,职工不得不下岗待业;有的国有企业经营机制转变慢,不适应市场经济发展要求;有的是由于企业产品、技术和经济结构调整而导致职工调整和转移就业岗位,等等。

现有政府机关也大多是计划经济时 期的产物,数次改革都没能走出“膨胀-精减-再膨胀-再精减”的怪圈,导致人员越来越多,而职能没有大的转变,甚至有些在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起到了一些负面作用。

企业和政府机关的这些 富余人员必然要在改革进程中首当其冲,率先加入下岗待业的行列,这是大势所趋。

但这部分人决不是社会的包袱,他们用自身下岗的实际行动为国家各项改革创造了良好环境,用特殊的方式为社会作出了贡献。

政府和全社会要尽全力解决他们的困难。

罗斯福“新政”的最初措施就是成立联邦紧急救济署,由政府拨出专款用来给失业者提供工作,一时找不到工作则作为生活必需的衣食住费用。

我们欣喜地看到,党中央、国务院和地方各级党委、政府对此已有明确的认识,并正在付诸于各种实际行动。

最近召开的全国有企业下岗职工基本生活保障和再就业工作会议已作出相应的部署,明确了政府、企业、社会分别承担的责任。

在我国,由于下岗、失业现象出现的时间短,而政府的再就业机制、措施还不完善、不配套,在下岗失业职工没有找到新的就业岗位以前,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费用是最关键的一个环节,显得尤为重要,事关职工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党的全心全意依靠工人阶级的方针,事关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大局,务必高度重视,切实抓好。

7 、健全法律法规,保证各项改革的顺利进行。

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

现代经济的发展与法律的逐步健全完善是分不开的。

罗斯福新 政的成功经验之一是在推行过程中颁布实施了一整套法律法规,把新政措施以立法的形式确定下来。

如先后颁布的《农业调整法》、《全国工业复兴法》、《社会保障法案》、《工资工时法》等。

在向市场 经济体制转化过程中,我国的就业政策已由“统包统配”变为指导就业,由政府安置变为市场调节。

伴随国企改革的深入,下岗、失业和再就业日益成为新的经济现象,亟需政府部门全方位建立社会保障,为下岗失业职工进行失业、工伤保险、生育保险、医疗保险等,尤其 需要以法律手段推动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这样有助于广大职工在失业下岗后既可不过分依靠救济,又能维持基本的购买力,缓解经济困难对他们的冲击。

要努力保持各项政策、法规的严肃性,确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同时又要保持政策的连续性,避免执行不一,出现互相撞车的现象。

如我们既然鼓励下岗失业职工积极从事个体私营经济,就要同时保证堵住向他们乱摊派、乱集资、乱罚款的口子,真正使他们的正当权益受到法律的保护。

8 、切实转变政府职能。

保证国民经济的正常运行和公民充分就业是政府的应尽职责。

现代社会经济的发展越来越离不开政府的正常干预和宏观调控。

回顾人类发展历史,人们会发现,上层建筑必须适应经济基础,否则,便会成为束缚生产力发展的桎梏。

每当生产力发展到一个关键的转折时期,政府的制度就必然发生相应的变革。

我国现行政府机构的基本框架,是在原有计划经济条件下逐步形成的。

过去虽然进行过多次调整和改革,但由于历史条件限制和宏观环境制约,很多问题未能得到根本性的解决,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矛盾日益突出,已到了非改不可的程度。

九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已经明确了政府机构改革的基本思路,自身改革已逐步纳入了各级政府的议事日程。

机构改革的意义并不仅仅在于裁撤机构、削减冗员,而在于彻底转变传统的治理国家的方式,采用先进科学的方法,迅速适应经济全球化浪潮的要求。

根据这个要求,本着精减、统一、效能的原则,着重在转变政府职能、实现政企分开、建立科学规范的运行机制上下功夫,对政府部门该加强的加强,该合并的合并,该撤销的撤销,并按照权责一致的要求,合理调整部门的职责权限,加强宏观调控和执法监督部门,明确划分部门之间的职责分工,完善行政运行机制,决不能允许几个部门办同一件事的现象继续存在下去,为改革发展稳定创造良好的环境。

请问西方现代景观设计分哪些理论流派不胜感激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之追根溯源摘 要:现代极简主义景观是一个在当代表现非常活跃,具有重要影响力的景观设计流派,本文尝试 通过对极简主义景观产生、发展的历史渊源的探寻,从一个方面阐述在现代景观设计中如何继承发扬传统的 问题。

关键字:极简主义景观;传统;历史渊源;古典园林极简主义景观在形式上追求极度简化、客观、抽象,以很少的设计元素控制大尺度的空间,但对观众的影响和冲击力却十分迅速和直接,简单中彰显着复杂,纯净中映射出神秘。

极简主义景观是现代主义景观的总结与发展。

向前追溯,极简主义有着久远的思想渊源。

早在春秋战国时代的中国,哲学家老子就曾经有“少则多,多则感'的说法,而在西方,古希腊时期哲学家柏拉图在论述几何立方体时,就已提出了简单极少的观点。

处于不同文化体系下的古代东方和西方艺术中,都曾经以不同的方式体现出对极简的追求。

1 东方渊源早在13世纪,通过马可?波罗所著《东方见闻录》西方人就开始了解中国文化,此后并一直保持着相当的好奇和热情,具体到造园艺术,“中国热”更在18世纪的英国风景式园林中达到高潮。

中国园林中对意境的营造和以少胜多的抽象手法对极简主义景观产生了不可忽视的影响。

查尔斯?詹克斯在其《现代建筑语言》书中,指出“中国园林有实际的宗教上和哲学上的玄学背景”,佛、道对中国文化乃至以中国文化为代表的东方文化都有着深远的影响。

禅宗源于佛教文化宗派,是在中国文化土壤上形成的一个中国佛教宗派。

它不仅吸收了以往佛教诸派思想以及玄学思想之所长,而且还融合了中国文化中有关人生问题的思想精髓,从而与华夏民族注重现实生活的文化传统构成水乳交融的整体,与儒、道一并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三大基本组成。

提倡通过个体的直觉体验和沉思冥想的思维方式,从而在感性中通过悟境而达到精神上的一种超脱,与自山禅悟折射出十足的空寂、空灵,淡远却不乏明净、流动、静谧的气韵。

中唐时期,禅宗美学的兴起,将审美与艺术中主体的内心体验、直觉感情等的作用,提到极高的地位,使之得以深化,并把禅宗思想融入到中国园林的创作中,从而将园林空间的“画境”升华到“意境”。

从禅宗的观点看,时间万物都是佛法或本心的幻化,这就为园林这种形式上有限的自然山水艺术提供了审美体验的无限可能性,即打破了小自然与大自然的根本界限这在一定的思想深度上构筑了中国文人园林中以小见大、咫尺山林的园林空间。

小中见大的创作手法在我国源远流长的古代文化艺术中应用是十分广泛的,如“长河无点墨,但见笔纵横”的中国绘画留白处理,及“不着一字,尽得风流”的中国古诗词在禅宗看来,规定性越小,想像余地就越大,因而少能胜多,只有简到极点,才能余出最大限度的空间去供人们揣摩与思考。

除了以小见大的创作方法以外,中国园林中还注重“淡”的表现,一是景观本身具有平淡或枯淡的视觉效果,其中简、疏、古、拙等都可构成达到这一效果的手段,一是通过“平淡无奇”的暗示,触发你的直觉感受,从而在思维的超越中达到某种审美体验。

公元12世纪,禅宗思想进入日木,并慢慢地渗入到日本人生活和文化等各个层面,并在与本土文化的不断碰撞、融合中,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哲学思想。

到了日本室町时代,禅宗思想开始影响园林艺术的创作。

禅宗所主张的纯粹依靠内心省悟,排除一切言语、文字和行为表达的主观唯心主义思想,将日木园林的创作,从各种物质条件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僧侣们运用非常单纯的材料、极为简练的手法,营建禅寺园林??一种观照式的庭园,表现广大无限的自然界和内心幽幻的宗教世界,让人们通过静坐、观赏和内省,达到对宗教境界的感悟,把日木的枯山水推向纯净、抽象的极致。

极简主义景观设计代表人物彼特?沃克(Peter Walker)认为“园林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早在建筑之前就已经进入现代主义阶段,因为在日木传统园林和17世纪法国园艺师德鲁?勒?诺特的规则式园林中,古典主义的真正精神和现代主义的萌芽都已十分明显”。

将简洁潜存于复杂之内的哲学精华,在他的园林中独特的细节或宏观的整体中都有所体现,如他所设计的哈佛大学唐纳喷泉(Tanner Fountain)(图1)、日本京都高科技中心景观和日本Minato-ku的IBM大楼庭院景观(图2)都是极富禅意的作品,淋漓尽致地表现出传统日本园林静观和冥想的特点。

禅宗园林对他的作品影响之深远可见一斑。

“极简”,并不是简单,而是将物体形态的通俗表象,提升凝练成为一种高度概括的抽象形式;“极简”,是文化提炼,是摈弃陈俗与浮华,直至本原,诚如禅悟所求,要人摆脱千般计较,万种索求这些外在束缚与迷乱,在万象之中直觉体悟生命的原本面目,从而达到精神的圆满与永恒。

现代极简主义景观运用简洁的形式表达深远的意境,创造出一种沁人心脾的神秘感,这些和禅宗的思想内涵显然有着相似之处。

中国园林作为受道家哲学思想影响的艺术,以对物我相融的意境为追求目标,中国园林所追求的美,首先是一种化景物为情思的意境美,一种“无我”的,充满“至乐”“人乐”的艺术精神,它不强求直观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那些能引起思想情感活动的自然因素摄取到园林中来,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手法反映高尚、深邃的意境。

其次,才是花木竹石本身的形式美,这就是中国园林的内在精神。

在中国园林中,山水强调的是介于现实与理想,局部与整体的一种转换过程,所以往往采用抽象的手法,即在写意和模仿自然之间保持一种张力平衡,并不强求重现自然山水的形象,而是把自然景物中最能引导思想情感的要素提取出来,经过抽象以象征性的题材和洗炼的手法反映俯仰自得,游心太玄,有限中见无限的意境使观赏的人既感到自然,又发人深思所谓“山水无得失,得失在人心;诸法本无大小相,大小在人情”,就强调了感情的抽象力。

现代极简主义则索性以抽象还原的符号直接构成作品,在构图上强调几何和秩序,多用简单的几何母题如圆、椭圆方、三角或者这些母题的重复以及不同几何系统之间的交叉和重叠,简约、客观、无主题,把抽象的手法发挥到了极至。

如沃克设计的德克萨斯州的索拉那(Solana) IBM研究中心园区景观(图3)、加州橘郡市镇中心的景观(图4)等。

2 西方渊源如果说东方文化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内涵塑造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西方文化则对极简主义景观的外显特征有着直接的影响。

和中国园林相对照,西方古典园林根植于欧洲文化的肥田沃土中,深受西方哲学、美学思想的影响。

公元前6世纪古希腊的毕达哥拉斯学派认为,万物最基本的元素是数,数的原则统治宁宙的一切现象。

他们的美学观念也是从数的观点出发,认为美的源泉是数的协调,因此提出“黄金分割律”。

这种数学的或几何的审美思想一直深刻地影响着欧洲艺术界,西方几何规则式园林风格正是在这种唯理主义的美学观念影响下逐渐形成的 。

17世纪欧洲自然科学的发展对思想领域产生了极深刻的影响,出现了以培根和霍布士为代表的唯物主义经验论和以笛卡尔为代表的唯理论,理性受到绝对的尊崇,数学和几何学成为一切知识的基础在艺术领域,笛卡尔也推崇理性的规则和标准,强调结构的明晰和逻辑,在美学上他主张制定一些稳固的、系统的、能够严格遵守的艺术规则和标准,他认为艺术品最重要的品格是:结构象数学一样清晰明确、合乎逻辑。

笛卡尔反对非理性的巴洛克主义,否定想象力在艺术创作中的作用,不承认自然是艺术创作的对象。

笛卡尔的唯理主义奠定了法国古典主义思潮的哲学基础,也迎合了17世纪半叶法国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

法国古典主义园林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将几何规则式的西方园林传统发展到极致,受人本主义思想的支配,西方园林追求人工美,欣赏人工化的自然。

黑格尔在阐述西方古典园林时说:“最彻底地运用建筑原则和园林艺术的是法国的园林,它们照例接近高大的宫殿,树木是栽成有规律的行列,形成林荫大道,修剪得很整齐,围墙也是用修剪整齐的篱笆来造成的,这样就把大自然改造成一座露天的广厦”。

17世纪的西方造园家认为“如果不去加以调整和排得整齐匀称的话,人们所能找到的最完美的东酉都是有缺陷的”。

在法国古典主义园林中,人们不欣赏树木花草自然的美,而只把它们当作有各种色彩和质感的均质材料,用来铺砌成平台的图案,或者修剪成球形、长方、圆锥等绿色的几何体,园林的美不是自然形态之美,而是各种图案和几何体的美,即人工美。

17世纪,园林史上出现了一位开创法国乃至欧洲造园新风格的杰出人物??勒?诺特,他在吸收了意大利文艺复兴园林许多特点的基础上,开创了一种新的造园样式,这种园林同样是几何式的,但有着更为严谨的几何秩序,静而开阔,统一中又富有变化,均衡和谐,显得富丽堂皇(图5)。

极简主义景观代表设计师丹?凯利(Dan Kiley)、彼特?沃克(Peter Walker)在参观考察了勒?诺特设计的凡尔赛花园之后,都有很深的触动。

凯利在那里找到了他一直苦苦寻觅的结构手段,之后凯利开始尝试运用古典要素,在各种尺度的下程中进行新的试验。

从20世纪40年代晚期到50年代早期,凯利的作品显示出他运用古典主义语言营造现代景观空间的强烈追求,并在此后的设计中逐步提炼,使得作品愈发现代、秩序、简约,如他早期设计的米勒花园(Miller Garden)(图6)、科罗拉多空军学院(图7),到后来的达拉斯联合银行大厦喷泉广场(图8)作品等。

沃克则如此形容他参观了巴黎的苏艾克斯、维康府邸和凡尔赛之后的感悟,“象一盏明灯照亮了前进的方向”。

他发现,勒?诺特设计的园林展示了极简主义艺术家所做的每一件事情,极简主义艺术家在控制室内外空间的方法上与勒?诺特用少数几个要素控制巨大尺度空间的方法有相当多的联系。

他甚至认为,从某种程度来说,勒?诺特早在17世纪就已经完成了极简与景观的结合。

沃克设计的园林就是现代的和极简的德国慕尼黑机场凯宾斯基酒店花园,将勒?诺特的古典主义、极简主义和现代主义结合起来塑造景观(图9),使设计达到了一个新的高度。

3 结束语简洁、秩序的外显特征回应了现代生活的功能需要;丰富、深邃的内涵感悟满足了现代人的精神需求。

极简主义景观显然是继承发扬传统的一个优秀范例,它在古典精粹和时代精神之间找到了一个非常契合的交叉点,东、西文化兼收并蓄,扬长避短,实现了碰撞后的融合和传统基础上的现代超越。

传统和现代的关系始终是令设计师们头痛但又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继承发扬一种传统,并不应该是纯粹的对既往风格的延续,也不是传统符号的卖弄,更不会是对过去的拷贝,而应该立足当代,回顾传统,放眼未来,深层挖掘,寻找当时当地最恰当的表达方式,或许,对极简主义景观的一番追根溯源可以给我们带来些许多的思考和启示。

黄金分割律触发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