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在《奔月》中的好句子汇集50条

鲁迅《奔月》浅析

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

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

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运用暗喻和象征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嘲讽神圣,解构崇高。《补天》中的女娲本是人类的创造者,《奔月》中的后羿是拯救人民的神话英雄,《出关》中的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和伟大代表,但到了《故事新编》中,却受到了扭曲。他们过着和俗人一样的生活,忙着生,忙着死,且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困窘。

鲁迅不只一次的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提到他写作的“油滑”之笔。“油滑”的大意是指在古代时空叙事中随意的糅入现实如世相琐事语汇等,使之形成古今混融的文体局面。貌似游戏之笔,契合当下无厘头的表现。当现实令人失望透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宣泄内心。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曾指出:“鲁迅在文学形式方面的反传统,没有受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注意。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者,他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文体,非常敏感,并试图超越《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也在形式上颇有创意,根据的是古材料,创作时使用的却是新观点和新意象。”

《故事新编》被许多大家称为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尽管骨子里仍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③

在这本集子里面,鲁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法,无厘头的情节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出新的美学向度。

三、深刻的现实指向,永远的先锋旗织

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是或隐或显的指向现实生活。鲁迅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革命主义战士,他的作品,无论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还是这一本被定义为历史小说集的《故事新编》,都是他执着的投射于当时黑暗现实的一道犀利的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向前。

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等,写人写事是按准确的比例尺寸,在此基础上将人事写得饱满厚实。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理解认识,都是在人物事件确实可信、厚实饱满、有了立体感的基础上完成的.。但鲁迅在此以漫画的笔法,以散漫的情思,以无厘头的闹剧,将古代圣贤一一解构,回到凡俗,既亲切可爱,又生动有趣,并且演生出无限的常读常新之义,开拓了新的美学空间。

这不禁让我想起余华小说《兄弟》,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因此,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余华后来的作品《第七天》回归到现实,但他永远是以先锋的姿态来写作的。

在世界文学与艺术史上,先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姿态或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诚然,先锋以其藐视一切、颠覆一切的雄心拆解着一切意义与权威。而且这种无边的挑战已然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美学天地。然而先锋的价值多体现于技术层面,这种空壳性与虚表性又使先锋所倡导的模式和程序流于表面化。在剥下先锋这件令人眩晕的华丽外衣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片熟悉的景观。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写作领域中,任何一点功力的不足,都可被看得清清楚楚。但先锋是一面安全的宝旗。

诚然,文学史上的确有许多优秀的先锋作品出现,并且给曾经一陈不变的文坛注入鲜活的血液,带来活力。鲁迅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把《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揭示历史,达到启示国人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契合先锋的概念。他的创新、无厘头、陌生化、颠覆传统观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其先锋又不仅仅限于形式的实验,《故事新编》中《补天》《奔月》《理水》等八篇,无一例外的指向现实生活。

解析鲁迅《奔月》

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

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

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运用暗喻和象征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嘲讽神圣,解构崇高。《补天》中的女娲本是人类的创造者,《奔月》中的后羿是拯救人民的神话英雄,《出关》中的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和伟大代表,但到了《故事新编》中,却受到了扭曲。他们过着和俗人一样的生活,忙着生,忙着死,且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困窘。

鲁迅不只一次的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提到他写作的“油滑”之笔。“油滑”的大意是指在古代时空叙事中随意的糅入现实如世相琐事语汇等,使之形成古今混融的文体局面。貌似游戏之笔,契合当下无厘头的表现。当现实令人失望透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宣泄内心。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曾指出:“鲁迅在文学形式方面的反传统,没有受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注意。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者,他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文体,非常敏感,并试图超越《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也在形式上颇有创意,根据的是古材料,创作时使用的却是新观点和新意象。”

《故事新编》被许多大家称为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尽管骨子里仍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③

在这本集子里面,鲁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法,无厘头的情节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出新的美学向度。

三、深刻的现实指向,永远的先锋旗织

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是或隐或显的指向现实生活。鲁迅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革命主义战士,他的作品,无论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还是这一本被定义为历史小说集的《故事新编》,都是他执着的投射于当时黑暗现实的一道犀利的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向前。

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等,写人写事是按准确的比例尺寸,在此基础上将人事写得饱满厚实。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理解认识,都是在人物事件确实可信、厚实饱满、有了立体感的基础上完成的。但鲁迅在此以漫画的笔法,以散漫的情思,以无厘头的闹剧,将古代圣贤一一解构,回到凡俗,既亲切可爱,又生动有趣,并且演生出无限的常读常新之义,开拓了新的美学空间。

这不禁让我想起余华小说《兄弟》,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因此,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余华后来的作品《第七天》回归到现实,但他永远是以先锋的姿态来写作的。

在世界文学与艺术史上,先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姿态或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诚然,先锋以其藐视一切、颠覆一切的雄心拆解着一切意义与权威。而且这种无边的挑战已然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美学天地。然而先锋的价值多体现于技术层面,这种空壳性与虚表性又使先锋所倡导的模式和程序流于表面化。在剥下先锋这件令人眩晕的华丽外衣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片熟悉的景观。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写作领域中,任何一点功力的不足,都可被看得清清楚楚。但先锋是一面安全的宝旗。

诚然,文学史上的确有许多优秀的先锋作品出现,并且给曾经一陈不变的文坛注入鲜活的血液,带来活力。鲁迅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把《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揭示历史,达到启示国人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契合先锋的概念。他的创新、无厘头、陌生化、颠覆传统观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其先锋又不仅仅限于形式的实验,《故事新编》中《补天》《奔月》《理水》等八篇,无一例外的指向现实生活。

分析鲁迅《奔月》

鲁迅的作品《故事新编》中对传统和诗意的消解,将神圣凡俗化,但无厘头的情节却给人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了新的审美向度。

一、颠覆传统,消解诗意

第一次看到《奔月》的时候,我很难猜测,鲁迅究竟想表达什么。后世有无数歌咏嫦娥的诗词,如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写得美丽、凄凉而诗意。古代神话中美丽的嫦娥,在鲁迅的笔下,成了一个世俗而又恶俗的女人。“探了一探头”,“她眼睛快”,“似理不理”,“柳眉一扬,忽然站起来,风似的往外走,嘴里咕噜着”……这一系列动作,不带一点美丽女子的仙气,相反却是一无情怨妇形象。鲁迅彻底将美丽与诗意消解,嫦娥不再是美的化身。她貌似仍旧美丽,内心却庸俗不堪。对羿发脾气的这段,便突出显露出这一点。她一味埋怨着现在生活的清苦,无视羿为生活奔波的艰苦及对她的关怀与怜爱。羿为她远走猎食,而她竟偷偷地独吞仙药,独自上了月宫。

在文中,鲁迅注入了许多的流行元素,将古代圣人与今日世俗杂糅。鲁迅如此大师,将嫦娥写成一反面人物,背叛了羿的深情厚义,而且羿也是一凡人,英雄形象被凡俗化。读者不禁沉思,他颠覆传统的用意何在?

在古代神话中,羿是善射的英雄。《奔月》中,鲁迅却着重写了一个俗事中失败的英雄。他可以凭高超的箭术射日,射野猪、兔、山鸡,射一切能吃的生物,依然是神奇的英雄。但在俗世的世界里,他却无用武之地,无法改变让嫦娥天天吃乌鸦和炸酱面的生活,终于嫦娥奔月而去。羿的这种俗世化的艺术表现,可以帮助人们从神话的幻想中回到现实世界。鲁迅用这种手法消解了羿的英雄主义。

二、表面的无厘头,开拓新的审美向度

鲁迅的《故事新编》大部分作于晚年。是我们所熟知的历史人物及其事迹,运用暗喻和象征意义展开丰富的联想,嘲讽神圣,解构崇高。《补天》中的女娲本是人类的创造者,《奔月》中的后羿是拯救人民的神话英雄,《出关》中的老子是著名的思想家,他们在我国传统文化中是神圣和伟大代表,但到了《故事新编》中,却受到了扭曲。他们过着和俗人一样的生活,忙着生,忙着死,且无一例外地陷入了困窘。

鲁迅不只一次的在《故事新编》的《序言》中提到他写作的“油滑”之笔。“油滑”的大意是指在古代时空叙事中随意的糅入现实如世相琐事语汇等,使之形成古今混融的文体局面。貌似游戏之笔,契合当下无厘头的表现。当现实令人失望透顶,人们往往会寻求一种新的表达方式来宣泄内心。

李欧梵在《铁屋中的呐喊》中曾指出:“鲁迅在文学形式方面的反传统,没有受到中国学者广泛的注意。我认为鲁迅是一个形式上的创新者,他对于传统中国文学的文体,非常敏感,并试图超越《故事新编》这个集子,也在形式上颇有创意,根据的是古材料,创作时使用的却是新观点和新意象。”

《故事新编》被许多大家称为是“鲁迅最后的创新之作”。“《故事新编》8篇有5篇写于鲁迅生命的最后时期。面临死亡的威胁,处于内外交困、身心交瘁之中,《故事新编》的总体风格却显示出从未有过的从容、充裕、幽默与洒脱。尽管骨子里仍藏着鲁迅固有的悲凉,却出之以诙谐的游戏笔墨。这表明鲁迅思想与艺术都达到了一个新的境界,具有某种超前性。”

在这本集子里面,鲁迅试图探索一种新的表达方法,无厘头的情节给人带来陌生化的感觉,开创出新的美学向度。

三、深刻的现实指向,永远的先锋旗织

无论怎样天马行空的想象,最终都是或隐或显的指向现实生活。鲁迅作为一个始终不渝的革命主义战士,他的作品,无论小说集、杂文集、散文集、散文诗集还是这一本被定义为历史小说集的《故事新编》,都是他执着的投射于当时黑暗现实的一道犀利的光芒。引导人们,不断向前。

18、19世纪的现实主义文学大师托尔斯泰、陀思妥夫斯基等,写人写事是按准确的比例尺寸,在此基础上将人事写得饱满厚实。现实主义文学大师们想要表达的一切思想情感、理解认识,都是在人物事件确实可信、厚实饱满、有了立体感的'基础上完成的。但鲁迅在此以漫画的笔法,以散漫的情思,以无厘头的闹剧,将古代圣贤一一解构,回到凡俗,既亲切可爱,又生动有趣,并且演生出无限的常读常新之义,开拓了新的美学空间。

这不禁让我想起余华小说《兄弟》,余华曾经被看作是“小说革命的先锋性拓展”的代表人物,他的先锋小说也曾经被看作是当代中国最生动地体现了“世纪末精神”的作品,因此,按照人们一般的思维模式,他有责任也有义务始终坚持自己的理想,将先锋小说进行到底。余华后来的作品《第七天》回归到现实,但他永远是以先锋的姿态来写作的。

在世界文学与艺术史上,先锋是一个复杂多变的概念。主要指一种带有实验性质的形式创新运动,它可以是一种精神,可以是一种姿态或一种倾向,也可以是一种方法或过程。诚然,先锋以其藐视一切、颠覆一切的雄心拆解着一切意义与权威。而且这种无边的挑战已然为自己开辟了一片独特的美学天地。然而先锋的价值多体现于技术层面,这种空壳性与虚表性又使先锋所倡导的模式和程序流于表面化。在剥下先锋这件令人眩晕的华丽外衣之后,呈现在人们眼前的却是一片熟悉的景观。因此,在现实主义的写作领域中,任何一点功力的不足,都可被看得清清楚楚。但先锋是一面安全的宝旗。

诚然,文学史上的确有许多优秀的先锋作品出现,并且给曾经一陈不变的文坛注入鲜活的血液,带来活力。鲁迅重视作品的现实意义,把《故事新编》说成是“神话、传说及史实的演义”,依照历史唯物主义的观点来揭示历史,达到启示国人的目的,在某种程度上是很契合先锋的概念。他的创新、无厘头、陌生化、颠覆传统观念,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并且,其先锋又不仅仅限于形式的实验,《故事新编》中《补天》《奔月》《理水》等八篇,无一例外的指向现实生活。

鲁迅小说《伤逝》《奔月》的经济意识

《伤逝》和《奔月》是鲁迅经济书写的典范之作。小说通过经济书写论证了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在爱情之上的有关启蒙的超越思考。

鲁迅在《娜拉走后怎样》一文中首先提出了经济权之于女性解放的重要意义,从而将经济与启蒙联系在了一起,但这一传统并没有在鲁迅小说研究中延续下去。在以往的研究中,经济因素只是作为一种外部考量,并没有纳入到作家的创作意识和题旨中,即便有学者提出了“经济伦理”的概念,其论述也多流于表层,未能深入。其实,经济意识凝结着作家独特的生命体验,是作家创作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很多学者都曾论证过金钱与鲁迅本人的密切关系,他们认为“离开了钱的鲁迅,不是完整的鲁迅,更不是真正的鲁迅。因此,理解经济意识在作家创作中的重要意义,有利于我们更好地了解鲁迅本人的生存观和个性心理,有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鲁迅笔下人物的生存状况和人格异化,有利于我们更好地把握鲁迅对于个性解放、“五四”启蒙的超越思考。本文拟从小说《伤逝》和《奔月》入手,通过对其个人化的经济书写的解读,分析鲁迅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观、婚姻观以及由经济引发的对启蒙存在合理性的质疑。

一、以生存为本位的爱情婚姻观

经济是一个宽泛的主题,如何将其具体化,如何避免零散化是作家需要思考的问题。这里,鲁迅选择以家庭经济为突破口,将个人的生存问题浓缩在一个具体的时空范围内,通过解剖复杂的两性关系来凸显经济的重要性。

《伤逝》是一则涓生的手记,尽管在开篇涓生就说“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可是“悔恨和悲哀”并没有让涓生忘却为自己辩解。在涓生看来,导致他们爱情危机的直接原因是经济问题,子君由经济苦难带来的转变是促成其爱情悲剧的最大缘由。子君操持着每日川流不息的做饭吃饭,然而这份无私的付出却走向了爱情的悲剧:涓生在理想的爱情里徘徊,子君却成为了金钱的奴隶。鲁迅清楚地看到女性解放的艰难性与长久性,如何在现实中保持思想的先进性,如何在爱情中保持自我的独立性,如何承担家庭的责任而不受奴役,这一切通过涓生之口给出了答案,“人的生活的第一着是求生,向着这求生的道路,是必须携手同行,或奋身孤往的了”“人须生活着,爱才有所附丽”。

如果说《伤逝》中的爱情悲剧除却经济因素的介入,尚还有关于爱情自身的形而上的困惑,那么《奔月》自开篇就落入一个最迫切的生存问题上――吃。小说开篇写到,羿“刚要跨进大门”“心里就非常踟蹰”,而嫦娥“在圆窗里探了一探头”“似理不理的向他看了一眼,没有答应”。嫦娥以“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揭示出夫妻间情感淡漠的症结。作为上古神话中的`射日英雄,羿的出场显得很尴尬,曾经以箭法高超自诩的他如今却遭遇了“竟射得遍地精光”的生活烦恼,这种由生存环境带来的压抑一点点侵蚀羿与嫦娥的爱情,最后导致嫦娥的奔月。

物质匮乏带来了人性的委顿、生命的沉重。回忆与憧憬的确可以缓解个人与时代的紧张关系,但精神层面的释放却无法跨越现实的河岸,达到理想的终点。于是,子君和嫦娥用死亡去唤醒旧梦中的涓生和羿。其实,鲁迅的笔下不乏这样的悲剧人物,《孤独者》中的魏连殳、《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他们的死亡都与经济有着直接的联系,其悲剧色彩亦不逊于《伤逝》和《奔月》。那么选择这两篇小说的用意何为呢?用家庭这一社会单元叩问爱情与经济的复杂关系,其实就是将个体放到社会关系中,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审视死亡的悲剧性。在作家看来,个体的毁灭如果缺少与他人的情感羁绊就会被淹没,“如置身于无边无际的荒原”,得不到有力的回应。而选择从两性关系入手,不仅可以聚焦经济的重要性,还可以在他者的感知中增强小说的批判性和感染力。《伤逝》中涓生在经历了子君的死亡后“向着新的生路跨进第一步去”;《奔月》中,嫦娥用奔月换来了羿的“吃了追上去罢”。通过他者的毁灭,涓生和羿跳出了憧憬和回忆编织的牢笼,获得了直面现实的勇气。

二、启蒙的现实困境与话语失效

《伤逝》和《奔月》皆讨论了经济之于爱情的悲剧根源。两者最大的共同点在于,涓生和羿都不敢正视以生存为本位的现实,从而造成了子君和嫦娥的离去。但子君的死不同于嫦娥的奔月,尽管她们的离开都直接影响了男主人公未来道路的选择。

《伤逝》中,子君的牺牲意味着一种“原罪”式启蒙,这一启蒙的实现经历了由爱到恨、由合到分、由生至死的过程。起初,子君在涓生的启发下喊出了“我是我自己的,他们谁也没有干涉我自己的权利”的话,但这仅代表启蒙的开始,子君的出走只是一种因爱而生的叛逆,还达不到实现“女性解放”的社会意义,甚至从某种程度上说这是另一种形式的回归――由“父权”向“夫权”的回归。尽管这种奴役带有不自觉性,但这正说明了启蒙的不彻底性。这一点,在子君和涓生的爱情生活里得到了最生动的展现,当经济问题跨过文学与爱情成为了生活的重心,启蒙者的怯懦与虚妄便以最直接而又最现实的方式表现了出来。涓生的胆怯使他从一个启蒙者的位置上滑落了下来,变成了一个被启蒙者,或者说从一开始他就不具备启蒙的能力。涓生叫醒了铁屋子里的子君,却无力打破铁屋子,最终只能用“遗忘和说谎”做前导,埋葬过去,向着新的生路跨过去。涓生前行的第一步是跨过子君的死亡,这就给启蒙打上了“原罪”的阴影。由此看出,鲁迅对启蒙者的合法性有着深刻的怀疑:启蒙者是否理解启蒙?被启蒙者能否被启蒙?启蒙是一种先验的指导还是一种过程的摸索?在启蒙话语中又该如何实现两者平等的对话与交流?如何防止话语霸权下的价值偏见?鲁迅从经济视角出发,通过叩问“娜拉走后”的悲剧根源,揭示了启蒙的虚妄性与不彻底性。其实,经济独立并非女性一人之事,从某种意义上说,作为启蒙者的涓生也是另一个“娜拉”,只是社会对于男性的宽容多过对于一个叛逆的女性,所以子君在“无爱的人们的眼前的黑暗”中死去,而涓生却还可以“独自负着虚空的重担”在“新的生路”前行。

嫦娥的奔月意味着另一种启蒙――反抗绝望式的启蒙。作为上古神话中的美好形象,嫦娥实际是鲁迅启蒙理想的寄托,然而这一理想却在现实中遭遇了最大的挫折――吃饭问题。小说自开篇就写到了嫦娥的诘难与质问:“谁家是一年到头只吃乌鸦肉的炸酱面的?”“你不能用小一点的箭头的么?”“这是封豕长蛇么?”“你不能走得更远一点的么?”这既是理想对现实的叩问,也是对启蒙者合法性的质疑:启蒙者能否在理想与现实的夹缝中走得更远呢?鲁迅在《奔月》中找到了一条出路:反抗绝望。面对嫦娥(启蒙理想)的牢骚与抱怨,启蒙者试图用回忆缓和理想与现实的矛盾,却遭遇了“奔月”的精神危机。然而,希望的消遁并不意味着探索的终结。小说的结尾写到羿打算吃完饭后再去追嫦娥,这正体现了鲁迅的战斗姿态,一种超越历史、聚焦生活的战斗姿态,一种在无对象、无定着的悲凉感与孤独感中坚持着“奔月”的人生追求,这充分说明了“吃”与启蒙理想并不矛盾,只不过鲁迅将生存之于了启蒙之上,从而为启蒙探得了现实的出路。

涓生和羿分别反映了“五四”时期启蒙者两者不同的心路历程,他们的无奈与难言体现了精神界之战士的苦闷,理想与现实的交织照映了启蒙者内心的彷徨。鲁迅从“吃饭”这一话题切入,以微观视角洞察经济之于启蒙的重大意义,体现了他的超越与发展。

在《奔月》中的好句子汇集50条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