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描写西域的诗句
1.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2. 猛将收西域,长戟破林胡。
3. 西域传中说,灵台属雍州。
4. 珍果出西域,移根到北方。
5. 瞿昙起西域,老氏奋中州。
6. 西域兜罗被,南番笃耨香。
7. 关吏虽通西域贡,王师犹护北平秋。
8. 往时草檄喻西域,飒飒声动中书堂。
9. 释此出西域,登高且游观。
10. 云昔义靖师,万里穷西域。
11. 移栽北辰不可得,时有西域胡僧识。
12. 尝读西域传,汉家得轮台。
13.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14.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5. 壮士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
16. 愿将腰下剑,直为斩楼兰。
17.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18.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19.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20. 长风几万里,吹度玉门关。
21. 撩乱边愁听不尽,高高秋月照长城。
22. 食之豪健西域无,每岁攻驹冠边鄙。
23. 众美仍罗列,群英已古今。
岑参诗歌中的西域
岑参的一生中,从军边塞,两度远赴西域的生活经历对他创作的影响最为深刻,也正是在此期间创作的全面反映西部生活,充满奇情异彩并著称于世的边塞诗作,使他成为边塞诗派的代表。
一、岑参西域文化情结产生的基础因素
(一)唐代开放包容的社会政治局面
唐代社会的开放格局是唐歌创作开放局面的重要前提和条件,而唐社会和唐诗歌的开放格局都为岑参的诗创作创造了良好的社会和文学氛围,同时也是岑参接触西域文化创作出优秀边塞诗歌的重要前提。唐代社会的对外开放,不仅体现在汉族对外国人、汉族对待其他少数民族开放方面,更体现在中原等核心要害地区对外国和边境地区开放方面。唐朝皇帝都显示出了海纳百川的情怀、包容天下的长远眼光。
唐太宗说:“自古皆贵中华,贱夷狄,联独爱之如一,故其种落皆依联如父母。”到玄宗时,“国朝一家天下,华夷如一”;在思想和宗教领域,唐王朝对外来的三教也持宽容和接纳的态度;在国家事务中,唐代一个国家的博大胸怀和强大国力,体现在在保证边境和平稳定的前提下,宽容接受了周围的少数民族。唐代开放社会的结构意识,乃博大的胸怀气概,宽容的宗教思想;强大的经济实力,外国军事帝国的边疆稳定的细化,在文治武功的舞台上异族和蕃将得以驰骋其才、张扬其志,所有都形成了唐代开放的社会和政治局面。
(二)盛唐昂扬蓬勃、积极进取的精神
在唐开元天宝年间,当时唐王朝经济繁荣,政治稳定,文化繁盛,威名四海,出现了空前盛世。杜甫曾有诗描写这种盛世面貌:“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凛俱丰实……”人生活在这个盛世之中,对未来充满希望和信心,呈现出蓬勃向上、积极进取的独特精神,具体体现为积极的情感,远大的抱负,豪迈的气魄,宽广的胸怀等,并逐步积累成一个繁荣的国家心理气象。
李泽厚先生《美的历程》一书提到“盛唐之音”,引进了异国的习俗、礼仪、服装、配饰、音乐、美术、舞蹈以及宗教这些元素。无所畏惧的唐代,公然地引进和吸收,毫无束缚,大胆地创造和创新,打破框架,不落窠臼,突破传统,这就是产生文艺上所谓“盛唐之音”的社会氛围和思想基础。
(三)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
地理环境是指的是存在于人类社会周围的自然界,包括地貌地质、气象、气候、土壤等自然要素。岑参边塞诗所取得的突出成就,与西域独特的地理环境有着不解之缘。西域独特的物候与自然景观,令岑参惊异而兴奋,他用手中那支诗笔,酣畅淋漓地写出了很多很多神奇瑰丽的边塞诗作。
(四)岑参两度赴西域,历经西域各地
岑参曾两度出塞,东起交河西至热海,沿着天山南北,遍历西域各地。正是由于诗人深入西域广大地区,走过西域的每一个角落,才为他的边塞诗创作提供了丰富而深刻的题材,同时,也真实地反映了历史上唐代西域的状况。根据岑参的诗作,可以考证他到达过的西域地区。岑参所留下的诗篇,大概恢复了诗人西域之行的大致路线(诗歌不一一赘述)。岑参从长安出发,经过咸阳到陇山,过陇山至秦州、渭州、金城、过河西之武威、张掖、酒泉、敦煌,出玉门关。以上,是岑参从长安直到今甘肃玉门关所经历过的地区和路段,也是诗人西域之行的玉门关以东一段路线。
出了玉门关西行,岑参曾经远赴交河,也就是今日的新疆境内:吐鲁番、经银山,至焉省(焉省,著名的安西四镇之一),过铁门关到安西、北庭、轮台、西至热海。这些都是岑参西出玉门关后所到达过的西域地区。
二、岑参思想中的西域文化情结
(一)赞美西域壮美山川
边疆奇特的美景和西域各少数民族的民情风俗的亲身感受让岑参对这片土地有了深沉的情感,他热爱这片土地和这里的人民。他常常浓墨重彩地描绘、毫无拘忌地热情赞美西部边疆的`壮丽山川、奇俏景观和多姿多彩的异域生活场景,表达对边疆深沉的爱:“火山今始见,突兀蒲昌东。赤焰烧虏云,炎氛蒸塞空。不知阴阳炭,何独燃此中。我来严冬时,山下多炎风。人马尽汗流,孰知造化功。”此乃岑参第一次见到火山所作的《经火山》,他为祖国西北边塞如此壮丽、壮美的山川而感到十分惊异和惊奇,诗中描写了许多独特景象,意境变幻多端。
(二)热爱异域风情生活
西域异族的生活风情在岑参所著的边塞诗中随处可寻,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诗中说道:“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酒泉太守席上醉后作》诗云:“浑炙犁牛烹野驼,交河美酒归叵罗”;《田使君美人如莲花舞北旋歌》诗云:“忽作出塞入塞声,白草胡沙寒飒飒”,可见,诗人对胡琴、琵琶、羌笛等音调、色彩浓郁的地方乐器充满了喜爱。
诗人对充满浓郁生活风情的西域生活往往给予浓墨重彩的描述和诉说,描述的背后不仅仅是诗人对这片异域生活的向往,更是对这片异域土地的热爱。
(三)反对外来侵略,平等对待少数民族人民,维护多民族团结一致
天宝十年,阿拉伯帝国的士兵入侵安西四镇,昭武诸国合力相助一同攻唐,高仙芝出兵反击,岑参所著《武威送刘丹判官赴安西行营便呈高升府》盛赞声势浩荡、所向披靡的土蕃、汉甲兵再战斗中的凌然悍气,也表达了各族人民,共同维护和平,凝聚力量维护国家统一的强有力的感慨之情。即使是对发动战争的汉族统治者,岑参也同样不留情面,在其所作的诗歌中对汉族统治者的批判也从不留情。《送狄员外巡按西山军》中写道:“兵马守西山,中国非得计。不知何代策,空使蜀人弊。”流露出诗人对当时唐统治者的强烈不满,严厉批评统治者推行的扩张政策是弊大于利,是危害国民、破坏和平统一的失策之举。综上所述,岑参站在一个反侵略、维护民族平等、国家统一的公正、客观立场之上。
在对待少数民族的关系问题上,岑参一直注意维持和平统一。岑参和他手下的将军们跟西方少数的上层人物官员喝酒享受,并唱歌和跳舞,气氛非常融洽。有一首诗写到:“中军置酒夜挝鼓,锦筵红烛月未干。花门将军善胡歌,叶河蕃王能汉语。”这是揭示几个国家语言通用的诗,写出了大家一起相互唱歌,团结有爱的生动场景,岑参也有意识地成为一个各族下层人民爱戴的人,甚至成为他们的朋友。《戏问花门酒家翁》中“老人七十仍沽酒,千壶百瓮花门口。道旁榆荚仍似钱,摘来沽酒君肯否?”“岑参用榆荚当钱,问老人,甚至超过七十岁的老人也可以成为他的朋友。诗歌作为一个整体,展现了岑参平易近人,友好的样子,让人们深感诗人和少数民族人民之间的友好交往。同时,岑参也是一个尊重少数民族生活习惯的人。即使在“九月天山风似刀,城南猎马缩寒毛”这样的恶劣天气条件下,也以少数民族的习俗为重,用极大的热情和少数民族领导人狩猎赛马,加强情感交流和少数民族的团结。
虽然岑参没有明确表示其超现实的鲜明的民族观的思想,但在他的很多作品中都能感受到他传达出自己和各族人民一样要求统一、渴盼安定的心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