求海子经典诗句
1.从此再不提起过去,痛苦或幸福,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 2.今天,我什么也不说,让别人去说。
—— 3.今夜我不会遇见你,今夜我遇见了世上的一却,但不会遇见你。
—— 4.当我痛苦地站在你的面前 ,你不能说我一无所有,你不能说我两手空空。
—— 5.远方除了遥远一无所有/更远的地方,更加孤独/远方的幸福,是多少痛苦。
—— 6.没有任何夜晚能使我沉睡,没有任何黎明能使我醒来。
—— 7.远在远方的风比远方更远。
—— 8.黑夜一无所有,为何给我安慰。
——《 黑夜的献诗》 9.该得到的尚未得到,该丧失的早已丧失。
—— 10.谁的声音能抵达秋子之夜,长久喧响,掩盖我们横陈于地的骸骨。
—— 11.风后面是风,天空上面是天空,道路前面还是道路。
——
《面朝大海 春暖花开》的写作背景
一、写作背景:一九八五年,当时在中国政法大学任教的海子和一女学生相爱,和她度过了短暂的幸福时光,期间海子写下了大量的爱情诗,如《你的手》《写给脖子上的菩萨》等,之后很快分手。
痛苦的海子写下了“我感到魅惑/小人儿,既然我们相爱/我们为什么还在河畔拔柳哭泣”(《我感到魅惑》)的诗句。
分手之后两人虽然仍有书信往来,但两颗心确实是渐行渐远了。
从这一背景上来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一诗可将之归纳为爱情诗,这首诗,笔调轻快,表现着作者希望从爱情的苦闷中解脱出来的决绝情怀。
但是,由于这首诗写后两个月,海子就卧轨自杀了,这就使该诗的解读方式有了多层可能。
有人认为该诗仍然保持海子的纯粹歌咏的方式,以情感直呈的方式直抒胸臆,体现着一种超越自我的生命关怀;有人认为海子在自杀之前定然笼罩在悲观情绪中,《面朝大海,春暖花开》表面的轻松明快掩盖不了之下的深沉痛苦与厌世;甚至有人认为该诗就是一首海子与人间决别的诗歌。
笔者认为,该诗表现了海子淡出世俗,寄情自然的期望,在感情基调上与古代文人归隐山水、道家出世观相吻合。
正是从这首诗中,大家得以窥见诗人最后的生存思考。
这个用心灵歌唱着的诗人,一直都在渴望倾听远离尘嚣的美丽回音。
二、附原文如下:《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作者:海子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喂马,劈柴,周游世界从明天起,关心粮食和蔬菜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从明天起,和每一个亲人通信告诉他们我的幸福那幸福的闪电告诉我的我将告诉每一个人给每一条河每一座山取一个温暖的名字陌生人,我也为你祝福愿你有一个灿烂的前程愿你有情人终成眷属愿你在尘世获得幸福我只愿面朝大海,春暖花开三、作者简介:海子(1964-1989),原名查海生,出生于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镇查湾村,当代青年诗人。
海子在农村长大。
1979年15岁时考入北京大学法律系,1982年大学期间开始诗歌创作。
1983年自北大毕业后分配至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
1989年3月26日在山海关附近卧轨自杀。
海子1983年自北京大学毕业后分配至中国政法大学哲学教研室工作,1984年创作成名作《亚洲铜》和《阿尔的太阳》,第一次使用“海子”作为笔名。
从1982年至1989年不到7年的时间里,海子创作了近200万字的作品,出版了《土地》、《海子、骆一禾作品集》、《海子的诗》和《海子诗全编》等。
在诗人生命里,从1984年的《亚洲铜》到1989年3月14日的最后一首诗《春天,十个海子》,海子创造了近200万字的诗歌、诗剧、小说、论文和札记。
比较著名的有《亚洲铜》、《麦地》、《以梦为马》、《黑夜的献诗——献给黑夜的女儿》等。
海子八月之杯赏析
具体有以下几点:一1. 八月逝去 山峦清晰/河水平滑起伏/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 2. 有时我想过/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 3. 一只空杯子 装满了我撕碎的诗行/一只空杯子――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一只空杯子内的父亲啊/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 这首诗歌谜语一般令人费解,同时也谜语般吸引着众多的猜谜者。
“八月之杯”标题别出心裁,与众不同,即便通读全诗之后,读者一时还是难以把握作者的立意所在。
“八月逝去”之后,留给诗人深刻记忆的竟是“一只空杯子”。
这只“空杯子”究竟是“苦杯”还是“甜杯”
此前它装满的是“苦酒”还是“甜酒”
――弄清“八月之杯”的性质,是鉴赏这首诗的关键所在。
从整首诗的情绪氛围和情感基调可以判断出:“八月之杯”是一只令诗人灵魂战栗的痛苦之杯
那么,接下来的问题是,这只“苦杯”为何要与“八月”结缘
诗人海子现实生活中的爱情“本事”或许有助于解释这个疑问。
众所周知,1985年7月,海子与他的初恋情人在中国政法大学热恋,这次恋爱令他永难忘怀。
从他俩在北戴河的留影看,海子穿着游泳裤,手持气垫床,精神十足地站在海滩上,对未来前景充满了美好的渴望。
这次初恋以失败而告终,却在海子的心中留下永久的“疤痕”。
笔者曾把这种心理“疤痕”命名为“情殇情结”{2}――即因爱情(尤其是初恋)受挫而产生的心理情结,“情殇”者,意谓少年恋情的夭折。
从负面说,“情殇情结”是情感深处的病灶和症结;从正面说,则可以形成强大而持久的创作动力,心理学家荣格称之为“残酷的激情”。
在诗人海子的创作历程中,为数不少的情诗正是其“情殇情结”的艺术升华。
一方面,通过诗歌创作,海子的“情殇情结”得以不同程度地释放;另一方面,海子心中那“残酷的激情”,反过来又助成其诗歌的深刻与犀利。
关于海子的初恋情人,海子中国政法大学昌平校区的一位同事有如下印象:她圆圆的脸盘,大大的眼睛,长长的头发,梳着“小鹿纯子”的发型,是一个比较活跃和引人注目的女孩。
大家都不约而同叫她“小鹿纯子”――这是当时播放的日本电视剧《排球女将》中的女主角的名字。
2022年,海子那位同事在博客文章《有关海子的记忆片段》中写道: 大概是1986年的秋天,我在一位同事也是海子的好朋友那里,看到一本油印的海子诗集。
印象中有一首《我的八月》。
听朋友说,海子的女朋友答应和他8月份一起去西藏旅游,可是,女友最终失约了。
海子在痛苦中写下了这首诗,透着孤独和凄凉。
但在正式出版的海子诗集上我没有找到这首诗。
{3} 上述资料对我们理解本诗非常重要。
海子同事印象中的《我的八月》很可能就是这首《八月之杯》――由于记忆之误,把《八月之杯》当成了《我的八月》,所以也就无法在正式出版的海子诗集上找到《我的八月》。
另外,据海子同事回忆,《我的八月》写作时间“大概是1986年的秋天”,而《八月之杯》标注的写作时间为1987年,究竟哪个时间可靠
这个问题尚待考证。
撇开作者“记忆片段”中的某些细节之误,这段宝贵的资料告诉我们:海子情感世界中的“八月”是一个“黑色”的月份,海子的“情殇情结”应当与这个“黑色的八月”密切相关。
一旦弄清“苦杯”与“八月”之间的关系,“八月之杯”作为诗歌标题,其命意也就不再令人费解――海子的“八月之杯”原来装满了爱情的“苦酒”;接过杯子喝光“苦酒”的诗人海子,面对“一只空杯子”,撕碎自己的“诗行”,对上苍发出了撕心裂肺的追问和呼唤。
二 在结构上,该诗由三个诗段组成。
第一诗段由“八月逝去”写起,写的是秋景,抒发的是独特的内心感受;第二诗段一面揭示“八月之杯”所蕴含的“痛苦哲理”,一面追问天上的“云朵”;第三诗段写“我”对着“空杯子”发出灵魂的叫喊。
三个诗段之间呈递进关系,情感强度逐步增加,到诗歌最后,诗人喷薄而出的痛苦之声达到极致。
我们将通过逐段分析,解决其阅读难点。
第一诗段因景起兴,借景抒情,拙朴中蕴藏着奇崛。
诗人将“情语”埋藏在“景语”之中,细心品读方能体味。
“八月”是时间,同时也是“事件”。
“八月逝去”之后,展现在诗人面前的是一幅“秋景”:山峦清晰,如被秋雨洗过;秋天的河水平滑起伏。
如果说“八月”属时间,“山峦”则属空间。
时光或许模糊,空间现实却格外清晰。
就情感层面而言,“昔人”已去,不可追回,诗人心中的思绪恰如浩渺的秋水,起伏难平。
提及“秋景”,人们首先想到的往往是“秋高气爽”几个字,而海子却非要另辟蹊径来表达:“此刻才见天空/天空高过往日”。
“此刻才见天空”,说明此前诗人或许并没有关注天空。
那么,诗人是沉浸在爱情中无视天空呢,还是索性把恋人当成了“我的天”
总之,只有在“八月逝去”之后,猛然抬头,诗人才突然发现――“天空高过往日”
“八月”的天空,就这样令敏感的诗人心生惊悚,妙语神出;诗中那看似平凡的词句,品读起来却是拙中藏巧,耐人寻味。
第二诗段写诗人秋日天空下的“痛苦之思”和“形上之问”。
空旷寂寥的秋日天空,也促使诗人反思痛苦,追问云朵。
海子得出的结论是――“八月之杯中安坐真正的诗人”
这一警句堪称《八月之杯》的“诗眼”。
一方面,“八月之杯”装满“苦酒”,“诗人”坐在杯中,必然饱尝痛苦;反过来讲,唯有饱尝痛苦的诗人,才堪称“真正的诗人”
――这不正是海子所要表达的“诗观”吗
作为诗人的海子,对爱情极为看重,对痛苦极为敏感。
1986年11月18日,海子在日记中写道:“我一直就预感到今天是一个很大的难关。
一生中最艰难、最凶险的关头。
我差一点被毁了。
两年来的情感和烦闷的枷锁,在这两个星期(尤其是前一个星期)以充分显露的死神的面貌出现。
我差一点自杀了……”这是海子一生中仅存的三篇日记中的一篇。
海子这篇日记暴露了自己的“情殇情结”和灵魂之痛。
海子对痛苦有着清醒的认识,他非但不回避痛苦,还主张要“沉浸”在痛苦的“酒杯”中。
1987年9月17日,在朋友孙理波过生日时,海子精心准备了一首《生日颂》(或《生日祝酒词》),并即席朗诵。
《生日颂》其中就有这样的诗句:“痛苦也是酒精/我们全都沉浸其中/只是分给每个人的酒杯不同//伟大的人装满痛苦的酒杯更大 他们开怀畅饮/开怀畅饮 痛苦的酒 使人沉醉一生的酒”{4}。
海子把伟大与痛苦联系起来,把痛苦与酒杯联系起来,他主张要接过“苦杯”,开怀畅饮。
事实上,海子生命的最后几年,始终处于痛苦焦灼的状态,他希望靠诗歌解脱自己内心的苦痛,从而救赎自己的灵魂。
他为此常常彻夜不眠,用身体的膏油换取那些精灵一般的诗篇,如杜鹃啼血一般。
由此看来,海子本人正是那“安坐”“八月之杯”的人,是“真正的诗人”。
尽管诗人声称要“安坐”痛苦之杯,而当其灵魂之痛不堪承受之时,“安坐”又谈何容易
痛苦之极的那一刻,海子也曾遥望天空,追问云朵。
“仰视来去不定的云朵/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天空代表着“形上”,海子仰视云朵并非审美,而是寻找隐藏在云朵后面的“你”;当云朵总是“来去不定”,仰望者也就难识“庐山真面目”。
终于,海子发出“也许我一辈子也不会将你看清”的绝望叹息。
这里读者要注意,云朵后面的“你”究竟指谁
待我们分析过第三诗段之后,读者自会明白。
三 第三诗段是全诗的高潮。
在海子的诗歌中,很少有声嘶力竭的叫喊,但在这首《八月之杯》中,海子就是要对着“一只空杯子”,发出灵魂的叫喊。
“空杯”,表明诗人刚刚饮过“苦酒”,此刻正在痛苦中煎熬。
本诗段接连三次提及“空杯”,一次比一次情感浓烈。
第一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撕碎诗行的动作;第二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对“空杯”的质问――“可曾听见我的叫喊
”第三次写“空杯”,强调的是“我”对“父亲”的痛苦倾诉。
本诗段诗人给读者设置了若干阅读难点:“父亲”为何会在“一只空杯子内”
“父亲”究竟指的是谁
“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作何解释
有论者在解读这首诗的时候,把诗中的“父亲”理解为海子现实生活中的父亲,应该说这是一种“误读”。
为何“误读”
其原因之一,在于不了解这首诗的整体构思;其原因之二,在于没有充分注意海子与《圣经》文化的密切关系。
《八月之杯》这一题目,在立意上紧紧围绕着“苦杯”二字,而“苦杯”的出处则与《圣经》中的“客西马尼园”{5}关系尤为密切。
客西马尼园是耶稣经常祷告与默想之处。
耶稣受难前最后一次进客西马尼园,带着门徒彼得、雅各和约翰。
当门徒走进园子时,他们从未见过他这样忧伤和沉默。
他的身体摇摆不定,好像要跌倒似的,他每走一步都感到非常吃力,若没有门徒扶着,有两次他就跌倒在地了。
《圣经》用“极其难过,心里甚是忧伤,几乎要死”来说明耶稣当时的痛苦状况。
耶稣在客西马尼园“三次祷告”的情形,《圣经》中有详细的记载: 耶稣稍往前走,俯伏在地,祷告说:“我父啊,倘若可行,求你叫这杯离开我,然而,不要照我的意思,只要照你的意思……”第二次又去祷告说:“我父啊,这杯若不能离开我,必要我喝,就愿你的意旨成就。
”……耶稣又离开他们去了。
第三次祷告,说的话还是与先前一样。
{6} 客西马尼园中的那“杯”就是“苦杯”,就是耶稣与“天父”分离之痛。
父与子原本为一,因此分离的痛苦撕心裂肺。
在客西马尼园,如果耶稣接过上帝的“苦杯”,就意味着无罪者将被钉在十字架上,就意味着无罪者将献出宝贵的生命。
作为神之子的耶稣开始并不情愿,经过三次祷告,最终依照“天父”的旨意,领受了“苦杯”,从而完成上帝拯救世人的计划。
客西马尼园祷告之后,耶稣被罗马兵丁捉去。
在后来的日子里,耶稣先是遭到罗马兵丁戏弄,被迫头戴荆棘冠冕,身穿紫袍,之后被判决鞭刑和钉十字架。
接受鞭刑时他被脱去衣服,其双手被绑在头顶的柱子上。
耶稣背上显出鲜血淋漓的鞭痕;他脸上血迹斑斑,呈现出极痛苦的样子。
海子对《圣经》十分熟悉,对“杯”、“荆冠”、“鞭刑”这些《圣经》典故更是运用自如。
经历过黑色“八月”,吞下爱情“苦酒”的海子,是否想起了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所经受心灵煎熬
海子是否在用自己的“失恋之痛”类比耶稣与天父的“分离之痛”
他在诗中三次提及“空杯”,是否无意中暗合了耶稣的三次祷告
这些问题于此难做定论,可供读者诸君思考。
《八月之杯》的最后诗句“内心的鞭子将我们绑在一起抽打”,寓意深刻。
若不是深刻地体会到耶稣所遭受的身心剧痛,诗人绝对写不出这样的诗句。
海子本人曾以“诗歌王子”自居,他所遭受的心灵之痛令其与受难的耶稣相提并论,仿佛“我们”被绑在一起,共同遭受鞭子的抽打。
“我们”被“绑在一起”抽打,一方面说明海子深知耶稣遭受鞭刑的痛苦;另一方面,也暗示了海子自身所受痛苦之剧烈。
遍体鳞伤的耶稣在受难之时,曾声声呼唤“天父”;痛苦中撕碎诗行的海子也曾追问天上的“云朵”并呼唤“空杯子”中的“父亲”。
了解到海子与《圣经》文化的密切关系之后,我们就会明白诗中“父亲”为何会在“一只空杯子”里――因为“父亲”也曾饱尝痛苦,他也曾喝光了杯中的“苦酒”。
如此看来,《八月之杯》中的“父亲”,并非世俗意义上的称谓,而是指诗人心中的“耶稣”或“天父”;同样,第二诗段中躲在“云朵”后面的“你”,也当指天上的“父亲”――“神秘的上帝”。
{7} 司马迁在《史记・屈原贾生列传》中有言:“夫天者,人之始也;父母者,人之本也。
人穷则反本,故劳苦倦极,未尝不呼天也;疾痛惨怛,未尝不呼父母也。
”司马迁所谓“天地父母”者,显然有别于西方的“天父”或“上帝”,但这段话却道出了人类在面临绝境之时的无奈与渴望。
深受西方《圣经》文化浸染的海子,在面临极大痛苦之时,深情呼唤“天上的父亲”,这与司马迁所揭示的人之常情在本质上并无二致――人类脆弱的个体生命,在遭遇巨大的痛苦之时,无不渴望获得救赎或超越
综上所述,《八月之杯》是一首构思奇特,立意高远的抒情短诗。
海子因初恋失败而形成“情殇情结”是该诗的创作动因。
作为诗人的海子,对爱情极为看重,对痛苦极为敏感,其“灵魂之痛”甚至超过“失恋之痛”。
在巨大的痛苦面前,海子对上苍声嘶力竭地追问与呼唤,一方面包含对上帝救赎的渴望,另一方面也包含对信仰的怀疑和绝望。
与其说诗人在“信仰”层面上呼唤“天父”,不如说在“痛苦”层面上,诗人与“天父”构成了情感共鸣。
在艺术手法上,《八月之杯》属于直抒胸臆之作。
诗中那呼天抢地的叫喊,其情感之浓烈、表达之赤裸,在海子诗歌中并不多见。
尽管如此,由于蕴含《圣经》典故,该诗并不浅显直白。
非但不浅显,而且谜语般蕴含奥秘,从而构成某些阅读难点。
值得一提的是,海子在化用《圣经》典故时,语言行云流水,那些看似信笔写出的诗句,寓奇崛于平淡,极富艺术功力。
1} 选自西川主编《海子诗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第424页。
{2} 参见拙作《月光下的老舍――“月牙儿三部曲”创作心理探析》,中国老舍研究会选编《世纪之初读老舍》,人民文学出版社2022年版,第340页。
{3} 参见“轻舞寸言”的博客文章《有关海子的记忆片段》。
1985年7月,海子住在昌平西环里15号楼302房间,海子中国政法大学的这位同事就住在同楼301房间。
昌平西环里是一个居民小区。
当时,政法大学的新校尚在建设之中,许多年轻教师的宿舍便被安排在西环里。
{4} 西川主编:《海子诗歌全集》,作家出版社2022年版,第1127页。
{5} 客西马尼是一个果园,位于耶路撒冷城东橄榄山脚下。
耶稣在上十字架的前夜,和他的门徒在最后的晚餐之后前往此处祷告。
据路迦福音记载,耶稣在客西马尼园极其忧伤,“汗珠如大血点滴落在地上”。
{6} 见《圣经・新约》马太福音26:39-44。
{7} 基督教文化中,“圣父”、“圣子”和“圣灵”密不可分,本质上属于上帝三个不同的位格,谓之“三位一体”。
急求30首短小的现代诗
《远和近》 顾城你一会看我,一会看我觉得,你看我时,你看云时很近。
《人》顾城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断章》卞之琳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墙头草》卞之琳五点钟贴一角夕阳六点钟挂半轮灯光想有人把所有的日子就过在做做梦,看看墙墙头草长了又黄《沙扬娜拉》徐志摩最是那一低头的温柔,像一朵水莲花不胜凉风的娇羞,道一声珍重,道一声珍重,那一声珍重里有甜蜜的忧愁—沙扬娜拉
《他的呼唤 》有一次我在白杨林中,听到亲切的一声呼唤;那时月光正望着翁仲,翁仲正望着我。
再听不到呼唤的声音,我吃了一惊,四面寻找——翁仲只是对月光出神,月光只对我冷笑。
《寂静时仰望,还是寂静的天空》荷香落,浸染尘泥。
漫亭舞,独凝一支。
拈叶伤,漠雨沉烟。
惨影淡,桥断风苍。
寒眸转,残迹拂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