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八大山人座右铭内容

李可染的事迹

工写妙合画心境,融会贯通求变革-----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的作品赏析夫从艺者,托其根于心智也,发其花、笔端墨彩于萱桑也。

人之神不能无为,思虑易迁,哀乐相变,感生于志,赋形凝萃于画间。

庚寅(2022)年春(5月15日),在首都的一场拍卖会中,著名花鸟画家赵清国先生的多幅花鸟和国画人物作品赢得来自全国各地和场外的网络参拍者竞相投购,其中一幅斗方葡萄创下25万元的拍卖纪录。

五月的北京春寒料峭,不畏风寒的人们带着极大的热情前来参观竞拍。

展厅四壁挂满了国内外中国画大师们的作品,清国先生参拍十幅中国画作。

这幅以葡萄为主题的《春华秋实》展拍,气势恢弘、枝藤遒劲而又笔墨浓重

赵清国,河南郑州须水镇人,1954年生于普通农民家庭。

兄妹五人排行老末,儿时受大哥和父辈的蒙学影响,喜欢读书、写字、画画。

他最大的理想将来当一名画家。

中学读书时,他的文化课和美术课成绩都非常优秀。

然而“文革”却断送了绘画的梦想。

1970年,刚满十六岁的他不得不携笔从戎,来到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工程兵某部。

白天在坑道里从事繁重的体力施工,晚上回兵营挑灯夜战,读书写字。

艰苦的生活环境磨练了清国的意志,坚定了他学画、当画家的决心。

从那时起,他养成了画速写的习惯。

他说,他至今不抽烟、不打牌,和年轻时画画的理想追求是有直接关系的。

庄子《外篇》曰:“夫残朴以为器,工匠之罪也。

毁道德以为仁义,圣人之过也”。

青年时代的清国,奋发上进,施工工程,文化宣传,样样都抢在前头,干的出色。

他说,人活着,不管做什么,都应该有种向上精神追求,越是环境艰苦,越要有独立的精神。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周易?上经》)他常以古人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从普通施工员,到书记员,再到司务长,是一步一个脚印走过来的。

清国在部队的时候喜欢读书,兴趣广泛,吹拉弹唱样样都行。

但他最钟情的还是画画。

他不但喜欢画花鸟鱼虫工笔小品,更热心于描写全景式的大幅巨制。

他有时也画油画、搞书法,涉猎极广,没有定式。

他最终走上绘画道路正轨,拜潘天寿的入室弟子,浙江美院(现中国美院)的朱颖人教授为师,却来自一次偶然的机会。

70年代末,已转业到地方的物资系统清国,在洛阳接待了朱颖人、陈永康等先生一行的艺术家,并观看了他们合作的一幅丈二巨作《洛阳花似锦图》,那绚丽的墨彩、挺立的奇石,虬曲的松柏、华丽的牡丹、萱草以及气势逼人构图,让清国良久驻足,竟然看呆了,原来中国画还可以这样画。

他暗下决心,一定要拜朱教授为师,学画国画。

说来也巧,刚好朱颖人先生与河南知名花鸟画家李自强先生熟捻。

他家中收藏有朱先生十数张从20世纪60年代延至新近的大幅花鸟画作品,清国如视珍宝,借来系统地仔细临摹。

他深感自己原有的绘画功底不足,先后在天津大学进修MBA期间到天津美院和贾宝珉、姬俊尧、王之江、李学瑛等先生系统地学习传统绘画理论。

1992年4月,经李自强先生推荐,清国带上了数十幅作品驱车千里至杭州西子湖畔朱先生府上求教。

朱先生在一一看过作品,夸清国画画有灵气,并在其作品上题字:“精神可嘉,当需努力”。

兴致之余,朱先生信手边画边讲,口传身授。

那年,朱先生71岁,清国43岁,当为先生的晚年弟子之一。

“朱颖人先对生活和艺术的理解表现在他的三个基本观点之中,艺术风格要与个性相和谐、生活的感受是创作的源泉、中国画笔墨是能不断传承发展的艺术。

他身上充分表现了一位当代中国画人精审敦厚、充满自信的品质。

”朱颖人先生的师承十分丰富,他既受过颜文梁、林风眠、孙文林、关良、倪贻德、黎冰鸿等人学院式的西洋画教育,也受过蔡卓群、吴茀之、潘天寿等人师徒式的训练,他善于吸收中、西绘画两方面的营养,把学院式的教学和传统师徒传承式的训练结合起来学习,并贯彻到他以门生代行老先生的教学中去。

朱先生常说:“光学古人的笔墨是远远不够的,要做到师迹又师心,注意学习古人的意境和构思”。

朱先生重视课徒与古代名画临摹、写生、创作三个环节的关联互动,主张借“临摹与读画”以学古(即因),承“写生与创作”(即创)以开今。

通过学古达于开今的目的。

写生是师古人师造化的实践,是通向创作的必由之路。

创作是写生的提炼和升华,同时,又是师古人,师造化的试金石,通过实践寻找自身的缺陷和不足。

实际上在整个学画的过程中,临摹、写生、创作三者是循环往复不断交替进行的。

在老师的引领和启发下,清国逐渐明白了这些道理,并且重新注意临摹、写生、创作三者的关系。

大体来说,清国的创作九十年代前以临摹为主,兼及写生创作;后期以写生、创作为主。

纵观清国的绘画是临摹、写生和创作交叉进行的。

经过近三十年的不懈努力,清国逐渐走出一条自悟的学画之路。

清国追随朱颖人教授以及诸多先生学画,虔诚,有颗执著之心。

先生们亦都倾其所长,无论从题材画意,还是笔墨题款,都毫无保留的传授。

清国学得刻苦,也学得灵活。

既从宏观着眼,注意把握大局。

又从微观入手,一笔一画,精微描摹。

他学习有心,不但揣摩老师们的传授要点,而且重视研究老师各自的画路、画材,并结合自己的特点,有针对地借鉴。

2005年以来,清国进入创作盛期,完成了一批以葡萄,牡丹、荷花和各种农作物为主题的大型画作,像《风雨荷塘图》、《南风吹来望丰年》、《山中惟有茶烟》(2022年),《春雨》、《清溪品茗图》、《石榴韵赋》、《秋馨图》、《云岭寄情》(2022年),水彩画《雪域佛光》、《缤纷净界》、《嵩山雪景》(2022年)都是这一时期的代表。

通观清国以花鸟为主景的作品,早期的作品比较写实,“物之华,取其华,物之实,取其实”,追求朴实的自然美。

近期的作品渐趋夸张,带有一定的象征性,透露出较多的理性精神。

从上述作品可以明显看出,画家渐由“客观”描摹进入一个主观“臆造”的全新阶段。

在创作构图上,清国着意追求雄浑博大的意境,大视角、特写式镜头强化、夸张花木的奇绝,枝藤的伟岸,从而拉近与观众的距离,造成一种强烈的视觉冲击力,使人随作品迸发出心底的崇高感。

我国著名花鸟画家,美术评论家,人民艺术家鲁慕迅先生在其《梅花》作品上题款“漫天飞雪压重峦,独立冰崖展笑颜;根有丹砂花似火,化将光热暖人间”。

为更好的表现和适应大幅画创作的需要,清国运用粗放的大笔,以浓墨、焦墨和重彩,泼洒胸中浩然之气,从而追求朴厚凝重的艺术效果。

这种壮美的审美取向预示着清国艺术创作孕育着一场突变。

为迎接这场孕育已久的艺术创作变革,清国先后接受《世界知识画报》、《科技人》和国家机关的邀请,赴京创作巨幅葡萄题材的《珠玑图》、《紫气东来》、《寻诗觅句涉秋园》等画作。

他告诉我,近期要重新有选择的读些理论书籍和诗集,拓展意境,滋养笔墨,六十岁以后再进行风格变化,以期探索花鸟人文画的表现方式,展现由修养与能力交融起来的思维,达到直取水墨写意作品的神意格调和主题思想品质。

佛教书法家有哪些

隋唐是中国佛发达的时期,也人书法最发达的时期人书法家辈出,据陶九成《书史会要单单唐代就有杰出的书僧28人。

释智永,陈、隋间书法家,名法极,王羲之七世孙,山阴(浙江绍兴)永兴寺僧,人称“永禅师”。

智永近承家法,远涉张芝,工于楷、草,其书法被称为是从南朝过渡到唐代的桥梁。

他的墨迹留存于今的有《千字文》和《归田赋》,其中《千字文》最为著名。

《千字文》原是古代的蒙童识字课本,智永所书的《千字文》用笔藏头护尾,一波三折,刚柔相济,含蓄而有韵律,字体规整,结构匀称,疏密合体,有“二王”遗风。

清代何绍基评其曰:“笔笔从空中来,从空中住,虽屋漏痕,犹不足喻也。

”智永在永欣寺学书40年。

40年间,他精心临摹了《千字文》800本,分赠江南各寺。

他写完800本《千字文》时,已是八十多岁了,所用秃的笔头整整装了10瓮。

此外智永在研究书法的基本笔法“永字八法”上也很有功绩,“后世所传水字八法,自崔张钟王传授,所用流于万字,智永益发其旨趣,授于虞世南”。

“永字八法”自智永的整理和推介后便被书法界广泛地认同和接受,据说,当时向智永求字的人络绎不绝,竟把木制的门槛都给踩坏了。

释怀素,中唐名僧,玄奘法师门徒,字藏真,以“狂草”闻名。

怀素好饮酒,性格狂放,人称“醉素”,与张旭并称“张颠素醉”,同为草书艺术之代表。

与张旭相比,张妙于肥,素炒于瘦。

怀素草书的特点,一言以蔽之,即“瘦硬”。

留存于世的作品有《自叙帖》、《苦笋帖》和《论书帖》等,最著名的是《苦笋帖》。

李白因爱怀素草书“不师古”而作《草书歌行》推奖之,称他“独任天机催格律”、“志在新奇无定则”,酣醉作书,独辟蹊径。

总之,怀素的草书奔放流畅,一气呵成,笔画的转折微妙而可辨,圆到而不失于率直;运笔判然内捩,属于中锋。

至于书写速度,怀素是相当快的,可谓心手相应,技巧娴熟,体现出一“捷”字;而其笔性则遒劲、凝重,快中带顿挫、利中见韧性,体现出一“涩”字。

古人论书法运笔之妙,只取“捷涩”两字。

怀素草书正是“捷涩”全齐,极为难能。

然而更有“神”者,怀素草书的结体奇肆险巇,摄人魂魄,令人退犹不及,只能顿足叫绝。

释亚栖,晚唐名僧,《宣和书谱》中说他“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昭宗光化中对殿庭草书,两赐紫袍,一时为之荣”。

他自己也曾作《对御书后》一绝,云:“通禅笔法得玄门,亲人长安谒至尊。

莫怪出来多意气,草书曾悦圣明君。

”此可看出亚栖对自己书法的得意和自负。

明代李晔《六研斋二笔》中言“亚栖书开元寺壁,笔势浓郁,古帖有之,亦是晚唐奇迹。

”亚栖不但在书法实践上颇有造诣,而且还是一位不可多得的书法理论家,他喜欢论书,所著《论书》中提出了“凡书通即变”的著名观点,以为“变”是书家成功的关键,他说:“凡书通即变。

王变白云体,欧变右军体,柳变欧阳体,永禅师、褚遂良、颜真卿、虞世南等,并得书中法,后皆自变其体,以传后世,俱得垂名。

若执法不变,纵能人石三分,亦被号为书奴,终非自立之体。

此是书家之大要。

”亚栖重视“变”的倾向反映了禅家不立宗派的精神,是与亚栖样僧的身份是相符合的。

亚栖善草书,但黄庭坚却说“草书书法坏于亚栖”,这种指责正好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亚栖不为前人“书奴”的“变”的书法风格。

《书史会要》评亚栖云:“喜作字,得张颠笔意,每论颠云:‘人徒知张之颠,而不知实非颠也……此亚栖所以独得,而世俗语未必知也。

’”亚栖虽然得张旭笔意,但没有成为张旭的“书奴”,自有“独得”,所谓“禅心语事,独得精微”也。

与隋唐相比,宋元明清时代真正自创一派的杰出书僧已很罕见,僧界的书法成就也相对暗淡,这多少与宋以后禅宗的败落(佛教中所谓的“法久弊生”)有关。

随着禅宗的败落,佛门中文化素质和艺术修养的总体水平下降了,出家为僧者大多不是出于好佛,而是出于其他的原因,比如避乱求隐、贫穷求食等。

可想而知,在这样的出家动机下,真正有志于书法艺术的僧人自然会减少。

但是,此一时期书法上较有造诣的僧人还是有那么几位的,比如释佛印、大慧来果、一山一宁、石涛和尚、八大山人等,在这些人当中,石涛和尚和八大山人应是最杰出的两位。

石涛和尚亦称苦瓜和尚,是一位书画双绝的名僧,其书于真书、行书中多含隶意,有六朝写经的体势,清健灵秀,颇有雅韵。

同时他的书法也和他的绘画一样,富有山野味,这反映了石涛和尚在一生游荡江湖的过程中所获得的山水灵气对其审美意识的形成所起的决定性作用。

石涛和尚的书法座右铭是“借笔墨以写天地万物而陶泳乎我也”。

八大山人,即朱耷,为明朝宗室,僧名传綮、刃庵、个山、个山驴、个屋、驴屋等。

八大山人的书法风格,章草似索靖,行书近米芾。

行草书均秀健清新,用笔方圆相兼,结体俯仰欹侧,纵横奇正,笔势相携,似散而不散,疏朗有致,并将秃笔的意趣加以发扬,形成为含蓄圆和的个人风格。

一篇徐州名人李可染作文,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急~

李可染(1907--1989年)李可染先生1907年3月26日生于江苏徐州,13岁从师乡贤钱食芝学习传统山水画,16岁入上海私立美专学习。

1929年以优异的成绩入杭州(国际)西湖艺术院,破格录取为研究生,师从林凤眠等教授,研习西画。

1943年应聘为重庆国立艺专讲师,从事中国画教学、创作和工作。

1946年应徐悲鸿之聘为国立北平艺专中国画教授,同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与创作。

新中国成立后、他进一步致力于中国画艺术的革新。

将可贵者胆,所要者魂、用最大的功力大进去,用最大的勇气打出来为座右铭,使古老的山水画艺术获得了新的生命。

可染先生的山水深厚凝重,博大沉雄,以鲜明的时代精神和艺术个性促进了民族传统绘画的嬗变与升华。

可染先生自成体系的教育思想,出现了活跃于画坛的李可染学派。

它不仅是画坛辛勤耕耘70余年的一代宗师,而且在艺术观念的开拓上也作出了重要贡献,既影响早已越出美术界,受到各方面的高度评价。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捉住人们的感觉,而在这悲怆旋律的制约下,画中即使偶有淡淡的幽雅,也会被这黑色世界造成凄迷的基调。

1954年后他以造化为师,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形成独特的风格,可以以黑、满、崛、涩来概括其艺术内涵,无疑地,李可染为水墨世界开创出新的格局。

他的画面结构,更让人感受到一种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一种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划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评论家一致认为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新图式,并表现出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从1943年开始李可染从事中国画教学和创作工作,后来师从齐白石、黄宾虹潜心于民族传统绘画的研究。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国画界有一种变革,提倡新国画。

于是1954年后他屡下江南,探索“光”与“墨”的变幻。

李可染有着扎实的素描功底,他的作品让人感受到了屹立千年的中国山水。

范宽式的饱满构图,山势迎面而来,瀑布浓缩为一条白色的裂隙,用沉涩的笔调一寸一寸地刻画出来,绵绵密密地深入到画面的每一个角落,在每一张纸上,表现出最大最丰富的内容。

李可染的水墨画一扫逸笔优雅的文人积习,尤其是那以悲沉的黑色形成的基本色调,深深地抓住了人们的视觉。

李可染山水画的价值,主要是他创造性地探索出了一种新的图式,并且表现出了浑厚博大的精神力量。

中国近代的著名画家有哪些

吴昌硕:近代画家。

浙江安吉人,杭州西泠印社首任社长。

原名俊,字昌硕,多别号,常见者有仓硕、老苍、老缶、苦铁、大聋、石尊者等。

身长金石书画,无一不精,作品气魄雄浑,苍劲铁骨,为中国画坛一代巨匠。

齐白石(1864~1957):现代书画家、篆刻家。

名璜,字濒生,号白石,湖南湘潭人。

早年为木匠,27岁拜当地文人为师,学诗书画印。

57岁后定居北京,卖画治印。

60岁后,“衰年变法”重视创造,融传统写意画和民间绘画技法于一炉。

所画花鸟虫鱼虾蟹,笔墨纵横雄健,造型简练质朴,色彩鲜明热烈,阔笔写意花卉与微毫毕现的草虫巧妙结合,神态活现。

张大千(1899~1983):现代画家。

原名权,改名爰,字季爱,号大千,斋名大风堂。

生于四川内江,祖籍广东番禺。

1917年留学日本,在京都学染织。

1919年回国后从曾熙、李瑞清学书画。

1941年赴敦煌石窟临摹壁画。

徐悲鸿(1895~1953),现代画家,江苏宜兴人。

曾留学法国。

能融合中西技法,而自成面貌。

擅长油画、中国画,尤精素描。

人物造型,注重写实,传达神情,代表作:《九方皋》、《愚公移山》。

所画花鸟、风景、走兽,简练明快,富有生气,尤以画马驰誉中外。

黄宾虹(1865~1955),浙江金华人。

名质,字朴存,擅长山水、花卉并注重写生,但成名相对较晚。

50岁以后,他的画风逐渐趋于写实。

80岁以后,才真正形成了人们所熟悉的“黑、密、厚、重”的画风。

黄宾虹晚年的山水画,所画山川层层深厚,气势磅礴,惊世骇俗,这一显著特点,也使中国的山水画上升到一种至高无上的境界。

李可染(1907~1989年),室名师牛堂,江苏徐州人。

自幼习画,先入上海美专师范科,杭州西湖国立艺专研究生班,师事法国名画家克罗多学习油画,深受潘天寿、林风眠影响,并师从齐白石、黄宾虹学画。

擅山水、重写生,并将西画中的明暗处理方法引入中国画,将西画技法和谐地融化在深厚的传统笔墨和造型意象之中,取得了杰出的成就。

傅抱石(1904~1965),现代山水画大家,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山水画《江山如此多娇》便是他与关山月合作的杰作。

原名瑞麟,号抱石斋主人,江西南昌人。

傅抱石在山水画上成就巨大。

他还擅绘水和雨,独创“抱石皴”法。

他的人物画也自成一格。

关山月(1912~2000),生于广东省阳江县。

关山月的山水画立意高远,境界恢宏;他的梅花,枝干如铁,繁花似火,雄浑厚重,清丽秀逸。

其代表作有《俏不争春》、《绿色长城》、《天山牧歌》、《碧浪涌南天》、《祁连牧居》及与傅抱石合作的《江山如此多娇》等。

林风眠(1900~1991),原名凤鸣,广东梅县人。

林风眠早年创作以油画人物为主,兼画水墨山水、花鸟。

其绘画广泛吸收古典艺术、印象主义、野兽主义艺术的营养,并加以消化,同时又研究中国传统美术和民间艺术。

代表作有《摸索》、《人道》、《人间》、《生之欲》、《人类的历史》等。

刘海粟(1896~1994),原名槃,字季芳,号海翁。

祖籍安徽凤阳,1896年3月生于江苏常州。

对中国画、油画、书法、诗词和艺术理论都有精深造诣。

国画创作博取传统精英而不泥古,注重写生,擅山水、花鸟、走兽,喜作泼墨泼彩法。

画风豪放奇肆,苍莽劲拔,醇厚朴茂,多彩多姿,卓然自成一家。

李苦禅(1899~1983),原名李英、李英杰,字励公,山东省高唐县人。

当代杰出的大写意花鸟画家。

他的作品继承了中国画的优良传统,吸取石涛、八大山人、扬州画派、吴昌硕、齐白石等前辈的技法,并融中西技法于一炉,渗透古法又能独辟蹊径,在花鸟大写意绘画方面发展出了自己独到的特色。

他经常以松、竹、梅、兰、菊、石、荷花、八哥、鸬鹚以及雄鹰等等作为题材作画。

代表作有《盛荷》、《群鹰图》、《兰竹》、《芙蓉》等。

黄胄(1925~1997),原姓梁,名淦堂,字映齐,河北省蠡景人。

主张以速写起家,在50年代末到70年代末,两次大量临摹古代精品。

以大批新意境、新技艺,展示出笔墨流畅、气度澎湃的佳作,给中国画坛开一代新典范。

代表作:《洪荒风雪》、《载歌行》、《丰乐图》、《欢腾的草原》、《牧马图》。

八大山人座右铭内容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