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喜欢的名人名言70-90字
当杜尚用一个男性的小便池去参加展览并命名其为《泉》的时候,我们发现,艺术形式的审美化正在消灭着艺术与生活的距离,但是艺术的意象的美却距离我们的生活越来越远了。
在这个时代,艺术家总是能以新奇的或者我们说是“创新的”概念迅速的成名。
安迪•沃霍尔说“每个人都能在15分钟内成名。
”于是,绘画不再是高高在上、具有威严性的宗教题材,而是一些生活中的现成品或是看起来庸俗不堪的物品都可以拿来当做题材。
安迪用了当红的明星玛丽莲梦露当做他众多系列创作的主题,他用一些时髦、鲜艳的颜色来描绘玛丽莲,而这些艺术也被当做了工业文明社会市侩、轻浮、空虚的心理表现。
所以,我们可以看到现代艺术的题材与形式越来越趋向与日常的生活,很多艺术家不再去花大把的时间去在作品内容的创作当中,而是直接拿来生活中的一个实物或是一个空间,直接进行创作。
从这种角度上来看,毫无疑问,近现代的非博物馆艺术是贴近了人们的生活,艺术不再是有阶级有身份的人们消遣时候的玩物,而是每一个大众都能参与其中的活动。
而我们这个时代就成了一个约瑟夫•博伊斯口中的:“人人都是艺术家”的时代了。
但是这样做的弊端毫无疑问的是降低了艺术的门槛,一个艺术家的思想与理念完全可以在他的作品里表达。
在信息时代里,人们获取信息十分容易,鼠标一点,就可以得到自己想要的信息,而这些轻而易举得到的信息毫无疑问是缺乏一种体验的。
所以,现代的艺术家是根本不能表现出古典主义绘画的那些神圣的、纯洁的美。
这时,一些想要创造出石破天惊艺术的大众艺术家们就开始了他们的“创新”。
而这个时候,他们所表现得,并不是古典主义追求精准造型的自然美,也不是最求纯粹状态的艺术美,他们所追求的正式不断发现自身准确定义的第三领域美。
那么什么是“第三领域的美”
美学家丹托在《美的滥用》中将这种美解释为“通过行为——这些行为的目的是指向美好——而拥有了某些东西。
”那么是什么东西呢
他用黑格尔的话说:对于艺术“我们要求…...一种生活的质量,而普世价值不存在于形式法则中,也不存在于格言中,而是伴随感觉和感受而给予的一个存在状态“。
所以”对于黑格尔而言,艺术只是一个精神的渡筏,我们由此进入了他称为的绝对精神的最高阶段”。
“绝对精神的三个阶段,每一个都在第三领域有实践性——那就是实际在过着的人得生活。
而每一个实践都和是、人的生活该是什么样子的相联系。
”“第三美学领域的东西与人类生活和幸福息息相关。
” 所以在这个阶段的艺术,实际上艺术家要表现的已经不是美了,而是一种精神上的体验。
我们发现当代艺术的内容表现的越来越个人化、抽象化,没有了艺术家自身的解释我们可能完全会误读这个作品为另外一个含义。
而这个时候,艺术家也开始充当着哲学家的角色,他们指引着观众去思考他们作品的内涵。
有的艺术家就是在用自己的艺术去反映自己的生活,从而引发观众对这类人群生活的思考。
这些当代艺术家想要表达的正是他们个人化的艺术理念,而我觉得大多数时候这种理念里更多的是一种反抗。
他们在利用着观者的各种感官来反映他们对传统艺术的反抗,对一种生活状态的反抗。
从这一方面看,观者的感官确实被艺术家全面的解放了。
但是,他们用来反抗的手段正是一种刺激感官的方法,而比美更能刺激人感官的毫无疑问的就是一种痛感了。
于是他们的艺术手段往往充满了性、暴力等以往艺术未曾涉及的领域。
诚然,他们做到了创新与反抗。
但是,他们的艺术给人们带来了什么
除了在一瞬间夹杂着快感的痛感之外,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还能感到什么
美已经被抛弃了,那种由美带给我们的愉悦感、幸福感都已经被一种刺激的、麻木的、颓废的痛感所取代了。
当我们在欣赏一件当代艺术的时候,我们已经感受不到了内心的宁静,当代艺术本身就是用来让人们刺激的。
在当今这个人人都渴望成名的社会里,艺术也就像林清玄所说的变成了“爆炒苍蝇头”,观者也在“刺激中麻木”,然后艺术家再寻求“更刺激”。
我并非想要否定全部的当代艺术,只是我们需要思考,在当代艺术离开了物体本身的形状分析,我们将以何种标准去审美
是以艺术家所赋予作品所谓的含义的美么
当艺术表现的目的不再是美的时候,我们又将如何欣赏它们呢
在当代艺术的意象走到了“刺激”的尽头时,又将何去何从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