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张爱玲语录 郭敬明语录 张小娴语录 马云语录 席慕蓉语录 安妮宝贝语录 毛主席语录 韩寒语录

生活娴静的诗句

关于赞美九寨的诗词

赞美九寨的诗词如下:1、瑶池本是在人间,堪笑凡夫安学仙。

有路天堂通九寨,此中仙境任盘旋。

2、细数珍珠百十潭,流云在水近茅庵。

一沟浓烈松林翠,满眼清幽宝石蓝。

幸好山深无佛诵,适逢客众有诗谈。

境佳本属文人辈,留取华章赚点颔。

3、四面山峦回峰映一潭碧水狭口流。

4、蜀山自古称峨眉,峨眉哪比九寨奇

碧湖相连群瀑叠,水光山色仙境开。

5、金秋访九寨,红叶胜花开。

碧海泛五彩,风雪舞剑岩。

四顾皆仙界,一步一徘徊。

挥手暂相别,相约又重来。

李娟的流年书简。

{如果明天雪漫江城,那是我写给你的情书}求这篇文章,谁可以给我发来看

尼古拉·奥斯特洛夫斯基。

代表作有《钢铁是怎样炼成的》、《暴风雨所诞生的》等。

除上述两部小说外,他还发表了大量有战斗性的政论和演说文章。

汉朝的审美观和唐朝的审美观为何有如此大的差异

美是人类社会进化的产物,是人们在生活实践中自由创造的结果。

美的本质,是和人的本质、生活的本质密切相关的。

作为一切社会总和的人,既是美的创造者和欣赏者,同时也是人的审美对象之一。

汉代人对女性的形体崇尚以长白、丰丽为美。

西汉遴选宫女的标准文献记载不详,但东汉文献的记述却是非常清楚的:东汉宫中立有采女制度,“长壮妖洁”、“姿色端丽”是宫中采女时体貌美的标准。

具体来说,汉代女性美的重要标准是:乌黑亮丽的头发、俏丽的脸庞、洁白如指的肌肤、黝黑细长的黛眉、红润的樱唇、颀长的身材、舒徐优雅的体态根据历史研究,唐朝的确是以丰肥浓丽为审美取向的。

如果去观赏唐代绘画、雕塑、陶俑及各类艺术作品所表现的女性形象,留给人们最突出的印象,也一定是“丰肥浓丽、热烈放姿”。

丰肥浓丽即丰满、肥硕、浓艳、亮丽;热烈放姿即穿着袒露、自信张扬的表情姿态。

从史书中对武则天的描写也可以推断,她正是凭着宽额头、丰脸颊、圆浑而重叠的颈部及富态形象赢得了“媚娘”的地位,从而为她进一步接近权力中心奠定了基础。

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的杨玉环,更是家喻户晓、流传千古的胖美人典范。

显然,唐人与汉代和古代大多数时期人们欣赏窈窕淑女含蓄内向以瘦为美的审美观不同。

头发:汉代人认为具有一头乌黑亮丽的秀发是美女必不可少的条件。

从杨家湾汉墓、汉景帝阳陵、马王堆汉墓等处出土的女俑来看,她们都有着一头浓密光泽的秀发。

考古资料如此,文献记载亦如此。

如《后汉书 皇后纪上》注引《东观汉记》特别指出“明帝马皇后美发,为四起大髻,但以髻成,尚有余。

绕髻三匝。

”汉代乱世之时,乱军匪寇甚至像抢掠财物一样夺去妇女的美发①。

可见美发在汉代人心目中占有极为重要的位置。

①:汉·刘珍等撰,吴树平校注《东观汉记校注》卷一七谓:“献帝幸弘农,郭汜日掳掠百官,妇女有美发者,皆断取之。

”脸庞:汉代人认为女性的脸庞应以俏丽为美。

瓜子脸是最被欣赏的脸型。

汉景帝阳陵出土的女俑各个前额开阔、面颊丰盈,脸庞呈瓜子状;看上去娇憨动人,美不胜收。

而辽宁大连前牧城驿东汉墓出土的女俑亦呈这种脸型。

可见瓜子脸为汉代人所推崇。

肌肤:汉代人十分推崇洁白如脂、光滑细腻的肌肤。

如《西京杂记》卷一说赵飞燕姊妹“并色如红玉,为当时第一”。

卷二描写卓文君的肌肤柔滑如脂。

汉诗《东城高且长》中也有“燕赵多佳人,美者颜如玉”的诗句。

曹植在《美女篇》中曾赞叹道:那美丽的女子妖艳而又娴静……捋起衣袖现出白皙的手臂……①考古发掘印证了文献的记述,如马王堆一号汉墓女歌俑面敷白粉,这是现实生活的展示。

汉代木俑面部雕成后敷上一层细腻匀净的白色粉末(极少涂以肉红色);敷白粉体现了当时以体白如玉,面如凝脂为美。

①:曹植《美女篇》:美女妖且闲……攘袖见素手……眉毛:对于汉代女性来说,眉毛有着特殊的魅力,是表情达意的重要器官。

因而黝黑细长的眉毛成为妇女们追求的对象。

正如《释名·释形体》的说法,眉“媚也,有妩媚也”。

难怪汉宣帝时京兆尹张敞专心致志地为妻画眉,京师流行起“张京兆眉怃”的谚语了。

史籍中也留下了汉武帝刘彻“令宫人扫八字眉”;“桓帝元嘉中,京都妇女作愁眉”等的记载。

考古实物中,马王堆汉墓出土的侍女俑无不是面容清秀,描画着细长黑眉的。

. 嘴唇:美丽的女子应有一个如樱桃般红润欲滴的嘴唇。

汉代人已用“含丹”、“朱唇”①来夸赞外表引人注目的女性。

从考古出土的实物来看,西安出土的西汉女立俑。

拱手端立,长袖曳地铺开,姿容端庄娴静。

特别引人注目的是,她小小的嘴唇上抹着鲜艳的口红,显得分外美丽。

身材:身材修长是汉时美女的重要条件之一。

马王堆一号汉墓出土的女舞俑,俑体腰肢纤细、臂部丰满、双腿修长而匀称,侧面轮廓呈一个柔美的S形,极好的表现出汉代女性纤长的体态特征。

体态:修长的身材可以呈现出轻柔纤丽的体态。

史籍记载的汉时女子因体态轻柔纤丽得宠的例证有很多。

如《汉书 外戚传》记载,汉武帝宠爱的李夫人妙丽善舞,但因病早死,武帝令画工将李夫人的形象画在甘泉宫的墙壁上。

武帝对她思念不已,亲自作赋哀悼,说李夫人“美连娟以修嫮兮”“函菱荴以俟风兮”“的容与以猗靡兮,缥飘姚虖愈庄……”突出描绘了李夫人的轻柔与妩媚。

此外,赵飞燕由于体态轻盈能作“掌上舞”而得汉成帝宠幸入主后宫,这是对西汉历史产生过重大影响的史实。

统观汉画像砖、画像石上长袖曼舞或吹竽弹笙的女子无不细腰袅袅、轻盈欲飞。

这些人物形象为我们了解汉代美女的体态特征提供了更为直接的证据。

意态、举止:与曼妙的身材与轻盈欲飞的体态相映衬的应是那温柔可人的意态、举止,这是一种由内而发的美。

文帝窦皇后陵和其母薄太后的南陵出土的侍女俑就表现了汉代女子温婉、淑静的意态美。

看唐至五代的壁画,除了面部轮廓饱满,身体线条还是很柔和的,在衣着之下显出一点丰满的体态,但是整体的身体线条还是很柔和的。

这些,还可以从敦煌壁画和一些佛教石刻中看出来。

唐的审美观,主要还是从北朝继承发展下来的吧,看看北周时期的石刻,面部就已经显得很饱满了~盛唐“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内涵 盛唐时期的“以胖为美”是有一定标准的,它要求体态丰腴,凹凸有致,身体健硕,肌肤白嫩,面相宽广,下巴圆润,尽显雍容华贵,丰腴秾丽之气,并非越肥越美,这也与现代意义上有赘肉的不健康的胖是不同的,因此我们要区别看待。

本文将通过诗词文献和留存下来的唐朝壁画、绘画、陶俑、雕塑等图形作品,对“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内涵加以分析。

(一)体态丰硕,骨肉均匀 最能代表盛唐“以胖为美”的女性,当属四大美女中,体态丰腴的杨玉环,即人们熟知的杨贵妃。

中国人常说“环肥燕瘦”,用来说杨玉环与赵飞燕两种不同的美。

赵飞燕以窈窕轻柔之美为人称赞,杨玉环则以丰腴华贵之美为人知著。

《旧唐书·列传第一》中记载“太真资质丰艳,善歌舞,通音律,智算过人”,“丰”字说明了杨贵妃是个体型丰腴之人,这“艳”就体现在贵妃皮肤白皙,花容月貌和肌理细腻上。

从白居易的《长恨歌》“温泉水滑洗凝脂”中的“凝脂”一词上,我们能知道杨贵妃是个肌肤白皙细腻的美人。

古人又常常以花喻人,而唐朝人尤其喜爱牡丹,这是因为牡丹花型丰硕,宽大,代表着富贵的寓意,正显盛唐气象。

所以在大诗人李白的诗里,用牡丹来比喻这位倾城倾国的美女,一句“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就把牡丹的美与杨贵妃的美交织在了一起。

在《杨太真外传》中,有对杨贵妃三姐妹的一个整体描绘:“贵妃有姊三人,皆丰硕修整,工于谑浪,巧会旨趣。

”由此可见,不但是贵妃丰腴,连同其他姊妹都是有丰硕体型的美女,在留存的唐代风俗画中我们更能直观的感受这种审美观。

在盛唐时期的贵族的殉葬品中,侍女和舞伎俑的陶俑占有重要部分,它们多彩多姿,情态极妍,其造型多为秾丽丰肥之态,姿势动作和面目神情,各不相同,发髻衣饰各式各样,仪态温婉端庄,落落大方。

(二)身体矫健,肌肤白皙 唐代女性除了具有丰硕的外部体形特征外,身体矫健、肌肤白皙也是唐代女性之美的重要表现方面之一,这从她们选择的穿衣方式中就能发现。

盛唐时期经济全面发展,农业、手工业、商业呈现一片繁荣景象,唐代女性积极投身生产,参与社会劳动,身体素质也在劳动中得到了良好锻炼。

由于民族的融合,对外交流的加强,北方游牧民族的骑马射箭等活动在中原也日渐兴盛起来,女性纷纷参与多彩的社会活动中,穿胡服和女着男装成为了女性展现矫健之美的重要方式。

其中,胡服是中原文化与北方游牧文化良好的结合,它与中原以往的宽衣大衫有着不同,其主要特征是短衣、长裤、革靴或者裹腿,上衣改为盘领,紧身窄袖,衣服更加合身,服饰较前代更加开放,更加强调了体态的美感。

胡服不但便于开展农作劳动,也是女性参与骑马、郊游等社会活动的首选穿衣方式,使得女性在体态丰腴中,增添了一种健美之感。

在唐朝留下的仕女绘画、壁画、佛像雕塑中我们不难发现,唐朝女性为展现肌肤白皙之美,选择了较为开放的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

唐代诗人方干有《赠美人》诗:“粉胸半掩凝暗雪”,欧阳询《南乡子》诗:“二八花钿,胸前如雪脸如花”等诗句,描绘了袒胸露肩的着衣方式,突显了女子白皙的肌肤。

在唐代另一位著名人物画家周昉的《簪花仕女图》中,我们也可以清晰的看到,画家用简劲的线描,艳丽的设色,成功地表现了纱衣下肌肤的丰腴、白皙和仕女仪态的雍容华贵。

可见,盛唐时期的女性已经不羞于展示自己的身躯,它们不再裹上布质的厚重内衣,而是仅用薄纱蔽体,将明衣外穿,再配以披帛,以自然大方,开放的方式将自己丰腴秾丽的身躯,白皙的皮肤展现于世。

出现“以胖为美”审美观的原因 每个时代都会有属于自己时代的审美观,“以胖为美”并非唐朝首创。

在春秋时期也有以胖为美的审美观,《诗经·卫风·硕人》篇中就体现了人们喜欢高大白胖的女子,那么为什么唐朝“以胖为美”的审美观成为了唐朝独特的文化标识

这有着深刻的历史原因。

(一)经济的发展奠定雄厚的物质基础 唐朝经济的发展达到了整个封建王朝的巅峰时代,人们生活富足,国家经济实力雄厚超过了任何一个朝代。

唐代经济之所以呈现一片繁荣景象,与唐朝皇帝的励精图治是分不开的。

当时,与唐朝相互往来的国家达到一百三十多个,在对外交流中引进了新的作物品种,扩大了农作物的种植面积。

统治者施行的这些政策和措施都无不促使着经济的发展。

唐朝的人们有了强大的物质生存的保障,生活水平迅速提高,生活也越来越富裕。

随着粮食储备的不断增加,农业品种的日益增多,外加农产品商品化开始出现,人们生活上的富足,使人均食品消费量就比其他朝代的人们要多,这就为唐朝人的体形向“胖”的趋势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基础条件,这对人们“以胖为美”的审美观的转变有着重要的影响(二)开明的政策提供宽松的政治环境 “唐源流出于夷狄”,近代学者陈寅恪先生也说:“唐代创业及初期君主,如高祖之母为独孤氏,太宗之母为窦氏,即纥豆陵氏,皆为胡种,而非汉族。

”由此,唐朝具有着鲜卑族的血统,并有着北方游牧民族开放自由的思想。

基于对传统生殖崇拜的影响,他们认为身体健硕的女子生育能力强,因此注重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上的地位。

随着对外交流的扩大,外来文化的不断影响,人们的思想日益开放,女性受到的封建束缚也在减少,这就为女性的个性解放提供了宽松的政治环境,女性的社会地位也不断提高。

(三)统治阶级审美取向的转变 统治阶级的审美取向对整个社会的审美有着绝对的引领作用。

唐朝皇帝特有的民族血统对以胖为美的审美取向有着十分重要的影响。

鲜卑族是一个游牧民族,善于骑马,射箭,他们喜欢肥大壮硕的牛羊,因此对美的认同有一定的传统认知性,喜欢体态丰腴的妇女,这也符合了游牧民族独特的生活方式和生产劳动。

中国古代第一位女皇帝武则天,对唐代盛行的丰腴之美有着重要引领作用。

《新唐书·外戚传》中对武则天有这样的记载:“公主丰硕,方额广颐,多权略,则天以为类己。

”这句是说武则天像太平公主一样有着丰硕的体型,宽大的方额,下巴圆润,面相较为宽阔,这样的外貌成为了一种美女的评判标准,武则天也是凭借着这样的美貌,赢得了“媚娘”的称号。

(四)佛教发展对审美取向的影响 唐朝政治开明,对外交流加强,使得外来宗教——佛教对唐朝文化有了进一步渗透,佛教得到统治者的大力推崇。

上至皇室贵族,下至平民百姓,都成了佛教信仰的忠实信徒。

佛教走向世俗化的变化在唐代佛教艺术中的雕塑和壁画中就能深切感受到。

菩萨、供养天、飞天佛等宗教造像摆脱了以往那种呆滞、平板的表情和神秘的气息,开始被形象为头梳高髻,腰系羊肠裙,袒胸露臂,赤足的造像形象所取代,她们体形均为丰腴之形,显得温柔典雅,生动柔和,温和圆润,端庄秀丽,神色中透露着喜悦甚至有妩媚之色,然而却蕴含着一种不容亵渎的尊严。

这样的宗教艺术中的形象直接影响着唐朝女性的审美观,致使作为佛教忠实信仰的女性群体,在内心开始以佛的形象塑造自己,继而在生活中更加敢于展现自己的形体之美,开始穿羊肠裙,袒胸露臂,尽显肉体的丰腴和婀娜多姿的体态。

(五)安定的生活环境和城市的发展 由于唐朝皇帝励精图治,唐朝相继出现“贞观之治”和“开元盛世”的盛世局面,这为人们创造了一个和平安定的社会生活环境。

纵观整个封建社会,唐朝是统治时间相对较长,社会最为繁荣,人民生活最为安定的一个朝代。

这样一个没有内忧外患,没有战争硝烟,政治、经济、生活、文化极大发展的盛世里,人们过着无忧无患的闲适生活。

古人云:“居必长安,然后求乐”,人们丰衣足食之后,更多的就是享受生活的乐趣。

盛世时代,民族融合所带来的结果就是文化的融合,生活的融合,鲜卑游牧民族把骑马、射箭、胡舞等活动融入到了社会生活里,加之中原本土的蹴鞠活动,社会娱乐活动也就丰富了起来,人们也更加喜爱出游,唐朝人出现胖的趋势是与这样的社会生活背景相符合的。

山园小梅这首诗运用了哪些手法

山园小梅二首其一众芳摇落独暄妍⑴,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⑵,暗香浮动月黄昏⑶。

霜禽欲下先偷眼⑷,粉蝶如知合断魂⑸。

幸有微吟可相狎⑹,不须檀板共金樽⑺。

其二剪绡零碎点酥乾,向背稀稠画亦难。

日薄从甘春至晚,霜深应怯夜来寒。

澄鲜祇共邻僧惜,冷落犹嫌俗客看。

忆着江南旧行路,酒旗斜拂堕吟鞍。

词句注释⑴众芳:百花。

摇落:被风吹落。

暄妍:明媚美丽。

⑵疏影横斜:梅花疏疏落落,斜横枝干投在水中的影子。

⑶暗香浮动:梅花散发的清幽香味在飘动。

⑷霜禽:一指“白鹤”;二指“冬天的禽鸟”,与下句中夏天的“粉蝶”相对。

⑸合:应该。

⑹微吟:低声地吟唱。

狎(xiá):亲近而态度不庄重。

⑺檀板:演唱时用的檀木柏板,此处指歌唱。

金樽:豪华的酒杯,此处指饮酒。

金樽:金杯。

[2] 其二注释:剪:剪成零碎绡: 1、 生丝。

2、 生丝织物 如:绡巾(丝巾,薄纱巾);绡衣(用绫绡制成的衣裳)半匹红绡一丈绫,系向牛头充炭直。

——白居易《卖炭翁》红绡不知数。

——唐· 白居易《琵琶行(并序)》紫鹃放下绡帐,移灯掩门而去。

——《红楼梦》点酥:点抹凝酥。

点:点抹酥: 酪,用牛羊奶制成的食物:酥酪。

酥油。

宋 文同 《惜杏》诗:“北园山杏皆高株,新枝放花如点酥。

” 宋 苏轼 《蜡梅赠赵景贶》诗:“天工点酥作梅花,此有蜡梅禅老家。

”日薄: 日色暗淡。

宋 欧阳修 《黄杨树子赋》:“日薄云昏,烟霏露滴,负劲节以谁赏,抱孤心而谁识

”从甘:(网友甲意见)从来情愿。

春至晚,春作早,朝讲。

与下句霜气渐深,应该胆怯文法合,自然现象,拟人出之。

ps:从酣。

甘异体字酣,且形近。

澄鲜: 清新。

南朝 宋 谢灵运 《登江中孤屿》诗:“云日相辉映,空水共澄鲜。

”忆着:(网友乙意见)神思。

心向往之。

ps.着亦读zhuo,读作昨。

堕吟鞍:(网友乙意见)梅花堕吟鞍。

《山园小梅二首》是宋代诗人林逋的组诗作品。

这是两首咏物诗,其中第一首历来极为读者称道赞赏。

此诗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

颔联二句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在这一联诗中,从姿态和香气上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淡雅和娴静。

颈联从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侧面加强前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最后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作者与梅花的关系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全诗着意写意传神,采用侧面烘托的方法,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极富神韵。

赏析一这组诗在《宋诗纪事》里题作“梅花”。

诗一开端就突写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与赞颂之情:“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它是在百花凋零的严冬迎着寒风昂然盛开,那明丽动人的景色把小园的风光占尽了。

一个“独”字、一个“尽”字,充分表现了梅花独特的生活环境、不同凡响的性格和那引人入胜的风韵。

作者虽是咏梅,实则是他“弗趋荣利”、“趣向博远”思想性格的真实写照。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其诗正是作者人格的化身。

如果说首联是作者对梅花所发的感喟,那么颔联则是进入到对梅花具体形象的描绘:“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这一联简直把梅花的气质风姿写尽绝了,它神清骨秀,高洁端庄,幽独超逸。

尤其是“疏影”、“暗香”二词用得极好,它既写出了梅花不同于牡丹、芍药的独特形成;又写出了它异于桃李浓郁的独有芬芳。

极真实地表现诗人在朦胧月色下对梅花清幽香气的感受,更何况是在黄昏月下的清澈水边漫步,那静谧的意境,疏淡的梅影,缕缕的清香,使之陶醉。

这两句咏梅诗,在艺术上可说臻于极至,故一直为后人所称颂。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己《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可见林逋点化诗句的才华。

作者写尽梅花姿质后,掉转笔头,从客观上着意泻染:“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霜禽,一作冬鸟,一作白鹤,白鸟。

依据林逋“梅妻鹤子”的情趣,还是当“白鹤”解释为好。

前句极写白鹤爱梅之甚,它还未来得及飞下来赏梅,就迫不及待地先偷看梅花几眼。

“先偷眼”三字写得何等传神

作者对现实事物的观察又是何等细致

后句则变换手法,用设想之词,来写假托之物,意味深邃。

而“合断魂”一词更是下得凄苦凝重,因爱梅而至销魂,这就把蝴蝶对梅的喜爱夸张到了顶端。

通过颈联的拟人化手法,从而更进一步衬托出作者对梅花的喜爱之情和幽居之乐。

联中那不为人经意的“霜”、“粉”二字,也实是经诗人精心择取,用来表现他高洁情操和淡远的趣味。

以上三联,作者是把梅当作主体,诗人的感情是通过议论、叙述、拟人等手法隐曲地体现在咏梅之中。

至尾联主体的梅花转化为客体,成为被欣赏的对象。

而作者则从客体变为主体,他的感情由隐至显,从借物抒怀变为直抒胸臆:“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尊。

”在赏梅中低声吟诗,使幽居生活平添几分雅兴,在恬静的山林里自得其乐,真是别具风情,根本不须音乐、饮宴那些热闹的俗情来凑趣。

这就把诗人的理想、情操、趣味全盘托出,使咏物与抒情达到水乳交融的进步。

从第二首诗意来看,林逋是以隐士之心性、视野去观照体悟梅花,视梅花为天酬僧隐的独特风物的,表现了梅花的独特神韵与价值。

这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梅花也因之与闲隐之流结下不解之缘。

全诗之妙在于脱略花之形迹,着意写意传神,因而用侧面烘托的笔法,从各个角度渲染梅花清绝高洁的风骨,这种神韵其实就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

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

林逋这两句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

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

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

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

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梅妻鹤子的来历: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赏析二林逋种梅养鹤成癖,终身不娶,世称“梅妻鹤子”,所以他眼中的梅含波带情,笔下的梅更是引人入胜。

首联以梅不畏严寒、笑立风中起句,“众”与“独”字对出,言天地间只有此花,这是何等的峻洁清高。

然而梅品虽高,却不骄傲,只在一方小园而且是山间小园实际是空中楼阁中孤芳自赏,这又是一种何等“丰富的宁静”与充实的美丽。

颔联是最为世人称道的,它为人们送上了一幅优美的山园小梅图。

上句轻笔勾勒出梅之骨,“疏影”状其轻盈,“翩若惊鸿”;“横斜”传其妩媚,迎风而歌;“水清浅”显其澄澈,灵动温润。

下句浓墨描摹出梅之韵,“暗香”写其无形而香,随风而至,如同捉迷藏一样富有情趣;“浮动”言其款款而来,飘然而逝,颇有仙风道骨;“月黄昏”采其美妙背景,从时间上把人们带到一个“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的动人时刻,从空间上把人们引进一个“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似的迷人意境。

首联极目聘怀,颔联凝眉结思。

林逋这两句诗也并非是臆想出来的,他除了有生活实感外,还借鉴了前人的诗句。

五代南唐江为有残句:“竹影横斜水清浅,桂香浮动月黄昏。

”这两句既写竹,又写桂。

不但未写出竹影的特点,且未道出桂花的清香。

因无题,又没有完整的诗篇,未能构成了一个统一和谐的主题、意境,感触不到主人公的激情,故缺乏感人力量。

而林逋只改了两字,将“竹”改成“疏”,将“桂”改成“暗”,这“点睛”之笔,使梅花形神活现。

上二联皆实写,下二联虚写。

颈联“以物观物”,“霜禽”指白鹤,“偷眼”写其迫不及待之情,因为梅之色、梅之香这种充满了诱惑的美;“粉蝶”与“霜禽”构成对比,虽都是会飞的生物,但一大一小,一禽一虫,一合时宜一不合时,画面富于变化,“断魂”略显夸张,用语极重,将梅之色、香、味推崇到“极致的美”。

尾联“微吟”实讲“口中梅”也,“微”言其淡泊雅致,如此咀嚼,虽不果腹,然可暖心、洁品、动情、铸魂,表达出诗人愿与梅化而为一的生活旨趣和精神追求,至此诗人对梅的观赏进入了冯友兰所说的“天地境界”,人们看到的则是和“霜禽”“粉蝶”一样迫不及待和如痴如醉的诗人——一个梅化的诗人。

苏轼曾在《书林逋诗后》说:“先生可是绝伦人,神清骨冷无尘俗。

”《四库全书总目》说:“其诗澄澹高逸,如其为人。

”可知其言不谬,该诗之神韵正是诗人幽独清高、自甘淡泊的人格写照。

从意象构造的角度言,单言山园小梅,实非易事,但诗人借物来衬,借景来托,使其成为一幅画面中的中心意象,此一绝也。

诗人具体写梅画梅时,虚实结合,对比呈现,使得全诗节奏起伏跌宕,色彩时浓时淡,环境动静相宜,观景如梦如幻,充分体现了“山园”的绝妙之处,这一点也是为许多赏家所忽视的,正是通过这一点,作者淋漓尽致地表达出“弗趋荣利”、“趣向博远”精神品格。

此二绝也。

作者以梅自况,虽展现了中国传统文人的一贯追求,然而也颇具特色。

单就“疏影”一联而言,欧阳修说:“前世咏梅者多矣,未有此句也。

”陈与义说:“自读西湖处士诗,年年临水看幽姿。

晴窗画出横斜影,绝胜前村夜雪时。

”(《和张矩臣水墨梅》)他认为林逋的咏梅诗已压倒了唐齐已《早梅》诗中的名句“前村深雪里,昨夜一枝开”。

王士朋对其评价更高,誉之为千古绝唱:“暗香和月人佳句,压尽千古无诗才。

”辛弃疾在《念奴娇》中奉劝骚人墨客不要草草赋梅:“未须草草赋梅花,多少骚人词客。

总被西湖林处士,不肯分留风月。

”因为这联特别出名,所以“疏影”、“暗香”二词,就成了后人填写梅词的调名,如姜夔有两首咏梅词即题为《暗香》、《疏影》,此后即成为咏梅的专有名词,可见林逋的咏梅诗对后世文人影响之大。

这只说到了其一,更为重要的是梅在林逋的笔下,不再是浑身冷香了,而是充满了一种“丰满的美丽”,很有精神,很有力度,也很温度,很有未来。

正因为如此,该诗才有着强烈的现实感,让人感到很真实,回到它的起始状态,作为“梅妻鹤子”的林逋,写出此种具有理想主义倾向的诗句来,着实让人们展开了一回心灵的、审美的旅游。

此三绝也。

作者写出此种妙句,亦非唾手可得。

宋初另有相当多的诗人,偏重以苦吟的写作方法在狭小的格局中描绘清新小巧的自然景象,表达或是失意怅惘、或是闲适旷达的士大夫情趣,这主要是继承了唐代贾岛、姚合一派的风格,林逋就是这些诗人之一。

另外,《山园小梅》格局未免太小,后面自命清高的标榜,也实在有唯恐不为人知的味道。

林逋《山园小梅》赏析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共金樽。

林逋(九六七—一O二八)字君复,钱塘(今浙江省杭州市)人。

死后宋仁宗赐谥和靖先生,所以后世称他为林和靖。

他的一生从未做官,过着清静淡泊的生活。

他特别喜爱梅花,几十年在孤山种梅养鹤,有“梅妻鹤子”之称。

写出这样美的梅花诗,是有他的生活基础的。

《山园小梅》是一首咏物诗。

在中国诗史上,有许多诗是通过对物的吟咏,抒发诗人的感情的,通称为咏物诗。

它与情古诗一样,数量很多,成为古典诗歌中的一个大类。

咏梅,又是咏物诗中所占比重较大的一个部分。

古往今来,有不少诗人都咏过梅花。

这么大量的咏梅作品中,最为历代读者称道赞赏的,林逋的这首《山园小梅》就是 其中之一。

诗的开头,先写梅花的品质不同凡花。

“众芳摇落独暄妍,占尽风情向小园”,百花飘零凋谢,独有梅花却茂盛妍丽地开放。

小园中只有她占尽美好的风光。

歌颂梅花的傲雪耐寒,寄托诗人在逆境中坚贞不移的品格,这在古典诗词中虽然不算是创见,但是把梅花写得这样美,却是罕有的。

“疏影横斜水清浅,暗香浮动月黄昏”,这一联诗,历来被读者誉为咏梅的绝唱。

梅花的美,不同于牡丹的富丽,更不同于桃花的夭艳,而是一种淡雅和娴静的美。

在这一联诗中,正完美地表现出梅花的这种淡雅和娴静。

怎么能取得这样的艺术效果呢

作者不是简单直接地介绍,而是写她的姿态,写她的香气。

上句,疏疏落落的梅枝,纵横交错,映在清浅明澈的池塘中。

写的是姿态,但又不是直接写姿态,而是着重写水中的梅影。

所以,读者更加感到她的摇曳多姿。

下句,黄昏的淡月下,飘散着缕缕幽香。

这是写梅花的香气。

我们中国传统的欣赏趣味,讲究雅和韵,不要求强烈的刺激。

那种浓郁的香气扑鼻而来,韵味、情趣就不免略逊一筹。

这里所写的香气,正是那种淡淡的幽香。

所以很雅致,很有韵趣。

而姿态、气味之所以给人这样的美感,是因为作者把这些放在一个特殊的背景下来写。

疏落的梅枝,是倒映在水中,读者感受到的是摇曳的梅影,着笔处是水,而且是清浅明澈的水;缕缕幽香,是在月下游动飘散,这里,月也是黄昏的初月,是在淡淡的月下。

这样写,环境气氛,与梅花的姿态幽香显得十分和谐协调,恰到好处。

可见,历代读者如此欣赏这一联诗是很有道理的。

“霜禽欲下先偷眼,粉蝶如知合断魂”,是说霜禽、粉蝶对梅花的态度,从侧面加强前面一联描绘出来的梅花的美。

霜禽,既指寒霜中的飞禽,也指禽的毛羽洁白如霜。

霜禽想要在梅枝上停息,必须先偷眼看看。

这里写出了霜禽对梅花不敢随随便便,而是既爱且敬。

粉蝶如果知道有梅花,也一定是对她无限深情。

这样,梅花的美又从其他动物如何对待她的态度中表现出来了。

在写法上,上句,霜禽欲下当是实写;下句,梅花开放时并没有粉蝶,所以用“如”“合”这样假设猜度的语言,是虚写。

用词是十分讲究的。

“幸有微吟可相狎,不须檀板与金尊”,这是说,可以亲近梅花的,幸喜还有低吟诗句那样的清雅;而不须要酒宴歌舞这样的豪华。

作者在这里赋予梅花以人的品格。

这个“人”,不是那种空虚庸下追求物质享受的俗人,而是品格高尚的风雅之士。

这样,诗中的梅花形象,就带有作者本人的浓厚的感情色彩。

诗人与梅花就不是客观的描写与被描写的关系,而是达到了精神上的无间契合。

这首诗的影响很深远。

后来词牌中的《梅花塘》以及《暗香》、《疏影》等,都从林和靖的这首诗中得到启发。

薛宝钗人物形象分析

摘要:薛宝钗是中国四大名著之一的古典小说《红楼梦》中的主人公之一。

作为这部著作的主人公她的重要性不仅在于她是宝、黛、钗三人爱情悲剧的组成之一,更重要的还在于这一形象所蕴藏的丰富内涵,作者对她人格的塑造和对于她性格的描写,都体现出作者的细心以及以薛宝钗为代表的当时的一类人的生存状况和内心感受。

而这一形象也作为小说中的重要环境体现出当时文学写作的创新性。

(一)宝钗形象中美好的因素1、薛宝钗的孝顺。

宝钗虽生于四大家族之中,自小衣食无忧,但那时正值薛家衰落之际,加上丧父,又有一个惹是生非的哥哥。

唯有母亲可以依靠,宝钗虽在富贵家娇生惯养,但非常懂事,知礼尽孝。

在第三十四回,宝玉挨打后,袭人告诉宝钗说是薛蟠挑唆人干的,宝钗回家告诉了母亲。

薛蟠听后大闹,说宝钗是“护着”宝玉,把个宝钗气怔了,可是又怕母亲不安,第二天一早没有梳洗就去看望母亲。

可见,宝钗对母亲是非常孝顺的。

宝钗甚至在自己的婚姻问题上,也都尊重母亲的意见。

当薛母告知宝钗已经把她许与宝玉,书中第九十七回:“宝钗始则低头不语,后来便自垂泪。

(薛母)便是看着宝钗好像不愿意似的,3

生活娴静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