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幼儿教师教学名言

蒙台梭利的学前教育思想有什么好处

摘要: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多年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它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前教育观念,为我国的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并且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关键词: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学前教育 玛丽亚•蒙特梭利是二十世纪享誉全球的幼儿教育家,她所创立的、独特的幼儿教育法,风靡了整个西方世界,深刻地影响着世界各国,特别是欧美先进国家的教育水平和社会发展。

蒙特梭利教育法的特点在于十分重视儿童的早期教育,她为此从事了半个多世纪的教育实验与研究;她的教学方法从智力训练、感觉训练到运动训练,从尊重自由到建立意志,从平民教育到贵族教育,为西方工业化社会的持续发展,提供了几代优秀的人才基础。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于20世纪初传入我国,经过多年在我国的发展与实践应用,产生了良好的效果。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对我国学前教育的改革起到了积极地促进作用。

一、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改变了人们传统的学前教育观念 时代在不断地进步,改革传统教育模式的呼声也越来越高,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被我国引进的。

传统的教育模式中人们往往认为儿童的心智发展规律没有任何的规律可循,儿童缺乏自主性,只有通过成人的指导下才能够得以发展。

这种否定儿童能力的观点,不重视儿童个性的理念导致了一些不良的后果,如:成人们往往把自己的观点或者认识强加到孩子身上等。

传统的教育模式就是灌输和指挥儿童的心智发展,并且往往不顾儿童的兴趣爱好和接受能力,将一些固定的知识传递给儿童,这样就阻碍了儿童正常的心智发展,束缚了儿童的一些思维方式。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正是打破了这一现象。

蒙台梭利经过对学前儿童不断的研究中发现:儿童存在着与生俱来的“内在生命力”。

儿童的这种内在的生命力,是一种活动的、积极地、并且有着我们无法想象的无穷的力量。

所以,蒙台梭利把学前教育的任务归纳为“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并且要按照儿童自身的规律,使其获得自由的发展。

”蒙台梭利在其编著的《蒙台梭利幼儿教育科学方法》中提到:“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任意可以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任意刻画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

”这一句话打破了传统的学前教育模式观念。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就是要让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应该相信儿童,让儿童在自然、自由的活动中得到全方面的成长。

”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让我们重新审读幼儿教师的角色,作为幼儿教育工作者要从课堂上的主导地位转变成内心的辅导者。

教师要愉快的工作,要让儿童通过自由选择来达到有效教学的目的。

二、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 我国的传统教育理论一直受赫尔巴特的教育理论所影响。

传统的教育教学方法采用的是自上而下的传授法,强调的是灌输式的教育,并且认为教学活动就是教师和学生两个因素组成的。

这样的教育模式把儿童当成了贮备知识的容器,儿童在学习的过程中常常处于被动以及消极的地位。

而且教学内容空泛缺乏新意,教学的程序是严格按照五步教学法进行的,作为主角的儿童只能作为被动的服从者。

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儿童的个性和能力被埋没,无法得以展现。

所以,人们呼吁教学的改革,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在中国的传播也是时代的要求。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为我国学前教育改革提供了可借鉴的模式,表现形式是多方面的。

首先,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丰富了学前教育的内容。

传统的学前教育的课程主要以唱歌、游戏、手工、谈话为主。

而蒙台梭利的教学内容就十分丰富,它包括感观教育、生活练习、语言教育、数学教育和文化教育。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注重日常生活练习,日常生活练习有助于促进儿童健全的人格。

其次,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的引入改进了学前教育教学方法。

传统的教学方法就是自上而下的传授法。

这种教学的方法忽视了儿童的个性特点,有碍于儿童的身心正常发展规律。

蒙台梭利把科学的观察与研究儿童作为教师首要的任务,给儿童提供环境和工作材料,重视环境的创设,使儿童通过自我教育得到发展。

再次,丰富了教学组织形式。

在我国以往的教学形式上是采用同龄编班的形式,而蒙台梭利显著的特点就是混龄编班。

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中小城市的家庭中绝大多数是独生子女,儿童缺少兄弟姐妹,这样不利于儿童社会性发展。

混龄编班促进了儿童的社会性发展。

三、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开展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通知》,确定了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主要任务和试点单位,在这次国家教育体制改革试点的十项任务中,学前教育改革力度最大,试点动作也是最快的,因为我国学前教育相对薄弱,群众反映的问题也比较突出,学前教育成为这次国家要着力解决的问题。

现阶段,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已经深入到了基层,蒙台梭利教育机构从大城市发展到小城市,从国办园发展到私立园,已经遍及到了全国各地。

很多幼儿园将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引入幼儿园,纷纷设立了蒙氏课程。

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也已经开始走入到普通家庭,很多孩子的家长都认同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

在这样的影响下逐渐的改变了原有的教育观念,很多教育学家也开始探索新的教育模式,蒙台梭利学前教育思想有效地推动了我国学前教育改革的进程。

大班安全教案逛商场

一、幼儿园创设存在的主题 (一)理解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以下简称《纲要》)指出:“环境是重要的教育资源,应通过环境的创设和利用,有效地促进幼儿的发展。

”《纲要》这里所说的环境系广义的环境,指幼儿园教育赖以进行的一切条件的总和。

它既包括人的要素,又包括物的要素;既包括幼儿园内的小环境,又包括与幼儿园教育相关的园外环境,如家庭、社会、自然等。

许多人将幼儿园环境片面地理解为物质环境(如园内环境、班级环境和墙饰等)。

这种对幼儿园环境概念的片面理解导致人们对环境创设的理解也出现了偏差:一是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物质环境的创设,从而割裂了精神环境与物质环境的关系;二是对物质环境创设的理解过窄,如将幼儿园环境创设片面理解为空间的布置、设施设备的提供,将幼儿园园内环境创设狭隘地理解为班级环境的创设,将班级环境创设又主要理解为墙饰的设计与布置等。

这种理解与实践的偏差既反映在一些幼儿园制定的导向性检查标准中,也反映在教师们外出参观学习,单纯注意新活动区、新材料,不考虑本园本班的实际及孩子的需要,盲目模仿、照搬效仿等举动中。

(二)颠倒了环境创设中的主客体关系,没有弄清楚“为谁创设环境以及创设什么样的环境”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一部分,因此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教师首先要考虑它的教育性,使环境创设的目标与幼儿园教育目标相一致,然而在具体实践中,教师们主要根据自己教育教学的方便考虑环境创设,全凭自己感觉评价好看或不好看,较少倾听孩子们的建议,也很少顾及孩子们的感受,有时甚至忽视了孩子的生理健康,如不考虑设施设备的高矮、活动用具及材料的大小是否适合孩子,用细绳挂在脖子上的标记牌是否危及孩子的安全等。

环境创设主要从教师角度去思考,还使一些环境布置纯粹成为摆设和装饰,仅供参观学习和领导检查,从而完全违背了环境育人的基本教育理念。

如很多幼儿园在布置环境时为了突出本地的风土人情与人文特色,选择了许多反映民风民俗的装饰作品,这本是建构园本课程的有效手段,值得肯定,但很遗憾,这些作品通常都是高高地挂在墙上,孩子们可望而不可及,根本不可能与之发生互动而获得有益的学习经验。

此种环境布置就成为了纯粹的摆设,而不是幼儿园课程的有机组成部分。

(三)为追求新异效果而过度频繁地变换环境 幼儿的好奇心强,许多老师为了吸引孩子的注意力,总喜欢频繁地更换环境,其实这种做法也是欠妥当的。

首先容易造成资源的浪费,减低所创设环境的实用价值。

其次,幼儿期正是孩子秩序感养成的关键时期,过于频繁地变换环境很容易引起孩子的不安全感,使孩子养成不稳定的心性,不利于孩子坚持性和耐性的培养。

二、解决幼儿园环境创设问题的对策 (一)坚持全面性原则 幼儿教师应转变传统的片面的环境创设观念,全面理解幼儿园环境及环境创设的含义,充分认识到既要创设好幼儿园园内环境(包括具有直观性、生动性、形象性的物质环境和体现幼儿主体地位的精神环境),又要创设好与幼儿园相关的外部环境(如家庭、社会和自然等),只有将这两者有机整合,才能真正彰显所创设环境的教育价值,进而促进幼儿的健康发展。

(二)坚持适宜性原则 幼儿正处在身体、智力迅速发展以及个性形成的重要时期,幼儿园环境创设应与幼儿身心发展的特点和需要相适应。

如幼儿天性好奇,有强烈的探索愿望,教师就应为幼儿创设问题情景,使幼儿有发现问题、解决问题,提高思维水平和动手能力的机会;幼儿知识经验少,需要积累感性知识,教师就应多为幼儿提供接触实物、实景的机会。

在创设具体的幼儿园班级环境时,应避免“唯美的误区”“文字的误区”和“结构的误区”,充分考虑幼儿的年龄特点。

如活动室的材料应摆放在较矮的架子上,以方便幼儿取放;架子上应贴有标签,干净、不杂乱,并将同样的材料放在一起,让孩子学分会类,按序摆放;尽可能提供不同难度的材料,以满足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的探索需要;将幼儿的美术作品贴在艺术角时,应与他们的视线水平高度一致,这会使幼儿感到他们的作品受到了重视,有助于增强其自信心;图书角应温馨舒适,使幼儿能坐下来阅读或休息;在各活动区应提供足够的材料,以减少幼儿之间的争吵等。

同时,还应尽量让幼儿有机会接触幼儿园的每一寸空间(户外的草地、小水沟、栏杆、楼梯、走廊等;室内的窗、门、角落、窗台等),每一件材料,每一面墙(不仅包括大墙,更应重视小墙饰,因为它能根据目标灵活多变,从而有助于吸引幼儿参与),以引发和支持幼儿通过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主动获取有益的经验。

在进行幼儿园室外环境创设时,除了恰到好处地布置标识、奖牌、名人名言名画之外,还要尽可能多地在幼儿园呈现“绿洲”,即多种植一些花草树木。

幼儿园可通过合理的规划与建设,精心营造具有浓郁生态特色的室外环境,使园内环境自然化、生态化和动态化,从而给予幼儿丰富的学习、生活体验。

人是自然之子,孩子会为自己看见一朵小红花而欢呼,发现一只小蚂蚁而尖叫,这样的氛围能给幼儿带来快乐,促进其真善美人格的形成。

(三)坚持参与性原则 教育环境是“潜移默化的教育与教育品位的体现,在塑造教育环境时,不能只追求一种高效应的显色,更要体现内在品质的秀色。

”可见,幼儿园环境创设最能体现一所幼儿园的内在品质,要使创设的环境取得实效,就必须坚持幼儿参与的原则。

环境创设的过程应是幼儿与教师合作的过程,教育者要有让幼儿参与环境创设的意识,认识到幼儿园环境的教育性不仅蕴含于环境之中,而且蕴含于环境创设的过程中。

以往,幼儿园环境创设常常较多地由教师包办,即使有幼儿参与,也仅限于将幼儿的作品拿来作为环境的点缀。

这样的“作品展示”类环境在幼儿园的教育教学活动中实际意义很小,并会造成幼儿园环境资源的浪费。

每学期初,教师经常为了布置这样的环境而加班加点,一旦环境布置好了,就认为大功告成,一学期都难得更换一次。

这样的环境对于幼儿显然是没有持久吸引力的,也难以达到环境创设的教育目的。

改变这一局面的根本措施即是让幼儿真正参与环境的创设,为此教师应与幼儿共同确定环境布置的主题、材料、作品、风格等,并在课程实施过程中充分利用创设的环境,使之能真正支持幼儿的发展。

(四)坚持一致性原则 幼儿园环境是幼儿园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创设幼儿园环境时必须考虑环境的教育性,才能发挥环境的这种课程功能。

当前幼儿园虽然都很重视环境创设,但很大程度上只是为了追求美观,为了布置环境而布置环境,对环境的教育性考虑很少。

在笔者看来,为使环境为教育目标服务,幼儿园应该至少考虑以下三点:一是环境创设要有利于教育目标的实现,因此在创设环境时,对幼儿体、智、德、美四育不能重此轻彼。

若教师仅仅注重幼儿的认知活动,只设置读写算区域,而对幼儿社会情感、社会行为发展的支持环境考虑很少,是不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的。

二是应依据幼儿教育目标,对环境创设做系统规划。

幼儿园在制订学期、月、周、日及每一个活动计划时,都应考虑为了达到这些目标,需要有怎样的环境与之配合?现有环境的哪些因素对教育目标的实现是用的,还需要创设哪些条件?需要幼儿家庭、社区做哪些工作?只有充分考虑并解决了这些问题,才能保证教育计划的顺利实施与教育目标的全面达成。

三是应实现环境创设与幼儿园课程的巧妙融合。

幼儿园应在课程实施中认真考虑并解决“需要创设哪些环境,怎样创设才比较合理”等问题。

只有获得环境支持的课程才能真正成为开启幼儿心智的有效载体。

总之,幼儿园环境创设是一门艺术,艺无止境。

这就意味着广大幼教工作者在创设幼儿园环境时要有长远的眼光和大局意识,应充分考虑幼儿的实际发展水平和需要,能够结合本园的实情,勇于改革创新,不断探索优化,使环境真正发挥促进幼儿全面健康发展的教育功能。

幼儿教师如何提高自己的亲和力

亲和力,词典里的解释是“两种以上的物质结合成化合物时互相作用的力”,从心理学的角度看,它是指在人与人相处时所表现的亲近行为的动力水平和能力。

亲和力在现代社交活动中或在与公众交往、交流(如教育活动)中显得尤为重要,特别是幼儿园老师。

众所周知,幼儿园老师所面对的是年龄最小的一个受教育群体,他们大多未谙世事,却又有着极高的求知欲。

但基于幼儿的生理及心理特点,他们所表现出的对教师在心理上的接受程度往往直接关系到他们对知识的接受程度,因而,幼儿教师在教育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从某种意义上讲,便是幼儿人生成长路上第一阶段的引导力和推动力,同时,亲和力也是幼儿教师自身素质的体现。

如果一个幼儿教师的亲和力强,那么,她在工作中就能很快的与幼儿及其家长拉近心理上的距离,就能很容易赢得幼儿及其家长的喜欢,她的教育意图和驾御才华也就很容易得到施展。

因为孩子们会“亲其师,信其道”,会“爱屋及乌”,会因喜欢某个老师而喜欢她所组织的教育活动。

特别是在大力推行素质教育的今天,全面提高幼儿园教育质量、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的教育素质,全面提高幼儿园教师在教育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亲和力,对推行素质教育、对幼儿的成长都具有不容忽视的重要作用。

一、亲和力是教师素质的体现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这是传统教育观念对教师的职责的定位,这句对中国式教育高度概括、于中国“教坛”上统治了1000多年的名言,在教育高度、全面发展的今天,已然显得太过陈旧、太过严肃、太过“板着脸孔”,它将教育者和受教育者截然分开在高和低、居上和居下、主动和被动的不同地位上,它所欠缺的,正是当今授业者所必须具备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素质——亲切感、亲和力

赋予教师神圣的“师道尊严”在许多人尤其是年轻的幼儿园教师中曾经普遍存在。

但是,在教学过程中、在日常生活中,当我们面对幼儿提出的 “稀奇古怪”却又 “妙趣横生”的问题而“瞠目结舌”、“无言以对”时,我们是选择“避而不答” 还是以只言片语“搪塞了事”

抑或是拿出“师道尊严”来“息事宁人”

或者是以一个微笑、一份耐心再加上一份天真,与孩子们一同遨游于知识的海洋、一同分享学习的乐趣

我想,答案不言而喻

但是,现实生活中,我们有的教师面对这一情况时,生怕回答不上孩子们的“古怪问题”有损自己的光辉形象,因而常常采取回避、搪塞等方法。

其实,这是极不好的一种做法,它在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和求知欲的同时,也在损害教师在幼儿心目中的形象。

所以,当我们面对这一情况时,不妨反过来想——我们幼儿教师不过只是社会三十六行中的一行,不过只是在自己所从事的职业中扮演着自己特定的角色,谁又能是尽善尽美的,谁能没有这样那样的缺陷

只要认识到这一点,我们便可放下所谓的“师道尊严”,放下“架子”,用微笑、用真诚、用爱心,于教学、生活中时时处处与孩子为友,甚至不耻下问;于课后去不断充实、丰富自己的知识结构,拓宽知识面,进而使自己在孩子们面前成为禁得住问的 “不倒翁”,于此所树立起来之“师道尊严” 方能“师运长久”。

二、亲和力是师生关系的要求 传统教育观念下的师生关系,是一种师为尊,生为从;师为主动,生为被动的教育方式,这种传统的教育方式直接导致的后果是,“填鸭式”教育长期以来一直处于无与争议的 “统治地位”。

而今天,这种教育方式已被证明是一种落后的、不够科学、不够合理的教育方式,师生间应形成一种地位平等的、双向交流的、相互支持、相互合作的新型师生关系。

新型的师生合作关系的形成对我们幼儿园、幼儿教师而言,显得犹为重要。

众所周知,幼儿园的孩子们正处于天真无邪、稚嫩可爱、想象力丰富又十分需要老师鼓励和肯定的一个特殊的成长时期,在这一特定时期里,既要求幼儿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以满足幼儿的求知欲,同时又要求教师要有非同常人的亲和力,因为亲和力是新时期教师最基本的素质之一,而对孩子们来讲,亲和力又是他们“亲其师,信其道”的必要条件。

对于教师而言,亲和力核心便是民主平等思想,只有把孩子当作自己的亲密合作者,才能真正做到尊重孩子,才能真正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才能真正树立起“每个孩子都有聪明的,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费心血去培养”的观念,才能微笑地面对每个孩子,用自己的慧眼和匠心去关注孩子们的成长。

三、 亲和力是“家园教育”的要求 亲和力的另一个重要作用便是在“家园教育”、“家园交流”中所起到的连接纽带和桥梁作用。

简单地说,就是要幼儿教师与幼儿家长等社会教育资源交朋友,进而最大限度地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加入到幼儿教育界中来。

众所周知,幼儿教育的课程资源无处不在,无时不在。

从空间上可分为幼儿园资源、家庭资源和社会资源等;从性质上包括人、物、环境三大资源。

这就要求我们幼儿教师要充分调动教师自身、家长、和社区成员等各方面的力量,以充实到幼儿教育中来,并根据特定的自然环境和人文环境,以多种途径、多种方式、多种渠道开发与利用丰富的课程资源,共同促进幼儿的全面发展。

做为呢

(一)、保持一颗童心,以积极的情绪去感染幼儿。

幼儿年龄小,他们的情绪很容易受到别人情绪的影响,特别是容易受到教师情绪的影响。

因此,为了能在师幼互动中创造一种快乐的气氛,教师在组织幼儿活动之前一定要首先调整好自己的情绪努力争取在组织幼儿每一次活动时,都能以积极快乐的情绪去带动幼儿,感染幼儿。

为了能制造出一种愉快的师幼互动气氛,教师还应该保持一颗快乐的童心,并且忘我地全身心地投入到幼儿的一切活动之中去,自然而然地与他们融合在一起,我们了也就会自然而然地成为一个深受幼儿欢迎的能制造快乐的幼儿教育工作者。

比方说我会经常与孩子一起“疯”。

有一次我们在草地上看蚂蚁,我把大大小小的蚂蚁安上了孩子们的名字,他们也把一个嘴里衔了面包屑的蚂蚁称作周老师,说是因为它拿了铃鼓。

于是我们满草地爬动,大呼小叫地追寻着自己的蚂蚁。

“真好玩啊

”孩子们前呼后拥地跟着我回去时,还在留恋刚才老师与他们一起玩时的疯劲,这使他们完全放松,思维异常活跃。

在幼儿园里,孩子需要懂得爱护、引导他们的老师,也需要一个懂得童趣、保持童心的老师。

(二)、教师对待幼儿要平易近人,要温和,要有一颗宽容之心。

由于受到“师道尊严”等传统教育观念的影响,许多老师在孩子面前总是很严肃,总喜欢板着脸孔说话或者训话,有时显得很严厉-----说一不二,总是居高临下地给孩子们下命令或指挥孩子做这做那……。

这样,孩子们对我们老师只有敬畏感,而无法体会到老师的亲切感:孩子们只是怕老师,而没有办法喜欢这样的老师,更不敢亲近这样的老师。

幼儿的心灵是脆弱的,他们需要我们细心的呵护。

他们的能力和经验有限,经常会犯一些“低级错误”。

要知道,犯错误也是他们成长必需的,他们的成长需要一种相对比较轻松比较宽容的心理环境。

我们要经常对孩子微笑。

“妈妈,今天老师对我笑了。

”许多年前我刚做教师时家长反馈的一句话,至今令我难忘。

每当有孩子的眼睛与我相对而视时,我的眼睛都会满含笑意。

对孩子来说,教师的笑容能让他愉悦一天。

经常的摸摸孩子的头、拉拉孩子的手,从心理学角度看,幼儿期有对肢体触摸的需求,来自成人的爱抚和触摸,隐含了一种亲情式的眷顾,孩子很容易一下子消除与你的隔阂,增加对你的信任感。

蹲下来与孩子交谈,“看到你蹲在那儿搂着她,侧着头听她说话,那场面真令人感动。

”孩子的奶奶这样描述她的感受。

我这样做不是为了让谁感动,这是与孩子交谈的最佳姿势,没有距离,没有居高临下,孩子会说许多你想不到的话,因为他想说。

(三)、注意自己的语言美、行为美、心灵美、才艺美、仪表形象美。

教师的仪表美,是赢得幼儿信任和尊敬的第一步。

教师要想得到幼儿的信任和尊敬,除了要有美的心灵外,还要有美的“外在”。

做为幼儿教师要注意努力让自己具有美的品质,这些美的品质,包括外在美,也包括内在美;包括行为美,也包括语言美。

我们应该注意我们言行的美化,注意我们自我形象的美化,让我们的美,每天都给幼儿带来一种愉悦的心情。

(四)、 经常对幼儿表示我们对他们的关注和爱。

幼儿喜欢我们老师,那是因为老师明白地向幼儿表示对他们的爱和关注,并且,这些爱和关注,不仅使我们成为幼儿喜欢的老师,而且也使幼儿园成为幼儿向往的地方。

幼儿若每天都能在师幼间亲密的、充满爱意的气氛中度过,他们对自己、对他们的老师,甚至对整个世界都会感到安全和满意。

因此,我们应该努力通过各种形式明白地向幼儿表示我们对他们的爱和关注,并且尽可能做到每天都有所表示,哪怕只是微笑地看他一眼或关切地对他说上一句话,或轻轻地抚摸一下他的小脸蛋,或每天对刚入园的幼儿抱一抱,或拉拉他的小手说说话。

这些爱与关注的表示,可以使幼儿高兴一天甚至几天,几年。

教师的亲和力本质是一种真爱的情感,教师只有发自肺腑的爱孩子才能真正亲近幼儿。

关心幼儿,才能激发幼儿对美好生活的追求。

教师亲和力的核心是民主平等的思想。

教师只有把幼儿当作与成人平等的人,当作自己亲密的朋友,才能容忍幼儿的缺点,尊重幼儿的话语权,控制自己的情绪,做到以理服人,以情动人。

教师只有相信每个幼儿都有聪明的火花,都是可造之材,都值得自己花心思去培养,才能始终微笑的面对每个幼儿,关注其成长。

教师拥有较高的亲和力,才能拥有宽广的心怀,了解和尊重幼儿的兴趣和爱好,以真诚的态度帮助幼儿进步、发展.

幼儿教师教学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