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拜占庭三城记台词

什么叫拜占庭文明

拜占庭文化是欧洲中古文化的明珠,是人类文化宝库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在西方文化发展史上起了承上启下、继住开来的作用。

拜占庭文化在世界范围内游牧民族普遍冲击农耕民族的时代,保护古典希腊罗马文化遗产免遭灭亡,使古典文化能够传于后世。

同时,拜占庭人使古典文化适合于中古社会生活,形成古典文化的特殊形式。

中世纪初期,当罗马帝国的西半部在日耳曼人的入侵下成为支离破碎的众多王国时,东半部却顶住了冲击,以拜占庭帝国的形式继续存在了一千年,直到1453年被奥斯曼土耳其帝国攻破。

拜占廷艺术特点表现为抽象性和扭曲性,这是基督教宗教观念和东方神秘主义思想长期影响的结果。

古代希腊罗马艺术重视从自然中得到创作的灵感,把宇宙万物的自然状态视为美的源泉,真实、和谐、合乎自然的比例、人的天赋情感都作为美的标淮。

但是,拜占廷艺术却认为外在的形象是次要的,真实自然的形体是第二位的,艺术的核心在于表现某种抽象的精神和反映神圣的情感,艺术的目的是激发人的宗教灵感,因此,写实艺术道到拜占廷艺术家的蔑视,而质朴简单的线条和色彩表现出来的抽象意义受到重视。

比例可以失调,因为比例应该让位于线条;色彩可以不丰富,因为单调的色彩能够更明确地表现抽象的含义。

艺术品不是用来进行直观欣赏,而是用来启发思想,通过“不重要的”艺术品进行思索,使人们寻找有形的艺术品深层隐藏的无形事物。

基督教对拜占廷艺术的影响渗透到艺术构思中,使拜占廷艺术的价值取向发生扭曲,移上帝至高无上至善至美思想指导下,现实世界成为罪恶的场所,人类背负着原罪和本罪的十字架,应该受到苦难的惩罚,因此,自然美变成现世丑,艺术美不是光明而是灰暗,不是微笑而是哭泣,不是和谐而足扭曲,不是平衡而是失衡,不是生动而是呆板,痛苦才是幸福和欢乐。

在这样的艺术原则指导下,拜占廷艺术品都笼罩在阴郁的基督教气氛和朦胧的神秘色彩中。

拜占廷艺术的这些特点背离了古典艺术的原则,但是,由于它是在古典艺术的基础土发展而来,因此,还继承某些古典艺术的传统,例如注意营造庄严神圣的氛围、利用古代艺术的表现手法和技术等。

拜占庭文化大体上经历了产生、发展、繁荣和衰落四个阶段,在其发展的全过程中,拜占庭人均表现出强烈的尚古倾向。

早在君士坦丁一世下令在古城拜占庭兴建“新罗马”,并从希腊和亚平宁半岛收集大量古代艺术杰作装饰首都时,拜占庭人即表现出对古典文化的爱好。

该城无论从整体规划、具体建筑样式,还是内外装修、建筑材料都模仿古代建筑。

古罗马文化成就有哪些

最突出的是什么

罗马文化是世界古典文化中的瑰宝。

它继承了古希腊等文化,在哲学、文学、建筑等方面,为全人类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

公元7世纪,罗马人在伊特鲁里亚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拉丁字母。

公元前5世纪,有了对国家大事的按年代的文字记载。

公元前3世纪,有人第一次用希腊文撰写了编年史。

哲学方面,先有主张宿命论的“斯多戈派”,后来有神秘主义的“新柏拉图派”,唯物论的代表是卢克莱修,唯心论有西塞罗、马可 奥勒留等。

历史方面,古罗马政治家、作家加图(前234-前149)开创了用拉丁文撰写罗马史的先河,著有《起源》一书。

其他的历史著作有恺撒的《高卢战记》;李维和内波斯的《名人传略》;阿庇安的《罗马史》等。

自然科学方面,大普林尼著写了《自然史》;斯特拉波创作了《地理学》;托勒密撰写了有关数学、天文、地理的著作。

文学方面,诗人维吉尔创作了《牧歌》;贺拉斯为后人留下了《歌集》;李维写了《罗马史》。

建筑方面,当年的斗兽场、万神庙、天使古堡等等都比较完好地保留了下来。

罗马式建筑艺术注重形式的变化,整体的造型。

其独特的穹顶和拱卷是一大标志。

斯巴达的起源

巴达的起源:斯巴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的拉哥尼亚。

公元前二代初,一批由阿卡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来到了伯罗奔尼撒。

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阿卡亚人在拉哥尼亚建立了一些城市,当时拉哥尼亚各城市处于迈锡尼国家统治之下。

公元前1100年左右,另一批由多利亚人组成的希腊部落从希腊半岛北部侵入了伯罗奔尼撒,其中的一支进入拉哥尼亚,毁灭了迈锡尼时代的城市文明。

进入拉哥尼亚的多利亚人分为三个部落,还处于原始社会末期。

他们在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9世纪,由五个村落联成一个新的政治中心,这就是多利亚人的斯巴达城。

它名之为城,实际上既没有城墙,也没有像样的街道。

居住在这一带的多利亚人,称为斯巴达人。

公元前800年至公元前730年斯巴达人逐渐征服了拉哥尼亚地区,迫使被征服的居民向其纳贡,这些被征服者居住在斯巴达人的周围,称作皮里阿西人(意为周围地区的居民)。

后来居住在南部沿海希洛斯城的被征服者不堪斯巴达人的压迫而发动了起义。

斯巴达人将起义者镇压下去之后,将他们变为奴隶,称之为希洛人。

公元前8世纪中叶,由于斯巴达人本身社会分化加剧和人口增加,为了解决土地不足,斯巴达人一方面向外殖民,另一方面侵入美塞尼亚,史称第一次美塞尼亚战争(约公元前740年至公元前720年)。

结果,斯巴达人占领了整个美塞尼亚,把其居民也变成希洛人。

把侵占的土地在斯巴达人与皮里阿西人之间分配,斯巴达人分得平原的土地,皮里阿西人分得山区土地。

约公元前640年至公元前620年,美塞尼亚人不堪奴役与压迫举行起义(史称第二次美塞尼亚战争),虽然给斯巴达人以沉重打击,最后还是失败了。

唐朝与波斯有过交往么﹖

唐朝建立并稳定中国南北形势以后不久,伊嗣俟(YazdgardⅢ)于632年即位为萨珊国王,随后受到来自的大食人的大举进攻。

波斯在639、647、648年连续遣使入唐,显然是请求援助。

不久,伊嗣俟被大食击败,651年逃到吐火罗的木禄城(Merv),被人杀害。

至此,帝国实际已经灭亡。

但伊嗣俟之子(Peroz)避居吐火罗,654(永徽五年)遣使入唐告难并请兵救援。

其时唐朝尚未平定西突厥的叛乱,当然无力出兵葱岭以西。

661年(龙朔元年),再次遣使唐朝,请兵救援。

唐朝此时已击破西突厥汗国,葱岭东西原属西突厥的各个小国的宗主权转归唐朝,唐朝设置羁縻州府来加以统治。

于是在同一年(661年),派遣王名远到吐火罗地区设置羁縻都督府州,同时以所在的疾陵城设。

663年任命卑路斯为都督。

唐朝史料记载,667、671年,波斯使者入贡于唐,应当就是卑路斯所遣。

674年,在大食的侵逼下,卑路斯无法在西域立足,逃入长安,最后客死中土。

可以想见,波斯流亡首领逃入长安,必然有相当一批波斯贵族随之而来。

卑路斯去世后,唐朝于678年册立留在长安的其子师(Narses)为波斯王。

679年,任命为“安抚大食使”,发波斯道行军,以册送师为名,实际是在途中袭击西突厥余部与吐蕃联合的军事力量。

当率军在碎叶(Ak-Beshim)擒获西突厥余部首领,平定叛乱以后,随即立碑纪功而还。

据吐鲁番出土汉文文书,大概在680年,唐朝军队经护密到吐火罗,把师护送到吐火罗地区。

然而,我们很难相信已经随卑路斯来到长安的波斯贵族,都会随泥涅师师回到吐火罗斯坦。

泥涅师师在吐火罗地区坚持与大食抗战二十余年,到708年又回到唐朝,被授予左威卫将军称号,不久后即病死于长安。

在此期间,683、706年都有波斯使者来到唐朝,或许是泥涅师师所遣,因为唐朝一直把卑路斯到泥涅师师看作是的正统代表,直到泥涅师师去世后,唐朝才以为“其国遂灭”。

此后,余部继续在吐火罗地区活动,而里海南岸的陀拨斯单(Tabaristan)出自萨珊王室,也一直保持独立到765年,因此,唐朝史籍中仍不断有波斯贡使的记录,从719年(开元七年)到771年(大历六年),仅所记,除掉重复,就有十七次之多,其中甚至还有波斯国王遣使的记载。

也有的研究者把这些使者看作是冒称使者的波斯商人,但这样多的记录,而且有些是明确记载为波斯国王的使者、首领、城主乃至王子,很难都把他们看作商人。

而且,即使是商人冒称使者,他们一旦被唐朝政府视作使臣,则他们必然是按照使者来接待的,而不是商人。

以上是传统的中国史书告诉我们的波斯与中古中国交往的历史,我们可以从中看出:来华的波斯人主要是肩负外交和政治使命的使者,而不是严格意义上的商人。

虽然不排除一些和南海国家一起来的波斯使者走的是海路,但绝大多数的使者是走陆路来中国的,甚至在南北朝时期,波斯与南朝的交往也走的是穿过中亚的陆路。

基督教除了牧师还有什么职位?

1、王政时代:公元前8世纪中叶,古代罗马人(罗莫路和勒莫)在意大利半岛中部拉丁姆平原上的台波河下游河畔建立了罗马城。

2、共和时代:公元前509年,罗马废除了“王政”,改行共和制度,开始了近500年的罗马共和国时期。

3、帝国时代:公元前30年,继凯撒之后崛起的军事强人屋大维战胜了政敌,结束了罗马数十年的内战,夺取了国家最高权力。

公元前27年,他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历史也就以此为标志进入了帝国时代。

4、危机与分裂:公元395年,在危机的冲击下罗马帝国分裂为两大部分: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和以罗马城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5、衰落与灭亡:公元476年,西罗马帝国的末代皇帝被废黜。

这一事件是西罗马帝国灭亡的标志,也是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

6、东罗马灭亡:1453年4月,奥斯曼穆罕默德二世亲率大军围攻君士坦丁堡。

5月末,奥斯曼军队经过激战,攻陷君士坦丁堡,东罗马帝国(拜占庭)末代皇帝死于乱军之中。

1457年,奥斯曼人迁都君士坦丁堡,后将其改名为伊斯坦布尔。


拜占庭三城记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