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清玄哪本书最值得阅读,最经典呢
林清玄是台湾作家。
他写中充满了对世界激。
茶思禅影间给人以一种心境的感对母亲及世间的种种美好的事情都做出了最完美的表述。
代表作有《打开心内的窗》、《鸳鸯炉》、《走向光明的所在》、《宝瓶菩提》、《佛眼菩提》等等。
建议:只有那些心理充满感激善良的人才能读出文中的美来
越努力越幸运是名言吗
1、越努力,越幸运。
2、人之所以能,是相信能。
3、任何的限制,都是从自己的内心开始的。
4、不为失败找理由,只为成功找方法。
5、一个人几乎可以在任何他怀无限热忱的事情上成功。
6、一切失败都源于执行力太差
7、从你每天一睁眼开始起,你就要对自己说今天是美好的一天。
8、每一个成功者都有一个开始。
勇于开始,才能找到成功的路。
9、大多数人想要改造这个世界,但却罕有人想改造自己。
让人豁然开朗的佛语
1.少欲无为身心自在; 得失从心无增减; 心若轻浮要安心, 须知心净则国土静, 息心就是息灾.2.假使百千劫,所作业不亡,因缘会聚时,果报还自受 ——《大宝积经》3.无我相,无人相,无众生相,无寿者相.4.从前种种 譬如昨日死 从后种种 譬如今日生 .5. 佛者:“比丘杀人,何解
” 佛剑:“分说,不分说,不由分说
杀生为护生,斩业非斩人
” 6.心本不生 缘起而生 心本不死 缘灭而死7.曾虑多情损梵行, 入山又恐别倾城. 世间安得双全法, 不负如来不负卿.8.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9.不悲过去,非贪未来,心系当下,由此安详10.得失随缘,苦乐无我.11.人生在世如身处荆棘之中,心不动,人不妄动,不动则不伤;如心动则人妄动,伤其身痛其骨,于是体会到世间诸般痛苦。
12.大悲无泪,大悟无言,大笑无声。
13.佛法是教我们用入世的态度积极做事,用出世的心态淡定做人。
并不是消极面对人生,而是从容面对得失.14.心是菩提树如明镜台,时时勤拂拭,莫使染尘埃.15.玉女者,谓颜貌端正,色相具足,身则冬温夏凉,于诸毛孔出旃檀香,口出青莲华香,言语柔软,举动安详;食自消化,非同世间女人,有诸不净,是名玉女宝 ——《佛说七佛经》16.不俗即仙骨,多情乃佛心。
17.大部分人对佛经的指责,在于佛说放弃爱欲、不动心念,好像和死人一样。
有人说干脆自杀算了。
但是别忘了,即时自杀了,你也不会死的,还是要近六道轮回。
佛这样说是因为控制心性很难。
人间的苦,大部分在明知不可为而为之。
有多少爱,你在爱之前就知道没好结果,但是还是爱下去,然后跌入荆棘不可自拔,一边挣扎一边流血。
当然爱的对象可以是任何东西,除了男人\女人外,还有钱、权、食物…… 女人无法戒贪吃,男人无法戒贪权,这是大家都知道的事情。
可是这两样东西没有给尘世男女很多好处,如果能放弃这种执着,不是很清静,很快乐。
谈何容易。
这就是学佛的原因,完全戒掉很难,那就努力戒掉。
18.实相是无相之相,真心是无心之心,真得是无得之得,真用是无用之用 .19.一片石即一座佛,一座佛又即一片石,无非是一片心。
20.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21.佛说,红尘万丈,魔相从生,何必何苦。
神说,人性最薄,情又如何,终究是破!22.生世为人难,值佛世亦难。
犹如大海中,盲龟遇浮孔。
23.如心佛亦尔.如佛众生然.应知佛与心.体性皆无尽. 若人知心行.普造诸世间.是人则见佛.了佛真实性. 心不住于身.身亦不住心.而能作佛事.自在未曾有. 若人欲了知.三世一切佛.应观法界性.一切唯心造. ------------- 愿我来世 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净无瑕秽。
24.欲为诸佛龙相,先做众生马牛25.不在此岸,不在彼岸,不在中流,问君身在何处
26. 一花一天堂 一草一世界 一树一菩提 一土一如来 一方一净土 一笑一尘缘 一念一清净 心是莲花开。
27. 因缘 汝负我命,我还债汝;以是因缘,经百千劫,常在生死; 汝爱我心,我怜汝色;以是因缘,经千百劫,常在缠缚。
—— 《大佛顶首楞严经 卷四》 琉璃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彻。
——《药师如来本愿功德经》 爱 是时药叉共王立要,即于无量百千万亿大众之中,说胜妙伽他曰: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
” ——《佛说妙色王因缘经》 无量 无量有四:一慈、二悲、三喜、四舍。
—— 《俱舍经》 心如铁 要离生灭。
把旧习般般,从头磨彻。
爱欲千重,身心百炼,炼出寸心如铁。
—— 丘处机 《喜迁莺》 (来自丘处机的词,一并放上。
他年少时曾将铜钱抛掷落崖,再一枚枚拾回。
读了这故事这句子,方知修道惨烈如斯。
)28.宇宙在手,万化由心。
29. 只有自己才能造恶, 自己才能污染自己; 只有自己才能不造恶, 自己才能清净自己。
净与不净只看自己, 无人能够清净他人。
------------- 法句经30. 返观父母所生之身 若存若亡 不妄认四大为自身像 不妄认六尘缘影为自心像31. 爱欲之人,犹如执炬,逆风而行,必有烧手之患。
32. 有 求 必 苦 ;无 欲 则 刚33. 世人求爱,刀口舐蜜,初尝滋味,已近割舌,所得甚小,所失甚大。
34. 不是息心除妄想 只缘无是可思量35.佛是过来人,人是未来佛36. 一切有为法 如梦幻泡影 如露亦如电 应作如是观37. 野狐问:圣人堕入因果么
答曰:不被因果蒙蔽38.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
”39. 愿我来世,得菩提时,身如琉璃,内外明澈,净无瑕秽。
40. 举头三尺有神明41. 广钦老和尚:“忍辱是修行之本,戒中也以忍辱为第一道,忍辱是最大福德之处,能行忍的人,福报最大,也增加定力且消业障、开启智慧。
”42. 地狱未空,誓不成佛。
众生度尽,方证菩提。
43. 世间有谤我、欺我、辱我、笑我、轻我、贱我,如何处之乎
--只要忍他、让他、避他、由他、耐他、敬他、不要理他,再过几年,你且看他。
44. 夫为道者,如被干草,火来须避。
道人见欲,必当远之。
45. 由爱故生忧,由爱故生怖; 若离于爱者,无忧亦无怖46. 人弱心不弱,人贫道不贫,一心要修行,常在道中办。
47. 本来无有地,因地种花生, 本来无有种,花亦不曾生。
48. 何者多力
忍辱最健。
忍者无怨,必为人尊。
——《四十二章经》49. 无妄想时,一心是一佛国。
有妄想时,一心是一地狱。
众生造作妄想,以心生心,故常在地狱。
菩萨观察妄想,不以心生心,常在佛国50. 寒时水是冰,暖时冰是水,迷时结性成心,悟时融心成性。
佛性是常,心是无常,佛国地狱,无非在你我一念之间。
51. 欲知前世因 今生受者是 欲知来世果 今生作者是52,人在爱欲中,独来独往,独生独死,苦乐自当,无有代者。
53.忧爱结缚。
无有解时。
思想恩好。
不离情欲54. 佛曰:命由己造,相由心生,世界万物皆是化相,心不动,万物皆不动,心不变,万物皆不变。
55. 心经:心无碍,无碍故,无有恐怖。
远离颠倒梦想,究竟涅磐56. 一念愚即般若绝 一念智即般若生57. 独步天下,吾心自洁;如林中之象,无欲无求58. 如月行虚空,清凉被一切;四种风所吹,不能令遏绝。
——《大方广佛华严经》59. 《圆觉经》说:“当知轮回,爱为根本。
”
茶源这首诗是谁写的?并顺便付送这首诗.谢谢
石门自古产茶。
翻开那些厚重的茶史,或许难以查到石门出产的名茶,但提到茶道文化,便无法忽略石门。
正是那渊远流长的茶文化,那些若有若无清新淡雅的茶香,透过千年的历史,传到今天。
据宋代《茶录》所载,“石门产牛牴茶,为贡品”。
《宋史·食货志》载“茶出潭、岳、辰、澧州”,察宋时石门属澧州。
《一统志》更明确记载“石门牛牴山产茶,谓之‘牛牴 茶’”。
据应国斌先生等史家考证,牛牴山即石门夹山,有闻名中外之夹山寺。
我对这种说法略存疑义。
我的老家就在夹山附近,并未听过夹山有牛 牴山之说,但在距夹山东南约十里处有一牛头山,山体高大,海拔约300米,与夹山相对,状若巨牛饮水。
老家正在夹山与牛头山之间,家门前有一小溪名为“茶溪”。
这条小溪近年来已断断续续越来越小,逐渐从人们的视野和记忆中消失,我也无法察考那“茶溪”二字从何而来。
茶产何山到今天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夹山、夹山寺与茶结合而留给我们今天的那些东西。
夹山寺于唐咸通八年(公元870年)由当时高僧善会所建,初名“普慈寺”,建寺后至宋迄元均受当时朝廷之派有较大修复,故有“三朝御修”之称,宋时更名为“夹山灵泉禅院”。
宋神宗年间,四川彭县一个俗姓骆的和尚师从于佛教禅宗五祖法演门下,他就是后为宋高宗赐号“圆悟”的克勤和尚。
宋政和年间,圆悟克勤受丞相张商英礼托留住夹山灵泉禅院。
就在澧水岸边这个两山相夹的清幽之地,圆悟心数佛珠,淡品香茗,静听钟罄,写下了禅宗名著《佛果圆悟克勤碧崖录》,被誉为“禅门天下第一书”。
佛教禅宗本以“见性成佛”、“以心传心”为本,不立文字,《碧崖录》的出现,使得禅宗的发展进入了“注释”公案语录的新阶段,“文字禅”由此走向了顶峰。
九百年前夹山的茶味如何,今天我们已无缘品尝。
佛业有成的圆悟当年曾在品茶之余写出了“茶禅一味”的条幅。
茶禅一味是一种怎样的境界,我辈今天恐怕是难以体味了。
关于禅的味道,圆悟写下了《碧崖录》;茶是什么味,圆悟没有说,千百年来文人骚客们一直苦思冥想到今天,谁也没有作出比“茶禅一味”更为精妙的概括。
圆悟的禅宗思想和对茶道的领悟在国内并未流传久远,然而却对东南亚、日本、朝鲜等地的佛教理论和茶道文化留下了深远的影响。
日本镰仓幕府时期(1185—1333),流传到日本的禅宗宗派中多为圆悟的法嗣,《碧崖录》被视为“佛家宝典”,石门籍史学家申悦庐先生民国初年留学日本时“见各大书铺皆有卖此书者”。
“茶禅一味”的条幅也被作为日本茶道文化的源祖,藏于日本奈良大德寺。
夹山寺的茶能被圆悟喝到这个境地,也算是功德圆满了。
1983年,日本驹泽大学佛教史迹访华团来到夹山,曾题赠“山河跋涉好姻缘,灵纵今观夹山寺”的条幅,也算是对这段“姻缘”的一个肯定吧。
中国自古以来就是世界最主要的产茶大国,也是茶道文化的源祖和发祥地。
在长达二千多年的历史中,茶叶一直是和丝绸并列的两种最主要的对外贸易产品。
“中国”的一词的英文说法“CHINA”,很多史学家认为来源于外国人对陶瓷的说法,我认为或许来源于中国的主产——茶。
我国关于“茶”的记载,最早见于战国时代的《神农本草》,它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第一部药物书,也是第一次有茶记载的文献。
茶叶在我国西周时候被作为祭品使用 ,到了春秋时代茶鲜叶被人们作为菜食,战国时期作为治病药品,到西汉时期茶叶便已成为主要商品之一了。
从三国到南北朝时期,佛教开始在中国盛行,饮茶渐渐和佛道结合在一起,又慢慢汇集儒家、道家的思想,逐渐汇成了独特的文化——茶道文化。
唐代夏州竟陵(今湖北天门县人)陆羽著成了世界上最早的茶叶专著《茶经》,系统地论述了栽茶、制茶、饮茶、评茶、及茶具、茶器等,宣扬茶道文化,以茶示俭,以茶示廉,成为中国茶道文化的鼻祖,被誉为“茶圣”。
中国历代文人学子墨客骚人如陶渊明、苏轼、黄庭坚、袁宏道等品茗听琴,对奕淡酌,浅饮赋情留下了许多不朽的文学作品,黄庭坚还在石门蒙泉梭金山下留下翰墨“蒙泉”二字,引来历代不少书家临摹凭吊。
茶道是一种氛围,是一种情趣,是一种意境。
茶道文化是琴、棋、书、画的结合,没有躁杂的喧哗,没有世间的纷争,只有鸟语花香、溪水流云,此时无论静心对奕,还是端坐抚琴,无论吟诗作画,还是闭目清修,都是一种升华,一种领悟,一种洗礼,在这人与自然和谐之中,有陶冶心性的风雅,有独酌自饮的清幽,淡泊明志,宁静致远,无我无他。
中国茶文化吸收了儒、道、佛各家的思想精华,儒家从茶道中发现了兴观群怨休齐治平的法则,以茶励志积极入世;道家在茗饮中寻求空灵虚静,避世超尘;佛家在孤影青灯中体味茶的苦寂,以茶参禅,明心见性。
三者各见千秋,然而都在茶道的和谐、平静中找到了共同的归宿。
品茗修性,夹山的茶文化不仅改写了禅宗“直指人性、见性成佛”的宗旨,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厚重的一笔。
喝着清冽可口的碧崖泉水泡的牛牴茶,圆悟禅师体味出了“茶禅一味”的韵味,写出禅宗巨著《碧崖录》。
五百多年后,一个曾经改写大明王朝的人步着圆悟的后尘敲开了夹山寺的大门,他就是兵败之后削发为僧的李自成,这个曾经把明朝宗室藩王和着鹿血制成“福禄酒”的大顺皇帝被人赶出北京黯然坐在这清幽古寺的蒲团上,先人遗下的清寂茶韵渐渐洗去了他的雄心,洗去了他的暴戾,终于,在留下近百首《梅花诗》之后伴着烛影青灯长眠于斯。
今天我们走进他那雄伟威仪的陵园和错综复杂的神秘地宫,无一不为之感慨唏嘘。
夹山的茶不仅给石门在茶文化史上争得了一席之地,更推动了茶叶商贸的发展,为石门赢得了“茶都”的美誉。
1896年,广东客商卢次伦在石门泥沙创建“泰和合”茶号,分别在汉口、津市、宜都设立茶庄,生产的“宜红茶”远销西欧和南亚,久负盛名,现仍存有典雅古朴的“泰和合”茶号立于渫水河畔。
我类平凡之辈难有圆悟等之境界,但能想见得到在空旷清悠的山谷之中,静听逍遥缥缈的《广陵散》、《高山流水》,小酌一杯清香沁肺的香茗是何等的惬意
《广陵散》早就随着嵇康一道从这个世上消失了,《高山流水》也难以听到,倒是几年以前我曾在武汉黄鹤楼喝着龙井茶听到了乙侯编钟奏出的古曲,应该感谢谭维泗先生,是他让我们找回了历史真正的声音,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的灵魂在三千年前空旷久远的河滩上游荡,既忘掉了自己,也找到了自己。
我不由得想起石门的“錞于”。
錞于是古代巴人的一种乐器,早在宋代石门就有錞于出土,近些年代更出土了十余件,作为珍贵的馆藏文物,它们上面积满厚厚的灰尘一直躺在博物馆,什么时候我们才能品着清香的茶茗,听到石门錞于的声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