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爱伦坡格言

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名言是哪句

还有他都影响过哪位小说家

埃德加·爱伦·坡的经典名言:1、你若经常尝到人类那种寡情薄义的滋味,那么对于兽类那种自我牺牲的无私之爱,准会感到铭心刻骨。

——埃德加·爱伦·坡 《黑猫》2、幸福不在知识之中,而在对知识的获取之中!在永远的获取中,我们永远被赐福;无所不知则是魔鬼的诅咒。

——埃德加·爱伦·坡 《言语的力量》受到过埃德加·爱伦·坡影响的主要人物:柯南·道尔、波德莱尔、斯特芳·马拉美、儒勒·凡尔纳、罗伯特·路易斯·斯蒂文森、希区柯克、蒂姆·伯顿、江户川乱步等。

外国的抒情诗有哪些

推荐你搜一下泰戈尔的诗,很不错,代表有《最遥远的距离》

象征主义文学有哪些诗人

纵观西方科幻小说一百多年的历史,我们可以大致将其划分为四个阶段,即:萌芽初创 时代、黄金时代、新浪潮时代和新浪潮以后(塞伯朋克阶段)。

下面分别作些简单介绍。

一节萌芽初创时期(十九世纪——二十世纪初期)为什么著名科幻小说作家阿西莫夫和奥 尔迪斯把第一部科幻小说定为1818年玛丽·雪莱创作的,这个问题值得 研究。

因为,在这之前近两百年,德国著名天文学家刻卜勒就曾写过一部题为的小说, 其中有对安眠药、宇宙飞行的超重、极低温以及真空状态的细致描绘。

作者还想象出月球上 的巨大植物和奇异动物。

任何一位研究家都可以知道,这些内容恰恰是后世科幻小说的典型 内容。

遗憾的只是,作品主人公实现月球旅行的办法超出了科学的范畴,他使用的是巫术。

我们之所以提到刻普勒的,是为了阐明西方文学传统中很早就有强烈的幻想成份。

早在古希腊时期,萨莱斯岛上的卢西恩就创作过,柏拉图创作了。

以后,还有托马斯·莫尔的(1516)、佛兰西斯·培根的(1627)、乔 纳森·斯威夫特的(1726)等等一系列作品。

在这些作品里,作者以丰富的想 象力描绘了一些超越现实的世界,在那样的世界里,人们看到了自己的未来。

正是这种充满 想象的文学传统,导致了科幻小说的诞生。

另一个引起科幻小说出现的因素是西方工业革命。

1765年,瓦特创造了世界上第一架 蒸汽机,1807年,富尔顿发明了轮船;1814年史蒂文森制造了火车。

在这一切产生以前, 哥白尼确立了太阳的中心位置;刻普勒发现了行星运动的三磊规律;牛顿找到了万有引力定 律。

所有这一切,都强烈地改变着世界的面貌,冲击着社会的政治和经济,也冲击着人们的 心灵。

人们禁不住要问道:科学到底带来了什么

还将带来些什么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文学,这个作为社会现实的一个晴雨表的意识形态领域里,一种新 的文学门类——科幻小说产生了。

1818年,著名英国诗人雪莱的妻子、二十岁的玛丽·雪 莱(1797·1851)发表了一部题为(副题为)的小说。

在事后回忆这部作品诞生经过的时候,玛丽·雪莱极力给我们留下这样的印象,那就是: 的创作,纯系偶然事件。

她在序言中写到:1816年的夏天,我是在日内 瓦郊外度过的。

那是夏季,天气,淫雨连绵,每到黄昏,我们团团围坐在熊熊燃烧的柴 堆旁边(当时在场的还有雪莱、拜伦、拜伦的私人医生等),间或借几册偶然落入我们手中 的日耳曼鬼怪故事聊以自娱。

这些故事,使我们心生异趣,也想依葫芦画瓢凑个热闹。

我和 两位友人约定,每人根据某起神秘事件各写一篇故事。

(《弗兰肯斯坦》原序;陈渊、何建义 译,江苏科技出版社,1982)然而,通读整部作品,使我们打消了关于其产生于偶然“篝 火故事”的推断。

因为,它无处不透露着作者对科学与世界、科学与人类这一严肃主题的关 注。

小说的主人公弗兰肯斯坦是位科学家,他通过实验创造了一个丑陋怪物。

怪物在人类世 界中东奔西撞,却得不到支持、理解和同情;他响往爱情和美好的东西,但得到的却是谎言 和追捕;他不顾一切地向人类复仇,但终于被迫漂泊到北极冰原。

著名英国作家、科幻史家布里安·阿尔迪斯在他的科幻史著中,曾经高 度评价过《弗兰肯斯坦》的故事内容。

他一反过去的评论仅仅将这部小说当成“人造人”的 技术奇迹的说法,而是认为它在勇敢地证明,技术可以向上帝挑战。

“在雪莱夫人的笔下, 科学家成了造物主。

《弗兰肯斯坦》的主题就是上帝不再造人了,人于是接管了下来。

这是 达尔文(进化论创始人达尔文的准进化观点,即一旦人被造出来了,进步的工作就留给其后 代的活动,上帝不再干涉了。

” 《弗兰肯斯坦》的确不是一部偶然产生的作品,它具有十分深刻的思想。

书中对科学技 术的态度,使人想到了一个进退维谷的人类代表,站在新时代的十字路口时,所可能具有的 种种复杂心态:一方面,科学向上帝挑战,创造了奇迹;另一方面,这奇迹又与人类的传统 本性格格不入。

近二百年来,这种尖锐的冲突在人类与技术进步之间一直没有停止,这也就 是以《弗兰肯斯坦》开创的科学幻想作品的主要主题。

从《弗兰肯斯坦》开始,科学小说进入了文学的舞台。

在它漫长的初创时期里,还有两 位作家值得一提,他们是法国的儒勒·凡尔纳和英国的赫伯特·乔治·威尔斯。

他们两人从 不同的方面开拓出了古典科幻小说的两个主要派别:技术派和社会派。

凡尔纳(1828—1905),写过剧本,当过剧院秘书。

他一生创作过上百部科幻 小说,其中最有名的有(1864)、《从地球到月球》(1865)、《海底两万 里》(1871)、《八十天环游地球》(1873)、《公元2000年的亚眠市》(187 4)、《世界的主人》(1904)以及《流星追逐记》(1908)等。

凡尔纳以极大的热情去幻想一个美好的未来社会,他是科幻小说中所谓乐观主题的最好 体现者。

但是,他的这种热情有时显得有点作做,他象个痴呆人似地去描写一些“狂徒”。

那些人试图创造一个大炮飞向月球《从地球到月球》、或者为了打赌而环游世界《八十天环 游地球》。

或者航行于太平洋底《海底两万里》。

我们之所以觉得凡尔纳笔下的人物是一群痴 呆人或狂徒,可能是因为他没有沿袭玛丽·雪莱那种哥特式小说的恐怖写法,而是继承了法 国文学中面面俱到的传统。

他笔下的人物千篇一律,没有深刻的内心生活,他也不试图去表 现技术带给人的内心冲突。

结果,他的小说成了科技成果的大展览,成了对未来的预言书。

这正也是后来一部分评论家误入歧途,把科幻小说当成科学发展启示录的原因。

但是,无论 如何,凡尔纳开拓了科幻小说的许多领域,他所写过的纷繁题材,至今仍被作家们重复着。

赫伯特·乔治·威尔斯(1866—1946)则正好与凡尔纳相反,他的注意力集中 在描述科学技术支人类生活的影响上面,而对明天将产生多少种飞机和火车不感兴趣,威尔 斯是个生物学家,也是政治评论家。

他一生涉猎广泛,科幻小说只是其创作早期的一个部分, 主要有《时间机器》(1895)、《摩洛博士岛》(1896)、《隐身人》(1897)、《星 际战争》(1898)(中译本为《大战火星人》)、《月球上的首批人类》(1901)、《神 食》(1904)以及《在彗星出现的日子里》(1906)等。

虽然威尔斯与凡尔纳几乎生活在同一时代,但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确属两代作家。

在威 尔斯的作品中,文风已不再是古典的了,小说的动作性很强,人物没有脸谱化。

通过故事的 逐步展开,我们能体会主人公在变化着的科学奇迹下的痛苦、狂喜和无能为力感。

威尔斯作 品中的“科学”也比凡尔纳的“先进”许多,凡尔纳基本上是在凭常识写作,而威尔斯则涉 及到时空变换、元素与化合物等更深奥的东西。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作品都让人觉得很悲壮, 他是科幻文学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时间机器》可能是威尔斯最成功的作品。

讲的是一个掌握在时间中穿梭行走技术的人, 对公元802701年地球的探索。

他发现,在那个时代里,地球上的人分成两支,一支称 为埃洛依,他们生活在地球的表面,整日花天酒地,不劳而获;而另一支称为莫洛克,生活 在地面以下,他们的身体已经退化,但仍然劳作不止,为埃洛依的世界创造财富。

读者很清 楚这两类人所对应的阶级。

几乎每一部威尔斯的小说都让人觉得很悲观,他是科幻作品中所谓悲观主义的体现者。

《摩洛博士岛》中的科学狂人、《隐身人》中主人公的悲惨遭遇,以及《星际战争》中无敌 火星人的烧杀,都是如此。

如果说,凡尔纳捕捉住了科学给人类的欢娱,那么,威尔斯则讲 出了技术奇迹下人类的复杂感受,这一点倒是与雪莱夫人一脉相承。

萌芽时期还有一些作家,比如美国的埃德加·爱伦·坡(1809—1849),他是 侦探小说的鼻祖,也是一个非常优秀的科幻小说作家。

他把悬念和逻辑推理传统带入科幻创 作,取得了极好的效果。

萌芽时期的作品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作家们并没有意识到自己是在创作一种特殊的文学品种,也许他们意识到了,但不 乐意去标榜这种特殊性。

他们没有宣言,没有给自己的作品定出特别名称和给出特殊定义。

这样做的优点是,避免了来自读者和文学界对于创新的太多责难。

第二初创期的作品没有固定的格式,作家们尽量从各方面进行探索。

雪莱夫人写哥特式 故事;凡尔纳的作品属于“漫游”;威尔斯把科学当成探讨式社会问题的引子;而坡则是在 侦破案件。

他们的这种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揉合起来,形成了固定 模式。

这些探索在接下来出现的科幻小说黄金时代中被综合起来,形成了固定模式。

第三我们可以看到,从科幻小说的初创开始,科学和技术就没有在其中上升到主要的地 位,它不是当成科普读物或是科学预言被创作出来。

作家们更关注的是人类的命运,关注整 个世界的前途。

最后,萌芽初创期确立了后世科幻小说的主要题材,它们是太空探险、奇异生物、战争、 大灾难、时间旅行、技术进步以及未来文明的走向等。

二节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本世纪三十年代—六十年代)经过众多作家的共同努力,特别 是本世纪初美国出版商的推动,使科幻小说有了极大发展。

从本世纪三十年代末、四十年代 初开始,形成了一个持续的创作出版高峰,这个时期通常被称为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黄金 时代的起止日期也是有争议的,尼科尔斯·皮特将其定为1938—1946年,但是显然 还有别的观点,我们只能笼统地将其限定在40—60年代)。

科幻小说的黄金时代大致有以下特点: 一、出现了一批科幻活动家。

在他们的积极组织下,才产生出作家、作品辈出的繁荣景 象。

早在三十年代,美国的书商就看准了科幻小说这一品种。

当时,有一套书籍非常廉价, 叫做10美分丛书,只要一角钱就能买一本,中间全是内容、插图十分拙劣的科幻小说:外 星人来了,和罪恶势力进行了斗争,英雄拯救了地球美人等等。

这类思想艺术性极差的作品, 败坏了科幻小说的声誉,在读者中产生了不良影响。

第一个出来扭转这一局面的是美国人雨果·根斯巴克(1884—1967),他是工 程师,负责主编《科学与发明》杂志。

为了开拓刊物的功能,也为了恢复科幻高雅的名声, 根斯巴克从很早就辟出一定版面刊登科幻作品。

到了1932年,他干脆发行了科幻小说专号。

专业杂志整本地刊登文艺作品,无疑对读书界产生震动。

在事后的民意调查中,支持改版的 读者有32644人,占读者总数的98.52%,而反对者仅为498人,占1。

48%。

根斯巴克再接再厉,在刊物上开辟了“讨论”专栏,由读者自己发表意见。

这样,对科幻小 说的认识得到了深化。

如果说雨果·根斯巴克的主要工作放在启蒙读者上,那么小约翰·坎贝尔(1910- 1971)的功绩则主要是团结和培养了作者。

从1938年到1971年的整整三十年里,坎贝 尔主编了主要的科幻小说杂志《惊奇科幻故事》。

他从来稿中发现作者,不辞辛苦地指导他 们,安排新作家之间的交流聚会,改写他们的稿子,甚至给他们设计写作题目。

正是在这三 十三年里,他发现了包括阿西莫夫、莱斯特·德尔·雷伊、海因莱因、西奥斯特金、A·E·沃 格特和克里福德·西马克等许多作家。

为了纪念雨果·根斯巴克和小约翰·坎贝尔的贡献,人们以他们的名字创立了两种科幻 奖项,其中雨果奖已发展为当今最有权威的科幻小说奖。

二、出现了大量作家和优秀作品。

由于根斯巴克扫清的读者道路,在小约翰·坎贝尔的《惊奇科幻小说》的拓展下,顺利 地推出大批优秀的作家和作品。

很难数清黄金时代佼佼者和他们的杰作,我们仅从某些研究家所做的编年史中撷取一 些。

它们是史密斯(1915-1966)的《云雀丛书》,莱斯特·德尔·雷伊的《海伦 姑娘》(1938),范·沃格特的《斯兰人》(1940)、《非A丛书》(1945-194 6),西奥多·斯特金的《微观世界的神》(1941)、《超人类》(1953),罗伯特·海 因莱因的《他造了一所怪房子》(1941)、《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艾 萨克·阿西莫夫的《基地三部曲》(1942-1948)、《奇妙的航程》(1966),乔 治·奥维尔的《1984年》,小约翰·坎贝尔的《月球是地狱》(1950),雷·布拉伯 雷的《火星记事》(1950)、《华氏451度》(1954),阿瑟·克拉克的《童年的末 日》(1950)、《2001年太空漫游》(1968),约翰·温代姆的《三尖树时代》(1 951)、杰克·威廉姆森的《时间军团》(1952),哈尔·克莱门特的《引力使命》(1 953),威廉·戈尔丁的《蝇王》(1954)。

阿尔弗雷德·贝斯特的《被拆散的人》(1 953)、《星星-我的目的地》(1965),菲立普·迪克的《太空之眼》(1957)、《高 城中的男人》(1962)、《夜翼》(1969),弗兰克·赫伯特的《沙丘丛书》(1963 -1980),以及克里福德·西马克的《》(1963),等等。

此外,还有哈伯德、莫尔、詹姆斯·布里什、考恩布鲁斯、弗雷德里克·波尔、安德森、 谢克利等等的作品,无法胜数。

他们的小说水平很高,质量也很整齐。

由于篇幅所限,这里 我们仅取三个具有代表性的作家进行介绍,他们是:美国的海因莱因、英国的克拉克和美国 的阿西莫夫。

罗伯特·安森·海因来因(1907年-1988年)是美国作家,受业于密苏里大家和安娜阿 波利斯海军学院。

在部队服役五年,后又进入洛杉矶加洲大学攻读物理。

1939年开始创作。

主要作品有《未来历史丛书》(1950-1953)、《星球兽》(1954)、《双星》(1 956)、《星船伞兵》(1959)、《异乡异客》(1961)、《月球是个严厉的妇人》(1 966),以及近期出版的《野兽的数字》、《超越日落的航行》等等。

海因来因是讲故事的能手。

他不特别追求过高的文学品味,只求用平易通俗的笔写故事。

中篇小说《傀儡主人》发表于1951年,描写一群专门附着在人体上、控制人类行为的外 星人。

它们象虫子一样吸住人体,然后进入脑部。

于是,无能的人只能俯首听命,成为傀儡。

评论认为,这种虫子样的异星生物,只不过是海因莱因用来表达人类对死亡恐惧的一个诱因。

《双星》是一部惊险小说,讲一个演员如何卷入一场政治阴谋,充当首脑替身的故事。

由于他的出色表演,拯救了整修银河共和国。

小说对当今政治舞台上的领袖们进行了不露声 色的讽刺。

试想,当一个根本不懂政治事务和外交法规的演员,居然能够在星际世界的谈判 桌成功进行磋商,那么,职业外交家和政治家就变成了很可笑的人物了。

这部作品于195 6年获得雨果奖。

《入夏之门》写于1957年,是关于时间旅行的。

主人公一次又一次地与时间打交道, 而每一次使用的方法都有所改变。

最后,他终于成功地在历史和未来之间进行旅行。

这部小 说的情节,一定对八十年代初曾轰动一时的电影《回到未来》有所启发。

在电影中,主人公 回到三十年前,替自己的父母充当婚姻介绍人。

海因莱因是真正的美国作家,他可以大量使用俚语和民间格言。

他虽然塑造过各式各样 的主人公,但人们总是感觉到这些家伙属于一个阶层,这就是处于社会底层和上层之间的那 一类人。

他写的科学家、工程师、军官、工人甚至总统都是如此,风风火火,讲起话来好象 挺有见地,其实并不深刻。

他之所以被称为黄金时代的支柱,恐怕是因为著述的丰富和广泛 的读者群。

无法否认事实是,海因莱因的作品构思就是绝妙,悬念不断;加之,他不象别人 那样关心机器胜过关心人。

阿瑟·克拉克(1912年-)是英国作家、科学家,国际通讯卫星技术的奠基人。

他在1 945年发表的论文《地球外的中继》里,第一个讲述了卫星地球通讯的可能性及方法。

他 的主要作品有:《童年末日》(1950)、《城市与星星》(1956)、《2001年太空漫 游》(1968)、《与拉玛相会》(1973)。

以及后来的《天堂的喷泉》(1980)、《2 010年太空漫游》(1983)和《2061年:第三次漫游》(1987)、《大堤上的幽 灵》(1990)等等。

克拉克的作品以出色的科学预见、东方式的神秘情调和海明威的硬汉笔法著称。

是唯一 颇具哲学家韵味的科学家兼作家。

在《童年的末日》里,作家讨论了当宇宙中的生命想干涉 地球文明进程时发生的情况,人类的各种本性在外星生物面前暴露无疑。

《城市和星星》沿 袭了这一主题。

最后,地球人突破了自身的桎梏,成为宇宙的一员。

克拉克最感兴趣的话题是人类在宇宙中的地位。

在他看来,肯定存在着高于人类的生命 形式,这种形式人类根本无法理解,于是,最好的文学表现手法就是神秘主义。

这在196 9年他与斯坦利·库布里克合作的电影《2001年太空漫游》中得到了淋漓的表现。

整部 电影分成四个互不相关的独立部分:第一部分写的是辽远的古代,猿人成群结队地栖息在树 林里,忽然有一天一个超自然的长方体降落下来,它探索人猿也启蒙了人猿,拉开了其与大 自然抗争的序幕。

人类从此诞生。

紧接着,镜头切换到了未来,二十一世纪的太空站,美国 政府官员正奔赴月球。

在那里,宇航员们发现了一个奇妙的物体,它埋在地球万年不变的尘 土下面,但是无疑是超自然的造物。

因为,它正是我们见过的长方体。

在苍白的阳光照射下, 长方体忽地发出了声音。

第三部分的影片显得有些沉闷。

讲的是宇航员正飞向土星,控制了 飞船的大型计算机不知怎么厌倦了繁重的脑力劳动,发生了“反叛”。

它设计谋杀了大批宇 宙船中的成员,切断了人与地球的联系。

唯一幸存的宇航员不得不与计算机较量。

取出了它 的记忆元件,夺回了决策的主动权,在这同时,飞船已经接近了目的地土星,观众们惊奇地 第三次看到了飘浮在空中的长方体。

电影的最后一部分是最为激动人心的。

飞行员在宇宙长 方体的协助下,穿越了亿万光年的空间,他在星座绚丽的海洋中漫游,终于来到一个火焰熊 熊的星球内部。

在这里,他找到了一间宁静的小屋,并在其中羽化成一名宇宙婴儿。

《2001年太空漫游记》出现在黄金时代的后期,因此,它具有完全成熟的表现手法。

它是现代科学技术的杰出产品,同时,也是对现代科学技术的直接评价。

无论是外星人长方 体的介入、人类的科技成就,还是计算机的反叛,都体现出现代科学技术所创造和认识的世 界,是一个多么冰冷的世界。

这种技术的冰冷感,加上对外星人类无法理解的行为的惧怕, 使人们丧失了信心。

你好象站在那块黑糊的长方体面前,摸到了它坚实的表面,但却无法超 越它,你只能顶礼膜拜。

《2001年太空漫游记》获得1969年奥斯卡奖多项提名。

艾萨克·阿西莫夫(1920年——1996年)年是俄裔美国人,专业科普作家,他的作品已 愈三百部。

其主要科学幻想作品有《基地系列小说》(1942)、《我、机器人》(1950)、 《钢窟》(1954)、《裸日》(1956)、《二百年的机器人》(1976)、《奇妙的航 程》(1966)和八十年代以后的续集等等。

阿西莫夫以“没有文风”著称。

他每天在打字机前坐着的时间超过八小时,在这八小时 里以每分钟90字的速度打字,没有间断。

他创作的作品有科幻、科普、文学、历史、化学、 等等。

在这样杂烩式的商业气氛下,“没有文风”成了自然的事情。

但恰恰是这种“没有文 风”又成了一种独特的文风,使不少人为之着迷。

阿西莫夫有驾驭大场面的能力。

在中篇小说《黄昏》里,作者描述了这样的场景:在有 六颗太阳照耀下的雷盖什星球上永远没有夜晚,因为太阳可以轮流抛洒光和热。

但是,终于 有一天,这是千年不遇的时刻,六颗太阳全部进入日蚀状态,而人类脆弱的心灵根本无法忍 受这种绝对的黑暗。

于是,为了寻求光明,他们精神崩溃,燃起了全球大火。

著名评论家戴 维·哈特威尔(1987)认为,这是黄金时代的经典作品,它留给人们的宏大场面非常难 忘。

《基地系列》由《基地》(1942)、《基地与帝国》(1945)和《第二基地》等组 成(1948)。

据阿西莫夫自己回忆,当时,他正在研读罗马史,发现整个古代的事件完 全有可能在未来、在银河系那样广大的时间范围内重演。

于是,他构思和创作了这部庞大的 作品,前三部在《惊奇科幻小说》连载了七年才得以完成。

阿西莫夫知道,文明早晚是要衰 落的,为了挽回这种失落,挽救即将崩溃的银河帝国,他设计了两个保存人类文明的秘密基 地。

阿西莫夫作品的另一个特色是喜欢推理。

把推理小说的写法和机器人故事结合起来,形 成了他的另一系列故事,其中最有名的是《我,机器人》和《钢窟》。

在这里,阿西莫夫煞 有介事地提出了所谓的“机器人工学三定律”,即:第一定律——机器人不得伤害人,也不 得见人受到伤害而袖手旁观。

第二定律——机器人应服从人的一切命令,但不得违反第一定律。

第三定律——机器人应保护自身的安全,但不得违反第一、二定律。

(《我,机器人》,科学普及出版社) 与其说这些定律是贡献给机器人学的,倒不如说是提供他自己推理使用的。

阿西莫夫正 是利用这三定律做为起点,把他的每一个机器人故事的主角推入进退维谷的境地,要服从第 三定律就得违反第二定律,或者要服从第二定律就得违反第一定律,如此等等后,那些 阿西莫夫“化身”的机器人开支脑筋,圆满地解决问题,逃出困境。

随心所欲的商业化写作,有时也能创造出非常绝妙的作品。

阿西莫夫肯定是开拓题材的 天才。

1966年,他重新复活了《格列佛游记》。

为了治疗病人头脑中的血栓,他把一只 潮水艇连同几个海军士兵、医生,用科学的手段“缩微”到分子大小;然后让他们进入人体, 随着血液流进大脑,再用激光器打通栓塞,拯救了人的生命。

除了海因来因的故事性、克拉克的神秘性、阿西莫夫的逻辑性之外,黄金时代有特色的 科幻作家还有长于讽刺的谢克利,田园风格的西马克,黑色幽默的克莱门特,反乌托邦主义 的奥维尔等。

三、对科幻小说的认识逐步统一 黄金时代佳作济济,人才辈出,推动了人们对科幻小说认识的发展。

在这一时期,作者 们不再象萌芽时期那样心中没底地左右冲突,而是共同遵循某一固定模式。

这个模式是:(1) 必须有一个带有悬念的好故事;(2)这个故事必须与科学发展或科学家的工作有关;(3)要有 几个恢宏的奇异场面;(4)无论结尾是乐观还是悲观的,最好能给人一定思考。

对科幻小说的定义也开始趋于一致。

比如:小约翰坎贝尔和布莱特纳就都认为,科幻小 说是表现科学对人类影响的作品。

布莱特纳写道:“科幻是科学以及由此产生的技术对人类 影响所作的理性推断为基础的小说。

”莱斯特德尔雷伊进一步阐明,科幻实际上是在写“变 化”。

他写道:“科幻小说是采取娱乐的手段,以理论和推理试图描述种种替代世界的可能性。

它以变化作为故事的基矗”很显然,这种“替代世界”指的是,在另一种科技和文明下的世 界面貌。

阿西莫夫亦同意这种看法,在稍早些时候,他写道:“科幻小说是文学的一个分支, 主要描绘虚构的社会,这个社会与现实社会的不同之处在于科技发展的性质和程度。

” 黄金时代使科幻作品在读者心目中站稳了脚跟。

但是,正统的文学殿堂还没有正式接受 这一形式。

三节新浪潮时期(六十年代——七十年代中期)“黄金时代”对科幻小说认识的统一以及 创作方法的标准化,给科幻小说带来了桎梏。

加上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几十年间国际政治、 军事和科技形势发生了很大变化:冷战、左翼兴起、东方宗教的传播、美国在东南亚的卷入, 生态环境的破坏、流行艺术的产生以及毒品泛滥等等,特别是1957年第一颗人造卫星的 上天给人们极大的震动。

公众发现,科幻小说中那些美妙故事要么缺少现实性,要么比现实 还缺少神奇性。

再加上长期以来,科幻作品属于通俗文学范畴,得不到主流文学界的重视, 这也深深地刺痛了科幻作家。

这样,一场变革的风暴已经是不可避免的了。

1965年夏,著名作家兼编辑家米切尔·莫考克(1939-)出任英国《新世界》杂 志主编。

他一上台,立刻对整个英国科幻界产生了新的影响,推出了包括他自己在内的部分 作家的革新作品。

这些作品与传统科幻小说对立,它不再把物理学一类的正统科学当成主要 内容,而是重视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甚至神学。

它的写作手法极力接近正统的主流文学。

它不再象过去的科幻小说那样热衷于二千年、三万年以后的世界,而是极力想表现最近的将 来,甚至表现当前的世界。

完整、清晰的故事没有了,片断的、琐碎的、意识流的,幽默嘲 弄式的、象征主义的手法出现了。

初看起来,这些小说晦涩难懂,但仔细品味,其中的寓意 十分深远。

1968年,编辑家朱迪·梅丽尔选编了这样一本集子,并把它们正式称为新浪潮 作品。

新浪潮运动由此产生。

西点军校的名言

1. 军校所致力的教育目不仅是培训一流军官,而且一流的人培养成真正的男子汉,培养成未来的全方位的领导人。

西点军校前校长伊·L·班尼迪克2. 每个人所受教育的精华部分,就是他自己教给自己的东西。

西点军校前校长A·L·米尔斯3. 才能出众者,才堪担当重任;而努力学习,刻苦训练,是获得才能的惟一途径。

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艾森豪威尔4. 每个人都是你的老师。

西点军校成立之命令签署人汤玛斯·杰佛逊5. 闲暇时光如果不用来读书,以累积发展自我的力量,而在无所事事中任其流逝,是非常可惜的。

西点军校前学员团团长 麦康尼夫6. 作为男人,只有对艰苦和严格习以为常,在困难面前才能够尽职尽责。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 巴顿将军7. 很难想象,在列队的时候不干脆俐落的一群人,打起仗来能够把自己和鸟合之众区别开来。

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8. 一个战场指挥官假如不执行和维护纪律,那就是潜在的杀人犯;指挥官的放肆言词是锻炼部队的手段之一,没有粗俗劲儿就是无法指挥军队。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 巴顿将军9. 非常情况下能否坚持原则,常常是判断一个人道德水准的重要依据。

著名西点学子、美国第十八任总统格兰特10. 要做正确的、该做的事,而不是能够赢得别人赞赏的事。

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 11. 年轻人需要的不只是学习书本上的知识,也不只是聆听他人种种的指挥,而是要加强一种敬业精神,对上级的托付立即采取行动,全心全意完成任务。

西点军校著名校友 艾尔伯特·哈伯特12. 在好规则面前,懂得捍卫和遵守,生活中才会享受更多的明媚阳光。

西点校友、著名工程技术专家 乔治·W·戈瑟尔斯13. 避免一切水水的失误,就能减少巨大的意外挫折。

著名西点学子、美国南北战争时期北方军总司令 格兰特将军14. 如果任凭感情支配自己的行动,那便会使自己成为了感情的奴隶。

一个人,没有比被自己的感情所奴役更不自由的了。

西点军校1971年毕业生 汤玛斯·梅兹中将15. 一个人想要征服世界,首先要战胜自己。

西点著名学者和教官 约翰·阿比札伊德中将16. 一个能自制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是自由的思想,自由便是力量

有时,为了获得真正的自由,必须暂时尽力约束自己。

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17. 请只是告诉我结果,不必做出更多的解释。

1886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潘兴18. 在这个世界,没有什么比“坚持”对成功的意义更大。

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 艾森豪威尔19. 忍耐是人生过程中,任何人都要承受的、最困难的一件事。

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20. 信心和毅力,比西点军校的毕业证书更重要。

西点军校前校长 克利斯曼中将21. 强烈的成功欲望会使一个人忘记一切苦痛,迎来成功的一天。

西点毕业生、著名作家 爱伦坡22. 不客碰到什么障碍和困难,你都可以尝试把它成功地进行到底。

西点著名学子、美国军火大王 杜邦23. 能否多坚持一分钟,是人才和平庸之徒的分水领。

西点著名学员、巴拿马运河的总工程师 戈瑟尔斯24. 如果我们用你渡过最艰苦时刻的状态去应付现在的话,你将会很快渡过面前的这个难关。

西点军校1973年毕业生、经营管理顾问 考克斯 25. 虚荣的人注视著自己的名字,伟大的人则注视著自己的事业以及自己的国家。

西点军校学子、第一个在太空中行走的太空人 怀特26. 以顽强的毅力和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去迎接生活中的各种挑战,才能够免遭淘汰。

西点著名校友、国际银行主席 奥姆斯特德27. 没有人生一帆风顺,任何人都会遭逢厄运。

积极的心态和顽强的努力,会让你解决任何难题。

西点校友、莱利斯·格罗夫斯准将28. 重要的不是到底发生了什么不幸的事,而是你如何看待它们。

西点著名学子、美国前国务卿 亚历山大·梅格斯·黑格29. 除了要克服来自生活的阻力,还要能够容忍别人偶尔不友好的态度。

西点校友马克斯韦尔。

D·勒将军30. 进入“西点”,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挑战。

西点军校校友、美国第十八任总统 尤利塞·S·格兰特31. 训练时多流一加仑汗,战场上少流一加仑血。

西点军校著名校友 乔治·S·巴顿将军32. 在人生的战场上,幸运总是光临到能够努力奋斗抢点占先机的人身上。

1980届西点毕业生、西点军校前校长 佛雷德·W·斯莱登33. 努力不懈,是奔向梦想和目标的唯一坦途。

西点军校校友、著名企业家 威廉·B·富兰克林34. 若想在自己内心建立信心,即应像洒扫街道一般,首先应将相当于街道上最阴湿黑暗之角落的自卑感情除干净,然后再种植信心,并加以巩固。

西点著名校友、天才画家 詹姆斯·A·M·惠斯勒35. 环境不是不可改变的,只要你不是自怨自艾或垂头丧气,而是以顽强的信念,为自己创造更炫耀的前程。

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36. 不正面迎向恐惧,就得一生一世躲着它。

西点军校著名校友、国际银行主席奥姆斯特德37. 为了更好的解决问题,你不仅要助手,也需要对手。

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38. 要迅速、无情地、勇猛地、无休止地进攻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 巴顿将军39. 追求享乐和怠惰谁都会,能够战胜它们的人才堪称强者。

西点校友多克·赖德40. 处于现今这个时代,如果说“做不到”,你将经常站在失败的一边。

西点军校前校长丹尼尔·W·克里斯曼中将41. 信念不坚定,难有大的作为。

1901年西点军校毕业生、曾任校长的道格拉斯·麦克阿瑟42. 成功的卓越的领导者必须有自己独特的思考方式,在遇到阻力的时候,必须有自信。

西点军校著名学子、美国第三十四任总统 艾尔豪威尔43. 遭遇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因挫折而产生对自己能力的怀疑。

只要精神不倒,敢于放手一搏,就有胜利的希望。

西点军校前校长 伊·L·班尼迪克44. 失败的原因往往不是能力低下,力量薄弱,而是信心不足,还没有上场,就败下阵来。

西点校友,美国著名学者 班杰明·S·尤厄尔45. 要战胜别人,首先须战胜自己。

西点军校校友、著名工程学家 蒙哥马利·C·梅格斯46. 有时候,阻碍我们成功的主要障碍,不是我们能力的大小,而是我们的心态。

西点军校的第一任校长 乔纳森·威廉斯47. “没有办法”或“不可能”使事情画上句号,“总有办法”则使事情有突破的可能。

西点军校教官 约翰·哈利48. 信心与意志是一种心理状态,是一种可以用自我暗示诱导和修炼出来的积极的心理状态

西点军校毕业生、天才画家 詹姆斯·A·M·惠斯勒49. 规则和纪律要一定遵守,但这绝不应该成为你墨守成规的藉口。

西点军校1987届毕业生Compasss集团总裁 约翰·克理斯劳50. 敢于突破既有经验,常常会使你在绝处逢生。

西点军校教官 班杰明·斯帝克51. 勤于动脑,敢于创新的人,才能争取的主动。

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线上前首席执行官 詹姆斯·金姆塞52. 宁可花费很大力气而不肯动脑的人,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懒汉。

1971年西点毕业生、著名企业家 杰夫·钱彼恩53. 不仅要达到目的,还要注意方法。

1915年西点军校毕业生、美国陆军五星上将 欧玛·纳尔逊·布莱德雷54. 灵活运用各种战术,在最短时间内给敌人造成最大伤亡和破坏。

1909年西点军校毕业生 巴顿将军

了不起的狐狸爸爸英文介绍

学习内容:01. The Three Farmers 三个饲养场主02. Mr. Fox 狐狸先生03. The Shooting 射04. The Terrible Shovels 可怕的铁锹05. The Terrible Tractors 可怕的挖掘机06. The Race 竞赛07. We'll Never Let Him Go 我们决他跑掉08. The Foxes Begin to Starve 狐狸们挨饿了09. Mr. Fox Has a Plan 狐狸先生有一个计划10. Boggis's Chicken House Number One 博吉斯的1号鸡舍11. A Surprise for Mrs. Fox 狐狸太太吃了一惊12. Badger 獾13. Bunce's Giant Storehouse 邦斯的大仓库14. Badger Has Doubts 獾的疑问15. Bean's Secret Cider Cellar 比恩的秘密苹果酒窖16. The Woman 那个女人17. The Great Feast 盛大的宴会18. Still Waiting 仍然在等待内容简介在一个山谷里,狐狸爸爸、狐狸太太和四只可爱的小狐狸过着快乐的生活。

他们的邻居博吉斯、邦斯和比恩是三个最卑鄙、最小气的饲养场主,但这并不妨碍狐狸爸爸经常从饲养场里弄点美味的东西回来。

这可惹火了三个凶残而愚蠢的农场主,他们决定联手把狐狸一家除掉。

于是,这三个人拿着枪,阴险地等在狐狸先生的洞外。

一场智慧和力量的较量开始了……后来呀……后来的故事你得自己去看。

反正就我所知,到目前为止,那三个家伙还在洞口等着呢。

在这个机智幽默的故事里,人类的表现令人沮丧,他们贪婪而又无情地蚕食着动物的生存家园。

相反,机智而勇敢的狐狸爸爸,遇到困难从不退缩,积极地想办法解决,在千钧一发之际,成功地保全了太太和孩子们的性命。

好一个狐狸爸爸

作者简介:本书作者是世界闻名的奇幻文学大师罗尔德·达尔,他曾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英国空军服役。

他的作品“构思奇特、想象新颖、明快多变、富于夸张,给人一种或幽默、或机智或荒诞的美感。

”达尔的作品在世界各地已经以36种语言出版,售出了上千万册。

本书曾三度获得“爱伦·坡文学奖”、英国“白面包儿童图书奖”及“世界奇幻文学大会奖”并被改编为同名电影。

威尔基·柯林斯的人物影响

·文史哲论丛·论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王柯童1 曾海珠2(1. 2. 四川 成都 610021) 摘 要:西方文艺思潮是19 世纪后半叶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本文试图通过对的产生背景及主要特征的探讨,达到对西方唯美主义的一个总体性把握。

关键词:唯美主义 道德训诫 精神性意象 精神家园: I109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 - 4024 (2005) 03 - 68 - 03 收稿日期:2005 - 06 - 27作者简介:王柯童(1981 - ) ,女,辽阳市人,助教,从事社交礼仪教学与研究。

曾海珠(1979 - ) ,女,四川省人,助教,从事工商管理教学与研究。

西方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19 世纪后半叶颓废主义大潮中的一个支流,唯美派是近代欧洲文艺思潮中有深远影响的艺术流派之一。

它的影响可谓地贯东西,时延今日。

唯美主义作为一种思潮有着悠久的历史。

早在古希腊“希腊化时期”卡利马科斯所创造的“亚历山大里亚诗体”和古罗马晚期文学的诗歌中,已初见端倪。

到了18 世纪,提出了审美活动的独立性和无厉害的观念,莱辛、歌德、等人对这一问题也进行了探讨。

至19 世纪,唯美思想才形成了明确的理论,其始作俑者是法国作家、诗人。

其“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是包括唯美主义在内的一切颓废主义艺术流派的总纲领。

后来,美国作家、诗人爱伦坡在《诗的原理》一文中发表了类似的观点,认为一首诗完全是为诗而写诗的。

英国一系列作家。

艺术家、文艺理论家积极响应“为艺术而艺术”的主张,唯美主义美学运动遂在英国展开,并于五、六十年代和八、九十年代两次达到高潮。

其中,是唯美主义美学思想的有力、鼓吹者和实践者。

唯美主义文艺思潮的兴起是有其独特的社会、文化背景的。

在19 世纪,尤其是19 世纪中后期,西方文化传统开始出现了断层:基督教信仰动摇了,理性主义逐渐走向沦落;与此同时,社会形态迅速由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过度,商业精神也随之得以完全确立。

在这样的文化背景之下,人们不得不以一种新的视角、新的价值向度来重新审视人类自身以及各种文化形态,试图在处于动摇、崩溃之中的传统价值体系之外,重新建立起人类的精神家园。

它前期打出了“为艺术而艺术”的旗帜,把捍卫艺术的独立与自足作为自己的准则,表现出了对“纯艺术”的执著追求;后期又以人的主体性的确立和实现作为目标,提出了所谓人生艺术化的命题,表现出了对自我实现方式的积极探索。

因此,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唯美主义文艺思潮是一次对于建构新的文化价值体系的积极尝试。

它无论是在题材的开拓方面,还是在文学观念的建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先导性,是西方现代派文学和西方现当代文学观念的源头之一。

唯美主义的旗帜是“为艺术而艺术”,这一核心理论贯穿于唯美主义所有文艺理论和艺术思想之中。

因此,我们要讨论唯美主义的理论特征这个问题就不容回避。

“为艺术而艺术”的最初的、也是最基本的内涵则是艺术独立,即艺术从劝世训诫的道·68 ·成都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Journal of Chengdu AeronauticVocational & Technical College2006 年9 月第3 期(总第68 期)Vol. 21 No. 3 (Serial No. 65) 2006德说教追求中脱离出来,从金钱实利的功利追求中脱离出来,从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追求中脱离出来,而仅仅以其自身为目的,为其自身而存在。

这一观念,其源头可上溯到德国的康德美学,是唯美主义者把艺术划归为康德所说的纯粹美的领域的结果。

康德认为,审美判断是对象的形式所引起的一种自由的愉快,它既不涉及事物的内容与概念,也不涉及欲念和利害计较,所以它不同于逻辑判断,不是一种认识活动,也不同于功利的以及道德的活动,不是一种实践行为,它仅仅存在于人对于事物的形式的感觉之中。

因此,美不是真,也不同于善,它仅仅是形式、是人的感觉印象。

唯美主义文艺运动兴起以后,许多作家、艺术家、批评家相继把艺术划归为美的领域,并在此基础上,从艺术不同于科学认识,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重在用语言再现感官的印象三个方面进行了艺术独立的理论体系建构与艺术创作实践,从而形成了一场影响深远、绵延长达半个多世纪的艺术独立运动。

首先,艺术不同于功利与道德训诫。

唯美主义文艺运动最初是由反对社会艺术的道德功利要求而揭开序幕的。

“因为旧式的说教风尚要求文学寓教于乐;大革命以来官方和非官方都有人纷纷争取由政府来控制和指导文学,新型的自由主义者或社会主义者又主张艺术为人类进步或乌托邦”(雷纳·韦勒克著,杨自伍译《近代文学批评史》,上海译文出版社,1997 年版) ,道德功利的要求成了艺术独立的最大障碍,当然也成了其首选的攻克目标。

对于这一问题,又可以进一步分解为两个不同的视角:从作者创作的角度着眼;从作品内容以及作品的社会效果着眼。

就第一方面来讲,唯美主义者们的观点较为一致,态度也相当坚决。

艺术创作必须远离于社会实践之外,它有自身的道德,这种道德发源于对美、对艺术本身的挚爱,这似乎成了唯美主义者们的共同倾向。

爱伦·坡毫不客气地把每一首诗都应该顽强地给予一条教训,并且就按这教训来评定作品价值的观点斥之为“教训诗的异端”。

王尔德干脆把艺术家在创作中道德上的好恶嘲讽为“不可原谅的矫揉造作”。

和前两人相比,波德莱尔的论述则显得更为深刻。

他说:“诗除了自身外并无其它目的,它不可能有其它目的,除了纯粹为写诗的快乐而写的诗之外,没有任何诗是伟大、高贵、真正无愧于诗这个名称的。

”诗人倘若想事先担负一种道德目的,这就会大大地减弱诗作的力量。

“诗是自足的”,它无需求助于外界,不必将外在的道德作为自己追求的目的。

就第二方面来讲,情况复杂一些。

有的人比如戈蒂耶等,完全否定艺术中的道德因素,进而完全否定艺术在社会中的功利、道德价值;有的人则有矛盾之处,比如王尔德就是这样。

然而大部分唯美主义者则并不否认艺术中的道德因素和艺术在社会中的道德教育作用。

波德莱尔就说:“请听明白,我不是说诗不淳化风俗,也不是说它最终的结果不是将人提高到庸俗的厉害之上;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显然是荒谬的。

我是说如果诗人追求一种道德目的,他就减弱了诗的力量;说他的作品拙劣,亦不冒昧。

诗不能等同科学和道德,否则诗就会衰退和死亡;它不以真实为对象,它只以自身为目的。

”这表明,波德莱尔并不反对诗所产生或具有的道德的作用和功利的效果,他反对的是为了说教的目的而写诗。

从创作的角度强调“为艺术而艺术”,从作品内容及社会效果的角度又并不否认其道德的因素和道德的价值,这可以说既体现了唯美主义者们的辨证观,也暗含了他们的惶惑与矛盾:一方面追求所谓的纯美、纯艺术,另一方面又不敢彻底地屏弃论理学和艺术的社会功利方面的全部职能。

其次,艺术不同于科学知识。

唯美主义者要求艺术从认识世界获取科学知识的重负下解放出来的呼声,是直接针对批判现实主义、自然主义以及刚刚兴起的摄影艺术而发的,因而具有着极强的反现实主义色彩。

他们首先是把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然后在此基础上,便开始了对现实主义、自然主义所谓艺术再现社会、模仿生活之说以及艺术实践的批驳。

唯美主义者把艺术与科学区别开来,依据的是康德所谓人的心理功能的知、情、意三分之说。

他们认为,用诗句来叙述知识,就等于是描写“整个落在科学的望远镜和圆规下面的东西,就是自贬于科学的责任并侵犯其职能”;并且还会因关注知识而忽视形式,结果导致诗的毁灭,所以必须加以反对。

另外,他们还认识到了诗与知识在表达及对人所造成的印象方面的区别。

顺着艺术与科学认识有别的思路,唯美主义者们进而展开了对于艺术再现社会、模仿生活之说的·69 ·论唯美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批驳。

波德莱尔把“摹写自然”的主张斥之为“艺术的敌人”。

王尔德把《哈姆莱特》中的“艺术反映自然”的著名台词称之为“不幸的格言”,认为完全是由于哈姆莱特故装精神失常所致。

他批评现代的英国情节剧以模仿的手段来代替创作手段的做法,说他们让人感到“多么乏味呀!”总而言之,在王尔德看来“, 作为一种方法,现实主义是一种完全的失败”,如果不想办法制止或至少改变人们的这种对于事实的荒唐崇拜“, 艺术就会变得毫无生气,终将从大地上消失。

”唯美主义者对于艺术模仿、再现社会人生的现实主义创作方法的这种排斥态度,必然会导向在艺术创作中对于想象力的强调与推崇。

戈蒂耶把想象力称为世界上最稳固的财富,认为“人们依附于梦并在梦中自我遗忘”。

爱伦·坡声称想象力会将人引向“伟大奥秘的边际”。

波德莱尔确信“唯有想象力才有诗”,并主张“由于想象力创造了世界,所以它统治这个世界”。

王尔德则坚持唯有想象力才是开启美的艺术的钥匙。

因此,在唯美主义的理论体系中,想象力一方面可以创造出一个完全不同于现实世界的幻想天地来弥补因拒绝模仿而造成的空白,另一方面它仅仅浮于事物的表面,可以完全满足于唯美主义者对于形体的喜好。

最后,艺术的价值重在形式。

劝世训诫、金钱实利的追求,认识世界获取知识的追求,都不在艺术的职能范围之内,艺术即是它自身,它的目的就在于追求自身的完美。

这是主张艺术自主论者们的共同信条。

但是“艺术自身”所指的具体内涵是什么呢? 他们的回答是:形式,一种与内容相脱离的纯粹的形式。

在《英国的文艺复兴》一文中,王尔德这样写道:“不要在油画中寻找主题,而只求它有绘画的魁力、色彩的美妙和构图的完美”。

“诗歌也是如此,诗的真正特质,诗的快感,决不来自主题,而是来自对韵文的独创性运用,来自济慈所说的诗句的感性生命。

”这也就是说,艺术的魅力纯粹源于它的形式。

因此,翻开唯美主义的文献,对于形式在艺术中重要价值的强调俯拾皆是,我们认为大致可以分为这样两种成分:语言文字的乐感和用语言文字再现的感官印象。

戈蒂耶对为什么作诗的回答是:“如果韵脚还不坏的话,就一句一句的押下去,如此而己”。

并坚持认为词句、音韵和节奏这些才是诗的构成因素。

爱伦·坡把诗歌界说为“美的有韵律的创造”,认为格律、节奏和韵律等种种音乐成分,是诗中的“重大契机”,谁要是拒绝了它,便是不明智的,甚至是愚蠢的。

王尔德是一个整理者和发展者,因而也多有论述。

他标举语言的声音价值,对诗韵的魅力赞美备至。

他说,诗韵在真正的艺术家手里,不仅仅是一种诗律之美,它还是思想感情的一种精神性意象。

它“能把人的语言变成神的语言”,它“是我们在希腊竖琴上加的一根琴弦。

”用语言文字再现感官印象,对于这一方面,唯美主义者论述较少,它主要存在于作家的创作追求中。

例如,戈蒂耶、斯温伯恩、王尔德以及巴纳斯派、先拉菲尔派等,写诗就追求一种绘画效果或雕塑效果。

诗要尽量构想一件东西,一个坚硬的形体,或一个可被感知的画面,而不是一种情感的交流。

与此同时,唯美主义者还着力推崇创作中单纯的功力、精湛的技艺、一味的匠心。

总之,对于唯美主义者来说,创作就是呕心沥血,就是刻苦钻研,因为只有这样,作品才能够文从字顺、音韵和谐,语言文字才能够完美地再现出人们的各种感觉。

如上所述,经过唯美主义者们的理论建构和艺术实践,艺术摆脱了劝世训诫、认识世界等传统的重负,最终成了一种纯粹的形式、一种语言组织的感官印象、一种可以任意驰骋的想象领域,从而为西方现当代文学提供了借鉴和启发。

参考文献:[1 ]龚翰熊1 欧洲小说史[M] . 成都:四川大学出版社,19971[2 ]徐葆耕1 西方文学之旅[M] . 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1[3 ]李赋宁1 欧洲文学史[M] .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11(责任编辑 祝清凯)·70 ·论唯美主义的产生背景及其特征


爱伦坡格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