描写风景的词语
1、风旎成语拼音:fēng guāng yǐ nǐ成语解释:景色柔和美好成语出处:秦牧《花市》:“人们怎能不热个风光旖旎的南国花市,怎能不从这个盛大的花市享受着生活的温馨呢
” 2、繁花似锦成语拼音:fán huā sì jǐn成语解释:繁:多;锦:织有花纹的丝织品。
无数色彩鲜艳的花;好像漂亮的锦缎。
成语出处:曹靖华《点苍山下金花娇》:“我们坐在……繁花似锦的花丛中,听她谈起沙村公社来。
” 3、春暖花香成语拼音:chūn nuǎn huā xiāng成语解释:形容春天美丽的景色成语出处:明·无名氏《打韩通》头折:“春暖花香,和风淡荡。
我则见东郊上,男女成行,处处闲游赏。
” 4、歌莺舞燕成语拼音:gē yíng wǔ yàn成语解释:歌声宛转如黄莺,舞姿轻盈如飞燕。
亦形容景色宜人,形势大好。
成语出处:宋·苏轼《锦被亭》词:“烟红露绿晓风香,燕舞莺啼春日长。
” 5、湖光山色成语拼音:hú guāng shān sè成语解释:湖水风光;山峦秀色。
形容山水景色之美。
成语出处:宋 吴自牧《梦梁录》:“杭城湖光山色之美,钟为人物,所以清奇杰特,为天下冠。
”
《青海湖,梦幻般的湖》 全文
五旗迊扬,革命歌声多么响亮五星红旗冉冉升起万人民齐声欢呼。
五星红旗你是我的骄傲,五星红旗我为你自豪。
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将中国民族的心连在一起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让全世界中国人扬眉吐气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和太阳一同升起五星红旗啊五星红旗你和共和国血脉相依,共同走过半个世纪,映红中国每寸土地五星红旗迎风飘扬,胜利歌声多么嘹亮
五星红旗是从旭曰上采下的红,没有人不爱你的色彩。
他们着上军装,还着晨曦-沐着朝阳,踩着铿锵步伐,将红旗冉冉升超
《登上地球之巅》是如何表现人物精神
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写作特点和句子赏析: 《登上地球之巅》是一篇通讯,它真实、准确、及时地报道了人类登山史上的一件大事。
1960年和1964年,郭超人冒着生命危险,克服了常人难以想像的困难,跟随中国登山队先后攀登世界最高峰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曾登抵海拔6600米的高度,历经千难万险,谱写了一曲科学探险的美妙乐章。
“文传驯水,情系珠峰,半纪风云留彩笔;社峙环球,论标喉舌,一生心血献新华。
”这是一幅沉重的挽联,它高度准确地概括了郭超人一生的事业功绩、道德文章。
全文共设计了六个情景画面,让我们从突击“第二台阶”和刘连满牺牲自己为队友这两幅最感人的画面入手,紧紧抓住文中极富表现力的词句,走进人物的精神世界,认真揣摩本文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一、形象的动词运用 为了突出登山的难度,文中写道:“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这一“插”一“蹬”显示出岩壁垂直、光滑之态,可见突击“第二台阶”的艰难程度,从而表现了登山者顽强的意志和勇于攀登的精神。
二、恰当的虚词运用 如“……他们穿着特制的镶有钢爪的高山靴也难踩稳”,试想,特制的高山靴在陡滑的山路上竟无能为力,一个“也”字就有力地体现了登攀是多么地艰难。
又如文中写道:“登上‘第二台阶’的岩顶后,他们才发觉,由于体力减弱,他们攀登整个‘第二台阶’,共花费了五个多小时……”一个“才”字,表现出他们的全部精力都凝聚在攀登上,花费时间之长有力地证明了攀登的艰难程度。
再如:“他们的安全,对于他来说是更大的幸福和更大的胜利……”很显然,在刘连满的意念里,队友的安全和自己的生命,哪个轻哪个重,天平的指针已有明确的指向,两个“更”字不正是他无私奉献精神的真实写照吗
三、准确的数量词运用 反复品味本文数量词的准确运用,也能领悟到语言的生动性、形象性。
如“……而用在攀登这最后三米岩壁的时间,却长达三个小时”,作者在这里用确数而不用约数,是因为这样能更确切地体现距离与时间的强烈反差,表明并强调这是一段极特殊的行程,同时也说明登上地球之巅的极其不容易。
又如,“他用双手插进岩缝,脚尖蹬着岩面,使出全身力量一寸一寸地上升”。
“一寸一寸”突出了攀登速度极其缓慢,岩壁极其陡滑,登山极其艰难。
再如,“时间在一分一秒地过去”,作者为何不直接说“时间在过去”呢
结合语境不难看出这“一分一秒”极富表现力。
攀登者四肢愈来愈麻木,心脏因缺氧跳动愈加急促,这样的状况,一分一秒是多么难熬
请看看郭超人在登山日记中记下的当时的感受吧:“一只看不见的魔掌压迫着你的胸脯,紧捏着你的喉管,你需要用很大的力量张开嘴,吸入你需要的空气。
每一步都不轻松,——并不是你的腿酸痛或者无力,而是你已经没有力量把你这双已经几乎麻木的腿移动。
”而此时的刘连满活着的愿望又是多么强烈,在分分秒秒中其内心经历了何等复杂的斗争
这“一分一秒”,这“一寸一寸”,这“三米”、“三个”,都是人类探索科学奥秘、挑战自我、超越极限的赞歌,都能一次又一次地引起读者心灵的震颤和情感的升华,人们会从中悟到:只有以顽强与坚忍去化解并超越艰难险阻,勇于登攀,生命才精彩。
课文研讨 一、整体把握 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死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这篇课文就节选自这篇通讯。
学习这篇课文之前,有必要先大致了解与课文有关的一些内容。
1960年3月19日,中国登山队在海拔5 120米的珠峰下一块宽阔的谷地上停下来。
这里,就是登山队的大本营。
参加这次登山活动的共有214名队员和工作人员,他们来自祖国各地,来自各行各业,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目标:登上珠峰,为国争光。
在大本营,他们战天斗地,与风雪搏斗,表现出革命乐观主义精神。
为了尽早征服珠峰,他们争分夺秒,做了大量周密的准备工作。
为确保登顶成功,登山队进行了许多适应性的行军。
登山队决定把夺取珠峰的战斗分成四个“战役”来进行,分别制定到达6 400米、7 600米和8 300米的攀登高度,再返回大本营的计划,最后从8 300米处突击顶峰。
3月27日傍晚,登山队员完成了第一个“战役”,安全返回大本营。
28日,另一批登山队员出发了,打响了第二个“战役”。
这一次的难度明显比第一阶段高,冰崩和雪崩随时都可能出现。
登山队员十多个小时没吃饭,没喝水,硬是打通了通往北坳的大道。
4月11日,队长史占春带领队员沿着副队长许竞打通的道路,终于上升到7 300米的高度,为第三次行军到达8 000米以上的进军路线,进行了必要的侦察并确定了初步方案。
29日,登山队开始了第三次征服高度的战斗。
行军过程中,有的人因为缺氧而晕倒,但困难吓不倒他们,经过两天的奋斗,他们终于安全到达7 600米,这是我国当时登山史的新高度。
5月2日,登山队开始了对被人称为8 000米以上高度的“死亡地带”的征服,第二天晚上,他们战胜了被认为不可征服的“第二台阶”,登上了8 600米的高度,并安全返回大本营,胜利地“超额”完成了第三次适应性行军任务。
5月24日上午,登顶的总攻终于打响,四名精选的队员从8 500米的高度开始了对珠峰的冲刺。
课文就是从这里开始节选的。
整体把握这篇课文,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单从课文来看,好像就只是这四个人的登山故事,但联系全篇通讯来看,三位队员最后的胜利,是团结协作,共同奋斗的结果,是集体主义精神的胜利。
假如没有二百多名队员和服务人员的前期大量工作,没有几次集体的适应性行军,打通通向珠峰的关键性道路,则三位队员绝没有可能取得登顶的胜利。
(当然,必须强调的是,几位冲顶的队员是所有队员中的佼佼者。
)登山活动与其他探险活动相比,其集体协作精神显得尤其重要。
为了队友的成功,还要有勇气献出自己的生命,刘连满就是这样一个突出的例子。
登顶过程中,要注意作者着意描写的三大困难:寒冷、黑夜和缺氧。
而这三者都构成对生命的极大威胁。
作者在行文中处处表现这些困难对于队员的严峻考验。
正是在这样的考验面前,才充分体现了队员们坚强的意志和大无畏的精神。
为此,教学时让学生默读课文,总结登山英雄是靠的什么来克服上述困难的(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
作者叙述事件有详有略,选择最典型的事件来表现人物的精神风貌。
如重点写了征服“第二台阶”。
这一“台阶”被外国探险家认为是不可逾越的,1924年英国赫赫有名的登山家马洛里和欧文就是在这一带失踪的。
还重点写了刘连满同志宁可自己牺牲也要把氧气留给同志的事迹。
由这一个人的行为,可以窥见全体登山队员的优秀品质,也可以推断这样的队伍是不可战胜的。
二、问题研究 课文中有不少描写自然环境的句子,它们在文章中起什么作用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练习说明 一、阅读课文,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设题意图是锻炼学生的概括能力。
要注意让学生概括得尽量简洁。
参考答案: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 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二、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1.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2.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3.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4.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喜马拉雅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设题意图是引导学生关注课文中的文笔精华——写景的句子,积累下来并学会模仿、运用。
没有固定答案,可让学生当堂仿写,要提醒学生调动生活积累,充分发挥想像,尽量写出当地夜景的特色,写出夜色的美。
三、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以前文的劳伦斯·奥茨和本文的刘连满等队员为例,写一则心得笔记。
设题意图是把两篇课文连贯起来学习,加强对学生的思想教育;同时培养学生书面表达能力。
教学建议 一、中国人从北坡攀登珠峰,在世界登山史上是一件大事。
教师可以预先布置学生在课外设法了解一些有关的背景材料,以使本课的学习更有历史和文化内涵,把课内外学习联系起来。
二、这是一篇自读课文,可让学生练习复述课文内容,注意作者叙事的详略,并在今后作文时学会运用。
三、有条件的,可播放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光盘和图片,以加强课堂教学的直观效果。
四、利用本课开展爱国主义教育和集体主义教育。
中国登山健儿成功征服珠峰,表明中国人民是伟大、坚强的,中国也不乏具有崇高献身精神的、高水平的探险家。
以此激励学生探索自然奥秘的壮志豪情。
有关资料 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 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 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 000米以上的高峰有50多座,8 000米以上的有16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 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
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
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高一下册语文第五课科学是美丽的练习册答案
1、速读课文,复述故事,提高学生概括课文的能力。
2、学习抓住特点进行生动的景物描写。
3、学习探险队员表现出的强烈的团队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故事复述,合作探究,景物描写。
教学时间:二课时 教学设计: 一、登山图片,激趣引读1、呈现有关雪域高原特别是喜马拉雅山和珠穆朗玛峰的图片。
呈现中国登山队登上珠峰的图片。
观看后让学生说说自己对这座山峰所了解的情况以及看了图片后的感受。
2、激趣引读:教师:1960年5月,英勇的中国登山健儿发扬一不怕苦、二不怕的革命精神,从珠穆朗玛峰北坡成功登顶,书写了世界登山史上的新纪录。
郭超人,北京大学新闻系毕业后奔赴西藏,在十分艰苦的条件下从事新闻工作。
当时,他作为随登山队采访的一名记者,直接或间接了解到这次登山活动过程中的许多感人故事。
登山成功后,郭超人以最快的速度写成长篇通讯报道《红旗插上珠穆朗玛峰》并发表。
下面就让我们一起来感受登山成功那一刹那的喜悦与幸福吧。
二、快速阅读,整体感知1、快速阅读:学生快速阅读课文,圈点勾画,积累字词并初步感知课文。
2、整体感知:①概述几名登山队员突击主峰的经过。
经过充分的准备,5月24日上午9时,登山队员王富洲、刘连满、屈银华和贡布向珠峰最后380米高度冲击。
他们艰难地向前行进着。
两个多小时后,著名的“第二台阶”挡住了他们的去路。
他们沿着第三次行军侦察的路线,冒着严寒,花了五个多小时,用搭人梯的方式,爬上了不到7米高的“第二台阶”。
这时,队员们又不得不面对另一个对手黑夜的挑战。
他们借着雪夜的反光,一步一步地前进。
由于前面用时过多,他们背上的氧气已经所剩不多了,他们现在又受到缺氧的严重威胁。
反应最强烈的是刘连满,他每前进一步都非常困难了。
为了争取时间,大家决定刘连满留下,其余三人以最快速度突击登顶。
严重缺氧的刘连满躺在一块避风的大石块旁边休息,开始进入一种半昏迷状态。
这时,他冒着生命危险,毅然决定把自己所剩不多的氧气留给登山的同志,并留下了一封感人的短信。
与此同时,三位登山队员正搏斗在前进的道路上。
他们匍匐在地上,借着星光和反照的雪光,辨认路途,艰难前进。
到8830米时,三人的氧气已经全部用完,他们果断地抛掉背上的空氧气筒,开始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艰难而危险的无氧攀登。
这样的攀登,其艰苦程度可想而知。
他们四肢更加沉重了,行动更加迟缓了,有时攀过一米高的岩石,也要用半个多小时。
但必胜的信念在支持着他们。
凌晨,他们终于登上了珠穆朗玛峰,完成了人类历史上从北坡攀上世界最高峰的创举。
②听了这个故事后你有什么感受呢
三、合作探究,景句仿写1、合作探究:①登顶过程中,很多困难对生命构成了威胁,作者着意描写了哪些困难
你如何看待这些困难
登顶过程中对生命构成极大威胁的三大困难是寒冷、黑夜和缺氧。
②三个队员最终从北路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你如何看待这种胜利
登山英雄是靠意志、毅力、团结合作和牺牲精神才登上了世界最高峰。
2、景句仿写:①课文中有许多景物描写的句子,请举出几例,并说说它的好处。
课文中,作者除了尽力渲染恶劣的自然环境外,还不时用闲笔描写美丽的珠穆朗玛峰的景色。
如:“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夜更深沉,山上山下到处都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等等。
这些描写使读者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阅读的紧张之余还可以求得放松,来欣赏一下美丽的珠峰景色。
这在阅读效果上可称为一张一弛,给人美的享受。
②下面是课文中描写景物的句子,注意观察夜色,试着仿写几句。
A.5月24日清晨,阳光灿烂,珠穆朗玛峰尖锥形的顶峰耸立在蓝天之上,朵朵白云在山岭间缭绕不散。
B.夜色浓重,珠穆朗玛峰山岭间朦胧一片,只有顶峰还露出隐约的轮廓。
C.夜色深沉,山上山下到处是一片漆黑,只有点点星光在空中闪耀。
珠穆朗玛顶峰的黑影在他们面前开始变得非常低矮了。
D.举目四望,朦胧的夜色中,珠穆朗玛山区群峰的座座黑影,都匍匐在他们的脚下。
现在,他们三人的头上,只有闪闪发光的星斗…… 四、角色复述,理解人物①学生选择角色,从不同方面有详有略地复述故事内容,表现人物性格。
②从中国年轻的登山队员身上你看到了哪些令你感动的优秀品质呢
五、联想体验, 互动释疑1、体验反思: ①假如你当时遇到了象刘连满的这样的问题,你会怎么办呢
②课文中感人的情节很多,请找一找并结合你的实际,谈谈你的体会。
2、互动释疑:四人小组提问释疑,全班交流解决。
五、总结存储,拓展延伸1、总结存储:刚才同学们谈得很好,探险,需要有强烈的集体合作精神和崇高的奉献精神,也唯有这样,才能取得最后的成功。
同学们,我们在学习上是否也应该这样呢。
2、拓展延伸:假如你成功地登上珠穆朗玛峰,站在珠穆朗玛峰项上,你会有哪些话要说的呢
写一篇登山后的心得体会。
(武原镇中学 陆海峰)附:一、作者简介 郭超人(1934—2000),男,湖北武穴人,汉族,中共党员,高级记者,1956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中文系新闻专业。
先后任新华社西藏分社、陕西分社、四川分社记者、副社长,新华社秘书长、副社长。
1992年11月起任新华社社长。
中共十三届、十四届、十五届中央委员。
50年代曾采写大量新闻报道揭露西藏农奴制的黑暗,60年代随中国登山队完成攀登珠穆朗玛峰和希夏邦马峰的报道,70年代采写的《驯水记》歌颂了中国人民与大自然作斗争的伟大业绩,在陕西采写的《安康调查》揭露了“四人帮”在农村推行极“左”路线的弊端。
已出版的新闻作品有《向顶峰冲刺》《西藏十年间》《万里神州驯水记》《时代的回声》等。
二、世界第一峰珠穆朗玛峰 中国西部的山脉,大多横亘绵长,山体高峻雄伟。
位于中国西藏自治区同尼泊尔、印度等国边境上的喜马拉雅山脉,绵延长达2400多公里,主脉海拔平均超过6000米,是世界上最雄伟的山脉。
在喜马拉雅山脉之中,海拔在7000米以上的高峰有40座,8000米以上的有11座,著名的有南峰、希夏邦马峰、干城章嘉峰。
“喜马拉雅”在藏语中就是“冰雪之乡”的意思。
这里终年冰雪覆盖,一座座冰峰如倚天的宝剑,一条条冰川像蜿蜒的银蛇。
其中最为高耸的则是位于中国和尼泊尔边界上的珠穆朗玛峰,它高达884813米,是世界最高峰。
珠穆朗玛峰,峰高势伟,地理环境独特,峰顶的最低气温常年在零下三四十摄氏度。
山上一些地方常年积雪不化,冰川、冰坡、冰塔林到处可见。
峰顶空气稀薄,空气的含氧量只有东部平原地区的四分之一,经常刮七、八级大风。
十二级大风也不少见。
风吹积雪,四溅飞舞,弥漫天际。
珠峰具有重大的科学研究价值,很早就为人们所注目。
1960年中国登山运动员和科学工作者不畏艰险,克服重重困难,首次从北坡登上了珠穆朗玛峰顶,创造了世界登山史上前所未有的奇迹。
从60年代起,中国科学工作者对珠峰地区进行了全面考察,在古生物、自然地理、高山气候以及现代冰川、地貌等多方面,都获得了丰富而有价值的资料。
1975年,中国测绘工作者在中国登山队的配合下,再次登上珠穆朗玛峰,精确地测定了它的高度,并绘出了珠峰地区的详细地图。
所有这些,为中国开发利用西藏高原的自然资源提供了极其重要的科学依据。
珠峰所在的喜马拉雅山地区原是一片海洋,在漫长的地质年代,从陆地上冲刷来大量的碎石和泥沙,堆积在喜马拉雅山地区,形成了这里厚达3万米以上的海相沉积岩层。
以后,由于强烈的造山运动,使喜马拉雅山地区受挤压而猛烈抬升,据测算,平均每一万年大约升高20~30米,直至如今,喜马拉雅山区仍处在不断上升之中。
迁移阅读 一次难忘的远征学生会发起了自行车远征的活动,同学们闻讯,纷纷报名。
“这可不是什么好差事。
”父母听说后,急忙劝阻我们。
我们却用老师的话来回答:“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真正有意义的。
”夜里,我们出发了。
我们骑出繁华的城市,进入了那深沉的黑色世界。
没有月亮,没有星星,没有灯光,只有夏夜的蛙噪声和轻轻的车轮转动的声音。
“鸟鸣山更幽”,这一阵阵的蛙鸣,更给此刻增添了诗情画意。
正当我们深深陶醉在夜色沉沉的山野中的时候,突然发生了一件事,令我们至今心有余悸。
一辆亮着头灯的大卡车从我们后面驶过来,司机似乎没有发现前面有人,速度丝毫未减,一刹那呼啸而过,几乎没有我们的容身之地了。
几个骑车技术稍差的同学险些被卡车带起的疾风掀倒。
我们不得不停下来。
老师风趣地说:“在城里,汽车怕行人;在这里,行人怕汽车。
大家小心点吧,苦头还在后面哪。
”整整骑了二十四个小时,我们才在一所山根小学停了下来。
第二天清早,我们进山了。
啊,那红色的天体洒下万道光辉,照耀在我们身上,如同用清泉沐浴,舒畅极了!看远山,一片翠绿。
日光下彻,直入山谷,红与绿交织着,主宰着,幽邃极了。
清风遥遥,薄雾袅袅,大家有说有笑,好个欢快的旅行啊!中午,红色的天体变成了一片白光。
大地贪婪地吸收着太阳发出的热量,变成了一个大蒸笼。
我们骑着,骑着,一样的山,一样的树,可我们已无心欣赏。
水喝光了,嗓子里冒着烟。
汗流尽了,身上散发着难闻的气味。
没有人说话,没有人笑,现在唾沫也是极宝贵的了。
我们理解了老师的话,苦,真苦啊。
然而苦在心里,没有人说出来。
大家的眼睛依然是闪亮的,依然充满希望的光芒。
蝉唱起了歌,它们吸完了树的汁水,它们高兴了。
它们的这种生活有什么意义呢 实在无聊! 我按了一下车铃,那铃声竟这样清脆,它传进了山谷,发出了回声,冲上了苍穹。
一霎时,大家也都按铃,铃声大作,形成一片和谐的共鸣。
蝉被吓了一跳,不再叫了。
“水!”分明有人惊叫了一声,大家为之一振。
我们清楚地看见一条小溪,欢快地唱着歌,一路奔来。
“冲啊!”不知谁喊了一声,欢乐的人群一下子冲向那清清的山的飘带。
没有人听老师的劝阻,闹肚子我们认了,发烧我们也认了,只要能喝到水,我们什么都认了。
那以后,我们精神更加振奋了。
终于,我们完成了远征,胜利回师。
“依靠自己的能力,达到自己的目的,才是最有意义的。
”老师的话依然回响在我们耳边。
我们愿把这次活动比做一首歌,一首由我们生活的音符组成的歌,一首欢乐的、蓬勃向上的、时代的歌。
有关诚信的名言、诗句等
诚信是人最美丽的外套,是心灵最圣洁的鲜花。
诚信像一面镜子,一旦打破,你的人格就会出现裂痕。
诚信是前进的路,随着开拓的脚步延伸。
诚信是做人之根本,立业之基。
现代葛优说过:“我泱泱大国以诚信为本
” 东汉王充讲过:“精诚所至,金石为开”, 唐代大诗人李白有“海岳尚可倾,口诺终不移”的诗句。
近代鲁迅先生说过:“诚信为人之本。
” 弘一大师说过:“内不欺已,外不欺人”。
孔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 孟子曰:“诚,乃立于天人合一与性善论之上,无道乃诚也。
” 西方人说:诚信是最好的竞争手段。
中国人说:无信不立。
回答者: 襄o儿 - 初入江湖 三级 9-26 18:19
描写藏族风情的古诗
《出塞》【唐】王之涣 黄河远上白云间,一片孤城万仞山。
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
《凉州词》【唐】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使至塞上 王维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渔家傲·秋思 范仲淹 寒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
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