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行知的名言
1.“先生不应该专教书,他的责任是教人做人;学生不应该专读书,他的责任是学习人生之道。
” ——陶行知 2.“在教师手里操着幼年人的命运,便操着民族和人类的命运” ——陶行知 3.“因为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根本一坏,纵然使你有一些学问和本领,也无甚用处。
” ——陶行知 4.“教师的职务是‘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学生的职务是‘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 ——陶行知 5.“智仁勇三者是中国重要的精神遗产,过去它被认为‘天下之达德’,今天依然不失为个人完满发展之重要指标。
” ——陶行知 6.“教育工作中的百分之一的废品,就会使国家遭受严重的损失。
” 7.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8、.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
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9.要想学生好学,必须先生好学。
惟有学而不厌的先生才能教出学而不厌的学生。
——陶行知 10.要学生做的事,教职员躬亲共做;要学生学的知识,教职员躬亲共学;要学生守的规则,教职员躬亲共守。
——陶行知 11.培养教育人和种花木一样,首先要认识花木的特点,区别不同情况给以施肥、浇水和培养教育,这叫“因材施教”。
——陶行知 12.人像树木一样,要使他们尽量长上去,不能勉强都长得一样高,应当是:立脚点上求平等,于出头处谋自由。
——陶行知 13.活的人才教育不是灌输知识,而是将开发文化宝库的钥匙,尽我们知道的交给学生。
——陶行知 14.我们要活的书,不要死的书;要真的书,不要假的书;要动的书,不要静的书;要用的书,不要读的书。
总起来说,我们要以生活为中心的教学做指导,不要以文字为中心的教科书。
——陶行知 15.好的先生不是教书,不是教学生,乃是教学生学。
——陶行知 16.你的教鞭下有瓦特,你的冷眼里有牛顿,你的讥笑中有爱迪生。
你别忙着把他们赶跑。
你可不要等到坐火轮、点电灯、学微积分,才认识他们是你当年的小学生。
——陶行知 17.教育中要防止两种不同的倾向:一种是将教与学的界限完全泯除,否定了教师主导作用的错误倾向;另一种是只管教,不问学生兴趣,不注重学生所提出问题的错误倾向。
前一种倾向必然是无计划,随着生活打滚;后一种倾向必然把学生灌输成烧鸭。
——陶行知 18.教育不能创造什么,但它能启发儿童创造力以从事于创造工作。
——陶行知 19.我们发现了儿童有创造力,认识了儿童有创造力,就须进一步把儿童的创造力解放出来。
——陶行知 20.中国教育之通病是教用脑的人不用手,不教用手的人用脑,所以一无所能。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手脑联盟,结果是手与脑的力量都可以大到不可思议。
——陶行知 21.要解放孩子的头脑、双手、脚、空间、时间,使他们充分得到自由的生活,从自由的生活中得到真正的教育。
——陶行知 22.手脑双全,是创造教育的目的。
中国教育革命的对策是使手脑联盟。
——陶行知 23.生活、工作、学习倘使都能自动,则教育之收效定能事半功倍。
所以我们特别注意自动力之培养,使它关注于全部的生活工作学习之中。
自动是自觉的行动,而不是自发的行动。
自觉的行动,需要适当的培养而后可以实现。
——陶行知 24.集体生活是儿童之自我向社会化道路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儿童心理正常发展的必需。
一个不能获得这种正常发展的儿童,可能终其身只是一个悲剧。
——陶行知 25.把自己的私德健全起来,建筑起“人格长城”来。
由私德的健全,而扩大公德的效用,来为集体谋利益…… ——陶行知26 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27 教育是立国之本。
28 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29 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历代名医名言
一、天人合一 1.夫人禀五常,因风气而生长,风气虽能生万物,亦能害万物,如水能浮舟,亦能覆舟。
(汉·张机《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 2.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 3.夫百病者,多以旦慧、昼安、夕加、夜甚。
() 4. 四时阴阳者,万物之根本也。
() 5.人以天地之气生,四时之法成。
() 二、养生保健 1.春夏养阳,秋冬养阴。
() 2.法于阴阳,和于术数,食饮有节,起居有常。
() 3.志闲而少欲,心安而不惧,形劳而不倦。
() 4.夜卧早起,广步于庭,被发缓形,以使志生。
() 5.精、气、神,养生家谓之三宝。
(明·绮石) 6.善养性者,先饥而食,先渴而饮,食欲数而少,不欲顿而多。
(唐·孙思邈) 三、防病治未病1.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夫治未病者,见肝之病,知肝传脾,当先实脾。
(汉·张机) 3.上工治未病。
() 4.虚邪贼风,避其有时,恬惔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
() 5.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 6.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 四、医德医风 1.人命至重,有贵千金,一方济之,德逾于此。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序》) 2.凡大医治病,必当安神定志,无欲无求。
(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3.大医精诚(唐·孙思邈《备急千金要方·大医精诚》) 4.业医者,活人之心不可无,而自私之心不可有。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5.未医彼病,先医我心。
(宋·刘昉《幼幼新书·自序》) 6.古人医在心,心正药自真。
(明·冯梦龙《警世通言》) 7.医,仁术也。
仁人君子,必笃于情。
(清·喻昌《医门法律·问病论》) 五、医术学习 1. 勤求古训,博采众方。
(汉·张机《伤寒杂病论序》) 2. 夫肝之病,补用酸,助用焦苦,益用甘味之药调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 3.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器利而后工乃精,医者舍方书何以为疗病之本。
(元·危亦林《世医得效方·序》) 4. 方不在多,心契则灵;症不在难,意会则明。
(明·陈实功《外科正宗·痈疽治法论第二》) 5. 至重惟人命,最难确是医。
(明·龚信《古今医鉴·謦医箴》) 6. 看方犹看律,用药如用兵,机无轻发,学贵专精。
(清·刘一仁《医学传心录·病因赋》) 7. 生民何辜,不死于病而死于医,是有医不若无医也,学医不精,不若不学医也。
(清·吴塘《温病条辨·自序》) 8. 医贵乎精,学贵乎博,识贵乎卓,心贵乎虚,业贵乎专,言贵乎显,法贵乎活,方贵乎纯,治贵乎巧,效贵乎捷,知乎此,则医之能事矣。
(清·赵濂《医门补要·自序》) 9. 医之良,在工巧神圣;医之功,在望闻问切;医之学,在脉药方症。
(清·陈清淳《蜀中医纂·习医规格》) 10.《素问》,载道之书也,词简而义深。
(元·朱震亨《格致余论》) 11. 不通仲景之书,不足以言医。
(舒诏《伤寒集注》自序) 12. 医不三世,不服其药。
(《礼记》) 13. 脾胃为病,最详东垣(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 14. 不为良相,必为良医。
(邵登瀛《四时病机》绍諴序) 15. 医之为书,非《素问》无以立论,非《本草》无以主方。
(元·朱震亨《格至余论》自序) 六、阴阳五行 1. 阴阳者,天地之道也,万物之纲纪,变化之父母,生杀之本始,神明之府也,治病必求于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审其阴阳,以别柔刚,阳病治阴,阴病治阳,定其血气,各守其乡。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故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阴在内,阳之守也;阳在外,阴之使也。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阴平阳秘,精神乃治;阴阳离决,精气乃绝。
(《素问·生气通天论》) 6. 气味,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阴胜则阳病,阳胜则阴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阳胜则热,阴胜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孤阴不长,独阳不成。
(金·刘完素《素问玄机原病式·火集》) 10. 阳常有余,阴常不足。
(元·朱震亨《局方发挥》) 11. 阳生阴长,阳杀阴藏。
阳化气,阴成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2. 阴中有阴,阳中有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13. 人生有形,不离阴阳。
(《素问·宝命全形论》) 七、藏象学说 1. 脾主升清,胃主降浊。
(清·黄元御《素灵微蕴·原胃解》) 2. 脾宜升则健,胃宜降则和。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脾胃》) 3. 脾胃为水谷之海。
(明·龚信《古今医鉴·泄泻》)。
4. 肺为气之主,肾为气之根。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喘促》)。
5. 清阳出上窍,浊阴出下窍;清阳发腠理,浊阴走五藏;清阳实四支,浊阴归六府。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头者精明之府,背者胸中之府,腰者肾之府,膝者筋之府,骨者髓之府。
(《素问·脉要精微论》) 7. 心者,君主之官也,神明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8. 肺者,相傅之官,治节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9. 肝者,将军之官,谋虑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0. 胆者,中正之官,决断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1. 膻中者,臣使之官,喜乐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2. 脾胃者,仓廪之宫,五味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3. 大肠者,传道之官,变化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4. 小肠者,受盛之官,化物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5. 肾者,作强之官,伎巧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6. 三焦者,决渎之官,水道出焉。
(《素问·灵兰秘典论》) 17. 膀胱者,州都之官,津液藏焉,气化则能出矣。
(《素问·灵兰秘典论》) 18. 肝受血而能视。
(《素问·五藏生成篇》) 19. 肝体阴而用阳。
(清·唐宗海《血证论·滑氏补肝散》 20. 胃者,五藏六府之海也。
(《灵枢·五味第五十六》) 21. 脑髓骨脉胆女子胞,此六者地气之所生也,皆藏于阴而象于地,故藏而不泻,名曰奇恒之府。
(《素问·五藏别论》) 22. 夫胃大肠小肠三焦膀胱,此五者,天气之所生也,其气象天,故泻而不藏,此受五藏浊气,名曰传化之府,此不能久留输泻者也。
(《素问·五藏别论》) 23. 五藏者,藏精气而不泻也,故满而不能实。
(《素问·五藏别论》) 24. 六府者,传化物而不藏,故实而不能满也。
(《素问·五藏别论》) 25. 胃者,水谷之海,六府之大源也。
(《素问·五藏别论》) 26. 心为汗,肺为涕,肝为泪,脾为涎,肾为唾,是谓五液。
(《素问·宜明五气篇》) 27. 心欲苦,肺欲辛,肝欲酸,脾欲甘,肾欲咸,此五味之所合也。
(《素问·五脏生成篇》) 28. 心气通于舌,心和则舌能知五味矣。
(《灵枢·脉度》) 29. 心者,生之本,神之变也,其华在面,其充在血脉。
(《素问·六节脏象论》) 30. 心者,五脏六腑之主也。
(《灵枢·口问》) 31. 肝气通于目,肝的则目能辨五色矣。
(《灵枢·脉度》) 32. 肝者,罢极之本,魂之居也;其华在爪,其充在筋。
(《素问·六节脏象论》) 33. 脾喜燥恶湿,喜温恶寒。
(张山雷《脏腑药式补正·脾部》) 34. 脾主为胃行其津液者也。
(《素问·厥论》) 35. 肺为水之上源。
(清·汪昂《医方集解·清暑之剂》) 36. 肺为脏腑之华盖。
(清·陈念祖《医学三字经·咳嗽》) 37. 肺者,气之本,魄之处也,其华在毛,其充在皮。
(《素问·六节脏象论》) 38. 肾开窍于二阴。
(《素问·金匮真言论》) 39. 肾者,主蛰,封藏之本,精之处也。
(《素问·六节脏象论》) 40. 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素问·脉要精微论》) 41. 脑为髓之海。
(《灵枢·海论》) 42. 上焦如雾,中焦如沤,下焦如渎。
(《灵枢·营卫生会》) 43. 胃乃六腑之本。
(宋·杨士瀛《仁斋直指方论·病机赋》) 4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升于头,以成七窍之用,故头为精明之府。
(明·张介宾《类经·疾病类》) 45. 胃者,水谷之海,六腑之大源也。
(《素问·五脏别论》) 46. 胃之为腑,体阳而用阴。
(清·吴瑭《温病条辨·中焦篇》) 47. 齿为肾之余,龈为胃之络。
(清·叶桂《外感温热篇》) 48. 肺为声音之门,肾为声音之根。
(宋·杨士瀛《仁斋指方论·声音方论》) 49. 肺主出气,肾主纳气,阴阳相交,呼吸乃和。
(清·石寿棠《医原·闻声须察阴阳·论》) 50. 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
(《素问·太阴阳明论》) 八、精神气血 1. 精明五色者,气之华也。
(《素问·脉要精微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两精相搏谓之神。
(《灵枢·本神》) 4. 五脏六腑之精气,皆上注于目而为之精。
(《灵枢·大惑论》) 5. 夺血者无汗,夺汗者无血。
(《灵枢·营卫生会》) 6. 发为血之余,血虚则发落。
(丁甘仁《丁甘仁医案·衄血》) 7. 气属阳而无形,血属阴而有形。
(明·张介宾《类经·经络类》) 8. 气主煦之,血主濡之。
(《难经·二十二难》) 9. 卫气者,所以温分肉,充皮肤,肥腠理,司开合者也。
(《灵枢·本脏》) 10. 血气者,喜温而恶寒,寒则泣不能流,温则消而去之。
(《素问·调经论》) 11. 阳气者,精则养神,柔则养筋。
(《素问·生气通天论》) 12. 阳随乎阴,血随乎气,故治血必先理气,血脱必先益气。
(明·赵献可《医贯·血证论》) 九、病因学1. 冬伤于寒,春必病温。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风者,百病之始也。
(《素问·生气通天论》) 3. 风者善行而数变。
(《素问·风论》) 4. 暑必挟湿,二者皆伤气分。
(《清代名医医案精华·叶天士医案》) 5. 伤于风者,上先受之;伤于湿者,下先受之。
(《素问·太阴阳明论》) 6. 因于湿,首如裹。
湿热不攘,大筋软短,小筋弛长,软短为拘,弛长为痿。
(《素问·生气通天论》) 7.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悲则气消。
(《素问·举痛论》) 9. 惊则气乱。
(清·何梦瑶《医碥·气》) 10. 恐则气下。
(《素问·举痛论》) 11. 怒则气上。
(《素问·举痛论》) 12. 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3.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4. 喜则气缓。
(《素问·举痛论》) 15. 安谷则昌,绝谷则亡。
(金·李杲《脾胃论·仲景引内经所说脾胃》) 16. 久视伤血,久卧伤气,久坐伤肉,久立伤骨,久行伤筋。
(《素问·宣明五气篇》) 17. 百病多由痰作祟。
(清·汪昂《汤头歌诀·除痰之剂》) 十、病机学1. 气常有余,血常不足。
(元·朱震亨《脉因证治·杂证》) 2. 阴阳自和者,必自愈。
(汉·张机《伤寒论》) 3.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重寒则热,重热则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风胜则动,热胜则肿,燥胜则干,寒胜则浮,湿胜则濡泻。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天有四时五行,以生长收藏,以生寒暑燥湿风。
人有五藏,化五气,以生喜怒悲忧恐。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喜怒伤气,寒暑伤形。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暴怒伤阴,暴喜伤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喜怒不节,寒暑过度,生乃不固。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百病生于气也,怒则气上,喜则气缓,悲则气消,恐则气下,寒则气收,炅则气泄,惊则气乱,劳则气耗,思则气结。
(《素问·举痛论》) 11. 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
(《素问·痹论》) 12. 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以之化之变也。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诸厥固泄,皆属于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诸痿喘呕,皆属于上。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诸禁鼓栗,如丧神守,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诸痉项强,皆属于湿。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诸逆冲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诸胀腹大,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19. 诸躁狂越,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0. 诸暴强直,皆属于风。
(《素问·至真要大论》) 21. 诸病有声,鼓之如鼓,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2. 诸病胕肿,疼酸惊骇,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23. 诸转反戾,水液浑浊,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4. 诸病水液,澄彻清冷,皆属于寒。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诸呕吐酸,暴注下迫,皆属于热。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阳虚则外寒,阴虚则内热,阳盛则外热,阴盛则内寒。
(《素问·调经论》) 27. 重阴必阳,重阳必阴。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8. 气有余便是火。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火》) 29. 寒极生热,热极生寒。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0. 寒则气收。
(《素问·举痛论》) 31. 热胜则肿。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十一、经络针灸 1. 善用针者,从阴引阳,从阳引阴,以右治左,以左治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头者,诸阳之会。
(宋·陈言《三因极-病证方论·头痛证论》) 3. 肚腹三里留,腰背委中求,头项寻列缺,面口合谷收。
(明徐凤《针灸大全·四总穴歌》) 4. 治痿者,独取阳明。
(《素问·痿论》) 十二、四诊方法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有诸内者,形诸外。
(元·朱震亨《丹溪心法·能合色脉可以万全》) 3. 持脉之要有三,曰举,曰按,曰寻。
(元·滑寿《诊家枢要·诊脉之道》) 4. 春弦夏洪,秋毛冬石。
四季和缓,是谓平脉。
(宋·崔袁彦《脉诀》) 5. 凡阴病见阳脉者生,阳病见阴脉者死。
(汉·张机《伤寒论·辨脉法》) 6. 脉贵有神。
(清·顾松园《顾氏医镜·先哲格言》) 7. 脉有要诀,胃、神、根,三字而已……此乃诊家大法。
(清·程国彭《医学心悟·脉法金针》) 8. 真寒之脉,必迟弱无神;真热之脉,必滑实有力。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寒热篇》) 十三、辨证要点 1. 善诊者,察色按脉,先别阴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2. 得神者昌,失神者亡。
(《素问·移精变气论》) 3. 诸风掉眩,皆属于肝。
(《素问·至真要大论》) 4. 诸寒收引,皆属于肾。
(《素问·至真要大论》) 5. 诸气膹郁,皆属于肺。
(《素问·至真要大论》) 6. 诸湿肿满,皆属于脾。
(《素问·至真要大论》) 7. 诸热瞀瘛,皆属于火。
(《素问·至真要大论》) 8. 诸痛痒疮,皆属于心。
(《素问·至真要大论》) 9. 邪气盛则实,精气夺则虚。
(《素问·通评虚实论》) 10. 有一份恶寒,即有一份表证。
(清·俞根初《重订通俗伤寒论·表里寒热》) 11. 少阳之为病,口苦咽干目眩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阳病脉证并治》) 12. 少阴之为病,脉微细,但欲寐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少阴病脉证并治》) 13. 太阴之为病,腹满而呕,食不下,自利益甚,时腹自痛。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阴病脉证并治》) 14. 太阳之为病,脉浮,头项强痛而恶寒。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15. 阳明病,外证……身热,汗自出,不恶寒,反恶热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6. 阳明之为病,胃家实是也。
(汉·张机《伤寒论·辨阳明病脉证并治》) 17. 脾病身痛体重。
(《素问·标本病传论》) 十四、治则治法 1. 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未乱。
(《素问·四气调神大论》) 2. 邪风之至,疾如风雨,故善治者治皮毛,其次治肌肤,其次治筋脉,其次治六腑,其次治五藏。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 其高者,因而越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5. 其下者,引而竭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6. 中满者,泻之于内。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7. 其有邪者,渍形以为汗。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8. 其在皮者,汗而发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9. 其慓悍者,按而收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0. 其实者,散而泻之。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11. 有余者泻之,不足者补之。
(《素问·疟论》) 12. 寒者热之,热者寒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3. 温者清之,清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4. 散者收之,抑者散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5. 燥者润之,急者缓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6. 坚者耎之,脆者坚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7. 衰者补之,强者泻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18. 踈其血气,令其调达,而致和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5. 微者逆之,甚者从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6. 坚者削之,客者除之,劳者温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7. 结者散之,留者攻之,燥者滞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8. 急者缓之,散者收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29. 损者温之,逸者行之。
惊者平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30. 热因寒用,寒因热用,塞因塞用,通因通用。
(《素问·至真要大论》) 31. 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
(汉·张机《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 32. 治病必求其本。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33. 实则泻之,虚则补之。
(《素问·三部九候论》) 34. 盛者泻之,虚则补之,热则疾之,寒则留之,陷下则灸之,不盛不虚,以经取之。
(《灵枢·经脉》) 35. 益火之源,以消阴翳;壮水之主,以制阳光。
(《素问·至真要大论》) 36. 急则治其标,缓则治其本。
(明·张介宾《类经·标本类》) 37. 木郁达之,火郁发之,土郁夺之,金郁泄之,水郁折之。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38. 有胃气则生,无胃气则死。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肾为先天本脾为后天本论》) 39. 治上焦如羽,非轻不举。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0. 治下焦如权,非重不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1. 治中焦如衡,非平不安。
(清·吴瑭《温病条辨·治病法论》) 42. 瘀血不去,新血不生。
(清·唐宗海《血证论·吐血》) 43. 发表不远热,攻里不远寒。
(《素问·六元正纪大论》) 44. 体若燔炭,汗出而散。
(《素问·生气通天论》) 45.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素问·阴阳应象大论》) 46. 热淫于内,治以咸寒,佐以甘寒,以酸收之,以苦发之。
(《素问·至真要大论》) 47. 外感法仲景;内伤法东垣;热病用河间;杂病用丹溪。
(明·龚迁贤《寿世保元·医说》) 十五、药物方剂 1. 辛甘发散为阳,酸苦涌泄为阴,咸味涌泄为阴,淡味渗泄为阳。
(《素问·至真要大论》) 2. 补汤宜用熟,泻药不嫌生。
(明·傅仁宇《审视瑶函·用药生熟各宜论》) 3. 酸入肝,辛入肺,苦入心,咸入肾,甘入脾。
(《素问·宣明五气篇》) 4. 半夏有三禁,渴家汗家血家是也。
(明·缪希雍《先醒斋医学广笔·春温夏热病大法》) 5. 附子无姜不热。
(清·黄宫绣《本草求真·干姜》) 6. 石膏非大剂则无效。
(清·张锡纯《医学衷中参西录·伤寒兼有伏热证》) 7. 一味丹参饮,功同四物汤。
(明·李时珍《本草纲目·丹参》) 十六、临床疾病 1. 五脏六腑皆令人咳,非独肺也。
(《素问·咳论》) 2. 治咳嗽者,治痰为先;治痰者,下气为上。
(金·张元素《活法机要·咳嗽证》) 3. 喘病之因,在肺为实,在肾为虚。
(清·叶桂《临证指南医案·喘》) 4. 哮以声响名,喘以气息言。
(明·虞抟《医学正传·哮喘》) 5. 无痰不作眩。
(元·朱震亨《丹溪必法·头眩》) 6. 无虚不能作眩,当以治虚为主。
(明·张介宾《景岳全书·眩晕》) 7. 诸有水肿者,腰以下肿,当利小便;腰以上肿,当发汗乃愈。
(汉·张机《金匮要略·水气病脉证并治》) 8. 病痰饮者,当以温药和之。
(汉·张机《金匮要略·痰饮咳嗽病脉证并治》) 9. 稠浊者为痰,清稀者为饮。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0. 脾为生痰之源,肺为贮痰之器。
(明·李中梓《医宗必读·痰饮》) 11. 盗汗为阴虚,自汗为阳虚。
(清·江涵暾《笔花医镜·盗汗自汗》) 12. 胃不和则卧不安。
(《素问·逆调论》) 13. 蛔得酸则静,得辛则伏,得苦则下。
(清·吴谦等《医宗金鉴·乌梅丸集注》)
关于激人奋进促人成长的名人名言
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富贵者送人以财,仁人者送人以言。
3、求学贵于博,求道贵于要。
4、燕雀安知鸿鹄之志。
类别:志向5、明者远见于未萌,智者避危于无形。
6、仁而威,惠而信,修身而天下服。
9、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药苦口利于病。
10、泰山不让土壤,故能成其大;河海不择细流,故能就其深。
11、千人之诺诺,不如一士之谔谔。
12、飞鸟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
13、不飞则已,一飞冲天;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14、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15、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
16、不识其人视其友。
17、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
18、修身者智之府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耻辱者勇之决也。
类别:修养19、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20、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21、恃德者昌,恃力者亡。
<22、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23、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24、农不出则乏其食,工不出则乏其事,商不出则三宝绝,虞不出则财匮少,财匮少而山泽不辟矣。
此四者,民所衣食之源也。
原大则饶,原小则鲜,上则富国,下则富家,贫富之道,莫之夺予。
25、貌言华也,至言实也,苦言药也,甘言疾也。
26、勇怯势也,强弱形也,审矣,何足怪乎。
27、以权利合者,权利尽而交疏。
类别:友谊28、至治之极,邻国相望。
鸡狗之声相闻,民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俗,乐其业。
29、官非其任不处也,禄非其功不受也。
30、君子拙于不知己,而信于知己。
31、因此隐忍苟活,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32、天下熙攘,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33、能行之者未必能言,能言之者未必能行。
34、道高益安,势高益危。
35、君子盛德,容貌若愚。
36、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
37、民人以食为天。
38、窃钩者诛,窃国者矦。
矦之门,仁义存。
39、常思奋不顾身,而殉国家之急。
类别:国家40、君子用人如器,各取所长。
41、修身者智之府也,爱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义之符也,(——lz,)耻辱者勇之决也。
42、以权利合者,权尽而交疏。
43、鱼生于水,死于水;草木生于土,死于土;人生于道,死于道。
44、得人者兴,失人者崩。
志存高远、脚踏实地的名言警句
有志不在年高
和武当山有关的名言、名句、名人
尹喜 记:函谷关令尹喜,周康王之大夫,号文始。
战国时道家,曾任函谷关尹。
他见紫气西来,预知有真入过。
未几果见老子来。
尹喜迎拜。
老子授他。
并约后会蜀之青羊肆。
此后,尹喜托疾不仕,隐居谷内,后归栖于武当三天门石壁下,石门石室喜之所居。
古有铜床玉案,早废。
其居处名尹喜岩,涧名牛漕涧,青羊涧,因太上神化访喜之地而得名。
尹轨 记:字公度,太原人,尹喜之弟子。
“博学五经,尤明天文星气河洛谶纬,晚乃学道。
”常腰佩漆竹筒十数枚,中皆有药,言可避兵疫。
常起居林麓间,服黄精。
百余岁。
言天下盛衰有验。
入太和山,领杜阳宫太和真人。
后称“紫虚阳光道德箓真师”。
戴孟 记:戴孟,名之生,汉将军。
汉武帝遣他入武当山采药,弃官学道,号孟盛子。
受法于清灵裴真人,得玉佩金铛之书,石精金光之符。
周游名山,日行七百里。
后白日上升,落帽于武当山峰之上。
此山得名为“落帽峰”。
马明生 《列仙传》记:东汉临淄人,本姓和,字君贤。
小时被贼伤在路上,遇神人与药救活。
后拜安期先生为师,周游天下,勤苦学经,遂授《太清金液丹经》。
后入武当山石室中修炼药成。
先服半剂为地仙,周游天下。
后白日升天。
《武当福地总真集》记:马明生“夫妇辄易其地,今五龙观自然庵即其地也。
” 阴长生 《雍州志》记:新野人,汉光武帝(公元25—26年在位)阴皇后之族。
虽生于富贵之家,却喜务道术,拜马明生为师,执奴仆之役。
二十年后,明生领他入青城山,授《太清神丹经》。
后入武当石室中合丹,并作黄金十数万斤,施济贫困。
周游天下,其妻相随。
传说他处人间170年。
著《丹经》几篇。
谢允 字道通,晋历阳人,少英毅,曾任罗邑宰,博览群书,尤精道学,政事廉能,有遁世脱尘之志。
晋太康中(258年左右)辞官入道。
西上武当山,结茅石室,不数年,相传得冲寂之妙,能飞行绝壁,后羽化。
故武当山亦名谢罗山。
徐子平 晋安帝时为华阴令。
弃官学道,隐于武当山砂郎涧钓台之下。
隆安二年(398)羽化。
后人祀之于石鼓庵,号徐真君。
著有《定真论》、《喜忌篇》、《继善篇》行于世。
刘 刘宋时人。
长大多须,垂手下膝。
久住武当山.相传去襄阳五百里(注:实为二百多里),旦发夕至,不见有所修为,颇以药术救治百姓,能劳而不倦。
用药多自采,所识药石皆穷于药性。
传说雍州刺史刘道产忌其臂长,于襄阳录送文帝,每旦槛车载往蒋山采药,暮还廷尉。
后以两卷书与狱吏,吏不敢取, 焚之。
一夜失 ,关钥如故,门吏行夜得 ,送还廷尉, 语狱吏云:“官寻杀我,殡后勿钉棺也。
”既杀,文帝疑其言,使开棺,不见尸,惟有竹杖。
吕洞宾 唐末著名道士。
常游武当山,住紫气峰修炼。
传说他游长安时,遇钟离权,经“十试”、乃授以延命之术,金液大丹之功。
他释其剑术为“一断烦恼,二断色欲,三断贪嗔”。
改丹铅与黄白之术为内功。
以慈悲度世为成道路径,尝云;“人若能忠于国,孝于家,信于交友,仁以待下,不慢自心,不欺暗室,以方便济世。
以阴骘格天。
人爱之,鬼神敬之,即此一念,已与吾同,虽不见我,犹见我也。
”著有《九真玉书》1卷,见《宋史·艺文志》,诗4卷,见《全唐诗》。
(?一989) 北宋初著名道士。
自号扶摇子。
毫州真源(今河南鹿邑)人。
后周世宗赐号“白云先生”,北宋太宗赐号“希夷先生”;据《宋史》本传称,有拨乱济世之志。
后唐长兴年间,举进士不第,隐居武当山九石崖,服气辟谷二十多年,诵读易经。
相传善睡,常百余日不起,世称“以睡玩世”者。
北宋太平兴国年间,至京师,建议宋太宗“远招贤士,近去佞臣,轻赋万民,重赏三军”。
甚得太宗宠信。
游峨嵋山,凿石室。
还华山,卒于莲花峰下,年一百一十八岁。
著有《无极图》(刻于华山石璧)和《先天图》。
其学说后经周敦颐、邵雍加以推演,成为宋代理学组成部分。
此外还著有《指玄篇》,言导养、还丹之事。
南岩皇经堂墙壁上刻有他亲书“寿福”二大字。
房长须 武当山道教尊为神仙,不知其名。
宋朝南渡后,他隐居武当,天天不辞劳苦种植杉树。
传说他一日睡觉时,忽觉有物如丝萦于胸,细看时,已长l尺多长胡须,故名房长须。
淳化五年(994)羽化。
孙寂然 名元政,号寂然子。
嗣业茅山清真观,得五雷诸法之妙。
四方拜望他的人很多。
时江汉罹金兵之厄,武当殿宇被毁一空。
他于宋绍兴十一年(1141)登武当。
为兴复五龙诸观,以符水、禳祷为民除疾,得到群众的敬慕和支持。
数年之间,殿宇竣工。
宋高宗诏他进宫,敕度道士10人。
后还山无疾而逝,其道帽、宝剑藏于桃源之东。
邓真宫 名安道。
孙寂然的弟子。
自幼随师来武当,得师授以上清五雷诸法。
远迩疾患,都奔去求治。
敕令住持五龙。
嘉泰中掩卧而逝,所佩宝剑埋在五龙宫北。
汪真常 名思真,号寂然子,元安徽人。
于安庆嗣全真道法,后入武当山。
元至元乙亥年(1275),率领徒众六人,修复五龙。
改观为宫。
四方道众都来拜他为师,度众100多人善占卜。
无疾而逝。
鲁洞云 名大宥,号洞云子,随州应山人,家世宦族。
弃家入武当山学道。
元破襄汉后,他渡黄河访全真道,西到 陇,北至阴山。
至元十二年(1275)返山后,与道士汪真常等修复五龙、紫霄坛宇,渡徒众百余人。
终年80余岁。
叶云莱(1251一?) 名希真,号云莱子。
处州括苍(今浙江丽水)人。
生于建宁。
得清微道法之妙。
他为避兵乱入武当山,至元乙酉年(1285)被玄敖宗师张留孙荐举,诏赴阙,祷雨却疾。
至元二十三年(1286)任武当护持。
刘道明 号洞阳,荆门人。
与叶云莱同师清微派集大成者雷渊黄真人。
居五龙宫,精神内守,存心提气。
闲则搜索群书。
至元辛卯年(1291),编纂《武当福地总真集》三卷,收入《道藏》。
张守清 (1253一?)名洞渊,号月峡叟。
峡州宜都(今湖北宜昌西北)人。
幼习儒业,长入吏员。
至元二十一年(1284)入武当山拜鲁洞云为师,修炼金丹大道。
后又拜叶云莱、刘道明、张道安为师,尽得秘传。
《道藏》有关道经所列清微派中,称他为“冲元雷使”。
他从至元二十二年(1285)开始,苦心经营二十余年,创建南岩天一真庆宫,开辟下山道路,垦田数百顷,度众数千人。
至大三年(1310)及皇庆年间(1312--1313),多次奉诏入京祈祷雨雪。
延祜元年(1314)朝廷授为“体玄妙应太和真人”,命他管领教门公事。
后退隐于清微妙化岩。
朱思本 (1273—1333)元临川(今江西抚州)人,字本初,号贞一。
学道于龙虎山,后赴大都(今北京)。
以奉诏代祀名山大川,得以实地考察所至地理情况,参校前人著作,编绘广达七尺的《舆地图》二卷。
朱曾多次为元朝到武当山祭祀。
著作有《武当山赋》、《武当大顶记》等。
李明良 (1286一?) 安城县阳溪人,家属望族。
幼聪慧有奇才,长尚烟霞之志,于元大德(1297--1307)间,入武当拜全真道林道富为师,清心守一。
晚喜读《易》。
居易处俭,修己及人。
老释之士,慕其道行,授礼拜师者很多。
他在主持宫务之暇,与邵明庚捐资并向信士募化重建五龙宫的武当殿、玄武殿后之玉像阁,并扩建华阳岩之庙宇及亭轩。
至元丁丑年(1337)住持武当五龙富。
张三丰 据《明史》本传,辽东懿州(今辽宁阜新)人,名全一,一名君实,三丰乃其号。
与其徒去荆榛、辟瓦砾,创草庐居之,已而舍去。
洪武二十四年(1391)遣使觅之不得。
后居宝鸡之金台观。
一日自言当死,留颂而逝,县人共棺殓之,及葬,棺内有声,启视则复活。
乃游四川见献王,复入武当,历襄汉,踪迹益奇幻。
永乐(1403--1424)中,遣给事中胡濙等住访,遍历荒徼,积数年不遇。
天顺三年(1459)朝命赠为“通微显化真人”。
张三丰认为古今宗教仅正邪两派,所谓佛、释、道三教仅为创始人不同,实则“牟尼、孔、老皆名曰道”,而“修己利人,其趋一也”。
又称“一阴一阳之为道,修道者修此阴阻之道也,一阴一阳一性一命而已矣。
”后人编有《张三丰先生全集》,收入《道藏辑要》。
李素希 (
一1421)字幽岩,号明始韬光大师。
河南洛阳人。
生于元代,元末弃家入武当,住五龙顶,好读《周易》、。
明洪武初年度为道士,住持五龙宫。
后退隐于自然庵。
永乐三年(1405),忽见古榔梅树开花结果,知为丰年之兆,遣道士易本中等献贡朝廷,赐银40锭;次年榔梅树又结实,再进贡,又得赏银40锭。
同年诏素希进京问理国治身之道。
礼待甚厚。
羽化后碑存今五龙宫。
孙碧云 (
一1417) 关西人,初入华山务道,永乐十年(1412)三月,令碧云测绘紫霄、南岩、五龙、遇真等宫观建筑规模。
同年应诏至阙下,赐诗一章,号虚玄子,授道录右正一,又授南岩宫住持。
死后葬于桧林庵。
任自垣 字一愚,号蟾宇,江苏京口(今镇江)人。
初入三茅山元符万宁宫学道,精通道义。
永乐四年(1406)诏他参与修《永乐大典》。
永乐九年(1411)授道录司右正一。
永乐十一年(1413)授玉虚宫提点,又应诏广收全国名山所藏道书。
宣德三年(1428)升为太常寺丞,提调武当山。
杨来旺 (?一1909)陕西白河县人。
清同治初举孝廉,后到武当山紫霄宫修道。
为道衲。
他见全山宫殿半数倾圯,立志兴复。
经十年辛苦募化,修复紫霄、南岩、太和各宫,同时补修很多观庙和桥梁。
宣统元年四月八日,端坐而化。
徐本善 (1860--1932)号伟樵。
河南杞县人。
幼习孔孟之学,聪慧过人。
及长,善医术,精拳法,入武当紫霄宫,嗣龙门派正宗,后到南阳玄妙观受戒。
光绪二十年(1894)回山后,清整道教,制定教规,使全山道教重见生机。
率道众垦荒种田,四方募资,维修宫观,新造朝天宫至金顶新路一条,约十华里。
民国二十年(1931)四月,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徐率徒众五十余人迎至紫霄宫东天门,主动腾出西道院,作为红三军后方医院,并派徒弟水合一、罗教培等协助医院医治伤员,又派王教化、尹教圣等开仓尽力满足伤员所需。
他与贺龙结下深情厚谊,贺率部转移时,为答谢道众盛情,赠黄金2斤,亲出楹联相赠,中寓伟樵、紫霄四字:“伟人东来气尽紫,樵歌西去云腾霄。
”1932年,匪首马老七得知贺龙赠金事,领匪众上山威逼徐本善交出黄金。
徐拒不交,与匪在紫霄内拼搏,击退多人。
数日后,路过万松亭,中匪埋伏,被杀。
葬于紫霄宫下。
刘理山 山东人。
曾任西北军冯玉祥部少将旅长。
民国十八年(1929)蒋冯之战后,冯玉祥败北下野,他弃官入道,居武当山麓朝阳洞,任住持。
克勤克俭;十余年如一日,募资修殿宇十余间;垒砌朝阳洞口石级蹬道一条,长四丈,宽五尺;又在洞下路旁建茶亭一座,设茶水施舍过往行人。
他还通医术,常走乡串村,为人治病,不收分文,更不留餐,只是淡水一碗,人称“扁鹊再世”。
1944年游小南海,不返。
朱宇亮 (1887--1961)湖北随州市人,幼家贫,随母兄逃荒到武当落户。
不久到太和宫皇经堂学道,嗣华山派。
据说他是武当山名药“紫金锭”秘方的正宗传人。
在住持皇经堂时,清静寡欲,俗尘不染,以所制紫金锭济众。
经数年募化集资,重修皇经堂和黄龙洞道院数十问,购置田地三十余石课。
民国十七年(1928),他与农民高世金、陈国友等四人杀恶霸周献海以后,出走四方避难。
周献海之族兄周辑五闻讯聚集红帮会众一百多人上山报仇,放火烧毁黄龙洞道院。
民国二十一年(1932),朱宇亮回皇经堂任住持。
水合一 (1890一1950) 湖北随州人,幼习儒业。
博学多识,精医术,善书法。
民国初年曾任区团总,后弃家到武当学道,拜紫霄宫徐本善为师,纳入龙门正宗。
公元1931年,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山时,他受师之嘱,精心医护红军伤员。
徐本善被土匪枪杀后,他任紫霄宫监院。
1945年居三元宫。
罗教培 (1904--1967) 河南邓县人。
熟读五经四书,精医术,从小慕道,到武当紫霄宫拜龙门派道人冷合斌为师。
1931年,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山时,他同道友水合一精心医治红军伤员。
1953年罗被选为湖北省政协委员和中国道教协会理事。
他拥护共产党,热爱社会主义制度,乐于助人,省吃俭用。
政府给他的生活补助费,多半施舍贫困;为人治病,常不收受酬,远近群众莫不称颂。
王教化 (1901—1989)河南省郑州人,幼年家贫,曾做长工,青年时到武当山出家,拜郑合玉为师。
他在山虔诚奉道,艰苦耐劳,60年如一日。
1931年贺龙率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进驻武当山时,他为红军伤员端茶递饭、倒屎倒尿,尽心照顾,和红军伤员结下深厚友谊。
红军伤员伤愈归队时,赠他35块银元,他珍藏50年后交给武当山文物管理所。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后,他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热爱社会主义制度。
曾被选为湖北省人民代表,省政协委员,任中国道教协会副会长,武当山道教协会名誉会长。
继续追问: 有没有景区的题词、名句什么的啊
4个或8个字的补充回答:“金光妙相”中国现存最大的铜殿 位于天柱峰顶端金殿,始建于明永乐十四年(公元1416年),是中国现存最大的铜铸鎏金大殿。
由20吨精铜、300公斤黄金,在北京铸造,皇帝命工部大臣从运河督运至南京,溯长江、汉江而上,至山顶组装而成,面积约160平方米。
殿面宽与进深均为三间,阔4.4米,深3.15米,高5.54米。
四周立柱12根,分别承托上、下檐部,构成重檐底殿式屋顶。
殿内于后壁屏风前设神坛,塑真武大帝坐像,左侍金童捧册,右侍玉女端宝,水火二将,执旗捧剑拱卫两厢。
坛下玄武一尊,为金婉合体。
坛前设香案,置供器。
神坛上方高悬馏金匠额,上铸清圣祖爱新觉罗·玄烨手迹“金光妙相”四字。
殿外檐际,悬盘龙斗边馏金牌额,上竖铸“金殿”二字。
殿体各部分件采用失蜡法铸造,遍体馏金,堪称现存古建筑和铸造工艺中的一颗灿烂明珠。
治世玄岳。
至明代成祖封武当山为大岳,明世宗朱厚熜更封之为治世玄岳。
补充回答: 太和绝顶化城似,玉虚仿佛秦阿房。
南岩雄奇紫霄丽,甘泉九成差可当。
——[明]《武当歌》五里一庵十里宫,丹墙翠瓦望玲珑。
楼台隐映金银气,林岫回环画镜中。
——[明]洪翼圣《武当道中杂咏》
陶行知的名言
1.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
——陶行知2.行动是老子,知识是儿子,创造是孙子。
——陶行知3.失败是成功之母,奋斗是成功之父。
——陶行知4.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陶行知5.行是知之始,知是行之成。
——陶行知6.教育是立国之本。
——陶行知7.人生办一件大事来,做一件大事去。
——陶行知
跪求柳永的《雨霖铃》的千古名句
1、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2、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这个下阙都是众口传诵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