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叶圣陶说的关于朗读的名言

关于朗读的名言

1、行万里路,读万卷书。

2、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3、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4、我所学到的任何有价值的知识都是由自学中得来的。

——达尔文 5、少壮不努力,老大徒悲伤。

6、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

——颜真卿 7、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

8、读书要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9、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义。

10、一日无书,百事荒废。

——陈寿 11、书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12、一日不读口生,一日不写手生。

13、我扑在书上,就像饥饿的人扑在面包上。

——高尔基 14、书到用时方恨少、事非经过不知难。

——陆游 15、读一本好书,就如同和一个高尚的人在交谈 ——歌德 16、读一切好书,就是和许多高尚的人谈话。

——笛卡儿 17、学习永远不晚。

——高尔基 18、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志而好学,如炳烛之光。

——刘向 19、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20、读书给人以快乐、给人以光彩、给人以才干。

——培根 21、读过一本好书,像交了一个益友。

——藏克家 22、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

——周恩来 23、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铜匙。

——列夫托尔斯泰 24、书籍是造就灵魂的工具。

——雨果 25、书籍是全世界的营养品,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

——莎士比亚 26、鸟欲高飞先振翅,人求上进先读书。

——李若禅 27、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

——孙洙 28、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 29、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普希金 30、理想的书籍是智慧的钥匙。

——列夫托尔斯泰 31、读书不要贪多,而是要多加思索。

这样的读书使我获益不少 ——卢梭 32、读书是易事,思索是难事。

但两者缺一,便全无用处 ——富兰克林 33、读不在三更五鼓,功只怕一暴十寒。

——郭沫若 34、书籍是朋友,虽然没有热情,但是非常忠实。

——雨果 35、读书之法,在循序而渐进,熟读而精思。

——朱熹 36、读书忌死读,死读钻牛角。

——叶圣陶 38、与其用华丽的外衣装饰自己,不如用知识武装自己。

——马克思 39、无限相信书籍的力量,是我的教育信仰的真谛之一。

—苏霍姆林斯基 40、读书也像开矿一样“沙里淘金”。

——赵树理 41、不读书的人,思想就会停止。

——狄德罗 42、多读书、多学习、多求经验,就是前途的保障。

——罗曼、罗兰(法) 43、学问是光明,愚昧是黑暗。

念书吧

——契坷夫(俄) 44、贪者因书而富,富者因书而贵。

——王安石 45、读书补天然之不足,经验又补读书之不足。

——培根 46、书籍是巨大的力量。

——列宁 47、读书对于智慧也像体操对于身体一样。

——爱迪生 48、饱食、暖衣而无书教,则近于禽兽。

——孟子 49、书犹药也,善读可以医愚。

——刘向 50、好书不厌读百回,熟读课思子自知。

——苏轼 51、书是我们时代的生命。

——别林斯基 52、书籍是伟大的天才留给人类的遗产。

——爱迪生 53、学会读书就是点燃火炬。

——雨果 54、读书使人充实、讨论使人机智,作文使人准确。

——培根 55、书籍——当代真正的大学。

——托马斯、卡莱尔

请问谁有叶圣陶《瀑布》的课文动画,有没有朗读都可以

还没看见瀑布, 先听见瀑布的声音, 好像叠叠的浪涌上岸滩, 又像阵阵的风吹过松林。

山路忽然一转, 啊

望见了瀑布的全身

这般景象没法比喻, 千丈青山衬着一道白银。

站在瀑布脚下仰望, 好伟大呀,一座珍珠的屏

时时来一阵风, 把它吹得如烟,如雾,如尘。

叶圣陶写的记双龙洞大声朗读课文第二三自然段我能体会到作者什么的心情

这两段自然段能体会到作者非常激动的心情,因为他看到这样磅礴的、壮观的时候他也是心情非常激动的。

《记金华的双龙洞》是一篇游记,记叙了作者叶圣陶游览金华双龙洞的情景。

是按游览顺序记叙的。

先写沿途所见的美景;继而写外洞的洞口、外洞;再写孔隙;最后写内洞,是按空间顺序写的。

表达了作者叶圣陶热爱祖国秀丽山河的思想感情和品赏大自然的情趣,激发学生对祖国锦绣河山的热爱。

叶圣陶燕子主要内容

这篇童话讲的是:一只子独自离开妈妈出去看春天致,不小心被泥弹给砸到了,受了伤,不起来,回不了家了,在地上痛苦的呻吟着。

池塘里的水、岸上的柳树、蜜蜂、棠棣花都安慰它,可是它们帮不了它。

这时,走来了一个叫青儿的小姑娘,她发现了受伤的小燕子,就把小燕子带回了家,和好朋友玉儿一起细心地照顾着小燕子,帮小燕子治伤。

等小燕子恢复了健康,又帮助它找到了妈妈,让小燕子重新回到了妈妈温暖的怀抱。

叶圣陶,原名叶绍钧、字秉臣、圣陶,1894年10月28日生于江苏苏州,现代作家、教育家、文学出版家和社会活动家,有“优秀的语言艺术家”之称。

1907年,考入草桥中学。

1916年,进上海商务印书馆附设尚公学校执教,推出第一个童话故事《稻草人》。

1918年,发表第一篇白话小说《春宴琐谭》。

1923年,发表长篇小说《倪焕之》。

1949年后,先后出任教育部副部长、人民教育出版社社长和总编、中华全国文学艺术界联合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央文史研究馆馆长、中华人民共和国全国政协副主席,第一、二、三、四、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委员,民进中央主席。

1983年当选为第六届全国政协副主席。

是第一至四届全国人大代表、第五届全国人大常委,第一届全国政协委员、第五届全国政协常委。

1988年2月16日在北京逝世,享年94岁。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是什么

“朗读”与“朗诵”的区别 一、含义不同“朗读”是清晰响亮的把文章念出来,它本质上是一种“念读”,其主旨是将书面文字清晰准确地转换为相应的有声语言传递给听众,它不追求以情动人的艺术表达,而重在以义喻人,即追求听众对朗读文字全面、准确的理解与理智的思考。

“朗诵”则是更高层次的朗读,是一种语言表述的艺术表 现形式,要求对文章进行艺术处理,通过朗诵者借助语速、轻重、停顿等等表达技巧,将朗诵材料转换为一种艺术表演,因此,具有表演的成分。

它呼唤的是听众的情感共鸣,追求的是使听众听之入耳、听之入心、听之动情的艺术感染力。

二、使用范围不同朗读的使用范围较广,凡是文字读物都可以朗读。

无论是诗、词、曲、赋,还是散文、小说、戏剧、相声;无论是记叙文、议论文、说明文,还是社论、新闻、打油诗、绕口令、家信、招聘广告、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等等,无一不可读;而朗诵的使用范围则相对较窄,一般以诗歌与散文为主,少数的童话、小说和戏剧也可以朗诵。

不是有“诗朗诵”“散文诵”之称吗

它对文稿的艺术特点有相对严格的要求,如寻人启事、数学物理习题可以朗读,但是如果是用来朗诵,听者就难以接受,并且会让人啼笑皆非。

三、所处的位置身份不同朗读者所处的位置是本色化的,而朗诵者所处的位置是艺术化的。

朗读进行时,朗读者所置身的位置的性质没有变化,教室就还是教室,地头就还是地头。

但是同样还是这些地方,朗诵者所置身的空间就实际上发生了变化,有形无形的构成了一个“表 演区”。

这一块“表演区”的性质随着朗诵内容而发生“纵横千万里,上下数千年”的变化,并且,听众往往自觉不自觉地避免进入“表演区”,以免干扰朗诵者的表演,因此,朗诵一般在舞台上,在大庭广众之中进行。

朗读者的身份应该是朗读者自己,朗读者的他既不完全是文章作者的代表或化身,既不扮演,也不能替代,更不是演员;而朗诵作为一门表演艺术,朗诵者的身份是“演员”,是扮演成另一个“我”来抒情表意。

四、声音要求不同朗读对声音再现的要求是接近自然化、本色化、生活化的,但它又不等同于日常生活中的日常口语。

它比自然口语更准确、更生动、更典型、更具美感。

它要求做到“不火不炆、恰倒好处”。

过于夸张,容易给人装腔作势、假情假意的感觉;过于平淡,像“拉家常”一样,又显得乏味。

正如齐越说“朗读 要用接近于生活中自然谈话的语言,不要要求用一种不同于谈话的不自然的声音朗读,就是说,不要拿腔拿调”。

徐世荣说“表情达意的语势有一定的限度,自然适当地读出轻重、疾徐、抑扬、顿挫等等语调语气,却不过多地做艺术夸张,是质朴平正,字字落实的朗读,而非意气纵横,声情起伏跌宕的表演”;而朗诵对声音再现的要求则应是风格化、个性化,甚至可以是戏剧化的。

它要求朗诵者将自己对作品的体会,通过音量大音区高低、节奏张驰等方面的变化,正如叶圣陶所说“激昂处还他个激昂,委婉处还他个委婉”,凝结成一种独特的艺术感染力,深入并撼动听众的心灵。

五、规范程度不同朗读以听者全面准确理解表述内容为即可,因此,对朗读者的语音要求就没有那么严格。

一般情况下,朗读者应当选用普通话,但在特定环境、特定前提,在听众听得明白、能够准确理解的前提下方言朗读或穿插方言朗读是允许的。

而朗诵注重以语言艺术魅力感染听众,一般要求必须用标准的普通话表达。

这样才能够艺术地、完美地再现作品的内容。

用方言朗诵,在绝大多数情况之下,听众是难以接受的。

六、态势不同朗读一般是“念读”式的表达,可以手拿文稿进行,它对朗读者的形体、手势、眼神、表情等均无明确的要求,在态势上,可以站着读,可以走着读,可以坐着读,朗读的任务是传达而不是表演;而朗诵属于艺术性的表演,它要求在朗诵过程中,形体、手势、表情、眼神都应该和谐统一,协调配合,以强化艺术语言的艺术感染力,因此,朗诵必须脱稿站立表达,因为手持文稿不利于形态体、态势与朗诵内容的协调配合,过多的看稿还会限制朗诵者的表情、眼神与听众之间的交流。

七、教育性不同朗读的教育性主要体现在朗读的职能和使用的效果上。

朗读作为一种教育形式,其主要作用是向听众传达作品的主要内容,通过作品中所蕴涵的思想性知识性直接对听众进行思想教育和知识教育。

而朗诵是一种“征服”的艺术,它借助于朗诵者独具魅力的音质音色,鲜明流畅的语流节奏,丰富熟练的语言技巧,为那些文学作品插上腾飞的翅膀,使它飞向听众的心中,震撼人们的心灵深处,产生一种钩魂摄魄的力量。

这种强大的征服力,是朗诵的最高境界,也是朗诵艺术自身价值的充分体现。

怎样才叫有感情朗读

“学习用普通话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语文课程标准》小学各学段阅读教学的共同目标,这足见它的重要性。

学生在朗朗读书声中感悟了文章,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得到审美愉悦,受到情感熏陶。

然而指导朗读难,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更难

这是许多老师的困惑。

显然,怎样有感情地朗读是大家共同关心的问题。

一、朗读的感情从哪里来 不少老师认为“感情”从认识中来,只要“读懂”了内容,也就能读出感情来。

一般的教学思路是:呈现(确定)读的内容——理解意义——读出感情来。

如呈现《女娲补天》的第一段: 一天夜里,女娲突然被一阵“轰隆隆”的巨大响声震醒了。

她急忙起床,跑到外面一看,天哪,太可怕了

远远的天空塌下一大块,露出一个黑黑的大窟窿。

地被震裂了,出现了一道道深沟。

山冈上燃烧着熊熊大火,田野里到处是洪水。

许多人被火围困在山顶上,许多人在水里挣扎。

女娲难过极了…… 初读这段文字以后,教师问:你看到、听到了什么

有什么样的感受

女娲心里感受到什么呢

当学生回答“感到可怕”、“女娲心里又难过又着急”以后,教师便要学生把这种感觉读出来。

在阅读理解中获得文字所负载的某种信息或意义以后,进行诸如重音、停顿等读的方法指导,让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这是许多老师朗读指导的路子。

然而,这条路走得并不轻松,效果也不理想,即使认识“到位”了,却仍在课文外面绕圈子,进不去自然也就读不出感情来。

这是常见的现象。

什么是“感情”

它是一种对外界刺激产生比较强烈的心理反映,或由此引起的心情变化。

阅读中能促使学生心理反映和心情变化的“外界刺激”是什么呢

作用于感官引起心理反映的直接因素不是文字所负载的信息或意义。

众所周知,课文大多是文学作品,形象性、情感性是其主要特征,作者是通过描绘意境、塑造形象来表情达意的。

确立和认同这一理念具有关键的意义。

现代语文阅读学认为,文学作品是信息或意义不确定的文本,它内涵深邃,有许多认知的“未定点”。

阅读时获取一定的文本信息或意义是需要的,但因其模糊性、不确定性,需要学生慢慢去解读。

再说,理性层面的认识很难让小学生立即转化为朗读的情感。

上面这段课文要是让学生通过想象,置身于“天塌之灾”的可怕情景中,想象“创造了人类”的女娲目睹了“许多人被火围困”、“许多人在水里挣扎”的心情,朗读时难道还不动感情吗

这说明阅读的理性化倾向,或者认识与情感的分离阻隔,是朗读难以出感情的症结所在。

二、感受形象、体验情感是朗读指导的主要途径 语言是存在的家,作者的思想感情是寄寓在文字中的,“情动而辞发”。

阅读则是“披文而入情”,感知课文的语言文字,感知课文中的艺术形象,在审美中受到情感熏陶。

感情朗读是情感熏陶的主要手段。

这是一个过程,课文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字里行间作者所倾注的情感,与学生的情感世界相互作用,学生的情感潜移默化地发生着变化。

第一步是学生“潜入课文”,触摸言语形态,引起阅读冲动;第二步感受形象,体察情感,内化以至物我交融;第三步感情朗读,激情在朗读声中得到释放。

“感情”一词由“感”与“情”所组成,朗读先“感”(感知课文)而生“情”;再者,情用读的形式来宣泄,变成“情感”了。

其中,感受课文形象、体验作者思想感情是朗读指导的关键环节。

由此可见,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是学生阅读的一种高峰体验。

如同登山,一步一陟,才能登临险峰观赏到奇丽的景色。

孤立地指导有感情地朗读,或者蜻蜓点水式感知课文,游离于课文语言文字、课文形象之外,学生少有真情实感,用一种矫情、虚情来朗读,是有悖朗读的规律和目的的。

感受形象、体验情感的具体方法,要根据学生年级、课文、教师自身条件有异而变化,不能一概而论。

根据上面的认识,以下略举荦荦大者以供参考和研讨。

1.充分自读自悟,渐入佳境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正确”、“流利”、“有感情”,既是朗读的不同层次,也体现了朗读指导的渐进性。

“有感情地朗读”基于“正确”、“流利”,不可越位,否则欲速则不达。

我们应改变眼下动辄让学生快速读课文,读了就说出意思的做法。

“感悟感悟”,不能“赶着学生悟”。

宋代学者说“读书切戒在慌忙,涵咏功夫兴味长”。

读“流利”了,教师可提示学生:一边读一边想画面,把语言文字转化为生活图景。

触景生情,由感生情。

叶圣陶先生说的“作者胸有境,入境始与亲”、“惟文通彼此,譬如梁与津”是也。

在学生自读自悟想象画面以后,教师可适当进行朗读的指点。

如这样提醒学生:你读出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你觉得哪些词呀、句啊,要怀着感情来读

还可以走到学生身边去听听,个别交流、指点,了解学情为集体朗读指导做好准备。

2.交流朗读体会,相互启发 学生在自读自悟的基础上,要交流朗读体会。

学生个体自读时难以准确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有时找不到读的感觉是难免的。

这就需要学习伙伴在读中相互比较、相互启发,一个学生读得到位会立刻感染大家,让大家豁然开朗。

教师应及时点评,以点带面进行指导。

譬如《一个小村庄的故事》的第二、第三段: 村里住着几十户人家。

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家家有了锋利的斧头。

谁家想盖房,谁家想造犁,就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

就这样,山坡上出现了裸露的土地。

一年年,一代代,山坡上的树林不断减少,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树林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还有大量的树木随着房屋冒出的柴烟消失在天空了。

教师指名朗读课文,要有重点地抓住词语指导学生读出感情。

如当读到“拎起斧头到山上去,把树林一棵一棵砍下来”时,让学生说说带点的词语是怎样读的。

学生可能会这样说:这些词语我读得重一些,从“拎起”、“一棵一棵”这些词语中,我读出了他们砍树是不假思索的,想砍就砍很随意的。

我是怀着批评的态度读的。

又如读到“裸露的土地不断扩大……”学生可能会想:我眼前似乎出现了人们无休止地在砍树木的情景,心里很难过。

再如读到“树木变成了一栋栋房子,变成了各式各样的工具,变成了应有尽有的***”时,学生也可能会说:本该读得高兴,可是实在高兴不起来,因为靠砍树得到的东西迟早会失去的,灾难不知什么时候就会降临……精读课文的朗读指导,最具普遍意义的方法是把理解内容、体会作者感情和指导朗读结合起来。

3.入情感知形象,移情体验 移情是朗读指导的重要方法。

朗读指导需要通过课文言语创设情景,使学生身临其境。

情境中的文字原本是有声音的、有色彩的,学生读着读着会如见其人、如闻其声。

譬如写人物的课文,要在情景中揣摩人物的个性及其言行和神情。

如《从现在开始》,读中体会动物世界中狮子、猫头鹰、袋鼠、小猴子说话的神情和语气。

如:第一个上任的是猫头鹰。

他想到自己成了“万兽之王”,神气极了,立刻下令:“从现在开始,你们都要跟我一样,白天休息,夜里做事

”教师可引导小朋友进入大森林里动物们竞选“万兽之王”的情景,问:谁来当猫头鹰,看他怎样下达命令

等学生朗读以后,评议“猫头鹰”下达命令时是否“神气极了”。

又如读《船长》一课中船长与机械师、大副的对话: 黑暗中人们听到这样一段简短有力的对话:“洛克机械师在哪儿

”“船长叫我吗

”“炉子怎样样了

”“海水淹了。

”……船长喊了一声:“奥克勒福大副

”大副回答:“到。

”“还有多少分钟

”“二十分钟。

”……“哪个男人胆敢在女人前面,你就开枪打死他。

”……人们感到有一个伟大的灵魂出现在他们的上空。

读好这些简短的对话,关键在于引领学生进入一个人们“惊恐万状,一片混乱”,轮船只剩二十分钟就要下沉的危难情景中去,想象船长就在我们眼前,他镇定、果敢、忘我、富有经验。

朗读只有用坚定、有力、快节奏的语气和语速才能把船长的形象凸显出来,我们才能真正感受这个“伟大的灵魂”。

联系生活实际容易引起学生情感的共鸣,特别是对低年级的小朋友更为有效。

教师要善于把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转移到课文的朗读指导上来。

如《三个儿子》:“一桶水可重啦

妈妈们提着沉甸甸的水桶胳膊痛了,腰也酸了……”老师启发说:你们见过妈妈提水吗

谁来当一回妈妈,试试提一桶水的感觉;请这位妈妈把提水的感觉用课文里的话告诉大家。

有了生活体验也就能读出感情来了。

三、范读是教师最直接、最有效的朗读指导 教师是教学的组织者、指导者,亲身示范是最直接、最有效的指导。

教师范读有这样一些好处:一是为学生树立了榜样,便于学生学习模仿。

范读很受学生欢迎,往往报以热烈的掌声。

二是以情激情。

范读让学生一下子把握朗读的情感基调,找准朗读的感觉。

教师读毕,学生情绪激昂,跃跃欲试。

大凡名师都是范读的高手。

如果你感到有感情朗读指导乏术,那么你的范读就是最后、也是最有效的一张“王牌”。

教师的示范大体有以下几种形式: 1.学生朗读时随机示范 教师以平等者的身份参与朗读,或与学生对读、分角色读,还可以引读、领读等。

如《珍珠鸟》一课中的句子:“我便用吊兰长长的、串生着小绿叶的垂蔓蒙盖在鸟笼上……也就格外轻松自在了。

”窦桂梅老师是这样指导朗读的。

师:读这些句子要注意啊,它可是胆小的,你该怎么读才不吓着它们

(学生读得有些重) 师:气重音可不能重。

要是我读的话,我读得还要轻,因为经是那么娇小,那么怕人,我会这样读:“我便用吊兰……” 窦老师读得“小心翼翼”,学生鼓掌。

支玉恒老师教学《匆匆》时,把指导学生朗读与自己范读结合起来。

如学生读了第二段,支老师说:朗读不是声音越高越好,得根据文章的感情色彩读。

比如像这样的感情,是很深的感情,读的时候就不能读得太实了,要读得“虚”一点。

接着支老师范读:默默地算着,八千多日子已从我手中溜去……惋惜之情就读出来了,学生眼前为之一亮。

2.范读全文或重点片断 假如课文比较深,生字新词比较多,教师宜在学生初读前范读,其作用是帮助学生认识生字、读通句子、增强语感,也为有感情地朗读打下基础。

目前学生的朗读水平不理想,低年级学生唱读现象较为普遍,教师范读尤为重要。

假如课文并不难,重在读得情意浓浓、有强烈的情感体验,可在课中范读。

教师觉得自己的范读不甚出色,那么退而求其次,播放高水平朗读录音也能收到良好的效果。

3.备课备朗读十分重要 教师朗读得有声有色、具有感染力,教学也就成功了一半。

备朗读有这样几件事要做:一时读中揣摩课文句子的含义,分析人物的心理,体会语言的情感,自己先进入角色,激发起自己的强烈感情。

这样,朗读时才会情绪饱满,把自己的全部热情倾注到朗读中,努力与课文中的感情一致。

二是琢磨朗读方法。

指导学生朗读强调真情实感,不必过多强调朗读的方法。

但对老师来说,在朗读中表达感情,除了要有真情以外,还得讲究朗读方法。

教师掌握了方法自然会渗透到学生的朗读指导中去。

朗读的声音技巧主要表现在重音、停顿、快慢、高低等在表情达意时的变化上。

朗读有轻有重,才能使语意鲜明,感情跌宕起伏富有变化。

语速变化可以区别人物特征,还可以区别情绪、气氛。

如快读以表达兴奋、欢乐的情绪,紧张热烈的气氛;慢读表达悲伤、沉重的心情,平静、凄凉的气氛等等。

三呢,不得不说“功夫在诗外”。

练好朗读扎实的基本功,是指导有感情地朗读的必须条件。

教师不是演员,不是播音员,但要想取得好的朗读效果不能忽视这方面的素养和能力的培养。

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实质上是阅读步步深入的过程,是综合性提高语文素养的过程。

它需要熟读,需要精思,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心”,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

它需要情感体验,需要驰骋想象……抓住了这个小小的切口,整个阅读教学的品质就会得以提升。


叶圣陶说的关于朗读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