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描写上杭汀江水优美的句子

上杭汀江河作文(600字)

我的家乡条美丽的汀江河,它是客母亲河.这里风景优美,是爱的地方!春天,冰化了,淙淙地流着,清清的河水可以看见河底的石头.小鱼、小虾在快活地游动,好像在说:“春天来啦,春天来啦!”姑娘们在河里欢快地洗着衣衫,时不时溅起一朵朵美丽的水花.夏天,河岸上的柳树在河面上荡来荡去,不时地发出“沙沙”的声音,仔细倾听,仿佛是在告诉人们夏天来了.晚上,青蛙在河岸上的草丛中跳来跳去,发出“呱呱”的欢叫声.天上的月亮倒映在河中央,好像一条小船在河面上漂来漂去,美丽极了!秋天,天高气爽,凉风习习.岸边果树上的果实“扑咚、扑咚”的往水里掉,好像运动员在练习跳水呢!一只只白鹭在河面上翩翩飞舞着,美丽极了.树上的叶子飘落在河面上,小鱼在叶子下面游来游去,追赶着,嬉戏着.冬天,雪花像晶莹透亮的小精灵,调皮地翻着跟斗飘落在柳树上,好像为它穿上了素雅的银装.碧绿的汀水,衬着两岸树上的白雪,呈现出一幅美丽的图景.啊,汀江河真美呀!

寻访红色足迹作文400字以上与革命烈士有关

转眼间,中国已经强盛起来建立中国共产党,经过去好长时间了。

建党90周年一个值得庆祝的日子。

身为党的阳光下哺育的花朵,我们更应该追寻红色足迹,弘扬红色精神

尽管抗战已经过去多年,可还是有许多老党员与老红军。

我的身边就有一位老党员,一位八、九十岁的老爷爷,双脚已经不能活动,只能坐在轮椅上度过之后的日子。

他已经患了老年痴呆症,最近的事情都已经记不清,甚至能把曾孙当成别人的小孩,把孙子当成小偷,但他记得最清楚的,是抗战的时候。

当我去寻访这位老党员的时候,他黯淡的眼睛似乎又亮了起来,龙飞凤舞的讲了起来:“我出生的时候,外国已经在如猛虎般的侵占我们的祖国,在我15岁的时候,我们那些孩子,每天都盼望着当军打鬼子。

刚好晋江成立第一支武装队伍,开展游击战争,虽然不是打鬼子,但大家都很高兴。

我,就是在那个时候,参加了武装队伍。

21岁,我成了党员。

当上党员没几个月,我就被蒋军(国民党)抓去了。

我原来的老伴当时也是党员,她去救我,结果被枪毙了,留下了大毛(指老爷爷的儿子)。

后来,中共晋江县共委派人把我救了出来,我才知道我原来的老伴已经死了。

我很生气,积极参加党员活动,发誓要打死蒋军,有好几次到鬼门关前走了又回来了。

成立泉团晋江大队(1949年5月)后,我也加入了。

大队主动出击,摧毁国民党基层政权,后来配合解放军解放晋江(8月31日),晋江才算解放了。

后来,我的身子不争气,垮掉了,才停止参加党的活动。

” 我想不到,原来,抗战有着这么多历史,共产党的红色足迹,早已经深入千家,造福万家。

总有一天,我也要成为党员,继续党的红色足迹

七侓长征

七律长征---毛泽东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毛泽东同志这首词最早发表在《诗刊》一九五七年一月号。

【注释】[编辑本段]长征:一九三四年十月中央红军从江西、福建出发,于一九三五年十月到达陕北,行程二万五千余里。

五岭:大庾岭,骑田岭,都庞岭,萌渚岭,越城岭,或称南岭,横亘在江西、湖南、两广之间。

逶迤:弯弯曲曲连绵不断的样子。

乌蒙:云贵间金沙江南岸的山脉。

走泥丸:《汉书•蒯通转》,“阪上走丸”,从斜坡滚下泥丸,形容跳动之快。

铁索:大渡河上泸定桥,它是用十三根铁索组成的桥。

三军:指红军一、二、四方面军。

【译诗】[编辑本段]红军不怕长征中上的艰难险阻,万水千山只当作平平常常的小事情。

山势绵延,蜿蜒曲折的五岭就像小河里翻滚的细小波浪,广大无边的乌蒙山如同脚下滚动的小泥球。

金沙江的滔滔江水拍打着两岸高耸入云的山崖,(“暖”的理解只能通过诗句和有关资料,感悟到它写出红军渡江的热烈情景和旺盛热情,不能作明确的解释。

)大渡河上的铁索桥横跨两岸。

(“寒”的意义与暖类似,在于烘托泸定桥自然环境的险恶和夺桥战斗的激烈,不能作确切的解释。

)最令人欣喜的是岷山的千里白雪,三个方面军从这些地方经过以后全都笑逐颜开。

【赏析】[编辑本段]长征如此伟大复杂的题目,毛主席以一首短短的七律浓缩了它的景观,其中包括了多少惊险,多少曲折,多少悲壮,多少感天地泣鬼神的故事。

诗人就长征的题材写过《忆秦娥•娄山关》、《十六字令三首》、《念奴娇•昆仑》、《清平乐•六盘山》,这些诗都是写一景一地,并以此来表达心情,着重在于侧写。

而这首《长征》,从题目就可看出,是写整个长征的经过与感受,诗人从正面挺身而出,运酣畅之笔朝四面八方抒写,景致转换向前,一首八行七律担当了二万五千里,担当了一个庞大的包罗万象的主题。

如今“长征”这个词语已成了我们日常生活中频频使用的一个词语(含有丰富的引伸意义),它是毛主席毕身提倡的一个主题——继续革命的主题。

那就是“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要不停步,要前进,前进,更前进。

即便在邓小平时代改革开放的草创时期,就曾提出出自“长征”的一个口号:党中央号召全国人民,尤其是全国青年争当“新长征的突击手”,它的意义是重大的。

犹如诗人毛泽东在夺取江山后也说过类似的话,万里长征只迈开了第一步,同志们任重而道远。

打了江山还要建设江山,这些都真正形同长征。

而且在中国人的传统文化中,长征也比喻一个人应一生奋斗,自强不息,冲锋不止,直到生命的尽头。

再推而广之于全人类,任何一个人的一生不正好就是各自的一场长征吗

由此可以想见这个词语的辐射面,及博大丰富的意义了。

在我们中国更是如此,不仅有“新长征的突击手”,还有任何新的领导人出来都要提出新时期及新时期的任务,而新时期就意味着新长征,新长征就是指新奋斗。

我在此仅举一真实的例子,说明“长征”在我们生活中所形成的一个新的文化语境的魅力。

那是1988年初春,我同重庆的一个好朋友李光来往密切,据他说,他的父亲是杨尚昆过世的夫人李伯钊的哥哥。

因此杨尚昆来重庆时(当时他任国家主席),李光作为亲威拜见了长辈。

当他对我谈起此事时,他说(形象是坚定傲气的):“他们(指杨尚昆及老一辈革命家)是老红军,经历过二万五千里长征。

而我们(指他自己)都正在经历新长征,靠自己在新时期闯出一条路来。

”的确李光当时正轰轰烈烈地开办公司,同时也是一个抒情的吉它手和艺术歌曲的热爱者,他对美有一种感受和向往,当他想把这种感受与向往用文字表达出来的时候,不禁脱口说出了“我是新长征的突击手”。

让我们再慢一点进入《七律•长征》这首诗具体的美境吧,让我们重温一遍诗人自己对长征之美的解释:“长征是历史纪录上的第一次,长征是宣言书,长征是宣传队,长征是播种机。

自从盘古开天地,三皇五帝到于今,历史上曾经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十二个月光阴中间,天上每日几十架飞机侦察轰炸,地下几十万大军围追堵截,路上遇着了说不尽的艰难险阻,我们却开动了每人的两只脚,长驱二万余里,纵横十一个省。

请问历史上曾有过我们这样的长征么

没有,从来没有的。

长征又是宣言书。

它向全世界宣告,红军是英雄好汉,帝国主义者和他们的走狗蒋介石等辈则是完全无用的。

长征宣告了帝国主义和蒋介石围追堵截的破产。

长征又是宣传队。

它向十一个省内大约两万万人民宣布,只有红军的道路,才是解放他们的道路。

不因此一举,那么广大的民众怎么会如此迅速地知道世界上还有红军这样一篇大道理呢

长征又是播种机。

它散布了许多种子在十一个省内,发芽、长叶、开花、结果,将来是会有收获的。

总而言之,长征是以我们胜利,敌人失败的结果而告结束。

”(引自毛泽东的《论反对日本帝国主义的策略》一文)这首诗首联是全诗的统领,一开场就道出红军不怕艰难,视万水千山的漫漫征途为小事一桩。

在此不仅写了红军不惧自然界的困难,也明显地暗示了围追堵截的敌军更不值一提,对于红军来说,他们只是等闲之辈,不堪一击。

接着颔联、颈联四句从首联所营造的浩大的外在与内在的空间中脱颖而至,进入具象的细部勾勒,诗人从容地告诉我们到底什么是“万水千山”。

诗人开始习惯自然地运用他精湛的典型毛氏诗艺的剑法,优美而具神奇效果的地理名称以及动词。

连继出现“五岭”、“乌蒙”、“金沙”、“大渡桥”这一连串的地理名词递进(毛诗特点,前面论及,此不赘述)不仅是交待了故事的递进,也交待了心理感受所引起的层层情绪递进。

艺术造型上也显得极为工整,从山再到水。

是什么山呢

“逶迤”、“磅礴”之崇山高岭,但在诗人的眼里却如小小细浪以及小小的泥丸,不足挂齿也,其实质是艺术地再现了红军不屑于万般艰难险阻,视之为小事。

这个再现的艺术过程中通过行云流水般的对比及夸张来达成的,得来并不费功夫,全仗经年历月的生活观察及艺术修养。

那么又是什么水呢

金沙江水拍打温暖的悬崖,意境美妙绝伦,风景本身就如诗如画,作者在此没有正面描写巧渡金沙江的战斗,因当时情况亦是紧急的。

1935年5月3日,中央红军干部团在后有强大敌军的追击下在云南禄功绞车渡,仅用七只小船,经过九天九夜偷渡过了金沙江,全歼对岸守敌,甩掉了追兵,突破了重围。

对于这次如此惊险的胜利,诗人运用象征主义的通感艺术手法把严酷的战斗隐了下去,却把寒冷的江水写得温暖如春,它正怀以从容不迫的欣喜之气缓缓拍打着夹江的悬崖,诗人得以在江畔流露出胜利的宛若春水般的欢悦。

紧接着是冰冷的铁索桥横跨在大渡河上。

红军抢夺泸定桥是长征中最英勇、最不可思议的激战,虽不是大规模的人海战,却是显现单独个人的天才精兵之战,铁血亡命之战,旋风般的理想之战,真正堪称红军之鹰飞过了泸定桥。

那时,红军刚过了金沙江,“跳出了数十万敌人围追堵击的圈子,取得战略转移中具有决定意义的胜利”(刘伯承《回顾长征》)。

随即而至的强渡大渡河谈何容易。

连太平天国时的一代名将石达开也身败于大渡河,竟是英雄末路,可悲可叹。

但红军在大诗人毛泽东的率领下,一举冲桥成功,那就是我们从小耳熟能详的十八勇士全身武装,攀踏着悬空的寒冷铁索,拿了敌人的桥头堡。

后继部队才得以跟进踏桥过了大渡河。

对于这一次惊天动地的恶战,诗人仅用“铁索寒”三字便已使场面栩栩如生、英勇激烈了。

这二句中的一“暖”一“寒”二字,含有不尽之意味,张弛奔竞,起落生姿,不露拔工而又有天然之光辉。

最后二行(即尾联),诗人终于发出出自肺腑的赢得长征胜利后的喜悦之情,二万五千里转战的目的地已经到达,三军大会师近在眼前,全军上下都在喜笑颜开。

按毛主席1958年12月21日的批注:“三军:红军一方面军、二方面军、四方面军。

不是海陆空三军,也不是晋国所说的上军、中军、下军的三军。

”“更喜”二字用得好,有婉转回肠之意,喜上加喜之概;“三军”用得妙,这个词语本来就是自然带有古汉语之美,加上按前面毛主席自己的说法是指当时的红一、二、四方面军,这古意盎然的“三军”又平添了当代汉语之美,岂不是难能可贵,羚羊挂角获了一个双美

【鉴赏】[编辑本段]万里长征是人类历史上空前的伟大壮举,《七律.长征》是诗歌创作史上不朽的杰作。

56个字,负载着长征路上的千种艰难险阻,饱含这中国共产党的万般豪情壮志。

它是中国革命的壮烈史诗,也是中国诗歌宝库中的灿烂明珠。

无论对革命史而言,抑或对诗歌史而论,它都是里程碑之作。

“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首联开门见山赞美了红军不怕困难,勇敢顽强的革命精神,这是全篇的中心思想,也是全诗的艺术基调。

它是全诗精神的开端,也是全诗意境的结穴。

“不怕”二字是全诗的诗眼,“只等闲”强化、重申了“不怕”;“远征难”包举了这一段非凡的历史过程,“万水千山”则概写了“难”的内外蕴涵。

这一联如高山坠石,滚滚而下,牵动着全篇,也笼罩着全诗。

“只等闲”举重若轻,显示了诗人视自然之敌若梯米,玩社会之敌于鼓掌的统帅风度。

“只”加强了坚定的语气,具有强烈的感情色彩。

它对红军蔑视困难的革命精神作了突出和强调,表现了红军在刀剑丛中从容不迫,应付自如,无往不胜的铁军风貌。

收联是全诗的总领,以下三联则紧扣首联展开。

从首联开始,全诗就展开了两条思维线,构造了两个时空域,一个是客观的、现实的:“远征难”,有“万水千山”之多之险;一个是主观的、心理的:“不怕”“只等闲”。

这样就构成了强烈的对比反衬,熔铸了全诗浩大的物理空间和壮阔的心理空间,奠定了全诗雄浑博大的基调。

颔联、颈联四句分别从山和水两方面写红军对困难的战胜,它是承上文“千山”和“万水”而来。

诗人按照红军长征的路线,选取了四个具有典型意义的地理名称,它们都是著名的天险,高度地概括了红军长征途中的“万水千山”。

在毛泽东诗词中,有很多直书地理名称,且大多是用来表示行军的路线。

例如『清平乐.蒋桂战争』“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有“百万工农齐努力,席卷江西直捣湘和鄂”等等。

这些都是工农红军军事活动的真实记录。

那么,由此可看出毛泽东诗词是怎样与中国革命紧密联系在一起的。

与其他诗词相比,以地名入诗的作法在本篇更为集中,所显示的空间距离也更大。

尤为不同的是:上面所例举的四句词,要强调的是红军行军速度迅猛,气势不可阻挡,红军在画面中具有强烈的动感;而在本词中诗人则是围绕“红军不怕远征难”这个中心思想展开,强调红军对困难的蔑视,是红军指战员内心世界的呈现,所以描写红军是隐态的,借山水来反衬红军的壮举。

“腾”、“走”两个动词使山化静为动,是红军精神的外显。

一般说来,以地名入诗很难,地名多了很容易出现败笔。

但毛泽东却运用得很成功,这不仅是他具备挫万物于笔端的诗才,更具备吐磅礴于寸心的诗情,同时也反映出毛泽东对祖国语言文字锤炼的功底。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一联是写山,也是写红军对山的征服。

五岭、乌蒙本是客观的存在物,但当它进入诗人的视野,也就成了审美的对象。

所以它不再是单纯的山,而是被感情化了的对象。

“逶迤”、“磅礴”极言山之高大绵亘,这是红军也是诗人心中的山,极大和极小正是诗人对山的感知,这里重在小而不在大,愈大则愈显红军长征之难;愈则愈县红军之不怕。

重在小也就突出了红军对困难的蔑视。

通过两组极大于极小的对立关系,诗人充分地表现了红军的顽强豪迈的英雄气概。

从艺术手法上说,这是夸张和对比。

写山是明线,写红军是暗线,动静结合,明暗结合,反衬对比,十分巧妙。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一联是写水,也是写红军对水的征服。

红军渡过金沙江和大渡河在长征史上有着重要的意义。

金沙江宽阔而湍急,蒋介石梦想利用这一天险围歼红军于川、滇、黔边境。

1935年5月红军巧渡金沙江。

如果说巧渡金沙江是红军战略战术最富有智慧、最成功的一次战斗,那么强渡大渡河则是红军表现最勇敢、最顽强的一次战斗。

大渡河的险恶也不亚于金沙江,且有敌人的重兵把守,狡猾的敌人还拆掉河上泸定桥的木板,只留下十三根铁索。

但是英勇的红军硬是冒着敌人的枪林弹雨闯过了大渡河,粉碎了蒋介石企图使红军成为第二个石达开的阴谋。

所以这两句所写的战斗都是具有典型意义的。

“五岭”“乌蒙”两句通过红军的主观感受直接表现了红军的英雄气概,这两句则是通过写景来记事,通过记事来表现红军的英雄事迹。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欢快;“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足联“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是对首联的回应。

开端言“不怕”,结尾压“更喜”,强化了主题,升华了诗旨。

“更喜”承上文而来,也是对上文的感情收束。

红军过五岭、越乌蒙、度金沙、抢大渡,从敌人的重围中杀出一条血路,自然令人欣喜。

而现在,红军又翻岷山,进陕北,胜利大会师已为时不远,战略大转移的目的已基本实现,与前面的种种喜悦相比,它自然更胜一愁4 。

“尽开颜”写三军的欢笑,这是最后胜利即将到来的欢笑,以此作结,遂使全诗的乐观主义精神得到了进一步的兀现。

参考资料:百度百科

毛泽东写的诗句有哪些

虞美人.枕上一九二一年堆来枕上愁何状,江海翻波浪.夜长天色总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倦极身无凭.一勾残月向西流,对此不抛眼泪也由.[题解]诗人毛泽东1920年冬与杨开慧结婚,翌年春夏间外出考察,此词写新婚初别之愁绪。

这首词1994年12月26日由《人民日报》首次公开发表。

[注释]离人:指杨开慧。

贺新郎一九二三年底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间,苦情重诉。

眼角眉稍都似恨,热泪欲零还往。

知否会前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己吾与汝。

人有病,天知否

今朝霜重东门路,照横塘半天残月,凄凄如许。

汽笛一声肠已断,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思恨缕。

要似昆仑崩绝壁,又恰像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和云翦。

[题解]1923年11月,杨开慧生下次子岸青不久,毛泽东接到中央通知,由长沙取道上海赴广州,参加国民党“一大”。

此词作于离开长沙之时,写给夫人杨开慧的。

最早发表于1978年9月9日《人民日报》。

[注释](1)恨:离愁别絮;(2)零:落;(3)算:数;(4)霜重:霜厚;(5)如许:如此;(6)凭:请;(7)和云翦:直上云霄。

沁园春.长沙一九二五年独立寒秋,湘江北去,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层林尽染;漫江碧透,百舸争流。

鹰击长空,鱼翔浅底,万类霜天竞自由。

怅寥廓,问苍茫大地,谁主沉浮

携来百侣曾游,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风华正茂;书生意气,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激扬文字,粪土当年万户侯。

曾记否,到中流击水,浪遏飞舟

[题解]1925年1月,毛泽东回到湖南,组织了农民协会前身—雪耻会;是年冬天,反动势力有意逮捕;毛泽东南下广州,主持农民运动讲习所。

这首词作于离开长沙前夕。

[注释](1)寒秋:深秋,晚秋。

(2)橘子洲:长沙城西湘江中一沙洲。

(3)舸:船。

(4)万类:指一切生物。

(5)霜天:秋天。

(6)百侣:形容伴侣之多。

(7)恰:正当,刚好。

(8)挥斥:奔放。

(9)遒:尽头。

(10)激扬:激浊扬清。

(11)万户侯:个人的功名富贵。

(12)中流:水流之中。

菩萨蛮·黄鹤楼一九二七年春茫茫九派流中国,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龟蛇锁大江。

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心潮逐浪高。

[题解]1927年春,正处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期间“四·一二”事变前夕;党内由于陈独秀执行右倾机会主义错误路线,给革命带来严重危机。

在此背景下,毛泽东登临黄鹤楼,酒后面对滔滔江水,心潮起伏,写下此篇。

[注释](1)九派:九江;相传长江在湖北江西一带分为九个支派。

(2)沉沉:深远的样子。

(3)一线:通认为指今京广铁路。

(4)龟蛇:龟山和蛇山。

(5)酹:西江月.秋收起义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要向潇湘直进。

地主重重压迫,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霹雳一声暴动[题解]1927年4月12日和7月15日,蒋介石、汪精卫先后叛变革命;中共中央8月7日在汉口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发动武装起义。

会后,毛泽东赴湖南、江西交界处,领导工人、农民和部分北伐军,组成一支工农革命军,与9月9日举行了秋收起义。

本篇作于起义开始时。

[注释](1)匡庐:庐山。

(2)同仇:同心协力。

(3)暮云愁:象征反动势力压顶,百姓生活窘迫。

以酒祭地。

西江月.井岗山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

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威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题解]1928年8月,毛泽东率红军三十一团第三营赴桂东迎接红军二十八团;湘敌乘机进犯井冈山根据地,我军凭黄洋界天险击退敌人。

此词作于保卫战之后,描写战斗场面。

[注释](1)在望:在眼前;(2)宵遁:乘夜逃跑。

清平乐;蒋桂战争一九二九年秋风云突变,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一枕黄梁再现。

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分田分地真忙。

[题解]此诗作于李宗仁兵败,冯玉祥、阎锡山又起,正与蒋介石对峙时。

[注释](1)蒋桂战争:1929年2月,蒋介石—桂系李宗仁战争;(2)汀江:水名,流经福建长汀,上杭;(3)收拾:收复;(4)金瓯:古喻国家江山完整无缺;(5)一片;指闽西革命根据地。

采桑子.重阳一九二九年十月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题解]此词作于1929年重阳节,时毛泽东正在闽西,内容写战地风光,借景抒情,表现战争胜利后的喜悦。

[注释](1)天难老:宇宙无穷之意。

(2)黄花:这里指野菊花。

(3)霜:指秋色。

蝶恋花.从汀洲向长沙一九三零年夏六月天兵征腐恶,万丈长缨要把鲲鹏缚。

赣水那边红一角,偏师借重黄公略。

百万工农齐踊跃,席卷江西直捣湘与鄂。

国际悲歌歌一曲,狂飙为我从天落[题解]作于从闽西出发,进攻南昌,再转长沙途中。

[注释](1)黄公略(1898-1931):1928参加平江起义,1930任红三军军长;六月,编入第一军团;1931年10月牺牲。

(2)天兵:指红军;(3)鲲鹏:指国民党头目;(4)偏师:全军的一部分;(5)借重:借助;如梦令.元旦一九三零年冬宁化、清流、归化,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直指武夷山下。

山下山下,风展红旗如画。

[题解]1929年12月红四军在上杭古田镇召开第九次党代会,期间蒋介石组织了“三省围剿”。

为了粉碎围剿,红四军决定西越武夷山,去江西开展游击战争。

行军途中,恰值新年,元旦正写于此时。

[注释]宁化、清流、归化:都是福建的县名。

清平乐.会昌一九三四年夏东方欲晓,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风景这边独好。

会昌城外高峰,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更加郁郁葱葱。

[题解]这首词作于1934年夏,第五次反围剿期间。

[注释](1)君:泛指红军战士;(2)莫道君行早:不要说你是早行者走到前面了;(3)未老:兼指革命精神;(4)颠连:连绵不断:(5)东溟:东海。

忆秦娥.娄山关一九三五年二月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

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

[题解]1935年1月6日,红军攻克遵义,8日克娄山关,同日召开遵义会议,改变了左倾机会主义的领导。

由于张国焘不服,私自带走红四方面军;2月26日再克娄山关时,损失颇大,长征的战略任务受到挫折。

[注释](1)霜晨月:西风、雁叫、霜晨同为秋天景象;叠句,类似音律之和声。

(2)漫道:徒然说。

(3)从头越:从头开始;隐语战略任务受挫,从头再作部署。

清平乐.六盘山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

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题解]1935年10月2日,红军由通渭城北上,6日越过。

平凉—固原大道,当日夜间进入山区,将尾随敌军甩掉。

次日,遇东北军白凤翔部骑兵,一战胜之;当日下午攻占六盘山。

[注释](1)望断:望的久,望的远。

(2)长缨:长的绳子。

(3)苍龙:指日本帝国主义。

卜算子.咏梅一九六一年十二月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

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

[题解]1961年冬,正是反华叫嚣闹得正凶的时候,也是三年自然灾害困难的时候;毛泽东用梅花的形象和风格,鼓励大家敢于面对困难、战胜困难。

[注释](1)送春归:把春天送走。

(2)烂漫:色彩鲜丽。

还有好多好多好多呢

你要喜欢啊

我是很喜欢的

七律.长征中金沙水拍云崖暖句中拍念什么音?这句的意思是什么?

翻阅1927到1937年这段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展现在我们面前的是:毛泽东、朱德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开辟井冈山,创建赣南、闽西革命根基,在这纵横几千里的大地上,播撒革命的星星之火。

为了了解这段历史,感受深邃的历史内涵,接受一次革命传统精神的洗礼,并从先辈们的奋斗轨迹中思索26日到29日开展了为期四天的重踏长征路活动,追随着先辈们的足迹,我们踏遍井冈山、赣南、闽西革命根据地。

井冈山篇-巍巍井冈山 深邃历史内涵 井冈山-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奠基石,我们此次旅程的第一站,当我们的车队驶入它的怀抱时,巍巍五百里的山峦,带给我们的不仅仅是视觉的冲击,更是心灵的震撼。

毛泽东、朱德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里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播撒燎原神州的星火,开辟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它为后人留下了宝贵的精神财富——井冈山精神。

如今,井冈山处处都留有红军的足迹,革命遗址遍布全市的各个角落。

我们怀着敬畏的心情,对巍巍井冈山的敬畏,对先烈们的敬畏,依次参观了黄洋界、象山庵、八角楼、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大井革命旧址。

站在先辈们奋斗的地方,触摸着他们用过的物品,看着一幅幅陈旧的相片,一件件尘封的文物,我们窥到的不仅仅是历史,而且是一种精神。

在黄洋界,站在炮台边,远眺群山,黄洋界保卫战宛如就在眼前重演。

一炮把敌人吓得魂飞魄散,一条妙计、一个战略取得了保卫战的完胜。

“山下旌旗在望,山头鼓角相闻,敌军围困万千重,我自岿然不动。

早已森严壁垒,更加众志成城,黄洋界上炮声隆,报道敌军宵遁

”这首《西江月•井冈山》就是毛泽东同志为这次伟大保卫战胜利而作。

如今身临其境,当年击中敌军指挥部的隆隆炮声和红军的欢呼声、锣鼓声依稀还在耳际回荡;在黄洋界,站在毛泽东和朱德等革命先辈挑粮的地方,内心震撼不已。

往下看,是曲曲折折的山路,险峻,陡峭,独自攀登尚有难度,何况肩上挑着沉重的粮食;在大井革命旧址,一件件遗物使我们肃然起敬,看到了当年厮杀用过的大刀、长予、土炮、土枪,经过无数战斗的军装、军旗、军鞋布衣,上面还带着战场的硝烟,还有带血的遗迹,一张张先烈的照片,经过了血与火的洗礼,是那样的陌生,又是那样的熟悉,千千万万红军的遗容,与我们零距离,面对面,脸对脸,凝固在历史的瞬间,仿佛您们有多少话要对我们讲,又有多少事儿要对我们谈。

我们的心跳的快了,零距离接触,使我们的心灵再一次受到震撼,仿佛心在一起跳跃,血又在一起沸腾,刹那间,在我们面前您们又是那样的高大、庄严,巍巍身影化作雄伟的井冈山;在八角楼,我们参观了毛泽东曾经居住和办公的地方,看着室内的陈列如床架子、桌子、砚台、油灯、茶几、高背椅等原物,让人陷入到历史的隧道中,通过这个时空隧道,看到了毛泽东在深夜疾书。

在这里毛泽东写作和完稿了《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存在

》、《井冈山的斗争》两篇光辉著作,从而为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道路的形成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井冈山,多少先烈们在这边热土上为了中国的前途而奋斗,有多少热血中华儿女在这里加入到了中国共产党的行列。

今天,站在井冈山这片神圣的土地上,站在中共湘赣边界第一次代表大会旧址上,面对着第一次党代会时的党旗,我们心潮澎湃。

在参观的一天时间里,天气变化不定,时而狂风暴雨,时而阳光高照。

就如那段变化不定的历史,在历史的风雨变化中,革命先辈们把握住了方向,经住了暴风雨的洗礼,带着中国人们走向了光明。

从先辈们的奋斗轨迹中,或许可以给予我们启迪:中国革命之所以能成功,就是因为先辈们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树立“工农武装割据”的红旗,开辟着“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具有中国特色的革命道路。

同样,扎根本土,利用本土优势,坚定而自信地走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为此,我们应当发挥自身的本土优势,根据现状,先扎根中低端业务,守住自己的最后阵地,并不断苦练内功。

苏区篇-红色故都 赤色激情 2 7日上午游览了龙潭之后,我们的车队离开了井冈山,沿着先辈们的足迹向苏区方向出发。

中午时分,我们车队到达了闻名全国的“将军县”-兴国县。

在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当年只有23万人口的兴国县,就有8万多热血儿女参军参战。

在血与火的考验中,孕育出54位功勋卓著的兴国籍解放军将军。

为了缅怀将军们的丰功伟迹,兴国县兴建了将军公园,通过雕像、图片、文字等形式把“将军”的伟岸形象和英勇事迹陈列园内,供世人瞻仰学习。

站在将军们的雕像前,我们显得如此渺小。

我们一路瞻仰了54位将军的雕像,并详细了解了每位将军的不朽人生。

傍晚时分,我们追寻红军长征的足迹,来到了于都河畔。

站在红军长征第一渡口前,望着如今平缓的江水,思绪飞扬,历史的镜头回放到1934年10月16日傍晚,中央红军主力部队从8个渡口渡过于都河,踏上万里征途。

18日傍晚,毛泽东、周恩来、朱德等从于都县城东门踏上浮桥渡河,率领红军突破第一道封锁线,向西挺进。

如今,8个渡口全部建起了大桥。

先辈们是搭浮桥去打天下,而当今的于都人是走长征大桥去闯世界的。

时代已经变迁,但,并没有使于都人淡忘了曾经在这块土地上为之奋斗为之牺牲的红军,更没有忘记岁岁年年传播和弘扬长征精神。

当我们进入中央红军出发纪念馆时,已经是差不多六点,讲解员已经到了下班时间。

或许是被我们的诚恳感动,或许是被我们对这段历史的敬畏所感染,她答应了我们的要求,延迟下班时间为我们讲解。

我们跟随着讲解员,参观了全馆。

一副副珍贵的历史相片、一件件锈迹斑斑的历史原物,一段段扼要的文字说明,使我们更加深入了解了这段历史,在这里我们感觉到了历史与现实的交叉,感受到了长征不朽的精神对我们心灵的震撼。

离开于都,我们进入了瑞金。

“红都”瑞金,在幼小的心灵之中,与红井联结在一起。

“喝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泽东”这是书本上对我们的教育,而现在有机会亲临红井,喝一口井水,想念一下先辈们的挖井之恩。

而今的“红井”已成了一种党和人民血肉相连的象征,历经时光的冲刷,越来越显示出它在历史中不可代替性,这不是一只小小的水井,它浓缩了共产党从创立之初就确定的为人民服务的宗旨。

当我们走进叶坪-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旧址所在地时,这样的感觉更为强烈。

翻阅历史可知,从1931年11月中华苏维埃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瑞金召开,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成立到1934年10月红军主力不得不撤离中央苏区,突围转移,瑞金叶坪作为党首个首都,其“红都”的身份虽短短的的三年时间,但,这三年却在中国历史上写下了不可磨灭的一笔。

我们从当初政府的设置就可以看出共产党作为一个政府当时就有了兴国振邦为己任的远大理想和抱负。

走进“红都”的中华苏维埃临时中央政府的遗址,可以看到当时的政府设置极富有远见卓识,当时共设置了九部一局,其中最伟大、最让人惊叹的是当时处于偏僻山乡一隅的中央政府却设置了面向世界的外交部。

你无法想象当这些部长们身居陋室,粗茶淡饭时,居然谈笑国际政治风雨,胸怀救国大志。

当我们怀着崇敬的心情缓缓走进这些部长当年的办公场所时,想象他们当年就在昏暗的油灯下起草治国方略就觉得自己的心灵得到一次净化,所有的利欲之念都消失了。

在当年毛主席居室兼办公室的屋内,我们似乎听到了墙上悬挂的竹笠、米袋在诉说着什么

简陋木桌上锈迹斑斑的小马灯则重新点亮了那一段沉进历史深处的故事。

当年一代伟人就是在这张桌子上写下了那些照亮黑暗中国的徼文么

所有隆隆烈烈的故事终究都将淡化为历史,而在历史的长河中一直能够鲜活地显现的只能是那些抛弃个人得失的伟人。

从叶坪到沙洲坝,“红都”的历史是如此的短暂,却无比的厚重,当它淡化成一种耐人寻味的背景后,给我们的思考和警示更具有现实和深远的影响。

无须讳言,现在的共产党作为一些腐败现象正严重地侵蚀它的肌肤,这些是当年创立“红都”的先辈们所不愿看到的。

伟人们身居陋室却不坠青云之志,筹划振兴中华的宏伟蓝图时,他们甚至可以牺牲自己的生命又怎么会为一己私利所计较

更不用说利用职权触犯国法了

也因此,我想当一个贪官走进“红都”时,他的心灵也会受到震撼么

以维护公众利益为己任的我们,站在这片神圣的土地上,更觉的我们责任的义不容辞和沉重。

恪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是我们生存的根本,从先辈们的身上,我们窥到了遵守这一原则的深刻而内在的本质性动力。

闽西篇-亲临临江楼 聆听历史回音 在闽西这块热土上,在国内革命战争时期,红色主线所引导的故事悲壮、辉煌。

所谓“红旗跃过汀江,直下龙岩上坑。

”因为相距红都瑞金不远,所以红色割据时期的反复拉锯,给闽西留下了许多故事,造就了许多风景。

闽西乡间不少如古田会址那样的乡村建筑中,一些曾经炙手可热的事件几乎触手可及,似乎仅仅在俯仰之间,一个时代结束了,一个时代又开始了。

这些平凡的建筑,因为参与了改变历史的创造,便成了历史,便值得让人品味,让人揣摩。

为了触摸这段历史,感受先烈们的丰功伟绩,我们的车队闯进了闽西地区。

途径宁化、闯过石壁、穿过连城,我们踏上上坑县,光辉的历史,在静寂的小镇静静地流淌。

历史的回声,激荡在小镇的上空,并从小镇飞越群山丛林,光照千秋。

上杭人很骄傲,从1929年5月到1933年11月,在这4个来年头里,毛泽东曾经9次来到上杭,其中3次到上杭古田镇,3次进上杭城,3次往上杭才溪乡。

在上杭的山山水水中,留下了许多毛泽东的伟大足迹。

而古田会议则永留史册,是我党和军队建设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我们踏上了上坑县革命博物馆,重温不朽的历史。

站在临江楼上,望着对面的江水,遥想当年毛泽东站在临江楼上,面对滔滔汀江水,放眼寥廓江天,触景生情,写下了千古名篇《采桑子•重阳》:“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遥想朱、毛在老榕树下边对弈边交谈闽西革命斗争的形势,也是在这里,掀开了朱、毛合作的新篇章,指明了中国革命的方向。

29日下午途经梅州,顺道参观了叶剑英博物馆,傍晚时份顺利回到了公司。

四天的时间,我们走进井冈山、赣南、闽西地区,追寻革命前辈留下的足迹,睹物缅怀,我们感触到当年燎原火种的温热,触摸到当年如火如荼、沸腾群山、叱咤风云、屠龙缚虎的革命斗争的脉搏,感受到革命领袖和革命前辈在中国大地上奔波求索、披荆斩刺、含辛茹苦,以至为国家民族而慷慨就义的壮烈事迹。

这一旅程,深深影响着我们每一个党员。

历史给予了我们教育,给予了我们启示,也给予了我们思索事业发展之道的灵感。

从历史中,我们窥到了我们的发展轨迹,坚定了我们的发展方向;从先辈们如火的革命热情中,我们的灵魂得到了洗涤,我们的追求得到升华。

《七律长征》中冷与暖的赏析

长征是这首诗的题目。

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国工农红军为了避开国民党的围剿,保存革命实力,开始战略转移。

分别从江西和福建的根据地出发,经过广东、湖南、广西,向西北挺进,纵横11省,长驱二万五千里,最后到达陕北,这在历史称为“长征”。

七律·长征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

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颈联中的“暖”和“寒”这一对反义词,是诗人精心设计的两个感情穴位。

“暖”字温馨喜悦,表现的是战胜困难的激动;“寒”字冷峻严酷,传递的是九死一生后的回味。

两个形容词是精神的巨变,又是感情的裂变,含不尽之意于其中,显无穷之趣于其外,摇曳多姿,起伏跌宕,张驰有致。

长汀汀江母亲河资料

客家母亲—汀江汀江在宋、明时都称鄞江。

据考,福流多由西向东入海,唯汀江独南,按八卦图示南方属丁,故名汀水,后合成字改名汀江。

汀江发源于武夷山南麓的赖家山,汇众山之水为一溪,南流至涵前穿龙门峡而下,经长汀城关迤逦南流。

一路纳河田、南山、濯田诸水而下水口,右纳桃兰溪于武平县店下,又左纳由连城县流出的旧县河于上杭县城郊九洲,流经城关再东南流,于永定县立新乡河口村出省,在广东省的三河坝与梅江相汇。

汀江是福建省唯一流经闽粤两省的省际河流。

全长328公里,流域面积11802平方公里,汇纳大小河流55条,总长度1137公里。

汀江流域象一片芭蕉叶子,四周山地,河流迂回曲折,上游泥沙冲积,下游滩多流急,河床变化复杂,上、中游河床几乎多为沙、卵石质,下游河床质是卵石、岩石。

上游长汀城关至中游上杭城关河道多是伸延小平原地带,森林植被破坏,水土流失严重,一遇暴雨,大量泥沙被冲刷注入河流,影响通航。

中游及支流旧县河、黄潭河,因两岸森林密布,植被良好,河水清澈见底,江面宽阔,水流平稳。

下游从上杭南郊至永定峰市70公里,落差85米,两岸山峰陡峻,危岩耸立,在大山深谷的压挤下,河床强烈下切,呈V形,航道狭窄,礁滩遍布,江水湍急,滩险达40余处,其中落差大于3米的滩险近10处。

峰市至石市是闽粤两省交界地,全长只7公里,俗名“半山”,两岸石壁如削,河床狭窄,狼牙巨礁,林立棋布,流态紊乱,回旋飞溅,为千百年来的航运禁区。

汀江除上游的长汀县河田至水口和中游的上杭至城郊一带地势较平坦,水流较缓外,其余都是滩险栉比,水位暴涨暴落,洪水期一般为4~8月,枯水期较长,一般为9月至翌年3月,洪枯水位差为9.5~4.7米。

汀江在福建省境内主流长度计282公里,河流总长度611.5公里,流域面积为9010平方公里,水系通航里程341公里,分段通航里程115.5公里,建有水利闸坝7座,未建过船设施5座,船闸2座,跨河桥梁22座。

汀江干流长汀城关至永定峰市219公里,平均水面比降为1‰;长汀~河田36.5公里,枯水期水深为0.2~0.3米,航道宽度3米,有拦河坝2座,船只上下不通,中间断航7公里;河田~水口25公里,枯水深0.2~0.3米,航道宽度4~5米,无营运船舶,只有个别农副业船在航行;水口~上杭92.5公里,枯水深0.3~0.5米,航道宽度5~7米,通航3~5吨机动船;上杭~峰市,枯水期水深0.4~0.6米,航道宽度5米,通航3~5吨机动船,航道中主要碍航闸坝有“三丰”拦河坝。

永定县峰市~广东省石市5.5公里,因其天然河谷陡峻险要,礁石星罗棋布,枯水深0.3米,只通木排,但在石市以下(广东界),航道条件较好,通航20吨货船。

汀江主要支流有旧县河及黄潭河,另有两条小溪:(1)旧县河,在上杭县城关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99.5公里,通航里程22公里,枯水深0.3米,航道宽3米,通航1~3吨木船,建有碍航闸坝1座。

(2)黄潭河,在汀江下游小河口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107.6公里,通航里程70公里,枯水深0.3米,航道宽3米,通航1~2吨木船,有碍航闸坝2座,造成分段通航56.5公里。

(3)濯田溪,在长汀县水口附近注入汀江,河流全长65公里,通航里程11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宽3米,通航3吨级木船,目前只有个别渡运或农用小船在行走。

(4)桃兰溪,在上杭县河口注入汀江,河流全长57.5公里,通航里程19公里,航道枯水期水深0.3米,宽度4米,通航2.5吨级木船,现已没有运输船舶航行。

客家首府——长汀客家首府、唐宋古城长汀,古称汀州,位于福建西部,闽赣边陲要冲,西靠江西省瑞金,东邻连城,南毗上杭、武平,北接宁化、清流。

总面积3099平方公里,人口52万,为福建省第五大县。

年平均气温15-19℃,气候属中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

长汀历史悠久,新石器时代就有人类活动,是福建古代文明发祥地之一。

唐开元二十四年(736年)置汀州,一直到清末均是州、路、府的治所。

从晋代开始,成千上万中原汉人--客家先民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 定居于汀江流域,在与当地土著居民相互融合中,形成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南宋时,随着汀江航运的开通,汀江成为海上丝绸之路的重要延伸和组成部分,汀州城成为连接赣州、梅州的中心枢纽和商贸重镇,“阛阓繁阜,不减江浙中州”。

尔后,无数客家人又从这里起步,顺着八百里滔滔汀江水漂洋过海,不断向外迁移,播衍海内外,开拓新的生存空间。

汀江流域成为客家民系的摇篮、天下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和祖籍地,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汀州作为客家人的发祥地和大本营,被尊为客家首府。

千百年来,小城如金瓯安放在闽赣两省交界处山谷斗绝的盆地中。

四周沃野平畴,城内卧龙山,一峰突起,不与群峰相连。

而依山沿河修筑的古城墙,把半个卧龙山圈进城内,构成了挂壁城池,形成城内有山,山中有城的独特格局。

那汀江更像一条飘逸的白练,穿城而过。

城枕山临溪,犹如一颗璀璨的明珠,镶嵌在汀江之畔。

城因水而美,江因城而更加灵动迷人。

宋朝汀州太守陈轩将之形象地描述为:“一川远汇三溪水,千嶂深围四面城。

” 半个多世纪前,一个饱览了大半个中国风光的新西兰友人路易?艾黎,在汀江边充满深情地赞叹:“中国有两个最美的小城,一个是福建长汀,一个是湖南凤凰。

”长汀人杰地灵,哺育、造就了一大批杰出才俊。

从宋至清(缺元代)历代科举,汀籍进士70名(含武进士4名),举人265名(含武举人87名),特奏42名,荐辟16名。

明清两朝“五贡”528名。

辅佐郑成功收复台湾、最后使台湾回归祖国的清代名将刘国轩,清代著名大画家上官周、黄慎,近代著名学者江瀚等,则是这块土地哺育出的杰出代表。

历史上,许多著名文化名人的名字响亮着这座千年古城。

唐代名臣张九龄,宋代理学大家朱熹、大词人辛弃疾、大诗人陆游、世界法医鼻祖宋慈、抗元英雄文天祥和赵纲,明代大科学家宋应星、思想家王阳明、文学家宗臣、旅行家徐霞客,清代著名学者纪晓岚等,都曾被这块土地深深吸引,留下了珍贵的足迹。

他们登台临风的吟咏、泼墨挥洒的流云、忧国忧民的慨叹,使得长汀历史文化的浩卷更加璀灿辉煌。

客家母亲河与母亲园长汀是历史文化名城、客家首府、台胞的祖籍地,汀江是贯穿闽西、粤东客家地区的水路大动脉,是福建西部最大的河流,与闽江、晋江、九龙江同为福建四大水系之一,汀江孕育了客家人,繁衍了客家民系,饮水思源、慎终追远,汀江被称为“客家母亲河”。

汀江流域的客家先民以开拓进取的创业精神,勤劳智慧的双手,创建了新的家园,形成了客家民系。

宋朝末年,由于战乱加剧,一部分客家子民从汀州出外谋生,沿着汀江顺流而下,向上杭、武平、粤东、广西、云南等地迁徙。

明清时代,又有大批客家人迁往台湾、东南亚以及欧美各大洲,至今客家民众已发展到数千万人,成为中国汉族中一支重要民系,客家人以勤劳、智慧、勇敢、朴实的精神,创造了辉煌的业绩,汀江不愧为客家母亲河

为了弘杨客家精神,于1995年由原全国政协委员、马列来西亚太平绅士、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15万元人民币,长汀县政府投资80万元人民币,在长汀县城南五通桥边修建客家母亲园,整个园占地1500平方米,状如一艘巨轮劈波斩浪驶向海洋,园中客家母亲塑像为一端庄、秀丽的年轻劳动妇女形象。

由姚美良先生倡导发起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活动首届于1995年11月29日在客家母亲园隆重举行,世界客属纷纷组团前来拜谒,祭祀这位世界客家人心中的母亲和客家母亲河。

以后每年度举行一次,至今已举行了9次,每次都有来自新加坡、泰国、马来西亚、香港和台湾等地客属乡亲以及闽粤赣“客家金三角”海内外嘉宾数千人参加。

尤以96年10月举行的第二次公祭大典规模最大,远道嘉宾还有来自美国、英国、法国等地的客属嘉宾。

客家美食之都——长汀俗话说,没吃过长汀菜,就不算到过长汀。

长汀可是个美食王国,是著名的中国客家菜之乡、福建美食名城,素有“食在长汀”的美誉。

长汀客家菜源于中原,长汀客家人长期迁徙过程中,吸收了沿途的烹饪技艺,在定居长汀以后,根据当地气候条件、地理环境、物产等特征,把中原的传统烹调技艺,沿途吸收的烹饪技法以及当地土著人的烹饪技术加以融合渗透、兼收并蓄、博采众长,形成了古今结合、南北结合、兼收并蓄、自成一格的风味体系。

讲究鲜香、清正、原色、本味和养生,以“鲜、香、清”见长。

形成了长汀菜最重要的一个特色,就是菜肴的“原汁原味”非常突出。

烹饪是很少用味精的,甚至不用味精。

此外,糖也少用。

食品色素历来不用。

菜谱中的蒸、炖、酿、焖、煮的菜肴特别多。

炖牛腩、精蒸白鳗、甲鱼游江、炖鱼肚、精炖鱼、蒸全鱼、清汤田鸡、清蒸鸳鸯鸽、双燕迎春等等,这些菜都具有独特的长汀山珍客家风味,“长汀豆腐干”居汀州八大干之首,有一千多年历史,驰名中外,光豆腐就可做近100多道菜。

曾经与长汀柿饼红糖同为历代贡品。

长汀河田鸡是中国五大名鸡之一。

“白斩河田鸡”历来被列为长汀菜之首。

1986年获得福建省省颁“地方特殊风味菜点”称号。

传统美食“麒麟脱胎”,又名“猪肚包狗仔”,也是长汀名菜之一。

此外,长汀小吃品种繁多,有汀州珍珠丸、汀州鸡肠面、蛋清鱼丸等6个中华名小吃,有素炸肝花、芋子饺、灯盏糕等34个福建名小吃。

从早上一直到晚上,在长汀的大街小巷,让你美不胜“吃”,“吃”心不改。

汀州客家文化作为汀州附郭的长汀,是客家人最具有代表性的聚居地之一。

汀州对客家民系的形成与发展所产生的影响是至深的,因此被众多客家乡贤誉为“客家的发祥地”、“客家首府”。

据学者考证,从东汉末年开始,成千上万中原汉人为躲避战乱、灾荒,纷纷南迁,几经跋涉来到闽西汀州地域,客居于崇山峻岭之中,在这“世外桃源”的境地里繁衍生息,开拓创业,渐渐造就了中国汉民族中一支独特的民系——客家。

“没有客家先民,就没有汀州”。

正是客家先民如潮水般涌入汀州,带来中原一带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科学文化,加之人口的增长,汀州得以发展。

汀州至宋代已成为客家聚居的最大城市。

随着历史的推移,客家人又沿着汀江流域不断向外迁徙。

宋元之间迁往广东一带的居多,明清间又有大批的客家人漂洋过海,开拓赖以生存的空间。

源于长汀的汀江水滚滚南流,出福建,汇韩江,入南海。

正是汀江两岸的沃土哺育了一代代客家儿女,奋发图强,事业有成。

于是,客家人把汀江称为“客家母亲河”。

已故全国政协委员姚美良先生,生前一次次来到长汀,发起了隆重又而影响深远的世界客属公祭客家母亲河大典活动。

一年一度的公祭大典,吸引着一批又一批的海内外客家后裔长途跋涉、不辞辛劳回到汀州——长汀寻根谒祖,旅游观光,投资兴业。

据统计,台湾至少有六十多个常见姓氏的三百多万人口源于汀州,香港有两百多万客家人传自汀州,明末辅佐郑成功收复台湾的重要将领刘国轩是汀州人,清代画坛巨匠上官周是汀州人,孙中山的祖先曾在汀州定居,著名爱国人士江庸的祖籍地也在汀州,郭沫若在《我的童年》中写道“五百年前,我的祖先是福建汀州人”。

截止2009年7月,客家人已达一亿人之多,遍布世界各地,他们的祖先大多在汀州留下过生存与奋斗的足迹。

汀州的传统文化由于中原文化的播衍输入,历代外来文化的渗透以及与本土文化的交融,形成了长汀客家传统文化的鲜明特色。

汀州客家博物馆长汀是客家首府,国家历史文化名城,有众多古迹、旧址至今保存完好,1993年为迎汀州千年庆典活动,在长汀县博物馆内特意组织陈列了客家专题展览,成立汀州客家博物馆。

整个展览馆占地700平方米,共分为四个展室五个部分,第一部分为“享誉中华的客家首府”;第二部分为“灿烂缤纷的人文景观”;第三部分为“源远流长的客家文化”;第四部分为“世界客属一家亲”;第五部分为“崛起奋进的长汀”。

展馆广泛收藏了汀州客家从唐开元二十四年即公元736年置汀州以来,客家民系在汀州成熟发展的历史,展现了客家先民在汀州这块广袤的沃土上生息繁衍,并遍及世界各地,使汀州成为中国客家大本营和客家首府的历史过程,是一部记载汀州跨越千年发展的史诗,充满着客家人可歌可泣的壮丽篇章。

由于展览内容丰富,受到海内外来宾的一致称赞,被誉为“中国客家第一馆”。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坐落于中国福建闽西长汀县,汀江畔上的一座四层的颇具客家民居风格的现代化建筑“汀州客家研究中心”, 是世界上唯一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我们可以醒目的看到在装饰的金色琉璃瓦的门楼上挂着由中国著名的民俗学家季羡林先生题写的“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漆金横额。

“中国客家研究中心”是已故全国政协委员、香港南源永芳集团有限公司董事长姚美良先生捐资二百六十万元人民币兴建的。

近几年来,姚美良倡议并组织了四次世界客属公祭长汀母亲河大典,海外客属四千多人闻讯前来祭祖寻根。

姚美良有感于保留、继承与研究客家文化的紧迫感,于一九九七年兴建了这一独特的客家民俗文化博物馆和研究中心。

该建筑主楼四层,配楼三层,建筑面积三千五百多平方米,主楼一层为展厅,主要展出的是“五洲客家情”,以大量的照片、图表、出版物、会刊、分刊、实物等系统地介绍了客家的起源,形成分散的历史,世界各地客家社团活动,世界客属恳亲大会介绍,客家文化学术研讨活动等等。

二层为办公室、资料室、藏书室。

三层为接待室、客房。

四层是学术交流厅。

配楼的三层,分别为客属马来西亚厅、新加坡厅、泰国厅、港澳厅、台湾厅、美加厅等,陈列反映客属人士及社团在当地生存发展的照片、书籍、会刊及实物等。

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成立以来已出版专刊《汀州客家报》二十余期。

举办了“汀江与客家人”学术研讨会,来自厦门大学、华东师大、中山大学、江西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的一百二十多位专家学者出席了研讨会,提交会议的二十五篇论文已结集出版;举办了“客家传统文化田野调查报告会”,出版了《汀州传统民俗与庙会》论文集。

现任长汀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毕业于厦门大学历史系李文生,十多年来从事汀州客家研究,已著有《客家首府--汀州揽胜》、《汀江与客家人》、《汀江--客家母亲河之歌》、《方方传》、《历史的探索》等专著。

近几年来,李文生在姚美良先生的支持与鼓励下,多次赴香港、新加坡、马来西亚、泰国、台湾等地出访,出席客家文化研讨会,拜访客属社团,介绍闽西客家文化的历史与现状,邀请他们来闽西寻根问祖。

中国汀州客家研究中心协助地方有关部门已成功地举办了五届世界客属公祭母亲河大典活动,接待了来自在十几个国家和地区的五千多位海外客籍人士。

法国远东学院教授、著名民俗、宗教专家劳格尔曾七次来长汀考察客家文化。

劳格尔参观了客家研究中心后说,长汀的客家文化保留的非常丰富,汀州客家研究中心所展示的客家历史、文物资料相当系统、相当丰富。

他惊叹,在远离中心大城市的地方,在一个山沟沟里竟有这样现代建筑的研究中心。

他更是对姚美良先生个人出资捐建这一文化项目赞叹不已。

他认为姚美良极有文化造诣和极富人格魅力。

他表示将带学生来长汀进行客家民俗“田野”调查,并决定以客家研究中心为研究基地。


描写上杭汀江水优美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