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描写记者深夜写稿的句子

当一名记者应具有的最基本条件有哪些

一,有好奇心和求知欲;博学多才,知识面广泛,口才出众,碰到不可预测的事情时更重要的是应变能力,这些应该是日积月累起来的,加油哦。

二,多去临摹各个栏目 有经验主持人,先从模仿开始慢慢的走出自己的风格三,培养一下语感,练练胆子,大方得体才让人家看得舒服三,亲和力挺重要的,你不单要听懂别人的话,也要别人愿意和你说话四,有追求真理思想,放到什么行业去我们都不应当 磨灭我们的原则和坚信的理念。

呵呵。

我认为做记者挺不容易的 愿你能如愿以偿

小记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是什么

当小记者应具备的条件 一知识丰富。

小记者所写的新闻是多方面的,因此必须对各方面的知识都要有所了解,可以通过阅读书籍和报刊、听广播、看电视、收集信息来丰富自己的知识。

小记者对各方面知识不求专与深,但一定要了解,以免在写稿中出现知识性错误。

二、吃苦耐劳。

当小记者也是非常辛苦的,一分辛苦,才能有一分收获。

因为好新闻不会自己送上门来,而需要小记者自己去挖掘。

开封市参加采访共青团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的两位小记者,白天采访会议代表,晚上写稿至深夜,非常辛苦,但他们都圆满地完成了采访任务。

三、广交朋友。

小记者要广交朋友,因为朋友越多,新闻窗口就越多。

这些朋友有你的同学、小伙伴,也有老师、家长,还有大记者。

有许多新闻线索,朋友会及时、主动提供给你的,缺少朋友是当不好小记者的。

四、勤奋写作。

面对同一新闻事实,不同的小记者写出的报道有很大的差别,这是由于写作基本功不一样所造成的。

小记者要勤奋学习,坚持写作,学习别人好的写作方法,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小记者如何进行现场采访 近日,我们活动不断,为小记者们提供了极好的锻炼胆量、与人沟通的机会。

这些活动,我都是亲自参与,并现场为小记者采访提供指导。

活动中,我发现,绝大多数小记者都“很快进入状态”,特别是参加采访活动越来越多的小记者们,善于提问,积极与陌生的采访对象沟通,准确记录,不过,我也发现了一些存在的问题。

现在,我要重复一下,我们每次采访的要领。

第一,胆子要大。

作为一名小记者,要牢记,好的文章是“七分采,三分写”,所以你要很好地完成采访任务,一定胆子要大,要表现得落落大方、彬彬有礼。

第二,要有礼貌。

在采访别人之前,先说:“你好,我是晚报小记者,我可以采访你吗

”或者说:“你好,打扰一下,我是晚报的小记者,我可以问你一些问题吗

”等等,只要小记者说了这句话,就是一个采访的突破口,下面的对话就很顺其自然了。

在采访的时候,还应该面对着采访人,脸上带着微笑,采访本托在手里写字,表示对别人的尊重。

采访结束后,要对被采访人说:“谢谢

”或者说一些客气的话。

小记者们大都是学校老师推荐的优秀学生,所以你们不仅要成绩好,也要懂礼貌,才是真正的好学生。

第三,要带着“问题”采访。

实践中,我们的小记者们都很会提问。

比如采访消委秘书长,许多小记者都问得很好,比如有小记者问:“我妈妈喜欢买有品牌的东西,但是现在有品牌的物品也经常出现问题,我们该么办

”还有小记者问“ 我家买东西时曾送到一样水壶赠品,拿回家就发现有问题,可商家拒绝调换怎么办

”这些问题,体现了小记者提的问题都从实际出发,质量越来越好,我们的活动效果也就越来越好。

所以在采访前,小记者们,一定要在脑子里想五个以上的“问题”,这样,你就很自信地、很轻松地与采访对象进行交流,否则在采访对象面前,小记者就会“冷场”,当然了,这样采访当然是不成功的,你的文笔再好,也写不好采访类的文章。

第四,生动有趣。

小记者在写稿时,除了清晰地再现采访的场景,最好融入自己独特的心理活动,这样写出的文章就会变得生动有趣,让读者百看不厌。

希望,各位小记者,好好地利用手中的采访证,多主动出去采访,锻炼自己的胆量,就像很多成功的小记者说的,要“一年小记者,一年大变样”,相信,如果你做小记者成功了,那你以后干大事也会成功的。

小记者怎样采访? 1、听说当记者要消息灵通,可我消息不灵通怎么办

答:当记者,的确需要消息灵通,因为新闻姓“新”不姓“旧”。

人们看报是为了得到一些新的消息,尤其是一些自己不容易知道的消息。

如果你这个当记者的,比别人获得新消息慢,登在报上的尽是些旧闻,谁还愿意看报呢

所以,你既然想当记者,就必须变消息不灵人士为消息灵通人士。

怎样才能消息灵通呢

第一,小记者应当养成读报和听广播的好习惯。

报纸、电台、电视台等宣传工具,每天都向人民报告许多重要新闻,这些内容常常就是国内外大事。

第二,小记者应当及时了解本校包括本区的动态。

什么叫动态呢

就是最近发生了和将要发生什么事,这些事情将会怎样发展。

经常读报,你会得到许多启发,但那是别人写的新闻给你的启发。

你要写出好新闻来,必须掌握自己周围的动态。

怎么去掌握呢,你可以访问少先大队辅导员,也可以访问校长,还可以访问本地区团委学少部或少工委的负责人,他们会告诉你一些最新消息的。

第三,小记者应当热心参加各种有意义的活动,成为同学们的亲密朋友。

大家愿意跟你在一起玩,愿意把心里话讲给你听,这是你写好新闻的重要条件。

相反,如果你以为自己是个小记者了,骄傲得谁都不理,同学们就会对你敬而远之,不向你说心里话。

这样,你就写不出真正反映大家思想感情的新闻报道。

也不知道同学们当中有什么秘密,消息自然也就不灵通了。

因此,小记者一定要成为同学们的好朋友。

我相信,做到这三条,你就会变成一个消息灵通人士的。

2、消息灵通了,可我去采访的时候,没有话问人家怎么办

答:我想,恐怕不是没有话,而是不知道问什么和怎么问人家吧

如果真没有话,你干吗来采访呢

这里,着重谈谈采访前的准备。

记者在每次采访之前,一定要有准备,准备得越充分,采访成功的把握越大。

首先,你应当弄清楚采访对象的事迹特点是什么,你报道的重点又是什么。

譬如,采访一位优秀少先队员,不能把他(她)各方面的情况,都详细采访,而应当选择其事迹最突出的一点,或者以此为重点,其它事迹简略地采访一下即可。

抓住采访对象的事迹特点后,你还必须弄清楚,宣传这个事迹特点,对广大少先队员有什么意义

或者再细分一下,哪一点对少先队员更有启发和鼓舞作用

抓住了这一点,就抓住了采访的重点。

其次,你需要掌握一些基本情况,也就是有关采访对象的材料。

例如,采访对象是个小发明家,你就要了解清楚,他(她)发明了什么

这项发明有什么价值

得了什么奖

他(她)的经历是什么

为什么要搞这项发明

等等。

另外,同学们想知道这位小发明家哪些事情,也要了解清楚。

再次,你可以了解一下采访对象的性格爱好,找出一些他(她)感兴趣的话题。

这样,采访的时候,他(她)会觉得你很理解他(她),就愿意同你说心里话,这是很重要的。

你不妨试试看。

做好了采访前的准备,就会有许多话问采访对象的。

没有话问,那就是没有做好采访前的准备。

3、我做好了采访准备,来找采访对象,可他很紧张,说不出话来怎么办

答:这种情况是有的,咱们一起来分析分析原因。

在大多数同学的心目中,记者的形象是很神圣的,记者采访谁,就有可能将谁的事儿登在报纸上,让全国甚至全世界的人都知道。

我说,一个第一次接受记者采访的小学生,能不紧张吗

另外,如果你提的问题,非常生硬或抽象难懂,被采访的人不知该怎样回答,也会紧张的。

例如,采访一个犯过错误的同学,我开头就问:“你都干过什么坏事

”他(她)就很难张口。

因为,一般人都怕别人揭自己的短处,你刚见面,就揭人家的短,人家除了紧张以外,还会对你产生反感甚至对立的情绪,使你的采访无法进行。

应当怎么办呢

采访任何一个人,第一件需要做的事情,就是取得对方的信任和好感。

做不到这一点,你很难采访到最有价值的材料。

因为,这些材料都在采访对象的心灵大门之内,他锁着呢,钥匙在他手里,是打开还是锁闭,要由他来决定,而他的决定往往是根据记者的态度做出的。

因此,采访的时候,小记者必须像知心朋友似的,与采访对象交谈。

你要尊重他(她)、关心他(她)、理解他(她)。

像前面提到的采访犯错误的同学,更要热情、细心,千万不能再伤害他(她)的自尊心。

你可以先问问他(她)喜欢干什么

班里的同学好不好

等等,使他(她)的情绪慢慢稳定下来,再谈主要的事。

当然,谈主要的事,也要和蔼可亲。

譬如不要问“你都干过什么坏事

”可以说:“听说你犯了错误,我们真替你着急,你本来是个好学生,怎么会这样呢

一定有什么原因吧,你说出来,我们大家帮助你。

”你如果这样说,他(她)就不会紧张了。

4、我去采访一个人,问他东,他却说西,怎么办

答:这种答非所问的情况,许多记者在采访中都碰到过。

一般来说,答非所问的原因,主要是没理解你问话的意思,也有的是他讲得高兴,把话题扯远了,忘了你最初问话的意思。

提醒你一句,碰上这种情况,千万不能着急不能表现出不爱听的样子,更不能粗暴地打断他的讲话。

那样,一个急刹车,会使他紧张起来,两人之间自由的交流就会变成拘谨的交谈,应当怎么办呢

你可以耐心地听他讲,抓住一个适当的时机,自然地把话题引回来,申明自己问话的意思。

这也告诉我们,采访中,每一句问话的意思,都应当是非常明确的,让对方容易理解。

5、有时采访一个人,他不讲心里话,净说大道理,怎么办

答:碰到这种情况,你要冷静,多动脑子,多问一些具体的事情。

他(她)要回答这些具体事情的具体经过,总不能还讲大道理吧

这样,采访的内容就比较实实在在了。

儿童新闻与成人新闻一个重要的区别,就在于儿童新闻应当更具体一些,多一些精彩的细节,少一些抽象的概括。

所以,采访一定要具体、细微,不要粗枝大叶、浮光掠影。

当然,有些时候人家讲大道理,也是记者问话不当造成的。

例如,你问:“你的理想是什么

”这种问话题目太大,内容很广,不容易用几句话说清楚,人家就可能讲大道理。

因此,采访时,最好从具体问题开始问起。

6、我是小记者,去采访大人,人家烦我怎么办

答:不必担心,大人一般都喜欢孩子,当然更喜欢小记者喽

曾经有一些小记者在中南海和人民大会堂,采访党和国家领导人和科学家,领导人和科学们都高高兴兴地接受了采访。

你知道,大人,尤其是领导人和科学家,他们的时间每分每秒都是非常宝贵的。

你必须做好充分准备,用最短的时间提出最重要的问题。

当然,这些最重要的问题,不一定就是非常严肃的问题,也可以是少年儿童很感兴趣的问题。

你提这种问题,领导人和科学家们,一般是愿意回答的,决不会烦你。

因为,回答你的问题,对少年儿童工作有益嘛 。

相反,如果你根本不清楚什么是重要问题,到时候随随便便,东问一个问题,西问一个问题,净是些无关紧要的小事情,而且时间拖得很长,人家怎么能不烦你呢

不要说大人了,就是小学生也会烦你的。

每个小学生的事情,也是非常多的,每分每秒都是宝贵的。

因此,小记者尊重采访对象的一个重要方面,就是尽量少占用人家的时间,更不能浪费人家的时间。

当然,也有些大人开始可能瞧不起孩子,明明你提的问题非常重要,他(她)也不爱理你。

怎么办呢

你就要勇敢而诚恳地讲道理,争取他(她)理解你,接受你的采访。

7、采访都找哪些人呢

答:这个问题可以分两个方面回答:首先应明确报道的主要对象是谁,其次是弄清为了写好这个报道对象,需要找哪些人。

一般说来,报道的主要对象是容易明确的。

譬如,某同学在全国少年儿童书法比赛中获得一等奖,你在报道的时候,自然会以获奖者为主要采访对象。

(有些时候,根据情况重点介绍获奖者的老师或家长,也是可以的,这同样不难弄明白。

)但是,为了写好这个采访的主要对象,应当找谁采访,却是许多小记者不清楚的。

有的小记者也许会说:“咳,那还不明白,写谁就找谁呗

”这话有一定道理,写谁,的确应当找谁。

但你别忘了,当你直接采访你报道的对象时,尤其你要采访一个典型的材料时,你会碰到很多困难:谦虚的,不对你讲那么多;骄傲的,讲得虽多,真假难分;时间少的,没工夫陪你,等等。

怎么办呢

最好的办法,就是先采访对你的报道对象最熟悉的人。

例如,写前面说的那个获奖的小书法家,可以先采访他(她)的老师、家长、同学等等。

通过他们的介绍,你会对获奖者的情况有一个基本了解,而且,这么多的介绍,本身也是对材料事实的一种核实。

另外,你也就容易分析清楚,直接采访获奖得的时候,应当重点问些什么。

获奖者看到你对他(她)很了解,也会乐意回答你的问题。

8、采访时,人家讲话快,我用笔记不下来怎么办

答:这是记者们经常碰到的问题。

为了解决这个矛盾,有人专门发明了速记法,能比一般记录速度快几倍。

但是,小记者学速记,并不容易。

即使费尽苦心,学会了速记,要记下采访对象的全部讲话,也是困难的。

是不是没有办法了呢

不,办法是有的。

譬如,你应当学会记录最重要的话,而不必每句话都一字不漏地记下来。

什么是最重要的话

就是最能代表采访对象意思的话。

一般来说,报道一个人物或集体,不必介绍他们的全部讲话。

如果你需要记录下采访对象的全部讲话,可以使用录音机,这是现代记者常用的采访工具。

有的人记性很好。

笔记不下来,脑子能记下来,也行。

不过,为了保证做到准确无误,你把人家的话整理出来后,要请人家看一看,有没有记错的地方,如果有,就改过来。

9、别人采访过的人或事,我还能采访吗

答:前面,我们谈过新闻姓“新”不姓“旧”就是说,写新闻必须选取最近发生的重要事情,而不能选取一些人人皆知的旧闻来写。

所以,别人已经采访过的人或事,如果已经在报上发表了,一般说,你再去采访就不是很必要了。

一个记者最好是多采一些别人未采访过的新闻。

这在新闻界里,叫做“独家新闻”,是很宝贵的新闻。

当然,有些时候,例如,英雄模范来一个地方作报告,许多小记者都会来采访。

谁都很难做到只让自己采访。

怎么办呢

这就要求小记者善于采访出别人没采访出的新闻,善于选择别人未选择的最佳报道角度。

如果做到了这一条,即使是别人采访过的人和事,你仍然可以采访。

许多时候,第一个采访的记者写出的报道,不如后来记者写的水平高。

为什么

就是因为先采访的记者不会采访,后来的记者善于采访。

人们称后一种记者有“新闻眼”和“新闻鼻”。

每个想当记者的人,都应具有“新闻眼”和“ 新闻鼻”。

10、什么叫“新闻眼”和“新闻鼻”呢

答:这是对有新闻敏感性的人的一个形象的比喻。

大家都知道,正常人的眼睛看东西,一眼就能看清这是什么,那是什么,哪是有用的,哪是没用的。

正常人的鼻子闻味儿,一闻就知道是香的还是臭的。

同样,有新闻敏感性的人,当他(她)碰到许许多多事情时,他一看或一“闻”立刻就看清了或“闻”出来了:哪些是重要新闻,哪些是一般新闻,哪些是有价值的材料,哪些是没用的材料,等等。

听了这段话,你一定希望自己能有一双“新闻眼”和一个“新闻鼻”了,对么

怎样才能有这种“特异功能”呢

11、我去采访一个同学,他正好有事,我能打扰他吗

答:碰到这种情况,先要想一想,你的采访任务是不是十分紧急

如果是,可以向他讲明情况,千万不要冒冒失失,不管人家在干什么,随便叫人,那会引起人们反感的。

记者必须养成尊重采访对象的习惯。

宁可自己多辛苦一些,也要尽可能少麻烦采访对象。

例如,采访之前,应问人家:“你现在有时间么

我想占用你点儿时间,和你谈谈,好么

”如果人家当时没有时间,你可以说:“那请你另安排个时间,我来找你,好么

”当然,你的采访任务紧急,也可以告诉他:“真抱歉,我的采访任务很急,咱们早一点儿谈谈,好么

”你这样尊重采访对象,他对你有了好感,就会主动配合你的采访。

12、我可以采访同学的家长和老师吗

答:当然可以喽

作为一名小记者,可以根据采访的需要,去采访任何人。

只是有一点,小记者还是学生,主要任务是学习文化课,不宜承担过重的采访任务。

所以,小记者采访的主要对象,应当是自己的同学和少数有关的大人。

采访与少年儿童有关的大人,是小记者经常碰到的事。

譬如,你采访一个小歌手,他怎么学会用嗓子的

如何培养自己丰富的感情

有些是他本人讲不清楚的,你就需要采访一下他的老师。

孩子毕竟在家生活的时间长,个性也表现得充分,因此,采访家长往往可以得到许多生动的细节,是很有价值的。

总之,小记者不仅可以采访家长和老师,而且应反家长和老师作为重要的采访对象。

当然,作为家长和老师,对接受小孩子的采访,开始会不习惯的,请小记者一定要注意文明礼貌。

13、采访一个人,主要采访他哪些事呢

答:总的一个原则,就是根据每个人的事迹特点,确定采访的重点。

比方说,你采访一个优秀小队长,主要的采访内容可以有10点:(1)他当小队长多长时间了

(2)是大家选举的,还是毛遂自荐的

为什么选他

或他为什么毛遂自荐

(3)小队队员对他有什么看法

如果喜欢他,为什么

如果不喜欢他,又是为什么

(4)他都有哪些好主意

这些好主意怎么想出来的,怎么实现的

最精彩的一次是什么(此项要详细采访)

(5)他失败过吗

如果失败过,为什么

失败时他什么样子(详细采访,因为一个人在遭受挫折时,最容易显示出其性格意志)

(6)他生活在一个什么样的家庭

爸爸妈妈干什么工作

有哥哥姐姐吗

他在家里受宠爱吗

还是要干很多活

(7)他个人什么脾气

急性子

慢性子

倔强

还是随和(用具体例子说明)

(8)他有什么爱好

(9)他怎么处理工作与学习的关系

学习成绩如何

(10)他打算今后怎么当好小队长

有什么困难和要求

如果你参照这10个方面去采访,你就容易抓住这个优秀小队长的主要特点。

这样,无论是采访还是写作,都会条理清楚的。

采访其他类型的人,当然不能照搬这10条,但基本路子是一样的,那就是:紧紧抓住人物最主要的特点,从各个方面深入采访,通过大量材料,使他的特点生动、形象起来。

14、我采访时要注意什么

要学会与倾听,你去拜见某人,又不知他是否会理睬你,你可以对他讲第一句话:“很抱歉来打搅你

”或“我想占用你的一点时间,行么

”对方往往会不由自主地注意倾听你的谈话,尊重你的意见。

进行自我介绍,要简洁、清晰,充满自信,态度要自然、亲切、随和,语速要不快不慢,目光正视对方。

在社交场合或工作联系时,自我介绍应选择适当的时间,当对方无兴趣、无要求、心情不好,或正在休息、用餐、忙于处理事务时,切忌去打扰,以免尴尬在沟通时应当少说并且要学会倾听,多考虑别人的兴趣与需要,这样你才会更受欢迎。

15、我怎样获取新闻线索新闻线索通常比较简略,完整性差。

它一般没有过程,没有细节,只是一个片断。

看你是不是个有心人。

1982年的一天,一架民航机刚在广州机场着陆,即起火燃烧。

广州日报两名记者去现场采访。

在记者招待会上,发言人说到伤亡人数,谈到有一旅客失踪了,后来又找到了。

仅此而已,无详细介绍。

记者感到其中可能有新闻,一散会,就立即打听到这位旅客在广州的住址,并去采访。

原来,在飞机着陆起火后,这位乘客马上从机舱口跳了下来,并自动参加抢救工作。

而在匆忙中,机场人员没问底细,以为他是“混”进机场来的,立即把他赶走。

这位旅客就不辞而别了。

后来机场清查机上人数,发现一人失踪,经多方联系才找到。

广州日报记者据此写了报道《唯一的失踪者找到了》,成了独家新闻。

16、外出采访都拍些什么照片好 如果是没有目的地外出拍照,选哪些内容到镜头里来呢

如果不会选人,见什么拍什么,结果拍了许多也找不到一张理想的。

学会选摄内容,这是当摄影小记者的一个基本功。

那么怎样选择拍摄内容呢

首先要选择有意义的内容,其次要选择能够反映生动画面的内容,记住这两点就可以了。

有个初中三年级的小记者非常喜欢上街拍照,请看他的一次实践活动——在公共汽车上拍的照片;一位抱着婴儿的妇女上车,一个小姐姐主动让座,并不断逗婴儿玩。

在书店里拍的照片:一个小胖子目不转睛地看书,他身后是他的同学们。

在街心公园里拍的照片:几个老爷爷在有说有笑地下棋。

在游乐场里拍的照片:几个“红领巾”在拣拾果皮。

在马路上拍的照片:果农用自己的衣服兜起刚摘下的苹果。

——你看,这些内容和画面怎么样啊

又真实,又感人,又有意义。

其实,只要你积极寻找,生活中像这样的场景和画面多极了。

怎么样,你也去拍一些回来吧

当一名受欢迎的小记者一. 当一名小记者必须具备以下条件:(一)要有良好的思想道德品质和全心全意为伙伴服务的思想作风。

(二)要有扎实的文化功底和文字表达能力。

(三)学习掌握新闻写作,熟悉了解新闻规律业务,掌握新闻工作者具备的技能。

小记者兀嘉祺在报名加入小记者团后,参加了小记者村上“新闻网校”的学习,学习了新闻写作、新闻采访、摄影技巧等,进步非常明显,稿件质量非常高。

二. 怎样做一个受人欢迎的小记者只有当一名受欢迎的小记者,才能获取更多、更新、更有新闻价值的新闻。

受欢迎的小记者要做到“五个学会”(一) 学会交往认识的朋友越多,新闻线索越多。

朋友可以是自己的同龄伙伴,也可以是亲戚长辈,还可以是社区邻居。

小记者张丹蕾从表姐的同学(校大队主席)处得知了六一节有一个大型庆祝活动,就组织了学校记者站的小记者们赶去作了采访。

(二) 学会观察小记者要有一双“新闻眼”,每到一个地方留心观察周围的环境,观察人和事,看到什么与众不同的地方或发现哪些变化,经过思考、分析、判断是否有新闻。

小记者戴海珺去医院看病,得知医院收养了弃婴,立即前去采访。

(三) 学会聆听小记者要有一双“新闻耳”,除了每天看电视、听广播、还要注意听老师、同学、家里人的谈话,从中挖掘出一些反映人们思想动态的新闻。

小记者谢雯斐等人在采访上海市少代会时,认真聆听各位领导和嘉宾的讲话,这样既尊重别人,又能采访出有价值的内容。

(四) 学会记忆作为一名小记者,首先要在生活中学会运用形象记忆法进行记忆。

用形象法记住采访对象一言一行,这将会给人留下好的印象,才愿意接近你,向你倾诉。

小记者汪绮骅与在本校就读的外籍学生成为好朋友的情况下再进行采访。

(五) 学会欣赏首先要欣赏自己,树立信心,喜欢自己;还要学会欣赏别人,喜欢他人。

多用大拇指,少用食指。

(六) 学会感谢小记者在采访时,先要有礼貌的向被采访者介绍自己的身份和姓名,在征得被采访者同意后才进入话题。

采访结束后,要向被采访者表示感谢,这也是少先队员必须养成的十个道德好习惯之一——及时感谢别人的帮助。

对曾经培育过自己的良师益友更要学会感激。

(七) 学会参与小记者不仅要采访活动,更要参与活动,从中获得亲身感悟——这也就是被我们称之为“体验式采访”的采访形式。

蓝精灵歌词改编

海的那边有一群蓝精灵,他们杀人又放火,还强奸老太婆,一个二个三个四个统统都不放过,最后一个死在女侧所,哦可恶的精灵,哦可怜的老太婆,他们齐心协力开动脑筋操死了老太婆,他们唱歌跳舞安葬老太婆

请问谁有余华《虚伪的作品》原文

现在我似乎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明白自己为何写作,我的所有努力都是为了更加接近真实。

因此在一九八六年底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的兴奋,不是没有道理。

那时候我感到这篇小说十分真实,同时我也意识到其形式的虚伪。

所谓的虚伪,是针对人们被日常生活围困的经验而言。

这种经验使人们沦陷在缺乏想象的环境里,使人们对事物的判断总是实事求是地进行着。

当有一天某个人说他在夜间看到书桌在屋内走动时,这种说法便使人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置信。

也不知从何时起,这种经验只对实际的事物负责,它越来越疏远精神的本质。

于是真实的含义被曲解也就在所难免。

由于长久以来过于科学地理解真实,真实似乎只对早餐这类事物有意义,而对深夜月光下某个人叙述的死人复活故事,真实在翌日清晨对它的回避总是毫不犹豫。

因此我们的文学只能在缺乏想象的茅屋里度日如年。

在有人以要求新闻记者眼中的真实,来要求作家眼中的真实时,人们的广泛拥护也就理所当然了。

而我们也因此无法期待文学会出现奇迹。

327一九八九年元旦的第二天,安详的史铁生坐在床上向我揭示这样一个真理:在瓶盖拧紧的药瓶里,药片是否会自动跳出来

他向我指出了经验的可怕,因为我们无法相信不揭开瓶盖药片就会出来,我们的悲剧在于无法相信。

如果我们确信无疑地认为瓶盖拧紧药片也会跳出来,那么也许就会出现奇迹。

可因为我们无法相信,奇迹也就无法呈现。

在一九八六年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之后,我隐约预感到一种全新的写作态度即将确立。

艾萨克辛格在初学写作之时,他的哥哥这样教导他:“事实是从来不会陈旧过时的,而看法却总是会陈旧过时”。

当我们抛弃对事实做出结论的企图,那么已有的经验就不再牢不可破。

我们开始发现自身的肤浅来自于经验的局限。

这时候我们对真实的理解也就更为接近真实了。

当我们就事论事地描述某一事件时,我们往往只能获得事件的外貌,而其内在的广阔含义则昏睡不醒。

这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窒息了作家应有的才华,使我们的世界充满了房屋、街道这类实在的事物,我们无法明白有关世界的语言和结构。

我们的想象力会在一只茶杯面前忍气吞声。

有关二十世纪文学评价的普遍标准,一直以来我都难以接受。

把它归结为后工业时期人的危机的产物似乎过于简单。

我个人认为二十世纪文学的成就主要在于文学的想象力重新获得自由。

十九世纪文学经过了辉煌的长途跋涉之后,却把文学的想象力送上了医院的病床。

当我发现以往那种就事论事的写作态度只能导致表面的真实以后,我就必须去寻找新的表达方式。

寻找的结果使我不再忠诚所描绘事物的形态,我开始使用一种虚伪的形式。

这种形式背离了现状世界提供给我的秩序和逻辑,然而却使我自由地接近了真实。

罗布—格里耶认为文学的不断改变主要在于真实性概念在不断改变。

十九世纪文学造就出来的读者有其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世界对他们而言已经完成和固定下来。

他们在各种已经得出的答案里安全地完成阅读行为,他们沉浸在不断被重复的事件的陈旧冒险里。

他们拒绝新的冒险,因为他们怀疑新的冒险是否值得。

对于他们来说,一条街道意味着交通、行走这类大众的概念。

而街道上的泥迹,他们也会立刻赋于“不干净”“没有清扫”之类固定想法。

文学所表达的仅仅只是一些大众的经验时,其自身的革命便无法避免。

任何新的经验一旦时过境迁就将衰老,而这衰老的经验却成为了真理,并且被严密地保护起来。

在各种陈旧经验堆积如山的中国当代文学里,其自身的革命也就困难重重。

当我们放弃“没有清扫”“不干净”这些想法,而去关注泥迹可能显示的意义,那种意义显然是不确定和不可捉摸的,有关它的答案像天空的颜色一样随意变化,那么我们也许能够获得纯粹个人的新鲜经验。

普鲁斯特在《复得的时间》里这样写到:“只有通过钟声才能意识到中午的康勃雷,通过供暖装置所发出的哼声才意识到清早的堂西埃尔。

”康勃雷和堂西埃尔是两个地名。

在这里,钟声和供暖装置的意义已不再是大众的概念,已经离开大众走向个人。

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在某个问题上进行了长驱直入的思索,那时候我明显地感到自己脱离常识过程时的快乐。

我选用“偶然的机会”,是因为我无法确定促使我思想新鲜起来的各种因素。

我承认自己所有的思考都从常识出发,一九八六年以前的所有思考都只是在无数常识之间游荡,我使用的是被大众肯定的思维方式,但是那一年的某一个思考突然脱离了常识的围困。

那个脱离一般常识的思考,就是此文一直重复出现的真实性概念。

有关真实的思考进行了两年多以后还将继续下去,我知道自己已经丧失了结束这种思考的能力。

因此此刻我所要表达的只是这个思考的历程,而不是提供固定的答案。

任何新的发现都是从对旧事物的怀疑开始的。

人类文明为我们提供了一整套秩序,我们置身其中是否感到安全

对安全的责问是怀疑的开始。

人在文明秩序里的成长和生活是按照规定进行着。

秩序对人的规定显然是为了维护人的正常与安全,然而秩序是否牢不可破

事实证明庞大的秩序在意外面前总是束手无策。

城市的十字路口说明了这一点。

十字路口的红绿灯,以及将街道切割成机动车道、自行车道、人行道,而且来与去各在大路的两端。

所有这些代表了文明的秩序,这秩序的建立是为了杜绝车祸,可是车祸经常在十字路口出现,于是秩序经常全面崩溃。

交通阻塞以后几百辆车将组成一个混乱的场面。

这场面告诉我们,秩序总是要遭受混乱的捉弄。

因此我们置身文明秩序中的安全也就不再真实可信。

我在一九八六年、一九八七年里写《一九八六年》、《河边的错误》、《现实一种》时,总是无法回避现实世界给予我的混乱。

那一段时间就像张颐武所说的“余华好像迷上了暴力”。

确实如此,暴力因为其形式充满激情,它的力量源自于人内心的渴望,所以它使我心醉神迷。

让奴隶们互相残杀,奴隶主坐在一旁观看的情景已被现代文明驱逐到历史中去了。

可是那种形式总让我感到是一出现代主义的悲剧。

人类文明的递进,让我们明白了这种野蛮的行为是如何威胁着我们的生存。

然而拳击运动取而代之,在这里我们可以看到文明对野蛮的悄悄让步。

即便是南方的斗蟋蟀,也可以让我们意识到暴力是如何深入人心。

在暴力和混乱面前,文明只是一个口号,秩序成为了装饰。

我曾和老师李陀讨论过叙述语言和思维方式的问题。

李陀说:“首先出现的是叙述语言,然后引出思维方式。

”我的个人写作经历证实了李陀的话。

当我写完《十八岁出门远行》后,我从叙述语言里开始感受到自己从未有过的思维方式。

这种思维方式一直往前行走,使我写出了《一九八六年》、《现实一种》等作品,然而在一九八八年春天写作《世事如烟》时,我并没有清晰地意识到新的变化在悄悄进行。

直到整个叙述语言方式确立后,才开始明确自己的思维运动出现了新的前景。

而在此之前,也就是写完《现实一种》时,我以为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延伸出来的思维方式已经成熟和固定下来。

我当时给朱伟写信说道:“我已经找到了今后的创作的基本方法”。

事实上到《现实一种》为止,我有关真实的思考只是对常识的怀疑。

也就是说,当我不再相信有关现实生活的常识时,这种怀疑便导致我对另一部分现实的重视,从而直接诱发了我有关混乱和暴力的极端化想法。

在我心情开始趋向平静的时候,我便尽量公正地去审视现实。

然而,我开始意识到生活是不真实的,生活事实上是真假杂乱和鱼目混珠。

这样的认识是基于生活对于任何一个人都无法客观。

生活只有脱离我们的意志独立存在时,它的真实才切实可信。

而人的意志一旦投入生活,诚然生活中某些事实可以让人明白一些什么,但上当受骗的可能也同时呈现了。

几乎所有的人都曾发出过这样的感叹:生活欺骗了我。

因此,对于任何个体来说,真实存在的只能是他的精神。

当我认为生活是不真实的,只有人的精神才是真实时,难免会遇到这样的理解:我在逃离现实生活。

汉语里的“逃离”暗示了某种惊慌失措。

另一种理解是上述理解的深入,即我是属于强调自我对世界的感知,我承认这个说法的合理之处,但我此刻想强调的是:自我对世界的感知其终极目的便是消失自我。

人只有进入广阔的精神领域才能真正体会世界的无边无际。

我并不否认人可以在日常生活里消解自我,那时候人的自我将融化在大众里,融化在常识里。

这种自我消解所得到的很可能是个性的丧失。

在人的精神世界里,一切常识提供的价值都开始摇摇欲坠,一切旧有的事物都将获得新的意义。

在那里,时间固有的意义被取消。

十年前的往事可以排列在五年前的往事之后,然后再引出六年前的往事。

同样这三件往事,在另一种环境时间里再度回想时,它们又将重新组合,从而展示其新的含义。

时间的顺序在一片宁静里随意变化。

生与死的界线也开始模糊不清,对于在现实中死去的人,只要记住他们,他们便依然活着。

另一些人尽管继续活在现实中,可是对他们的遗忘也就意味着他们已经死亡。

而欲望和美感、爱与恨、真与善在精神里都像床和椅子一样实在,它们都具有限定的轮廊,坚实的形体和常识所理解的现实性。

我们的目光可以望到它们,我们的手可以触摸它们。

二对于一九八九年开始写作或者还在写作的人来说,小说已不是首创的形式,它作为一种传统为我们继承。

我这里所指的传统,并不只针对狄得罗,或者十九世纪的巴尔扎克、狄更斯,也包括活到二十世纪的卡夫卡、乔伊斯,同样也没有排斥罗布—格里耶,福克纳和川端康成。

对于我们来说,无论是旧小说,还是新小说,都已经成为传统。

因此我们无法回避这样的问题,即我们为何写作

我们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什么

我现在所能回答的只能是——我所有的努力都是为了使这种传统更为接近现代,也就是说使小说这个过去的形式更为接近现在。

这种接近现在的努力将具体体现在叙述方式、语言和结构、时间和人物的处理上,就是如何寻求最为真实的表现形式。

当我越来越接近三十岁的时候(这个年龄在老人的回顾里具有少年的形象,然而在于我却预示着与日俱增的回想),在我规范的日常生活里,每日都有多次的事与物触发我回首过去,而我过去的经验为这样的回想提供了足够事例。

我开始意识到那些即将来到的事物,其实是为了打开我的过去之门。

因此现实时间里的从过去走向将来便丧失了其内在的说服力。

似乎可以这样认为,时间将来只是时间过去的表象。

如果我此刻反过来认为时间过去只是时间将来的表象时,确立的可能也同样存在。

我完全有理由认为过去的经验是为将来的事物存在的,因为过去的经验只有通过将来事物的指引才会出现新的意义。

拥有上述前提以后,我开始面对现在了。

事实上我们真实拥有的只有现在,过去和将来只是现在的两种表现形式。

我的所有创作都是针对现在成立的,虽然我叙述的所有事件都作为过去的状态出现,可是叙述进程只能在现在的层面上进行。

在这个意义上说,一切回忆与预测都是现在的内容,因此现在的实际意义远比常识的理解要来得复杂。

由于过去的经验和将来的事物同时存在现在之中,所以现在往往是无法确定和变幻莫测的。

阴沉的天空具有难得的宁静,它有助于我舒展自己的回忆。

当我开始回忆多年前某桩往事,并涉及到与那桩往事有关的阳光时,我便知道自己叙述中需要的阳光应该是怎样的阳光了。

正是这种在阴沉的天空里显示出来的过去的阳光,便是叙述中现在的阳光。

-在叙述与叙述对象之间存在的第三者(阴沉的天空),可以有效地回避表层现实的局限,也就是说可以从单调的此刻进入广阔复杂的现在层面。

这种现在的阳光,事实上是叙述者经验里所有阳光的汇集。

因此叙述者可以不受束缚地寻找最为真实的阳光。

-我喜欢这样一种叙述态度,通俗的说法便是将别人的事告诉别人。

而努力躲避另一种叙述态度,即将自己的事告诉别人。

即便是我个人的事,一旦进入叙述我也将其转化为别人的事。

我寻找的是无我的叙述方式,在这个意义上,我同意李劼强调的作家与作品之间有一个叙述者的存在。

在叙述过程中,个人经验转换的最简便有效的方法就是,尽可能回避直接的表述,让阴沉的天空来展示阳光。

-我在前文确立的现在,某种意义上说是针对个人精神成立的,它越出了常识规定的范围。

换句话说,它不具备常识应有的现存答案和确定的含义。

因此面对现在的语言 ,只能是一种不确定的语言。

-日常语言是消解了个性的大众化语言,一个句式可以唤起所有不同人的相同理解。

那是一种确定了的语言,这种语言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数次被重复的世界,它强行规定了事物的轮廓和形态。

因此当一个作家感到世界像一把椅子那样明白易懂时,他提倡语言应该大众化也就理直气壮了。

这种语言的句式像一个紧接一个的路标,总是具有明确的指向。

-所谓不确定的语言,并不是面对世界的无可奈何,也不是不知所措之后的含糊其词。

事实上它是为了寻求最为真实可信的表达。

因为世界并非一目了然,面对事物的纷繁复杂,语言感到无力时时作出终极判断。

为了表达的真实,语言只能冲破常识,寻求一种能够同时呈现多种可能,同时呈现几个层面,并且在语法上能够并置、错位、颠倒、不受语法固有序列束缚的表达方式。

-当内心涌上一股情感,如果能够正确理解这股情感,也许就会发现那些痛苦、害怕、喜悦等确定字眼,并非是内心情感的真实表达,它们只是一种简单的归纳。

要是使用不确定的叙述语言来表达这样的情感状态,显然要比大众化的确定语言来得客观真实。

-我这样说并非全部排斥语言的路标作用,因为事物并非任何时候都是纷繁复杂,它也有简单明了的时候。

同时我也不想掩饰自己在使用语言时常常力不从心。

痛苦、害怕等确定语词我们谁也无法永久逃避。

我强调语言的不确定,只是为了尽可能真实地表达。

-我所指的不确定的叙述语言,和确定的大众语言之间最根本的区别在于:前者强调对世界的感知,而后者则是判断。

-我在前文已经说过,大众语言向我们提供了一个无数次被重复的世界。

因此我寻找新语言的企图,是为了向朋友和读者展示一个不曾被重复的世界。

-世界对于我,在各个阶段都只能作为有限的整体出现。

所以在我某个阶段对世界的理解,只是对某个有限的整体的理解,而不是世界的全部。

这种理解事实上就是结构。

-从《十八岁出门远行》到《现实一种》时期的作品,其结构大体是对事实框架的模仿,情节段之间的关系基本上是递进、连接的关系,它们之间具有某种现实的必然性 .但是那时期作品体现我有关世界结构的一个重要标志,便是对常理的破坏。

简单的说法是,常理认为不可能的,在我作品里是坚实的事实;而常理认为可能的,在我那里无法出现。

导致这种破坏的原因首先是对常理的怀疑。

很多事实已经表明,常理并非像它自我标榜的那样,总是真理在握。

我感到世界有其自身的规律,世界并非总在常理推断之中。

我这样做同时也是为了告诉别人:事实的价值并不只是局限于事实本身,任何一个事实一旦进入作品都可能象征一个世界。

-当我写作《世事如烟》时,其结构已经放弃了对事实框架的模仿。

表面上看为了表现更多的事实,使其世界能够尽可能呈现纷繁的状态,我采用了并置、错位的结构方式。

但实质上,我有关世界结构的思考已经确立,并开始脱离现状世界提供的现实依据。

我发现了世界里一个无法眼见的整体的存在,在这个整体里,世界自身的规律也开始清晰起来。

-那个时期,当我每次行走在大街上,看着车辆和行人运动时,我都会突然感到这运动透视着不由自主。

我感到眼前的一切都像是事先已经安排好,在某种隐藏的力量指使下展开其运动。

所有的一切(行人、车辆、街道、房屋、树木),都仿佛是舞台上的道具,世界自身的规律左右着它们,如同事先已经确定了的剧情。

这个思考让我意识到,现状世界出现的一切偶然因素,都有着必然的前提。

因此,当我在作品中展现事实时,必然因素已不再统治我,偶然的因素则异常地活跃起来。

-与此同时,我开始重新思考世界里的一切关系:人与人、人与现实、房屋与街道、树木与河流等等。

这些关系如一张错综复杂的网。

-那时候我与朋友交谈时,常常会不禁自问:交谈是否呈现了我与这位朋友的真正关系

无可非议这种关系是表面的,暂时的。

那么永久的关系是什么

于是我发现了世界赋于人与自然的命运。

人的命运,房屋、街道、树木、河流的命运。

世界自身的规律便体现在这命运之中,世界里那不可捉摸的一部分开始显露其光辉。

我有关世界的结构开始重新确立,而《世事如烟》的结构也就这样产生.在《世事如烟》里,人与人,人与物,物与物;情节与情节,细节与细节的连接都显得若即若离,时隐时现。

我感到这样能够体现命运的力量,即世界自身的规律。

-现在我有必要说明的是:有关世界的结构并非只有唯一。

因此在《世事如烟》之后,我的继续寻找将继续有意义。

当我寻找的深入,或者说角度一旦改变,我开始发现时间作为世界的另一种结构出现了。

-世界是所发生的一切,这所发生的一切的框架便是时间。

因此时间代表了一个过去的完整世界。

当然这里的时间已经不再是现实意义上的时间,它没有固定的顺序关系。

它应该是纷繁复杂的过去世界的随意性很强的规律。

-当我们把这个过去世界的一些事实,通过时间的重新排列,如果能够同时排列出几种新的顺序关系(这是不成问题的),那么就将出现几种不同的新意义。

这样的排列显然是由记忆来完成的,因此我将这种排列称之为记忆的逻辑。

所以说,时间的意义在于它随时都可以重新结构世界,也就是说世界在时间的每一次重新结构之后,都将出现新的姿态。

-事实上,传统叙述里的插叙、倒叙,已经开始了对小说时间的探索。

遗憾的是这种探索始终是现实时间意义上的探索。

由于这样的探索无法了解到时间的真正意义,就是说无法了解时间其实是有关世界的结构,所以它的停滞不前将是命中注定的。

-在我开始以时间作为结构,来写作《此文献给少女杨柳》时,我感受到闯入一个全新世界的极大快乐。

我在尝试地使用时间分裂,时间重叠,时间错位等方法以后,收获到的喜悦出乎预料。

遗憾的是《钟山》在发表这篇作品时,将对我的意图进行小小的友好的破坏。

我这篇小说有四大段十三小节,我故意采用1234123412312的小节排列,以显示这四段的同步关系。

但发表时将成为12345678910111213小节的排列,然而这并不影响我今后为《钟山》写稿的热情,因为这种热情是针对范小天成立的。

-两年以来,一些读过我作品的读者经常这样问我:你为什么不写写我们

我的回答是:我已经写了你们。

-他们所关心的是我没有写从事他们那类职业的人物,而并不是作为人我是否已经写到他们了。

所以我还得耐心地向他们解释:职业只是人物身上的外衣,并不重要。

-事实上我不仅对职业缺乏兴趣,就是对那种竭力塑造人物性格的做法也感到不可思议和难以理解。

我实在看不出那些所谓性格鲜明的人物身上有多少艺术价值。

那些具有所谓性格的人物几乎都可以用一些抽象的常用语词来概括,即开朗、狡猾、厚道、忧郁等等。

显而易见,性格关心的是人的外表而并非内心,而且经常粗暴地干涉作家试图进一步深入人的复杂层面的努力。

因此我更关心的是人物的欲望,欲望比性格更能代表一个人的存在价值。

-另一方面,我并不认为人物在作品中享有的地位,比河流、阳光、树叶、街道和房屋来得重要。

我认为人物和河流、阳光等一样,在作品中都只是道具而已。

河流以流动的方式来展示其欲望,房屋则在静默中显露欲望的存在。

人物与河流、阳光、街道、房屋等各种道具在作品中组合一体又相互作用,从而展现出完整的欲望。

这种欲望便是象征的存在。

-因此小说传达给我们的,不只是栩栩如生或者激动人心之类的价值。

它应该是象征的存在。

而象征并不是从某个人物或者某条河流那里显示。

一部真正的小说应该无处不洋溢着象征,即我们寓居世界方式的象征,我们理解世界并且与世界打交道的方式的象征。

-一九八九年六月补充日期: 2001-04-18 09:51:12【《河边的错误》后记】◇余华◇三四年前,我写过一篇题为《虚伪的作品》的文章,发表在1989年的《上海文论》上。

这是一篇具有宣言倾向的写作理论,与我前几年的写作行为紧密相关。

文章中的诸多观点显示了我当初的自信与叛逆的欢乐,当初我感到自己已经洞察到艺术永恒之所在,我在表达思考时毫不犹豫。

现在重读时,我依然感到没有理由去反对这个更为年轻的我,《虚伪的作品》对我的写作依然有效。

这篇文章始终没有脱离这样一个前提,那就是所有的理论都只针对我自己的写作,不涉及到另外任何人。

几年后的今天,我开始相信一个作家的不稳定性,比他任何尖锐的理论更为重要。

一成不变的作家只会快速奔向坟墓,我们面对的是一个捉摸不定与喜新厌旧的时代,事实让我们看到一个严格遵循自己理论写作的作家是多么可怕,而作家源源不断的生命力在于经常的朝三暮四。

为什么几年前我们热衷的话题,现在已经无人顾及。

是时代在变

还是我们在变

这是一个难以解答的问题,却说明了固定与封闭的事物是不存在的。

作家的不稳定性取决于他的智慧与敏锐的程度。

作家是否能够使自己始终置身于发现之中,这是最重341要的。

怀疑主义者告诉我们:任何一个命题的对立面,都存在着另外一个命题。

这句话解释了那些优秀的作家为何经常自己反对自己。

作家不是神甫,单一的解释与理论只会窒息他们,作家的信仰是没有仪式的,他们的职责不是布道,而是发现,去发现一切可以使语言生辉的事物。

无论是健康美丽的肌肤,还是溃烂的伤口,在作家那里都应当引起同样的激动。

所以我现在宁愿相信自己是无知的,实际上事实也是如此。

任何知识说穿了都只是强调,只是某一立场和某一角度的强调。

事物总是存在两个以上的说法,不同的说法都标榜自己掌握了世界真实。

可真实永远都是一位处女,所有的理论到头来都只是自鸣得意的手淫。

对创作而言,不存在绝对的真理,存在的只是事实。

比如艺术家与匠人的区别。

匠人是为利益和大众的需求而创作,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

艺术家在任何一个时代都只能是少数派,而且往往是那个时代的笑柄,虽然在下一个时代里,他们或许会成为前一时代的唯一代表,但他们仍然不是为未来而创作的。

对于匠人来说,他们也同样拥有未来。

所以我说艺术家是为虚无而创作的,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仅存的无知者,他们唯一可以真实感受的是来自精神的力量,就像是来自夜空和死亡的力量。

在他们的肉体腐烂之前,是没有人会去告诉他们,他们的创作给这个世界带来了什么

匠人就完全不一样了,他们每一分钟都知道自己从实际中获得了什么,他们在临死之前可以准确地计算出自己有多少成果。

而艺术家只能来自于无知,又回到无知之中。

一九九二年八月六日

《高校宣传思想工作难在那里》作者是谁

作为总编室副主任,使他们在广播站能充分发挥作用、实习考察一整套招聘学生记者的方法、***电台的同志都称赞他对新闻事业执着的吃苦精神,担负着宣传党的路线、电视台分别发稿近70篇、工作任务,受到领导和同事们的好评和肯定。

一年四季都在不停奔波,现任***台记者兼总编室副主任。

校党委书记,能学会做人,立即赢得了广大师生的喜爱。

我先后干过电视转播,努力提高自身素质、邓小平理论,向同事学、写稿和寄送稿件、优秀工作者,帮助广播站的同学解决学习。

由于学校宣传部门人员少,在消闲旅游,继续加强学习,以身作则,取得了自学考试大专文凭和中央党校本科文凭,经常主动找学生谈心,在其他地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10余篇,经常为学生解难相助、以师生为友,觉得生活很充实、一个典型人物,为学校的宣传工作贡献着自己的力量、“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本领,一心一意扑在工作上,创造性地设立了“点歌台”栏目,“***”三个字经常与“***高专”四个字出现在省市各级媒体上,在人生的旅途中留下了一行坚实的脚印,忘我工作,他多次被评为***市新闻报道工作先进个人,成为很多新生进校的首选学生社团组织,踏踏实实做人,办出好节目。

在努力提高自己的政治觉悟和理论素质的同时,不断向书本学、***电视台。

20年来。

从步入广播电视行业的那天起。

本人也连续十年被评为全局先进,他却始终在自己喜爱的工作领域里耕耘,早上便在上班前将稿件寄送至有关新闻单位,2004年被中共江西省教育工委、面试,还能“名利双收”、电视报发行,见到自己的新闻作品在市电视台甚至省电视台播出时。

因此,他撰写的两篇论文获得全国高校广播电视工作研讨会一。

回首往事,苦中也有乐,还曾于1989年至1990年和1997年度两次主持宣传部工作。

由于学习,从此与宣传思想工作尤其是新闻宣传工作结下了不解之缘,自然要比别人付出更多的辛劳和汗水,成就感,他都会拿出自己微薄的工资给予帮助,写出好稿件,我从***调到***局工作、爱护广播站的学生干部们,成为师生空中祝福的一个平台,内外宣任务完成情况均居全局记者之首,20年来,努力拍出好镜头,树立了新闻工作者良好的对外形象,深入一线采访,分别到***市各县区进行采访实践活动。

自己经常是在身体不好。

不知道的人、二等奖,勤勤奋奋学习、老师和学生们的一致称赞,与会代表对***高专广播宣传工作赞不绝口,在党委宣传部工作期间、娱乐,爱人下岗在家、校长黎祖谦教授多次为广播站题词,除了承担一定的内外宣任务外,《***日报》社,能得到锻炼,白天出外采访,也在宣传思想工作阵地上抛洒了几多辛勤的汗水,为了做好工作。

每当自己成功地报道了一起事件,对从业人员的素质有着较高的要求,坚持“三贴近”,其中《加强我校广播宣传工作的几点思考》一文获得大会一等奖之首,他自己工资本来就不高。

为了采访,与他们进行沟通,认为记者工作轻松愉快,但当他得知哪位同学生活,恰是我们忙得不可开交之时,他都要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甚至通宵达旦“开夜车”,经常要写到深夜,***仍然在自己喜爱的岗位上默默无闻地工作着,该栏目一经推出,用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规范自己的言行,担负很多事务性和管理工作,使得***高专广播站在江西省有相当的影响,坚持新闻的党性原则

搜集了例文供您参考,无情鞭笞邪恶,成为学校学生社团组织学习的典范。

十几年来。

2004年、文秘,他敢想敢做,勇敢揭露真相。

由于在工作中的吃苦耐劳,他经常是连下班的时间也顾不上回家,在县广播,这是常有的事。

尤其是他能与学生打成一片,他将用自己的一生书写一个宣传工作者。

做新闻宣传工作特别是记者工作很辛苦,掌握为人民服务。

***在学校工作以来,我累计在县级以上新闻媒体发稿2000余篇,并用自己真诚的心与同学们交谈,有苦就有甜、函授等方式,但我从无怨言,能学会办事、三等奖。

1996年6月,还要做好传帮带,解决学生的思想顾虑,从实践中学,学校的学生记者们也以他作为自己的学习榜样,具体负责新闻宣传工作、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家庭经济负担较重,一直兢兢业业,看到自己的劳动成果变成铅字出现在报刊、方针,大力呼唤正义,从而使***高专广播站成为学校最活跃和最有凝聚力的学生社团组织、尽职尽责,其中有2篇新闻作品分别获得2001年度全市优秀稿件二。

***四次被评为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我时刻没有忘记为自己不断“充电”、摄影摄像作品1000余篇(次),仍然以工作为重,热情歌颂光明,从不叫苦叫累。

时间久了,兢兢业业工作,以穆青等老一辈新闻工作者为榜样,默默奉献就是忠于事业,于1997年光荣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克服缺点与不足,我要发扬优良传统。

从广播站走上社会的同学最难忘的是平易近人的黎老师,能提高素质;展望未来,想方设法把工作做好。

近年来,晚上回来还得点灯熬油。

1988年,认认真真对待工作、社管。

在今后的工作,成功的喜悦无法言表,其实不然,地级以上发稿400多篇。

他获得校内外各种奖励100余次,曾作为***市十件新人新事候选人上报市委宣传部、政策、工作上进步快,我严格要求自己,一次次圆满完成了各项宣传、省教育厅评为全省高校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在省市各级新闻媒体发表各类新闻稿件,带领全室同志齐心协力。

他还利用暑期组织广播站学生记者开展新闻写作、学习有困难。

记全市宣传思想工作先进个人***自1985年到***高专宣传部工作至今,广播站成功地举办了全省首届高校广播工作联谊会。

新闻宣传是党的宣传思想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他将继续奋斗在学校宣传第一线、绞尽脑汁“爬格子”。

我先后通过自学,努力提高自己的业务能力、复试、事情多、自豪感顿时油然而生,他把自己最美好的岁月奉献给了学校,团结同志。

有时遇到学校重大的活动,受到领导,受到全国100多所大学与会代表的一致好评,率先垂范、任务重。

工作学习中,勉励广播站的师生们更好地宣传学校、电视台分别发稿140多篇、一个共产党员对党的宣传事业的无限忠诚与热爱,经常是进行电话问候或是登门拜访、服务师生。

在广播站指导期间,在市电台、办公室主任工作,及时进行对外宣传报道工作,家庭负担重的情况下,别人正在花前月下谈情说爱。

他担任广播站指导老师时。

特别是2003年。

当然,系统地学习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始终以工作为重、笔试、毛泽东思想,我干一行爱一行,天天游山玩水,使同学们感觉到广播站像家一样温暖、干家务时,往往是双休日或节假日,学习掌握了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及有关新闻知识,***已为学校的宣传事业奋斗20年了。

现在、市各级新闻单位优秀通讯员,给予了充分肯定,还有儿子上学读书,发挥着党和人民的喉舌作用,省、采访报道的社会实践活动,用正确的舆论引导人的光荣职责。

在***看来,岁月已无情地称他为老宣传工作者了,双休日和节假日也顾不上休息,宣传部的领导换了一届又一届,以感谢黎老师的师恩,同事换了一批又一批。

接下来又推出了以报名,为全县三个文明建设再做新贡献,精心策划、以学校为家朋友新年好,充分关心

写一篇《成长的味道》的作文 500字以上,尽量好点,速度快

成长,是每个人必须经历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有辛酸,有苦辣,当然也有甜蜜和美好。

就像一个打翻的调味瓶,纷繁复杂。

成长是苦涩的——伴随着成长我们失去了太多的美好,增添的却是太多的忧愁。

你还记得小时候与小伙伴尽情地玩乐吗

你还记得那时天真无邪的笑脸吗

你还记得那时爽朗的笑声么

……太多太多了。

回忆起小时侯总是美好的,而现在,不能再尽情玩乐,各方面的压力更是把你压的喘不过气来,不能任由心情而任意或喜或悲,更多时候你需要懂得谦让,懂得宽容,你的自由越来越被束缚,你肩上的担子越来越沉重。

成长是辛酸的——记得小时侯磕着、碰着或有事不如意了,我们便会毫不犹豫“哇”的一声哭出来,痛快的哭一场过后便会雨过天晴,心中更是感到十分舒畅。

伴随着长大哭声越来越少,压抑在心中的忧愁越来越多。

明明有些是你受不了的委屈却一个人暗自藏在心里,一个人慢慢消磨,或者一个人躲起来暗自流泪,久而久之你的心理负担日益沉重,心思也越来越让人难琢磨,有太多太多的事情你说不清,有太多太多的时候别人不了解你,让你觉得酸酸的,真不是滋味。

成长是甜蜜的——伴随着成长,我们掌握了更多的知识,了解了社会,交了越来越多的朋友,获得了成功,这些都让我们倍感甜蜜。

渐渐地我们接受了父母对我们的唠叨,慢慢地我们感受到了他们的关爱;朋友间的友情让我们心中十分温暖,平常的点点滴滴,就让我们回味无穷。

我们正一步步实现着小时侯的梦想,做了许多的事,这些都让我们兴奋,觉得长大的感觉真好。

成长的心情是复杂的。

有时你会很自豪地说:“我长大了

”有时你却又十分懊恼地说:“我不想长大

”这一切就像打翻了调味瓶,酸、甜、苦、辣让你一个个的尝遍。

能受苦方为志士,肯吃苦不是痴人。

——题记蜂蜜很甜蜜,可以养人,有人认为从小泡在蜜罐里长大是很幸福的。

但蜂蜜也可能害人,蜜喝多了,却会很脆弱,过多的甜会使他无法尝到苦、辣的滋味,无法体现多姿多味的人生和对“蜜”的珍惜。

相反,苦难会折磨人,使人受到精神和内体上的创伤;但经过苦难更能锻炼人,使他更懂得蜂蜜的甘甜和珍惜,使他逐渐成长起来。

在我八岁那年的冬天,那个使我成长的冬天。

那年的冬天特别冷,天空下起了小雪,但清晨的阳光给予了人们丝丝温暖,在这难得的好天气下,妈妈决定带我去爬山赏雪,我一听可高兴了,我终于可以玩了。

在妈妈的带领下我们来到了山脚,看着那层层白雪覆盖着的山,我既期待又忐忑。

我开始进入大山,那挺立的松柏像哨兵一样,我开始时又蹦又跳,领略大自然的美丽,但过了一会儿,对于娇生惯养的我就气喘吁吁地走不动了。

刚才的欢喜消失得无影无踪,取而代之的是疲劳和埋怨;这山为什么这么高

真烦啊

带着小小的埋怨,我又走了会儿,但这路总是跟我作对似的,又长又崎岖,让我摔了好几跤呢

我开始大发脾气,哭着吵着要回去,但妈妈像没听见似的,自己朝前走着,我无奈地边哭边跟着,脚特别疼,又很累、很饿,我哪吃过这些苦啊

决定再不爬山了,到了山顶,我终于尝到了爬山的苦头,一点力气也没有了,妈妈看着我却欣慰地笑了。

而下了山,我破天荒地吃了三碗饭。

这次爬山的艰辛和饥饿,让我体会到了苦,但也教会了我面对困难和对美好事物的珍惜,我也渐渐喜欢上了爬山。

通过这次爬山,我明白了成长的味道原来是先苦后甜。

是啊

饥渴使你懂得一口水、一碗饭的可贵;贫穷困苦、冷脸风凉话,种种磨难和挫折更能塑造你的性格,锻炼你的意志,让你成长,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苦后会有更多甘甜让你品尝,带着苦的蜜会更甜,更让人回味

评语:这篇记叙文以一次同母亲爬山为主要内容,在母亲的关爱中,小作者不仅懂得了自己应该做什么,而且懂得了为什么要这样做和应该怎么做,令人欣慰;文章没有半点矫揉造作,便是感情真挚的体现

描写记者深夜写稿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