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手抄报内容
中秋节是我国的传统佳节,与春节、端午、清明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节期为农历即阴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节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是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中秋节从2008年起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每年农历八月十五日,是传统的中秋佳节。
这时是一年秋季的中期,所以被称为中秋。
在中国的农历里,一年分为四季,每季又分为孟、仲、季三个部分,因而中秋也称仲秋。
八月十五的月亮比其他几个月的满月更圆,更明亮,所以又叫做“月夕”,“八月节”。
此夜,人们仰望天空如玉如盘的朗朗明月,自然会期盼家人团聚。
远在他乡的游子,也借此寄托自己对故乡和亲人的思念之情。
所以,中秋又称“团圆节”。
我国人民在古代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
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
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
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
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
月中嫦娥,以美貌著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在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
在北宋京师。
八月十五夜,满城人家,不论贫富老小,都要穿上成人的衣服,焚香拜月说出心愿,祈求月亮神的保佑。
南宋,民间以月饼相赠,取团圆之义。
有些地方还有舞草龙,砌宝塔等活动。
明清以来,中秋节的风俗更加盛行;许多地方形成了烧斗香、树中秋、点塔灯、放天灯、走月亮、舞火龙等特殊风俗。
今天,月下游玩的习俗,已远没有旧时盛行。
但设宴赏月仍很盛行,人们把酒问月,庆贺美好的生活,或祝远方的亲人健康快乐,和家人“千里共婵娟”。
中秋节的习俗很多,形式也各不相同,但都寄托着人们对生活无限的热爱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编辑本段中秋由来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周礼》。
根据我国古代历法,农历八月十五日,在一年秋季的八月中旬,故称“中秋”。
一年有四季,每季又分孟、仲、季三部分,三秋中第二月叫仲秋,故中秋也称为“仲秋”。
到魏晋时,有“谕尚书镇牛淆,中秋夕与左右微服泛江”的记载。
直到唐朝初年,中秋节才成为固定的节日。
《唐书·太宗记》记载有“八月十五中秋节”。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这也是我国仅次于春节的第二大传统节日。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古人赋予月亮许多传说,从月中蟾蜍到玉兔捣药,从吴刚伐桂到嫦娥奔月,丰富的想象力为月宫世界描绘了一幅幅斑驳陆离的胜景。
自汉至唐,骚人墨客纷纷吟咏月亮及月中之事,八月十五月圆时成为抒发感情的极佳时刻。
至北宋太宗年间,官家正式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取意于三秋之正中,届时万民同庆。
中秋之夜,明月当空,清辉洒满大地,人们把月圆当作团圆的象征,把八月十五作为亲人团聚的日子,因此,中秋节又被称为“团圆节”。
中秋节成为一年之中的重大节日,又与科举考试有着极其微妙的关系,在我国封建社会,开科取士,一直是统治者十分重视的一件大事。
而三年一次的秋闱大比,恰好安排在八月里举行。
胜景与激情结合在一起,人们便将应试高中者,誉为月中折桂之人。
每到中秋,必须进行隆重庆贺,成为全社会人民的重要风俗,经朝历代,盛行不衰,中秋节逐渐成为我国四大节日(春节、清明、端午、中秋)之一。
编辑本段中秋传说 嫦娥奔月 相传远古时候,有一年天上出现了十个太阳,直烤得大地冒烟,海水枯干,老百姓眼看无法再生活下去。
这件事惊动了一个名叫后羿的英雄,他登上昆仑山顶,运足神力,拉开神弓,一气射下九个多余的太阳。
后羿立下汗马功劳,受到百姓的尊敬和爱戴,不少志士慕名前来投师学艺。
奸诈刁钻、心术不正的蓬蒙也混了进来。
不久,后羿娶了个美丽善良的妻子,名叫嫦娥。
后羿除传艺狩猎外,终日和妻子在一起,人们都羡慕这对郎才女貌的恩爱夫妻。
一天,后羿到昆仑山访友求道,巧遇由此经过的王母娘娘,便向王母求得一包不死药。
据说,服下此药,能即刻升天成仙。
然而,后羿舍不得撇下妻子,只好暂时把不死药交给嫦娥珍藏。
嫦娥将药藏进梳妆台的百宝匣里,不料被蓬蒙看到了。
三天后,后羿率众徒外出狩猎,心怀鬼胎的蓬蒙假装生病,留了下来。
待后羿率众人走后不久,蓬蒙手持宝剑闯入内宅后院,威逼嫦娥交出不死药。
嫦娥知道自己不是蓬蒙的对手,危急之时她当机立断,转身打开百宝匣,拿出不死药一口吞了下去。
嫦娥吞下药,身子立时飘离地面、冲出窗口,向天上飞去。
由于嫦娥牵挂着丈夫,便飞落到离人间最近的月亮上成了仙。
傍晚,后羿回到家,侍女们哭诉了白天发生的事。
后羿既惊又怒,抽剑去杀恶徒,蓬蒙早逃走了。
气得后羿捶胸顿足哇哇大叫。
悲痛欲绝的后羿,仰望着夜空呼唤爱妻的名字。
这时他惊奇地发现,今天的月亮格外皎洁明亮,而且有个晃动的身影酷似嫦娥。
后羿急忙派人到嫦娥喜爱的后花园里,摆上香案,放上她平时最爱吃的蜜食鲜果,遥祭在月宫里眷恋着自己的嫦娥。
百姓们闻知嫦娥奔月成仙的消息后,纷纷在月下摆设香案,向善良的嫦娥祈求吉祥平安。
从此,中秋节拜月的风俗在民间传开了。
这个嫦娥奔月的故事以鲜明的态度和绚丽的色彩歌颂、赞美了嫦娥,与古文献有关嫦娥的记载相比较,可见人们对嫦娥奔月的故事做了很多加工,修饰,使嫦娥的形象与月同美,使之符合人们对美的追求。
与现代流传甚广的“嫦娥奔月”相左,《全上古文》辑《灵宪》则记载了“嫦娥化蟾”的故事:“嫦娥,羿妻也,窃王母不死药服之,奔月。
将往,枚占于有黄。
有黄占之:曰:‘吉,翩翩归妹,独将西行,逢天晦芒,毋惊毋恐,后且大昌。
’嫦娥遂托身于月,是为蟾蜍。
”嫦娥变成癞蛤蟆后,在月宫中终日被罚捣不死药,过着寂寞清苦的生活,李商隐曾有诗感叹嫦娥:“嫦娥应悔偷灵药,碧海青天夜夜心。
” 吴刚伐桂 抬头仰望明月,可见当中有些黑影,在我国便传说这就是吴刚在伐桂。
唐代,演绎出吴刚砍桂的神话,传说月中桂树高达五百丈,这株桂树不仅高大,而且有一种神奇的自愈功能。
有一位西河人姓吴名刚,本为樵夫,醉心于仙道,但始终不肯专心学习,因此天帝震怒,把他居留在月宫,令他在月宫伐桂树,并说:“如果你砍倒桂树,就可获仙术。
”但吴刚每砍一斧,斧起而树创伤就马上愈合,日复一日,吴刚伐桂的愿望仍未达成,因此吴刚在月宫常年伐桂,始终砍不倒这棵树,而他也不断地砍下去 。
玉兔捣药 相传有三位神仙变成三个可怜的老人,向狐狸、猴子、兔子求食,狐狸与猴子都有食物可以济助,唯有兔子束手无策。
后来兔子说:“你们吃我的肉吧
”就跃入烈火中,将自己烧熟,神仙大受感动,把兔子送到月宫内,成了玉兔。
陪伴嫦娥,为其下凡的捣灵药 玉兔入月宫 传说很久以前,有一对修行千年的兔子,得道成了仙。
它们有四个可爱的女儿,个个生得纯白伶俐。
一天,玉皇大帝召见雄兔上天宫,它依依不舍地离开妻儿,踏着云彩上天宫去。
正当它来到南天门时,看到太白金星带领天将押着嫦娥从身边走去。
兔仙不知发生了什么事,就问旁边一位看守天门的天神。
听完她的遭遇后,兔仙觉得嫦娥无辜受罪,很同情她。
但是自己力量微薄,能帮什么忙呢
想到嫦娥一个人关在月宫里,多么寂寞悲伤,要是有人陪伴就好了,忽然想到自己的四个女儿, 它立即飞奔回家。
兔仙把嫦娥的遭遇告诉雌兔,并说想送一个孩子跟嫦娥作伴。
雌兔虽然深深同情嫦娥,但是又舍不得自己的宝贝女儿,这等于是割下它心头的肉啊
几个女儿也舍不得离开父母,一个个泪流满面。
雄兔语重心长地说道:“如果是我孤独地被关起来,你们愿意陪伴我吗
嫦娥为了解救百姓,受到牵累,我们能不同情她吗
孩子,我们不能只想到自己呀
” 孩子们明白了父亲的心,都表示愿意去。
雄兔和雌兔眼里含着泪,笑了。
它们决定让最小的女儿去。
小玉兔告别父母和姊妹们,到月宫陪伴嫦娥住了
玄宗漫游月宫 在唐朝,最富有传奇色彩的就是游夜宫的传说了。
相传唐玄宗与申天师及道士鸿都中秋望月,突然玄宗兴起游月宫之念,于是天师作法,三人一起步上青云,漫游月宫,但宫前有守卫森严,无法进入,只能在外俯瞰长安皇城,在此之际,忽闻仙声阵阵,清丽奇绝,宛转动人
唐玄宗素来熟通音律,于是默记心中。
这正是“此曲只应天上有,人间哪得几回闻
”日后玄宗回忆月宫仙娥的音乐歌声,自己又谱曲编舞,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霓裳羽衣曲”。
各地月饼的传说 月饼象征团圆,是中秋祭月和拜土地公的必备祭品。
而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是由元朝末年流传下来的。
元朝末年,汉人打算起来反抗蒙古人的统治,却苦于无从传递消息。
后来刘伯温想出一条计策,到处散布流言,说有冬瘟流行,除非家家户户都在中秋节买月饼来吃,才能避免。
人们买了月饼回到家中,发觉里面藏着纸条,上面写着:“中秋夜,杀鞑子,迎义军
” 于是众人纷纷起义反抗统治者,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就是这样留下来的。
无锡人中秋早晨一般都吃红烧玫瑰糖芋头,据说也与此有关。
相传蒙古灭宋之后,民族压迫深重,汉人时刻都想反抗。
有一年,大家约好中秋之夜一齐动手。
为了厌胜,人们要吃红烧芋头,象征“鞑子”人头落地,这就是现在中秋节吃糖芋头的来历。
这个传说在潮汕各地则变异为:当时元朝统治者规定,每户潮人家都要住一个蒙古兵,受汉人供养,监视汉人的行动,并且只允许三家共用一把菜刀。
老百姓恨极了,便趁着中秋节吃月饼的机会,把相约举事的纸条,放在月饼馅子里。
潮人取芋头与“胡头”谐音,且形似人头,因此每至中秋,则以芋头来祭奠祖先,历代相传,至今犹存。
广东各地有中秋节吃芋头的习俗,据说是纪念元末杀鞑子的历史故事。
中秋节杀鞑子后,便以其头祭月,后来改以芋头代替。
至今广东人剥芋皮时仍称为“剥鬼皮”。
编辑本段中秋习俗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
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
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
《礼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
朝日之朝,夕月之夕。
”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
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中秋宴俗 古时汉族的中秋宴俗,以宫廷最为精雅。
如明代宫廷时兴吃螃蟹。
螃蟹用蒲包蒸熟后,众人围坐品尝,佐以酒醋。
食毕饮苏叶汤,并用之洗手。
宴桌区周,摆满鲜花、大石榴以及其他时鲜,演出中秋的神话戏曲。
清宫多在某一院内向东放一架屏风,屏风两侧搁置鸡冠花、毛豆技、芋头、花生、萝卜、鲜藕。
屏风前设一张八仙桌,上置一个特大的月饼,四周缀满糕点和瓜果。
祭月完毕,按皇家人口将月饼切作若干块,每人象征性地尝一口,名曰“吃团圆饼”。
清宫月饼之大,令人难以想象。
像末代皇帝溥仪赏给总管内务大臣绍英的一个月饼,便是“径约二尺许,重约二十斤”。
文人赏月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了轻松的欢娱。
民间中秋赏月活动约始魏晋时期,但未成习。
到了唐代,中秋赏月、玩月颇为盛行,许多诗人的名篇中都有咏月的诗句。
待到宋时,形成了以赏月活动为中心的中秋民俗节日,正式定为中秋节。
与唐人不同,宋人赏月更多的是感物伤怀,常以阴晴圆缺,喻人情事态,即使中秋之夜,明月的清光也掩饰不住宋人的伤感。
但对宋人来说,中秋还有另外一种形态,即中秋是世俗欢愉的节日:“中秋节前,诸店皆卖新酒,贵家结饰台榭,民家争占酒楼玩月,笙歌远闻千里,嬉戏连坐至晓”(《东京梦华录》)。
宋代的中秋夜是不眠之夜,夜市通宵营业,玩月游人,达旦不绝。
民间拜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
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月光马儿 明清时期月神形象发生了重要变化,由早期纯道教色彩的以嫦娥为主的月宫图景演变为佛道交融的月光菩萨与捣药玉兔并在的世俗形象。
这个时期,人们供奉绘有月光菩萨的月光纸,也叫“月光马儿”。
富察敦崇的《燕京岁时记》(一九Ο六年)。
记载:“月光马者,以纸为之,上绘太阴星君,如菩萨像,下绘月宫及捣药之兔。
人立而执杵,藻彩精致,金碧辉煌,市肆间多卖之者。
长者七、八尺,短者二、三尺,顶有二旗,作红绿,笆或黄色,向月而供之。
焚香行礼,祭毕与千张、元宝等一并焚之。
” 兔儿爷 兔儿爷的起源约在明末。
明人纪坤(约一六三六年前后在世)的《花王阁剩稿》:“京中秋节多以泥抟兔形,衣冠踞坐如人状,儿女祀而拜之。
”到了清代,兔儿爷的功能已由祭月转变为儿童的中秋节玩具。
制作也日趋精致,有扮成武将头戴盔甲、身披戢袍的、也有背插纸旗或纸伞、或坐或立的。
坐则有麒麟虎豹等等。
也有扮成兔首人身之商贩,或是剃头师父、或是缝鞋、卖馄饨、茶汤的,不一而足。
“每届中秋,市人之巧者,用黄土抟成蟾兔之像以出售,谓之兔儿爷。
”旧时北京东四牌楼一带,常有兔儿爷摊子,专售中秋祭月用的兔儿爷。
此外,南纸店,香烛也有出售的。
这兔儿爷,经过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已经人格化了。
它是兔首人身,手持玉杵。
后来有人仿照戏曲人物,把兔儿爷雕造成金盔金甲的武士,有的骑着狮、象等猛兽,有的骑着孔雀,仙鹤等飞禽。
特别是兔儿爷骑虎,虽属怪事,但却是民间艺人的大胆创造。
还有一种肘关节和下颔能活动的兔儿爷,俗称“叭哒嘴”,更讨人喜欢。
它虽为拜月的供品,但实在是孩子们的绝妙玩具。
在几十年前的北京街头,大约六十多岁以上老北京都还能记得。
一过七月十五,兔儿爷摊子就摆出来了。
前门五牌楼、后门鼓楼前、西单、东四等处,到处都是兔儿爷摊子,大大小小,高高低低,摆的极为热闹。
玩花灯 中秋节,有许多的游戏活动,首先是玩花灯。
中秋是我国三大灯节之一,过节要玩灯。
当然,中秋没有像元宵节那样的大型灯会,玩灯主要只是在家庭、儿童之间进行的。
早在北宋《武林旧事》中,记载中秋夜节俗,就有‘将“一点红”灯放入江中漂流玩耍的活动。
中秋玩花灯,多集中在南方。
如前述的佛山秋色会上,就有各种各式的彩灯:芝麻灯、蛋壳灯、刨花灯、稻草灯、鱼鳞灯、谷壳灯、瓜籽灯及鸟兽花树灯等,令人赞叹。
在广州、香港等地,中秋夜要进行树中秋活动,树亦作竖,即将灯彩高竖起来之意。
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中秋再添一景。
孩子们多互相比赛,看谁竖得高,竖得多,灯彩最精巧。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
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在广西南宁一带,除了以纸竹扎各式花灯让儿童玩耍外,还有很朴素的袖子灯、南瓜灯、桔子灯。
所谓柚子灯,是将柚子掏空,到出简单图案,穿上绳子,内点蜡烛即成,光芒淡雅。
南瓜灯、桔子灯也是将瓤掏去而成。
虽然朴素,但制作简易,很受欢迎,有些孩子还把油子灯漂入池河水中作游戏。
广西有简单的户秋灯,是以六个竹篾圆圈扎成灯,外糊白纱纸,内插蜡烛即成。
挂于祭月桌旁祭月用,也可给孩子们玩。
如今广西广东的不少地区,在中秋夜布置灯会,扎制用电灯照亮的大型现代灯彩,还有用塑料制成的各式新型花灯供儿童玩,但却少了一份旧时灯彩的纯朴之美。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
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中秋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黄昏时于明月下置木柴塔中烧之。
俟瓦片烧红,再泼以煤油,火上加油,霎时四野火红,照耀如昼。
直至夜深,无人观看,始行泼息,是名烧瓦子灯”。
广东潮州的烧瓦塔,也是以砖瓦砌成空心塔,填入树枝烧起火来。
同时还燃烟堆,就是将草柴堆成堆,在拜月结束后烧燃。
而在广西边疆一带的烧番塔,亦类似这种活动,但民间传说是为了纪念清代抗法名将刘永福将逃入塔中的番鬼(法国侵略者)烧死的英勇战斗,颇有爱国的思想。
福建晋江亦有“烧塔仔”的活动。
传说这种习俗与反抗元兵的义举有关。
元朝确立后,对汉人进行了血腥的统治,于是汉人便进行不屈的反抗,各地相约中秋节起事,在宝塔的顶层点火为号。
类似于峰火台点火起事,这种反抗虽被镇压下去,却遗存了烧宝塔这一习俗。
这个传说与中秋吃月饼的传说有异曲同工之妙。
舞火龙 舞火龙,是香港中秋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
从每年农历八月十四晚起,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
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
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香港中秋舞火龙的起源还有过一段传说:很早以前,大坑区在一次风灾袭击后,出现了一条蟒蛇,四处作恶,村民们四出搜捕,终于把它击毙。
不料次日蟒蛇不翼而飞。
数天后,大坑便发生瘟疫。
这时,村中父老忽获菩萨托梦,说是只要在中秋佳节舞动火龙,便可将瘟疫驱除。
事有巧合,此举竟然奏效。
从此,舞火龙就流传至今。
不管这传说有多少迷信成份,但中国是龙的故土,在香港大坑中秋节舞火龙已有一百多年的历史,这是值得珍视的。
如今大坑区的舞火龙活动规模颇大,除总教练、教练、总指挥及指挥外,安全组等等。
轮番舞龙者达三万多人。
部分少数民族的祭月拜月习俗 在少数民族中同样盛行这祭月、拜月的风习。
云南傣族在中秋之夜,盛行“拜月”风俗。
傣族传说,月亮是天皇第三个儿子岩尖变的。
岩尖是个英勇刚强的青年,他曾率领傣族人民打败过敌人,赢得了傣族乡亲的爱戴。
后来,他不幸死后,变成了月亮,升向天空,继续发出柔和的月光,在黑暗中给傣族人民带来光明。
每逢中秋节这天,小伙子一清早就带上火药枪上山打火雀、野鸡,猎取节日野味。
姑娘、媳妇们忙着到湖边、池塘里抓鱼。
他们都忙着准备节日的晚餐。
老阿妈则忙着舂糯米,做大小不同的食物,四只桌角上各放一个糯米圆饼,每个饼上插一炷冷香。
待到月亮从山林上空一升起来,就点燃冷香,全家大小开始“拜月”。
然后,对空鸣放火药枪,以示对英雄岩尖的敬意。
最后,全家老小欢乐地围坐在小方桌旁,品尝食物,谈笑赏月,尽兴方散。
鄂伦春人祭月时在露天空地放上一盆清水,摆上祭品,然后跪在盆前,向月扣拜;土族人用盆盛清水,将月亮的倒影受到清水盆中,然后,人们不停地用小石子打盆中的月亮,俗称“打月亮”。
广西西部壮族的“祭月请神”活动更典型,每年夏历八月中旬,有的就在中秋夜,人们在村头村尾露天处,设一供桌,供放祭品和香炉,桌子右边树一高约一尺的树枝或竹枝,象征社树,亦作月神下凡与上天的梯子,这里保存了古老的月亮神话因素。
整个活动分为:请月神下凡,由一名或两名妇女作为月神的代言人;神人对歌;月神卜卦算命;歌手唱送神咒歌,送月神回天四个阶段。
蒙古族“追月”。
中秋之夜,蒙古族人爱做“追月”的游戏。
人们跨上骏马,在银白色月光下,奔驰在草原上。
他们朝西放马奔驰,月亮由东方升起,坠落天西方。
执着的蒙古骑手,不到月亮西下,“追月”不止。
藏族的“寻月”。
西藏一些地区的藏族同胞欢度中秋的习俗是“寻月”。
是日夜晚,男女青年和娃娃们,沿着河流,跟着倒映水中的明月,把周围河塘中的月影措遍,然后回家团圆吃月饼。
赫哲族“祭月”。
在我国东北的赫哲族聚居地,每逢中秋佳节,人们要采葡萄、祭月。
相传是为了纪念一个聪明、勤劳的赫哲族媳妇媳妇。
她受不了婆婆的虐待,跑到江边向月亮求救。
最后终于奔到了月亮上。
儿童诗歌大全
幼儿诗歌集春雨滴滴答,下小雨啦,柳,下吧吧,我要发芽。
梨树说,下吧下吧,我要开花。
麦苗说,下吧,下吧,我要长大。
夏夜露珠在荷叶上睡觉,星星在天空中睡觉,宝宝在小床上睡觉。
露珠的梦是绿的,星星的梦是亮的,宝宝的梦是甜的。
秋风吹秋风吹,白云飘,飘过山,飘过桥,飘上柳树梢,挂住不动了。
我叫奶奶取下来,做件暖和的大棉被。
做早操早上空气真叫好,大家一起做早操.伸伸臂,弯弯腰,踢踢腿,蹦蹦跳,天天锻炼身体好.饭前要洗手小脸盆,水清清,小朋友,笑盈盈,小手儿,伸出来,洗一洗,白又净,吃饭前,先洗手,讲卫生,不得病.小手绢小手绢,四方方,天天带在我身上,又擦鼻涕又擦汗,干干净净真好看.搬鸡蛋小老鼠,搬鸡蛋,鸡蛋太大怎么办,一只老鼠地上躺,一只老鼠拉尾巴,拉呀拉呀拉回家.大骆驼骆驼骆驼志气大,风吹日晒都不怕,走沙漠,运盐巴,再苦再累不讲话.小花猫自己吃饭小花猫,吃饭了,扶好碗,那好勺,吃青菜,吃鱼虾,吃得香,吃得饱。
洗手饭前洗洗手,脏物不进口,宝宝讲卫生,健康乐悠悠。
小花猫自己吃饭小花猫,吃饭了,扶好碗,拿好勺,吃青菜,吃鱼虾,吃得香,吃得饱。
甜嘴巴小娃娃,甜嘴巴,喊爸爸,喊妈妈,喊得奶奶笑哈哈。
小小的船弯弯的月儿,小小的船,小小的船儿两头尖,我在小小的船上坐,只看见闪闪的星星蓝蓝的天。
宝宝看书小图书,真好看。
慢慢瞧,仔细翻。
小朋友们真喜欢。
袋鼠有个妈妈真奇怪,身上带个大口袋,不放萝卜不放菜,里面放个大乖乖。
大一岁新年到,新年到,小朋友们拍手笑。
你长大,我长大,大家长大一岁了。
花皮球花皮球,你真好,拍一拍,跳一跳,不拍了,不跳了,躲在墙角,睡觉了。
宝宝童谣起床歌-小宝宝,起得早,睁开眼,眯眯笑,咿呀呀,学说话,伸伸手,要人抱穿衣歌-小胳膊,穿袖子,穿上衣,扣扣子,小脚丫,穿裤子,穿上袜子穿鞋子。
小镜子-小镜子,圆又圆,看宝宝,露笑脸。
闭上眼,做个梦,变月亮,挂上天。
小铃铛-叮铃铃,叮铃铃,一会远,一会近。
小宝宝,耳朵灵,听铃声,找到铃。
学画画-小宝宝,学画画,大蜡笔,手中拿,画小鸭,叫嘎嘎,画小马,骑回家。
大鞋子-大鞋子,象只船,爸爸穿,我也穿,一二一,象前走,走呀走,翻了船。
逛公园-逛公园,宝宝笑,东看看,西瞧瞧,花儿香,鸟儿叫,小草绿,小树摇。
看画报-小娃娃,看画报,睁大眼,仔细瞧,布娃娃,哈哈笑,伸伸手,要你抱。
搭积木-大积木,红黄兰,小宝宝,最爱玩,搭火车,钻山洞,盖高楼,连着天。
小汽车-小汽车,嘀嘀嘀,开过来,开过去,小宝宝,当司机,送妈妈,上班去找朋友 (边唱边做动作)找啊找啊找朋友 (摇晃头高兴的样子)找到一个好朋友 (点头)敬个礼呀 (把手伸到眼睛旁边)握握手 (同人握手)你是我的好朋友 (先指别人再指自己)再见! (向人挥手)动物叫PS:先让宝宝根据图片学认各种动物''如小猫''小狗''小鸡''小鸭''小羊等''等宝宝认识了各种动物可以唱:小猫怎么叫,喵喵喵小狗怎么叫,汪汪汪小鸡怎么叫,叽叽叽小鸭怎么叫,嘎嘎嘎小羊怎么叫,咩咩咩老牛怎么叫,哞哞哞老虎怎么叫,噢噢噢青蛙怎么叫,呱呱呱学自然界的各种声音下雨了''哗哗哗;打雷了''轰隆隆; 刮风了''呼呼呼;小河流水哗啦啦;汽车响''嘀嘀嘀;飞机飞''嗡嗡嗡; 宝宝笑''哈哈哈;拍拍手''叭叭叭。
李白古诗三百首全集
一定要五绝吗
七绝不行啊
五言古诗呢
都给你几首吧。
不过个人觉得有的不适合孩子背的。
《独坐敬亭山》众鸟高飞尽,孤云闲。
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
《静夜思》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夜宿山寺》危楼高百尺,手可摘星辰。
不敢高声语,恐惊天上人。
《怨情》美人卷珠帘,深坐颦蛾眉。
但见泪痕湿,不知心恨谁。
《秋》白发三,缘愁似个长。
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
《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
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
《口号》(一作口号留别金陵诸公 )食出野田美。
酒临远水倾。
东流若未尽。
应见别离情。
《别东林寺僧 》东林送客处。
月出啼。
笑别庐山远。
何烦过虎溪。
《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赠汪伦》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
《望天门山》天门中断楚江开,碧水东流至此回。
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春思》燕草如碧丝,秦桑低绿枝。
当君怀归日,是妾断肠时。
春风不相何事入罗帏。
毛主席诗词全集
七古 咏蛙 一零年池塘如 绿荫树下养精神春不先开口 哪个虫儿敢作声五古 挽易昌陶一九一五年六月去去思君深 思君君不来 愁杀芳年友 悲叹有余哀衡阳雁声彻 湘滨春溜回 感物念所欢 踯躅南城隈城隈草萋萋 涔泪侵双题 采采余孤景 日落衡云西方期沆养游 零落匪所思 永决从今始 午夜惊鸣鸡鸣鸡一声唱 汗漫东皋上 冉冉望君来 握手珠眶涨关山骞骥足 飞飚拂灵帐 我怀郁如楚 放歌依列嶂列嶂青且倩 愿言试长剑 东海有岛夷 北山尽仇怨荡涤谁家子 安得辞浮贱 子期竟早亡 牙琴从此绝琴绝最伤情 朱华春不荣 后来有千日 谁与共平生望灵荐杯酒 惨淡看铭旌 惆怅中何寄 江天水一泓七古 送纵宇一郎东行 一九一八年 云开衡岳积阴止 天马凤凰春树里 年少峥嵘屈贾才山川奇气曾钟此 君行吾为发浩歌 鲲鹏击浪从兹始洞庭湘水涨连天 艟艨巨舰直东指 无端散出一天愁幸被东风吹万里 丈夫何事足萦怀 要将宇宙看秭米沧海横流安足虑 世事纷纭何足理 管却自家身与心胸中日月常新美 名世于今五百年 诸公碌碌皆余子平浪官前友谊多 崇明对马衣带水 东瀛濯剑有书还我返自崖君去矣 . 四言诗 祭母文 一九一九年十月呜呼吾母 遽然而死 寿五十三 生有七子 七子余三即东民覃 其他不育 二女二男 育吾兄弟 艰辛备历摧折作磨 因此遭疾 中间万万 皆伤心史 不忍卒书待徐温吐 今则欲言 只有两端 一则盛德 一则恨偏吾母高风 首推博爱 远近亲疏 一皆覆载 恺恻慈祥感动庶汇 爱力所及 原本真诚 不作诳言 不存欺心整饬成性 一丝不诡 手泽所经 皆有条理 头脑精密劈理分情 事无遗算 物无遁形 洁净之风 传遍戚里不染一尘 身心表里 五德荦荦 乃其大端 合其人格如在上焉 恨偏所在 三纲之末 有志未伸 有求不获精神痛苦 以此为卓 天乎人欤 倾地一角 次则儿辈育之成行 如果未熟 介在青黄 病时揽手 酸心结肠但呼儿辈 各务为良 又次所怀 好亲至爱 或属素恩或多劳瘁 大小亲疏 均待报赍 总兹所述 盛德所辉必秉悃忧 则效不违 致于所恨 必补遗缺 念兹在兹此心不越 养育深恩 春晖朝霭 报之何时 精禽大海呜呼吾母 母终未死 躯壳虽隳 灵则万古 有生一日皆报恩时 有生一日 皆伴亲时 今也言长 时则苦短惟挈大端 置其粗浅 此时家奠 尽此一觞 后有言陈与日俱长 尚飨 虞美人 赠杨开慧 一九二零年 堆来枕上愁何状 江海翻波浪 夜长天色怎难明无奈披衣起坐薄寒中 晓来百念皆灰烬 倦极身无恁一勾残月向西流 对此不抛眼泪也无由 贺新郎 赠杨开慧 一九二三年挥手从兹去 更那堪凄然相向 苦情重诉 眼角眉梢都似恨热泪欲零还住 知误会前番书语 过眼滔滔云共雾算人间知已吾和汝 人有病 天知否今朝霜重东门路 照横塘半天残月 凄清如许汽笛一声肠已断 从此天涯孤旅 凭割断愁丝恨缕要似昆仑崩绝壁 又恰象台风扫寰宇 重比翼 和云翥 沁园春 长沙 一九二五年 独立寒秋 湘江北去 橘子洲头 看万山红遍 层林尽染漫江碧透 百舸争流 鱼翔浅底 万类霜天竞自由怅寥廓 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携来百侣曾游 忆往昔峥嵘岁月稠 恰同学少年 风华正茂书生意气 挥斥方遒 指点江山 激扬文字 粪土当年万户候曾记否 到中流击水 浪遏飞舟 菩萨蛮 黄鹤楼 一九二七年茫茫九派流中国 沉沉一线穿南北 烟雨莽苍苍 龟蛇锁大江黄鹤知何去 剩有游人处 把酒酹滔滔 心潮逐浪高 西江月 秋收起义 一九二七年军叫工农革命 旗号镰刀斧头 匡庐一带不停留 要向潇湘直进地主重重压迫 农民个个同仇 秋收时节暮云愁 霹雳一声暴动 西江月 井冈山 一九二八年秋山下旌旗在望 山头鼓角相闻 敌人围困万千重 我自岿然不动早已森严壁垒 更加重志成城 黄洋界上炮声隆 报道敌军宵遁 争清平乐 蒋桂战 一九二九年 风云突变 军阀重开战 洒向人间都是怨 一枕黄粱再现红旗跃过汀江 直下龙岩上杭 收拾金瓯一片 分田分地真忙 采桑子 重阳 一九二九年十月 人生易老天难老 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 战地黄花分外香一年一度秋风劲 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 寥廓江天万里霜 如梦令 元旦 一九三零年一月 宁化 清流 归化 路隘林深苔滑 今日向何方 直指武夷山下山下 山下 风展红旗如画 减字木兰花 广昌路上 一九三零年二月 漫天皆白 雪里行军情更迫 头上高山 风卷红旗过大关此行何去 赣江风雪迷漫处 命令昨颁 十万工农下吉安 渔家傲 反第一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春 万木霜天红烂漫 天兵怒气冲霄汉 雾满龙冈千嶂暗齐声唤 前头捉了张辉瓒二十万军重入赣 风烟滚滚来天半 唤起工农千百万同心干 不周山下红旗乱 渔家傲 反第二次大围剿 一九三一年夏 白云山头云欲立 白云山下呼声急 枯木朽株齐努力枪林逼 飞将军自重霄入七百里驱十五日 赣水苍茫闽山碧 横扫千军各卷席有人泣 为营步步嗟何及 菩萨蛮 大柏地 一九三三年春 赤橙黄绿青蓝紫 谁持彩练当空舞行动上 雨后复斜阳 关山阵阵苍当年鏖战急 弹洞前村壁 装点此关山 今朝更好看 清平乐 会昌 一九三四年夏 东方欲晓 莫道君行早 踏遍青山人未老 风景这边独好会昌城外高峰 颠连直接东溟 战士指看南粤 更加郁郁葱葱 十六字令三首 一九三四年至一九三五年其一山 快马加鞭未下鞍 惊回首 离天三尺其二山 倒海翻江卷巨澜 奔腾急 万马战犹酣其三山 刺破青天锷未残 天欲堕 赖以拄其间 忆秦娥 娄山关 一九三五年二月 西风烈 长空雁叫霜晨月 霜晨月 马蹄声碎 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 而今迈步从头越 从头越 苍山如海 残阳如血七律 长征 一九三五年十月红军不怕远征难 万水千山只等闲 五岭逶迤腾细浪 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 大渡桥横铁索寒 更喜岷山千里雪 三军过后尽开颜 念奴娇 昆仑 一九三五年十月 横空出世 莽昆仑 阅尽人间春色 飞起玉龙三百万 搅得周天寒彻夏日消溶 江河横溢 人或为鱼鳖 千秋功罪 谁人曾与评说而今我谓昆仑 不要这高 不要这多雪 安得倚天抽宝剑把汝裁为三截 一截遗欧 一截赠美 一截还东国太平世界 环球同此凉热 清平乐 六盘山 一九三五年十月天高云淡 望断南飞雁 不到长城非好汉 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 红旗漫卷西风 今日长缨在手 何时缚住苍龙 六言诗 致彭德怀同志 一九三五年十月 山高路远坑深 大军纵横驰奔谁敢横刀立马 唯我彭大将军 沁园春 雪 一九三六年二月 北国风光 千里冰封 万里雪飘 望长城内外 惟余莽莽大河上下 顿失滔滔 山舞银蛇 原驰蜡象 欲与天公试比高须晴日 看红装素裹 分外妖娆 江山如此多妖 引无数英雄竞折腰惜秦皇汉武 略输文采 唐宗宋祖 稍逊风骚 一代天骄 成吉思汗只识弯弓射大雕 俱往矣 数风流人物 还看今朝 临江仙 赠丁玲 一九三六年 壁上红旗飘落照 西风漫卷孤城 保安人物一时新洞中开宴会 招待出牢人纤笔一枝谁与似 三千毛瑟精兵 阵图开向陇山东昨天文小姐 今日武将军 四言诗 祭黄帝陵 一九三七年四月五日 中华民国二十六年四月五日,苏维埃政府主席毛泽东,人民抗日红军总司令朱德,敬遣代表林祖涵,以鲜花时果之仪致祭于中华民族之始祖轩辕黄帝之陵,而致词曰:赫赫始祖 吾华肇造 胃衍祀锦 岳峨河浩聪明睿智 光披遐荒 建此伟业 雄立东方世变沧桑 中更蹉跌 越数千年 强邻蔑德琉台不守 三韩为墟 辽海燕冀 汉奸何多以地事敌 敌欲岂足 人执笞绳 我为奴辱懿维我祖 命世之英 涿鹿奋战 区宇以宁岂其苗裔 不武如斯 泱泱大国 让其沦胥东等不才 剑屦俱奋 万里崎岖 为国效命频年苦斗 备历险夷 匈奴未灭 何以为家各党各界 团结坚固 不论军民 不分贫富民族阵线 救国良方 四万万众 坚决抵抗民主共和 改革内政 亿兆一心 战则必胜还我河山 卫我国权 此物此志 永矢勿谖经武整军 昭告列祖 实鉴临之 皇天后土尚飨 四言诗 妇女解放---题<<中国妇女>>之出版 一九三九年六月一日 妇女解放 突起异军 两万之众 奋发为雄男女并驾 如日方东 以此制敌 何敌不倾到之之法 艰苦斗争 世无难事 有志竟成有妇人焉 如早望云 此编之作 伫看风行 五律 挽戴安澜将军 一九四二年 外侮需人御 将军赋采薇 师称机械化 勇夺虎罴城浴血东瓜守 驱倭棠吉归 沙场竟殒命 壮志也无违 七律 有田有地吾为主 一九四五年 有田有地吾为主 无法无天是为民重庆有官皆墨吏 延安无屎不黄金炸桥挖路为团结 夺地争城是斗争遍地哀鸿满城血 无非一念救苍生 七律 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 一九四九年四月 钟山风雨起苍黄 百万雄师过大江虎距龙盘今胜昔 天翻地覆慨而慷宜将剩勇追穷寇 不可沽名学霸王天若有情天亦老 人间正道是沧桑 七律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四九年四月二十九日 饮茶粤海未以忘 索句渝州叶正黄三十一年还旧国 落花时节读华章牢骚太胜防肠断 风物长宜放眼量莫道昆明池水浅 观鱼胜过富春江 注:柳亚子原诗开天辟地君真健 说项依刘我大难夺席谈经非五鹿 无车弹铗怨冯欢头颅早悔平生贱 肝胆宁忘一寸丹安得南征驰捷报 分湖便是子陵滩 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月一九五零年国庆观剧,柳亚子先生即席赋浣溪沙. 因步其韵奉和长夜难明赤县天 百年魔怪舞翩跹 人民五亿不团圆一唱雄鸡天下白 万方乐奏有于阗 诗人兴会更无前注:柳亚子原词浣溪沙十月三日之夕于怀仁堂观西南各民族文工团,新疆文工团,吉林省延边文工团,内蒙古文工团联合演出歌舞晚会,毛主席命填是阕,用纪大团结这盛况云尔火树银花不夜天 弟兄姊妹舞翩跹 歌声唱彻月儿圆不是一人能领导 哪容百族共骈阗 良宵盛会喜空前浣溪沙 和柳亚子先生 一九五零年十一月颜斶齐王各命前 多年矛盾廓无边 而今一扫纪新元最喜诗人高唱至 正和前线捷音联 妙香山上战旗妍 注:柳亚子原词浣溪沙中央戏剧学院舞蹈团演出和平鸽舞剧,欧阳倩予编剧,戴爱莲女士导演兼饰主角,四夕至五夕,连续在怀仁堂奏技,再成短调,欣赏赞美之不尽矣白鸽连翩奋舞前 工农大众力无边 推翻原子更金圆战贩集团仇美帝 和平堡垒拥苏联 天安门上万红妍浪淘沙 北戴河 一九五四年夏大雨落幽燕 白浪滔天 秦皇岛外打鱼船 一片汪洋都不见 知向谁边往事越千年 魏武挥鞭 东临碣石有遗篇 萧瑟秋风今又是 换了人间七律 和周世钊同志 一九五五年十月春江浩荡暂徘徊 又踏层峰望眼开 风起绿洲吹浪去 雨从青野上山来尊前谈笑人依旧 域外鸡虫事可哀 莫叹韶华容易逝 卅年仍到赫曦台水调歌头 游泳 一九五六年六月才饮长沙水 又食武昌鱼 万里长江横渡 极目楚天舒不管风吹浪打 胜似闲庭信步 今日得宽馀 子在川上曰 逝者如斯夫风樯动 龟蛇静 起宏图 一桥飞架南北 天堑变通途更立西江石壁 截断巫山云雨 高峡出平湖 神女应无恙 当惊世界殊 蝶恋花 答李淑一 一九五七年五月十一日我失骄杨君失柳 杨柳青杨直上重霄九 问讯吴刚何所有 吴刚捧出桂花酒寂寞嫦娥舒广袖 万里长空且为忠魂舞 忽报人间曾伏虎 泪飞顿作倾盆雨 七律二首 送瘟神 一九五八年七月一日读6月3日人民日报,余江县消灭了血吸虫,浮想联翩,夜不能寐,微风拂煦,旭日临窗遥望南天,欣然命笔 其一绿水青山枉自多 华佗无奈小虫何 千村薜荔人遗矢 万户萧疏鬼唱歌坐地日行八千里 巡天遥看一千河 牛郎欲问瘟神事 一样悲欢逐逝波其二春风杨柳万千条 六亿神州尽舜尧 红雨随心翻作浪 青山着意化为桥天连五岭银锄落 地动三河铁譬摇 借问瘟神欲何往 纸船明烛照天烧七律 仿陆放翁诗一九五八年十二月二十一日 人类今闻上太空 但悲不见五洲同愚公尽扫餮蚊日 公祭无忘告马翁 陆游原诗 死去原知万事空,但悲不见九州同。
王师北定中原日 家祭无忘告乃翁七律 到韶山 一九五九年六月二十五日到韶山,离别这个地方已有三十二周年了别梦依稀咒逝川 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 黑手高悬地主鞭为有牺牲多壮志 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 遍地英雄下夕烟 七律 登庐山 一九五九年七月一日一山飞峙大江边 跃上葱笼四百旋 冷眼向洋看世界 热风吹雨洒江天云横九派浮黄鹤 浪下三吴起白烟 陶令不知何处去 桃花源里可耕田 五律 三上北高峰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三上北高峰 杭州一望空 飞凤亭边树 桃花岭上风热来寻扇子 冷去对美人 一片飘飘下 欢迎有晚莺 七绝 莫干山 一九五九年十一月翻身跃入七人房 回首峰峦入莽苍四十八盘才走过 风驰又已到钱塘 七绝 为女民兵题照 一九六一年二月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练兵场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七律 答友人 一九六一年九嶷山上白云飞 帝子乘风下翠微 斑竹一枝千滴泪 红霞万朵百重衣洞庭波涌连天雪 长岛人歌动地诗 我欲因之梦寥廓 芙蓉国里尽朝晖 七绝 为李进同志题所摄庐山仙人洞照 一九六一年九月九日暮色苍茫看劲松 乱云飞渡仍从容天生一个仙人洞 无限风光在险峰 七律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一年十一月十七日一从大地起风雷 便有精生白骨堆 僧是愚氓犹可训 妖为鬼蜮必成灾金猴奋起千钧棒 玉宇澄清万里埃 今日欢呼孙大圣 只缘妖雾又重来 注:郭沫若原诗:人妖颠倒是非淆 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 精逃白骨累三遭千刀万剐唐僧肉 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 猪犹智慧胜愚曹一九六一年十二月 读陆游咏梅词反其意而用之风雨送春归 飞雪迎春到 忆是县崖百丈冰 犹有花枝俏俏也不争春 只把春来报 待到山花烂漫时 她在丛中笑 陆游咏梅原诗 驿外断桥边 寂寞开无主 已是黄昏独自愁 更着风和雨无意苦争春 一任群芳度 零落成泥碾做尘 只有香如故 七律 冬云 一九六二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雪压冬云白絮飞 万花纷谢一时稀 高天滚滚寒流急 大地微微暖气吹独有英雄驱虎豹 更无豪杰怕熊罴 梅花欢喜漫天雪 冻死苍蝇未足奇 满江红 和郭沫若同志 一九六三年一月九日小小寰球 有几个苍蝇碰壁 嗡嗡叫 几声凄历 几声抽泣蚂蚁槐夸大树 蚍蜉撼树谈何易 正西风落叶下长安 飞鸣镝多少事 从来急 天地转 光明迫 一万年太久 只争朝夕四海翻腾云水怒 五洲震荡风雷激 要扫除一切害人虫 全无敌 【附】 郭沫若原词沧海横流,方显出英雄本色。
人六亿,加强团结,坚持原则。
天垮下来擎得起,世披靡矣扶之直。
听雄鸡一唱遍寰中,东方白。
太阳出,冰山滴;真金在,岂销铄
有雄文四卷,为民立极。
桀犬吠尧堪笑止,泥牛入海无消息。
迎东风革命展红旗,乾坤赤。
杂言诗 八连颂 一九六三年八月一日好八连 天下传 为什么 意志坚 为人民 几十年拒腐蚀 永不沾 因此叫 好八连 解放军 要学习全军民 要自立 不怕压 不怕迫 不怕刀 不怕戟不怕鬼 不怕魅 不怕帝 不怕贼 奇儿女 如松柏上参天 傲霜雪 纪律好 如坚壁 军事好 如霹雳政治好 称第一 思想好 能分析 分析好 大有益益在哪 团结力 军民团结如一人 试看天下谁能敌 七律 吊罗荣桓同志 一九六三年十二月记得当年草上飞 红军队里每相违 长征不是难堪日 战锦方为大问题斥 每闻欺大鸟 昆鸡长笑老鹰飞 君今不幸离人世 国有疑难可问谁 贺新郎 读史 一九六四年春人猿相揖别 只几个石头磨过 小儿时节 铜铁炉中翻火焰 为问何时猜得不过(是)几千寒热 人世难逢开口笑 上疆场彼此弯弓月 流遍了 郊原血一篇读罢头飞雪 但记得斑斑点点 几行陈迹 五帝三皇神圣事 骗了无涯过客有多少风流人物 盗跖庄足乔流誉后 更陈王奋起挥钹黄越 歌未竟 东方白 念奴娇 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参天万木 千百里 飞上南天奇岳 故地重来何所见 多了楼台亭阁五井碑前 黄洋界上 车子飞如跃 江山如画 古代曾云海缘弹指三十八年 人间变了 似天渊翻覆 犹记当时烽火里 九死一生如昨独有豪情 天际悬明月 风雷磅礴 一声鸡唱 万怪烟消云落 水调歌头 重上井冈山 一九六五年五月久有凌云志 重上井冈山 千里来寻故地 旧貌变新颜 到处莺歌燕舞更有潺潺流水 高路入云端 过了黄洋界 险处不须看风雷动 旌旗奋 是人寰 三十八年看过去 弹指一挥间可上九天揽月 可下五洋捉鳖 谈笑凯歌还 世上无难事 只要肯登攀 念奴娇 鸟儿问答 一九六五年秋鲲鹏展翅 九万里 翻动扶摇羊角 背负青天朝下看 都是人间城郭炮火连天 弹痕遍地 吓倒蓬间雀 怎么得了 哎呀 我要飞跃借问君去何方 雀儿答道 有仙山琼阁 不见前年秋月朗 订了三家条约还有吃的 土豆烧熟了 再加牛肉 不须放屁 试看天地翻覆
江南 古诗
朱自清散文《春》赏析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
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风轻悄悄的,草绵软软的。
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花里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花下成千成百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的蝴蝶飞来飞去。
野花遍地是:杂样儿,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散在花丛里,像眼睛,像星星,还眨呀眨的。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繁花嫩叶当中,高兴起来了,呼朋引伴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在嘹亮地响。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三两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这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
他们的草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天上风筝渐渐多了,地上孩子也多了。
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一年之计在于春”;刚起头儿,有的是工夫,有的是希望。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春》是朱自清散文中的名篇佳作,但在作者生前,它却没有收入朱先生的散文集中。
据陈杰同志考证,《春》最早发表在朱文叔编的《初中国文读本》第一册上。
该书1933年7月由上海中华书局印行。
陈说:“在篇名的右上角都注有标记。
编者在课文目录后附注,凡有此标记者‘系特约撰述之作品’,可见是《读本》的编者当时特约朱先生等撰写给中学生阅读的文章。
”(《关于〈春〉的出处》,《临沂师专学报》1983年第2期)《春》不仅在解放前被编入中学语文教材,1981年人民教育出版社中学语文编辑室编的《语文》第一册,也收录了它。
但是,后者嫌原作有的词汇“陈旧”,有的语句不够“规范化”,因之对其进行了“加工润色”。
这样,在文字上便与原作有了出入。
为尊重朱自清作品的原貌,本篇赏析的对象是朱先生写定的未经修改的文字。
《春》是一篇满贮诗意的散文。
它以诗的笔调,描绘了我国南方春天特有的景色:绿草如茵,花木争荣,春风拂煦,细雨连绵,呈现一派生机和活力;在春境中的人,也精神抖擞,辛勤劳作,充满希望。
《春》是一幅春光秀丽的画卷, 《春》是一曲赞美青春的颂歌。
作品起始写道:“盼望着,盼望着,东风来了,春天的脚步近了。
”两个“盼望着”的词语重叠,强化了人们对春天的期盼。
“春天的脚步近了”,更把春天拟人化,似乎春天正在大踏步向我们走来。
看:“一切都像刚睡醒的样子,欣欣然张开了眼。
山朗润起来了,水长起来了,太阳的脸红起来了。
”作者先从总的方面描绘春境,勾画出大地回春万物复苏的景象。
接着,作者推出五个特写镜头,细致入微地描绘春天的动人景象。
第一个特写镜头是春草:“小草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嫩嫩的,绿绿的。
”作者不仅写出了春草的嫩绿、绵软,而且还摄下了它对人的诱惑力:人们在草地上“坐着,躺着,打两个滚,踢几脚球,赛几趟跑,捉几回迷藏。
”这里的绿茵,已不是单纯的自然景物,而成了人们生活的亲爱的伴侣——景物变成了情物。
第二个特写镜头是花木争荣:“桃树、杏树、梨树,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红的像火,粉的像霞,白的像雪。
”不仅果树之花争相斗妍,而且野花遍地,万紫千红。
众花还以其特有的色香,吸引无数的蜜蜂“嗡嗡地闹着”,大小蝴蝶翩翩起舞。
这些描写,活现出春意盎然的气氛。
作者不以再现自然花色为满足,还特意驰骋想象的翅膀写道:果树之花“带着甜味,闭了眼,树上仿佛已经满是桃儿、杏儿、梨儿。
”想象不仅拓宽了描写的视野,更从未来角度渲染了春花的可爱。
第三个特写镜头是春风。
较之春花来说,春风是不容易描写的。
朱自清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
作者先用南宋志南和尚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
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第四个特写镜头是春雨。
朱自清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第五个特写镜头是春境中人的活动。
前四幅画面以写自然景色为主,这幅画面则突出人的作为:“城里乡下,家家户户,老老小小,他们也赶趟儿似的。
一个个都出来了。
舒活舒活筋骨,抖擞抖擞精神,各做各的一份事去”。
在春天,花儿“赶趟儿”地开;人们为了迎春,“也赶趟儿似的”走出家门。
在春天,花卉争荣,各不相让;人们“一年之计在于春”,也以只争朝夕的精神投入了工作。
在以上盼春、绘春的基础上,作品最后唱起了对春的赞歌: 春天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它生长着。
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春天像健壮的青年,有铁一般的胳膊和腰脚,他领着我们上前去。
这里,作者用三个比喻性的排比句式,说明春天是新鲜、美丽、欢快、具有强大生命力的;人类也应当踏着春天的步伐,去创造美好幸福的生活。
《春》是一篇描写自然风光的出色散文,将它与此前的同类题材《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相比,使人感到它有两点突出的变异:一是感情格调有所不同;二是语言风格的变化。
读《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使人感到其中流露出作者淡淡的哀愁,而《春》的感情基调则轻松愉快、充满活力。
何以会如此
我猜想至少有这样两个原因:一是本文系朱自清应约为中学撰写的语文教材,从培养青年进取向上出发,作者采用了相应的积极、乐观的感情基调。
二是作品的青春活力,反映了作者写作时的心境。
《春》大概写于1932年下半年或1933年初。
1932年8月,朱自清漫游欧洲回国不久,便与陈竹隐女士结为美满夫妻,并于同年9月出任清华大学中国文学系主任;33年4月,又喜得贵子。
朱自清生活中的顺境与幸事,不能不对《春》的抒情格调产生影响。
作者乐观感情的倾注,使得作品情景交融、诗情与画意结合。
再从语言方面看,《荷塘月色》、《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的语言固然是漂亮的,但有雕琢痕迹,不够自然。
而《春》的语言则简朴、活脱、口语化。
如写草,“园子里,田野里,瞧去,一大片一大片满是的”;写花,“你不让我,我不让你,都开满了花赶趟儿”。
这些语言都是从生活中提炼出来的,生动活泼,节奏明快,语短意丰,表现力强。
作者为了更好地描写春天,还采用比喻、拟人等多种修辞方法,使春天形象化、人格化。
前面引用的文章的结尾部分,便是这方面最好的例证。
朱自清不愧是语言大师,他用文笔把短暂的春天从自然界拉回到书面上,使其四季常驻,随时可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