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描写瘟疫的诗句

求描写古代城池旱灾并瘟疫后的情景~

“散吏驰驱踏旱丘,沙尘泥土掩双眸。

山中树木减颜色,涧畔泉源绝细流。

处处桑麻增太息,家家老幼哭无收。

下官虽有忧民泪,一担难肩万姓忧。

”这是南宋隆兴元年(1163年)时任平江主簿的王梦雷在亲眼目睹湖南大旱引起饥荒,农民颗粒无收、生活无着的凄惨景象后写下的一首《勘灾诗》,为我们留下了旱灾发生后社会生活面貌的真实记录。

《汉书·王莽传》载:王莽时,“连年久旱,亡有平岁,北边及青徐地,人相食……饥民死者十七八。

”又如,《明英宗实录》载:天顺三年,“辰州、永州、常德、衡州、岳州、铜鼓、五开等府卫自五月至七月不雨,民之饥殍者不可胜记。

”徐光启云:“水旱为灾,尚多幸免之处,惟旱极而蝗。

数千里间,草木皆尽,或牛马毛幡帜皆尽,其害尤惨过于水旱也。

”(《农政全书》卷四四)长时间持续的旱灾往往还会导致大规模瘟疫的流行,严重威胁生命财产安全。

如《史记·孝景本纪》载后元二年“大旱。

衡山国、河东、云中郡民疫”,《旧唐书· 德宗本纪》载贞元六年夏“福建等道旱,井泉多涸,人渴乏,疫死者众”。

王莽地皇三年(22年)四月,“枯旱霜蝗,饥馑荐臻,百姓困乏,流离道路。

”而当年夏天“蝗从东方来,蜚蔽天”,“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汉书·王莽传下》)。

东汉安帝初,“连年水旱灾异,郡国多被饥困……时饥荒之余,人庶流迸,家户且尽”(《后汉书·樊宏列传》);桓帝延熹九年(166年),“青、徐炎旱,五谷损伤,民物流迁”(《后汉书·陈王列传》)。

别的找不到了,LZ将就一下吧

形容瘟疫蔓延的句子

生灵涂炭 [shēng líng tú tàn] 生词本基本释义 详细释义【解释】:生灵:百姓;涂:泥沼;炭:炭火。

人民陷在泥塘和火坑里。

形容人民处于极端困苦的境地。

【出自】:《尚书·仲虺之诰》:“有夏昏德,民坠涂炭。

”《晋书·苻丕载记》:“先帝晏驾贼庭,京师鞠为戎穴,神州萧条,生灵涂炭。

”【语法】:主谓式;作谓语、宾语;含贬义

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瘟疫有哪些

瘟疫,大流行,最常见的是鼠疫称黑死病,有腺型、和败型三种,在人类历史上有过三次跨洲际的传染力。

最早在《旧约圣经》中已出现类似鼠疫侵袭亚述军的记载。

首次的大流行发生於西元6世纪,疫情持续了五十多年;14世纪欧洲爆发「黑死病」,发病1至3日之内死亡,大约死亡一千七百万至两千八百万条生命,死亡人数占欧洲人口的四分之一以上,义大利、英国死者半数,据称是由中国商人和蒙古军队传入。

第三次鼠疫大流行始於1860年,正值中国清朝后期。

其它的疫疾还有痘疹(天花)、大头瘟、羊毛瘟、疙瘩瘟、吐血瘟。

上古时期 中国古代殷墟甲骨文已有「虫」、「蛊」、「疟疾」、「疾年」等文字的记载[1]。

「疠」字可见於《尚书》、《山海经》和《左传》。

汉朝 公元2年,青周大疫,汉平帝诏曰:「民疾疫者,舍空邸第,为置医药。

」 三国时期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冬天,北方发生疫病,当时为太子的曹丕在第二年给吴质的信中说:「亲故多罗其灾,徐、陈、应、刘一时俱逝」。

除孔融、阮瑀早死外,建安七子之中竟有五人死於传染病。

曹植《说疫气》描述当时疫病流行的惨状说:「建安二十二年,疠气流行,家家有僵尸之痛,室室有号泣之哀。

或阖门而殪,或覆族而丧。

」 魏晋南北朝 晋惠帝光熙元年(306年):「宁州频岁饥疫,死者以十万计。

五芩夷强盛,州兵屡败,吏民流入交州者甚众。

」(《资治通鉴》) 永嘉年间(307年—312年),战乱频仍,雍州以东,「人多饥乏,更相鬻卖,奔迸流移,不可胜数。

」、「又大疾疫,兼以饥馑,……流尸满河,白骨蔽野。

」(《晋书.食货志》) 义熙元年(405年),益州大族谯纵据四川,自称成都王。

义熙二年(406年),刘裕派遣刘敬宣率兵五千人伐蜀。

义熙四年(408年)九月,敬宣部队势如破竹,到达遂宁郡之黄虎,谯纵请求后秦姚兴出兵,姚兴遂派遣平西将军姚赏等率兵增援,黄虎之战中刘敬宣前进受阻,双方相持六十余日,敬宣部队粮草啖尽,此时疾疫大起,「死者大半」,敬宣下令退出四川。

到建康时,士兵十不存一。

隋朝 开皇十年(590年),首都长安发生疾疫。

大业八年(612年),山东、河南大水,不久出现疾疫。

山东地区灾情尤惨唐朝 代宗广德元年(763年),江东大疫,「死者过半」。

「辛丑岁(762年),大旱,三吴饥甚,人相食。

明年大疫,死者十七八,城郭邑居为之空虚,而存者无食,亡者无棺殡悲哀之送。

大抵虽其父母妻子也啖其肉,而弃其骸於田野,由是道路积骨相支撑枕藉者弥二千里,春秋以来不书。

」(《吊道殣文》)宋朝 北宋庆历八年(1048年),河北大水,次年三月疫灾。

南宋嘉定元年(1208年),江淮一带大疫。

(《宋史·五行志》) 南宋度宗咸淳七年(1271年),浙江永嘉地区大疫。

南宋德佑元年(1275年)六月,常州等城为元军占领,城内居民四处逃窜,「民患疫而死者不可胜计」。

南宋德佑二年(1276年)闰正月,元军包围了临安府,德佑二年闰三月,临安府大疫辽、金、蒙古 金末年哀宗正大九年(1232年),汴京疫病大起,「都人不受病者万无一二,既而死者继踵不绝。

」当时汴京有城门12座,每日各门送出死尸多达2千具。

元朝 至大元年(1308年)春,绍兴、庆元、召州大疫,死者二万六千余人。

皇庆二年(1313年)冬,京师大疫。

(《元史·五行志》)至顺二年(1331年),衡州连岁大旱,又发生疫灾,「死者十九」(《元史·文宗纪》)。

1344年,中国淮河流域爆发黑死病,河北商人再沿「丝路」将之传到印度、叙利亚、美索不达米亚等地。

同时期蒙古人西征时,将染疫尸体用投石机投入城中,由此散布病毒至欧洲各处。

造成1347年欧洲大流行,大文豪薄伽丘的《十日谈》即是以这场瘟疫为故事背景,描写浩劫下的人性。

至正十九年(1359年)春夏,莒州沂水、日照二县和广东南雄路大疫。

明朝 万历八年(1580年),「大同瘟疫大作,十室九病,传染者接踵而亡,数口之家,一染此疫,十有一二甚至阖门不起者」。

万历《山西通忘》卷26记载,潞安「是岁大疫,肿项善染,病者不敢问,死者不敢吊」。

崇祯六年,山西出现瘟疫。

崇祯「七年八年,兴县盗贼杀伤人民,岁馑日甚。

天行瘟疫,朝发夕死。

至一夜之内,百姓惊逃,城为之空」。

崇祯十年(1637年)以后,山西全境瘟疫大流行「瘟疫盛作,死者过半」,疫情传到河南地区,「瘟疫大作,死者十九,灭绝者无数」。

榆林府「大瘟,……米脂城中死者枕藉,十三年,夏又大疫,十五年,……大疫,十六年,稔,七月郡城瘟疫大作」。

能过形容龙虎山的诗句以及形容龙虎山的景点的词以及形容张天师的词···急

玉盂祝水起波云下雷声泣鬼神虎山前山后间,先尽几多人。

出自:《赞天师·第二十三代讳季文字仲归》 年代:宋 作者: 白玉蟾朝代:宋 作者: 方回宇宙今年气数新,不愁无地著闲身。

西成稼穑占鱼梦,南纪干戈息马尘。

随分田园胜仕宦,及时儿女了婚姻。

细思便合从君去,龙虎山中作道人。

年代:宋 作者: 王镃莲盂送别万峰云,龙虎山前过小春。

草履惯穿枯岭叶,布衣犹带旧京尘。

毡寒不见游仙梦,路远谁怜倦客贫。

东望海门归未得,北风吹雪满唐巾。

年代:宋 作者: 夏元鼎未登龙虎榜,且登龙虎山。

一见三清易,三年一第难。

剑埋光射斗,鸡鸣晓席关。

乾坤谁整顿,拟伴赤松闲。

明四十三代天师张宇初所撰序言写到:龙虎山“历魏、晋、唐、宋,代有褒崇,若山川之胜,宫宇之丽,人物之繁,仙迹之异,道行之神,爵望之显,代之慕拟歆羡者,或美之于诗文,垂之金石,传递一千余载而嗣之者愈久愈昌。

”其人文的绝妙,由此不难想见。

我国古代名著开篇第一回“祈禳瘟疫,洪太尉误走妖魔”,写得就是龙虎山的景致和发生在龙虎山的故事。

如书中写到洪太尉口诵天尊宝号,纵步上山寻找,“将到半山,望见大顶直侵霄汉,果然好座大山。

正是:根盘地角,项接天心。

远观磨断乱云痕,近看平吞明月魄。

….千峰竞秀,万壑争流。

瀑布斜飞,藤罗倒挂。

虎啸时风生谷口,猿啼时月坠山腰。

恰似青黛染成千块玉,碧纱笼罩万堆烟”。

真是生花妙笔,把龙虎山缥缈仙气与充满野趣的山水描写得了神入化,惟妙惟肖。

龙虎山是我国典型的丹霞地貌。

山体经过自然界长年的风化剥蚀及造山运动作用,形成了千姿百态的峰峦岩窟、奇山怪石;穿过景区的泸溪河又像一条玉带,把两岸99峰、24岩、108处自然人文景观以及10大美景串连在一些,山因水活,水因山媚,构成了一幅巨大的丹山依碧水的秀丽画卷,自然景色极为壮观。

三十代天师张继先就此曾留下千古名句:“一条涧水琉璃合,万叠云山紫翠堆”。

在游览中,也曾即兴赋诗一首:“湾湾苔径引青松,苍石坛高进晚风;方响乱敲云影里,琵琶高映水声中。

” 历史上龙虎山是我国最著名的道教圣地,游历过龙虎山的历史名人也非常多。

如唐代的、顾况、吴武陵,宋代的、、晃补之、曾巩、陆九渊、文天祥,元代的赵孟頫、揭傒斯,明代的夏言、徐霞客,清代的袁枚等等,并且都留下了不少著名的诗词歌赋、摩崖石刻和题咏碑碣,这些都成了龙虎山宝贵的文物,不少诗词咏被收进了清代娄近垣编撰的《龙虎山志》之中。

山巍巍,水悠悠,乘筏水天游。

青山映绿水,翠竹掩红楼,仙女献花藏深处,情侣情长留;两岸青松影,一江笑语稠,云随白鹭鱼戏柳,仙境尽风流;飞篙花影碎,极目锦屏舒,深潭峡谷隐龙虎,此处胜瀛洲。

描写瘟疫的诗句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