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论语中长朝闻道夕死可矣学到了什么 作文600
“朝闻道,夕死可矣”(《论语·里仁》)是人们非常熟悉的一句话。
《论语·里仁》的这一章在一些大学古代汉语教材(如王力主编的《古代汉语》、沈祥源主编的《古代汉语》等)中未作任何注释。
不作解释,可能是编者认为这句话字面意思都不难理解。
我们在给大学生讲授这一章时,先让学生讲一讲自己对这一章的理解以作调查,发现学生基本上都这样解释这句话:“早上听到(或明白了)一个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如果进一步问“明白了(或懂得了)一个道理(或真理)就可以去死,这值得吗
我们愿意这样做吗
”学生这才意识到这样的理解是不合情理的。
一个人一生要明白的道理实在是太多了,如果明白一个就去死,那不知要死多少回。
同时明白了道理不是为了去死,而是为了更好地去做事。
这句话杨伯峻《论语译注》也未作词语注释,只是译为:“早晨得知真理,要我当晚死去,都可以。
”这跟一般人的理解基本上一致。
人们对这句话的理解都有些想当然,细究起来又发现这样理解不合事理逻辑,本来是一句内涵丰富深刻的名言,这么一理解反而索然无味了。
因此我们觉得有必要对这句话的内涵作进一步的探索。
纯银耳坠 王越的结局是什么
在第三部中,王越回到了殇胜老窝,和麻雀一起过着隐居的生活,王龙开始掌握殇胜,没有写完,第四部王力出现了,现在快活林和殇胜在决战,结果还没有写。
道可道非常道 明可明非常明 是什么意思呀
是《老子》的开头两句 道可非常道可名,非常名。
最初老子的原文是“道可道,非恒道。
名可名,非恒名。
”在汉代为避恒帝的讳,才改为“常” 这句话可以从二方面解释。
一是从修仙方面解释;二是解释万物的起源与运行之理。
下文“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
故常无,欲以观其妙。
常有,欲以观其徼。
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
玄之又玄,众妙之门。
” 修仙方面相对简单:第一个“道字”表示修仙修真的方法,“可道”可以依据修炼道法的方法去修行的。
“非恒道”,不是永远不变的,意思“道”是变化的是因人而异的。
“名可名” 前一“名”是事物宝器法器或修炼方法的名称,是可以命名定义出来的,“非恒名”,也不是一层不变的,意思你见到的事物和方法并不是前人见到的事物或方法,除了事物会变化这层意思外,还有每个人的经历和角度不一样,即使是同一时刻看到事物也会盲人摸象,只见到其中的一面。
是道教的祖宗,按修炼方法解释是最常见不过的,只是现代人不修真了。
。
。
尤其“玄之又玄,众妙之门”是指出前面“同”修真基础是一样,但也有各种修真方法的多样性也都是必然的、可行的
当代公认的十大国学大师是谁
NO.1 王国维上榜:词学泰斗,戏曲学先锋,近代学的带头人,在多方面开创性意义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多种著述成为学界必读经典,在海内外享有盛誉。
代表作:《人间词话》、《人间词》、《宋元戏曲史》、《殷卜辞中所见先公先王考》、《观堂集林》,多收入《王国维遗书》。
集外旅日所作笔札,收入《王国维学术随笔》一书。
弟子:顾颉刚,赵万里,姜亮夫等NO.2 梁启超上榜理由:近代新史学的开创者,长期活跃政坛,是对近代政治有深远影响的风云人物。
在哲学、文学、史学、经学、宗教等领域都广有建树。
代表作:《新史学》、《中国历史研究法》、《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佛学研究十八篇》,多收入《饮冰室全集》。
弟子:徐自摩,蔡锷,胡适,谢国桢等NO.3 章太炎上榜理由:近现代朴学大师,小学大师,经学大师,史学大师,晚年潜心研究佛学,旅日期间曾苦学梵文,更以佛学解注老庄,对后世具有深远影响。
其在小学一面,长于训诂,独步古今,后之学人唯有黄侃一人堪与匹敌。
经学方面,幼毕四书五经,出口能诵;诸子百家,信手拈来。
尤其对唐以前古籍颇为精通,可谓了如指掌,为学界所畏服。
代表作:《新方言》、《春秋左传读》、《訄书》、《检论》、《国故论衡》、《齐物论释》、《菿汉微言》、《国学讲演录》》等。
弟子:马裕藻、沈兼士、钱玄同、黄侃,鲁迅,朱季海等。
NO.4 陈寅恪上榜理由:近代史学大师,尤精于唐史的研究,为史学界公认的泰斗,其父为近代著名学人陈三立,人称陈散原的便是,有《散原精舍诗》传世。
陈寅恪通晓多种语言,除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以外,尤精于梵文、藏语、突厥语、西夏语、契丹语,同时他还精晓小亚细亚等多种业已消失的小语种。
据曹聚仁统计(《中国学术思想史随笔》),其所晓语言约有18种之多,堪为语言界奇迹,为世人叹服。
代表作:《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隋唐制度渊源略论稿》、《金明馆丛稿初编》、《金明馆丛稿二编》、《隋唐政治史述论稿》等。
弟子:蒋天枢,刘节,季羡林等NO.5 黄侃上榜理由:其在经学、文学、哲学等各个方面都有很深的造诣,尤其在传统“小学”的音韵、文字、训诂方面更有卓越成就,人称他与章太炎、刘师培并为“国学大师”,称他与章太炎为“乾嘉以来小学的集大成者”“传统语言文字学的承前启后人”。
更令世人惊叹的是其在生前并未出版过任何著作,其曾有一句经典名言:“五十之前不著书”。
这句话在半个世纪后还在武大校园内广为流传,成为其治学严谨的证明。
在其生前,章太炎先生曾多次劝他著书立说,但其终不为所动。
其虽未出版任何著作,却成为海内为公认的国学大师。
代表作:《文心雕龙札记》,《反切解释》,《日知录校记》,《集韵声类表》,《黄侃论学杂著》, 《说文笺识四种》, 《字正初编》,《黄季刚先生遗书》, 《文选黄氏学》(注:为后人整理编订)弟子:徐复,潘重规,潘锦等NO.6 刘师培上榜理由:其为清末民初的风云人物,既在政治舞台上有令人瞩目的表演,从革命党人、无政府主义者到清廷幕僚、筹安会“六君子”之一,又在学术舞台上连创佳绩,甚至与章太炎齐名,并称“二叔”(章太炎字枚叔,刘师培字申叔)。
其为横跨政、学两界的声名显赫的人物,其在学术上所做影响最为深远和取得成就最大的事情,是有关“中国文学”、“文学史”课程的讲授与《中国古文学史讲义》的出版上,他使《文选》派在文派之争中获得胜利,并在文学史的教学与研究方面奠定垂之后世的“典范”。
主要著作:《中国民约精义》,《中国中古文学史讲义》,《黄帝纪年论》,《汉宋学术异同论》等。
弟子:黄侃,陈中凡,郝立权等NO.7 王力上榜理由:其一直从事语言科学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为发展中国语言科学、培养语言学专门人才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其在1936年发表了《中国文法学初探》一文,对中国语法学界自《马氏文通》以来因袭英语语法研究的状况提出批评,同时对汉语语法的特点和研究方法做了初步探讨。
1937年发表的《中国文法中的系词》,指出系词在古代汉语里不是必要的,汉语的句子也不一定都要有动词,这揭示了汉语不同于印欧语言的一个突出特点。
他的《中国现代语法》(1943)、《中国语法理论》(1944)以及《中国语法纲要》(1946)等著作,以《红楼梦》为主要研究对象,建立了自己的汉语语法体系。
另外,其在音韵学方面也成就颇高,他的《汉语诗律学》对中国古代诗词的格律和语言特点作了精到的研究,对中国音韵学的研究和发展做出突出的贡献。
主要著作:《古代汉语》,《诗词格律》,《语法和语法教学》,《广州话浅说》,《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诗词格律概要》,《楚辞韵读》,《诗经韵读》,《广东人怎样学习普通话》,《汉语诗律学》,《汉语音韵》,《龙虫并雕斋诗集》,《汉语诗律学》,《诗词格律十讲》,《中国音韵学》,《王力诗论》,《中国语文讲话》,《中国现代语法》,《中国语法理论》等。
NO.8 季羡林上榜理由:其为当代著名语言学家,散文家,东方文化研究专家,其博古通今,被称为“学界泰斗”。
其学术研究范围涉及印度古代语言,特别是佛教梵文,堪为世界上少数几位能精通佛教梵文的大师,吐火罗文,印度古代文学,印度佛教史,中国佛教史,中亚佛教史,唐史,中印文化交流史,中外文化交流史,中西文化差异和共性,美学和中国古代文艺理论,德国及西方文学,比较文学及民间文学,散文及杂文创作等领域。
并在这些领域取得了卓有建树的成绩。
06年其成为首位获得“翻译文化终身成就奖”的学者,同时在这一年被评为“感动中国年度人物”。
主要著作:《中印文化关系史论丛》(论文集)1957,人民教育 ;《<罗摩衍那>初探》(理论)1979,外国文学 ;《天竺心影》(散文集)1980,百花 ;《季羡林选集》(散文集)198O,香港文学研究社 ;《朗润集》(散文集)1981,上海文艺 ;《季羡林散文集》1986,北京大学出版社NO.9 徐复上榜理由:其1929年就读于金陵大学,师从黄侃攻文字、音韵、训诂。
1935年入金陵大学国学研究班后转至章太炎门下求学。
曾任教于国立边疆专科学校、金陵大学、南京师范学院、南京师范大学等校。
历任副教授、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古文献整理研究所名誉所长、《辞海》编委、《辞海》语词学科分科主编之一、《汉语大词典》副主编之一、中国语言学会理事、中国训诂学研究会会长、中国音韵学研究会顾问、江苏省语言学会会长、《传世藏书》主编等。
他在语言文字领域的贡献主要体现在训诂学、校勘学、蒙藏语文研究、词语研究、语源学研究及方言研究方面。
在蒙藏语文与汉语对勘方面,著有《“歹”字源出藏文说》(《东方杂志》、《阏氏读音考》(《东方杂志》、《守温字母与藏文字母之渊源》、《“歹”字形声义及其制作年代》等。
在训诂学方面,他用力最勤,著述颇丰,代表作有《从语言上推测〈孔雀东南飞〉一诗的写定年代》、《韩昌黎诗拾诂》等。
代表作品:《徐复语言文字学论稿》,《广雅诂林》,《说文五百四十部首正解》等。
NO.10 钱钟书上榜理由:自幼天资过人,一目十行,过目不忘。
其在清华读书期间,横扫清华图书馆;留英期间又在牛津大学图书馆泡了几年。
后又随妻子杨绛留法一年,饱览巴黎大学图书馆藏书,读书之多,古今中外罕有能比。
为学渊博精深,冶古今于一炉,融中外为一家。
精通英、法、德、意、拉、西班牙语,中英文造诣之高,无出其右。
著《管锥编》四册,一百三十余万言,以典雅的文言写成,并对《毛诗正义》、《老子王弼注》、《史记会注考证》、《太平广记》等十部典籍,作了详细的考释、批注与阐发,引用了古今中外4000位作家的13000多部著作,涉及经史子集,修辞学、心理学、社会学等多种学科。
读书笔记多达90000余页,多种语种,数千万字。
代表作:《围城》、《人兽鬼》、《钱钟书散文》、《宋诗选注》、《谈艺录》、《管锥编》、《宋诗记事补遗》、《容安馆笔札》等。
弟子:栾贵明等国学大师评判标准大师所谓大师者,系指人们对在学问或艺术上有很深的造诣者的尊称。
凡称得上大师者,其学问理应在同行、同专业中当属于出类拔萃者。
另外,大师之所以为大师,还不能光看学问,光看作品,还要看道德即人品、文品,看文品与人品是否统一,即是否属于融人品与文品于一体的道德文章者流。
正如汤一介教授所说:学问不错,人格又高尚,才可称为大师。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
而学高为师,身正为范。
因此,大师理应是学问和品德方面之典范。
假如学富五车,学问做得很大,文章写得呱呱叫,但人品却很差,尤其是文品与人品脱节,言行不一,口是心非;在讲堂上、著作中说的、写的是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士可杀而不可辱,可一到外敌入侵,就卖国投敌,充当汉奸,富贵淫其心,贫贱移其志,威武屈其节;或面对强权则一味卑躬屈膝,附炎趋势,学风随着政治风标转,充当不管什么时候都吃香的吹鼓手;或满口仁义道德,而行动上则男盗女娼;或口里老是叨念淡泊名利,而实则争名于朝、夺利于市,沽名钓誉、治学不严、投机取巧、差错百出,却又师心自用,听不得批评意见,甚至拒绝一切批评等等。
那么,像这样缺乏中华学人之良心、良知的缺德学人,也是断断不配当大师的!需要特别强调的是,大师之所以堪称大师者,不仅仅在于其学问之渊博和建树之卓著,更在于其虚怀若谷的胸襟,虚一恬静的心怀,尤其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的精神。
有道是至人无己,神人无功,圣人无名(《庄子·逍遥游》)。
真正的大师,从来对此称谓默然视之,更不师心自用。
张岱年先生2003初在回答《北京青年报》记者采访时,坦诚地说:有人说我是'国学大师',实际上我只是研究国学的一部分,主要是哲学思想,而文学、史学我研究得并不多,中国古代的科学就研究得更少,就昭示出这样的大师风范。
还有著名的书斋型学者蒋孔阳先生,也是当今融高尚人品与文品为一体的道德文章之典范。
他为人一向淡泊恬静,宽容大度,但在学问上却一直不懈追求,却又恪守为学不争一家胜,著述但求百家鸣的治学态度。
他说:知识分子应以专业为社会服务。
学者应当以学术为社会服务,不是用讲话,也不是用赚钱,而是用思想用知识和学问。
当有人问他:你拼死拼活地干,又能有什么好处?时,他淡然回答:做学问,本来是出于爱好,出于对真理的追求,出于想对社会有一点贡献,而不在于自己有什么好处。
如果要讲好处,自然用不着走学问这一条道路了。
他一生在美学研究等方面,成就斐然,却虚怀若谷,坦言:人生在发展,事物在变化,学问也应当不断地发展和变化。
我们不要以为自己已经到了'顶点',灵珠在握,天下都得听我的了。
浮士德与魔鬼订约,要永远不满足,一旦满足了,他的灵魂就得归魔鬼所有。
我想,我们做学问,也应当有永不满足的精神。
一旦我们了不起了,满足了,我们的灵魂也将为魔鬼所攫去。
(玉圣:《蒋孔阳:没在创造中》,《中华读书报》1998年11月4日)张岱年和蒋孔阳先生,至少作为中国哲学和美学方面的大师,是当之无愧的!还有季羡林先生,在《病榻杂记》(新世界出版社2006年版)中,第一次廓清了他对于世人加在自己头上的国学大师、学界泰斗、国宝这三顶桂冠的看法,特昭告天下,请予摘掉。
并称三顶桂冠一摘,还了我一个自由自在身。
身上的泡沫洗掉了,露出了真面目,皆大欢喜。
则更昭示了其不同凡响的大师之德!国学大师名称国学大师,更是一个很有分量的称誉,是一顶很耀眼的桂冠,不是随便什么人都可以佩戴的。
如今人们所称道的诸多国学大师,实际上顶多只是史学家、哲学史家等而已。
这是仅仅就其学问而言。
至于就师德而言,不少人距国学大师就更远了。
到底该怎么界定国学大师呢?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其学问自然理应在国学研究之范围内,属于出类拔萃者。
而我们的国学,则是包括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思维科学等等在内的,蕴含极为丰富的称谓,所以,凡称得上国学大师者的著作,也理应体现丰富的内容,即使按照西方学科的划分而言,也应是多面手,百科全书型的学者,既有卓有建树的学术著作,也有脍炙人口的文学作品,等等。
国学即便作为中国学术文化的简称,其蕴含极其丰富,单是在先秦,就有百家之说。
在对于先秦百家的理解上,虽然历来众说纷纭,但至少包括阴阳、道、儒、法、墨、名、杂、小说,诗赋、纵横、兵、农、医、算、天文、地理、水利、堪舆、数术、纺织、建筑、制陶、冶炼和交通等等诸家学说。
而在秦汉以后,经过国学所固有的贯通古今,融汇内外,综合创新基本规律的作用,又涌现出许多新的学派和学说,那么,作为国学大师,理应是对国学所蕴含的各家各派的学说都比较精通,并富有很深的造诣者;即使打个折扣,也理应是对其中多半以上的学说富有很深的造诣者。
从前面引述的张岱年先生有人说我是'国学大师',中国古代的科学就研究得更少之简要回答中,可以窥知他对国学大师的见解:即至少要涉及哲学、文学、史学和古代科学等几个领域,并有突出的建树。
中国古代的科学成就是举世公认的,张岱年先生虽然在这里没有具体谈及其具体内涵,但像天文、历算、农学、医学和养生学等等,至少包括在其中,可这些几乎都被长期排斥在国学家们的视野之外。
张岱年先生实际上提示了国学大师的最起码的标准,即单从学问方面而言的标准,可是,看看某些著名学府所开列的那一串串的国学大师名单,看看网上列出的一大堆国学大师名单,有几人合乎这个最起码的国学大师标准呢?况且,国学大师还必须具备高尚的人格和品德。
从学问和品德即文品与人品相融合为一的标准看,国学大师更不是一般人所能堪配的!
描写鸳鸯坚贞爱情的诗句
桃木渌,水上鸳鸯唐·韦庄《菩萨蛮》[洛阳城里]。
渌(1ù录)澈。
这两句大意是临大地,洛阳到处是嫣红的桃花,到处是澄澈的春水,水面上飘浮着并头浴羽的对对鸳鸯。
红英缤纷,绿波荡漾,鸳鸯比翼,一派大好春光。
可用来写盛春景色。
唐代词人 韦庄 《菩萨蛮》春罗双鸳鸯,出自寒夜女。
鸳鸯名言唐·韦应物《杂体五首》其三。
罗:一种质地柔软有花纹的丝织品,此处指罗衣或罗裙。
这两句大意是:美女春日里穿着漂亮的罗裙,上面绣着成双成对的鸳鸯鸟,这美丽的衣服,是贫寒的劳动妇女在深夜里制作出来的。
原诗为:“~。
心精烟雾色,指历千万绪。
长安贵豪家,妖艳不可数。
裁此百日功,唯将一朝舞。
舞罢复裁新,岂思劳者苦。
”其艺术构思与白居易《缭绫》相似。
白诗中“织者何人衣者谁?越溪寒女汉宫姬”,其意与韦诗此二句略同,都是以贵族妇女的豪奢侈靡与劳动妇女的勤苦劳作相映衬,突出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对立关系。
可用来反映旧社会的阶级关系,或者用来批评某些只知追求华丽服饰而不知社会财富来源于何处的女人。
唐代诗人 韦应物 《杂体五首》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唐·杜甫《绝句二首》其一。
融:指冻土融化。
这两句大意是:天暖泥融,燕于忙于衔混作巢,飞来飞去;春温沙暖,鸳鸯贪睡,卧于沙中迟迟不起。
这首绝句的前两句是:“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四句诗写了江山、花草、燕子、鸳鸯四样景物,构成一幅幅画面,不仅显出蓬勃的春意,诗人愉快之情也从中自见。
仇兆鳌评日:“摹写春景极其工秀,而语出浑成,妙入化工矣。
”这种四句四景,彼此并列,中间虽以春意贯穿,却没有呼应关系的诗,只靠这些景物的组合、安排,构成一种境界,是古代绝句中一种特殊的写作手法。
描写春景、春意可作惜鉴。
唐代诗人 杜甫 《绝句二首》合昏尚知时,鸳鸯不独宿。
唐·杜甫《佳人》。
合昏:植物名。
又名合欢,俗称夜合花,叶似槐叶,花淡红色,至夜则合。
鸳鸯:匹鸟,雌雄偶居不离,这两句大意是:合欢尚且知道入夜则合,从不逾时;鸳鸯偶居不离,向不独宿。
这两句分别以“有情”的植物、动物作比喻,说明夫妇之间应该相亲不离。
在原诗中,女主人公以此反衬轻薄夫婿的喜新厌旧,慨叹世情的险恶与冷酷。
唐代诗人 杜甫 《佳人》愿作鸳鸯被,长覆有情人。
唐朝政治家、诗人 李德裕傍岸鸳鸯皆著对,时时出向浅沙行。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后蜀·花蕊夫人《宫词》。
著(zhuó浊)对:成对。
这两句大意是:停在岸边的鸳鸯都成双成对,不时地离开河岸向浅水中的沙洲走去。
观察得很细致,描写得很逼真,好像正在拍摄《动物世界》的一组镜头。
可用来描写岸边鸳鸯的活动。
五代十国女诗人 花蕊夫人 《宫词》得成比目何辞死,愿做鸳鸯不羡仙。
唐·卢照邻《长安古意》。
比目:比目鱼,目谓此鱼一目,须两两相并始能游行。
《尔雅·释地》:“东方有比日鱼焉,不比不行,其名谓之鲽(ta榻)。
”此比喻形影不离的情侣。
这两句大意是:得以与心爱的人结成夫妇,像比目鱼一样形影不离,虽死何辞?愿与心上人结为伉俪,如鸳鸯鸟一样出双入对,即使神仙生活也不值得羡慕。
这原是长安舞女内心的独白,反映出她们对爱恋的狂热.对受情的渴求,态度大胆、果决,毫不扭捏作态.是何等的气魄!此句知名度高,表现青年男女对爱情生活的渴望与追求,常被引用。
唐代诗人 卢照邻 《长安古意》花际裴回双蛱蝶。
池边顾步两鸳鸯。
唐·刘希夷《公子行》。
裴回:徘徊。
蛱蝶:蝴蝶的一类,翅有各种鲜艳的色斑。
这两句大意是:(春游的洛阳公子和美女,)形如花间来回飞舞的双双彩蝶,叉像池边相顾漫步的对对鸳鸯。
蛱蝶。
美丽而双飞.常翩跹于花际草间;鸳鸯,闲雅而偶居,喜欢在水里双游或池边双双漫步。
用蛱蝶、鸳鸯比喻游春的公子,美女,恰切自然,能引起人们富有诗意的联想。
唐代诗人 刘希夷 《公子行》江岛蒙蒙烟霭微,绿芜深处刷毛衣。
唐·吉师老《鸳鸯》。
蒙蒙:云雨迷蒙的样子。
这两句大意是:江岛之上细雨蒙蒙,云雾轻轻,鸳鸯正在绿草深处洗刷着身上美丽的羽毛。
小小的江岛,蒙蒙的细雨,薄薄的烟霭,绿绿的水草,一对鸳鸯正在这如诗如画的环境中“刷毛衣”。
这是一幅优美的图画,可用来描写鸳鸯的活动。
唐代诗人 吉师老 《鸳鸯》鸳鸯赭白齿新齐,晚日花中散碧蹄。
鸳鸯名言唐·韩翃《看调马》。
赭(zhě者):红褐色。
这两句大意是:马的毛色红白相间,牙齿刚刚出齐,在夕阳斜照的碧草鲜花中,踏着散碎的步伐行进。
诗句描绘一匹新调成的刚成年的马。
马的毛色像鸳鸯的毛色一样,红褐与白色错杂,鲜艳美丽,牙齿刚刚出齐,正在年轻力壮之时。
在晚日的照耀下,马儿悠闲地踏着碎步,碧草沾蹄,鲜花拂身。
晚日、鲜花、碧草的环境氛围与马的悠闲神态,组成了一幅和谐的图画。
唐代诗人 韩翃 《看调马》惊起鸳鸯岂无恨,一双飞去却回头。
唐·杜牧《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被惊动的鸳鸯岂能没有怨恨,它们双双飞走了,还回头留恋地张望。
鸳鸯正亲亲密密地栖息在一处,突然被人惊起,它们当然有恨,所以飞去时还要“回头”,恋恋不舍地看一眼共同栖息之处,不仅偶居有情,而且“惊起”、“回头”无不有情。
诗句构想新奇,语言生动,可用来描写惊飞的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入茶山下题水口草市绝句》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相对浴红衣。
唐·杜牧《齐安郡后池绝句》。
这两句大意是:整日没有谁去观赏微雨洒落的景色,唯有鸳鸯身穿红衣在池中相对洗浴。
诗人写对对鸳鸯在雨中戏水的情景,想象美丽的翎羽是它们的“红衣”,又想象它们正在池中“浴红衣”,形象鲜明生动。
正因为“尽日无人看微雨”,鸳鸯不受惊扰,所以戏水时显得特别自由自在。
可用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代诗人 杜牧 《齐安郡后池绝句》翠鬣红衣舞夕晖,水禽情似此禽稀。
唐·崔珏《和友人鸳鸯之什》其一。
鬣(1iè猎):马颈上的长毛,此指鸳鸯头顶上的长羽毛。
这两句大意是:一对鸳鸯顶着翠绿的长羽,身穿红色的衣衫,在灿烂的夕阳余辉中翩翩起舞,水禽中像这样深情的禽鸟是罕见的。
对对鸳鸯头顶长丝如“鬣”,身披红羽如“衣”,“红”“翠”相间,色彩鲜艳,又在“夕晖”的映照下双双起舞,形象优美,情深无比。
作者以此与其它“水禽”相对照,突出了鸳鸯的深情挚爱。
唐代诗人 崔珏 《和友人鸳鸯之什》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关于鸳鸯的名言宋·贺铸《鹧鸪天》[重过阊门]。
梧桐半死:梧桐雌雄同株,古人称为连理树、合欢树,古诗文中常“梧桐半死”比喻丧偶。
清霜后:指秋天霜降以后。
这里作者以梧桐在秋霜降落以后半死,比喻自己在垂老之年丧妻。
头白:这里是双关语,一则鸳鸯头上有白毛,故称“头白鸳鸯”;二则词人丧妻时已届五十,也到了白发斑斑的年龄。
作者在这里以鸳鸯失伴比喻自己与妻子不能白头偕老。
这两句大意是:连理梧桐在秋霜降落后半死,头白鸳鸯在失去伴侣后独飞。
贺铸一生屈居下僚,生活比较清苦。
他的妻子赵氏勤俭持家,对丈夫关怀备至,夫妇间感情笃厚。
贺铸五十岁左右,其妻亡故。
作者悲痛之余,写下了这首悼亡词,与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并传不朽。
这两句以连理梧桐和头白鸳鸯作比,形象地刻画了妻子亡故以后自己的孤单、寂寞和衰颓。
北宋词人 贺铸 《鹧鸪天》海枯石烂两鸳鸯,只合双飞便双死。
金·元好问《两栖曲》。
这两句大意是:海枯石烂也不分散的两只鸳鸯,只应成双作对,同生共死。
以“海枯石烂”形容永不改变的坚贞爱情,又以“双飞”“双死”形容生死与共的忠诚情谊。
这种比拟和夸张的手法,产生出异乎寻常的表达效果,可用来描写鸳鸯,或借以表达对爱情的忠贞。
金末元初诗人、史学家 元好问 《两栖曲》今日桑榆晚景好,共祈百岁老鸳鸯。
语言学家 王力弄笔偎人久,描花试手初,等闲妨了绣工夫。
宋·欧阳修《南歌子》[凤髻金泥带]。
试手初:初次试试自己(描花)的身手。
等闲:白白地。
这几句大意是:这位新嫁娘久久地饿偎在丈夫的怀里,抚弄着彩笔,在婚后初次尝试着描摹花朵。
由于沉溺于幸福的爱河之中,白白地消磨掉不少时光,影响了刺绣工夫。
这是一首描写新婚夫妻恩爱生活的词。
~几句把新婚夫妇的生活情态写得逼真传神。
新娘子为了掩饰自己的羞涩,在~后,地又撒娇地“笑问鸳鸯双字,怎生书?”是她真的遗忘了,还是俏皮地故作逗趣,一任读者猜想。
北宋文学家,史学家 欧阳修 《南歌子》鸳鸯于飞,在江之涘,和音交畅,拊翼双起。
鸳鸯名言晋·郑丰《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
于飞:飞。
“于”为语助词,无实义。
涘(sì四):水边。
和音:和谐的声音。
拊(fǔ府):击,拍。
这几句大意是:一对鸳鸯拍着翅膀,在江边双双飞翔,和谐的叫声总是那么欢畅。
诗句形容一对鸳鸯从水边双双飞起的情形,采用四言形式,语言古朴,可以明显地看出作者是在有意识地学习《诗经》的风格特点。
《诗经》有“凤凰于飞”的句子,描写凤凰相偕而飞,后人常用以比喻夫妻和谐。
这几句可以描写鸳鸯,也可以用以比喻夫妻关系和睦。
晋代学者 郑丰 《答陆士龙诗四首·鸳鸯》南山一树桂,上有双鸳鸯,千年长交颈,欢庆不想忘。
无名氏《鸳鸯》。
鸳鸯:古称“匹鸟”,雌雄偶居不离,常用以比喻夫妇。
传说人得其一,另一则相思而死。
交颈:两颈相依,表示亲密,后多用于比喻夫妇之亲爱。
这几句大意是:南山的一棵桂树上,栖居着一对鸳鸯。
它们两颈依偎,千年厮守,欢乐相处,永不相忘。
这首诗是汉人流传下来的最早的吟咏鸳鸯忠于爱情的诗篇。
其实,在动物界很多禽、兽都恪守着一夫一妻制,成双成对地生活在一起,。
据动物学家研究:野生的灰雁,当雄雁有了自己的配偶,绝对忠贞不二,甚至丧偶后,多半也不另寻新欢,宁愿独守其身。
水獭也是一夫一妻制的好例子,它们共同筑窠、猎食,抚养小水獭,一旦有其它水獭闯入,就会全力赶走它。
英格兰的大脚鹅,乌干达的羚羊也是忠于配偶的模范,可惜它们没有像中国的鸳鸯那样,被视为夫妇的象征,并被赋予“爱情之鸟(兽)”的美名。
无名氏 《鸳鸯》两两戏沙汀,长疑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
唐·杜牧《鸳鸯》。
沙汀(tīng厅):水边沙滩。
锦机:织机。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成双成对地在水边沙滩上嬉戏,我总怀疑画笔画不出它们的美好形象,人们都争着在锦机上织出它们可爱的模样,在歌曲中也喜欢把它们的名字呼唤。
鸳鸯戏水,两两相依,形象优美动人。
如此可爱的形象,画图“画不成”,锦机“争织样”,歌曲“爱呼名”,诗人采用铺排手法,极力渲染鸳鸯为人们喜爱的情形。
可用来描写鸳鸯。
唐代诗人 杜牧 《鸳鸯》两两莲池上,看如在锦机,应知越女妒,不敢近船飞。
明·高启《鸳鸯》。
这几句大意是:鸳鸯双双对对在荷塘里相伴嬉戏,宛如一幅绚丽的锦绣未下织机。
大概知道采莲少女羡幕妒忌的心理,不敢靠近菱船莲舟比翼齐飞。
鸳鸯雌雄不离,被称为“恋爱之鸟”。
高启的诗先写在清水碧波、翠叶红荷间来双去对的鸳鸯,看去好似美丽如画的锦绣;后写鸳鸯的“心理”,它们怕自己成双成对过分亲昵会引起越女的妒忌,就知趣地远离姑娘们的莲舟比翼而飞。
全诗不正面落笔,而用比喻、反衬手法写鸳鸯,既含蓄蕴藉,又意见言外。
元末明初著名诗人 高启 《鸳鸯》鸳鸯交颈绣衣轻,碧沼藕花馨,偎藻荇,映兰汀,和雨浴浮萍。
关于鸳鸯的名言五代·前蜀·毛文锡《诉衷情》[鸳鸯交颈]。
交颈:颈项相交,形容十分亲密的样子。
沼(zhǎo找):小池。
藕(ǒu偶)花:荷花。
馨(xīn新):芳香。
偎:靠近。
藻荇(xīng幸):指各种水草。
兰汀(tīng厅):生长着兰花的沙洲。
这几句大意是:碧绿的小池中荷花飘香,双双鸳鸯交颈而栖,身穿轻盈的绣花衣裳,光彩映照着兰洲,身影依偎着水草,正冒着细雨,沐浴在浮萍旁。
好一幅鸳鸯浴水图
不仅有细致的描绘,而且有多侧面的烘托映衬,可用来描写鸳鸯戏水的情形。
唐末五代诗人 毛文锡 《诉衷情》无主荷花开满堤,莲歌声脆小楼西。
鸳鸯自是多情甚,雨雨风风一处栖。
清代诗人 季淑兰 《消夏词》眼想心思梦里惊,无人知我此时情。
不如池上鸳鸯鸟,双宿双飞过一生。
宋·尤袤《全唐诗话》宿在一起,飞在一起。
比喻相爱的男女形影不离。
南宋诗人 尤袤 《全唐诗话》叶有清风花有露,叶笼花罩鸳鸯侣,白锦顶丝红锦羽,莲女妒,惊飞不许长相聚。
宋·欧阳修《渔家傲》[叶有清风]。
这几句大意是:绿叶在清风中摇曳,鲜花上挂着露珠,叶儿花儿茏罩着成双成对的鸳鸯伴侣,白锦般的顶丝,红锦般的毛羽,引起了采莲女的嫉妒,把它们惊飞,不许它们长相聚。
鸳鸯在荷花丛中成双作对地嬉戏,那情景引起了采莲姑娘的妒忌。
诗人用清丽的彩笔勾画出优美的画面,用莲女的嫉妒反衬出鸳鸯侣的一往情深,蕴蓄着无穷的情趣。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有哪些机构从事国学教育
二十世纪国学大师资料汇编 (2007-03-17 16:31:36)转载分类: 千古人物国学大师列表(以卒年先后为序)◎ 1900年1月1日~1999年12月31日期间辞世的学人;◎ 有深厚的国学功底,在学术领域取得重大成就,有专著传世。
◎ 有独特的思想价值观,对中国文化发展进程产生过重要影响。
01 俞樾 (1821~1907) 字荫甫号曲园,浙江德清人,晚清著名文学家、教育家、书法家。
一生孜孜不倦致力教育,辛勤笔耕。
长于经学和诗词、小说、戏曲的研究,所作笔记搜罗甚广,包含有中国学术史和文学史的珍贵资料。
著有五百卷学术巨著《春在堂全集》。
在俗小说方面的重要贡献是修改《三侠五义》,使这部小说得以广泛流传。
02 孙诒让 (1848~1908) 又名德涵,字仲容(一作仲颂),晚号籀顷,浙江瑞安人,我国近代著名的一代经师、大教育家,被誉为“有清三百年朴学之殿”,经学、史学、诸子学、文字学、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成就卓越。
其《周礼正义》是解释周礼最精审详备之作,《墨子闲诂》为训诂名著,被誉为“现代墨子复活”,《契文举例》是考释殷墟文字最早著作。
《清史稿》482卷有传。
03 杨守敬 (1839~1915) 字惺吾,晚年自号邻苏老人,湖北宜都人,是清末民初杰出的历史地理学家、金石文字学家、目录版本学家、书法艺术家、藏书家。
有83种著作传世,名驰中外。
“三峡”一词,其所指内容就是杨守敬所定。
在日本,是”日本现代书道之父”,仅研究杨守敬书法艺术的学者就多达6000多人。
04 王先谦 (1842~1917) 字益吾,号葵园,湖南长沙人,岳麓书院最后一届山长。
一生共著、编、校、注、辑、刊各类书籍50余种,计3200多卷。
”上笺辟经,下征国史,旁论文章,用逮谱子。
四十余年,楚学生光。
”王先谦实事求是,严谦治学,这样的学术态度不仅使自己成为一代宗师,而且启迪了众多岳麓书院士生,使这千年学府再度焕发生气。
05 刘师培 (1884~1919) 字申叔,号左盦,江苏仪征人,作为经学大师,在继承《左氏》家学的同时,善于把近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和成果,吸收到中国传统文化研究中来,开拓了传统文化研究的新境界,他与章太炎齐名,当时有“二叔”的说法。
1919年1月,与黄侃、朱希祖、马叙伦、梁漱溟等成立“国故月刊社”,成为国粹派。
06 严复(1853~1921) 原名宗光,字又陵,福建福州人。
近代资产阶级启蒙思想家,翻译家。
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进化论观点唤起国人救亡图存、“自强保种”,对近代思想界影响极大,是近代中国系统地介绍和传播西方资产阶级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
首倡“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至今仍被推崇,提倡尊孔,诋毁五四运动。
07 沈曾植 (1852~1922) 字子培,号乙庵,晚号寐叟,浙江嘉兴人。
他博古通今,学贯中西,以“硕学通儒”蜚振中外,誉称“中国大儒”。
光绪六年(1880)进士,历官总理衙门章京等职。
1901年任上海南洋公学(上海交通大学前身)监督(校长),改革旧貌,成绩卓著。
他也是书法大家。
早精帖学,得笔于包世臣,壮年嗜张裕利;其后由帖入碑,熔南北书流于一炉。
写字强调变化,抒发胸中之奇,几忘纸笔,心行而已。
受到当时书法界的推崇,海内外求其字者颇多。
08 康有为 (1858~1927) 又名祖诒,字广夏,号长素,晚号更生或更牲,广东南海人,所以人们尊称为南海先生。
是近代中国资产阶级改革的先行者、杰出的政治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
曾七次上书清帝,系统地阐明主张,变法救中国,其一生活动波澜壮阔,堪称一代巨人。
他思想著述博大精深,不愧为民族瑰宝,是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梁启超的老师。
09王国维 (1877~1927) 字静安、伯隅,号观堂、静观,浙江海宁盐官人。
我国近现代在文学、美学、史学、哲学、古文字、考古学等各方面成就卓著的学术巨子。
与梁启超、陈寅恪、赵元任、李济被称为“五星聚奎”的清华五大导师,桃李门生、私淑弟子遍充几代中国史学界。
1927年6月,国民革命军北上时,留下“经此世变,义无再辱”的遗书,投颐和园昆明湖自尽,为国学史留下了最具悲剧色彩的“谜案”。
10 辜鸿铭 (1857~1928) 字汤生,清末民初驰名中外的文化怪杰。
新文化运动领导人之一李大钊尝言:“愚以为中国二千五百余年文化所钟出一辜鸿铭先生,已足以扬眉吐气于二十世纪之世界。
”文化巨擘吴宓亦赞曰:“辜氏实中国文化之代表,而中国在世界惟一之宣传员。
”而在新文化运动另一位领袖陈独秀眼中,却是位“很可笑”、“复古向后退”的怪物。
11 梁启超 (1873~1929) 字卓如,一字任甫,号任公,别署饮冰子、饮冰室主人、中国之新民等。
广东新会人。
著名的政治家和著名学者。
其于学术研究,涉猎广泛,学贯中西,囊括古今,以史学研究成绩最著。
一生著述等身,有多种作品集行世,以《饮冰室合集》较称完备。
他在文学理论上引进了西方文化及文学新观念,首倡近代各种文体的革新。
12 廖平 (1852~1932) 四川井研人。
初名登廷,字旭陵,号四益;继改字季平,改号四译;晚年更号为六译。
名号的更改,反映了他的思想和经学的变化过程。
他一生研治经学,做出了超越前人的学术贡献,并构建了一个融合古今中西各种学说,富有时代特色的经学理论体系,是中国近代最著名的经学大师,在中国近代学术界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
13 黄侃 (1886~1935) 字季刚,原名乔馨,字梅君,后改名侃,又字季子,号量守居士。
黄侃治学勤奋,以愚自处,主张“为学务精”、“宏通严谨”。
他重视师承,但不墨守师说,所治文字、声韵、训诂之学,远绍汉唐,近承乾嘉,多有创见,自成一家。
在音韵学方面对古音作出了切合当时言语实际的分类。
晚年主要从事训诂学研究,著述甚丰。
14 章太炎 (1869~1936) 名炳麟,初名学乘,字枚叔。
后改名绛,号太炎。
浙江余杭人。
清末民初民主革命家、思想家、著名学者,研究范围涉及小学、历史、哲学、政治等,著述甚丰。
早年接受西方近代机械唯物主义和生物进化论,在他的著作中阐述了西方哲学、社会学和自然科学等方面的新思想、新内容。
15 鲁迅 (1881~1936) 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
现代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
早年留学日本,支持孙中山的革命主张,期望以此唤醒民众。
新文化运动中,提倡新文化,反对旧文化,遗著集成《鲁迅全集》、《鲁迅译文集》、《鲁迅书信集》等。
毛泽东认为:鲁迅是“文化新军的最伟大和最英勇的旗手”,”鲁迅的方向,就是中华民族新文化的方向”。
16 钱玄同 (1887~1939) 原名钱夏,字中季,号德潜,又号疑古,江苏湖州人。
文学理论家,“五四”运动倡导者之一。
从章太炎习国学,致力文字学、音韵学、训诂及《说文解字》研究,文字改革的先驱。
曾任《新青年》编辑,鲁迅《狂人日记》就是受他催促写出的第一篇作品,是攻击吃人礼教的第一炮。
钱玄同有两句名言:”考古务求其真,致用务求其适。
”17 吴梅 (1884~1939) 字瞿安,号霜厓,别署癯安等。
江苏长洲人,近代戏曲理论家和教育家,诗词曲作家,历任北京大学、中山大学、中央大学、金陵大学教授。
吴梅一生致力于戏曲及其他声律研究和教学。
著有《顾曲麈谈》、《曲学通论》、《中国戏曲概论》、《元剧研究》、《南北词谱》等,培养了大量学有所成的戏曲研究家和教育家。
18 罗振玉 (1866~1940) 初名宝钰,字式如,又字叔蕴、叔言,号雪堂、贞松、仇亭老民,祖籍浙江上虞。
罗振玉先生一生治学勤奋,学识渊博,撰著众多,学术研究遍及甲骨文、金石学、古器物学、古文字学、经学、校勘学、汉晋简牍及敦煌学。
既是一位金石考古学家,也是一位敦煌学家。
他是我国最早从事敦煌学研究的学者,是敦煌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
19 蔡元培 (1868~1940) 浙江绍兴人,我国著名的民主主义革命家、教育家和科学家,是现代中国知识界的卓越先驱,也是近代、现代历史上探索救国之路和振兴中华民族的先驱之一,为发展中国教育文化事业做出了卓越的贡献。
蔡先生的治学作风和为人品格是中华民族的无穷财富,毛泽东曾高度评价蔡元培先生是“学界泰斗,人世楷模”。
20 沈兼士 (1887~1947) 名臤,浙江吴兴人。
中国语言文字学家、文献档案学家。
中国新诗倡导者之一,建树颇丰,著有《文字形义学》、《广韵声系》、《段砚斋杂文》等。
历任北大文学院院长、辅仁大学文学院院长、故官博物院理事、文献馆馆长、国语推行委员会常委等职,创立汉语“文字画”、“初期意符字”等学说,是清末档案整理的开拓者。
21 傅斯年 (1896~1950) 初字梦簪,字孟真,山东聊城人。
著名历史学家。
曾受蔡元培先生之聘,筹立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任专职研究员兼所长。
响应胡适的《文学改良刍议》,提倡白话文。
傅斯年在现代历史学上具有很高的地位,对以安阳为中心的殷墟作了15次大规模的考古发掘,找到大批甲骨文和殷商文物,为殷商史和甲骨文研究奠定了坚实基础。
22 余嘉锡 (1884~1955) 字季豫,号狷庵,湖南常德人。
既是文献目录学家,又是史学家,学贯古今,著作等身,一部历时五十余年创作的八十万字的《四库提要辨证》,声振国内外。
“九·一八”事变,日军攻占北京后,为维护国家民族正气,余嘉锡特意开设《楚辞》课,教育青年抨击当时卖国求荣者。
开设《世说新语》课,评论古人而讽喻时事,皆寓意深远。
23 柳诒徵 (1879~1956) 字翼谋,号劬堂、知非,江苏镇江人。
著名的历史学家,教育家,也是一代文史大家。
他的《中国文化史》,据蔡尚思言,从出版直到解放前,系同类著作的“老母鸡”。
而最能代表他的学术水平的,乃是《国史要义》。
柳是五四新文化运动的异议派史家,也是现代儒学的中坚人物之一。
24 吕思勉 (1884~1957) 中国历史学家。
字诚之。
1884年2月27日(光绪甲申二月初一)生于江苏省常州府阳湖县(今常州市)。
吕思勉已刊、未刊论著,80年代末计画汇编成《吕思勉论学集》。
他的全部著作,包括各种断代史、通史、专史等,已汇编成《吕思勉史学论著》。
另有《诚之诗稿》问世。
25 胡适 (1891~1962) 原名嗣穈,学名洪骍,后改名胡适,字适之,安徽绩溪人。
新文化运动主将之一,其《中国哲学史大纲》、《国语文法概论》、《白话文学史》都是建立规范并奠定学科基础的经典著作。
他对白话文取代文言文成为现代中国人的交流工具起了决定作用。
他首创新红学,重修禅宗史,用历史演进法研究中国章回小说,开一代新风,功不可没。
26 汤用彤 (1893~1964) 字锡予,湖北黄梅人。
著名哲学史家、佛教史家。
1917年毕业于清华学堂,1938年至1948年任北京大学、西南联合大学教授、哲学系主任及文学院院长。
研究涉及印度哲学、中国佛教史、中国哲学史、西方哲学史。
著有《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隋唐佛教史论稿》、《印度哲学史略》、《魏晋玄学讲义》等。
27 陈梦家 (1911~1966) 现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诗人。
浙江省上虞县人。
早年师从徐志摩、闻一多,是新月派的重要成员之一。
他对汉简研究的成果主要集中于《武威汉简》(文物出版社,1964年)和《汉简缀述》(中华书局,1980年)两本书中。
28 马一浮 (1883~1967) 幼名福田,更名浮,字一浮,又字一佛,号湛翁、被褐,晚号蠲叟、蠲戏老人。
绍兴长塘人。
曾办《二十世纪翻译世界》杂志介绍西方文学。
辛亥革命后潜心学术,于古代哲学、文学、佛学无不造诣精深,又精于书法,自成一家。
应蔡元培邀赴北京大学任教,蒋介石许以官职,不应命。
抗战时任复性书院院长。
后人辑有《马一浮集》。
29 熊十力 (1885~1968) 原名继智,号子真,晚号漆园老人,湖北黄冈人,著名哲学家。
曾加入“日知会”等反清革命团体,辛亥革命失败后专心从事哲学研究。
曾在天津南开中学、北京大学、浙江大学任教。
著有《原儒》、《体用论》、《明心篇》等。
学说自成一体,“熊学”研究者遍及海内外,《大英百科全书》称他与冯友兰为“中国当代哲学之杰出人物”。
30 张君劢 (1887~1968) 原名嘉森,字士林,号立斋,别署“世界室主人”,笔名君房,江苏宝山人。
一生徘徊于学术与政治之间。
思想上倾向于孔孟之道和宋明理学,又糅合柏格森的生命哲学。
倡导儒学的现代发展,主张超出门户之见,在新的世界潮流中实现儒学复兴,坚持以理学传统作为复兴儒学的起点。
著有《中西印哲学文集》、《新儒家哲学发展史》等。
31 蒙文通 (1894~1968) 四川盐亭县人,史学家。
曾从今文经学大师廖平、古文经学大师刘师培学习,尤受廖平学术的影响,成名后又向近代佛学大师欧阳竟无问学,出经入史,转益多师,形成了自己贯通经、史、诸子,旁及佛道二藏、宋明理学的学术风格。
著有《古史甄微》《经学抉原》,《越史丛考》、《古族甄微》、《儒学五论》、《巴蜀古史论述》等。
32 陈寅恪 (1890~1969) 江西修水人。
中国现代历史学家、古典文学研究家、语言学家。
清华国学研究院导师,与王国维、梁启超并称为清华“三巨头”。
他对佛经研究及音韵学、蒙古源流、李唐氏族渊源、中印文化交流等,均有重要发现,是敦煌学的奠基人之一。
著有《陈寅恪魏晋南北朝史讲演录》、《元白诗笺证稿》、《柳如是别传》等。
33 范文澜 (1893~1969) 字仲潭,浙江绍兴人,历史学家。
1917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任北大校长蔡元培的私人秘书。
历任南开大学、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女子师范大学、中国大学、朝阳大学、辅仁大学教授。
著有《中国通史简编》《中国近代史》、《历史考略》、《群经概论》、《水浒注写景文钞》、《文心雕龙注》、《范文澜史学论文集》等。
34 陈垣 (1880~1971) 字援庵,广东新会人。
中国历史学家、教育家。
自幼好学,无师承,靠自学闯出一条广深的治学途径。
在宗教史、元史、考据学、校勘学等方面成绩卓著,受到国内外学者的推重。
重视教育事业,在大学和科研机构任教四五十年间,造就了众多的人才。
著有:《二十史朔闰表》、《中西回史日历》、《史讳举例》、《元西域人华化考》等。
35 郭沫若 (1892~1978) 原名郭开贞,四川乐山人。
诗人、剧作家、历史学家、考古学家、古文字学家、社会活动家。
“五四”时期,发表《女神》等,成为中国新诗的奠基人。
后受蒋介石通缉,旅居日本,从事中国古代史和古文字学研究。
皖南事变后,创作《屈原》、《棠棣之花》等历史剧。
所著《甲骨文字研究》、《卜辞通纂》等,曾在学术界引起震动。
36 唐君毅 (1909~1978) 四川宜宾人。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代表人物之一。
1949年与钱穆等创办香港新亚书院,1963年任香港中文大学首任文学院院长和哲学讲座教授,1967年任新亚研究所所长。
一生著书立说,以阐释儒家学说之思想价值为己任,尤重中国文化中人文主义道德自我之建立,在海内外影响深远。
37 顾颉刚 (1893~1980) 江苏苏州人。
现代历史学家,“古史辨”派主要代表人物。
二十年代起从事中国历史和古代文献典籍的研究和辨伪工作,和钱玄同发起并主持了古史辨伪的大讨论,形成“古史辨”派。
提出”层累地造成的中国古史”。
著述有《古史辨》《汉代学术史略》、《秦汉的方士与儒生》、《尚书通检》、《中国疆域沿革史》、《史林杂识》等。
38 吴宓 (1894~1981) 陕西泾阳人。
中国近代著名诗人、教育部特聘一级教授、著名红学家,文博古今、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
他对《红楼梦》研究,造诣精深,享誉中外,是最早将《红楼梦》推介到国外的权威学者之一。
39 赵元任 (1892~1982) 字宣仲,江苏武进人。
著名语言学家,哲学家和作曲家。
在中国语言学界被尊为“汉语言学之父”。
与梁启超、王国维、陈寅恪并列为清华国学院四大导师,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开拓者,还是汉字改革和国语统一运动的先驱者之一。
他还大胆地将西方音乐技巧和中国传统音乐结合起来,音乐作品具有强烈的中国风味。
40 徐复观 (1903~1982) 原名秉常,字佛观,湖北浠水人。
认为中国传统思想始于殷周之际,以人性论为主干,孔、孟、老、庄及宋明理学家的人性论是中国人性思想的主流。
提出“忧患意识”,认为正是在忧患意识的激发下产生了中国的道德使命感和文化精神,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主流。
著作有:《中国人性论史》、《中国思想史论集》、《中国艺术精神》等。
41 金岳霖 (1895~1984) 字龙荪,浙江人。
哲学家、逻辑学家。
从事哲学和逻辑学的教学、研究和组织领导工作,是最早把现代逻辑系统地介绍到中国来的逻辑学家之一。
把西方哲学与中国哲学相结合,建立了独特的哲学体系。
培养了一大批有较高素养的哲学和逻辑学专门人才。
42 王力 (1900~1986) 字了一,广西博白人。
著名语言学家,中国现代语言学的奠基人之一。
北京大学中文系一级教授,中国现代语言学奠基人之一,杰出的语言学家、教育家、翻译家、散文家和诗人。
曾任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
王力先生在法国留学期间,翻译出版二十余种法国小说、剧本;抗战期间,写了大量的散文,被誉为战时学者散文三大家之一。
43 高亨 (1900~1986) 字晋生,吉林双阳县人,是我国研究先秦学术和文字学、训诂学的著名学者。
早年在清华国学研究院师从王国维、梁启超两位大师,一生笃志于弘扬我国传统学术,成就斐然,成为上一世纪先秦学术文化研究的一座重镇。
高亨的著作颇多,主要有:《周易古经今注》、《周易古经通说》、《周易大传今注》、《周易杂说》、《老子正诂》、《诗经今注》、《诸子新笺》等。
44 夏承焘 (1900~1986) 字瞿禅,别号瞿髯,浙江温州人。
毕生致力于词学研究和教学,是传统词学的总结者,现代词学的开拓者和奠基人,被称为“一代词宗”。
在唐宋词声律、词韵、词乐、词谱研究方面造诣精深,最大成就在于开创词人谱牒之学。
主要著作有《唐宋词论丛》、《月轮山词论集》、《姜白石词编年笺校》、《龙川词校笺》、《词学论札》等。
45 梁漱溟 (1893~1988) 原名焕鼎,字寿铭、萧名、漱溟,广西桂林人。
现代思想家,新儒家的早期代表之一。
自云其学术思想是:“中国儒家、西洋派哲学和医学三者,是我思想所从画之根柢”,认为中国文化是人类文化的理想归宿,比西洋文化“高妙”,“世界未来的文化就是中国文化复兴”,以儒家思想为价值取向的生活,才能使人们尝到“人生的真味”。
46 钱穆 (1894~1990) 字宾四,江苏无锡人。
因发表《刘向歆父子年谱》被聘为燕京大学国文讲师,后历任燕京、北京、清华、四川、齐鲁、西南联大等大学教授。
对中国历史尤其是对历代思想家及其思想源流的研究和考辨自成一家之言。
重探求中华民族文化的内在精华,并给以高度评价,认为“我民族国家之前途,仍将于我先民文化所贻自身内部获其生机”。
47 冯友兰(1895~1990) 字芝生,河南唐河人。
以“贞元六书”《新理学》、《新世训》、《新事论》、《新原人》、《新原道》、《新知言》创立新理学思想体系,成为当时中国影响最大的哲学家。
建国后放弃其新理学体系,开始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研究中国哲学史。
著有《中国哲学史新编》、《中国哲学史论文集》、《中国哲学史史料学初稿》等。
48 任中敏 (1897~1991) 名讷,字中敏,别号二北、半塘,江苏扬州人。
主要成就在词曲和唐代音乐文艺的研究,理清了汉乐府、敦煌歌辞、声诗、词、散曲的音乐线索,横向梳理了唐代与音乐有关的各门类艺术,创建了相关理论,迄今海内外散曲研究著作,几乎都显示着任氏散曲学的延续。
著有《唐戏弄》、《郭煌歌辞总编》、《隋唐五代燕乐杂言歌辞集》等。
49 牟宗三 (1909~1995) 字离中,山东栖霞人。
中国现代学者,哲学家、哲学史家,现代新儒家的重要代表人物之一。
英国剑桥哲学词典誉之为“当代新儒家他那一代中最富原创性与影响力的哲学家”。
毕生致力于弘扬民族文化,为中国文化的现代化与世界化作出巨大贡献。
许多著作被译成英、韩、德等文字。
其哲学成就代表了中国传统哲学在现代发展的新水平。
50 钱锺书 (1910~1998) 字默存,号槐聚,江苏无锡人。
小说《围城》(已有英、法、德、俄、日、西语译本)、诗论《谈艺录》(一部具有开创性的中西比较诗论)曾经引起巨大反响。
散文大都收入《写在人生边上》—书。
学术著作有《管锥编》、《七缀集》等,《管锥编》对中国著名的经史子古籍进行考释,并从中西文化和文学的比较上阐发、辨析。
赢驷的老婆 赢驷最爱的女人是谁
秦惠文王嬴驷是怎么死的?嬴驷和嬴政是什么关系
芈月传热播,秦惠文王赢驷可谓是“老谋深算”又重情重义。
赢驷的第一位王后是谁,赢驷最爱的女人魏纾是个什么样的人
秦惠文王王后魏纾简介惠文后(?-前305年),战国时期秦国王后,秦惠文王之妻,秦武王之母。
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与秦惠文王联姻,称魏夫人。
惠文后魏纾是秦惠文王去宋相王时认识的,魏纾是魏国人,惠文后与秦惠文王于前329年生下秦武王,前306年,秦武王因举鼎而死,因秦武王无子,他的弟弟们争夺王位,惠文后支持公子壮。
但在掌握朝中实权的魏冉的支持下,秦昭襄王继位,前305年,公子壮、惠文后,以及其他的王子们,都被魏冉所杀。
惠文后,秦惠文王赢驷的原配夫人。
嬴驷秦惠王四年(丁亥,公元前334年),惠文后来到秦国与秦惠文王联姻,时称魏夫人。
秦惠王九年(壬辰,公元前329年),魏夫人为秦惠文王生下一子。
时值秦惠王正在全力打通中原之路,于是为此子取名为‘荡’,寄予了称霸中原、荡平天下的厚望。
秦惠王十四年(庚戌,公元前311年),秦惠王卒,其子秦荡继承王位,是为秦武王。
本来母以子贵的惠文后至此便可以高枕无忧的安享晚年,但因其子喜好跟人比角力,即位后也丝毫不改,还将大力士任鄙、乌获、孟说等人皆封做大官。
秦武王四年(甲寅,公元前307年),秦武王派樗里疾率领百辆战车到达周王城(今河南省洛阳市王城公园附近),周赧王派士兵列队迎接,姿态十分恭敬。
同年八月,秦武王也到达周王城,并与孟说比赛举‘龙纹赤鼎’。
西汉时的西楚霸王力拨山兮的下场凄惨,秦武王力举鼎兮的下场更是惨得立杆见影。
就在秦武王将大鼎刚举过头时,结果大鼎压将下来,致使他胫骨断裂而亡。
因他没有子嗣,其兄弟纷纷参与争夺王位,惠文后则支持秦惠王的庶子公子壮为嗣,但赵武灵王派代郡郡相赵固迎立在燕国当人质的秦武王之弟公子稷回秦国继位,是为秦昭襄王。
孟说则因怂恿秦武王举鼎被诛灭三族。
秦武王死后葬于永陵。
秦昭襄王二年(丙辰,公元前305年),惠文后及公子壮被诛杀。
考古发现:永陵位于陕西省咸阳市周陵乡周陵村南,与秦惠文王公陵为邻。
两墓南北相距150米。
封土呈覆斗形,底边南北长98米,东西宽97米,高 14.5米。
建四座墓道,东墓道长74米,宽24-42米,西墓道长63米,宽26-45米,南墓道长42米,宽25-40米,北墓道长89米,宽 25-42米。
陵墓南建有庙堂,面积1800平方米,坐北朝南。
两侧设东西厢房,内有石碑32座,碑文有汉、回文两种。
秦王朝秦惠文王赢驷的芈氏芈八子:秦宣太后。
以秦王外藩姬妾的身份,统治秦国三十六年。
虽然最后被儿子夺回了权力,但是虽然被夺了权,这位太后威风仍在,照样在王宫里豢养男宠,临了还想把心爱的“二爷”带去阴间殉葬,儿子连个话都不敢说。
芈姓,乃是楚王国的国姓,由此推想,她是楚王的姐妹群中的一人。
八子,并不是她的名字,而是她嫁给丈夫秦惠文王后得到的封号。
这个“八子”的封号位次比较低。
一说大家就能明白——秦国后宫分八级:皇后、美人、良人、八子、七子、长使、少使。
后来汉朝也沿用了这套制度,并把八子等同于男性官员中的“中更”一级,比五大夫还高两级,等于侯爵——可见做皇帝的小老婆待遇其实很高,足以让找不着晋升之阶的男人后悔投胎有误。
嬴驷“芈八子”在秦惠文王在世的时候,地位并不高,也谈不上多么得宠,至于说她生下了一个儿子,那也很有可能是误打误撞的成果。
当然,更大的可能是她确实还是比较得老公喜欢的,所以招得嫡妻王后醋劲大发,想尽办法要收拾她。
秦惠文王一死,芈八子的独生儿子赢稷,就被嫡母和继位的哥哥秦武王送到燕国去当人质去啦。
本来眼看母子俩的人生将要黯淡收场,事情却来了个大转弯,继位的秦武王身性子莽撞,不但自己不具备为王的素质,母亲也不善于调教他。
喜欢跟人比力气大。
当然秦人尚武,但是这位秦武王未免太过于发扬光大,不但每天亲近力士莽夫,把他们一个个地封成大官,而且还要他们较劲儿。
得到大官职位的力士有任鄙、乌获、孟说等人,最后闯下大祸要了秦武王命的也就是这位孟说。
这年八月,秦武王在孟说的倡仪下,决定两人比赛举鼎。
一举之下,大鼎压头,秦武王顷刻之间绝脉断气,立即尚飨了。
愤怒无处发泄的秦惠文后为儿子报仇,把酒后闯下滔天大祸的孟说灭族。
—为酗酒,孟说付出的代价,堪称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但是即便如此,也不能拣回秦武王的性命,他年纪很轻,还没能和后宫妻妾生出儿女来,因此只能是他的弟弟们之一继位了。
这时,在燕国为质的赢稷被燕赵两国严密保护送回了秦国——其时燕赵两国只想惹得秦国内乱而已。
芈八子的同母异父弟弟魏冉,早在秦惠文王时期,就已经在秦国任职,这时挺身而出,和姐姐以及背后撑腰的燕赵两国一起,拥立自己的外甥公子稷为王。
秦惠文王的儿子众多,惠文王嫡后和秦武王嫡后两婆媳则共谋,要拥立公子壮为王。
秦国登时内乱起来。
经过长达三年的王位争夺战,魏冉所代表的公子稷一方最后胜出,赢稷托舅舅的洪福,成为新一任秦王。
而倒霉的公子壮、惠文王后,以及其它的惠文王王子们,都被魏冉杀得干干净净,秦武王的嫡后也被赶到了魏国。
真是倒霉,本来按照嫡长之分,怎么说也轮不着芈八子这个小小姬妾坐大呀,可是权力向来青睐胆大敢干的人,所以她终于翻了身,并且成为了堂堂的秦国宣太后,她的儿子也成为了秦昭襄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