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如遇贵人”出自哪一首诗词
1、“又如遇贵人”出自宋代诗人王令所作的《答束孝先》。
2、《答束孝先》 全文如下:纯金出熔炉,烜赫掩炽火。
锦成洗春江,众目炫莫奈。
鱼盐物诚微,误用幸不涴。
君家兄弟贤,我见始惊夥。
文章露光芒,藏蕴包丛脞,关门当自足,何暇更待我。
固知仁人心,姑欲恤穷饿。
苟论才不才,自合弃如唾。
忆昨西来初,戚惕侍客坐。
交持驾说口,张阖不可鏁。
间发辨经义,铁舌莫摩挫。
高文忽下投,白日骇天堕。
眩怖欲前掩,布帛不可裹。
初视固宜惊,独获亦堪贺。
又如遇贵人,绣锦饰婀娜。
回眸忽自监,恶面复寠祼。
屈降心已甘,叹慎志亦颇。
雄高岂复争,爱恤亦加荷。
大诗又来及,推与太浮过。
自无贤可称,以是恶甚播。
譬如享尪人,豆食止则可。
苟强担石负,蹉跌适足祸。
何以论报心,结草效鬼颗。
3、王令(1032~1059)北宋诗人。
初字钟美,后改字逢原。
原籍元城(今河北大名)。
5岁丧父母,随其叔祖王乙居广陵(今江苏扬州)。
长大后在天长、高邮等地以教学为生,有治国安民之志。
王安石对其文章和为人皆甚推重。
有《广陵先生文章》、《十七史蒙求》。
唐朝宫廷乐师,杜甫曾为其写过一首诗。
李 《江南逢李龟年》 岐王宅常见,崔九堂前几度闻。
正南好风景,落花时节又逢君
李龟年是唐时代首席宫廷乐师,著名音乐大腕。
岐王李范,唐睿宗第四子,其宅第在洛阳尚善坊;崔九,即甚得玄宗重用的殿中监崔涤,宅第在洛阳遵化里。
杜甫当年多次在他们的宅院听李龟年鼓乐和歌唱,正是开元盛世时。
安使之乱中,李龟年与杜甫先后流落潭州即长沙,此诗云“逢”而未说“赠”,他们该是在一次宴会或聚会上邂逅的吧
双方百感交集的心境与表情,我们今日仍不难想见。
杜甫在湖南的三载春秋中,只于逝世之年写了这一首绝句,有如落潮时掀起的最后一个巨浪,成为他绝句的压卷、生命的绝唱。
全诗前两句是忆昔,后两句是伤今,两者互为映照与反衬。
“正是江南好风景”,是所谓“以乐景写哀”,本是南方美好的春天,但重逢却已是“落花时节”。
这,既是时令的实写,也是生命的象征,今昔之感,盛衰之悲,国事之沉沦,年华之迟暮,时代之变迁,个人之感喟,那种无可奈何花落去的历史感与沧桑感,被寥寥28字一网打尽。
想用一句话表达对贵人的感恩之情
对于拯救过我灵魂并让我生命得到重生的恩人,我将把这份情怀坦呈于天地间而永远不朽。
家装开工大吉祝福语
家装开工大福,第一天装修房祝福语:1、开工大吉,家安;2、地板家家铺,伴侣辅。
环保可达标,让人放心住;3、良辰安宅,吉日迁居,幸福的生活靠勤劳的双手创造。
4、祝以后的生活充满乐趣,顺顺利利,像新装修的房子一样焕然一新。
5、希望以后阁下的家能够招来财气,驱散恶魔,变得更加温馨,合家欢乐。
求“贵人逢雨的古诗词”出处
贵人出门雨,金丝漫漫绕银缕。
若是有倾盆,蟠桃盛听曲。
贵人出门雨,出门风雨百愁生。
古人所说的“贵人出门招风雨”是指有权有势的外出就一定会惹出事来,这里所说的“风雨”并不是指现实中的刮风下雨,而是指大事情。
所谓的“风雨同舟”中的“风雨”是相同的意思。
“贵人逢雨”等词句其实都是俗语,谚语,俗话。
来自民间,并未有具体出处。
表示半生碌碌无为的诗
答:唐代诗人杜牧的《遣怀》就是这类诗。
原诗及赏析如下,供参考。
落魄江湖载酒行,楚腰纤细掌中轻。
十年一觉扬州梦,赢得青楼薄幸名。
赏析此追忆扬州岁月之作。
杜牧于公元833-835年(文宗大和七年至九年)在淮南节度使牛僧孺幕府任推官,转掌书记,居扬州。
当时他三十一、二岁,颇好宴游。
从此诗看,他与扬州青楼女子多有来往,诗酒风流,放浪形骸。
故日后追忆,乃有如梦如幻、一事无成之叹。
这是诗人感慨人生自伤怀才不遇之作,非如某些文学史所论游戏人生,轻佻颓废,庸俗放荡之什。
《唐人绝句精华》云:“才人不得见重于时之意,发为此诗,读来但见其兀傲不平之态。
世称杜牧诗情豪迈,又谓其不为龊龊小谨,即此等诗可见其概。
”诗的前两句是昔日扬州生活的回忆:潦倒江湖,以酒为伴;秦楼楚馆,美女娇娃,过着放浪形骸的浪漫生活。
“楚腰纤细掌中轻”,运用了两个典故。
楚腰,指美人的细腰。
“楚灵王好细腰,而国中多饿人”(《韩非子·二柄》)。
掌中轻,指汉成帝皇后赵飞燕,“体轻,能为掌上舞”(见《飞燕外传》)。
从字面看,两个典故,都是夸赞扬州妓女之美,但仔细玩味“落魄”两字,可以,诗人很不满于自己沉沦下僚、寄人篱下的境遇,因而他对昔日放荡生涯的追忆,并没有一种惬意的感觉。
“十年一觉扬州梦”,这是发自诗人内心的慨叹,好像很突兀,实则和上面二句诗意是连贯的。
“十年”和“一觉”在一句中相对,给人以“很久”与“极快”的鲜明对比感,愈加显示出诗人感慨情绪之深。
而这感慨又完全归结在“扬州梦”的“梦”字上:往日的放浪形骸,沉湎酒色;表面上的繁华热闹,骨子里的烦闷抑郁,是痛苦的回忆,又有醒悟后的感伤。
这就是诗人所“遣”之“怀”。
忽忽十年过去,那扬州往事不过是一场大梦而已。
“赢得青楼薄幸名”—最后竟连自己曾经迷恋的青楼也责怪自己薄情负心。
“赢得”二字,调侃之中含有辛酸、自嘲和悔恨的感情。
这是进一步对“扬州梦”的否定,可是写得却是那样貌似轻松而又诙谐,实际上诗人的精神是很抑郁的。
十年,在人的一生中不能算短暂,自己却一事无成,丝毫没有留下什么。
这是带着苦痛吐露出来的诗句,非再三吟哦,不能体会出诗人那种意在言外的情绪。
前人论绝句尝谓:“多以第三句为主,而第四句发之”(胡震亨《唐音癸签》),杜牧这首绝句,可谓深得其中奥妙。
这首七绝用追忆的方法入手,前两句叙事,后两句抒情。
三、四两句固然是“遣怀”的本意,但首句“落魄江湖载酒行”却是所遣之怀的原因,不可轻轻放过。
前人评论此诗完全着眼于作者“繁华梦醒,忏悔艳游”,是不全面的。
诗人的“扬州梦”生活,是与他政治上不得志有关。
因此这首诗除忏悔之意外,大有前尘恍惚如梦,不堪回首之意。
读杜甫的诗后的读后感
他的诗沉郁顿挫,反映历史。
杜甫善于运用古典诗歌的许多体制,并加以创造性地发展。
他是新乐府诗体的开路人。
他的乐府诗,促成了中唐时期新乐府运动的发展。
他的五七古长篇,亦诗亦史,展开铺叙,而又着力于全篇的回旋往复,标志着我国诗歌艺术的高度成就。
杜甫在五七律上也表现出显著的创造性,积累了关于声律、对仗、炼字炼句等完整的艺术经验,使这一体裁达到完全成熟的阶段。
有《杜工部集》传世。
杜甫和李白齐名,世称“大李杜”。
他的思想核心是儒家的仁政思想。
他有“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宏伟抱负。
他热爱生活,热爱人民,热爱祖国的大好河山。
他嫉恶如仇,对朝廷的腐败、社会生活中的黑暗现象都给予批评和揭露。
他同情人民,甚至幻想着为解救人民的苦难甘愿做自我牺牲。
所以他的诗歌创作,始终贯穿着忧国忧民这条主线,由此可见杜甫的伟大。
他的诗具有丰富的社会内容、强烈的时代色彩和鲜明的政治倾向,真实深刻地反映了安史之乱前后一个历史时代政治时事和广阔的社会生活画面,因而被称为一代“诗史”。
杜诗风格,基本上是“沉郁顿挫”,语言和篇章结构又富于变化,讲求炼字炼句。
同时,其诗兼备众体,除五古、七古、五律、七律外,还写了不少排律,拗体。
艺术手法也多种多样,是唐诗思想艺术的集大成者。
杜甫还继承了汉魏乐府“感于哀乐,缘事而发”的精神,摆脱乐府古题的束缚,创作了不少“即事名篇,无复依傍”的新题乐府,如著名的“三吏”、“三别”等。
死后受到樊晃、韩愈、元稹、白居易等人的大力揄扬。
杜诗对元白的“新乐府运动”的文艺思想及李商隐的近体讽喻时事诗影响甚深。
但杜诗受到广泛重视,是在宋以后。
王禹、王安石、苏轼、黄庭坚、陆游等人对杜甫推崇备至,文天祥则更以杜诗为坚守民族气节的精神力量。
杜诗的影响,从古到今,早已超出文艺的范围。
生平详见《旧唐书》卷一九○。
有《杜工部集》。
杜甫的经历和诗歌创作可以分为四个时期: 一,读书和漫游时期(三十五岁以前) 所谓“放荡齐赵间,裘马颇清狂”。
开元19(时20岁)年始漫游吴越,5年之后归洛阳应举,不第。
再漫游齐赵。
以后在洛阳遇李白,二人结下深厚友谊,继而又遇高适,三人同游梁、宋(今开封、商丘)。
后来李杜又到齐州,分手后又遇于东鲁,再次分别,就没有机会再见面了。
二、困居长安时期(三十五至四十四岁) 这一时期,杜甫先在长安应试,落第。
后来向皇帝献赋,向贵人投赠,过着“朝扣富儿门,暮随肥马尘,残杯与冷炙,到处潜悲辛”的生活,最后才得到右卫率府胄曹参军(主要是看守兵甲仗器,库府锁匙)的小官。
这期间他写了《兵车行》、《丽人行》等批评时政、讽刺权贵的诗篇。
而《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尤为著名,标志着他经历十年长安困苦生活后对朝廷政治、社会现实的认识达到了新的高度。
三、陷贼和为官时期(四十五至四十八岁) 安史之乱爆发,潼关失守,杜甫把家安置在鄜州,独自去投肃宗,中途为安史叛军俘获,押到长安。
他面对混乱的长安,听到官军一再败退的消息,写成《月夜》、《春望》、《哀江头》、《悲陈陶》等诗。
后来他潜逃到凤翔行在,做左拾遗。
由于忠言直谏,上疏为宰相房琯事被贬华州司功参军(房琯善慷慨陈词,为典型的知识分子,但不切实际,与叛军战,采用春秋阵法,结果大败,肃宗问罪。
杜甫始为左拾遗,上疏言房琯无罪,肃宗怒,欲问罪,幸得脱)。
其后,他用诗的形式把他的见闻真实地记录下来,成为他不朽的作品,即“三吏”、“三别”。
“三吏”:为“石壕吏”,“新安吏”,“潼关吏”;“三别”:为“新婚别”,“无家别”,“垂老别”。
四、西南飘泊时期(四十八至五十八岁) 随着九节度官军在相州大败和关辅饥荒,杜甫弃官,携家随人民逃难,经秦州、同谷等地,到了成都,过了一段比较安定的生活。
严武入朝,蜀中军阀作乱,他漂流到梓州、阆州。
后严武为剑南节度使摄成都,杜甫投往投,严武死,他再度飘泊,在夔州住两年,继又漂流到湖北、湖南一带,病死在湘江上。
这时期,其作品有《水槛遣心》、《春夜喜雨》、《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病橘》、《登楼》、《蜀相》、《闻官军收河南河北》、《又呈吴郎》、《登高》、《秋兴》、《三绝句》、《岁晏行》等大量名作。
杜甫诗充分表达了他对人民的深刻同情,揭露了封建社会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尖锐对立:“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
”这千古不朽的诗句,被世世代代的中国人所铭记。
“济时敢爱死,寂寞壮心惊
”这是杜甫对祖国无比热爱的充分展示,这一点使他的诗具有很高的人民性。
杜甫的这种爱国热枕,在《春望》和《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等名篇中,也表现得非常充沛。
而在《三吏》、《三别》中,对广大人民忍受一切痛苦的爱国精神的歌颂,更把他那颗爱国爱民的赤子之心展现在读者面前。
出自对祖国和人民的热爱,对统治阶级奢侈荒淫的面目和祸国殃民的罪行,必然怀有强烈的憎恨。
这一点在不朽的名篇《兵车行》、《丽人行》中更是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表现。
一个伟大爱国者的忧国忧民之情,必然在其它方面也有所表现。
杜甫的一些咏物、写景的诗,甚至那些有关夫妻、兄弟、朋友的抒情诗中,也无不渗透着对祖国、对人民的深厚感情。
总之,杜甫的诗是唐帝国由盛转衰的艺术记录。
杜甫以积极的入世精神,勇敢、忠实、深刻地反映了极为广泛的社会现实,无论在怎样一种险恶的形势下,他都没有失去信心,在我国悠久的文学史上,杜甫诗歌的认识作用、借鉴作用、教育作用和审美作用都是难以企及的。
杜诗最大的艺术特色是,诗人常将自己的主观感受隐藏在客观的描写中,让事物自身去打动读者。
例如《丽人行》中,诗人并没有直接去斥责杨氏兄妹的荒淫,然而从对他们服饰、饮食等方面的具体描述中,作者的爱憎态度已显露无遗。
杜诗语言平易朴素、通俗、写实,但却极见功力。
他还常用人物独白和俗语来突出人物性格的个性化。
杜诗在刻画人物时,特别善于抓住细节的描写,如《北征》中关于妻子儿女的一段文字就是非常突出的例子。
杜甫诗风多变,但总体来看,可以概括为沉郁顿挫。
这里的沉郁是指文章的深沉蕴蓄,顿挫则是指感情的抑扬曲折,语气、音节的跌宕摇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