侧面落笔的古诗有哪些
意出侧面所谓“意出侧面”就是从侧面落笔。
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写所咏的形象本身,而通过与此有关的人或物去映现,可称之为“取影法”。
如王昌龄《青楼曲二首》之一: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整首诗描写了一位青年将军凯旋归来的形象,但全诗没有一句提到“将军”一词,诗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白马金鞍”写其坐骑的华贵,以“从武皇”来写其地位的煊赫,以“旌旗十万”写率军众多,以“建章”来写宫殿。
全诗无一句写将军,又无一句不在写将军,可谓巧妙。
意出侧面的第二种情形是不下面写人的活动,而是落笔于人所活动的环境。
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刻画了一位投笔从戎的爱国青年形象,其中第三联着力描绘了征战的情境:大雪纷飞,天气昏暗,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狂风大作,风声与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此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烘托了艰苦的战斗气氛,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壮志豪情。
第三种情形是不下面写人的情思,而落笔于外在客观景物。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意在抒写兴亡之感,但这种感受并非从诗人口中直接述出。
作者巧妙地通过山、潮、淮水、月亮等景物表现出物是人非、今非昨日的箫索与落寞。
高手请进:关于对面落笔
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有一类诗作抒写诗人的相思离别之苦和羁旅惆怅之思,不直抒胸臆,倾诉衷情,而是落笔对方,通过侧面描写来烘托诗人的苦恨离情,品读这类诗作,常常给人以曲折有致,情韵悠长之感。
下面择例类析。
(一)、故园之思。
李白《渡荆门送别》抒写诗人“辞亲远游”,仗剑出蜀的见闻感受。
“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前六句写舟行江上的远观近察,着重描绘荆楚古国雄奇壮丽的自然风光,结尾两句抒写故园之思。
诗人从“五岁诵六甲”起,直至二十五岁远渡荆门,一直在四川生活,读书于戴天山上,游览峨眉,隐居青城,对蜀中的山山水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过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过他的故乡,初次离别,他怎能不无限留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之水恋恋不舍,万里相送,如影随形,情真意切,如此从对面落笔,越发显出自己的思乡深情。
着一“仍”字,韵味悠长,本来诗人放舟东下,一路有青山绿水,蓝天白云,相依相伴,可是出了荆门,山势平缓,视野开阔,只见一江绿水,滔滔向前,相比之下,可见“故乡水”一如既往,绵绵不尽的深情厚谊。
(二)、兄弟之思。
王维《九月九忆山东兄弟》抒写作客他乡的思家念亲之情。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前两句直抒胸臆,以漂泊异乡的孤独落寞来反衬佳节思亲的焦灼、深挚。
不经迂回,直奔题旨,形成高潮,出现警句。
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
但是,三四两句作者却跨越时空,落笔对面,不写自己,而写兄弟,遥想兄弟们重阳登高想念诗人的情景,远隔千里的兄弟们佩带茱萸,携手登高,有说有笑,好不开心,突然发现少了一位兄弟——自己不在内,好像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似乎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并不值得诉说,反倒是兄弟们的缺憾更须体贴。
这种构思,曲折有致,出乎常情,不写己思人,而写人思己,更见己思之深、之切。
(三)、夫妻之思。
杜甫的《月夜》写兵荒马乱,战火纷飞的年月自己对妻儿子女的深切思念。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依虚幌,双照泪痕干。
”诗人陷身长安叛军之手,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女,焦心忧虑的不是自己失去自由,生死未卜的处境,而是妻子对自己的处境如何担忧、牵挂,悄焉动容,神驰千里,直写妻女。
首联写妻子望月怀人,只一“独”字活现异地相思的凄苦悲凉,颔联写女儿未谙世事,天真幼稚,反衬妻子刻骨铭心之“忆”,呼应上联的“独”字。
“忆”字跨越时空,勾联现在和过去,鄜州和长安,充满辛酸和忧虑。
时局动荡,战火纷飞,谁能保证妻离夫散的各自安全呢
颈联通过妻子独自看月的形象描写,进一步表现“忆长安”的凄苦,雾湿云鬟,月寒玉臂,望月愈久而忆念愈深,甚至会担心丈夫是否还活着,怎能不让人伤心落泪呢
前面三联落笔妻女,全是诗人的想象之辞,末联抒写诗人的希望,希望妻离子散的痛苦生活早日结束,希望夫妻子女能够团圆美满,安享天伦之乐。
全诗通过对面设想妻子望月怀人,女儿稚趣无知来烘托诗人对妻女的忧虑和牵挂,中秋怀人之中浸透了天下乱离的悲哀。
(四)、家人之思。
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抒写羁旅怀人之情。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一二句写诗人自己。
寒冬腊月,长夜漫漫,诗人客居驿馆,彻夜难眠,抱膝而坐,形影相吊,一股凄清落寞之情涌上心头,冷清暗淡的画面烘托出诗人的思家念亲之急之切。
三四两句转换角度,不写自己,改写家人,系诗人的想象之辞。
家人围炉夜坐,深更半夜还未休息,只是因为“儿行千里母担忧”啊,着一“说”字,不见对象,不道内容,具有旅途奔波经验的人们不难想见,这份思念和牵挂多深,多苦
全诗四句,后两句写家人“说”自己,实际上是为了表现“远行人”对“家中人”的思念。
对面落笔,含蓄深沉。
另外,高适的《除夕作》也是采用对面落笔写家人之思,同样具有语短情长,耐人寻味的特点,“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伤心悲苦,凄怆忧愁,情调比白居易的诗作更为沉痛。
关于送别的诗薛涛《送友人》水国蒹葭夜有霜,月寒山色共苍苍。
谁言千里自今夕,离梦杳如关塞长。
——短幅有无限蕴藉,无数曲折。
前两句写别浦晚景,秋季相送格外难堪,眼前的景色令人凛然生寒,此处不尽写景暗用蒹葭的诗意,以表达一种友人远去,思而不见的情绪,使诗的内含大为深厚。
三句似宽慰的语调,与前两句隐含的离伤构成了一个曲折,表现出相思发现情意的执着。
末句美梦难得,一句之中层层曲折,将难堪之情推向高潮。
此诗化用前人一些名篇成语,读来感受丰富,诗意层层推进,愈转愈深,兼有委曲含蓄的特点,清空与质实相对立,却与充实无矛盾,耐人寻味。
作者:月半人青提交日期:2022-04-0719:33:27所谓“落笔对面”,就是在表现怀远、思归之情时,作者不直接或不仅仅直接抒发对对方的思念之情,而是反弹琵琶,从对方着笔,这样,就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形式上,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归结起来,在具体创作实践中,“落笔对面”的写法又有两种表现形式:可以通过把写自己与写对方结合起来,相互映衬;也可以通篇纯从想象对方展开艺术构思。
两种形式,各有千秋,难分轩轾。
下面,笔者试对此分别进行例说。
一、将写自己与写对方相结合,相互生发,相互映衬。
这种写法,可以说滥觞于《诗经•周南•卷耳》。
该诗表达的是女子对在远方服役的丈夫的殷切思念之情。
却着力描写女主人公对丈夫在行军途中一重重艰苦的旅程的设想。
细致入微的刻画,很好地表现了女主人公对丈夫的深切怀念与沉痛忧思。
“宛转关生,摹写曲至。
”(戴君恩《读风臆评》)《诗经》中还有两首,就是《豳风•东山》和《魏风•陟岵》,也运用了这种写法。
《东山》描写一位还乡的征夫,想念久别的家园,想念妻子,有意味的是,在诗的第三章,诗人转换了直抒胸臆的手法,倒过来描写妻子对自己的怀念:“妇叹于室,洒扫穹窒。
我征聿至。
”并且对着柴堆上俩人的结婚纪念物瓠瓜,在睹物伤情……这样一写,就将征人的情思表现得更加丰满而深切。
《陟岵》写的是远役之行人,登高瞻望,想象父母兄弟对他的思念和希望:陟彼岵兮,瞻望父兮。
父曰:“嗟
予子行役,夙夜无已。
上慎旃哉,犹来无止。
”陟彼屺兮,瞻望母兮。
母曰:“嗟
予季行役,夙夜无寐。
上慎旃哉,犹来无弃。
”陟彼冈兮,瞻望兄兮。
兄曰:“嗟
予弟行役,夙夜必偕。
上慎旃哉,犹来无死。
”对此诗的分析,我们可以借用汪梧凤的一段话:“此诗孝子至情全在瞻望二字,其亲念己祝己俱从瞻望中想象出来,不言己之念亲,而反言亲念己;不言己之慎,而反言亲之欲其慎,则所以念亲者益切,而所以保其身者益至矣。
”沈德潜也评之曰:“《陟岵》,孝子之思亲也。
三段中,但念父母兄之思己,而不言己之思父母与兄,盖一说出,情便浅也。
情到极深,每说不出。
”皆为的论。
《诗经》异彩纷呈的艺术表现形式启迪着一代又一代诗人,这种“落笔于对面”的写法也不例外。
秦汉而后,借鉴这种写法并施诸创作实践的诗人可谓代不乏人。
唐代王维有一首脍炙人口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其诗为: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诗前两句直写客中思乡思亲之情,而后两句却写了自己的“遥想”,仿佛遗憾的不是自己未能和故乡的兄弟共度佳节,反倒是兄弟们佳节未能完全团聚;自己独在异乡为异客的处境似乎并不值得诉说,兄弟们的缺憾反倒更需体贴。
出乎常情,曲折有致,更显深厚与新警。
将这种写法推向极致的当属宋代词人柳永,他有一首著名的词篇《八声甘州》:对潇潇暮雨洒江天,一番洗清秋。
渐霜风凄紧,关河冷落,残照当楼。
是处红衰翠减,冉冉物华休。
惟有长江水,无语东流。
不忍登高临远,望故乡渺邈,归思难收。
叹年来踪迹,何事苦淹留
想佳人妆楼顒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
争知我,倚阑干处,正恁凝愁
该词抒写的是羁旅行役中怀乡思亲的愁情。
上片全系写景,景中含情,寄寓了离别之思。
下片妙处,在于既写了自己“登高临远”“归思难收”,更有摹拟“对想”。
由于自己思归心切,因而联想到故乡的妻子也一定是同样的盼望自己回家,自己在外漂泊了这样久,她必然想望得很久了。
词人借用谢脁“天际识归舟,云中辨江树”之句,为怀念自己的妻子创造了一个生动的形象,他想象她定会经常地在妆楼上痴痴地望着远处的归帆,而几次三番的误认为这些船上就载着她的从远方回来的丈夫。
正所谓“过尽千帆皆不是,余晖脉脉水悠悠,肠断白苹洲。
”本是词人自家登楼,极目天际,却偏想故园之闺中人,应也是登楼望远,伫盼游子之归来。
本是自己倚阑凝愁,却从对方设想,用“争知我”领起,化实为虚,真是曲折而空灵,情至而感深。
梁启超曾这样评价过这首词:“飞卿词‘照花前后镜,花面交相映’,此词境颇似之。
”确实,此词言己又言“佳人”,相映交辉,极具美感。
当然,采用这种写法的名篇佳什还有不少,像盛唐边塞诗人高适的《除夜作》:“旅馆寒灯独不眠,客心何事转凄然
故乡今夜思千里,霜鬓明朝又一年。
”中唐诗人白居易的《邯郸冬至夜思家》:“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
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都是先写孤寂凄冷的“客心”,再从对面写来,深挚的情思抒发得更为婉曲含蓄。
确是“愈有意味”(沈德潜评高诗语)。
南唐词人韦庄的《浣溪沙》:“夜夜相思更漏残,伤心明月凭阑干,想君思我锦衾寒。
”也充分而蕴藉地表现了词人郁积在心头的离愁别恨,前承《诗经•东山》,后启柳永之《八声甘州》。
欧阳修《踏莎行》:“候馆梅残,溪桥柳细,草薰风暖摇征辔。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寸寸柔肠,盈盈粉泪,楼高莫近危栏倚。
平芜尽处是春山,行人更在春山外。
”该词抒发的是旅人浓重的离愁别恨。
作者既实写了行者即游子在早春时离家远去,因春色无限而生离愁,又虚拟了居者即思妇在闺中凭栏远眺、思念行者之情境。
从抒情而言,这也是透过一层,落笔对面的手法,把游子与思妇的闺怨别情相沟通,使抒情更为深挚。
二、通篇纯从设想对方来展开艺术构思,宛转曲达。
运用此法最为娴练的当推“诗圣”杜甫。
在被安史叛军俘虏而困于长安时,诗人曾写下《月夜》一诗: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这是一首抒情诗,抒发的是作者在长安思念远在鄜州的妻室儿女之情,这不是一般的思念之情,处于俘虏生活中的杜甫,月夜思亲,其情之凄切是可想而知的。
然而,诗人并非直抒其情,而是推己及人,从妻儿落笔,诗一开篇,便用清冷忧伤的笔调勾绘出一幅闺妇思夫的动人画面,创造了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
先想妻子“闺中只独看”,“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再思儿女“未解忆长安”,用妻子的脉脉深情和儿女的稚气天真来反衬诗人满腔的儿女情长和绵长的相思之苦。
全诗抒的是杜甫的真情实感,这是实,但却是虚写,用妻儿衬托;妻儿对己之思念是设想,这是虚,但却是实写。
这种写法,虚实相生,使自己之情和妻儿之情融注为一体,更具感人力量。
字字句句,俱饱含夫妻儿女的至情至性,感人肺腑。
清人许印芳认为“少陵此等诗从《陟岵》篇化出”,笔者认为,此诗更相似于南朝徐陵《关山月》“思妇高楼上,当窗应未眠”的写法,当然,对《诗经》传统有继承,更有创造。
南宋诗人学杜风行,故而,当时出现了不少与《月夜》章法接近的诗作。
像南宋词人姜夔《除夜自石湖归苕溪十首》之四:“千门列炬散林鸦,儿女相思未到家。
应是不眠非守岁,小窗春意入灯花。
”也是纯从对面写来,先以悬想之笔略作点染,继之以“小窗春意入灯花”这一富于诗意的画面,想象家中春意般的温馨,笔致空灵,隽妙。
南宋诗人郑会《题邸间壁》:“酴醿香梦怯春寒,翠掩重门燕子闲。
敲断玉钗红烛冷,计程应说到常山。
”通过对妻子心怀远人、难以入睡、计算着旅途中丈夫的行程等情态的描写,委曲地表现了诗人思家之情。
既有杜诗之章法,又深得《诗经•卷耳》之意蕴。
不难看出,无论哪种样式,“落笔对面”都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种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现手法。
这种表现手法所以倍受诗人垂青,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亲情与乡情在中华民族的心灵深处永远都是醇厚的,如果表达得过于直露浅白,必将索然无味。
而这种写法,则完全合乎中国古典诗词崇尚含蓄的原则,宛转曲达,有“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登彼太行,翠绕羊肠”之境界。
其次,这种写法,实质应是一种反衬,而反衬又比一般的陪衬更曲折有致,更具艺术表现力和感染力。
第三,在这类作品中,主体客体,相互思念,这是现实,也是抒情的基础,而这,又恰恰最易引起共鸣,使读者感到情思深长,余味无穷。
最后,因为思念的主体和客体之间有一定的距离,如果将思念的客体移远就近,就会产生一种恍惚迷离的景象,这种景象既是诗境,也是画意。
它能很好地体现出“距离”的美感效应(比如,杜甫《月夜》中写妻子“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与其实际有一定距离,杜甫在其写于大约与此诗同一时间的《北征》中曾这样描写其妻:“妻子衣百结”,“瘦妻面复光”,可是个身容饥瘦的人啊)。
“对写法”是古代思亲思乡诗中一种独特的写作技法。
本来诗人自己思乡怀人,在诗中却撇开自己,从对方下笔,想象对方思念自己的情形,从而委婉含蓄地抒发深挚的情感。
这种“主客移位”的方法,使得作者或作品中的主人公怀远或思归之情,既显得生动形象,富有意境,又显得具体充实,富有深度。
既深化感情,又强化主题。
一、落笔对方 诗人不直抒自己内心的情感,而是从对方着笔,展开联想和想象,借对方来写自己,表面上看是写对方,而实际是写自己,是通过对方来反照自己,这是推进一层的写法,这样写更加显得情深意厚,并给人以无限的回味和遐想。
这是诗词中“对写”艺术手法的最常见的一种表现形式,常常使用一些诸如“忆”“想得”“遥知”“遥怜”之类领字来结构全篇。
如杜甫的《月夜》: 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清人浦起龙谈到这首诗时说:“心已驰神到彼,诗从对面飞来。
”这两句话,突出点明了此诗所采用的一种特殊表现手法——“对写法”。
天宝十五年,杜甫被安史叛军捉住,送到沦陷后的长安。
当时其妻小寄居在鄜州羌村。
作者望月思家,写下了这首千古传诵的名篇。
此诗之妙,在于从对方(妻子)写起,使意思深入一层。
首联想像妻子思念自己的情形:“闺中”指代自己的妻子;颔联以“长安”代指流落到长安的自己;颈联进一步猜想妻子在夜已深的情况下,凝神久久望月的情景:雾湿云鬟,月寒玉臂;尾联以美好的祝愿作结,意味隽永。
备受欣赏的是颈联描绘的情景:妻子夜不能寐、辗转反侧、黯然伤神,自己也不禁伤心落泪。
作者巧用“对写法”,将对亲人的思念之情,将夫妻间真挚而深沉的爱恋表达得淋漓尽致。
无怪后人称《月夜》:“五律至此,无忝称圣矣。
” 又如王维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古往今来,漂泊异地的游子,羁縻他乡的旅人,读这首诗时,都能产生强烈的共鸣。
这种艺术力量来自于它的质朴、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同时,也来自于它的超乎寻常的“对写法”。
前两句是“直写法”,使“每逢佳节倍思亲”成了最能表现客人思乡感情的格言式的警句;后两句作者采用了另一种方式——“对写法”,笔锋陡转出新:反过来写自己“遥想”这一天“兄弟”们想念自己的情景和“少一人”的心理活动,烘托出对兄弟的思念之情,情感曲折有致,更浓郁,更鲜明。
二、移情于物 诗人本欲表达自己对某人或某事、某物的一种情感,但在具体表达时却故意将自己的感情移注于另外的人、事、物上,表面上看是移情别恋,而实质上作者对此人、此事、此物的眷顾更深,感情也更真,能够受到“倍增情感”的效果,这就是诗词中“对写法”的另一种表现形式。
如戎昱的《移家别湖上亭》: 好是春风湖上亭,柳条藤蔓系离情。
黄莺久住浑相识,欲别频啼四五声。
有人评说“主客移位“是这首诗的构思巧妙之处。
作者采用拟人化的手法,赋予柳条藤蔓、黄莺以人的情感,借景抒情,移情于物,通过对柳条、藤蔓、黄莺的描写,表现惜别之情,巧妙而含蓄地表达了诗人对湖上亭的依恋之情。
再如李白《渡荆门送别》):渡远荆门外,来从楚国游。
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
月下飞天镜,云生结海楼。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诗人对蜀中山水怀有深挚的感情,江水流国的蜀地也就是曾经养育他的故乡,初次离别,怎能不无限眷恋,依依难舍呢
但诗人不说自己思念故乡,而说故乡山水恋恋不舍地一路送“我”远行,怀着深情厚意。
从对面写来,越发显出自己思乡深情。
三、反弹琵琶 古人说:“文似看山不喜平。
.”诗歌创作还有这样一种现象,即诗人本欲表现某一种情感,但在表达时却故意反其道而行之;或是一反常人的正常心理,故意从反面落笔,通过反弹琵琶的方式来表现诗人的情感,这其实也正是“对写法”的一种表现形式。
如戴复古的《江阴浮远堂》: 横冈下瞰大江流,浮远堂前万里愁。
最苦无山遮望眼,淮南极目尽神州。
这首诗抒写作者登临江阴浮远堂遥望中原时因国土沦丧而产生的忧愁和痛苦之情,而作者的情思在诗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强烈的是“最苦无山遮望眼”一句,该句也最为人称道。
在这里,诗人借山寄愁,运用“对写法”,一反古人“登临送目”“登高望远”的惯常技法,独辟蹊径、琵琶反弹:只因无山遮隔,才致使中原沦丧之地,尽收眼底,触目辛酸,令人生悲。
由于“无山”,故能“极目”,因“极目”而视通万里,由此而生“万里愁”。
诗人通过望之不忍、不望又不能的矛盾心理,充分表达出了国耻难忘的极度悲愤的感情。
再如韦庄的《菩萨蛮》词: 人人尽说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如天,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
未老莫还乡,还乡须断肠。
词中运用“对写法”的是“未老莫还乡”一句,这里作者正话反说,写得“似直而纡,似达而郁”。
说“莫还乡”,实则正是由于想到了还乡,表面上写得很旷达,说是我没有老所以不要还乡,而其中蕴涵的却是对故乡欲归不得的郁结的感情。
因为词人以避乱入蜀,饱尝离乱之苦,时值中原鼎沸,欲归不能,所以,“未老莫还乡”一句,巧妙地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的词人思乡怀人的心态,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另外,宋之问《渡汉江》:“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写思乡之切,却正意反说,愈近家乡,愈不敢问及家乡,担心听到坏消息,从而更好地表达出作者的思乡之切。
陆游《秋思》:“日长似岁闲方觉,事大如天醉亦休”,纵然是天大的事也一醉罢休,但真能“醉亦休”吗?诗人不过是正意反说,表面放达,实则抒发报国无门、难以释怀的愁苦。
岑参《寄左省杜拾遗》:“圣朝无阙事,自觉谏书稀”,同样运用对写法,揭露和讽刺了封建统治者的文过饰非、讳疾忌医,表达了诗人对唐王朝的失望之情。
不难看出,无论哪种样式,“落笔对面”都可以弥补直抒胸臆那种一泻无余之不足,别有风致,既明快有力,又含蓄委婉,耐人咀嚼,是一种富有余味富有意境的表现手法。
意出侧面所谓“意出侧面”就是从侧面落笔。
常见的有三种情况:一是不写所咏的形象本身,而通过与此有关的人或物去映现,可称之为“取影法”。
如王昌龄《青楼曲二首》之一:白马金鞍随武皇,旌旗十万宿长杨。
楼头少妇鸣筝坐,遥见飞尘入建章。
整首诗描写了一位青年将军凯旋归来的形象,但全诗没有一句提到“将军”一词,诗人运用侧面描写的手法,以“白马金鞍”写其坐骑的华贵,以“从武皇”来写其地位的煊赫,以“旌旗十万”写率军众多,以“建章”来写宫殿。
全诗无一句写将军,又无一句不在写将军,可谓巧妙。
意出侧面的第二种情形是不下面写人的活动,而是落笔于人所活动的环境。
如杨炯的《从军行》:烽火照西京,心中自不平。
牙璋辞凤阙,铁骑绕龙城。
雪暗凋旗画,风多杂鼓声。
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
全诗刻画了一位投笔从戎的爱国青年形象,其中第三联着力描绘了征战的情境:大雪纷飞,天气昏暗,使军旗上的彩画都黯然失色;狂风大作,风声与雄壮的军鼓声交织在一起。
此联分别从视觉和听觉烘托了艰苦的战斗气氛,从侧面表现了主人公的壮志豪情。
第三种情形是不下面写人的情思,而落笔于外在客观景物。
如刘禹锡的《石头城》: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淮水东边旧时月,夜深还过女墙来。
全诗意在抒写兴亡之感,但这种感受并非从诗人口中直接述出。
作者巧妙地通过山、潮、淮水、月亮等景物表现出物是人非、今非昨日的箫索与落寞。
(四)对面落笔本欲写“我思人”,却偏写“人思我”,以已度人,将心比心,设身处地从对方落笔,通过虚拟的幻觉来使情感翻进一层,这就是“对面落笔”的手法。
请看杜甫的《月夜》:今夜鄜州月,闺中只独看。
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
香雾云鬟湿,清辉玉臂寒。
何时倚虚幌,双照泪痕干。
天宝十五年(756),安史叛军攻陷长安。
七月,唐肃宗在灵武即位,杜甫听到消息后,把家小安顿在鄜州的羌村,去投奔肃宗。
途中被叛军所俘,囚禁长安。
本诗即写作于此时,抒发了诗人月夜思家的情怀。
诗人没有按照常规思路来写对妻子、儿女的思念,而是从对面落笔,假想了一幅此时异地妻子怀念自己的图画。
鄜州月夜,妻子一个人眺望着月亮,怀念着远方的丈夫,儿女们还小,不理解母亲为何遥望长安。
夜色渐浓,轻雾渐起,浸湿发妻子的秀发;月光如水,泻落在臂膊之上,顿生凉意。
遥想至此,诗人不禁感叹,什么时候能同妻子团聚,让月光映照在擦干泪水的脸上呢
全诗角度独特,耐人寻味。
“对面落笔”实际上是古诗中常见手法,稍加留意,即可发现很多,如王维的“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王昌龄的“更吹羌笛关山月,无那金闺万里愁”,柳永的“想佳人,妆楼颙望,误几回,天际识归舟”等等。
文言文译文: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东坡诗文,落笔辄为人所传诵。
每一篇到,欧阳公为终日喜,前后类如此。
一日与棐论文及坡,公叹曰:“汝记吾言,三十年后,世上人更不道著我也!”崇宁、大观间,海外诗盛行,后生不复有言欧公者。
是时朝廷虽尝禁止,赏钱增至八十万,禁愈严而传愈多,往往以多相夸。
士大夫不能诵坡诗,便自觉气索,而人或谓之不韵。
出自林语堂《苏东坡传》 翻译: 东坡写的诗词,每一下笔(写成)就被人们传诵。
每次有一篇(东坡的)文章送来,欧阳(修)一整天都为此高兴,前后几次都像这样。
一天与儿子谈论文章涉及到东坡,欧阳修感叹到:你记住我这句话,30年后,世上的人们更不会谈及我
崇宁、大观年间,海外的诗很流行,年轻的没有再谈论欧阳修的了。
这时候朝廷即使曾经禁止(海外诗),赏赐的钱增加到80万,但是禁得更严密传送更多,经常凭借(海外诗)多相互夸赞。
士大夫(名词不用翻译)不能诵读东坡的诗,就自己觉得神气委靡,但有的人却说东坡的诗没韵律。
10首关于历史的古诗
1.李白的: 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洛城。
此夜曲中闻折柳,何人不起故园情
要理解题目中的“折柳”的含义,关键就要能理解“柳”的意象。
在学生学过的课文中包括一些常见的古诗词,比如,“杨柳岸晓风残月”(柳永)、“笛中闻折柳,春色未曾看”(李白)、“羌笛何须怨杨柳,春风不度玉门关”(王之焕)、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还有北朝乐府中有,歌词是:“上马不捉鞭,反拗杨柳枝。
下马吹横笛,愁杀行客人。
” 由此我们可以理解到,古诗中的“柳”是有特殊的含义的。
柔顺婀娜、随风摆动的“柳”和“留”谐音,另外古人还有折柳送行的习俗,这就很容易引申到“柳——留——惜别——依依不舍”的层面上来。
使人联想到,离别的人一看见杨柳,就会想起离别时依依不舍的场面,就会浮现出赠柳惜别的情景,心中就会涌起一缕缕离愁。
这样,诗中“折柳”一词所寓含的“惜别怀远”之意就比较容易理解了。
2.江畔独步寻花 杜甫 黄四娘家花满蹊, 千朵万朵压枝低。
留连戏蝶时时舞, 自在娇莺恰恰啼。
[简析] 唐肃宗上元元年(公元760年)诗人杜甫在饱经离乱之后,寓居四川成都,在西郊浣花溪畔建成草堂,暂时有了安身的处所,心情比较舒畅。
春暖花开时节,他独自在江畔散步赏花,写下了一组七首绝句,这是其中的第六首。
首句“黄四娘家花满蹊”,点明寻花的地点。
“蹊”是小路。
“花满蹊”是说繁花将小路都盖住了,连成片了。
次句“千朵万朵压枝低”。
“千朵万朵”形容数量之多。
“压枝低”中的“压”和“低”两个字用得十分贴切、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花密密层层,又大又多,沉甸甸地把枝条都压弯了。
这句是上句“满”字的具体化。
第三句“留连戏蝶时时舞”。
“留连”是形容蝴蝶飞来飞去舍不得离开的样子。
这句从侧面写出春花的鲜艳芬芳。
其实诗人也被万紫千红的春花所吸引而留连忘返。
第四句“自在娇莺恰恰啼”。
“娇”是形容莺歌柔美圆润。
“恰恰啼”是说正当诗人前来赏花时,黄莺也在鸣叫。
只因为诗人内心欢愉,所以想当然地认为黄莺特意为自己歌唱。
这与上句说彩蝶留连春花一样,都是移情于物的手法。
由于诗人成功地运用了这一手法,使物我交融,情景相生,这首小诗读起来就更亲切有味。
3.望庐山瀑布 李白 日照香炉生紫烟, 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 疑是银河落九天。
香炉,指庐山香炉峰,“在庐山西北,其峰尖圆,烟云聚散,如博山香炉之状”(乐史)。
可是,到了诗人李白的笔下,便成了另一番景象: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冉冉地升起了团团白烟,缥缈于青山蓝天之间,在红日的照射下化成一片紫色的云霞。
这不仅把香炉峰渲染得更美,而且富有浪漫主义色彩,为不寻常的瀑布创造了不寻常的背景。
接着诗人才把视线移向山壁上的瀑布。
“遥看瀑布挂前川”,前四字是点题;“挂前川”,这是“望”的第一眼形象,瀑布象是一条巨大的白练高挂于山川之间。
“挂”字很妙,它化动为静,维妙维肖地表现出倾泻的瀑布在“遥看”中的形象。
谁能将这巨物“挂”起来呢
“壮哉造化功”
所以这“挂”字也包含着诗人对大自然的神奇伟力的赞颂。
第三句又极写瀑布的动态。
“飞流直下三千尺”,一笔挥洒,字字铿锵有力。
“飞”字,把瀑布喷涌而出的景象描绘得极为生动;“直下”,既写出山之高峻陡峭,又可以见出水流之急,那高空直落,势不可挡之状如在眼前。
然而,诗人犹嫌未足,接着又写上一句“疑是银河落九天”,真是想落天外,惊人魂魄。
“疑是”值得细味,诗人明明说得恍恍惚惚,而读者也明知不是,但是又都觉得只有这样写,才更为生动、逼真,其奥妙就在于诗人前面的描写中已经孕育了这一形象。
你看
巍巍香炉峰藏在云烟雾霭之中,遥望瀑布就如从云端飞流直下,临空而落,这就自然地联想到象是一条银河从天而降。
可见,“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比喻,虽是奇特,但在诗中并不是凭空而来,而是在形象的刻画中自然地生发出来的。
它夸张而又自然,新奇而又真切,从而振起全篇,使得整个形象变得更为丰富多彩,雄奇瑰丽,既给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又给人以想象的余地,显示出李白那种“万里一泻,末势犹壮”的艺术风格。
4.春残 翁宏 又是春残也,如何出翠帏。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寓目魂将断,经年梦亦非。
那堪向愁夕,萧飒暮蝉辉。
诗写女子春末怀人。
首句点题,写来不拘一格。
一句中,“又”字开头,“也”字结尾,连用一个副词和一个语气词,这在诗中是不多见的。
然而作者用得很自然,使起句突兀,加强了语气,强化了诗中女主人公的哀怨之情,并有笼盖全篇的作用,算得上写法的出新。
“又”字还与下面的“经年”相应,暗示这女子与情人离别,正是去年此时,故对物候变化特别敏感。
第二句“如何出翠帏”,“如何”,有不堪的意思。
联系第一句看,这位女子正是在去年此时此地,经受着别离的苦痛。
时隔一年,记忆犹新,而且,现在还是在这一时间和这一地点,她怎敢再身临其境,重新经受这样的苦痛呢
所以说不敢出翠帏。
再联系下联看,不敢出来实际上还是出来了,人在极端苦闷的时候,往往就是处在这样的自我矛盾中。
这又活画出了这位女子梦魂牵惹、如痴似醉的神态,从而烘托出她的思念之情是如何的镂心刻骨 5.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去巫山不是云。
取次花丛懒回头,半缘修道半缘君。
看过沧海 和巫山 就觉得其他地的海和云不怎样了 花丛虽美也懒得观 在这里修道一半情啊还在心上人身上 没有心去寻新的恋情 6.客 至 杜甫 舍南舍北皆春水, 但见群鸥日日来。
花径不曾缘客扫, 蓬门今始为君开。
盘飧市远无兼味, 樽酒家贫只旧醅。
肯与邻翁相对饮, 隔篱呼取尽馀杯。
这是一首洋溢着浓郁生活气息的纪事诗,表现诗人诚朴的性格和喜客的心情。
作者自注:“喜崔明府相过”,简要说明了题意。
一、二两句先从户外的景色着笔,点明客人来访的时间、地点和来访前夕作者的心境。
“舍南舍北皆春水”,把绿水缭绕、春意荡漾的环境表现得十分秀丽可爱。
这就是临江近水的成都草堂。
“皆”字暗示出春江水势涨溢的情景,给人以江波浩渺、茫茫一片之感。
群鸥,在古人笔下常常作水边隐士的伴侣,它们“日日”到来,点出环境清幽僻静,为作者的生活增添了隐逸的色彩。
“但见”,含弦外之音:群鸥固然可爱,而不见其他的来访者,不是也过于单调么
作者就这样寓情于景,表现了他在闲逸的江村中的寂寞心情。
这就为贯串全诗的喜客心情,巧妙地作了铺垫。
颔联把笔触转向庭院,引出“客至”。
作者采用与客谈话的口吻,增强了宾主接谈的生活实感。
上句说,长满花草的庭院小路,还没有因为迎客打扫过。
下句说,一向紧闭的家门,今天才第一次为你崔明府打开。
寂寞之中,佳客临门,一向闲适恬淡的主人不由得喜出望外。
这两句,前后映衬,情韵深厚。
前句不仅说客不常来,还有主人不轻易延客意,今日“君”来,益见两人交情之深厚,使后面的酣畅欢快有了着落。
后句的“今始为”又使前句之意显得更为超脱,补足了首联两句。
以上虚写客至,下面转入实写待客。
作者舍弃了其他情节,专拈出最能显示宾主情份的生活场景,重笔浓墨,着意描画。
“盘飧市远无兼味,樽酒家贫只旧醅”,使我们仿佛看到作者延客就餐、频频劝饮的情景,听到作者抱歉酒菜欠丰盛的话语:远离街市买东西真不方便,菜肴很简单,买不起高贵的酒,只好用家酿的陈酒,请随便进用吧
家常话语听来十分亲切,我们很容易从中感受到主人竭诚尽意的盛情和力不从心的歉仄,也可以体会到主客之间真诚相待的深厚情谊。
字里行间充满了款曲相通的融洽气氛。
“客至”之情到此似已写足,如果再从正面描写欢悦的场面,显然露而无味,然而诗人却巧妙地以“肯与邻翁相对饮,隔篱呼取尽馀杯”作结,把席间的气氛推向更热烈的高潮。
诗人高声呼喊着,请邻翁共饮作陪。
这一细节描写,细腻逼真。
可以想见,两位挚友真是越喝酒意越浓,越喝兴致越高,兴奋、欢快,气氛相当热烈。
就写法而言,结尾两句真可谓峰回路转,别开境界。
7.鹿柴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景入深林,复照菁苔上。
[简要评析] 这首《鹿柴》诗是王维山水诗中的重要代表作,表达了诗人对大自然中空灵境界的追求和喜爱,这也是他隐居辋川中的乐趣之一。
这首诗的主要特色是充满了绘画的境界。
宋人刘辰翁在《唐诗品汇》卷三十九中说:“无言而有画意”。
清人沈德潜《唐诗别裁》卷十九发挥刘之说,谓:“佳处不在语言,与陶公‘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同。
”王维此诗与陶渊明的空灵、隐逸是类似的境界。
这就是说,本诗优长之处在于苏轼评论王维时所说的“诗中有画”。
前两句虽不见空山中有他人,“空同不见人”,写出了山林的幽静。
后两句写光返深林,复照青苔,是画卷中的主人公所见之景。
两者结合,便是一幅绝好的人景相依的图画。
本诗的重要艺术手法便是反衬,用以突出诗人所要描写的中心内容即幽寂两字,表现在前两句中是“不见人”,后两句中是“青苔上”。
前两句,诗人目的是写他在山中“不见人”,因而山只是一座“空”山。
接着一声“人语响”,划破了这一分山林的幽静,这样的手法便是反衬。
这同南朝梁人王籍所写的名句“鸟鸣山更幽”中以鸟的声响来反衬山之幽静是一致的。
同样,后两句中诗人目的是写深林中的幽暗景色,即突出写“青苔上”的“幽”景。
但他却不是直接描写整座山林一片漆黑,而是让一缕浅明的阳光投进林深之处,还照在青苔之上,这样给读者的感觉便是,明者自明,幽处自幽,而且经此明者的比照,幽处就显得更幽了。
此诗反映诗人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尘世官场的厌倦。
宿建德江 [孟浩然] 移舟泊烟渚,日暮客愁新。
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
[简要评析] 羁旅之愁,思乡之情,在唐诗中有不少作品来反映这些内容。
这首诗写诗人旅途中的乡思之愁,全诗抒情重心在二句的“客愁新”三字。
诗的起句,为诗人兴起愁思作了暗示,此时最易惹动游子的思乡情绪。
第二句,故诗人以一个“新”字写愁绪之陡生。
“新”字在诗中可解为“新生出”、“突然生出”。
后两句写景均是由“客愁新”三字生发出来,由于它的背景是如此宽广无垠,因而往往被反衬得特别矮小,好似被天地压扁了似的,这就是“天低树”三字的意境。
诗人以暮天能将孤树压低的夸张笔法,形象化地写出内心的压抑心情,这就是不见亲人的凄凉之情。
“江清月近人”是谓由于江水净洁,故水中的月亮倒影便显得又大又圆,人在船上看它,只觉得它似乎离人尤近。
诗人在此句中同样也赋予深厚的情感,即以月之近人写它的灵性。
它似乎很懂得诗人的乡愁不可释,乡思不可绝,为之解脱,这便是“月近人”三字的意蕴。
如此说来,本诗后两句并非纯为写景,而是渗透着诗人强烈感情色彩的景语,为景中含情的名句。
清人张谦宜“‘低’字,‘近’字,宋人所谓诗眼,却无造痕,此唐诗之妙也。
”一轮明月,挂在当空,却又善解人意,似乎与诗人越来越近,于寂寥中给诗人平添一份温暖和亲切之感。
此诗之愁,读来足见其雅,而一个“新”字,又可见出人生旅途之中,别样的感受随时而生,终有明月相伴,却是人生不变的情感安慰。
8.芙蓉楼送辛渐 [王昌龄]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简要评析] 王昌龄被称为唐朝的“七绝圣手”他的七绝写得深情幽怨,含蕴无穷,为世人所推崇。
这首诗是送别之作,艺术性高,个性鲜明。
王昌龄此诗的写作是在江宁丞任内,时间是在天宝元年(742)后。
在此以前,王昌龄于开元二十七年(739)从汜水尉任上被贬到岭南。
手又贬到江宁为县丞。
至天宝七年(748)又被贬到荒远的龙标(今湖南黔阳)一带,可谓屡遭贬斥,仁途乖蹇。
与王昌龄同时代的殷 在《河岳黄灵集》中说:“昌龄为人,仁有余也。
奈何晚节不细行,谤议沸腾,再历遐荒,使知音者叹惜”,其意为王昌龄晚年不注重小节,故惹得众人议论纷纷,并两次被贬到荒僻之地。
而实际上并非是王昌龄的过错,这只是从王的“铖畏谗口疾”(《为张 赠阎使臣》)、“世情多是非”(《送东林廉上人归庐山》)诗句中使可知晓,实在是他的傲岸性格不合世俗的缘故。
本诗前两句中凄风苦雨式的景色描写,可谓诗人险恶处境的形象化表现,面对包含着丰富内蕴的寒雨孤山的描写,只有将寒雨孤山看作险恶处境的艺术化体现:寒雨即社会上的流言蜚语,孤山即自己的势单力薄,才能同下文联系得更为紧密,才能更好表现此刻诗人要求他人理解的心态。
诗中“一片冰心在玉壶”现已成为名句,但也有所本。
陆机《汉高祖功臣颂》中即有“心若怀冰”,此处冰比作心之纯清。
鲍照《白头吟》云:“直如朱丝绳,清如玉壶冰”,此以冰喻作人之清白。
姚崇《冰壶诫》序言说:“夫洞澈无瑕,澄空见底,当官明白者,有类是乎
故内怀冰清,外涵玉润,此君子冰壶之德也。
”此以冰比作当官的清廉。
而王昌龄的“一片冰心在玉壶”在形象的设计上,能集古今之大成,在内容的拓展上,能用以表示自己的高洁清正而有所突破,故尤为后世所重。
全诗写送别之意不在别字,而在于表现诗人情操志向之高洁,虽流露出作者命运失意的幽怨,但最后两句却深华了主题,将诗人的人格和诗品带入了一个别样的至高境界,因而别开生面,独树一帜,成为一首七绝绝唱。
9.凉州曲 [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简要评析] 这首诗属于盛唐边赛诗的七言名篇。
关于诗歌的主题,历来争议很大,耐人用心思量。
诗人为文时,以饮酒开始,将三样精美之物,即葡萄、美酒、夜光杯同置于诗的首句,如此便使全诗在起首时就呈现出一种光茫四射的辉煌氛围,给读者造成一种无声夺人的感觉,为下面的抒情打下了基调。
同时,首句中的葡萄、美酒和夜光杯,均来自西域,“所以都是本地风光,与边塞情调切合”(沈祖 《唐人七绝诗浅释》),此其一。
另外,还应注意的是,这三样物件均是自先秦以来国外所进,现正逢出征前夕,让出征将士捧夜光杯而痛饮葡萄美酒,其中隐含之意是十分明显的,那就是祝愿他们早日击退外敌,获得更大的胜利。
这样,在对于本诗主要抒情倾向的讨论中,此诗应视为表现了盛唐边将豪迈不羁的气概。
除了上面两段文字可作为论据外,尚有以下依据。
首先是《唐才子传》在评价王翰诗作时说他的作品“多壮丽之词”,首句正切此“丽”字,而后两句则切“壮”字。
其次是施补华在《岘佣说诗》中评此诗时说:“作悲伤语读便浅,作谐谑语读便妙。
在学人领悟。
”其意为,本诗自当可作悲伤语读,但若如此便不得要领了,所以就“浅”。
而若作“谐谑语”读,亦即并不把“几人回”放在心上,只顾上马冲杀,胜利自是属于已方。
这样诗人的豪情壮志就通过“谐谑语”表达出来了,所以就“妙”。
自古以来,沙场征战有几人能生还
然而,军人的命运,荣誉却都是与战场紧密相连的,这就是军人无可回避的命运,是豪迈,是悲凉,还是留与读者自己去思量,去体会吧,这首诗也因主题的耐人寻味而更加增添了艺术魅力与感染力。
10.乌衣巷 [刘禹锡]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简要评析] 这是一首快炙人口的怀古诗,诗人以高度的艺术方法,表现了抚今追昔的沧桑之感,流露出世事无常的变迁之感。
本诗是《金陵五题》组诗中的第二首,它通过朱雀桥畔乌衣巷今昔巨变的描绘,写出了金陵城的荒废,从中揭示了封建豪门集团虽能权倾一时,但终究逃脱不了衰亡的结局。
诗作极力表现了人世的沦桑变幻、升沉替代,寄概遥深。
这是一首杯古诗,但它在写法上同一般怀古诗迥然不同。
诗中以燕子为着眼点,从它的归宿之主由豪富而演为平民,表达了诗人在追怀金陵历史遗迹后的今昔之感,故极具特色。
现在诗人却道燕子还来,但所居人家已与先前大不相同,竟化成普通平民了,由此表达了诗人的历史沧桑感。
这样便使意境有人对施补华此说不理解,他认为“三四两句诗意甚明,盖从燕子身上表现今昔之不同。
……说诗者(此暗指施补华)每曲解诗人之意,举此一例,以概其余。
”由一刘禹锡在本诗中能借燕子的行止来表达人事的变迁,所以深得后人的激赏。
如宋人辛弃疾《沁园春》词中说:“朱雀桥边,何人会道,野草斜阳春燕飞”,表示他对刘禹锡此诗由衷的敬佩。
诗中以乌衣巷、朱雀桥两个地名,王家、谢家两个过去的贵族这两景两处的人事繁华变迁,写出了人生命运的无常。
诗篇以侧面落笔,借眼前景物抒写今昔之感,含蓄深沉,为后人所称颂。
11.春望 [杜甫]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
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
[简要评析] 唐肃宗至德元年(756)七月,杜甫报国心切,毅然辞别家人,投奔灵武。
不料在途中为安史叛军俘获,带到长安。
诗人在长安的日子里,目击了这次叛乱国家带来的深重灾难,心中充满了无限的忧虑和哀伤。
到了第二年春,这虽是花香鸟语的美好季节,但诗人眼前所见,昔日繁华的国都,于今竟然杂草丛生,满目荒凉。
触景伤情,思绪万千,于是写了这首著名的爱国诗篇。
应该说,这里的伤怀思家,是和忧国紧紧地连在一起的;而情和景的描写,也是互相渗透着。
诗的前四句写春城败象,饱含感伤;后四句写惦念亲人境况,充溢别恨。
情景交融,颇为感人。
诗的首联,用凝重的笔墨,对偶的句式,写出了国都因战乱而造成的令人怵目惊心的荒凉景象。
但在这一片萧索中,却又显得气慨挺拔。
“国破山河在”的“在”字,它含有国虽破而山河尚在,表明中兴有望,这就透露出了诗人对国家统一的坚定信念。
然而这毕竟是山河破碎,城垣荒鞠,所以第二联紧扣“春望”诗意,以花鸟含悲泣愁的移情手法,抒发了诗人对国事的忧伤。
景中寓情,含蓄不尽,思而得之,韵致深婉。
接着以“烽火”句承“感时”句,以“家书”句承“恨别”句,进一步深化了诗人忧时伤别的感慨,这两句表现消息久绝渴盼亲人音信的迫切心情,语言朴素,感情真挚,颇为后人传诵。
把个人的命运和国家的命运联系了起来,真挚自然。
最后以“白头搔更短,浑欲不胜簪”作结,决不只是对自己的衰老表示悲哀,而是担心自己衰老了,不能为国出力,这才是真正的悲哀。
这就不仅从结构上照应了首联“国皮”的悲愤,也是极其生动而深切地表达了诗人的爱国情怀。
全诗语言简练,对仗精工,情景交融,浑然一体,是五言律诗的典范作品。
12.送友人 [李白] 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
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
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简要评析] 李白这首送别友人的诗,语言流畅明快,情意真挚蕴藉,它表达了对于友人的深情厚谊。
情致婉转,意境高远。
诗的起联,用色彩明丽的偶句,点明了送别的地点,也暗含惜别情意。
这青山白水,不正可以欢聚盘桓吗,于今却要分手,自是令人伤感。
接着的一联,以行云流水般的散行句子,叙说了此去一别万里的情事,表现了对友人的眷恋和关切。
第三联以无限深情,一写游子今后飘忽不定的行踪,一写自己此时依依惜别的情意。
浮云、落日的比喻,把对友人的美好感情不令形象化了,也更深刻化了。
末联虽是直抒胸臆,仍含有无限的情思。
这里用典使事,浑然天成。
“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
青山白水相衬,红日白云互映,境界全出,长鸣的班马更增添画面的生气。
自然美与人情美交织在一起,自然流动,不屑于为格律所拘,透出一股飘逸之气,而这惜别的情意,随着友人的离去而悠然不尽。
13.古从军行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营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萄入汉家。
[简要评析] 《从军行》属乐府《相和歌·平调曲》旧题,多写从军征战的苦怨。
唐玄宗李隆基开元、天宝年间,在祖国西北边地所进行的战争,性质比较复杂,有些是属于自卫的,有些则是寻衅开边。
从这首诗所表现的内容来看,是反对非正义战争的。
仅仅为了皇帝的一已私利,轻启战端,这除了牺牲广大战士以外,是什么好处也没有的。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葡萄入汉家,”借汉指唐,这谴责是法锐而严厉的。
所以沈德潜说;以人命换塞外之物,失策共矣。
为开边者垂戒,故作此诗。
《唐诗别裁集》同时,作者在诗中,对于西北边地少数民族人民,因这种不义战争而遭到的不幸苦难,还表示了深切的同情。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真挚感人,这在封建时代,是难能可贵的。
全诗能融现实与史事于一体,不仅生动地展现了万里边疆的寂寥荒漠的典型景象,而且通过汉、胡两军悲苦幽怨的相互映衬与白骨、葡萄的鲜明对比,表达出诗人强烈的批判精神,在艺术上,四唏一韵,平仄相间,声调自然激越;而且多用叠字和对偶句式,声情摇曳流转,是唐代一首有深刻思想内容的边塞诗。
14.月下独酌 [李白] 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简要评析] 李白怀才见弃,政治理想不能实现,心情是孤寂苦闷的。
在这首诗中,诗人还进一步把明月引为知已,对月抒怀。
《月下独酌》共四首,此为第一首,诗中表达了知音难遇的苦闷。
诗篇突然而起,直抒胸臆,表达一种孤独寂寥的思想感情。
这种孤寂之情无法驱遣。
于是诗人以奇物的想象,生动的描写,把明月作为知音,相邀对饮。
同时还异想天开地把自己的身影,也看作有情有知的同类,邀其共酌。
但月不解饮,影徒随身,这就更加突出了诗人的孤独感,正如孙洙所说:“题本独酌,诗偏幻出三人。
月影伴说,反复推勘,愈形其独。
”(《唐诗三百首》卷一)因为世少相知,诗人不得不以明月、身影为伴,向月而高歌,对影而起舞,以排遣自己深沉的郁闷。
结联进而要和明月、身影永远结成忘情好友,将来在邈远的碧空中相见遨游。
这表现了诗人对污浊现实的强烈不满,在孤独中向往自由和光明。
这首五言诗,构思新颖,想象奇妙,情致致深婉,是李白抒情诗中别具神韵的佳作。
诗人把自己置于良辰美景之中,又极力渲染幽静的氛围,从而在色调的鲜明反差中,表达出美景虽在、知音难求的深沉悲叹。
从艺术上看,这首诗的构思十分高妙。
在一直一曲、回环往复中,把诗人的情感表达得淋漓尽致。
看似欢快之语,表达深重的孤苦情感,从而在全诗中构成曲笔。
全诗在一直一曲,一纵一收中,创造新奇深厚的意境,其谪仙之才与超人笔力由此可见。
15.送别 [王维] 下马饮君酒,问君何所之
君言不得意,归卧南山陲。
但去莫复问,白云无尽时。
[简要评析] 这一首送别诗旧说是送孟浩然归南山所作。
这首诗通过写送友人归隐,表达了作者也想归隐的心情和对友人离去的依依惜别之情。
全诗通过问答来送别,可以说是别开生面,不落常套。
首句“下马饮君酒”叙事朴实、点题巧妙。
从中不难看出两人之交不仅学友最而且绝非凡夫俗子可比。
同时,在章法上,这两句还构成了曲直之势,使后两句的承接与过渡,显得十分自然。
可贵之处在于诗人巧妙地以前四句的一问一答,引出最后劝慰友人归隐山林,悠悠自适,这样含蓄有味的诗句,使全篇为之生色。
这两句诗是全诗的主旨所在,沈德潜说得好:“白云无尽,足以自娱,勿言不得意也。
”(《唐诗别裁集》)这也表现了诗人对远离尘世,啸遨林泉的隐居生活的向往与追求。
纵观全诗,选材平淡却构思巧妙,语言浅显则饱含深情。
在表达上意上,前四句的诗味看来似乎很淡,但从那一叙,一问、一答的曲直变化中,我们不难体悟到作者高超的构思技巧。
16.夏日南亭怀辛大 [孟浩然] 山光忽西落,池月渐东上。
散发乘夕凉,开轩卧闲敞,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
欲取鸣琴弹,恨无知音赏。
感此怀故人,终宵劳梦想。
[简要评析] 这一首夏夜纳凉怀念友人的五言古体诗,也是淡而有味,清新而浑然一体的名篇。
这首诗在夏日纳凉的描绘中,表达了诗人对友人的深沉思念。
诗人通过自己对客观景物的真切感受,隐居生活的悠闲自适,塑造了一种清幽宁静的艺术意境。
诗以夏夕着笔,但又起得很别致。
诗人不直接写夕阳西下,明月东升,而是写看到山上的阳光西落,才感到已是傍晚。
这里用一个“忽”字,表明落日西沉得很快,也是诗人的主观感受。
夜幕降临,明月从池东冉冉升起,远景近写。
用了一个“渐”字,是诗人的实感,和首句“忽”相对照,表现了两种动景的不同状态。
这较为生动的描绘出诗人闲适自在,不受拘束的隐士风神。
“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两句,历来被推为写景细致入微的佳句。
清风吹拂,送来荷花浓郁的芳香,夜阑人静,翠竹上滴露之声可闻,多么寂寞的夏夜
诗人经过细心的体察,选择了最能体现静境的动态景物和音响来描写,收到了以动来突出特定环境中寂静的艺术效果,同时也反映了诗人隐居生活中心境的平静。
最后四句怀友。
这样令人适意的夏夜,没有知友畅叙,欲弹琴而自遣,又无知音欣赏,寂寞之感倍增,更加怀念故人,以致终宵梦想,情意趋势。
全诗因景启情,对景怀友,情景融合,意境幽寂。
朱自清 春里面 五六段侧面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作用是什么 急阿
第五段: “吹面不寒杨柳风”,不错的,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鸟儿将窠巢安在当中,高兴起来了,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
【描写了春风中温柔的柳枝,混合的气息,鸟儿的歌喉,牧童的短笛。
】资料一:【写春风,主要抓住了两点,一是春风的柔和,二是它具有传声送味的作用。
】【作者先用南宋的“吹面不寒杨柳风”的诗句,来状写春风的温暖,柔和; 他犹恐读者不易领会,马上来了一句人人能领会的摹写:“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
】【“风里带来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湿润的空气里酝酿”。
作者从传味角度写春风,不仅强化了春的氛围,也将此段与上两段关于草、花的描写自然地连接起来。
】【春风还把春鸟的歌唱、牧童的笛音,送入人的耳膜,“与轻风流水应和着”。
作者从多方位描写春风,把这个本来不易表现的事物也写得栩栩如生。
】资料二:【先从触觉的角度写春风的温柔。
古人说“吹面不寒柳风”,这是“不错的”,春风是那样的温暖、柔和,就“像母亲的手抚摸着你”那样让人感到亲切、舒服。
这里作者赋予春风以人的情感,让人回味无穷。
】【接着又从嗅觉的角度写春风的轻微、芳香。
“风里带着些新翻的泥土的气息,混着青草味儿”,这种气味是不太浓的,只有在微风中才能嗅到。
“还有各种花的香,都在微微润湿的空气里酝酿。
”春风湿润、温暖,花香才浓郁,轻风徐吹,人们才能闻到,如果是,各种花香也就“酝酿”不成了。
光是从触觉、嗅觉角度写,还形不成一幅图画。
】【下面作者又从视觉、听觉的角度写春风吹拂下的景象。
“鸟儿将巢安在当中”,大概鸟儿也闻到了春天的芳香,特别惬意吧
所以也“高兴起来了,地卖弄清脆的喉咙,唱出宛转的曲子,跟轻风流水应和着。
”树上绿叶扶疏,繁花似锦,花香鸟语,树下轻风流水,叮叮咚咚,互相应和,远处青青的草地上,荫荫的河岸边,“牛背上牧童的短笛,这时候也成天嘹亮地响着”。
】【作者通过春风中的景象描写,把无形的春风写成一幅有声有色、有人有物、有情有感的图画。
】第六段: 雨是最寻常的,一下就是两三天。
可别恼。
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树叶子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乡下去,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还有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
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
【描绘了朦胧安详的的春雨美景。
】资料一:【写南方的春雨连绵:“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密密地斜织着,人家屋顶上全笼着一层薄烟。
”这种雨,使树叶子“绿得发亮,小草也青得逼你的眼”。
雨夜,一点点黄晕的灯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白天,“地里工作的农夫,披着蓑,戴着笠的”——这俨然是一幅春雨农耕图了。
】资料二:【“春雨图”同样是抓住特征,多角度多的典范。
】【开头一句虽没有任何修饰,平白如话,却一下子道出江南春雨的特征:在春日中“雨是最寻常的”,且绵绵不绝,“一下就是三两天”,写到这儿,作者马上提醒我们:“可别恼”,引我们去细细品味春雨的情趣,欣赏春雨的可爱。
】【接下去,作者就象放电影一样,让你看到一连串活动的画面。
先是一个春雨的特写镜头:“看,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连用三个比喻,从不同角度描写出春雨的形态。
这三个比喻,有一个共同点,都写出了春雨的“细”,但又各有侧重点。
“像牛毛”,言其又细又密;“像花针”,写其细小而闪亮;“像细丝”,则突出其柔细且绵长不绝。
】【镜头继续移动,拉成近景、中景、远景。
那春雨在微微的春风中“密密的斜织着”,一个“斜”字,写出春风的存在,也照应了春风是“轻悄悄的”;轻风和细雨交织着,织成一幅透明的雨幕。
视线移动,远远望去,那蒙蒙的细雨,在人家屋顶上轻轻地飘动、升腾,不正象一层薄烟在屋顶缭绕
“薄烟”一词,恰到好处地写出了春雨细密、轻盈的特点。
一个“笼”字,也写出了雨雾淡淡的特点:远处的屋顶仍然可见,只是那些线条变得模糊。
细雨仿佛为整个画面罩上了一层轻纱,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调子。
】【作者了春雨之后,又描写了雨中的景色。
一共用了四句,既有远近之分,又有动静之别。
】【第一句“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是近景描写。
这时的树叶,不再是刚刚抽芽长叶时那种“脱不了鹅黄的底子”的绿,小草也不再是刚出土时那种“嫩嫩的”绿;一切的植物,在春雨的滋润、洗涤下都变得鲜亮、夺目。
这是,更写出了春雨“润”的特点。
这句中,“逼”字用得好。
试想,我们前面看到的春雨的画面,一切似乎着上了一种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这时作者把镜头一下子推向经春雨滋润、洗涤的植物,在朦胧、柔和的、偏灰的色调中,一下子出现一片鲜亮的绿;这时我们的感觉是怎样的
鲜明,夺目。
但这不同于夏季烈日下叶子的反光,那是一种白亮亮的、耀眼的绿;而春雨中的草绿,虽“青得逼你的眼”,但那是色差造成的强烈效果:在整个的柔和的底色中,它鲜明,夺目,但不刺目,仍旧不脱春雨中青绿的柔。
一个“逼”字,极其准确地传达出了这种颜色感。
】 【第二句“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写的是远景。
何以见得
灯光“一点点”。
“点”者小也,乃远望所致;灯光“黄晕”,因灯光被雨雾蒙着,远远看去,呈现出小小的黄色的晕圈。
这点点的黄光,给画面增添了一层静宓、温暖的色调。
这一句写景由近至远,时间也随之推移了。
】【第三句由静而动,镜头慢慢摇动,“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人们珍惜春光,农民更是不误农时,雨中仍在劳作。
这里虽然写人的活动,但并不热闹,主调仍然是安静、平和的。
】【第四句“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又写静景,是远镜头,构成了整幅画面的背景。
由动而静,更突出春雨图安静、平和的主调。
】【从全段看,有,也有;既写景物变化,又有时间推移;景物描写中,也远近相应,动静结合,于是构成了一段连续运动的画面,围绕安静、和平的主调缓缓地展开去。
】资料三:【这里写春雨,作者落笔即点出春雨的特点──细微,接着扣住这一特点描绘了各种雨景。
写雨景并不是以时间推移或空间转移为序,而是充分考虑到其色彩、亮度乃至动静的对比效果,依次向我们推出了三幅“春日雨景图”。
】【第一幅:“薄烟”似的细雨中,“树叶儿却绿得发亮,小草儿也青得逼你的眼”。
色彩:绿、青;亮度:明亮。
】【紧接着推出第二幅:“傍晚时候,上灯了,一点点黄晕的光,烘托出一片安静而和平的夜。
”色彩:黄晕;亮度:晦暗。
这就在色彩和亮度上构成了鲜明的对比。
这两幅主体是物,是静景。
】【随后推出第三幅:“在乡下,小路上,石桥边,有撑起伞慢慢走着的人,地里还有工作的农民,披着蓑戴着笠。
”这幅则以人物为主,是动景。
至于“他们的房屋,稀稀疏疏的,在雨里静默着”,不妨看作这幅以人物为主的雨景图的背景。
这一幅和前两幅构成了动与静的鲜明对比。
】【这样三个画面,两个层次,相互映衬,浑然一体,共同组成的大幅“春雨图”就异常自然而又生动了。
作者就是这样,通过巧妙的构思,和理的布局,借助于鲜明可感的视觉形象,具体生动地写出了春雨“细微”的特点。
如果不是这样,而是按照先“昼景”后“夜景”的顺序,把写雨夜景色的一句放在最后,那就完全打乱了作者的构思,效果就远没有这样好了。
】
鸢飞戾天者,望峰息心;经纶世务者,窥谷忘返此句从侧面落笔,衬托山水秀丽之外,言外之意是什么
功成名遂身退天之道。
只知进不知退无好果。
正是物极必反,阳极生阴的道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