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端午情诗句情侣

六字爱情古诗

六个字经情诗句1、你若只如初见2、情爱如花3、星我如月4、用我情换你情,终明相思意5、以你我心,始知相忆深。

6、待 雪常思塞雪纷飞,莞邑冰姿总违。

偏是晴来渐暧,枝头嫩蕊依稀。

7、奉命以六言题<枯木逢春图>虽是身姿渐老,不须顾影相怜。

君看蕙风来处,一枝生意盎然。

8、蝴 蝶 论剑峰61期之一卿是翩翩舞者,不甘浪掷春晖。

只因来往花径,空惹人言是非。

9、午后清茶 论剑峰61期之二秋阳斜照深院,高树寒蝉抚琴。

闲坐含香咀翠,静看碗里浮沉。

10、一夜风吹帘动平明细雨纷纷才眠柳馆花榭又向青山白云11、红楼夜夜歌声几个花间独行常忆山中日月当年月淡风清12、二月春风燕子溪山绿树红花遥看桃林深处依稀似有人家13、天外星沉月落篱前风动花飞倾樽欲待来客久坐不掩柴扉14、凭栏疑在天上布席宛如镜中明月照来花笑美人归去云封15、长夜风轻露重佳人滴泪无痕担心明月窥见庭院深深闭门16、沿堤柳润若酥映水楼台画图何处风光如此淡烟细雨西湖17、烟云暮暮朝朝感慨从来未消事业都成千古江楼唯见波涛18、临风独舞翩跹看我逍遥欲仙闲度春朝秋夜无花无酒犹眠

关于“白蛇与许仙”的唯美爱情诗句有哪些?

纳西族的风惯:一、日常礼仪纳西族热情好每当猎获归来,遇的行人都可分得一份猎物。

贵客临门,主人要做六样或八样菜进行款待。

忌讳有:骑马到寨前必须下马,也不能把马拴在祭天堂的地方;不能登踏三脚架,也不能翻弄灶里的灰;祭天堂、祖先、战神时、忌外人观看。

忌在门槛上坐和用刀斧在门槛上砍东西。

有的地方还忌在家里唱山歌;不许杀耕牛、驮马和报晓的雄鸡;忌食狗肉。

二、饮食1、饮食习惯纳西族一日三餐。

早餐一般吃馒头或水焖粑粑,中餐和晚餐较为丰富,一般都有一两样炒菜和咸菜、汤等,特别喜食当也回族的牛肉汤锅和干巴。

不论平坝或山区,蔬菜品种较多,四时应市,山区广种洋芋、蔓菁和瓜豆,并以当地的土特产做成各种风味名菜。

如:清蒸虫草鸭、贝母鸡、天麻鸡等。

其中纳西族传统名菜“酿松茸”是用松茸菌帽,酿入肉泥,蒸熟后做为祭祀、特别是祭祖的一道专用菜肴。

肉食以猪肉为主,大部分猪肉都做成腌肉,尤以丽江和永宁的琵琶猪最为有名,可以保存数年至十余年不变质。

外出劳动携带麦面粑粑或糌粑寺。

就餐时围桌而坐,冬天喜移至向阳地方就餐。

2、特色饮食丽江粑粑:做工精细、选料考究,采用当地上等麦面,用化油、香油鸡蛋揉成面筋,再行破酥、夹馅,之后文火油炸,烤烙成外酥内泡、色香味俱佳的饼点。

纳西米灌肠:是纳西人风味小吃中的一道名菜。

鸡豆凉粉:取自丽江地产的一种鸡豆(又名鸡豌豆)磨面滤浆做成的一种凉粉小吃。

因鸡豆富含黑色素,做成的凉粉外表呈现黑色,所以人们又称做“黑凉粉”。

三、住屋形式纳西族民居大多为土木结构,比较常见的形式有以下几种:三坊一照壁、四合五天井、前后院、一进两院等几种形式。

其中,三坊一照壁是丽江纳西民居中最基本、最常见的民居形式。

四、婚俗纳西族主要聚居区结婚一般都要经过订亲、请新娘、举行婚礼的程序。

过去有少数“抢婚”和“兄亡纳嫂”的“转房”婚俗,同姓不同宗的人可以通婚,但同一“崇窝”(宗族)之间禁止通婚;姑舅表和姨表优先婚是过去比较流行的习俗。

纳西族的传统婚礼称为“素字”,意为“迎接生命神”,纳西人认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命神“素”,新娘是外来的新的家庭成员,因此要把她的生命神迎进新郎的家庭,与新郎家庭其他成员的生命神结为一个集合体。

新郎家请东巴择吉日准备生命神之箭、桩、竹篓、塔、桥、梯、石、线等物;接新娘;新娘告别祖灵、娘家亲人及火塘灶;新娘进新郎家后行洗头礼;进母房(祖房)拜火塘灶边的祖灵和神灵;东巴主持举行祭生命神,拴生命线的仪式,是婚礼的核心内容。

届时在新郎面前放一把木杆秤,新娘前放一把铜锁和木升,有的则是新郎手持生命神之木桩,新娘手持生命神之木塔。

东巴边咏诵经书,边在新郎新娘的额头抹酥油祝吉,继而一一抹酥油于母房的擎天柱、神龛、火塘中的铁三角架、火塘边的男女床、弓、箭、砍刀、粮柜、铜锁、木升等上并咏诵相应的祈福语。

其整个过程与东巴教密不可分。

清代“改土归流”后,流官在丽江纳西族地区“以夏变夷”,大力推行汉族婚俗,订婚按周礼的六礼:问名,纳采,会亲(在丽江称之为亲家会),过门(丽江称请媳妇),送礼柬,迎亲。

在接亲,宴客,分大小,回门等婚礼程序上也大量融进了汉式习俗。

泸沽湖地区的纳人(摩梭人)中同时存在着母系家庭、母系父系并存家庭和父系家庭 3种形式,其中母系家庭是主要的家庭形式。

母系家庭所有成员的世系皆从母,男女成员系由一个或几个始祖母的后裔组成,母系血缘是维系家庭的基础,财产按母系继承,由母亲传给子女,舅传给甥和甥女。

男子在家中的身份是舅祖、舅舅、兄弟、母亲的儿子或舅舅的外甥。

每个母系家庭有一个家长,通常由年长或能干的妇女担任。

舅掌礼仪、母掌财产是家庭权利和分工的形式。

母系家庭的传统观念认为:女子是根种,缺了就断根。

如果某个家庭一旦没有女继承人,便要过继养女。

一个母系家庭的成员一般都在10人以上,多的达30--40多人。

由于这种家庭的全部成员都是母系血亲关系,属于一个亲族,不存在父子、婆媳、翁婿、姑嫂、妯娌等关系,没有外姓,关系单纯,财产属于大家庭所有,很少发生闹财产、闹分家的纠纷。

与母系家庭相应的婚姻形式是“阿夏”婚,“阿夏”是摩梭男子称呼女情人的称谓;而女子称呼男情人是“阿都”。

现在一般用“阿夏婚”来指称这种“走婚”形式,并不十分妥贴。

“阿夏”婚的基本形式是男不娶女不嫁,相恋钟情者互送信物订情。

情侣双方都终身生活在母亲家里,男子在夜间到情侣家过偶居生活,次日黎明即返回自己的母亲家里。

男女缔结“阿夏”关系要遵守传统习俗, 只有不属于同一母系血缘的成年男女才能建立这种关系,“阿夏”所生的子女随母,血统也依母系计算。

五、传统节日1、祭天,是纳西族东巴教最大的仪式之一,也是纳西族民间最大的传统节日,在正月间举行。

2、新年,农历正月的过年在纳西语中叫“由本吉正”,又叫“库市”,意为“新年”。

过节期间,纳西民间要举行一系列传统的辞旧迎新活动。

3、棒棒会, 农历正月十五,是纳西族传统节日,民间称之为“棒棒会”。

纳西族节日“棒棒会”标志着春节节庆的结束,春耕生产的开始。

4、三朵节,“三朵”是纳西全民族信仰的民族保护神,又称为“阿普三朵”,意为“祖先(或爷爷)三朵”。

相传他属羊,是个战神。

每年农历二月八日和八月羊日,四乡民众到三朵阁来烧香拜神;纳西人凡出远门都要到三朵阁祭拜,求三朵神保佑。

出征的战士更是要祭拜三朵神;各地纳西人在每年大年初一祭祀三朵神。

从1987年起,每年农历2月8日的“三朵节”成为法定的纳西族民族节日。

5、火把节,农历6月24至26日,是纳西族传统的火把节。

最初起源于借助火抵制各种天灾。

纳西语称此节为“川美生恩”。

6、七月骡马会,是丽江纳西族的节庆活动,在农历七月中下旬举办,为期一至二周,以骡马、牛等大牲畜为主,因此又叫“七月骡马会”。

7、“烧包”节,农历七月初一至初十四,古城人过“烧包”节(即中元节),纳西语称这节日为“三美波计”8、纳西族还有诸多节庆习俗,诸如香格里拉三坝乡的“白水台会”;永宁纳人(摩梭)的祭干木女神山等。

为“传统节日知多少”主题班会写主题语

一、“四时八节” “四时八节”,是益阳本地人常说的一句口头禅。

原来,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便是“四时”。

“八节”呢

并非指二十四个个节气中的春分、秋分、立春、立夏、夏至、东至、立秋、立冬此八节,而是指流行于民间的八个重大的传统节日。

它们分别是春节、元宵节、清明节、端午节、中元节、中秋节、冬至日(重阳节)、过年(除夕日)。

二、过年、春节习俗 春节,俗称新年。

原本仅指农历正月一日这一天。

现在泛指从农历十二月(旧称“腊月”)二十四日过“小年”起至正月十五日闹完元宵节才告结束。

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节日。

其特征有四个方面:一是广泛流传于汉、壮、蒙、满、侗、瑶、白、黎、纳西等近二十个民族之间;二是历史悠久,源远流长,旧时与新时代节庆活动交相辉映;三是风俗古朴,礼仪频繁,形式多样化;四是节庆时间长,岁末年初前后共长达二十多天,天天都是春节节庆日,且气氛热烈,喜庆祥和,令人陶醉。

这期间有许多礼仪习俗和活动内容,现摘要简述如下: 1、家家办年货 2、户户大清扫 3、祭祀灶神爷 农历十二月二十四日(又称“小年节”,或称“祭灶节”,“新年”)这天,旧有“祭灶神”的习俗。

据说,灶神爷(又称“司命菩萨”)是天皇玉帝派到人间来监督和奖惩人们的善恶之神。

家家都有,每年在过小年的晚上,上天堂向玉帝汇报人间的善恶情况。

信奉佛教和道教的乡民为其设祭送行,谓之“祭灶”。

4、贴春联 春联,是我国最早出现且应用范围最广的对联形式之一。

多用来表达人们除旧迎新的喜悦和继往开来的奋斗精神。

每当春节来临,家家户户都要在大门两侧贴上一幅春联(现在凡有门窗处都贴对联),还有横披。

这样就给本来热闹祥和的节日增添了更加浓郁的喜庆气氛。

春联是对联,门对的一种常见形式。

古时有“桃符”、“门贴”之称。

古时候,限于人们的认识水平,因而对自然现象或自然灾害无法正确理解。

一旦遇到天灾人祸时,就总认为是有鬼神在作祟。

于是,在腊月里多数人家用两块桃木削成一两寸宽、七八寸长的木条,上面画着神荼、郁垒二神的形象,挂于门侧。

这实际上就是将门神与春联合在一块了。

5、挂年画 春节来临之际,湖乡人民家家户户除了贴春联之外,还有挂年画的传统习俗。

其中有一首描述年画的诗特别有趣:“兰荷菊梅开满墙,满屋似闻花芬芳。

引来燕雀檐前闹,直冲屋里抖翅膀。

”此诗借咏年画,描绘了春节将到之时,民间普遍挂年画的新气象。

6、吃团年饭: 等待外地的亲人赶回家中之后,家家户户在大年那天中午要张罗一桌特别丰盛的宴席。

鸡鸭鱼肉,山珍海味等十多盆美味佳肴,摆满大圆桌。

白酒、啤酒、饮料款款齐备。

全家围席而座,大吃大喝,谓之“吃团年饭”。

7、守岁、关财门: 大年之日,团年饭一般都吃得慢也吃得多,时间拉得很长。

有的人家吃上2~3小时不散席。

因此,平常有人责怪别人吃饭慢吞吞时,就比喻说他是“吃年饭”--慢条斯里的,一点也不性急的。

吃过年饭,天色渐晚,这时家家户户便在堂屋里或烤火房内堆起丁块柴烧起大火,把屋内外所有的灯都点亮。

七仙湖区农家流行俗语道:“三十的火,十五的灯”。

8、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最普及又极富人情味的传统礼仪。

新年伊始,人们扶老携幼,出门走访亲戚朋友。

9、耍龙舞狮打花鼓: 10、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日是新年的第一个月圆之日,称“上元”(古称“上元节”),又叫“灯节”。

三、三月三 农历三月初三日是我国古代的“上巳节(又称‘修锲节’)”。

传说,这是西王母的生日,古时以农历三月上旬巳日为“上巳”,魏晋后始定为农历三月三日。

南朝宋范晔在《后汉书·礼仪志》上载:“星月上巳,官民皆洁与东流水上,曰洗涤拔除、去宿垢痰,为大洁。

”说的是古代人们在这天要在清水河边洗涤,目的在于卫生与保健,后来便演变为在水边饮宴,郊外春游的节日。

宋代吴自牧在《猛梁录·三月》中载:“赐宴曲江,倾都楔饮、踏青”。

现在,我国汉族及许多少数民族地区仍传承着“三月三”这个传统节日。

四、清明节 清明节(又称踏青节)是每年公历4月5日前后(农历24个节气中的第5个节气)。

作为民间传统节日始于春秋时代。

后逐渐与之前1~2日的“寒食节”①融为一体,成为悼念先人、祭祖扫墓和踏青春游的节日。

五、 端午节 端午节,又称“端阳节”、“重午节”或“天中节”。

在农历五月初五日,它是汉族民间隆重的传统节日。

六、天贶节 农历六月初六日,人们简称“六月六”,为“天贶节”。

始于北宋真宗年间(998-1022)“天贶”即“天赐”之意。

真宗以第二次降“天书”至各地之六月六日定为“天贶节”,并于岱庙修筑“天贶殿”。

八、乞巧节 “乞巧节”又称“少女节”、“女节”,或“七夕节”。

在农历七月初七日。

源于古代的民间神话传说--“牛郎织女天河相会”的故事。

最早记载于《诗经·小雅·大东》里。

每年农历七月初七,据说那天是牛郎织女在天河鹊桥相会的日子。

且每年只有一次。

人们在晴朗的夜晚,牛郎织女两颗星星才看得真切。

因为织女心灵手巧,人间女子都希望能在这一天向织女乞取智巧。

节日里,民间有晒物、乞巧等习俗。

在这个节日里,古时候的人们还在庭院里搭起彩楼,谓之“乞巧楼”。

妇女们摆设香案,陈列瓜果,穿针引线,乞求智巧。

乞巧的方式很多。

有的登上彩楼,对着月亮,用五彩线穿九孔针。

先穿好的叫“得巧”,后穿好的叫“输巧”。

有的地方在那天中午的太阳下放一碗水,把绣花针放在水面上,根据针在碗底的影子来确定是输巧还是得巧。

还有的地方以此日为“少女节”。

年轻的姑娘举行“慕仙盛会”。

江南一带,在这天解开孩子们脖子上的五色彩丝,甩于屋顶,谓之送健绳。

广州一带甚重七夕节。

家家户户陈列瓜果以及各色香花,化妆用品,少女盛装,于月下祭拜七姐(毛蓝七姊妹)。

广西等地的人民在这天储水,叫做“双七水”。

据说用此水洗浴,可以避邪祛病,达到洁身美容效果。

古时台湾、福建等地的人民把农历七月七日作为“情人节”。

如今,中国人较普遍地将七月七日定为中国的“情人节”。

七仙湖区人民喜欢民间故事传说,据说牛郎织女在七仙湖边结舍成亲,生儿育女,因此,“牛郎织女”的故事人人讲得绘声绘色。

每年到了七月初七的晚上,许多人就会自然地聚集在一起,观看喜鹊搭桥、牛郎织女相会…… 人们一边纳凉一边讲着古老而神奇的爱情故事。

习习的晚风带走了白天的炽热,神奇的故事表达了人们对美好生活的无限憧憬与向往。

唐代诗人林杰的《乞巧》诗最为有名,请看: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九、中秋节 中秋节又叫“仲秋节”、“团圆节”。

是汉民族古老而传统的节日。

在农历八月十五日。

此日恰值三秋之半,故名“中秋”。

古代帝王有春天祭日、秋天祭月的礼制。

魏晋时期已开始中秋赏月。

唐代有登台观月、泛舟赏月、饮酒对月之风俗。

北宋太宗年间(988-1003),始定八月十五日为中秋节。

有祭月、拜月、赏月、吃月饼的习俗。

如今与春节、端午节一起并称中国三大传统佳节。

此节在许多少数民族当中也很盛行。

中秋时节,正值秋高气爽、丹桂飘香、百果成熟之际,又因此时月亮与地球相距最近,故有“一夜明月今宵多,月到中秋分外明”之感慨。

因此,“花好月圆”是中秋节的一大特色。

该节日的节庆活动以及民俗心理是极为有情致、颇具诗情画意的。

虽然不同地区,不同民族各自习俗有异,但有许多方面大致是相同的。

①拜月赏月:每当明月升起,清辉晒满大地之时,人们便在露天或桂花树下摆设桌椅,把圆形的果子(苹果、葡萄、枣子等)和圆形的食品(月饼、糖果等)端上桌子。

全家老小围在桌边,默默地仰视着明月,肃然站立片刻,以示祭月拜月。

之后,全家人围桌而坐,共享美味的食品和明月的清辉。

文人墨客或雅士大家此时此刻往往会诗兴大发,搜索枯肠,吟诗唱对。

因故不能回家团聚的夫妻、情侣,身处异乡,仰望圆润的明月,勾起对故乡亲人无限思念之情。

宋朝大诗人苏轼“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诗句,无疑是给天下所有不能如期团聚的有情人的最美好的祝福。

“人是故乡亲,月是故乡明”。

人们把中秋明月当作团圆的象征,因此“独在异乡为异客”者,总是在中秋佳节之夜,每当看到“床前明月光”时,便会“疑是地上霜”,然后情不自禁地“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起来。

无疑,唐朝诗人李白这首《静夜思》淋漓尽致地表达出了自古以来独处异乡之人对自己家乡及亲人的无限思念情结,深刻揭示了人们对美满生活的深情向往。

②品尝月饼:中秋节吃月饼的习俗始于宋代,流行于元朝。

相传,元朝末年,各地灾荒严重,民不聊生,各地人民纷纷起来反抗官府。

为了秘密联络起义平民,泰州张士诚把写有八月十五日杀敌起义的秘密传单夹制在月饼里面,送给平民。

起义平民吃到月饼后,就知道了起义的时间、地点,从而一呼百应,举行了民族大起义并取得了胜利。

后来,在八月十五这天就流行互赠月饼,吃月饼的习俗,以示对前人的纪念和对亲朋好友的节日祝福。

③送礼拜节:中秋节这天,民间盛行走亲访友,互赠礼品,特别是青年男子要趁中秋节日拜会岳父母大人。

礼物不拘轻重,但月饼是不能少的。

另外还有糖果、酒类、水果、糕点等。

最好是成双成对,表示吉利。

如当代月饼有“七星伴月”,“八仙团圆”,“九龙戏珠”等等。

均是双数,又是名牌,价格也不菲哟。

④中秋集会:每年中秋佳节,现代人们会聚集在城市的广场,或公共绿地,举行大型的集会。

内容有文艺表演、武术竞赛、篝火晚会、情侣化妆舞会、集体婚庆大会等。

还有的地方在山地湖边宿营,海滨举行自助式烧烤集会,露天夜食集市和服饰贸易集市等。

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让人目不暇接。

场面盛大而热闹非凡。

有的地方节日集会自娱自乐,通宵达旦,乐此不疲。

十、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日是重阳节。

又称“重九节”、“茱萸节”。

《易经》中把九定为阳数,两九相重为“重九”。

两阳相重为“重阳”。

“重阳”一词最早见于战国时屈原的《楚辞远游》之中。

“集重阳入帝宫兮,造旬始而观清都。

”可见重阳节在战国时代已形成风俗。

到汉代重阳节在民间流行。

起初,重阳节俗的主题内容只是“登高避难”而已。

在代代传承过程中,其内容不断变得丰富多彩起来。

农历九月九,正是天高云淡,秋高气爽的美好季节。

人们喜欢在这些日子里扶老携幼,登高望远,观赏无边的秋景。

放风筝、赏菊花、吃重阳糕、饮酒对歌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正是对秋天美好景色的描绘。

重阳节这天,有的地方举办庙会,赶集等活动。

有的学校组织学生进行登山秋游活动。

有的单位还组织职工或退休老人进行爬山、登高比赛等活动。

根据东方健身长寿中心的建议,1986年,国家把重阳节定为“老人节”。

这天,各单位开展敬老活动,并发动全社会为老年人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真正做到“老有所养、老有所想、老有所为、老有所乐”。

尊老敬老已成为重阳佳节活动的一项重要新内容。

十一、腊八节 农历十二月(古称腊月)初八日,是汉族的传统节日。

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在汉代,以冬至后第三个戊日为“腊日”,南北朝时改为十二月初八日,谓之“腊八节”。

人们在这天进行祭祀活动,祈求丰收和吉祥。

腊八粥的做法:红小豆、胡桃、松子、柿、粟、黄米、糯米、小米、菱角米、去皮枣泥等合水煮熟,外加桃仁、杏仁、瓜子、花生及白糖、红糖等。

腊八节这天也是佛教节日--“成道节”。

相传,释迦牟尼在比哈尔邦的尼连河附近遭难被牧女所救,在菩提树下得道成佛。

此后,佛门弟子便于腊八节举行诵经活动。

并用干果、杂粮煮成“腊八粥”。

后来民间争相仿效,合家聚食,还馈送亲友邻里。

今北方绝大部分地区和江南部分地区,特别是洞庭湖南部地区人民仍保留着过腊八节、吃“腊八粥”的习俗。

虽然原料上有些变化,但营养健身的理念越来越深入人心。

中国的民俗文化有哪些

比如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元宵节上庆团圆。

赏花灯,猜灯谜

正月初一春节俗称“过年”,原名“元旦”,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

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

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正月初一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

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

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

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正月初二食日昼 姑娘回到家中,若家中有侄儿,当姑母的必须再掏腰包,尽管在初一日给压岁钱时已经送了,可这一次意义不同。

这习俗,潮汕人称为“食日昼”。

顾名思义,仅仅是吃中午饭而已,女儿必须在晚饭前赶回婆家。

正月初三称为「小年朝」,也称为「赤狗日」。

传说中「赤狗」是「熛怒之神」,遇到他的人一定会不吉利,故初三为「凶日」,不宜外出。

据说在初三跟谁拜年,就会跟谁吵架,因而不拜年;另外「赤」字有「赤贫」的意思,所以民间也不在这天宴客,会冲犯「赤狗」,带来贫穷。

正月初五,俗称为“破五”节,因民俗认为之前诸多禁忌过此日皆可破而得名。

由于这一天承担了太多人们的希望与憧憬,所以古代这一天的禁忌就特别多,比如在这一天必须吃饺子、不能用生米做饭、不准妇女串门等。

《燕京岁时记》中说:“初五日谓之‘破五’,‘破五’之内不得以生米为炊,妇女不得出门。

至初六日,则王妃贵主以及宦官等冠帔往来,互相道贺。

新婚女子亦于当日归宁,而诸商亦渐次开张贸易矣。

《清裨类钞》也载:“正月初五日为破五,妇女不得出门。

” 正月十五元宵节,又称上元节、元夜、灯节。

中国的传统节日, 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

按中国民间的传统,在这天上皓月高悬的夜晚,人们要点起彩灯万盏,以示庆贺。

出门赏月、燃灯放焰、喜猜灯谜、共吃元宵,合家团聚、同庆佳节,其乐融融。

相传,汉文帝(前179—前157年)为庆祝周勃于正月十五勘平诸吕之乱,每逢此夜,必出宫游玩,与民同乐,在古代,夜同宵,正月又称元月,汉文帝就将正月十五定为元宵节,这一夜就叫元宵。

司马迁创建《太初历》,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

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

《隋书·音乐志》日:“每当正月,万国来朝,留至十五日于端门外建国门内,绵亘八里,列戏为戏场”,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

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襄樊人历来在元宵节有放孔明灯的习俗。

正月二十五,俗称填仓节(民间又称为打囤这是汉族民间一个象征新年五谷丰登的节日。

“填仓节”因“填”与“天”谐音亦称为“天仓节”,民间有老天仓与小天仓之分。

农历正月二十为小天仓,正月二十五为老天仓,是民间的传统节日。

有的说天仓节是祭星之日,有的说是为祭土地或祭磨神。

所谓填仓,意思是填满谷仓。

二月二,汉族民间传统节日。

流行于全国各民族地区。

此节风俗活动较多,又有花朝节、踏青节、挑莱节、春龙节、青龙节、龙抬头日之称。

因时间在农历二月初二日,故称。

当时及其后民间以刀尺、百谷、瓜果种籽、迎富贵果子等相问遗,并有挑菜、踏青、迎富等活动。

元费著《岁华纪丽谱》:明以后,二月二又有关于龙抬头的诸多习俗,诸如撒灰引龙、扶龙、熏虫避蝎、剃龙头、忌针刺龙眼等节俗,故称龙抬头日。

三月三上巳节:有吃地(荠)菜煮鸡蛋的习俗。

该日民间有流杯、流卵、流枣、乞子和戴柳圈、探春、踏青、吃清精饭以及歌会等活动。

汉族过三月三,除了祭祀之外,后期陆续发展为河畔嬉戏、男女相会、插柳赏花等民俗活动。

唐代大诗人杜甫写有“三月三日气象新,长安水边多丽人”这样的诗句。

宋代欧阳修也在一首词中写道:“清明上巳西湖好,满目繁华。

争道谁家。

绿柳朱轮走钿车。

游人日暮相将去,醒醉喧哗。

”这些都说明,三月三的习俗,唐宋时期仍在盛行。

同时这个节日也是男男女女出游踏青的日子,亦被称为中国的情人节,女儿节。

五月五端午节为每年农历五月初五,又称端阳节、午日节、五月节、五日节、艾节、端五、重午、午日、夏节,本来是夏季的一个驱除瘟疫的节日。

端午节是我国汉族人民的传统节日,这一天必不可少的活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

据说,吃粽子和赛龙舟,是为了纪念屈原,所以解放后曾把端午节定名为“诗人节”,以纪念屈原。

至于挂菖蒲、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则据说是为了避邪。

“中国端午节”为国家法定节假日之一,并列入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历代有大量诗、词、歌、赋等文学作品传世。

六月初六洗晒节 热在三伏。

六月六夏至节后,恰逢小暑大暑节气,气温升高,有时高达40℃左右,已超过人和动物的体温。

汉代刘熙曰:“暑,煮也,热如煮物也。

”进入数伏,以农历六月初六为中心,湖南资兴有一句老话叫六月六 打个泡子 长块肉意思就是这一天洗晒,让人好处多多,老北京有很多民俗:洗浴、晒物、洗象、晒经、赏荷、看谷秀等。

农历六月初六,民间称为“洗晒节”。

因这时天气已非常闷热,再加上值雨季,气候湿,万物极易霉腐损坏。

所以在这一天从皇宫到民间,从城镇到农家小院都有很多洗浴和晒物的习俗。

当年一般百姓家没有洗浴设备,但人们也很讲清洁卫生,习惯在每个节日或节气时,都要进行沐浴洁身,信佛者尤其要以洁净之躯去焚香拜佛以示虔诚。

七月七俗称七夕节:这天,人们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种生求子、供奉“磨喝乐”、拜织女、拜魁星 、晒书·晒衣、贺牛生日、吃巧果。

从以上七夕节(也就是乞巧节)的别称、习俗来看,七夕更倾向于是一个女子过的节日,其内涵不但包括乞情,更包括乞巧、乞福。

因此不能单纯地因为是牛郎织女相会就把七夕附会成“情人节”,严格意义来说,元宵节的“情人节”功能胜于七夕节,因为元宵节是为未婚男女提供了一个结识、见面的机会,而七夕的牛郎织女却是夫妻相会。

那么大家认为哪个更像情人节呢

每年的农历七月七日是我们中华民族的传统节日----“七夕节”,民间亦称“乞巧日”。

由于牛郎织女的故事感天动地,现代人更把这一天当做“中国情侣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

关于节日起源有很多种说法,也有很多关于这天的传说和传统。

中秋节与春节、清明节、端午节并称为中国汉族的四大传统节日。

自2008年起中秋节被列为国家法定节假日。

国家非常重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2006年5月20日,该节日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中秋”一词,最早见于 汉服中秋《周礼》。

据史籍记载,古代帝王祭月的节期为农历八月十五,时日恰逢三秋之半,故名“中秋节”;又因为这个节日在秋季八月,故又称“秋节”、“八月节”、“八月会”、“中秋节”;又有祈求团圆的信仰和相关习俗活动,故亦称“团圆节”、“女儿节”。

因中秋节的主要活动都是围绕“月”进行的,所以又俗称“月节”、“月夕”、“追月节”、“玩月节”、“拜月节”;在唐朝,中秋节还被称为“端正月”。

中秋节的盛行始于宋朝,至明清时,已与元旦齐名,成为我国的主要节日之一。

关于中秋节的起源,大致有三种:起源于古代对月的崇拜、月下歌舞觅偶的习俗,古代秋报拜土地神的遗俗。

九月九重阳节:农历九月九日,为传统的重阳节,又称“老人节”。

因为《易经》中把“六”定为阴数,把“九”定为阳数,九月九日,日月并阳,两九相重,故而叫重阳,也叫重九。

重阳节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民间的节日,此后历朝历代沿袭至今。

重阳又称“踏秋”与三月三日“踏春”皆是家族倾室而出,重阳这天所有亲人都要一起登高“避灾”,插茱萸、赏菊花。

十一月有冬至节亦称冬节、交冬。

它既是二十四节气之一,是汉族的一个传统节日,宫廷和民间历来十分重视。

从周代起就有祭祀活动。

《周礼 春官 神仕》:“以冬日至, 致天神人鬼。

”目的在于祈求与消除国中的疫疾,减少荒年与人民的饥饿与死亡。

《后汉书 礼仪》:“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

”还要挑选“能之士”,鼓瑟吹笙,奏“黄钟之律”,以示庆贺。

唐宋时,以冬至和岁首并重。

南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十一月冬至。

京师最重此节,虽至贫者,一年之间,积累假借,至此日更易新衣,备办饮食,享祀先祖。

官放关扑,庆祝往来,一如年节。

” 根据周朝的记载,冬至贴消寒图,民间有利用冬至日至郊外祭祀天的活动,又因为周历的正月为夏历的十一月,因此,在周代的正月等于我们现在的十一月,所以拜岁和贺冬并没有分别,一直到汉武帝采用夏历后,才把正月和冬至分开,因此,也可以说:过“冬节”是自汉代以后才有,盛于唐宋,相沿至今。

“虽然冬至不是年节,但人们习惯把冬至看成‘节气年’的分界点”(《载敬堂集·风物记》)。

陈志岁《汤圆》诗就反映了冬至节汤圆制作和人们度节意觉。

诗曰:“颗颗圆圆想龙眼,耋龆爱吃要功夫。

拌云慢舀银缸水,抟雪轻摩玉掌肤。

推入汤锅驱白鸭,捞来糖碗滚黄珠。

年年冬至家家煮,一岁潜添晓得无

””(摘自《江南靖士诗稿·节日诗》)。

《清嘉录》甚至有“冬至大如年”之说。

这表明古人对冬至十分重视。

人们认为冬至是阴阳二气的自然转化,是上天赐予的福气。

汉朝以冬至为“冬节”,官府要举行祝贺仪式称为“贺冬”,例行放假。

《后汉书》中有这样的记载:“冬至前后,君子安身静体,百官绝事,不听政,择吉辰而后省事。

”所以这天朝庭上下要放假休息,军队待命,边塞闭关,商旅停业,亲朋各以美食相赠,相互拜访,欢乐地过一个“安身静体”的节日。

十二月初八腊八节:每年农历的十二月俗称腊月,十二月初八(腊月初八)即是腊八节,习惯上称作腊八;腊八节在我国有着很悠久的传统和历史,在这一天喝腊八粥、做腊八粥是全国各地老百姓最传统、也是最讲究的习俗。

是我国汉族传统的腊八节,这天我国大多数地区都有吃腊八粥的习俗。

腊八粥是用八种当年收获的新鲜粮食和瓜果煮成,一般都为甜味粥。

而中原地区的许多农家却喜欢吃腊八咸粥,粥内除大米、小米、绿豆、 腊八粥材料豇豆、小豆、花生、大枣等原料外,还要加肉丝、萝卜、白菜、粉条、海带、豆腐等。

十二月二十三:腊月二十三,又称“小年”,是中国传统文化民间祭灶、扫尘、吃灶糖的日子。

民谣中“二十三,糖瓜粘”指的即是每年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的祭灶神,有所谓“官三民四船家五”的说法,也就是官府在腊月二十三日,一般民家在二十四日,水上人家则为二十五日举行祭灶。

【腊月二十三】、【腊月二十四】祭灶、送灶神、送灶王,是一项在中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

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

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灶王龛大都设在灶房的北面或东面,中间供上灶王爷的神像。

没有灶王龛的人家,也有将神像直接贴在墙上的。

有的神像只画灶王爷一人,有的则有男女两人,女神被称为“灶王奶奶”。

这大概是模仿人间夫妇的形象。

灶王爷像上大都还印有这一年的日历,上书“东厨司命主”、“人间监察神”、“一家之主”等文字,以表明灶神的地位。

两旁贴上“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的对联,以保佑全家老小的平安。

腊月二十五是中国农历的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五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岁末年终,人们有了闲暇与积蓄,对于平时难得有精力操办大事的人来说,这是一个好时机。

因此,人们根据现实生活需要,发明了这一特殊的时间民俗。

在传统社会里,民众生活秩序是依赖着民俗进行调节的。

民谚称:“腊月二十五,推磨做豆腐”腊尽春回,人们度过了漫长的冬天,即将进入到新的一年。

按照中国民间的习俗,春节是“一元复始”的标志,人们对于过年都倍感亲切,同时也形成了很多不同的地方年俗特点;还有“二十五糊窗户”的说法,即腊月二十四扫完尘,二十五就该糊窗户了。

随着社会发展现在多数人家已失去糊窗户的传统,但贴窗花、贴福字、挂对联是必不可少的程序。

总之人们祈福旺来年的心愿是一样的。

腊月二十八指中国农历年十二月(又称腊月)二十八的俗称;春节传统习俗之一。

关于腊月二十八的民谣“腊月二十八,把面发”,“腊月二十八,打糕蒸馍贴花花”。

根据民间风俗传统到了农历的腊月二十八这天无论是发面还是做馍,总之各家各户是要开始准备主食过年的前奏。

腊月二十六、腊月二十七准备了过年要吃的肉类,到了二十八这天,准备面食,在过去社会发展低下,还没有现代比较方便的发酵粉,普通的面提前几天多做好了容易坏,只有发面不爱坏,于是二十八这天就发面,准备正月初一到初五的主食,同时,这也是因为旧俗认为初一到初五期间不能动火蒸馒头的缘故。

腊月三十除夕:除夕是指每年农历腊月的最后一天的晚上,它与春节(正月初一)首尾相连.除夕中的除字是去,易,交替的意思,除夕的意思是月穷岁尽,人们都要除旧部新,有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的意思,是农历全年最后的一个晚上.故此期间的活动都围绕着除旧部新,消灾祈福为中心.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腊月三十除夕有/贴门神、贴春联、守岁、吃年夜饭、压岁钱、祭祖、送财神等习俗。

关于爱情的诗句

爱情的诗句◆ 关关雎鸠,在河之洲淑女,君子好逑。

◆ 人生自情痴,此恨不关风与月。

◆ 此去经年,应是良辰好景虚设。

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

◆ 只愿君心似我心,定不负相思意。

◆ 落花人独立,微雨燕双飞。

◆ 可怜无定河边骨,犹是春闺梦裏人。

关于爱情的诗句◆ 千金纵买相如赋,脉脉此情谁诉。

◆ 梧桐树,三更雨,不道离情正苦。

一叶叶,一声声,空阶滴到明。

◆ 结发为夫妻,恩爱两不疑。

◆ 寻好梦,梦难成。

况谁知我此时情。

枕前泪共帘前雨,隔个窗儿滴到明。

◆ 一场寂寞凭谁诉。

算前言,总轻负。

◆ 天长路远魂飞苦,梦魂不到关山难,长相思,摧心肝。

◆ 不要因为也许会改变,就不肯说那句美丽的誓言,不要因为也许会分离,就不敢求一次倾心的相遇。

◆ 愿我如星君如月 ,夜夜流光相皎洁。

◆ 还君明珠双泪垂,恨不相逢未嫁时。

◆ 如何让你遇见我,在我最美丽的时刻为这,我已在佛前求了五百年,求他让我们结一段尘缘。

◆ 嗟余只影系人间,如何同生不同死?◆ 相思树底说相思,思郎恨郎郎不知。

◆ 自君之出矣,明镜暗不治。

思君如流水,何有穷已时。

关于爱情的诗句◆ 相见争如不见,有情何似无情。

◆ 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 天不老,情难绝。

心似双丝网,中有千千结。

◆ 似此星辰非昨夜,为谁风露立中宵。

◆ 直道相思了无益,未妨惆怅是清狂。

关于爱情的诗句◆ 深知身在情长在,怅望江头江水声。

◆ 人到情多情转薄,而今真个不多情。

◆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相思一夜情多少,地角天涯未是长。

◆ 问世间,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

◆ 身无彩凤双飞翼,心有灵犀一点通。

◆ 兽炉沈水烟,翠沼残花片,一行行写入相思传。

◆ 平生不会相思,才会相思,便害相思。

◆ 一寸相思千万绪,人间没个安排处。

◆ 十年生死两茫茫,不思量,自难忘,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

◆ 今夕何夕,见此良人。

◆ 天长地久有时尽,此恨绵绵无绝期。

◆ 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重叠泪痕缄锦字,人生只有情难死。

◆ 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

◆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乾。

◆ 他生莫作有情痴,人间无地著相思。

◆ 尊前拟把归期说,未语春容先惨咽。

◆ 鱼沈雁杳天涯路,始信人间别离苦。

◆ 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

◆ 诚知此恨人人有,贫贱夫妻百事哀。

◆ 换我心,为你心,始知相忆深。

◆ 忆君心似西江水,曰夜东流无歇时。

关于爱情的诗句◆ 春心莫共花争发 ,一寸相思一寸灰。

◆ 相思似海深,旧事如天远。

◆ 相恨不如潮有信,相思始觉海非深。

◆ 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 忍把千金酬一笑?毕竟相思,不似相逢好。

◆ 天涯地角有穷时,只有相思无尽处。

◆ 都道是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前盟。

空对著,山中高士晶莹雪;终不忘,世外仙姝寂寞林。

◆ 人如风后入江云,情似雨馀黏地絮。

◆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 泪眼问花花不语,乱红飞过秋千去。

◆ 瘦影自怜秋水照,卿须怜我我怜卿。

◆ 锺情怕到相思路。

盼长堤,草尽红心。

动愁吟,碧落黄泉,两处难寻。

◆ 若问闲情都几许?一川烟草,满城风絮,梅子黄时雨。

◆ 多情只有春庭月,犹为离人照落花。

◆ 花红易衰似郎意,水流无限似侬愁。

◆ 若有知音见采,不辞遍唱阳春。

◆ 明月楼高休独倚,酒入愁肠,化作相思泪。

◆ 思君如明烛,煎心且衔泪。

◆ 生当复来归,死当长相思。

◆ 休言半纸无多重,万斛离愁尽耐担。

◆ 妾似胥山长在眼,郎如石佛本无心。

◆ 不知魂已断,空有梦相随。

除却天边月,没人知。

◆ 同心而离居,忧伤以终老。

◆ 夜月一帘幽梦,春风十里柔情。

◆ 从别后,忆相逢,几回魂梦与君同。

关于爱情的诗句◆ 多情自古伤离别。

更那堪,冷落清秋节。

◆ 无情不似多情苦,一寸还成千万缕。

◆ 唯将终夜长开眼,报答平生未展眉。

◆ 别来半岁音书绝,一寸离肠千万结。

◆ 相思一夜梅花发,忽到窗前疑是君。

◆ 直缘感君恩爱一回顾, 使我双泪长珊珊。

◆ 相思本是无凭语,莫向花牋费泪行。

◆ 离愁渐远渐无穷,迢迢不断如春水。

◆ 若教眼底无离恨,不信人间有白头。

◆ 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

◆ 明月不谙离恨苦,斜光到晓穿朱户。

◆ 临别殷勤重寄词,词中有誓两心知。

关于爱情的诗句◆ 泪纵能乾终有迹,语多难寄反无词。

◆ 还卿一钵无情泪,恨不相逢未剃时。

◆ 终曰两相思,为君憔悴尽,百花时。

◆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

◆ 离恨却如春草,更行更远还生。

◆ 鸿雁在云鱼在水,惆怅此情难寄.◆ 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 死生契阔,与子成说。

执子之手,与子偕老。

关于爱情的诗句◆ 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 相思相见知何曰?此时此夜难为情。

◆ 有美人兮,见之不忘,一曰不见兮,思之如狂。

◆ 这次我离开你,是风,是雨,是夜晚;你笑了笑,我摆一摆手,一条寂寞的路便展向两头了。

◆ 入我相思门,知我相思苦,长相思兮长相忆,短相思兮无穷极。

◆ 曾经沧海难为水,除却巫山不是云。

◆ 君若扬路尘,妾若浊水泥,浮沈各异势,会合何时谐?◆ 凄凉别后两应同,最是不胜清怨月明中。

有哪些中国传统节日和习俗

我国的传统节日目前主要有八个,下面按照日期次序,将每个传统节日的日期、相关习俗、相关诗歌名句摘录如下,供楼主参阅。

1. 除夕——农历十二月三十(公历2月2日)。

除夕人们往往通宵不眠,叫做“守岁”。

除夕这一天,家里家外不但要打扫得干干净净,还要贴门神、贴春联、贴年画、挂门笼,人们则换上带喜庆色彩和带图案的新衣。

描写除夕的诗句有:除夜【宋】 乾坤空落落,岁月去堂堂; 末路惊风雨,穷边饱雪霜。

命随年欲尽,身与世俱忘; 无复屠苏梦,挑灯夜未央。

2. 春节——(公历2月3日)。

,一般以吃年糕、饺子、汤圆、大肉丸、全鱼、美酒、苹果、花生、瓜子、糖果、香茗及肴馔为主;并伴有掸扬尘、洗被褥、备年货、贴春联、贴年画(门神钟馗)、包饺子贴剪纸、贴窗花、贴福字、点蜡烛、点旺火、放鞭炮、给压岁钱、拜年、走亲戚、送年礼、上祖坟、逛花市、闹社火等众多活动,极尽天伦之乐。

描写春节的诗句有:元日【宋】王安石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

3. 元宵节——农历正月十五(公历2月17日)。

正月是农历的元月,古人称其为“宵”,而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宵节。

又称为小正月、元夕或灯节,是春节之后的第一个重要节日。

中国幅员辽阔,历史悠久,所以关于元宵节的习俗在全国各地也不尽相同,其中吃元宵、赏花灯、舞龙、舞狮子等是元宵节几项重要民间习俗。

描写元宵节的诗句有:元夕 【宋】 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

月到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

不见去年人,泪湿春衫袖。

4. 清明节——农历三月初三(公历4月5日)。

清明节的习俗是丰富有趣的,除了讲究禁火、扫墓,还有踏青、荡秋千、踢蹴鞠、打马球、插柳等一系列风俗体育活动。

描写清明节的诗句有:清明 【唐】 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

借问酒家何处有,。

5. 端午节——农历五月初五(公历6月6日)。

这一天的活动现在逐渐演变为吃粽子、赛龙舟、挂菖蒲、蒿草、艾叶、薰苍术、白芷,喝雄黄酒、系百索子、做香角子、贴五毒、贴符、放黄烟子、吃十二红。

描写端午节的诗句有:端午【唐】文秀节分端午自谁言,万古传闻为屈原; 堪笑楚江空渺渺,不能洗得直臣冤。

6. 七夕节——农历七月初七(公历8月6日)。

七夕节是我国传统节日中最具浪漫色彩的一个节日,也是过去姑娘们最为重视的日子。

在这一天晚上,妇女们,祈祷福禄寿活动,礼拜七姐,仪式虔诚而隆重,陈列花果、女红,各式家具、用具都精美小巧、惹人喜爱。

描写七夕节的诗句有:七夕【唐】络角星河菡萏天,一家欢笑设红筵。

应倾谢女珠玑箧,尽写檀郎锦绣篇。

香帐簇成排窈窕,金针穿罢拜婵娟。

铜壶漏报天将晓,惆怅佳期又一年。

7. 中秋节——农历八月十五(公历9月12日)。

中秋祭月,在我国是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

赏月的风俗来源于祭月,严肃的祭祀变成轻松的欢娱。

“民间拜月”则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

描写中秋节的诗句有:中秋月 【宋】 暮云收尽溢清寒,银汉无声转玉盘。

此生此夜不长好,明月明年何处看。

8. 重阳节——农历九月初九(公历10月5日)。

重阳节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和登高相联系的有赏菊赋诗、插茱萸、吃重阳糕等风俗。

描写重阳节的诗句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唐】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说明:公历日期都是按照2022年。

因为中国传统节日在习惯上按照农历计算,所以公历日期每年会有一些差异。

中国的传统节日有哪些,按顺序标时间和农历阳历

夏历正月初一 俗称过年,传统上从岁末除夕、新月初一到正月十五元(吃元宵、汤圆) 元宵节 夏历正月十五日 吃元宵,庆团圆 清明节 阳历四月五日左右 祭祖、扫墓 端午节 夏历五月初五 又称端阳节,主题:吃粽子 七夕 夏历七月初七 又称中国爱情节、情侣节,神话传说中鹊桥相会之日 中元节 夏历七月十五 又称盂兰节,俗称七月半、鬼节,有祭祀灵魂等民间习俗 中秋节 夏历八月十五 举家团圆节,主题:赏月、吃月饼 重阳节 夏历九月初九 敬老节,并有其他多种主题 古尔邦节 伊斯兰历十二月十日 宰牲节1月1日 元旦节 公历新年 放假一天 3月8日 国际妇女节 庆祝妇女为社会、政治、经济等做出的贡献 妇女放假半天 3月12日 植树节 孙中山逝世纪念日,以大规模植树造林活动为纪念,1979年全国人大恢复 不放假 5月1日 国际劳动节 庆祝劳工运动为社会及经济等作出的贡献 放假三天 5月4日 五四青年节 纪念五四运动,1919年5月4日的反帝爱国学生运动 不放假 6月1日 国际儿童节 庆祝儿童福利的促进 儿童放假一天 7月1日 中国共产党建立纪念日 纪念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不放假 8月1日 建军节 纪念1927年8月1日南昌起义,是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的开始 不放假 9月3日 抗日战争胜利纪念日 纪念1945年9月2日日本与盟国签订降伏文书 不放假 9月10日 教师节 庆祝教师为社会做出的贡献,1985年1月全国人大常委会设立 小学、初中一年级教师和学生放假一天 10月1日 国庆节 纪念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成立 放假三天农历正月初一 春节 农历新年 放假三天 农历正月十五 元宵节 赏灯,吃元宵 不放假 农历二月初二 春农节 又称“农头节”,传说“二月二、龙抬头” 不放假 农历节气清明 清明节 扫墓祭祀 不放假 农历五月初五 端午节 纪念屈原(存在争议),吃粽子,赛龙舟 不放假 农历七月初七 七夕 又称“七巧节”、“乞巧节”,相传牛郎与织女在鹊桥上相会,中国的情人节 不放假农历七月十五 中元节 又称“鬼节”、“盂兰盆节”、“七月半” 不放假 农历八月十五 中秋节 家人团聚,赏月,吃月饼 不放假 农历九月初九 重阳节 登高,老年节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初八 腊八节 祭祖先神灵,祈丰收吉祥 不放假 农历十二月二十三 (或二十四) 小年 祭灶,送灶王爷上天 不放假 农历最后一个月最后一天 除夕 岁末,守岁 不放假 回历10月1日 开斋节 又称“肉孜节”,斋月结束,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回历12月10日 宰牲节 又称“古尔邦节”,朝圣次日,伊斯兰教节日 不放假

端午情诗句情侣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