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人生格言的书法题材

近代大书法家于右任。

把他其中一句人生格言。

一字不多,请人装裱好。

于右任,额,不了解他的名言,只记得他的一首《望大陆》:葬我于高山之上兮,望我大陆;大陆不可见兮,唯有恸哭

葬我于高山之上兮, 望我故乡;故乡不可见兮,永不能忘。

天苍苍, 野茫茫; 山之上,国有殇。

近代大书法家于右任的人生格言

1 字无百日功。

2 拳要打,字要练。

3 字怕练,马怕骑。

4 飘若浮云,矫若惊龙。

5 云鹤游天,群鸿戏海。

6 龙跳天门,虎卧凤阁。

7 书肇于自然。

——蔡邕8 写字如画狗,越描越丑。

9 字不可重笔,话不可乱传。

10 时时只见龙蛇走。

——李白11 挥毫落笔如云烟。

——杜甫12 笔下龙蛇似有神。

——张怀谨13 笔秃千管,墨磨万锭。

——苏轼14 龙威虎振,剑拔弩张。

——袁昂15 婉若银钩,源若惊鸾。

——索靖16 无声之音,无形之相。

——张怀谨17 引笔奋力,若鸿鹄高飞,邈邈翩翩。

18 若教临水畔,字字恐成龙。

——韩渥19 如清风出袖,明月入怀。

——李嗣真20 学书则知识学可以致远。

——张彦远21 一点成一字之规,一字乃终篇之准。

——孙过庭22 得时不如得器,得器不如得志。

——孙过庭《书谱》23 立品之人,笔墨外自有一种正大光明之概。

——王妤24 用笔在心,心正则笔正,笔正乃可法矣。

——柳公权25 书,如也,如其学,如其才,如其志,总之曰如其人而已。

26 字要骨格,肉须裹筋,筋须藏肉,帖乃秀润生。

——米芾27 体象卓然,殊今异古。

落落珠玉,飘飘缨组。

——张怀声28 故书也者,心学也;写字者,写志也。

——刘熙载《艺概》29 高韵深情,坚质浩气,缺一不可以为书。

——刘熙栽《艺概》30 正书法,所以正人心也,所以闲圣道也。

——项穆《书法雅言》31 人品既殊,性情各异,笔势所运,邪正自形。

——项穆《书法雅言》32 览天地之心,推圣人之情,折疑论之中,理俗儒之诤。

——赵壹《非草书》33 夫书禀乎人性,疾者不可使之令徐:徐者不可使之令疾。

——蔡邕《石室神授笔势》34 学书者有两观:曰观物,曰观我。

观物以类情,观我以通德。

——刘熙载《艺概》35 笔性墨情,皆以其人之性情为本。

是则理性情者,书之首务也。

——刘熙载《艺概》36 且其浩浩落落之怀,一皆寓于笔墨之际,所谓品高,韵自胜焉。

——张沅《石涛画语录》37 书画清高,首重人品,品节既优,不但人人重其笔墨,更钦仰其人。

——松年《颐园画论》38 凡善书画者,未有不品学兼长,居官更讲政绩声名,所以后世贵重。

——松年《颐园论画》39 学术经论,皆由心起,其心不正,所动悉邪。

柳公权曰:心正则笔正。

——项穆《书法雅言》40 或寄以骋纵横之志,或托以散郁结之怀。

虽至贵不能抑其高,虽妙算不能量其力。

——张怀谨41 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

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于心手。

——张彦远《法书要录》42 书尚清而厚,清厚要必本于心行。

不然,书虽幸免薄浊,亦但为他人写照而已。

——刘熙载《艺概》43 玄妙之意,出于物类之表;幽深之理,伏于杳冥之间;岂常情之所能言,世智之所能测。

——张怀谨44 言,心声也;书,心画也。

声、画形,君子小人见矣。

声画者,君子小人之所以动情乎。

——扬雄《法言》45 手与神运,艺从心得。

其志一于书,轩冕不能移,贫贱不能屈,浩然自得,以终其身。

——朱文长《续书断》46 故以道德、事功、文章、风节着者,代不乏人。

论世者,慕其人,益重其书,书人遂并不朽于千古。

——朱和羹《临池心解》47 欲书之时,当收视反听,绝虑凝神,心正气和,则契于妙。

心神不正,书则欹斜;志气不和,字则颠仆。

——虞世南《笔髓论》48 人貌有好丑,而君子小人之态,不可掩也,言有辩讷,而君子小人之气,不可欺也。

书有工拙,而君子小人之心,不可乱也。

——苏轼《书论》49 夫人灵于万物,心主于百骸。

故心之所发,蕴之为道德,显之为经纶,树之为勋猷,立之为节操,宣之为文章,运之为字迹。

——项穆《书法雅言》50 喜即气和而字舒,怒则气粗而字险,哀即气郁而字敛,乐则字平而字丽。

情有重轻,则字之敛舒险丽,亦有深浅,变化无穷。

——陈绎曾《翰林要诀》

八字人生格言

三天,两天晒网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为鱼,为丛驱雀 宁口失之毫厘,差以千里 机不可失,时不再来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放下屠刀,立地成佛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道高一尺,魔高一丈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愚者千虑,必有一得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八仙过海,各显神通. 重赏之下,必有勇夫. 一人当关,万夫莫开. 兼听则明 偏信则暗 二人同心,其利断金 三天打鱼,两天晒网 十年树人,百年树木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水可载舟,亦可覆舟 耳闻是虚,眼见为实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拳不离手,曲不离口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人为刀俎,我为鱼肉 仁者见仁,智者见智 三十六策,走为上计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失之毫厘,谬以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士别三日,刮目相看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万事俱备,只欠东风 王婆卖瓜,自卖自夸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文武之道,一张一弛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一波未平,一波又起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一叶蔽目,不见泰山 以子之矛,攻子之盾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上天无路,入地无门 宁为鸡口,无为牛后 只可意会,不可言传 翻手为云,覆手为雨 兼听则明,偏听则暗 只见树木,不见森林 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如闻其声,如见其人 呼之即来,挥之即去 十目所视,十手所指 不经一事,不长一智 当局者迷,旁观者清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众口铄金,积毁销骨。

众心成城,众口铄金。

圣人千虑,必有一失。

愚人千虑,必有一得。

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言之无文,行而不远。

大智若愚,大巧若拙。

尺有所短,寸有所长。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知己知彼,百战不殆。

一张一弛,文武之道。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近朱者赤, 近墨者黑。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不鸣则已,一鸣惊人。

一人得道,鸡犬升天 一言既出,驷马难追 鹬蚌相争,渔翁得利 不入虎穴,焉得虎子 螳螂捕蝉 黄雀在后 城门失火,殃及池鱼 老虎借猪,相公借书 针插不进,水泼不进 眼观六路,耳听八方 弃之可惜,食之无味 逢山开道,遇水造桥 耳听是虚,眼见为实 耳听是虚,眼见是实 儿女情多,风云气少 儿女情长,英雄气短 恩人相见,分外眼青 蛾眉倒蹙,凤眼圆睁 得一知己,死可无恨 当面是人背后是鬼 安危相易,祸福相生 重赏之下,必有死夫 中流失舟,一壶千金 智者千虑,或有一失 智者见智,仁者见仁 鸷鸟累百,不如一鹗 鸷鸟将击,卑飞敛翼 只知其一,未知其二 争名于朝,争利于市 战无不胜,攻无不取 战无不胜,攻无不克 月晕知风,础润知雨 月晕而风,础润而雨 远在天边,近在眼前 冤各有头,债各有主 鹬蚌相持,渔人得利 欲人勿知,莫若勿为 愚者千虑,亦有一得 愚者千虑,或有一得 有福同享,有难同当 有福同享,有祸同当 以狸致鼠、以冰致绳 以己之心,度人之心 以己之心,度人之腹 一子悟道,九族生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一子出家,七祖升天 一子出家,九祖升天 一文钱难倒英雄汉 一人向隅,满坐不乐 一人飞升,仙及鸡犬 一佛出世,二佛生天 一佛出世,二佛升天 一尺水翻腾做一丈波 一尺水翻腾做百丈波 养子防老,积谷防饥 养军千日,用在一朝 养军千日,用军一时 养儿防老,积谷防饥 养儿待老,积谷防饥 养儿代老,积谷防饥 养兵千日,用在一朝 言之无文,行之不远 言之不文,行之不远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 行不更名,坐不改姓 项庄之剑,志在沛公 项庄舞剑,志在沛公 嬉笑怒骂,皆成文章 无天于上,无地于下 无面目见江东父老 无根之木,无源之水 为渊驱鱼,为丛驱雀 为渊驱鱼,为丛驱爵 王子犯法,庶民同罪 头痛治头,足痛治足 头痛灸头,脚痛灸脚 桃李无言,下自成蹊 桃李不言,下自成行 死诸葛吓走生仲达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顺之者兴,逆之者亡 顺之者昌,逆之者亡 顺我者生,逆我者死 顺天者存,逆天者亡 顺天者昌,逆天者亡 顺德者昌,逆德者亡 顺道者昌,逆德者亡 送君千里,终须一别 水则载舟,水则覆舟 说到曹操,曹操就到 水激则旱,矢激则远 视之不见,听之不闻 视而不见,听而不闻 事有必至,理有固然 狮子搏兔,亦用全力 狮象搏兔,皆用全力 身在林泉,心怀魏阙 身在江湖,心悬魏阙 善有善报,恶有恶报 山河易改,本性难移 三日打鱼,两日晒网 三分像人,七分像鬼 三分像人,七分似鬼 三分似人,七分似鬼 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塞翁失马,安知非福 如鱼饮水,冷暖自知 日中则昃,月满则亏 日出而作,日入而息 人不为己,天诛地灭 人不犯我,我不犯人 让礼一寸,得礼一尺 取法乎上,仅得乎中 前无古人,后无来者 前门去虎,后门进狼 前不巴村,后不着店 千棰打锣,一棰定声 千里馈粮,士有饥色 千军易得,一将难求 千金用兵,百金求间 千锤打锣,一锤定音 匹夫无罪,怀璧其罪 宁为鸡口,毋为牛后 宁可玉碎,不能瓦全 宁可清贫,不作浊富 明修栈道,暗度陈仓 明枪好躲,暗箭难防 流水不腐,户枢不蝼 苦海无边,回头是岸 看菜吃饭,量体裁衣 鞠躬尽力,死而后已 见可而进,知难而退 家有弊帚,享之千金 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祸从口出,患从口入 诲尔谆谆,听我藐藐 豪末不掇,将成斧柯 豪厘不伐,将用斧柯 毫末不札,将寻斧柯 韩信用兵,多多益办 狗口里吐不出象牙 狗口里生不出象牙 攻无不克,战无不胜 公修公德,婆修婆德 佛高一尺,魔高一丈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多一事不如省一事 东向而望,不见西墙 此而可忍,孰不可忍 仇人相见,分外眼睁 仇人相见,分外明白 仇人见面,分外眼红 成则为王,败则为虏 朝闻道,夕死可矣 出其不意,掩其不备 出其不意,攻其无备 出其不意,攻其不备 死诸葛能走生仲达 青出于蓝而胜于蓝 不入虎穴,不得虎子 傍观者审,当局者迷 百足之虫,至死不僵 百足之虫,至断不蹶 百足之虫,断而不蹶 兵马不动,粮草先行 百不为多,一不为少 做一天和尚撞一天钟 祖述尧舜,宪章文武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智者千虑,必有一失 欲加之罪,何患无辞 鹬蚌相持,渔翁得利 有则改之,无则嘉勉 右手画圆,左手画方 一人之下,万人之上 一犬吠形,百犬吠声 一佛出世,二佛涅盘 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一不压众,百不随一 言之谆谆,听之藐藐 眼观四处,耳听八方 行百里者半于九十 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无源之水,无本之末 虽死之日,犹生之年 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说一是一,说二是二 顺我者昌,逆我者亡 失之千里,差若毫厘 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盛名之下,其实难副 盛名之下,其实难符 上无片瓦,下无卓锥 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麻雀虽小,肝胆俱全 福无双至,祸不单行 佛是金装,人是衣装 多一事不如少一事 丑媳妇总得见公婆 仇人相见,分外眼明 吃着碗里瞧着锅里 差之毫厘,失之千里 差若毫厘,谬以千里 不识人间有羞耻事 回

人生格言中有一句凡事毁于什么

凡是毁于苛求完美吧

因为苛求完美,所以这件事情无论达到还是没有达到,都心里闹得慌

历代的书法家都有谁

历代书法家(秦汉)--李斯李斯,字通右,楚上蔡人(今河南上蔡县),他不仅是秦代著名的书法家,而是中国书法史上有记载的第一个创新者。

对汉字书法的发展起了先驱作用。

秦始皇统一国家后,臣相李斯主持统一全国文字,这在中国文化史上是一伟大功绩。

李斯同时也是秦著名书法家。

他主持整理出了小篆。

《绎山石刻》《泰山石刻》《琅琊石刻》《会稽石刻》即为李斯所书。

历代都有极高的评价。

历代书法家(东晋)--王羲之王羲之(303-361,一作321-379),东晋书法家,字逸少。

原籍琅琊人(今属山东临沂),居会稽山阴(浙江绍兴)。

官至右军将军,会稽内史,人称“王右军”。

他出身于两晋的名门望族。

王羲之十二岁时经父亲传授笔法论,“语以大纲,即有所悟”。

他小时候就从当时著名的女书法家卫夫人学习书法。

以后他渡江北游名山,博采众长,草书师法张芝,正书得力于钟繇。

观摩学习“兼撮众法,备成一家”,达到了“贵越群品,古今莫二”的高度。

与两汉、西晋相比,王羲之书风最明显特征是用笔细腻,结构多变。

王羲之最大的成就在于增损古法,变汉魏质朴书风为笔法精致、美仑美奂的书体。

草书浓纤折中,正书势巧形密,行书遒劲自然,总之,把汉字书写从实用引入一种注重技法,讲究情趣的境界,实际上这是书法艺术的觉醒,标志着书法家不仅发现书法美,而且能表现书法美。

后来的书家几乎没有不临摹过王羲之法帖的,因而有“书圣”美誉。

他的楷书如《乐毅论》、《黄庭经》、《东方朔画赞》等“在南朝即脍炙人口”,曾留下形形色色的传说,有的甚至成为绘画的题材。

他的行草书又被世人尊为“草之圣”。

没有原迹存世,法书刻本甚多,有《十七帖》、小楷乐毅论、黄庭经等,摹本墨迹廓填本有孔侍中帖、兰亭序[冯承素摹本]、快雪时晴帖、频有哀帖、丧乱帖、远宦帖、姨母帖、平安何如奉橘三帖、寒切帖、行穰帖以及唐僧怀仁集书书《圣教序》等。

他的《兰亭序》书法遒媚劲健,端秀清新,纯出与自然。

是王羲之的生平得意之作,自古以来。

被誉为天下第一行书

历代书法家(唐朝)--欧阳询欧阳询,字信本,潭州临湘(今湖南长沙)人。

世称欧阳率更。

世人称他的字为“率更体”。

虞世南说他 “不择纸笔,皆能如意 ”。

而且他还能写一手好隶书。

贞观五年《徐州都督房彦谦碑 》就是其隶书作品。

他的书法,以隶书为最。

究其用笔,圆兼备而劲险峭拔,“若草里惊蛇,云间电发。

又如金刚怒目,力士挥拳。

”其中竖弯钩等笔画仍是隶笔。

他所写《化度寺邑禅师舍利塔铭》,《虞恭公温彦博碑》,《皇甫诞碑》被称为“唐人楷书第一”。

他的楷书无论用笔,结体都有十分严肃的程式,最便于初学。

后人所传“欧阳结体三十六法”,就是从他的楷书归纳出来的结字规律。

他的行楷书《张翰思鲈贴》体势纵长,笔力劲健。

墨迹传世,尤为宝贵。

欧阳询的儿子欧阳通,书法一本家传。

父子均名声著于书坛,被称为“大小欧阳”。

小欧阳《道因法师碑》,隶意更浓,然而锋颍过露,含蓄处不及其父.。

《虞恭公碑》,全称《唐故特进尚书右仆射上柱国虞恭公温公碑》, 明赵涵《石墨镌华》评云:“此碑字比《皇甫》,《九成》善小,而书法严整,不在二碑之下。

”并叹:“时信本已八十余,而楷法精妙如此。

”历代书法家(唐朝)--颜真卿唐京兆万年人,字清臣。

开元进士,迁殿中侍御史,为杨国忠所恶,出为平原太守,故世称颜平原。

安史之乱,颜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太子太师,封鲁郡开国公,故又世称颜鲁公。

德宗时李希烈叛,宰相卢杞衔恨使真卿往劝谕,为希烈所留,忠贞不屈,被缢杀。

真卿为琅琊氏后裔,家学渊博,工于尺牍;从褚遂良,张旭得笔法,其正楷端庄雄伟,气势开张,行书遒劲舒和,一变古法,自成一格,人称“颜体”。

宋欧阳修评云:“颜公书如忠臣烈士道德君子,其端庄尊重,人初见而畏之,然愈久而愈可爱也。

其见宝于世者不必多,然虽多而不厌也”。

《东方朔画赞》《 多宝塔碑》《 颜勤礼碑》 《祭侄文稿》《 中兴颂 麻姑仙坛记》 《颜家庙碑》《 争座位稿 自书告身 》等皆为其名作。

《祭侄文稿》颜真卿行书墨迹。

元代鲜于枢评此帖为 “天下第二行书”。

在此帖真迹中,所有的渴笔和牵带的地方都历历可见,能让人看出行笔的过程和笔锋变换之妙,对于学习行草书有很大的益处。

原迹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

历代书法家(唐朝)--柳公权柳公权,字诚悬,京兆华原(今陕西 耀县)人。

元和初进士,历仕校书郎、侍书学士、官至太子太师,世称柳少师。

他生活在中堂时期,历穆、敬、文宗三朝,此时,唐代书法改革运动基本高成,时代赋予柳公权的使命不是开拓而是守成,柳公权的历史功绩在于他用创造精神承接颜鲁公的成就,取得“颜筋柳骨”的历史论顶,为唐代书风建设画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

《旧唐书》讲:“公权初学王书,遍阅近代书法,体势劲媚,自成一家。

当时公卿大臣家碑版,不得公权手书者,人以为不孝。

外夷入贡,皆别署货币,曰此购柳书。

”他学颜字,但能自创新意。

世称“颜筋柳骨”,指出他们书法的不同点。

柳字避开了颜字肥壮的竖画,把横竖画写得大体均匀而瘦硬。

他又吸取了北碑中方笔字斩钉截棱角分明的长处,把点画写得好象刀切一样爽利深挺。

他又吸取虞,欧楷书结体上的紧密,颜真卿楷书结体的纵势, 写出了独树一帜的柳体。

历代书法家(宋)--黄庭坚字鲁直,号山谷道人,涪翁,江西修水人。

后世称他黄山谷。

《宋史·文苑传》称他:“庭坚学问文章,天成性得,陈师道谓其诗得法杜甫,善行草书,楷法亦自成一家。

与张耒、晁补之、秦观俱游苏轼门,天下称为四学士。

”他自己说:“余学草书三十余年,初以周越为师,故二十年抖擞俗气不脱。

晚得苏才翁,子美书观之,乃得古人笔意。

其后又得张长史,怀素,高闲墨迹,乃窥笔法之妙。

”他的行书,如《松风阁》,《苏轼寒食诗跋》,用笔如冯班《钝吟杂录》所讲:“笔从画中起,回笔至左顿腕,实画至右住处,却又跳转,正如阵云之遇风,往而却回也。

”他的起笔处欲右先左,由画中藏锋逆入至左顿笔,然后平出,“无平不陂”,下笔着意变化;收笔处回锋藏颖。

善藏锋,注意顿挫,以“画竹法作书”给人以“沉着痛快”的感觉。

其结体从颜鲁公《八关斋会报得记》来,中宫收紧,由中心向外作辐射状,纵伸横逸,如荡桨、如撑舟,气魄宏大,气宇轩昂。

其个性特点十分显著,学他的书法就要留心于点画用笔的“沉着痛快”和结体的舒展大度。

至于他的草书,赵孟俯说:“黄太史书,得张长史圆劲飞动之意。

”“如高人雅士,望之令人敬叹。

”我们看他的《花气诗》笔势苍劲,拙胜于巧,肥笔有骨,瘦笔有肉,“变态纵横,劲若飞动”。

其美韵不亚于行楷书。

《请上座帖》“笔势飘动隽逸”更是稀世佳作。

历代书法家(宋)--王安石王安石(1021-1086),字介甫,晚号半山老人,抚州临川(今属江西)人。

北宋政治家、文学家、思想家。

王安石的书法萧散简远,深得晋宋间人用笔之妙,常为土大大所仿效。

《椤严经旨要》卷,纸本,纵29.9厘米,正书,凡二接,经文计七十二行,行二十三至三十六字不等。

《椤严经》唐般刺蜜帝译。

十卷。

王安石摘录其中观世音发妙耳门,从闻思修。

此卷,于正书中间有行书,淡墨疾书,笔画清劲,虽行次紧密,少有空白,然并无缭乱之感。

现藏于上海博物馆。

历代书法家(宋)--苏轼字子瞻,号东坡居士,眉山(今属于四川)人。

他和他的父亲苏洵,弟弟苏辙以诗文称著于世,世称“三苏”。

他的书法从“二王”, 颜真卿, 柳公权,褚遂良,徐浩,李北海,杨凝式各家吸取营养,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努力革新。

他讲自己书法时说:“作字之法,识浅见狭学不足,三者终不能尽妙,我则心目手俱得之矣。

”他讲他的书法艺术创作过程时说:“我书意造本无法,点画信手烦推求。

”他重在写“意”,寄情于“信手”所书之点画。

他在对书法艺术深刻理解的基础上用传统技法去进行书法艺术创造,在书法艺术创造中去丰富和发展传统技法,不是简单机械的去模古。

他在执笔方法上运用异于常人的特殊方法,还注意书写工具的改革。

其代表作有《天际乌云帖》、《洞庭春色赋》、《中山松醪赋》、《春帖子》、《爱酒诗》、《寒食诗》、《蜀中诗》、《醉翁亭记》等。

《黄州寒食诗帖》 苏轼作。

是苏轼行书的代表作。

这是一首遣兴的诗作,是苏轼被贬黄州第三年的寒食节所发的人生之叹。

诗写得苍凉多情,表达了苏轼此时惆怅孤独的心情。

此诗的书法也正是在这种心情和境况下,有感而出的。

通篇书法起伏跌宕,光彩照人,气势奔放,而无荒率之笔。

《黄州寒食诗帖》在书法史上影响很大,被称为“天下第三行书”,也是苏轼书法作品中的上乘。

历代书法家(宋)--赵孟�\字子昂,号雪松道人,又号水晶宫道人,湖州(浙江吴兴)人。

宋太祖子秦王德芳的后裔。

宋灭亡后,归故乡闲居,后来奉元世祖征召,历仕五朝,官至翰林学士承旨,荣禄大夫,封魏国公,谥文敏。

擅长篆、隶、楷、行、草各体、冠绝古今。

著有《松雪斋集》。

赵孟�\是元代初期很有影响的书法家。

《元史》本传讲,“孟俯篆籀分隶真行草无不冠绝古今,遂以书名天下”。

赞誉很高。

据明人宋濂讲,赵氏书法早岁学“妙悟八法,留神古雅”的思陵(即宋高宗赵构)书,中年学“钟繇及羲献诸家”,晚年师法李北海。

此外,他还临抚过元魏的定鼎碑及唐虞世南、褚遂良等人,集前代诸家之大成。

诚如文嘉所说:“魏公于古人书法之佳者,无不仿学”。

所以,赵氏能在书法上获得如此成就,是和他善于吸取别人的长处分不开的。

尤为可贵的是宋元时代的书法家多数只擅长行、草体,而赵孟�\却能精究各体。

他的文章冠绝时流,又旁通佛老之学。

后世学赵孟�\书法的极多,赵孟�\的字在朝鲜、日本非常风行。

赵氏楷书中也有上乘之作,如《三门记》结体宽博深稳,运笔酣畅圆润,最适合当字帖。

赵氏传世作品以行楷居多,大多用笔精到,结字严谨,如《赤壁赋》堪称经典之作。

历代书法家(明)--唐寅“明四大家”之一唐寅,被誉为明中叶江南第一才子。

他博学多能,吟诗作曲,能书善画,经历坎坷。

是我国绘画史上杰出的大画家。

唐寅字伯虎,更字子畏,号桃花庵主,鲁国唐生,逃禅仙史,南京解元,江南第一风流才子等。

晚年信佛,有六如居士等别号。

吴县(今江苏苏州)人。

唐寅出身于商人家庭,地位比较低下,在当世“显亲扬名”主导下,刻苦学习,11岁就文才极好,并写得一手好字。

16岁中秀才,29岁参加南京应天乡试,获中第一名“解元”。

唐寅书法为画名所掩,主要学赵孟俯,更受李北海影响,俊逸挺秀,妩媚多姿,行笔圆熟而洒脱,唯笔力稍弱,钩挑牵丝绵软,结构亦略趋松散。

故王世贞评曰:“伯虎入吴兴堂庑,差薄弱耳。

”历代书法家(清)--邓石如邓石如,安徽怀宁人,原名琰,字石如,号顽伯,完白山人,因避清仁宗名讳,故以字行。

出生寒士之门,祖辈的“潜德不耀”的人品和“学行笃实”的学业以及骜岸不驯的性格对他的成长具有潜移默化之功。

20岁左右即开始了一生的游历生涯,浪迹江湖,到处寻师访友。

他的一生,伴随着刻苦自励,倾注艺术的全部生活内容几乎就是“交游”二字。

不求闻达,不慕荣华,不为外物所动,不入仕途,始终保持布衣本色,这完全是一位纯粹的艺术家我行我素、自由自在的“逍遥”人生。

时人对邓石如的书艺评价极高,称之“四体皆精,国朝第一”,他的书法以篆隶最为出类拔萃,而篆书成就在于小篆。

他的小篆以斯、冰为师,结体略长,却富有创造性地将隶书笔法糅合其中,大胆地用长锋软毫,提按起伏,大大丰富了篆书的用笔,特别是晚年的篆书,线条圆涩厚重,雄浑苍茫,臻于化境,开创了清人篆书的典型,对篆书一艺的发展作出不朽贡献。

隶书则从长期浸淫汉碑的实践中获益甚多,能以篆意写隶,又佐以魏碑的气力,其风格自然独树一帜。

楷书并没有从唐楷入手,而是追本溯源,直接取法魏碑,多用方笔,笔画使转蕴涵隶意,结体不以横轻竖重、左低右高取妍媚的方法而求平正,古茂浑朴,与时俗馆阁体格格不入,表现出勇于探索的精神。

比较而言,他的行草书不如篆隶功力深厚,这是大多数人的看法,这里不再赘述。

邓石如的篆刻艺术也是值得大书特书的,留在古代篆刻里再和你一起探讨。

历代书法家(清)--吴昌硕清末著名书画家,篆刻家。

原名俊卿,字昌硕,别号苦铁,浙江安吉人。

少年时他因受其父熏陶,即喜作书,印刻。

他的楷书,始学颜鲁公,继学钟元常;隶书学汉石刻;篆学石鼓文,用笔之法初受邓石如,赵之谦等人影响,以后在临写《石鼓》中融汇变通。

沙孟海评:吴先生极力避免“侧媚取势”,“捧心龋齿”的状态,把三种钟鼎陶器文字的体势,杂揉其间,所以比赵之谦高明的多。

吴昌硕的行书,得黄庭坚、王铎笔势之欹侧,黄道周之章法,个中又受北碑书风及篆籀用笔之影响,大起大落,遒润峻险。

历代书法家(近代)--李叔同李叔同,弘一大师幼名成蹊,学名文涛,字叔同,笔名和别号甚多,达250多个。

祖籍浙江平湖,生于天津。

是我国著名的书画篆刻家、音乐家、戏剧家、教育家、诗人、学者,中日文化交流的先驱,二十世纪中国十大书画家之一,南山律宗的第十一代世祖。

其把诸多科门类集归一身,登峰造极,在中国五千 年的历史长河中是空前绝后的,并为世人留下了咀嚼不尽的精神财富。

他的一生,是中国绚丽至 极归于平淡的典型人物,更是一位旷世奇才,享誉世界。

李叔同自幼聪颖过人,五岁时丧父,从其母王氏习诵名诗格言。

十岁时始读经史诸籍,后从 唐静岩、赵幼梅学诗词、书画 和篆刻。

李叔同先生的书法早已享誉近代中国书坛,鲁迅、郭沫若等现代文化名人以得到大师的一幅 字为无尚荣耀。

李叔同书法分两个时期,第一时期出家前,第二时期出家后.

求特别的人生格言

知足 是说人不要总是奢求 要知足常乐;知不足 是说要知道自己的目标是什么,要通过努力获得什么,主要指自身为人的不足 简单说就是要有自知之明有为有不为 是说做人要有原则 什么事可以做 什么事必须做 什么事不能做就坚决不做

有没有什么好的人生格言啊,适用于求职简历的,多列几条呀

优秀企业之所以优秀,并非人才济济,而是提供平台让平凡的人做出了不平凡的业绩。

人生格言的书法题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