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清帝退位诏书的潜台词

末代皇帝溥仪一生当了三次皇帝 分别都是当了多少年

的有,有的没有1、没有。

唐明皇李隆基,当太上皇,不再过问政事。

上元元年(760年)七月,宦官李乘肃宗患病之机,矫诏强行把玄宗迁居西内。

在途经夹城时,李辅国又率射生将五百骑,剑拔弩张,气势汹汹地拦住去路。

玄宗胆战心惊,几乎坠下马来,幸亏高力士挺身而出,玄宗才安全地迁居甘露殿。

事后,肃宗没责怪李辅国,反倒安慰他几句。

不几天,玄宗的几个亲信也遭到清洗:高力士以“潜通逆党”的罪名,被流放于巫州;陈玄礼被勒令致仕;玉真公主也出居玉真观。

剩下玄宗只身一人,茕茕独处,形影相吊,好不凄惨。

之后,肃宗另选后宫百余人,到西内以备洒扫。

晚年李隆基忧郁寡欢,宝应元年农历四月五日(762年5月3日),李隆基驾崩,终年78岁。

2、有。

清朝乾隆皇帝弘历。

嘉庆元年(1796年) 正月,弘历举行归政大典,自为太上皇帝,授玺后,礼部鸿胪寺官员诣天安门城楼,恭宣嘉庆帝钦奉太上皇帝传位诏书,金凤颁诏,宣示天下。

弘历在禅位之后仍居住在养心殿掌控朝政。

嘉庆元年(1796年)正月十九日,太上皇在圆明园召见属国使臣,告诉他们:“朕虽然归政于皇帝,大事还是我办。

溥仪在1912—1949的经历(简介)。

速度求解。

肃亲王善耆1866-1922 字艾堂,号偶遂亭主、如当舍主人。

满洲镶白旗人,清初太宗皇太极的长子,世袭罔替铁帽子亲王豪格的八世孙,是第十代肃亲王(四代衍璜与五代蕴着同辈)。

善耆历任二等镇国将军、头等御前侍卫、正白旗汉军副都统、正红旗护军统领,戊戌年袭爵后任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崇文门正监督、御前大臣、民政部尚书、民政大臣,逊清最后一任内阁后期改任理理藩大臣。

逝世后,谥曰忠,全称和硕肃忠亲王。

善耆为官清廉,任崇文门正监督,统管崇文税务总局及属下丰台、南口等廿三个分局。

清廷原规定岁上缴卅万两,余可尽私入囊,是最大油水的差使,是由于庚子义和团攻使馆,肃王府尽毁,西太后给他此肥缺以作补偿,并以战后百业箫条,减为岁缴十二万两。

然善耆不领此情,上任后整顿榷务,明颁税率,严禁贪污受贿,商贾称庆,入城货量大增。

光绪廿七年,岁缴竟增至规定五倍,达六十万两,然而,却得罪了同为监督的庆王奕劻等大贪,被权贵参奏攻讦。

肃王长民政部期间,在管理工巡局、警政建设等多有建树,此外,在主审“谋炸摄政王案”中宽待汪精卫,以及资助同盟会等事迹,史家有述,在此不赘。

肃王多才多艺,能演平剧,曾师从陈半丁及李西学画,肃王工诗及书法,前清体仁阁大学士、民初总统徐世昌在其所编《晚晴簃诗汇》中写道:『诗话:王为肃武亲王豪格八世孙,折节读书,好与士大夫游书翰,出入平原北海两家,清劲疏爽,翛然绝尘,壒诗亦如之。

国变后出居辽海,悒悒而终。

』晚清作家李伯元在《南亭笔记》中写道:『善耆书法颇有造诣,尤工行书八分法。

政务冗忙,往往令人代笔,以满足索字者所求。

凡亲书之字,所钤印章皆〖松壶〗,凡属代笔者,均盖上〖烟云过眼〗印章。

』国学大师罗振玉在肃王赠其侍卫嵩泰书法页册中写道:『肃忠亲王书法,初师法诒晋斋(成亲王永瑆),晚年从唐贤上溯六朝......以书法论,亦当冠绝当世,大节凛凛,又不仅以艺术重耶

』 幽燕非故国 长啸返辽东- [辛亥出都口占] 这是肃王晚年最喜欢的诗,曾多次书赠友人,笔者寻得多个版本。

此诗冩于辛亥革命时,由于肃王是‘帝党’,慈禧死后他和镇国公载泽力促摄政王载沣罢免袁世凯,原拟革职逮交法部治罪,但庆亲王奕劻被袁收买阻挠,而张之洞又危言耸听:『主少国疑不可轻于诛戮大臣』,其结果虎头蛇尾,只落得个“开缺回籍养疴” 的谕旨。

武昌起义时袁得复出,他为了当大总统,向裕隆大后逼宫,迫宣统退位,肃王又极力反对,袁世凯怀恨在心,派密探跟纵威脋。

据恭亲王溥伟日记,在宣统三年腊月十二,御前王公会议结束的当日,肃亲王拒签退位诏书,愤然离开北京。

这时,肃王的心情诚如在其遗者所述“……辛亥兵变,各处蜂应,卒以所用非人,潜移国祚,疾首痛心,莫此为甚,臣力争不听,挽救无术,更不能与盈廷泄沓,共戴三光。

遁之旅顺,偷延视息,潜抱艰贞之志,恨无开济之才,每伺再造之机,终乏一成之寄……” 于是,肃王吐出了他的心声: 辛亥出都口占幽燕非故国,长啸返辽东,回马看烽火,中原落照红。

庚子冬日感事肃王之所以为‘帝党’,渊源殊深。

他不同于一般八旗子弟那様好逸恶劳,而是从小习武,除骑射外,还练武术,他有戱癖,能演京剧武生,时人谓:“其武功之勇捷可与号称 ‘杨猴子’的杨月楼相媲美”。

肃王孙连纕大哥生前曾对笔者说过,其祖父能够用脚背掴人耳光,轻重收放自如。

肃王还曾空手夺取洋流氓的手枪,晚清陈洲一着 [甘簃随笔•善耆拿赌] 中写道:『…… 更有无赖二西人,举手枪相拟,善耆富有腕力,举手执之,饬警押送于其本国使馆究辧焉。

时京都人士群呼善耆为拿赌大王。

』 善耆既是宗室,又具武功,完全符合清室规定当御前侍卫的条件,光绪十二年,善耆廿岁,即任二等镇国将军御前侍卫,廿三岁,升头等御前侍卫,紧跟已亲政的光绪帝。

[清史稿•德宗本纪]中记载:『德宗亲政之时,春秋方富。

抱有大志,以洗国耻。

』善耆与光绪帝朝夕相处,互相影响。

甲午之役,他们极力主战,随后锐意改革,同气相连,继而善耆任管皇室军器的武弼院卿,以及为皇帝出巡作前卫的备引大臣,直至庚子西巡,他一直是忠于光緖的贴身近臣。

唯在戊戌政变之年三月初一,善耆父亲肃良亲王隆勤去世,他即报了丁忧守制,不问公务,故自是年从四月十二光緖颁布《明定国是》诏书,百日维新开始,到八月初六西太后杀害谭嗣同等 ‘六君子’ ,维新失败,他在这生死悠关的百日内,因守孝不准问政,得以置身度外,阴差阳错,逃过一劫。

是年九月,善耆袭爵,成为最后一代肃亲王。

庚子年七月十九,即八国联军攻陷北京前一日,西太后挟持光緖西逃,善耆置三年守制不朝,及生母李佳氏病危于不顾,而且王府又被日使馆柴五郎守军占领,全家又未安顿,仍夤夜勤王。

《道咸同光四朝轶闻》写道:『肃亲王善耆,有贤名,庚子西巡,匹马短衣,追及乘舆,与德宗同车,思拥之归京,不能成。

……』途中,在宣化过一河,遇洪水,附近无桥,随从多人,抬拥太后乘舆过去了,丢下光緖不管,光緖下车,抱着善耆大哭,形势紧迫,善耆便亲自背负光緖过河去。

西行归来,肃王写了《庚子冬日感事》,(现録四首):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一雪虐风饕逼上林,帝城景色太箫深,整军数载空防海,运甓何人解惜音。

关塞征衣游子泪,河山牧圉旅臣心,招魂欲向巫咸说,八月忻州月下砧。

运甓: 搬砖,元稹诗 “运甓调辛苦,闻鸡屡寝兴。

”指欲立功业而勤勉自励。

牧圉: 保卫,语出左传 “养马不有行者,谁捍牧圉?” 巫咸: 商代大臣。

擅术数星占,能以巫与鬼神通,为巫之鼻祖。

忻州: 位于晋中太原之北,庚子西巡,肃王在此度中秋。

庚子冬日感事 其二銮舆渐近玉钩斜,异地何堪换岁华,魏绛已闻持使节,张骞终见泛星槎。

满城艳曲军中乐,一片商音塞上笳,穷巷悄然车马绝,南邻日日伴梅花。

魏绛:即魏庄子,春秋时晋国卿。

主张和戎, 居功不傲。

张骞:汉代卓越的探险家与外交家,出使西域建立殊勲。

商音:杜牧诗 “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 庚子冬日感事 其三 攒三差五似争棋,黑白难分太可悲, 短褐芒鞋扶辇日,瘦童赢马渡关时。

已拼蔓草吟孤鹤,何幸皇华赋载驰, 故里归来魂甫定,翩然又动当年思。

蔓草:李白诗“昭王白骨萦蔓草”孤鹤:白居易诗“独宿吟孤鹤清寒” 皇华句:指西巡时有幸与光緖同车。

庚子冬日感事 其四 客来何事尽科头,更把光阴付弈秋,仰屋司空仍画饼,饮醇宰相太无愁。

闭门偃息同龟鹤,谋国闲身似鹭鸥,玉敦珠盘盟定日,依然冠盖耀皇州。

科头: 不戴帽子,史记 “虎喷之士跿跔科头。

” 成语有“科头跣足。

” 仰屋司空:指管国库的司空为无钱头痛。

辽海丹忠录“司空仰屋头为白。

” 饮醇太宰:史记 “汉惠帝时,陈平为丞相不治事,日饮醇酒,戱妇人。

” 玉敦珠盘: 《文心雕龙·祝盟》:“骍毛白马,珠盘玉敦,陈辞乎方明之下……”指结盟, 订条约。

乃公无所用 竖子尔何知 – [和毓将军诗韵] 慈禧太后对肃亲王善耆是又爱又恨的,爱的是善耆对清室忠贞不渝,且具才干,故屡委以重任,如御前大臣、步军统领(九门提督)、崇文门正监督以及民政部尚书等等,但由于肃王革新行事,妨碍权贵贪渎,屡被庆亲王奕劻等进谗参奏,故任职均甚短暂。

更主要的是慈禧恨他为光绪帝心腹,西逃中竟欲‘拥之归京’,居然敢犯大忌,这还了得

所以到了山西大同,慈禧即将他和光绪拆开,命他回京收拾烂摊子,还以颜色。

不寜唯是,慈禧嫉妒心特重,据《宫女谈往 录》中写道:『肃王福晋长得漂亮,头也梳得精巧,耳坠的翠玉照得大半边脸都是绿的,把皇后、小主们都比下去了。

老太后很生气,叩见时始终没给她好脸。

』此后肃王竟遭解职,真是怀璧其罪,连老婆漂亮也成罪过,可见一斑

由此可见,肃王只是位高而权不重,始终未能实现其抱负。

庚子国变后,肃王写了这首诗: 多少兴亡恨,长歌对酒时,乃公无所用,竖子尔何知

大业成孤注,强邻哂太痴,他年青史上,一段解人颐。

逋臣无故国 孽子有孤愤武昌起义后,肃王、恭王溥伟、良弼及铁良等宗室组成“宗社党” 旨在严惩袁世凯,匡扶清室,可是良弼被革命党人炸死,裕隆太后及庆亲王等受袁世凯胁逼,袁又以“清室优待条件”利诱,于是颁布“退位诏书”, 亲王中拒不在诏书上签署者,仅善耆一人,裕隆太后怕妨碍其妥协,明谕解散“宗社党”。

善耆发誓:『不恢复清室,永远不进北京城。

孰料此誓竟一语成谶

北京中央档案馆藏,伪满战犯善耆第十二子《爱新觉宪均笔供》中写道:『1911年底,我父亲善耆看到满清必定灭亡,不愿意作中华民国的官,不愿意作中华民国的民,一个人跑到天津租界。

日本鬼子知道了他的心思,派川岛浪速到天津把他接到旅顺口。

后川岛浪速又把我全家母亲五位、兄八人、嫂子四人,……也接到旅顺口。

』 1914年秋,肃王第二子宪德和第六子宪英,划船出海钓鱼,宪英不慎,跌落海遇溺而死,时年仅十九岁,善耆国愁家恨涌上心头悲动不已,于是写出心声: 五律忽忽日将暮,秋声不可闻,逋臣无故国,孽子有孤愤。

嬴马荒村道,寒鸦断岭魂,九歌天问在,浊世任纷纭。

市朝几辈犹无褐 帐殿三军尚着纱 肃王的写景诗,别具一格,对仗工整之外,并不单纯写景,而将心情写入,请看以下三首: 雪夜浓云叆叇罩山家,散作人间六出花,剪烛清谈招旧雨,开樽相对醉流霞。

市朝几辈犹无褐,帐殿三军尚着纱,谯鼓冬冬人寂寂,天公玉戱更交加。

咏雪夜来得微雪,晓起不胜寒,酽酒犹嫌薄,重裘尚觉单。

勤王谁李诉,闭户尽袁安,寄语西征客,应知行路难。

李愬: 773-821,字元直,洮州人。

唐代大将。

宪宗元和年间,吴元济叛乱,威脋京城,李诉率兵勤王,大胜解围。

袁安:?-72,字邵公,汝阳人。

东汉大臣,断狱公平,长京师十年,民夜不闭户。

在这首诗里肃王从雪景融入以自已和古人相比,他曾庚子勤王,也当过民政大臣、九门提督,在中国首设警察厅,管京师治安。

五律水面风初定,天山月自明,昂头仍落落,负手偶行行。

饮酒渊明节,吟诗杜老情,庭除多劲草,不为疾风顷。

此诗在肃王卜居旅顺时偶録旧作书赠铃木先生,但写成于辛亥前不久。

时朝廷新旧派斗争甚烈,肃王属“议会立宪派”曾公开对各省请愿行宪代表疾呼:『只要你们汉人有本事,我们旗人滚蛋都行

』一语惊人,为庆王等守旧势力所不容,但肃王虽屡被参仍我行我素,并写了这首诗。

小楼依逺树 故塔伴闲云-[肃亲王的回文诗]今春北京省亲,北京画院的肃王孙,爱新觉罗连经教授,书赠两首肃王从未发表过的诗给我,现公诸同好。

回文诗小楼依逺树,孤塔伴闲云,晓径三秋气,乡思忽雁闻。

闻雁忽思乡,气秋三径晓,云闲伴塔孤,树逺依楼小。

五绝- 读书上下五千年,纵横九万里,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为巩固政权,清宗室素有满蒙联姻的传统,善耆的妹妹善坤,嫁蒙古喀喇沁亲王贡桑诺尔布为福晋,而他的十四女川岛芳子,即嫁外蒙镇国公巴布扎布的儿子甘珠尔扎布。

肃王精通满、蒙和女真文,故曾被派往巡视蒙疆,后被任命为理藩大臣。

笔者在姐夫(肃王孙爱新觉罗连缵教授)家曾见他写的女真文条幅,唯一点也看不懂。

“偶遂亭主”和“如当舍主人”在肃王所有三十余方印章中,钤印用得最多的是光緖所赐‘御赐望重宗维’,和金石泰斗吴昌硕刻的‘肃亲王’,也有其他的‘肃亲王’和‘肃亲王宝’,还用得较多的是‘偶遂亭’和‘偶遂亭主’。

肃王之所以自号偶遂亭主,是由于庚子西巡,劳累不堪,未至太原,即受命返京收拾残局,身心疲备,无以复加,随即大病一场,致指甲脱落。

于是,他到了位于门头沟的祖上显密亲王园寝内养病,并筑了一座亭,命名为偶遂亭,将杜诗:[姜村三首]中的两句“世乱遭飘荡,生还偶然遂。

”刻在 偶遂亭基石上。

该亭早毁,近年基石被当地驻军长官发现,妥善安置。

笔者觅得照片,碑文尚可辨认。

此外,在旅顺新华街九号原肃亲王府后院,善耆亦建了偶遂亭,今年三月,笔 者到该处寻找,已簜然无存。

肃王还自号如当舍主人,在一些作品中,钤有‘如当舍’印章,乃系取自[孟子]中的“如欲平治天下,当今之世,舍我其谁也

”这三句之句首字。

由此,可瞻其抱负非凡,惟此印用得很少。

在近百余年的中国历史当中,肃王善耆是个有一定影响力的人 物。

他与孙中山先生出生于同年,同处于历史的大变革年代。

他只活了五十六岁,而有作为者,仅仅是从戊戍袭爵至辛亥出走的短短的十三年,而这段期间却不可避免地卷入复杂的政治斗争当中,致使其革新抱负成为泡影,从他的诗中可以看到这场悲剧。

至于中华民国建立后,避居辽海,不食周粟,勾结川岛浪速、巴布扎布等反动势力,图谋复辟,这是出身使然,同是肃王毋庸韪言的另一方面。

要以对历史起的作用来评价历史人物,这对于今天以自己的好恶,胡乱改编,甚至无中生有,美化或丑化前人,以骗阿堵物者,应觉汗颜

(全文完)

武则天是个好皇帝吗

真实的武则天是一个好皇帝1. 经济上:武则天兴修水利,重视农业,在她临朝和称帝的二十一年时间里,她一共兴修了十九项水利工程,在唐代诸帝中,仅次于她的孙子,在位长达四十五年的唐玄宗。

2. 在一些边疆地区,由于民族矛盾激化,军粮运输困难,则天皇帝积极组织军屯,使边疆地区解决了军粮问题,而且也减轻了国家军费开支和长途运输的徭役,并且对粮价的下降大有益处。

关中地区人口密集,地狭人稠,均田制难以推行,农民受田不足,收获少,一旦发生灾害,就容易产生饥荒,则天皇帝于天授二年颁布诏书,令各地官吏在百姓自愿的情况下,组织关中居民移民河南道(即今河南洛阳一带)。

当时共移民数十万户,上百万人,不仅有力地解决了关中地区的压力,也为洛阳以东的地旷人稀的地区补充了大量劳动力,对这一地区的开发无疑起了重大作用,由此可见则天女皇的惊人魄力和实践能力。

封建国家的租税和徭役一般是来自国家编籍的农民,一旦农民脱离户籍,就成为逃户。

过多的逃户,既影响社会安定,也影响国家财政和徭役。

则天皇帝对逃户的政策是相当的宽大的,她并不象其他君主那样禁止农民逃亡,而是规定,各色人(包括工人、商人、农民)如果由于饥荒逃亡,在一定期内自首,就可以获得政府承认,在新的地区开荒,一年之内免租役。

在河北地区,由于突厥人的入侵,当地百姓被迫为突厥修筑工程,突厥失败後,百姓担心受法律制裁,纷纷逃亡,则天皇帝令狄仁杰为安抚大使,赦免百姓之罪(在古今中外的历史上,为敌人做具体工作的人完全赦免,是极其罕见的事,可见则天之胸襟和气度),允许回乡,避免军队搔扰,安定了河北。

在四川地区,由于唐朝为防御吐蕃,令数十万百姓转运军粮,百姓不堪其扰,纷纷逃亡,则天皇帝令各地方官员鼓励百姓回乡,免征一岁徭役,实在家贫无力存者,由地方政府负责救济,使当地百姓多回到了故乡,对蜀地的安定起了积极作用。

武则天的经济政策可以说是相当成功的,到长安末年,洛阳的粮食堆积如山,考古资料有力地证明了这一点。

人口的增长也反应了经济的大好,唐初,户口数为200万,贞观末为300万,而到了则天退位的神龙元年(公元705年),竟达635万户,是贞观年间的两倍多,超过了唐太宗时期,证明了经济的繁荣。

贞观十一年(637年),14岁的武则天受召入宫。

临别时,母亲杨氏伤心恸哭,武则天却泰然处之,安慰母亲说:“见天子庸知非福?何儿女悲夫?”由此小事已可看出武则天从小即见识非凡。

武则天入宫之初被册封为才人,但10多年过去了,武则天既无子女也没有被提升,可见她在当时的处境并不十分理想。

然而,武则天却时时在寻找机会展示自己的才华和政治抱负。

一次,唐太宗得到一匹烈马,名号“狮子骢”,没有人能够驯服,唐太宗为此叹息不已。

当时武则天侍侯在侧,她勇敢地提出驯马的要求,说:“妾能驭之,然需三物,一铁鞭,二铁锤,三匕首。

铁鞭击之不服,则以铁锤锤其首;又不服,则以匕首断其喉。

马供人骑,若不能驯服要它何用。

”唐太宗听了夸奖她的胆略。

这也正是日后武则天的一条驭政之道。

之后,她逐渐与太子李治志趣相投,关系密切。

贞观二十三年(649年),唐太宗驾崩,按当时宫廷常规,武则天出家为尼。

两年的尼姑生活使她全面地回顾了宫廷生活的富贵与艰险,在政治上日趋成熟。

永徽二年(651年)八月,武则天再次回到自己生活过的唐朝皇官。

这是她与唐高宗李治的共同要求,同时还有着另一层复杂的背景,这就是王皇后在宫中受到萧淑妃争宠的困扰,迫切希望借武则天回宫来离间皇帝对萧淑妃的宠爱之情。

武则天回宫之初,也只是宫女身份,安排王皇后身边。

武则天出于政治上的要求,聪明乖巧,“卑词曲体以事后”,王皇后“数称其美于上”。

永徽三年(652年),武则天生了长子李弘,给自己带来了晋升的希望,也给王皇后增加了一层忧虑。

本来武则天就与唐高宗志趣相投,皇帝对她的恩宠日益增多,使王皇后大为吃醋。

永徽五年(654年)三月,武则天被册封为昭仪,地位仅次于皇后与淑纪,成为后宫的第三号人物。

永徽六年(655年)六月,王皇后密于母柳氏求巫祝厌胜(即请巫师作法咒诅他人),事发,唐高宗大怒,断令柳氏不得人宫,舅柳(特殊字)罢知政事。

十月十三日,唐高宗下诏:“王皇后萧淑妃谋行鸠毒,废为庶人。

母及兄弟一并除名流放岭南。

亡父王仁佑追夺告身。

”连贬出京城的柳(特殊字)也因潜通宫掖,谋行鸠毒处以死罪。

永徽六年(655年)十月十九日,唐高宗下诏立武则天为皇后。

登上皇后宝座,是武则天一生成败的关键环节,她的政治生涯也由此开始了。

理朝政显才华登上皇后宝座的武则天面临的第一个问题就是如何处置废为庶人的王皇后和萧淑妃。

《资治通鉴》载,唐高宗偶然行间其所,见门窗关闭甚严,于是呼曰:“皇后淑妃安在?”二人听了呜咽痛哭,说皇上如果念旧日情份使妾再见天日,请改此院为回心院。

她们希望唐高宗回心转意,撤销对她们的处分。

这件事很快被武则天知道。

她身为皇后,对后宫操有生杀之权,但她深知一旦让王皇后、萧淑妃重见天日将意味着什么。

所以,武则天采取果断措施,缢死王、萧二人,以绝后患。

武则天与唐高宗的密切配合虽开始于显庆年间(656年~660年),但在永徽之际(650年~655年)已有深厚的政治基础。

《资治通鉴》中载有卫尉卿许敬宗、御史大夫崔义玄、御史中丞袁公瑜都潜布心腹于武昭仪的事。

说明在永徽年间武则天已有一定的政治影响。

可以说他们的配合体制在显庆元年(656年)已基本形成,到显庆四年(659年)贬逐长孙无忌之后,史称“政归中宫”,武则天在朝廷的影响已比较深远。

显庆五年(660年)十月,唐高宗患风眩病。

风眩头重目不能视,百司奏事请武则天裁决。

武则天生性明敏。

涉猎文史,处事都称皇帝之意,从此委以政事,权力与皇帝相等。

上元元年(674年)八月,唐高宗追尊高祖李渊为神尧皇帝,追尊太宗李世民为文武圣皇帝,自称天皇,武则天称天后。

九月,下诏.....追复长孙无忌官爵,让长孙无忌的曾孙长孙翼袭爵赵公,长孙无忌陪葬昭陵。

十月二十七日,武则天建言十二事:(一)劝农桑,薄赋徭;(二)给复三辅地;(三)息兵,以道德化天下;(四)南北中尚禁浮巧;(五)省工费力役;(六)广言路;(七)杜谗口;(八)王公以降皆习《老子》;(九)父在,为母服齐衰三年;(十)上元前勋官已给告身者无追复;(十一)京官八品以上益禀入;(十二)百官任事久,才高位下者得进阶申滞。

上表之后,皇帝下诏施行。

从此,武则天在国内外威望更加提高,外国使臣都共称唐高宗、武则天为“二圣”。

为称帝斩政敌弘道元年(683年)十二月初四,唐高宗驾崩,临终遗诏太子柩前即位,军国大事有不决者,兼取天后进止。

高宗的遗诏,无疑是留给武则天的“尚方宝剑”,成为她日后临朝的法宝。

光宅元年(684年),在废掉李显立李旦为皇帝后,武则天开始临朝称制,改元光宅。

武则天在消除政敌、为称帝扫清道路的斗争中,采用过两个特殊手段——酷吏与铜匦。

酷吏即滥用刑罚、残害无辜的官吏。

铜匦是垂拱二年(686年)由鱼承华之子鱼保家设计的,是一个四面开口的意见箱,中有四隔,以受表疏,可入而不可出。

东面口曰延恩,献赋诵求官职者投之;南面口曰招谏,言朝政得失者投之;西面口曰伸冤,有冤枉案情者投之;北面口曰通玄,言天象灾变及军事密计者投之。

由正谏大夫、拾遗、补阙各一人管理。

武则天为了扫除政敌,它便成为酷吏罗织罪名判杀政敌的工具,因此在历史上留了一个“告密筒”的臭名。

其实,它在历史上起过重要作用,沿用时间也很长。

天授元年(690年)九月初九,67岁的武则天在6万民众与官员的拥护下登上皇帝宝座,改国号为周,改元天授,但仍以李旦为皇嗣。

历史上将武则天的周朝叫做武周。

从上元元年(674年),则天以“天后”之尊开始执政,至天授元年(690年)正式称帝的16年中,武氏为当皇帝做了大量的长时间的准备,采取了多种有力有效的措施。

首先,在王位的继承上,高宗想禅位于长子李弘。

武后则不念母子之情,将李弘毒死,立次子李贤为太子。

李贤被高宗委以临国之任,处理政务颇为精干,武后则废李贤为庶人,立三子李显为太子。

弘道元年(683年),高宗卒,中宗李显刚刚继位,武后则以皇太后名义临朝称制。

一年后便废掉中宗,改封庐陵王,立四子李旦为帝,是睿宗。

李显、李旦都是昏庸无能之辈,在皇帝位上也是傀儡,处处受制于武后。

其次,是修改《氏族志》为《姓氏录》,原来连《氏族志》都不能列入的武氏,在《姓氏录》中,却定为姓氏的第一等,这并没有改变门阀观念,只是武则天为了提高武的地位的一个表现。

再次,是变更官名,改东都洛阳为神都,为自己登位称帝,建立新秩序,迈出重要的一步。

向举国表示自己大位一统至高无上的权力。

武后的这些新政措施,很快遭到皇族李氏和许多士族官僚的反对。

柳州刺史,唐初元勋徐世绩之后徐敬业,召十数万兵马率先于扬州发难,名著一时的《讨武曌檄》,遍撒域中。

宗室琅玡王李冲在博州,越王李贞在豫州也相继反武,举兵讨伐。

则天武后对此毫不手软,坚决镇压,在她的直接指挥下,这些叛乱很快平息,徐敬业、李冲、李贞等主要发难者,或死于战场,或被捕杀,无一幸免。

恐怖的斩杀,广泛的株连,充分地暴露出武后的冷酷果断。

公元69O年,武则天认为亲临帝位的条件成熟,先借佛僧法明之口,广造舆论:“武后为弥勒佛转生,当代唐为天子。

”接着又一手导演了,以唐睿宗为首的六万臣民上表劝进,请改国号的壮举。

至此,水到渠成,则天武后在“上尊天示”、“顺从众议”的“万岁”声中,登临大宝,实现了梦寐以求的夙愿,改唐为“周”,自号“圣神皇帝”。

这年,她已是67岁的高龄。

如果说,武则天在称帝前三十余年参政执政的政治生涯中,已显示出惊人的政治谋略和手段。

那么,在称帝之后的十余年中,则更充分地显示了她在用人、处事、治国等各个方面杰出的政治才能和政治家的气魄。

则天称帝后,更重视人才的选拔和使用。

她认为“九域之广,岂一人之强化,必伫才能,共成羽翼”。

凡能“安邦国”、“定边疆”的人才,她不计门第,不拘资格,一律量才使用。

为了广揽人才,她发展和完善了隋以来的科举制度,放手招贤,允许自举为官、试官,并设立员外官。

此外,她还首创了殿试和武举制度,为更多更广地发现人才,搜罗人才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比如,中唐名将郭子仪,就是“自武举异等出”。

这样,在她施政的年代里,始终有一批“文似仁杰”,“武类休武”的能臣干将为其效命,有力地维护着武周的政权。

她能坐上皇帝是因为她有这个能力和理想,并且当时朝野也没有谁能阻止她,唐太宗李世民死后为避免江山回到杨氏手中,传位于能力不强的李治(中庸型的),李治为保皇位稳定又逼死了李恪、李道宗等宗室内部有能力的人(千万不要相信贞观长歌里的内容,历史上李恪才是真正有能力当皇帝的人,可惜他的血统里有一半是前隋杨氏,最终只能落得自杀的下场)河间郡王李孝恭的后人又主动退出权利中心。

所以可以这么说,当武则天开始设法进入朝政的时候,其实李唐方面已经没有人有能力什么可以阻止她

清帝退位诏书的潜台词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