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可道非常道全文
中国历史上存在过许多朝代,但是印象差到被后世骂为“禽兽王朝”的大概只北朝时期的北齐和刘宋了…北齐前面已经写过,小编本来认为这种负能量满满的文章大家不会爱看,结果没想到推荐量和阅读量奇高,还有不少看官大人希望我继续写的,那我就冒着辣眼睛的风险,继续跟大家分享刘宋的故事吧。
刘宋是南北朝时期南朝的第一个朝代,也是南朝疆域最大的朝代,当时所谓“七分天下,而有其四”。
1,宋武帝刘裕东晋王朝后期,民变四起,朝廷空虚,大将桓玄趁机篡位称帝。
此时,行伍出身的刘裕起兵勤王,消灭了桓玄政权。
“乱哄哄,你方唱罢我登场”,于是刘裕走上了东晋朝廷的前台,此后他东征西讨,势力逐渐稳固坐大,最终迫使晋恭帝禅位于他。
在位期间的刘裕除了改革官制外,基本国策还是与民休息,恢复国力。
值得一说的是,之前受禅的皇帝无不对前朝末代君主礼遇有加,比如禅位于曹魏的汉献帝,其山阳公爵位传袭四世,末代山阳公死于五胡乱华,彼时曹魏早就灭亡,再如后来禅位于晋的魏元帝曹奂,其陈留王的爵位也是世代相传,竟然历经西晋,东晋,刘宋,一直传承到南朝齐才被废除。
反观刘裕则不然,受禅以后为斩草除根大杀司马氏,开了一个很坏的先例,其后篡位者多效仿他的做法,以至于自己的子孙也被后朝屠戮殆尽,命也夫
2,少帝刘义符和文帝刘义隆刘裕病逝后,太子刘义符即位。
受命的托孤辅政大臣担心失德无礼的刘义符会败坏朝纲,因而废杀之,改立刘义隆,是为宋文帝。
文帝在位期间励精图治,知人善任,节用爱民,使得国力大幅度提升,被称为“元嘉之治”。
后来宋文帝屡次北伐,不仅无功而还,反而丢失大片国土,损失惨重。
辛弃疾诗曰“元嘉草草,封狼居胥,赢得仓皇北顾”便是对此的感叹。
另外,首次北伐失败后的文帝因猜忌而处死名将檀道济,檀道济死前曾愤怒的说道:“乃坏汝万里长城
”后来用“长城”比喻能镇守边关的大将,陆游有诗曰“塞上长城空自许”即是用的这个典故。
3,宋孝武帝刘骏宋文帝晚年发生巫蛊事件,长子刘劭弑父篡位,发生变乱时,其手下将领闯入文帝宫室,文帝手持案几抵挡,结果被丧心病狂的军士砍断手指,旋即弑杀。
而后刘劭的三弟刘骏起兵攻杀刘劭,自立为帝,是为宋孝武帝。
当时有一首民谣反映这段喋血宫廷的事件,曰“遥望建康城,小江逆流萦。
前见子杀父,后见弟杀兄”,寥寥数语,不胜凄惨。
刘骏在位期间政局相对稳定,在此不提。
4,前废帝刘子业孝武帝死后,太子刘子业即位。
一年后就杀死掣肘的辅政大臣,其后干过虐杀主政大臣,肢解叔祖父等许多人神共愤的暴行。
他的母亲王太后病重时,他以病人屋内多鬼为由不去探视,王太后气愤的对侍女说:“拿刀把我肚子剖开,看看我怎么生出这么一个好儿子
”刘子业曾一度想挖开父亲的陵墓,后被劝阻,不过他还是在陵墓那里泼了大量粪便。
对待父母如此的刘子业对待起来叔伯兄弟则更加残忍,他把几位叔父囚于宫内殴打凌辱,对于比较胖的湘东王刘彧,手段更加变态,刘彧被扒光衣服扔到满是泥浆秽物的坑内,然后喂他吃猪食,称之为“猪王”,而其他被称为“杀王”、“贼王”的叔叔们也受过不同程度的变态凌辱。
其叔建安王刘休仁一直委曲求全,但还是被刘子业命令侍卫当着刘休仁的面,和刘休仁母亲发生那种需要打马赛克的事,刘子业还经常在皇宫园林里让宫女果体相互追逐,略有不肯,辄杀之,并以此为乐,如此种种,其荒淫残暴之程度,亘古未有。
5,宋明帝刘彧荒淫残暴的刘子业被“猪王”刘彧杀死,年仅16岁,之后刘彧称帝。
刘彧则杀尽诸侄以防止他们威胁自己的帝位。
他在位期间频繁用武,致使国力损耗,晚年好猜忌,擅杀大臣,荒淫方面跟刘子业一样,也曾让后妃脱光光跳舞追逐,不从者杀,根据史书记载,刘彧晚年失去生育能力,他的孩子是借腹生的,此宫内秘闻,不知确否。
6,后废帝刘昱明帝去世后,太子刘昱即位,时年9岁,他是个不折不扣的小变态小恶魔。
在位期间胡作非为,暴戾荒诞,随意打杀左右。
他最喜欢带着斧子、凿子、锯子、针锥等刑具到皇宫外面鬼混,并用那些刑具伤害过路的百姓,在位第5年被萧道成弑杀。
7,宋顺帝刘准(或写作刘准)在后废帝刘昱死后,年仅10岁的刘准(明帝第三子)被权臣萧道成拥立为帝。
他在位期间主要是相国、齐王萧道成把持朝政,三年后被废黜,被废不足一年又被杀。
当初萧道成的部下逼宫时,这个做了三年傀儡皇帝的十岁孩童,惶恐地对军士哭诉道:“欲见杀乎
”对曰:“但逊之别宫耳,官先取司马家即如是。
”被废杀前他说了一句令人心酸的名言:“愿后身世世勿复生于天王家
”所谓“听评书落泪,替古人担忧”也许并不只是无来由的多愁善感吧。
当看到一个又一个的可怜孩童成为权力斗争的牺牲品时,谁能不受触动呢
写作文章时首尾呼应自然是好的,但类似这种惨剧的接连发生却决不是人们喜闻乐见的。
善恶终有报,因果好轮回。
不信抬头看,苍天饶过谁
果然历史不忍细读...
如何利用高中文言文教学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
文言文是中华文化的重要承载体,在素质教育过程中,通过文言文教学,可以培养学生对文言文的兴趣,从而为学生能够有兴趣、有能力主动阅读文言文形式的典章,充分领悟古老中华文化的魅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培养全面的人才起到积极的作用。
作者通过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工作,对高中文言文教学的一些方法和效果加以归纳总结,以期更大程度地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进而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关键词]:文言文教学方法培养学生人文素养在新一轮的教学改革中,对语文教学明确指出:语文教学“应致力于学生语文素养的形成”。
文言文教学的主要目的是传承民族文化,吸取中国古典文学的精华。
文言文作为中国几千年来的传统文化的载体,可以说博大精深。
学好文言文对提升学生整体人文素养,培养对民族文化的认同及传承和发扬,有着深远的历史和现实意义,中学语文选摘了大量的文言文进入教材,笔者认为主要的用意就在此。
文言文对于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以下几个方面来起作用的:一、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中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先贤在科学、技术、历史、哲学、文学等方面留下了光辉灿烂的文化瑰宝,这些文化瑰宝绝大多数以文言文的形式保存和传承。
中学语文教材中所选择的篇目都是经过历史积淀的名言、名篇,例如:通过学习《史记》中的篇目可以增进对历史的了解;通过学习《论语》可以了解儒家文化对中国民族文化的形成有多么深远的影响;通过学习文言短文,可以深刻理解现代生活中也经常使用的成语的深刻内涵等等。
对这些篇目的学习,可以让学生管中窥豹,学习到中华文化中最经典、最精彩的部分,从而激发学习兴趣,为学生能够主动涉猎相关知识打下基础,为传统文化在青年一代中传承、发扬,打下坚实基础。
在浩翰的传统文化的海洋中,历代文人志士对国家民族深沉的爱如同高山雪莲,让后人仰慕钦佩,“千载有余情”。
屈原的“忧愁幽思”而作的《离骚》,苏洵酣畅透辟的《六国论》,文天祥以一片“磁针石”之心而著的《指南录》……选入中学语文课本的是文质兼美的作品,通过文言文教学,引导学生细致阅读,领会蕴含在文章中的爱国情感,可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增加民族自豪感和认同感。
此外课本中还有很多作品,或歌咏山川,或记述经历,或阐发哲理,或抒怀言志,它们表达了古人对国家、对民族、对真善美的执著追求,浸润其中涵泳体味,会使人无形中受到熏陶、感染。
学生读罢《孟子》领略了超越古今的浩然之气,“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
二者不可得兼,舍生而取义者也。
”在《游褒禅山记》中王安石教育学者“不可以不深思而慎取之也。
”在《训俭示康》里,司马光告诫后人“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
”今天读起这些文章来,仍然是字字千钧。
可以说,文言文拥有无可估量的教育潜能、审美潜能,只要我们合理地去发掘利用,它就一定会释放出巨大的能量,来丰富学生的爱国情感。
学习文言文作品有助于培养起中国人特有的文化心态。
我们每个人内心深处都有一根弦,它极其敏感,稍加拨动就很自然地激起了一片浓浓的情愫,对民族对故土的热爱。
在流传已久的古典文学精品里,能激发这种情愫的文字比比皆是。
儒家经典,《史记》等史学典籍,李杜的诗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学生经常浸染其中便可品味出中国文化的特有心态。
上世纪末,曾有西方学者称:如果人类要在二十一世纪生存下去,就必须回首两千五百年,去吸取孔子的智慧。
西方人对中国传统文化尚且有如此高的评价,中国人对此更应深思。
语文课程标准中的课程总目标明确提出,语文教育应该使学生认识“中华文化的丰厚博大,吸收民族文化智慧。
”在教材编写建议方面,指出“教材要注重继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文化,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民族自尊心和爱国主义感情。
”语文教育专家刘国正说过:“文言文是进行思想教育,特别是爱国主义情感和历史主义教育的好教材。
”二、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文言文不仅承载了博大精深的中华文明,也传承了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和思想精神,因此,通过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面对资讯爆炸的时代,快餐文化大行其道,对中学生的影响越来越大,学习文言文的经典之作,对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更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文言文学习能增强学生审美感知能力。
审美感知能力是指发现和欣赏周围事物美的能力。
文言文教材中塑造了许多经典的人物形象,从这些人身上,学生可以学习到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奋斗精神和舍生取义的高尚节操。
如《〈指南录〉后序》中的文天祥所表现出来的在国家、民族危亡之际,捍卫国家生存的爱国主义精神;《廉颇蔺相如列传》中蔺相如的那种“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的大局观,等等,都可以使学生在了解和认识我们民族精神的基础上,正确地辨别生活中的真善美和假丑恶,提高审美素质和感知能力。
历史人物人格美的力量是巨大的,使学生灵魂得到洗礼和荡涤,这是文言文的魅力所在。
文言文学习能发展学生审美想象能力。
想象力比任何知识都重要。
爱因斯坦说:“陀斯托也夫斯基给予我的东西比任何科学家给予我的都要多。
”他的话,强调任何人都需要审美想象。
学习文言文必须发挥我们的想象,才能够领会它。
因为文言文言简意赅,很多言外之意、弦外之音都要靠读者去领会。
因此,我们要通过文言文中文质兼美的作品,引导学生积极积累经验,丰富情感,以发展审美想象力。
名篇佳作就充满各种变幻无穷而又合情合理的想象。
如杜牧的《阿房宫赋》,开篇“蜀山兀,阿房出”,以大胆夸张的手法,使人想象出阿房宫之规模气势,“盘盘焉,囷囷焉,蜂房水涡,矗不知其几千万落。
长桥卧波,未云何龙
复道行空,不霁何虹
”这些文字想象丰富,阿房宫中楼阁层层叠叠密密麻麻,桥梁横卧水面,灵动如飞;复道飞架在楼阁间,色彩绚丽,美丽如虹。
文字激发学生的想象,秦王穷奢极欲的生活便历然在目了。
再如庄子的《逍遥游》开篇:“北冥有鱼,其名为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这一节文字描写鲲鹏变化、鹏鸟高飞,构思奇特,需闭目凝神,眼前就会展现一副神奇、雄伟的画面:在浩渺的北海,鲲这条大鱼在游动,只见洪波涌起,大鱼的闪闪银鳞在海水动荡中化作轻柔的羽毛,一只奇大无比的神鸟冲天而起,它的翅膀遮蔽了天空,翅膀拍动激起的浪花不知有几千里。
这是何等的奇观,文字给学生以神奇的想象,一副壮美的画面油然而在目前。
文言文学习能促进学生审美心理的成熟。
一个人无论从事何种职业,都需要健康健全的审美心理。
让学生经常跟古之圣贤接近,从而慢慢理解圣贤,慢慢跟圣贤对话,他们就会渐渐拥有“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的奋进精神与宽厚的胸怀, “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的节操,“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为人原则,“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思想,体悟到“高山流水”般的友谊,“见贤而思齐”的人生追求,“自疏濯淖污泥之中,…皭然泥而不滓者也”的境界。
这样慢慢熏陶习染,使学生人生境界不断提升。
学生接触经典的机会越多,他的审美心理就越能趋于成熟,促使之早日形成正确而成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总之,文言文中蕴含着丰富而深沉情感,深厚的人文情怀,和中华民族对美的独特认知,文言文学习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的有效途径。
三、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是当前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之一。
进行语言表达能力的培养也是教师在文言文教学中应该注意的要点。
中学语文课本文言文篇目占到近四分之一,学好文言文对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我国南北朝时期的文字家刘勰在《文心雕龙》中曾高度评价说话的作用,“一言之辨,重于九鼎之宝;三寸之舌,强于百万之师。
” 语言是学生在学习、生活、工作中最重要的交流工具。
一个人表达能力的强弱对他今后的成长起着不可忽视的作用。
文言文重视朗读和背诵。
朗读是培养说话的基础。
朗读得正确、流利,说话也一般比较流利;能读出感情,读出韵味,说话也一般比较有感染力。
朗读有助于语言积累。
在反复的朗读吟诵之中,词、语、句、段、篇能够顺利地进入学生的语言仓库。
朱熹说“书读百遍,其义自见”,这是前人的读书经验,至今对我们仍有借鉴意义。
教学中要求学生对课本所选的名篇务必精读,熟读直至背诵,名家名篇的语言不仅规范典雅,而且有着强大的生命力。
如荀子《劝学》中的“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
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
”韩愈《师说》中的“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师,师不必贤于弟子”等句,至今犹活跃在人们的语言中。
学生常记常背一些这样的文句,精美的语言就会融化到他们的骨子里去,时时激荡着创新的灵魂,通过感染、熏陶、内化,生发出旺盛的创造力从而创造出新的语言来。
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古典文献极其丰富,传诵至今的许多名句名篇,堪称中华文明的结晶。
背诵一定数量的名篇,是为了“丰富语言的积累”,也是中学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之一,它有助于培养学生热爱中华文明,也有助于培养学生高尚的审美情趣和一定的审美能力。
基础教育阶段的重要任务,是识记大量的语言材料。
汉语的历史源远流长,必须继承的语言材料很多,从常用词语到名篇名段名句,都应该继承下来。
在可能的前提下,识记的越多越好。
学习文言文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打开中学语文课本,我们常会对古人那一个个高超的说话艺术击节赞叹拍案叫绝。
如邹忌的生动设喻、绵里藏针,触龙的避实就虚、迂回婉谏,烛之武德欲扬先抑、晓以厉害等。
他们用如簧之巧舌,达到讽谏奇王,说服太后,说退秦师的目的。
赏析文中人物的说话技巧,对提高学生的口才不无裨益。
邹忌在讽谕齐王时,由于运用了生动的比喻,巧妙地达到了自己的目的。
他从自己的生活实际中认识到身居高位的君王,听到的常常是阿谀逢迎之辞,难以听到实话,因而容易受到蒙蔽。
邹忌首先分析了妻、妾、客、“美我”的原因是“私我”、“畏我”、“有求于我”,自己因而受到了欺骗。
接着启发齐威王“宫妇左右”、“朝廷之臣”、“四境之内”莫不“私王”、“畏王”、“有求于王”。
由此推出,国君听到的常常是溢美之辞,以致受到蒙蔽。
这种以事为喻,寓道理和指责于其中的讽谕法,取得了神奇的劝谏效果。
可见,艺术地使用语言,往往能起到出乎意料的效果,我们不妨从古人身上多多学习和借鉴语言技巧,提高口头表达能力。
文言文学习可以积累成语,积淀语言。
现代汉语中的成语,包括流传于人民口头并被吸收的俗语是语言中的活化石。
它们的流传大部分来自于古代的文献典籍。
例如孟子的语言成就很高,从中可提炼出不少常用的成语,如:揠苗助长、五十步笑百步、一暴十寒等。
在学习《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学生可以学习到以下成语:布衣之交,刎颈之交,价值连城,完璧归赵,两虎相争等。
这类成语多积累些,可以很好地继承我国的传统文化。
在生活中,成语的使用频率相当高,合理地使用成语,与成语的知识性互为表里,可增加语言的内涵,提高我们的语文素养。
语文教学是培养说话能力的主渠道,文言文学习在丰富学生语言,训练学生说话能力方面的积极作用不容小觑。
四、 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中学语文教材中选编的文言文,其文学价值经过历史的筛选,在篇章结构、遣词造句、音韵声律等方面都堪称典范,同时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
学生在文言文学习时,除了古汉语阅读能力的培养之外,还可以吸收其在谋篇布局和语言技巧方面的丰富营养,以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
首先可以积累作文素材。
高考满分作文选中,屈原、司马迁、苏武、苏轼等人的材料屡见不鲜,课内文言语句的征引也频频出现,这些材料的运用提升了表达效果,赋予作文历史的厚重感和思想的深度。
当然,材料的范围应该适当加以拓展,不能总是让这几位名人露脸,一到高考,他们总是最忙碌的。
其次可以丰富语言的表达。
这表现在学生可以运用文言词汇。
例如《赤壁赋》的“清风徐来,水波不兴”“白露横江,水光接天”,等等可以被直接运用到写景的文章中去。
第三可以借鉴作文技法。
文言文中有许多技法,值得学生在作文中借鉴。
例如,韩愈的《师说》,先立后破,正反论证;王安石《游褒禅山记》,先叙后议,环环相扣;这些布局上的技法,对学生写作很有价值。
归有光的《项脊轩志》,围绕情感线索,选取典型的生活细节,抒发细腻而深刻的感情。
这些构思和选材的技巧,能给学生很多启示。
综上所述,文言文学习可以培养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热爱,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可以培养学生的写作能力,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养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那么,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如何才能更好地培养和提高学生学习文言文的兴趣和能力,从而发挥文言文在培养学生人文素养方面的应有作用呢
一、含咏吟诵,培养学生文言语感,提高学习兴趣。
大多数学生对文言文学习缺乏兴趣,主要是因为文言文时代比较久远,阅读难度比较高,学生因为无法流畅阅读,对文章的感悟能力也要弱一些。
基于此,长期以来,老师在教学实践中,常对一篇篇优美的文言文逐字逐句地加以解释,搞得支离破碎,毫无美感可言。
学生成了笔记、背诵的机器,这怎能引起学生对文言文的学习兴趣呢
前文中已引过朱熹“书读百遍,其义自见”之句,只有反复朗读,才能领会文章的要旨。
大声朗读,口熟而成诵是文言文教学的特殊要求。
文言文比现代文更讲究韵律,古人之所以采用“吟唱”的方式来诵读诗文,就是因为这样做有助于对内容的理解。
在教学中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注意停顿,读出语气感情,让学生在诵读中理解文意、体味情感、感受作品意境、提高语言感悟能力。
一些难句、长句一时领悟不透,学生在反复朗读中就会逐步弄清其义,而且效果远比教师指点好。
对学生诵读指导要科学、有针对性,要根据作品的特定要求,在节奏、语气、语调、语速等方面作好指导。
每次的读都要有不同的明确的要求,是读准字音、读清句读、读出语气、读出语势,还是在读中粗知大意、掌握思路、体味情感、感悟意境,都要给学生以具体明确的导向,从而达到“理解的朗读”这一目的。
以《归去来兮辞》为例,在幽雅的古乐曲中,声情并茂的吟诵,更觉情与景会,事与心谐。
在诵读中,不觉已经领略作者对恶浊现实的不满,对摆脱官场束缚、远道归来的喜悦心情和对淳朴的田园生活的向往之情,达到“如出自己之口,如出自己之心”的效果。
二、 点面结合,指导学生理解文意,懂得欣赏美感对文言词汇、句式的理解是“点”,文章结构内容、艺术形式的赏析是“面”。
众所周知,对文言词、句字面意思的准确理解,是文言文教学的基础,因而它应当成为文言文教学中的重要目标之一,但决不是“全部”。
选入教材的文言文很多都具有很强的文学性。
《阿房宫赋》、《赤壁赋》、《陈情表》、《项脊轩记》、《兰亭集序》、《谏太宗十思疏》等脍炙人口的作品,其文学价值不言而喻。
至于文言文的诗词曲就更具有文学性了。
如果仅仅从字词句上作些肢解式的诠释,把文质兼美的课文割裂成支离破碎的古汉语知识,就毫无美感可言了,当然也无法提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因此,确立文言文教学是文学教学的观念,指导学生对文言作品作适当的鉴赏、评析,让学生认识文言作品的整体美感,体味作者之情,领悟文中之道,感受文字之雅,理应成为文言文教学追求的最高境界。
三、授之以渔,引导学生学会迁移,提高阅读能力。
由于词义的古今演变,以及对文言文中特殊的词法、句法现象的不熟悉,学生往往无法靠一己之力独立理解文意,更无法与作者的意趣产生共鸣,因此,更需要老师教会他们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现代汉语是古代汉语的继承和发展,现代汉语的词汇、句法和修辞手段都不可割裂地和古代文学语言有着血缘关系。
学生阅读文言文虽然有一定的语言障碍,但决不会学外语那样毫无根基。
因此教师的讲要突出三个重点(常用词法,特殊句式,古代文化知识),以促使学生知识类化,积累常用文言词汇,掌握文言词法、句法的规律,达到触类旁通;但不可面面俱到,让学生无所适从。
教师更不能代替学生去“读懂”,这样的结果只能使学生永远无法自己阅读。
讲透重点的基础上,以引导学生总结规律。
如古汉语中的词类活用现象和各类特殊句式特点,通过比较差异,让学生懂得“用现代汉语该怎么说”,并归纳整理,帮助学生做好文言文知识的归纳整理工作,促使学生掌握的文言文知识条理化、系统化,并由此产生领悟和联想,提高自学能力,并实现文言文阅读能力的迁移。
学生是否具有“阅读浅易文言文的能力”,不是看他能否阅读已学过的文言文,而是看他能否运用已学过的文言知识,形成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因此,在文言文教学中。
“迁移”的训练应该成为不容忽视的一环。
迁移的方式主要是向与课文难度相当的课外文言文迁移,主要从文言文知识或思想内容方面迁移。
比如与课文内容相关的、或主题相近(反)的、或描写同一人物等等,都可作为迁移训练的材料。
如学了《前赤壁赋》,就可选《后赤壁赋》加以比照阅读,在巩固课内文言知识的同时,更进一步的把握苏轼的思想变化;学习了苏洵的《六国论》,就可选苏辙的《六国论》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感悟史论文作者观点与时事的密切关系,借古论今的特点;如学了《廉颇蔺相如列传》,就可选王世贞的《蔺相如完璧归赵论》加以比照阅读,进一步理解蔺相如行为的意义,学习批判地阅读历史的态度。
“教是为了不教”。
课堂教学是文言文教学的核心部分,它与整个语文教学的要求是一致的,文言文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教会学生学习文言文的方法。
“立足课内,延伸课外”是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一种良好的文言文教学形式。
因此教师应以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调动学生的主体能力为宗旨,设计多变的教学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学生不仅能真正主动学习文言文,还能迁移所学的文言知识,阅读课外文言文文段。
“不动笔墨不读书”。
新课标要求学生“用摘录和做卡片的方式积累阅读材料”。
学习文言文,摘录尤其重要,可以指导学生准备常用文言实词、虚词、通假字、古今词义、词类活用等卡片,摘抄一些成语、警句、诗词曲中的名句。
在粗知大意的基础上反复朗读,并逐步加深理解,这是学习文言文的基本方法,也是提高文言文阅读能力的重要途径。
其实,文言文教学的策略还有很多。
但不管哪种策略,都应该着眼于激发学生的血虚兴趣,提高文言文教学效果,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文言文在中学语文教学中,占有很大比重,它在培养学生综合人文素养方面承担着重要的职能,甚至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我们中学语文工作者需要在这些方面给予足够的重视,并努力在教学中多摸索一些行之有效方法,以期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