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关于历史文脉的名言

少则多 少令人生厌 各出自哪里? 艺术概论

位于成都西北部的岷江,江水丰饶,滚滚向前。

2000多年前,李冰父子在此兴建都江堰水利工程,将丰富的岷江水引入成都平原。

从此,成都平原告别洪荒,“水旱从人,不知饥馑”,泽被千秋,得“天府之国”美誉。

直到今天,“天府”之名仍是成都重要的城市符号。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独特印记,更是一座城市的根与魂。

成都平原被誉为“天府之国”,是古蜀文明重要发祥地。

“创新创造、优雅时尚、乐观包容、友善公益”的天府文化,有着厚重博大的文化根脉,革故鼎新的文化活力,滋养着富饶的成都平原,慢慢浸润出成都的城市肌理。

成都是2300多年城址未变、城名未改、中心未移的首批中国历史文化名城之一和十大古都之一,城市的历史文脉相对独立,自成体系。

天府文化正是在这样的环境中,生生不息,世代相传,绵延至今。

成都历史源远流长,既是长江上游古代文明起源与发展的中心,也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之一。

2000多年来,成都一直是中国西南地区的中心,秦、汉、晋、隋因得蜀而统一天下,西汉公孙述、三国刘备、西晋李雄、东晋李寿、五代前蜀王建、后蜀孟知祥等建都于此。

秦汉时期,成都已“位列五都”,是全国有名的商业都市、“丝绸之路”的重要口岸。

汉唐以来,丝绸、蜀锦、蜀绣、夏布、漆器、竹器、川酒、川茶等传统手工业欣欣向荣,汉代朝廷就在成都专设锦官管理织锦业,成都因此别称“锦官城”、“锦城”。

后蜀主孟昶下令遍种芙蓉,因得“芙蓉城”、“蓉城”别称。

先民的智慧和历史的传统,造就了天府文化厚实的根基。

拥有深厚内涵的天府文化也反哺着这片土地。

创新创造是内生动力:对传统文化遗产的创新式传承,是成都创新创造的一个生动切面。

这种创新因子,自古以来就镌刻在成都人的基因之中,成为发展天府文化的内生动力,为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力量。

优雅时尚的文化气质:“优雅时尚”是成都散发出的珍贵文化气质。

从汉赋之恢宏磅礴,到花间词之雍容华美,西蜀画之富丽典雅,以及蜀学之思辨超越,无不体现着成都地域文化的魅力。

乐观包容的文化态度:“乐观包容”是成都向上而达观、开放而兼容的文化态度。

成都文化中蕴含对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的乐观包容。

这是由自信而热爱,由热爱而坚韧,由坚韧而豁达,由豁达而接纳的文化态度。

成都人乐观包容,经历多次大移民,融会各方文化,自成一家,城名不更、城址不变,持续几千年繁荣,堪称世界城市发展史上的奇迹。

友善公益的文化温度:古往今来,成都人素有秉性善良、脾气温和、待人热情、乐善好施的美名。

“友善公益”是成都友爱善良、兼济天下的文化温度。

今天,成都的文化温度历久弥新且永不减退。

这正是成都走向世界、面向未来的人文基础。

空调的小多联和大多联都有些什么区别,都有哪些优势,缺点是什么。

还有什么是走水,风管之类的。

没完全明白您的问题;多联式空调(通常称为“多联机”)有大小之分: 小多联机(家用型多联机组)通常有5HP、6HP、7HP室外机,不能多台室外机并联; 大多联机(商用型多联机组)通常有8HP、10HP、16HP、20HP室外机,可以多台室外机并联;(其它比如12HP、14HP、18HP一般为基本型号的变种) 大多联机和小多联机的室内机规格是通用的,有18、23、25/26、32、45、55(56)、71、120,其它规格都是变种;个别厂家大小多联机配的室内机,电控部分有所不同; 对你说的“走水”、“风管”的问题不明白,无法回答。

太原至今有2000多年的历史了,古太原的具体位置在哪里

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

如今,这里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在全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中,越来越吸引人们关注的目光—— 沿着新晋祠路出太原市,南行约5公里,有一个晋源站,下车后西行300余米有一座小城,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修葺一新的文庙规模宏大,龙天庙、关帝庙、泰山庙等现存庙宇十余处,大街、小巷依然保留着明清格局。

这就是具有630余年历史的古太原县城,俗称“凤凰城”。

如今这里是太原市晋源区晋源街办所在地。

数百年风雨沧桑,古太原县城作为晋源区一处历史遗迹,见证了太多时代变迁的故事。

从古老的北城门和西城门洞穿过的风,幽幽地向人们述说着昔日的辉煌。

而今,随着晋源区打造“旅游文化特色县(区)”工程的深入开展,这里越来越吸引着人们关注的目光,特别是今年以来,古太原县城在保护、修复、开发建设中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关心古城开发的人们不禁要问,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能在浴火中展翅新生吗

“城池凤翔余”的古城 古太原县城,也称明清太原县城,创建于明洪武八年(公元1375年),隶属于明清太原府,比太原府城的建城年代晚了393年。

它是在晋阳古城的废墟上建立起来的,规模不及晋阳古城的二十分之一,虽是晋阳城毁掉之后的建筑,但古老的建筑风格、浓郁的风俗民情,无不与晋阳古城一脉相承。

走近古县城,斑斑驳驳的北城门内,有一匾额上书“德化”两字,与南城门外的“龙天庙”遥相呼应。

匾额虽显拙朴澹泊,但墨迹雄浑,气势不凡,尽透一种教化民众的气度。

追述这二字的出处,应是《史记.汉文帝传》中记述的汉文帝“以德化民”的缩写。

清道光《太原县志.帝王》中这样写道:“汉文帝讳恒,高祖中子,太后薄氏出,初立为代王,都晋阳……故晋阳人立庙祀之。

”汉文帝刘恒龙潜晋阳16载,汉景帝出生于晋阳、八岁随父离开晋阳。

文景两帝在晋阳,受到晋阳文化的熏陶,养成了和善、朴实、真诚、颖慧的品格,正因如此,文帝才在西汉早期动荡复杂的政治社会环境中,在汉刘邦的17个王子当中脱颖而出,以“仁德宽厚”被迎立为帝。

景帝继之后,继续实行“休养生息”的政策,“文景之治”开创了中国第一个盛世…… 现存的古太原县城,是晋阳古城的延续,它传承了2500多年晋阳古城的文脉,沿用了晋阳古城的建筑格局。

当年的晋阳古城整体建筑活像一只飞翔的凤凰。

唐朝李隆基《过晋阳宫》诗曰:“并邑龙斯跃,城池凤翔余”,生动地描述了古城龙飞凤舞的建筑风格,因此在晋阳古城被毁后新建的古太原县城,被人们形象地称作“凤凰城”。

原明清太原县城,内有九街十八巷,设四门,四周城堵(马面)51堵,敌台32座,城高三丈,壕深一丈,两岸植柳。

城垣周长3732米(城垣数为考证实测参考数),城墙东西宽,南北窄,略呈平行四边形。

北门城门洞向北,瓮城门洞向东开,表示凤首向东顾盼,取“丹凤朝阳”之意,瓮城内外出路南北两侧各有一眼水井,象征凤之双目。

东西内门洞各向正东、正西,外门洞皆转向南,如凤之双翼。

南门为凤尾,尖端直指南方。

四条大街交汇于十字中心,十字街中心凸起象征凤的腹部。

整体上看,县城如俯冲落地的凤凰占据高台。

“凤凰城”因其独特的造型,不规则的城垣,曲线形成的街型,高低错落的建筑,而有活城之说。

每临集市、庙会,远离县城五里之外,都能听到里面的叫卖声。

原太原县城四门城楼上供奉关帝、文昌、财神、药王四神灵。

北门额书“古原屏翰”“奉宣”“德化”,喻意此地为北方屏障,依据于晋阳古城奉上级召宣之门,以德化民,是汉文帝治国纲领的缩写。

东门“东汾聚秀”“观澜”,形容汾水秀丽,在城头高处观赏滚滚而流的汾水景象。

西门“西兑金汤”“望翠”,意为西山宝藏汇聚,满目青山翠绿。

南门“桐荫晋阳”“进贤”,意为晋阳乃西周初年周成王桐封叔虞之地,后代子孙都享受王族权益,凤凰城里读书人多、人才辈出。

太原县城内外原有大小寺庙、楼阁、祠堂50余处,如:刘王祠、尹公祠、关王祠、崇圣祠、节孝祠、洪侯祠、梁公祠、赵襄子祠等,这些祠堂的存在都是传承古晋阳历史文化的有力佐证。

四条大街原有12座牌坊,十字街、丁字道原有五道将军庙22处。

宝华阁、鼓楼、观音阁等建筑,雄伟壮观,古朴庄重。

直到20世纪40年代,县城内作坊店铺多达160余家,南关、西关车马旅店40余座,其繁华景象非同一般。

往事如烟,令人惋惜的是,这座小巧玲珑的古太原县城,于20世纪60—70年代被损毁殆尽……“黄尘清水三山下,更变千年如走马”,河山依旧,物是人非,世事沧桑,在这里可见一斑。

人杰地灵古迹众多 太原县是古晋阳治所所在地,县治始于秦,曾设晋阳、龙山、阳直、平晋县等,其治几经迁徙,所辖版图变化频繁,明洪武四年县治迁于古晋阳城南关,洪武八年改为太原县后,县名沿袭至文革前夕。

1998年太原市区划调整,在原太原县址上成立晋源区。

明清太原县所辖区域比现在要大。

太原县西依龙山,东视汾河,自古物阜民丰,表里河山,曾是大唐龙兴之地,水秀山明历代名人不绝于里。

据清道光六年重修的《太原县志》所载的帝王就有数位。

除了上文提到的汉文帝、汉景帝外,还有一位不能不提,他就是“文治武功”在中国历史上赫赫有名的“太原公子”李世民。

隋朝末年,政治腐败,民不聊生,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世民竭力辅佐父亲从太原起兵,南征北战,一举推翻隋朝统治,建立唐朝。

即位之后,李世民牢记隋亡教训,克己廉洁、“以民为本”、励精图治,创造了辉耀古今的“贞观之治”。

临去世前一年,李世民回到太原,故地重游,感慨万千,挥毫写下了一篇气吞山河的诗篇《晋祠之铭并序》,抒发了自己“以德治国”的理念。

距现存的古太原县城西南3公里,有一个古村落——赤桥村,村中心有一处遗址“古豫让桥”,旁有一株3人才能合抱的千年古槐,这就是司马迁《史记》记载的“豫让刺赵”的地方。

故事发生在韩、赵、魏“三家分晋”之前,侠客豫让为报晋国重卿智伯的知遇之恩,将一个永不言败、永不放弃的国士形象演绎得淋漓尽致,“士为知己者死”,成为流传千古的名言…… 人杰地灵的古太原县城,人文古迹众多。

规模宏大的文庙、龙天庙等庙宇曾有许多,至今古城内明清古院落随处可见,街巷也还保留着明清格局。

在晋源区以古建筑遗址、民清太原县城的恢复开发为特色的古晋阳旅游区建设中,古太原县城开发已提到了晋源区旅游开发的议事日程。

“古太原县城旅游产业板块”不日将进入人们的视野。

保护性恢复古县城正在进行时 古太原县城,尽管没有当年晋阳古城“霸府”“北都”大都会城市的威仪,却也厅、台、楼、阁、寺、庙、观、坛比比皆是,虽屡遭天灾人祸、破损严重,但至今西城门洞、北城门洞犹存,城内基本结构未变,大街小巷仍是五六百年前的旧时风貌,保留下来的庙宇、民居仍占旧城古建的一半以上。

近年来,政府和民间都加大了保护力度,文庙、龙天庙、玉皇庙、秦家大院、西城门洞得到了程度不同的修复。

遗憾的是,由于受资金所困,一些古建来不及修复就已塌毁,加快古城的保护、修复、建设刻不容缓。

可喜的是,以姚富生为首的一些企业家和文化人士,他们在古城的人文环境熏陶下成长,对古县城有着深厚的情感。

这些还具有保护开发古城的先见之明的当地名人,急公好义,不等不靠,多年来积极致力于古太原县城的研究和保护,勘测、研究、整理、编撰、出版了大量珍贵的资料。

在此基础上,在省有关部门的指导主持下,《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编制完成,从国内外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角度,科学地分析了项目将产生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古太原县城开发保护建设项目预计总投资约为3亿元,古城保护区域面积为1300亩,建筑面积为25万平方米。

项目将现有部分居民、企事业单位、学校搬迁出古城,保护性恢复古县城,包括将修复古太原县城墙、街道以及一些主要古建筑和古县城的基础设施。

同时要以晋阳文化与太原县老城建筑为依托,发展具有休闲观赏、民俗风情、游客参与等于一体的综合性文化旅游。

项目开发的旅游产品为明代早期古代衙署、贵族、市井生活及富有特色的民俗文化活动。

自“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太原市唯一一家参与“2006中国高成长企业投融资大会”以来,已有一些国际投资集团积极与有关人员联系,对投资开发文化旅游产业表现了高度的热情。

古太原县城保护开发建设项目,作为晋源区2007年的重点项目,已引起山西省及太原市有关领导和社会各界的关心与重视。

目前,各项工作有序推进,东城门恢复工程正在加紧建设,新晋祠路边的牌坊行将竣工。

太原古县城被恢复打造成“明代古县城”之后,既可达到保护古城的目的,又能够极大地发展太原市的文化旅游产业。

古老而迷人的“凤凰城”将在浴火中展翅新生。

采纳哦

关于历史文脉的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