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有关彩绳的优美句子

描写跳绳的好词好句

正绳编花、一跳双摇、单脚跳绳、蹬车跳、策马颠步跳、开合跳、反花摇跳、绳舞飞扬、翩翩起舞、自如穿梭、上下翻飞、左跳右跃、身手敏捷、好句:1、几百条彩绳伴随着欢快的节奏在同学们脚下翩翩起舞。

2、他们身形灵巧,弹跳有力,英姿飒爽。

3、五名同学在双绳中跳跃,有如一朵舞动的绳花,绽放在骄阳似火的盛夏。

4、看

操场上多条长绳舞动,有如风吹麦浪,可谓绳舞飞扬。

描写人物情绪的好词好句

描写人物情绪的好词好句1、他沾着口水数钱,数了一遍又一遍,脸上洋溢着笑,心里像喝了蜜糖水,甜滋滋。

2、晚上使她的心情愉快了一阵,像阴云突然裂开了一条缝隙,透过了一丝阳光。

3、我不知不觉进入了梦境,梦见自己长出了五色翅膀,在蓝天里飞呀飞,真是快乐无比。

4、大家心里说不出有多高兴,脚下好像生了风,走得又快又有劲。

5、英语测验得了100分,我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像小鸟一样飞进了家门。

6、心灵的宽阔是快乐的心情所必须的。

为人应该慷慨大度,应该有让朋友分享成果的心胸。

只有这样,你才会具有高尚的人格力量。

你会发现,当你慷慨地让朋友分享你的面包时,你面前的咖啡杯已经被你的朋友加满了。

7、喜姑比以前爱说爱笑了,脸上总是露着甜甜的笑意,像是心头搁着一块喜酥糖,老也溶化不完。

8、我站在钟表店门前等他,心里突然涌起了一种异样的感觉,是羞怯?是高兴?我只觉得好像有一股甜滋滋清凉凉的风,掠过我的心头。

9、我一听见那细细脆脆的声儿,就像吃了蟠桃,喝了烧酒,嚼了花椒,那美劲,嗨!10、我心里顿时绽开一朵花。

那感觉就像在炎炎的烈日下劳作正值饥渴难忍之时,忽然饱餐了一顿黑子红瓤的蜜桃西瓜,心里甜滋滋,清爽爽,痛快极了。

11、平静的湖面激起了浪花,我的心情也像浪花一样欢腾。

12、霎时,我的心就像久旱的小苗喝到了春雨。

13、尚南像服了一帖清凉剂,满腔的燥热和烦闷都消逝了。

14、他们像一群被春光陶醉的燕子,尖声呼叫着,向太阳飞去。

15、他听出这声音的发源地就是南邻,身上一下像通了电,小眼睛立刻闪起了亮光儿。

16、姐姐顿时欢天喜地,嘴咧得如同一朵绽放的荷花,久久地合不拢。

17、快乐像沸水似的洋溢满桌,对赵李两位尤为殷勤。

18、刘七品想到这些年的穷帽子眼看要摘掉了,心里真像蜜调油——又甜又香。

19、他像跌在深水中的人,猛地抓到一根绳子一样高兴,几下子就窜到了草堵的小窑洞。

20、他一想到那张亲热的脸儿,心里就像吃了颗舒心丸,脸上漾起得意的笑容,步子也觉得轻快多了。

21、她感到心里舒畅,像夏日吹来一阵凉风,喝了一口山泉。

22、欢乐啊,像涌往心田的蜜。

23、对于生活应该常怀感激、尊敬和欣赏。

欣赏大自然的种种美好,欣赏别人的种种优点,感激生活中自己的幸运,感激朋友的无私帮助,尊重别人的种种成就。

学会了尊敬,就是学会了欣赏;学会了欣赏,就是学会了确认生活的美好和价值,快乐的心情也就时刻在你的心中了。

端午节好词好句摘抄

1. 好词:艾叶飘香、端五节、端阳节、重五节、重午节、天中节、夏节、五月节、菖节、蒲节、龙舟节、浴兰节、午日节、女儿节、诗人节、龙日、午日、灯节、五蛋节等等。

雄黄酒、赛龙舟、人声鼎沸、包粽子、登山、采艾蒿屈志从俗、阖家团圆、欢歌笑语、粽叶飘香、香嫩糯米、鲜美夹心。

2. 故乡的端午节哟,你给了我多少喜悦和欢乐啊

端午粽飘香,龙舟响当当,好事成双双

端午节流露出的是地道故乡情,是一种古老的传统,是对诗人屈原的爱国精神一种钦佩,赞颂。

吃着正宗的家乡粽子,看着精彩的家乡龙舟赛,心里头别有一番滋味。

3. 农历五月初五,是家乡最有特色的日子----端午节。

虽然端午节是中国人民中一个十分盛行的隆重节日,无论在中国南方还是北方,都有过端午节的习俗。

但我感觉,南方的端午节要比北方的更有意思,气氛更浓郁,更能表现端午节特色。

端午节系五彩绳(高分)急~~~(作文)

花绳既是五彩绳,又俗称五色丝。

早在东汉应劭著中就已经记载说把它系在臂上可避除兵鬼、不染病瘟、避灾除病、保佑安康、。

在、中,端午日这天用朱索、五色印做门户装饰,认为可抵防恶气。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

五色缕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

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

这五种颜色从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

中国古代崇拜五色,以五色为吉祥色。

因而,节日清晨,各家大人起床后第一件大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

系线时,禁忌儿童开口说话。

五色线不可任意折断或丢弃,只能在端午节后的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抛到河里,也有一种说法说这种彩色丝缕要戴到“六月六”才把它剪下来,丢进河里让水冲走。

据说,戴五色线的儿童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瘟疫、疾病冲走,儿童由此可以保安康,带来一年的好运.。

以五色丝系臂,曾是很流行的节俗。

汉代应助有记:“五月五日,赐五色续命丝,俗说以益人命。

”载:“以五彩丝系臂,名曰辟兵,令人不病瘟。

”五彩绳另外又有称长命缕、续命缕、辟兵绍、五色缕、朱索等。

据说也是因屈原而起,可以驱除灾害。

端午节到了,系条五彩绳,让自己好运不断吧

端午节戴五彩线可是很有讲究的。

五彩线是用五种颜色的线制成。

而五种颜色不是随便用哪五种颜色就行,而必须是青、白、红、黑和黄色。

这五种颜色从上讲,分别代表木、金、火、水、土。

同时,分别象征东、西、南、北、中,蕴涵着五方神力,可以驱邪除魔,祛病强身,使人健康长寿。

制成的五彩线佩戴时是,既可以系在手脖上,也可以系在脚脖上。

由戴五彩线而演变出戴香囊的风俗习惯。

香囊俗称香布袋儿,也是端午节人们必戴的物件。

香囊由各种花色的布缝制而成,内装由丁香、香草、白芷、甘松、苍术和雄黄等制成的香料粉,用五彩线作索戴在小孩身上,其作用也是祛病避邪。

如今,香布袋儿的形状种类繁多,体现出时代特色。

当然,在小孩子身上涂雄黄酒也是为了避邪强身。

正因为有这么多的作用和意义,所以,端午节戴五彩线、香布袋儿和涂雄黄酒仍延续至今而不衰。

农历五月 初五端午节,是夏季里最重要的一个节日。

一般传统的说法,都认为端午节起源是纪念古代爱国诗人屈原投汩罗江而死;但还有另一种说法是:端午节源于对恶日(也称“毒日”)的禁忌。

因为时值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疫厉流行的时节,俗称“恶月”(也称“毒月”),端午节这一天俗称“恶日”,正是“诸虫百毒尽消灭”的传统节日。

针对五月恶月,民间采取积极的预防措施,直到现在,还可以从端午节许多的习俗中,找出驱邪避毒的痕迹五彩线象征五色龙,系五色线可以降服妖魔鬼怪。

民间喜欢用五彩线系在儿童手腕上(),俗称“长命线”,以祈求压邪避毒,长命百岁。

描写金兰的诗句

代书诗一百韵寄微之(白)忆在贞元岁,初校司。

身名同日授,心事一言[贞元中,与微之同登科第,俱授秘书省校书郎,始相识也。

]肺腑都无隔,形骸两不羁。

疏狂属年少,闲散为官卑。

分定金兰契,言通药石规。

交贤方汲汲,友直每偲偲。

有月多同赏,无杯不共持。

秋风拂琴匣,夜雪卷书帷。

高上慈恩塔,幽寻皇子陂。

唐昌玉蕊会,崇敬牡丹期。

[唐昌观玉蕊,崇敬寺牡丹,花时多与微之有期。

]笑劝迂辛酒,闲吟短李诗。

[辛大丘度,性迂嗜酒;李二十绅,形短能诗。

故当时有迂辛短李之号。

]儒风爱敦质,佛理尚玄师。

[刘三十二敦质,雅有儒风;庾七玄师,谈佛理有可赏者。

]度日曾无闷,通宵靡不为。

双声联律句,八面对宫棋。

[双声联句,八面宫棋,皆当时事。

]往往游三省,腾腾出九逵。

寒销直城路,春到曲江池。

树暖枝条弱,山晴彩翠奇。

峰攒石绿点,柳宛曲尘丝。

岸草烟铺地,园花雪压枝。

早光红照耀,新溜碧逶迤。

幄幕侵堤布,盘筵占地施。

征伶皆绝艺,选伎悉名姬。

铅粉凝春态,金钿耀水嬉。

风流夸堕髻,时世斗啼眉。

[贞元末,城中复为堕马髻、啼眉妆也。

]密坐随欢促,华樽逐胜移。

香飘歌袂动,翠落衫钗遗。

筹插红螺碗,觥飞白玉卮。

打嫌调笑易,饮讶卷波迟。

[抛打曲有《调笑令》,饮酒曲有《卷白波》。

]残席喧哗散,归鞍酩酊骑。

酡颜乌帽侧,醉袖玉鞭垂。

紫陌传钟鼓,红尘塞路歧。

几时曾暂别

何处不相随

茌苒星霜换,回还节候催。

两衙多请假,三考欲成资。

运启千年圣,天成万物宜。

皆当少壮日,同惜盛明时。

光景嗟虚掷,云霄窃暗窥。

攻文朝矻矻,讲学夜孜孜。

策目穿如札,毫锋锐若锥。

[时与微之结集策略之目,其数至百十。

][时与微之各有纤锋细管笔,携以就试,相顾辄笑,目为毫锥。

]繁张获鸟网,坚守钓鱼坻。

[谓自冬至夏,频改试期,竟与微之坚持制试也。

]并受夔龙荐,齐陈晁董词。

万言经济略,三策太平基。

中第争无敌,专场战不疲。

辅车排胜阵,掎拟古乐府长相思寄黄几复(黄庭坚)江南江北春水长,中有一人遥相望。

字曰金兰服众芳,妙歌扬声倾满堂。

满堂动色不入耳,四海知音能有几。

惟予与汝交莫逆,心期那间千万里。

欲凭绿水之双鱼,为寄腹中之素书。

溪回屿转恐失路,夜半不眠起踌躇。

同乐天和微之深春二十首(刘禹锡)何处深春好,春深万乘家。

宫门皆映柳,辇路尽穿花。

池色连天汉,城形象帝车。

旌旗暖风里,猎猎向西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阿母家。

瑶池长不夜,珠树正开花。

桥峻通星渚,楼暄近日车。

层城十二阙,相对日西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执政家。

恩光贪捧日,贵重不看花。

玉馔堂交印,沙堤柱碍车。

多门一已闭,直道更无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大镇家。

前旌光照日,后骑蹙成花。

节院收衙队,球场簇看车。

广筵歌舞散,书号夕阳斜。

何处深春多,春深贵戚家。

枥嘶无价马,庭发有名花。

欲进宫人食,先薰命妇车。

晚归长带酒,冠盖任倾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恩泽家。

炉添龙脑炷,绶结虎头花。

宾客珠成履,婴孩锦缚车。

画堂帘幕外,来去燕飞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京兆家。

人眉新柳叶,马色醉桃花。

盗息无鸣鼓,朝回自走车。

能令帝城外,不敢径由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刺史家。

夜阑犹命乐,雨甚亦寻花。

傲客多凭酒,新姬苦上车。

公门吏散后,风摆戟衣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羽客家。

芝田绕舍色,杏树满山花。

云是淮王宅,风为列子车。

古坛操简处,一径入林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小隐家。

芟庭留野菜,撼树去狂花。

醉酒一千日,贮书三十车。

雉衣从露体,不敢有馀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富室家。

唯多贮金帛,不拟负莺花。

国乐呼联辔,行厨载满车。

归来看理曲,灯下宝钗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豪士家。

多沽味浓酒,贵买色深花。

已臂鹰随马,连催妓上车。

城南踏青处,村落逐原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贵胄家。

迎呼偏熟客,拣选最多花。

饮馔开华幄,笙歌出钿车。

兴酣樽易罄,连泻酒瓶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唱第家。

名传一纸榜,兴管九衢花。

荐听诸侯乐,来随计吏车。

杏园抛曲处,挥袖向风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少妇家。

能偷新禁曲,自剪入时花。

追逐同游伴,平章贵价车。

从来不堕马,故遣髻鬟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幼女家。

双鬟梳顶髻,两面绣裙花。

妆坏频临镜,身轻不占车。

秋千争次第,牵拽彩绳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兰若家。

当香收柏叶,养蜜近梨花。

野径宜行乐,游人尽驻车。

菜园篱落短,遥见桔槔斜。

何处深春好,春深老宿家。

小栏围蕙草,高架引藤花。

四字香书印,三乘壁画车。

迟回听玉华仙子歌(李康成)紫阳仙子名玉华,珠盘承露饵丹砂。

转态凝情五云里,娇颜千岁芙蓉花。

紫阳彩女矜无数,遥见玉华皆掩呼。

高堂初日不成妍,洛渚流风徒自怜。

璇阶霓绮阁,碧题霜罗幕。

仙娥桂树长自春,王母桃花未尝落。

上元夫人宾上清,深宫寂历厌层城。

解佩空怜郑交甫,吹箫不逐许飞琼。

溶溶紫庭步,渺渺瀛台路。

兰陵贵士谢相逢,济北书生尚回顾。

沧洲傲吏爱金丹,清心回望云之端。

羽盖霓裳一相识,传情写念长无极。

长无极,永相随。

攀霄历金阙,弄影下瑶池。

夕宿紫府云母帐,朝餐玄圃昆仑芝。

不学兰香中道绝,却教青鸟报相思。

游土山示蔡天启秘校(王安石)定林瞰土山,近乃在眉睫。

谁谓秦淮广,正可藏一艓。

朝予欲独往,扶惫强登涉。

蔡侯闻之喜,喜色见两颊。

呼鞍追我马,亦以两黥挟。

敛书付衣囊,裹饭随药笈。

翛翛阿兰若,土木老山胁。

鼓锺卧空旷,簨簴雕捷业。

升堂廓无主,考击谁敢辄。

坡陀谢公家,藏椁久穿劫。

百金买酒地,野老今行饁。

缅怀起东山,胜践比稠叠。

於时国累卵,楚夏血常喋。

外实备艰梗,中仍费调燮。

公能觉如梦,自喻一蝴蝶。

桓温适自弊,苻坚方天厌。

且可缓九锡,宁当快一捷。

彼哉斗筲人,得丧易矜怯。

妄言屐齿折,吾欲刊史牒。

伤心新城埭,归意终难惬。

漂摇五城舟,尚想浮河檝。

千秋陇东月,长照西州堞。

岂无华屋处,亦捉蒲葵箑。

碎金谅可惜,零落随秋叶。

好事所传玩,空残法书帖。

清谈眇不嗣,陈迹怳如接。

东阳故侯孙,少小同鼓箧。

一官初岭海,仰视飞鸢跕。

穷归放款段,高卧停远蹀。

牵襟肘即见,著帽耳才菟。

数椽危败屋,为我炊陈浥。

虽无膏污鼎,尚有羹濡筴。

纵言及平生,相视开笑靥。

邯郸枕上事,且饮且田猎。

或昏眠委翳,或妄走超躐。

或叫号而寝,或哭泣而魇。

幸哉同圣时,田里老安帖。

易牛以宝剑,击壤胜弹铗。

追怜衰晋末,此土方岌业。

强偷须臾乐,抚事终愁惵。

予虽天戮民,有械无接摺。

翁今贫而静,内热非复叶。

予衰极今岁,傥与鸡梦协。

委蜕亦何恨,吾儿已长鬣。

翁虽齿长我,未见白可镊。

祝翁尚难老,生理归善摄。

久留畏年少,讥我两呫嗫。

束火扶路还,宵明狐兔慑。

蔡侯雄俊士,心憭形亦谍。

异时能飞鞚,快若五陵侠。

胡为阡陌间,踠足仅相蹑。

谅欲交辔语,呿予不能嗋。

拟古诗十二首(韦应物)辞君远行迈,饮此长恨端。

已谓道里远,如何中险艰。

流水赴大壑,孤云还暮山。

无情尚有归,行子何独难。

驱车背乡园,朔风卷行迹。

严冬霜断肌,日入不遑息。

忧欢容发变,寒暑人事易。

中心君讵知,冰玉徒贞白。

黄鸟何关关,幽兰亦靡靡。

此时深闺妇,日照纱窗里。

娟娟双青娥,微微启玉齿。

自惜桃李年,误身游侠子。

无事久离别,不知今生死。

峨峨高山巅,浼浼青川流。

世人不自悟,驰谢如惊飍。

百金非所重,厚意良难得。

旨酒亲与朋,芳年乐京国。

京城繁华地,轩盖凌晨出。

垂杨十二衢,隐映金张室。

汉宫南北对,飞观齐白日。

游泳属芳时,平生自云毕。

绮楼何氛氲,朝日正杲杲。

四壁含清风,丹霞射其牖。

玉颜上哀啭,绝耳非世有。

但感离恨情,不知谁家妇。

孤云忽无色,边马为回首。

曲绝碧天高,馀声散秋草。

徘徊帷中意,独夜不堪守。

思逐朔风翔,一去千里道。

嘉树蔼初绿,靡芜叶幽芳。

君子不在赏,寄之云路长。

路长信难越,惜此芳时歇。

孤鸟去不还,缄情向天末。

月满秋夜长,惊鸟号北林。

天河横未落,斗柄当西南。

寒蛩悲洞房,好鸟无遗音。

商飙一夕至,独宿怀重衾。

旧交日千里,隔我浮与沉。

人生岂草木,寒暑移此心。

酒星非所酌,月桂不为食。

虚薄空有名,为君长叹息。

兰蕙虽可怀,芳香与时息。

岂如凌霜叶,岁暮蔼颜色。

折柔将有赠,延意千里客。

草木知贱微,所贵寒不易。

神州高爽地,遐瞰靡不通。

寒月野无绿,寥寥天宇空。

阴阳不停驭,贞脆各有终。

汾沮何鄙俭,考槃何退穷。

反志解牵跼,无为尚劳躬。

美人夺南国,一笑开芙蓉。

清镜理容发,褰帘出深重。

艳曲呈皓齿,舞罗不堪风。

慊慊情有待,赠芳为我容。

可嗟青楼月,流影君帷中。

春至林木变,洞房夕含清。

单居谁能裁,好鸟对我鸣。

良人久燕赵,新爱移平生。

别时双鸳绮,留此千恨情。

碧草生旧迹,绿琴歇芳声。

思将魂梦欢,反侧寐不成。

揽衣迷所次,起望空前庭。

孤影中自恻,不知双涕零。

秋天无留景,万物藏光辉。

落叶随风起,愁人独何依。

华月屡圆缺,君还浩无期。

如何雨绝天,一去音问违。

有客天一方,寄我孤桐琴。

迢迢万里隔,托此传幽音。

冰霜中自结,龙凤相与吟。

弦以明直道,漆以固交深。

和洗掾登城南坂望京邑(袁朗)二华连陌塞,九陇统金方。

奥区称富贵,重险擅雄强。

龙飞灞水上,凤集岐山阳。

神皋多瑞迹,列代有兴王。

我后膺灵命,爰求宅兹土。

宸居法太微,建国资天府。

玄风叶黎庶,德泽浸区宇。

醒醉各相扶,讴歌从圣主。

南登少陵岸,还望帝城中。

帝城何郁郁,佳气乃葱葱。

金凤凌绮观,璇题敞兰宫。

复道东西合,交衢南北通。

万国朝前殿,群公议宣室。

鸣佩含早风,华蝉曜朝日。

柏梁宴初罢,千钟欢未毕。

端拱肃岩廊,思贤听琴瑟。

逶迤万雉列,隐轸千闾布。

飞甍夹御沟,曲台临上路。

处处歌钟鸣,喧阗车马度。

日落长楸间,含情两相顾。

是月冬之季,阴寒昼不开。

惊风四面集,飞雪千里回。

狐白登廊庙,牛衣出草莱。

讵知韩长孺,无复重然灰。

春节的民间风俗习惯

放爆竹中国民“开门爆竹说。

即在新的一年到来之际,家家户门的第一件事燃放爆竹,以哔哔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

爆竹为中国特产,亦称“爆仗”、“炮仗”、“鞭炮”。

其起源很早,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现在我们一般的人都认为放爆竹可以创造一种喜庆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它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

然而,如果我们追溯爆竹的起源,就会了解古代人燃放爆竹的本意及其衍变的历史。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避山臊恶鬼。

”这段记载说明爆竹在古代是一种驱瘟逐邪的音响工具,这就使得燃放爆竹的习俗从一开始就带有一定的迷信色彩。

其实,这完全是由古人的误解所致。

据《神异经》说,古时候,人们途经深山露宿,晚上要点篝火,一为煮食取暖,二为防止野兽侵袭。

然山中有一种动物既不怕人又不怕火,经常趁人不备偷食东西。

人们为了对付这种动物,就想起在火中燃爆竹,用竹子的爆裂声使其远遁的办法。

这里所说的动物,名叫“山臊”。

古人说其可令人寒热,是使人得寒热病的鬼魅,吓跑山臊,即驱逐瘟邪,才可得吉利平安。

到了唐初,瘟疫四起,有个叫李田的人,把硝石装在竹筒里,点燃后使其发出更大的声响和更浓烈的烟雾,结果驱散了山岚瘴气,制止了疫病流行。

这便是装硝爆竹的最早雏形。

以后火药出现,人们将硝石、硫黄和木炭等填充在竹筒内燃烧,产生了“爆仗”。

到了宋代,民间开始普遍用纸筒和麻茎裹火药编成串做成“编炮”(即鞭炮)。

关于爆竹的演变过程,《通俗编排优》记载道:“古时爆竹。

皆以真竹着火爆之,故唐人诗亦称爆竿。

后人卷纸为之。

称曰“爆竹”。

随着时间的推移,爆竹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品种花色也日见繁多。

湖南浏阳,广东佛山和东尧,江西的宜春和萍乡以及浙江温州等地是我国著名的“花炮之乡”,其生产的爆竹不仅畅销全国,而且还远销世界其他国家和地区。

燃放爆竹已成为具有民族特色的娱乐活动。

人们除了辞旧迎新在春节燃放爆竹外,每逢重大节日及喜事庆典,诸如元宵节、端午节、中秋节及婚嫁、建房、开业等,亦要燃放爆竹以示庆贺。

春节舞龙耍龙灯也叫“舞龙”、“龙灯舞”,是我国独具特色的民间娱乐活动。

从春节到元宵灯节,我国城乡广大地区都有耍龙灯的习俗。

经过千百年的沿袭、发展,耍龙灯已成为一种形式活泼、表演优美、带有浪漫色彩的民间舞蹈。

耍龙灯起源于人们对龙的迷信,距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

在古代人们用舞龙祈祷龙的保佑,以求得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耍龙灯的主要道具是“龙”。

龙用草、竹、木纸、布等扎制而成,龙的节数以单数为吉利,多见九节龙、十一节龙、十三节龙,多者可达二十九节。

十五节以上的龙就比较笨重,不宜舞动,主要是用来观赏,这种龙特别讲究装璜,具有很高的工艺价值。

还有一种“火龙”,用竹篾编成圆筒,形成笼子,糊上透明、漂亮的龙衣,内燃蜡烛或油灯,夜间表演十分壮观。

龙灯的耍法有多种,九节以内的侧重于花样技巧,较常见的动作有:蛟龙漫游、龙头钻档子、头尾齐钻、龙摆尾和蛇蜕皮等。

十一节、十三节的龙,侧重于动作表演,金龙追逐宝珠,飞腾跳跃,时而飞冲云端,时而入海破浪。

非常好看。

舞龙的习俗在海外华人那里得到了发扬和光大。

每逢中国人的传统节日和重大庆典活动,他们就会舞起狮子,耍起龙灯,呈现出一片浓浓的东方气概。

压岁钱春节拜年时,长辈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据说压岁钱可以压住邪祟,因为“岁”与“祟”谐音,晚辈得到压岁钱就可以平平安安度过一岁。

压岁钱有两种,一种是以彩绳穿线编作龙形,置于床脚,此记载见于《燕京岁时记》;另一种是最常见的,即由家长用红纸包裹分给孩子的钱。

压岁钱可在晚辈拜年后当众赏给,亦可在除夕夜孩子睡着时,由家长愉偷地放在孩子的枕头底下。

民间认为分压岁钱给孩子,当恶鬼妖魔或“年”去伤害孩子时,孩子可以用这些钱贿赂它们而化凶为吉。

清人吴曼云《压岁钱》的诗中云:“百十钱穿彩线长,分来再枕自收藏,商量爆竹谈箫价,添得娇儿一夜忙”。

由此看来,压岁钱牵系着一颗颗童心,而孩子的压岁钱主要用来买鞭炮、玩具和糖果等节日所需的东西。

现在长辈为晚辈分送压岁钱的习俗仍然盛行,压岁饯的数额从几十到几百不等,这些压岁钱多被孩子们用来购买图书和学习用品,新的时尚为压岁钱赋予了新的内容。

倒贴福字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

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

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

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

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

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

“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

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

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

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

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

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

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

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

”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

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

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吃年糕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

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

年糕作为一种食品,在我国具有悠久的历史。

1974年,考古工作者在浙江余姚河姆渡母系氏族社会遗址中发现了稻种,这说明早在七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开始种植稻谷。

汉朝人对米糕就有“稻饼”、“饵”、“糍”等多种称呼。

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

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

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

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

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

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

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

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

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

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年糕的种类很多,具有代表性的有北方的白糕、塞北农家的黄米糕、江南水乡的水磨年糕、台湾的红龟糕等。

年糕有南北风味之别。

北方年糕有蒸、炸两种,均为甜味;南方年糕除蒸、炸外,尚有片炒和汤煮诸法,味道甜咸皆有。

据说最早年糕是为年夜祭神、岁朝供祖先所用,后来才成为春节食品。

年糕不仅是一种节日美食,而且岁岁为人们带来新的希望。

正如清末的一首诗中所云:“人心多好高,谐声制食品,义取年胜年,籍以祈岁谂。

有关彩绳的优美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