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蒋勋说宋词随笔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一篇】:《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今天上午饿着肚子读完了这本书,《蒋勋说宋词》,感觉写的还不错,吃完午饭就着刚读完书的热乎劲匆忙赶来写这篇读后感。

  蒋勋老师是台湾人,确切的说是成长在台湾的大陆人,故乡是大陆,生长在台湾,这样的背景也就注定了这部书在写到南宋时用以自比的感情。

  这部书一边讲历史一边讲宋词,讲到宋词就离不开政治,更离不开艺术、离不开美学,现在的宋词是跟琴棋书画联系在一起,是一种艺术品,虽然宋词都是人写的,但是用浑然天成,巧夺天工来形容也不为过,因为许多句子已经成为千古不朽的名句,可远观而不可亵玩,不可复制,只要世界上还有人说汉语,他们就不会消失。许多宋词的千古绝句,都是在特定的情况下才能写出来的,李后主、苏轼、李清照…………我就不堆砌诗句了,他们的人生都是大起大落,如果平平淡淡的一生过下来,也写不出那些个感人的诗句。只有在国破家亡、人生遭遇重大转折的时候才能发出那样的肺腑之情。相比之下,我们平日里的考试失利、朋友争吵都是鸡毛蒜皮,少年强说愁罢了。

  每次读中国的历史,读到极盛或极衰的时候我就想哭,读完这部史书,更加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文化和历史气息,从盛唐的张扬,到北宋的内敛秀气,再到南宋的小确幸,时代在变,民族性格在变,历史在变,历史的洪流都是不可逆转的,每一个坐在上面的人都被推着走,似乎决定着这一切的就是上帝,就是命运。蒋勋写到南宋,多次提到了他年少时喜欢苏轼和辛弃疾的诗句,不喜欢柳永,教材中也非常推崇那种收回故土的思想,许多辛弃疾有名的边塞诗篇都蕴含着一种独特的情感,读了之后的人就有一种奋不顾身想上战场奋勇杀敌的情感,或是在边塞守卫国土的一种自豪感,台湾人在学,我们也在学,不过我们学来的诗篇,用来代入的场景不一样,台湾人用南宋来自比,代入两岸关系,想反攻大陆,大陆人代入的往往是近一两百年的屈辱近代史,心中想的是光耀中华,恢复万邦来朝的保持了千年之久的国际地位,两岸人民格局的不同就此显现。蒋勋年轻时正值“反攻大陆”闹得火热之时,大家以一种“南宋”人的心态来看待自己,年迈后,时代变了,渐渐地发现反攻大陆不过是泡影,就像南宋想夺回汴梁一样,面对强大的对手,无能为力,久而久之在这种环境下,文化中的小确幸出现了,偏安一隅的思想开始占据主流,作者也渐渐反思,发现也爱上了柳永、姜夔的诗句,想来也是有点意思。

  从一个时代的兴衰,一个朝代的兴替,到一件事物的始末,一个人生的波折,都存在三个境界,这也是我发现的这部书的精华,王国维在《人间词话》里总结出人生的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

  从这里开始,人生开始感受到了一种颓废,繁华下落,开始沉静下来领悟,随之而来的可能是眷恋和珍惜。

  第二阶段: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在这里,人生多了一份执着,一份痴情,也多了一份漫长的痛苦。很多人在这份痛苦中就倒下了,并没有过渡到第三阶段。

  第三阶段: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

  这是一种释然,寻来寻去,不过如此,曾经的不过是乱花弥眼,浅草没蹄,要寻找的不就在眼前么,执着只是经历,难成结果。

  这种道理,我拿我自己的感受来尝试着体会,夸大我的愁苦和人生经历去尝试着升华自己,最后试图进入人生的第三阶段,最后怕是走火入魔,我看我还是在第一阶段外面呆着吧,目前我在第零阶段>_虽然有些苦楚只有自己知道,别人问起,安慰起来,自己只能“却道天凉好个秋”,但是毕竟咱年轻,没必要整天上层楼去矫情,雅思考了没有!GPA刷了没有!GRE单词背完了?Java大法精通了?ACM题量呐!健身计划实施了?LOL上王者了?不多说了,我要去做两套阅读冷静冷静……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二篇】:读《蒋勋说宋词》有感

  读书之前,我问了自己几个问题,读完之后,再总结了一遍所有问题,略有所感,于是写之成为心得收获。

  宋词是什么

  什么是宋词?查阅书籍总结成一句话那就是:宋代盛行的一种中国文学体裁,句子有长有短,便于歌唱。而关于宋词的产生,就总体而言,大致如学者所说:“勾萌于隋,发育于唐,敷舒于五代,茂盛于北宋,煊灿于南宋,剪伐于金,散漫于元,摇落于明,灌溉于清初,收获于乾嘉之际”。

  谈到宋词,大家也都不陌生,都会吟唱几句,诗词文学也早已深入大街小巷,从“诗经”到“唐诗”,再到“宋词”,几多变革,从乡间俚语,到文以载道,文学意境似乎越发高不可攀,宋词在唐诗辉煌时茂盛也不无道理。在讲究格律的诗歌到达顶峰时,诗歌制约了普通大众对情感的表达需求时,而宋词,是这个时期文学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文学进程中的偶然迸发。

  为什么读宋词

  有人说带有目的性的读词是理性,缺乏了因喜爱而读词本身的感性。试想一杯茶,几首词,置身于水岸修禊,去品味宋词的韵味,去体会古人的精致,去触摸生活的细腻,如此这般也是莫大幸福。所以,读词,是我发现生活美的方式。

  曾听过一个有趣的例子:当你看到夕阳余晖…你的脑海浮现的是:“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啊,这么多鸟,真好看,真是太好看了!”。无论是唐诗还是宋词,亦或是其他文学,都是古人知识智慧的凝结,古人吟诗作对、竹林集会、曲水流觞,或饮酒兴之所至击节高歌,或长亭折柳送友、叮咚一曲琵琶,种种之事,今人想来,无一不是令人作羡的真性情。而我们在一次次的传承中,去其糟粕取其精华,独留诗词之美装饰生活。所以,读词,是我体会生活美的方式。

  读宋词的收获

  认真是一种态度

  唐朝诗人贾岛关于“僧敲月下门”锤炼字词的趣事广为流传。而宋词同样也具备了对字词的一种认真,李后主“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是几多琢磨的哀愁,苏东坡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是细细雕琢的感伤。一位位词人,一首首词曲,造就了宋词的浩瀚灿烂,精致温婉。是的,他们偏爱宋词,是他们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忽然变成士大夫用来疏解生命的某一种情怀的工具。是他们对诗词的认真丰富我们的文化,是他们,让我们认识到认真造就精致,精致造就非凡。

  文学是一种积累

  词人不是一朝一夕就能形成的,回首名篇诗词的背后,几乎每一篇都是厚积薄发的产物。许多经典的诗词,都是古人在经历了人生百态后的有感而发,而那些“为赋新词强说愁”的词曲早已埋没沧海。辛弃疾一首《丑奴儿》是辛弃疾对国破家亡的哀伤,也是对漫长生命的青春的眷恋与白发渐多的领悟。经历沧桑,了解生命的状况之后,却只用平白的语言说一句“天凉好个秋”。积累数十载,回到人最基本的生命认知,却让人回味无穷。我想,经典的造就,终究是积累的偶然迸发。

  挫折是一种力量

  君可见,李后主前半生的醉生梦死,后半生的亡国之痛。如果李后主没有经历亡国,就不会有后期的这些作品。说不定仍会继续写自己的靡靡之音,那样就不会有我们认识的李后主了,仔细一想,难道是亡国换来了历史上的几首千古绝唱?大概宋太祖也没料到,他抓来的玩物,会对本朝产生如此巨大的影响。和他自己相比,李后主似乎是一个天真烂漫,不知世事的孩子一样。与此同时当一个人与历史对话的时候,他已经不是活在当下了。四十三岁的苏东坡,因为“乌台诗案”被人陷害而锒铛入狱,从与欧阳修把酒言欢,到监狱里被狱卒同情。这是对他巨大的考验,承受一次次的侮辱,消除了掉他的骄娇二气,是他,写出了“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此事古难全”。是他,建立北宋另一份开阔的力量,另外一种豁达的力量。

  感知是一种生活

  “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是晏殊对生命的眷恋感知。“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是柳永对追求锲而不舍的感知。“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是辛弃疾对几经磨难的豁然领悟的感知。王国维的三境界,是对我们生活的感知总结,一境界对人生的迷茫,孤独而不知前路几何。二境界对人生的目标,求之不得之后形容消瘦而却继续追逐无怨无悔。三境界对生活立志追逐的积累后,不经意间的收获。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三篇】:《蒋勋说宋词》 读书笔记

  只因为平时喜欢几句宋词名句,就在众多图书中,选择了这一本。没想到一开卷就爱不释手,既放不下手,又不忍迅速看完,因为“养料”太多,得慢慢去消化。所以花了一个多月才品读完。

  真的是一本好书,值得“为伊消得人憔悴”。蒋勋是台湾美学大家、文化教父,书可能是讲座稿整理而成的,非常口语化,有点罗嗦,但也体现他的细腻。就象听《百家讲坛》一样,通俗易懂,深入浅出,引人入胜。他以宽广的学养和善于发现美的眼睛,为我们娓娓道来>中国文学史上重要的一篇——宋词,对宋词进行一次通俗化的全面解读。为了把这“安静、圆满的果实”讲解透视,蒋勋从唐后主李煜讲起,讲为什么在唐诗的顶峰中,如何产生宋词,宋词在中国文化长河中的历史意义,按照五代、北宋、南宋词的脉络,分别讲述了李煜、冯延巳、范仲淹、晏殊、晏几道、欧阳修、苏轼、柳永、李清照、辛弃疾,最后以姜夔收尾。

  蒋勋说:在宋词中,你会觉得有一种饱满与安静,它酝酿了另外一颗新的种子,与花的骚动性的美非常不同。骚动是因为它正在开花,开花自然要吸引别人注意,而果实不见得有那么多吸引力,但自有一种圆满。宋词是一种简练,一种淡雅,一种不夸张的情绪。阅读蒋勋,你会发现宋词的颓废、平实和自然,发现现实的美,其实人生是一场美的沉思。

  人生,不可能一帆风顺,平安无事,必定是曲曲折折,坎坎坷坷,免不了风风雨雨,冷冷热热。对于困难和>挫折,人们有不同的态度,有的退缩,有的回避,有的逆流而上,有的战而胜之。

  人生问题也是古代哲人难以回避的。孔子以现实的、积极的态度对待人生。他总结自己的一生,说:“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庄子很感叹大树的长寿和蜉蝣的短命,认为:“人生天地之间,若白驹之过隙,忽然而已。”

  词人也经常涉及人生态度问题。对此,他们作出各种各样的解答。苏轼屡言人生短暂,人生如梦。最经典的是《念奴娇·送钱穆父》的下片:

  惆怅孤帆连夜发,送行淡月微云。尊前不用翠眉颦。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

  “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时代使苏轼成为一个令人仰望的大文豪,可是在政治上他却不是一个成功者。有人可能会说,这些都是颓废的人生观、没落的情趣。其实不然。比起范仲淹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来,苏轼追求个人生活的志向确实比较一般。但是,苏轼以此谆谆劝慰朋友:人生就像逆水行舟,我同你一样逆流而上。这些言辞,虽然不是青年时期的意气风发,然而也还是积极进取,难能可贵。人生短暂,万事匆促,这是不争的事实。荣辱得失本来就是相对的,过于执着,就会走向

  对自己的束缚。

  读了这首词,我认为,我们应该像苏轼那样,不管遇到什么挫折,不论受到什么委屈,都不要对人生失去希望,而应该调整心态,怀抱一种飘然自适的性情,在“逆旅”中做一个坚定的、自觉的“行人”。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人不能缩在乌龟壳里过局天促地的生活,而应该走向广阔的世界,呼吸自由的空气,在世间寻找人生的情趣,焕发出浪漫的青春。这是人性的觉醒,欲望的复苏。这种理念,将有力地推动人们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从而成为促使人自身最佳发展的原动力。

  蒋勋不仅仅讲词,还讲作者的经历,历史背景,所处环境,深入剖析作者的创作意景,以及作者与作者的比较,结合美学、书法、陶瓷等不同形态的艺术侃侃而谈,丝丝入扣,到点到位,让你赏心悦目,品尝阅读的快乐!有空你不妨读一读,对人生进行一场美的沉思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四篇】:《蒋勋说宋词》读后感

  曾有朋友说起移民,国外的空气多好、景色多美、制度多么公正。我向往之,只是舍不得失掉中国文化,想想我的小孩,如曾遇到的ABC朋友一般,只记得历任美国总统的名字,不晓得中国浩瀚五千年的历史;只写得几个中国字,不懂得吟诗读词,就觉得很遗憾,遗憾到再不动移民的念头。

  这大抵是蒋勋颇有争议的两本书,网评批评不断,说他的学问浅,经常随意按字面解释,典故也常常讲错,仿佛没甚可读。带着这样瑕疵的遗憾,这本书仍给我很大的惊喜。

  蒋勋是一个很多情的人,所以他带着他的情绪来看唐诗宋词,细细去体会作者的孤独,天真,迷茫,突然就会觉得诗词都活跃了起来,不再是小学课上读诗释义的刻板了。

  这两本书,把唐诗、宋词放到了当时的历史背景中去理解,唐诗的浩瀚灿烂,宋词的精致温婉,其实都是有所因的。文学没有什么好坏之分,只是承载着历史的烙印和特点而已,诗词并不仅仅是文字,而是那一个时代人的报复梦想,喜怒哀乐,所以才真正的感人和精彩。

  瑕不掩瑜,在这个中国文化渐渐不敌炒股买房的时代,读到一本通俗具体又感人的诗词书籍已很难得,多少次在地铁上看到美的诗句,被它迷得晕头转向,赞叹不已。

  文化的流传和保存,在于它存在于大众的生活中,而不是束之高阁的高深。

  蒋勋说宋词随笔【第五篇】:《蒋勋说宋词》——恰如其分的美

  2012年,《蒋勋说宋词》这本书我买过,我知道说宋词这本书在出来后,褒贬不一,很多人指出了里面的一些硬伤。文学的确需要严谨性,但尽信书不如无书,谁能确信,以往的道理就是真呢?我们都是一直在探究路上的人,太过固守既有的内容,才是一种不进步的可怕。

  当然,这不是为蒋勋洗白。我是觉得,看东西有两面,可收纳可剔除。

  前提,是你也认同他说的一部分。

  这次的《蒋勋说宋词》是修订版,在原基础上有了一定的整改,但原味还是没有变,他从李煜让民间创作和文人创作的融合开始说起,他所了解的并不偏颇,在词的音韵上,他解读了变化,在结构的韵律感上,他也言及了那种跌宕起伏的气势。

  一个前半生醉生梦死的帝王,一个后半生潦倒又感受亡国之痛的李后主,他的情感是经过一层层洗礼的,所以,他可以令原来属于贩夫走卒的歌声,变成士大夫用来疏解什么的某一种情怀的工具。

  对《玉楼春》的解读,他的解说会更为感性,就像“归时休放烛花红,待蹋马蹄清夜月”时,李煜爱美的偏执,他沉溺于享受,忽略了国祚,他能跳到词帝的境界,很多是他的天真,在“沈腰潘鬓销磨”尤为体现,在“教坊犹奏别离歌”中彰显,蒋勋有很大一部分的感受来源于王国维,就像“俨有释迦、基督担荷人类罪恶之意”。

  李煜确实生错了时代,他的词风会有那么大的反转,也是因为政治,即便是命运的错置,他也给宋朝的词,带来了不小的冲击,“泪”“醉”“红”“胭脂”这些是他对李煜诗词的解刨,从繁华到幻灭,从帝王到阶下囚,这些两极化的转变,改变了人,也改变了词韵。

  《相见欢》的离愁,《乌夜啼》的悲哀,《望江南》的倒叙,都是他对李煜深层次的分析,从《清平乐》里看唐诗规矩被打破,从《蝶恋花》里看语意双关的暗藏,从《长相思》里去品味现代流行歌曲里的创作渊源。

  因为我个人是很喜欢李煜的,所以曾经单薄的体会,加之蒋先生对李后主作品的理解,会理解李煜在美学上的极致,甚至是一刹那的生命感伤。

  词长于抒情,也是视觉性非常高的文学形式,从风花雪月到五代词总集里的《花间集》,从文人的从容,谈到了包容之美,他篇篇都绕着美学去行走,把深情寄予万物,把感伤和喜悦都融合在这份宁静中。

  他看到柳永的颓废,苏轼的融合,甚至是两级的文学品格,他们没有略过秦观,没有跨过周邦彦,甚至是典型才女李清照。其实一本书要说完一本宋词是难的,他能不太泛泛的引用已经是很难得的,窥视文学之美,也是一种解读。

  因为这仅仅是解读的一部分,也是恰如其分的一部分。

  他的朗诵有慵懒的靡靡之音,但他的特色是能唤醒美的复苏。我还是认同他的文学之感的。

蒋勋说宋词随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