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一)――《容斋随笔》与毛主席
读《容斋随笔》,倍加深切地缅怀中国共产党的创始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人民解放军的缔造者,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文学家,史学家,中国社会主义伟业的奠基人,无与伦比的人民领袖毛泽东主席。
今天是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诞辰115年的纪念日;在这历史特殊的日子里,笔者向一直关心《还看今朝》博客的朋友首先致以诚挚的敬意!并向大伙道一声新年好!故借此机会向热心的新浪博友,以及所有关心支持《还看今朝》博客的朋友们推荐一部毛主席生前读过的书,书名叫《容斋随笔》。
《容斋随笔》一书是淳熙十四年(1187)八月盛夏,南宋翰林大学士洪迈所著;作为一个勤奋博学的士大夫,他一生涉猎了大量书籍,并养成了作笔记的习惯.读书之际,每有心得,便随手记下来,他集40余年的成果,形成了《容斋随笔》5集,凡74卷。《容斋随笔》是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即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优点,卓然超越众多的同类著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容斋随笔》是毛主席生前要看的最后一部书。——那一天是1976年8月26日,在中南海;据毛主席身边工作人员人员回忆,中国人民的伟大领袖毛主席,拖着巨大的病躯,像往日一样来到书房,他说,要看《容斋随笔》。不巧的是书柜刚经过调整,工作人员一时竟没有找到,便匆忙赶到北京图书馆,借来了两函18册的明刻《容斋随笔》。
8月31日,专门为毛主席印制的大字本《容斋随笔》送到了中南海,但是因毛主席已经病情恶化,遂于9月9日逝世。新印的大字本《容斋随笔》,毛主席没有能看到,这并不使他老人家十分遗憾。因为,那部清代乾隆五十九年(1794)重刊的扫叶山房版《容斋随笔》已经伴随毛主席三四十年,不知披阅多少遍了。最后,还意犹未尽地想再看一眼……
这部书来自黄土高原,来自延安马列研究院图书室,从此爱不释手.无论环境多么困苦,战争多么激烈危急,无论行军多么匆忙,行装多么简便,日用品可以扔掉,其他书 籍可以放弃,但这部《容斋随笔》却奇迹般地从延安带到西柏坡,从西柏坡带进北京城,经历了中国现代史上班最关键,最辉煌的一段历程.
战争年代如此,和平建设时期仍然如此,毛主席每次离京到外地开会,视察,总是将此书随身携带,以便空闲翻阅.《容斋随笔》陪伴毛主席走遍了黄河上下,大江南北。
如今,这部书珍藏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两函,14册,有不少篇章布满了毛主席用黑铅笔划上的圈圈,点点,杠杠。那是毛主席和《容斋随笔》的亲切交谈。——想必真是一断书林佳话啊!如果有情的浏阳河能帮助我们追根溯源,这部书的起点也同样更是辉煌。
下面就借此机会向朋友们推荐《容斋随笔》的开篇《祝福与诅咒》一文与博友共同分享;——祝福与诅咒表达了人们对某事或某人的好恶。如果某人做坏事太多,遭到万人咒骂,即使再好的巫祝为他祝福也是没有用的;如果自己得到报就是,因而怪罪替他祝福的人不力,那就会贻笑大方。下面两例就是如此。
春秋时期齐国国君齐景公得了疾病,他的大臣梁丘据就请求杀掉那负责祝福祈祷的官员,晏婴听到后,坚决不同意,驳斥说:“如果祝福对人有好处,能得到神灵的庇护,那么诅咒时神灵就庇护,也会对人有害.现在聊,摄(今属山东聊城)以东,姑(今属山东平阴县),尤(即尤水,今山东大、沽河分支)以西的地方,诅咒的人太多了。即使那负责祈祷的官员克尽职守,天天为国君祝福,又怎么能敌得过成千上万的人诅咒呢?所以主公得病,和他没关系,不得归罪于他。
春秋时期晋国的中行快灭亡的时候,召来太祝想治他的罪。在谈到他的罪状时说:“你为我祈祷,斋戒时不敬重,致使我的国家将要灭亡。”其臣下祝简不同意,并辩解说:“现在主公您为自己装饰了豪华的车船,加重百姓的赋税,搞得民怨神怒,诅咒主公您的人太多了!如果认为祈祷,祝福有利于国家,那么诅咒就有损于国家了,一个人为国向神灵祈祷祝福,一国百姓向神灵诅咒国家快些灭亡。一个人的祝福怎能敌得过一个国家的诅咒呢?这样国家的灭亡不是很自然了吗?那负责祈祷祝福的人又有什么罪呢?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二)――文章如花
南宋洪迈所著《容斋随笔》中有一篇《韩愈为文之旨》,其文今之意为:
唐代韩愈曾说:写文章时,应当师法上古的名著名篇,诸如《虞书》、《夏书》、《尚书.盘庚》、《尚书.浩》、《春秋》、《易》、《诗经》、《左传》、《庄子》、《离骚》,以及司马迁、司马相如的文章。在内容上要充实,在表现上要流畅。
柳宗元则认为,写文章时,应当首先依据《尚书》、《诗经》、《礼记》、《春秋》、《易经》这个根本。其次,要参照《谷梁传》的写法,可使文章思路开阔,振奋气势。参照《孟子》、《荀子》,可使文章流畅、说理精当。参照《庄子》、《老子》,可使文章酣畅泼墨,妙笔生花。参照《国语》,可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参照《离骚》,可使文章意境悠远,发人深省。参照《史记》可使文章语言优美,简洁精炼。这是韩愈、柳宗元两人所谈的创作要旨,应当引起学人的重视。
本人不是学者专家,但也喜欢写写称之为文章的东西偶有发表,在写作与阅读方面稍有心得和感悟。在此略说一二喽。
余以为,当今文坛百花齐放,丰富多彩,并不乏好文章好作品,实在是古人韩愈、柳宗元等始料不及的,假如他们可以穿越时空来到我们今人的文坛畅游一番,也定会痴迷忘返的,然,在下还是有话要说的,今之人写文章经常犯一个通病,就是喜欢字面上的唯美,字句上的漂亮,尤其是散文作品,被阅读海量的散文大多属于此类,特别是年轻人和初入文坛的作者们,极力推崇的就是一些读起来美美的、想起来几乎毫无意义的文章。
其实,写文章的目的除了抒发自己的真情实感之外,最为重要的倒是对读者负责任,古人尚且主张写文章应当有个效法的榜样,争取文章要内容充实,表现流畅,思路开阔,振奋气势,说理精当,那么,经历了千年的风霜洗礼,厚厚文化的积淀,今之人更应当妙笔生花了。在下以为,文章优美的目的,就是要使文章情趣横生,耐人寻味,使读者开卷有益。不可为了吸引读者而单纯地语言优美,而读后思之索然无味,毫无裨益。建议读一读莫言的文章和小说,其文风还是可值得称道的呢,或许有人不太喜欢莫言有时候直白的写法,但其主流还是值得效法的。
文章如花,开花的目的是要结果的,作为一名作者是否应以读者为重,多写真情实感,多读些名著名篇,讲究文法,历练文笔,整肃文风,繁花似锦的文坛,必可结出丰硕的果实。
作为学人是否应当思之虑之呢?
一家之见,若有不同意见,尽可以把盏之时一笑置之。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三)――读后感
《容斋随笔》是上个学期的时候文选老师推荐的,到不能说是这个月的读书笔记。因为是一篇篇的短文,所以一直放于床头,偶尔翻翻,却也确实有不小的收获。
该书能够与沈括的《梦溪笔谈》、王应麟的《困学纪闻》并称为宋代三大最有学术价值的笔记,更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它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自然有其独到之处。作者洪迈为南宋著名的文学家,一生所涉猎的书籍自是极广。而这本随笔便是他的读书笔记,主要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虽然他在序中言:“余老去习懒,读书不多,意之所之,随即纪录,因其先后,无复全次,故目之曰随笔。”但正因无所定式,便更让人惊叹其见闻,生向往之心。明代河南巡抚、监察御史李瀚在弘治十一年(1498年)十月十六日对此书的一番评论:“此书可以劝人为善,可以戒人为恶;可使人欣喜,可使人惊愕;可以增广见闻,可以澄清谬误;可以消除怀疑,明确事理;对于世俗教化颇有裨益!”
其中,洪先生的那一种细细推敲的品质亦是令人折服。愈是在信息爆炸的年代,博与精之间的矛盾便愈是明显。《容斋随笔》中小巧却分明是经过笔者认真推敲的文章也算是点了一个醒儿。比如以《唐重牡丹》一文为例:欧阳公曾言“牡丹不载文字,唐人善咏花,当时有一花异者,必形于篇,而(牡丹)寂无传焉。”但洪迈数番考证后,以多首诗词辩驳,证据确凿。读书,闻言均不可偏 听偏信,但直言反驳,我却也深深觉得首先应该建立在自己已有的知识和确凿的证据之上,不可随便提出一家之非议。
再者令我印象较深的随笔中较多涉及的与佛理哲学相关的论辩,细细品更觉得言简而义深。比如其中有一段便是关于《大集经》中恶口的议论,其六十四中恶言包括:粗语,软语,非时语,妄语,漏语,大语,高语,轻语,破语,不了语,散语,低语,仰语,错语,恶语,畏语,吃语,诤语,谄语,诳语,恼语,怯语,邪语,罪语,哑语,入语,烧语,地语,狱语,虚语,慢语,不爱语,说罪咎语,失语,别离语,利害语,两舌语,无义语,无护语,喜语,狂语,杀语,害语,系语,闲语,缚语,打语,歌语,非法语,自赞叹语,说他过语,说三宝语。如何说话似乎是从古到今人们都很关心的一件事。“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已被反复教导,《大集经》更是提点到了方方面面,从音及义,由己及人。例如不了语,无义语,非时语,这些虽然看上去是谁都懂的,但真正做到的又有几人?早已不是童言无忌的年龄,却总是免不了一冲动便胡言乱语。公共平台的发展,让人说话的空间多了,但并不是意味着可以为所欲为。我在看到《大集经》的这段话的前一天,正好在这上面吃了大亏,对其中所说的便更是赞同。虽然有几语我至今亦是不太明白,百般查证亦无果。但只要自己惦记上了,日后若遇事,有所经历,便终归是会明白的。我不信多说多错,但多留心自己的谈吐,总是好的。
以前偏爱的“广阅”,现在却愈发觉得自己看书,过眼便忘,收益不大。这一两年也只能转变,书摘,笔记虽然繁琐,但慢慢的也觉得读书有了新的一种乐趣,厚厚的物质见证者也能让成就感瞬间爆满。所以只望我能像洪老先生一样,踏踏实实地读书,实实在在地做学问,才对得起每一本到我手上的书吧!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四)――书林珍馐
1976年的8月26日,在中南海,我们最伟大的领袖毛主席,拖着已经病入膏肓的身躯,来到书房,要求阅读一本他已经整整阅读了40年的书。遗憾的是,当工作人员将专门为毛主席印制好的大字本送到中南海时,他却因病情恶化,在1976年的9月9日这一天,永远地离我们而去了。然而他老人家在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念念不忘的书到底是怎样的一本书呢?这本书到底有什么样的魅力,竟然让博览群书的毛主席珍爱了整整40年,就是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仍然还想意犹未尽地再看一眼……这个谜刺激了许许多多爱书之人想一睹为快的感官。对我也一样,当我迫不及待地翻开它那飘着墨香的封皮,一经驻目便犹如捧起了一弯清泉,令我至今都难以忘怀那份沁人心脾的甘甜。
所以,今天,我急欲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愿大家和我一起来感受它的美,它的理。
下面这则典故讲述的则是兴国安邦的谋略。
作者说,一个贤明的君王,要想成就一番大业,兴盛一个国家,不仅要有卓越的政治才能,还应有“不拘一格降人才”的敏锐和胆识。汉武帝之所以能够威服四方,就是他能从马圈里发现任安和田仁,并迅速起用他们,而这两人也同样以自己的卓越才能为汉武皇朝的兴盛立下了汗马功劳。《不拘一格降人才》这则典故同样也不知影响了多少君王多少将相。至少,到今天,我们在进行干部选拔任用时,依然将“不拘一格降人才”作为一种明确的态度和一个高远的目标。
像这样的典故在《容斋随笔》中还有许多许多,而每一个典故都似一记暮鼓晨钟,不仅重重地敲在历代王侯将相的人生履历上,还深深地烙进中华民族不断上下求索的一个个沉稳的足印里。
太医王继先为宋高宗医好了病,宋高宗便决定提拔他的女婿担任浙江的税务官。圣旨到了当时专门负责审察皇帝签署下达的诏令是否合理的王居正手中去不能通过,宋高宗非常生气,说“我在宫中用了医生反而不能酬谢吗?”王居正并不畏惧龙颜,却义正辞言地说:“王继先以一技之长,领着皇家的奉禄,享受着做官的荣耀,就算医疗有效,也仅仅是能够应付本职工作而已,赏赐他们的钱财已经很多了,但如果因此使平白无故地增添一个官职,那就很不妥当了!我不愿陛下开放这个门路”。宋高宗恍然大悟,当天就下令收回成命。
作者将这个故事收进《容斋随笔》,一是赞扬王居正身在其位,便耿直尽责,坚守使命,二是称赞宋高宗,虽然贵为天子,但能够听得进忠言,并知错就改,难能可贵。这则故事同样也给我们在座的领导干部们一个很深的启示。如何执政、执法,如何履职尽责。
如果说毛主席和历代明君良将从《容斋随笔》中所收获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智言良策,那么,作为一名新时代的知识女性,我珍爱《容斋随笔》的原因,则是不必腾出太多的时间,只需在茶余饭后、工作间隙、入眠之前,随手翻上几页,便可让自己浮躁的心情在这一个个短小的故事中得以沉静、让自己混乱的思维在这一个个精辟的典故中得以清醒,让自己迷惘的灵魂在这一个个明晰的道理中得以荡涤……
至今仍忘不了《容斋随笔》中那位博学高雅的宋朝君子,周(zhou)日章,他洁身自好、清廉耿直,从不受无功之禄。就算在三九寒天,他因穷困身穿着纸做的衣裳,然而依然会笑容满面地待人接客。有一位乡党因为敬佩他高尚的品德,便送上一件衣服表达无比的仰慕之情,然而他却礼貌地谢绝了,并说:“对我来说,一件衣服和一万钟俸禄都是一样的,如果我无缘无故地接受了它,那只能说明我不懂得礼仪啊!”
作者在阐述“处世之道”时,说“有见识的人,看待富贵荣华,应像演员作戏一样,戏演完了,你是你,我还是我;看到纷华盛丽,应该像老人手把玩物一样,仅仅是一时兴趣,寻找慰籍;对待金珠珍玩,应该像小孩摆弄玩具一样,刚刚还是津津有味,稚气逗人,一但收起来,便是一点也不留恋;如果遭遇不测,受人陷害,任凭别人辱骂,充耳不闻、目无所见。如果能有这样的气度,还有什么东西能加害于你呢?”
每每读到这样的典故、这样的文字,心智总有所清醒、灵魂总有所触动,自然也会引发我们内心深处的诸多思考。
所以,我真心地想对在座的朋友们说,假如你是一名主管一方的领导、企业家,你一定要细细研读《容斋随笔》,并学习毛主席他老人家,时时翻阅、处处琢磨。
国学经典:容斋随笔(五)――政界,文史
《容斋随笔》是一部关于历史、文学、哲学、艺术等方面的笔记,以考证、议论、记事为中心内容。既有宋代的典章制度,更有三代以来的一些历史事实、政治风云和文坛趣话,以资料丰富、格调高雅、议论精彩、考证确切等特点,卓越超越众多的同类着作之上,被《四库全书总目提要》推为南宋笔记小说之冠。
读这部书,就像是在书林中穿行,在文海中畅游,在史坛上俯瞰,在政界中视察。
我当时得到这部书读了以后,心胸和眼界大开,透彻地了解了正确的道理,如同来到了皇宫中的名堂,而胸中的楼阁四通八达!可惜的是,这部书流传的还不是很广,不能使人人都有、家家珍藏,从而可以传播四方,丰富充实博学高雅的君子。凡是有志于研究事物、追求真知的人,借助这部书也可以穷尽天下的道理了!
我们尚且无法知道反复阅读此书的毛泽东从中领会到多少哲理,受到什么借鉴,但可以肯定他从中吸取了不少精华。一部百读不厌的书,无疑会影响一个伟人的思想和行动的。
无论是丰富见识、提高素质、还是了解传统文化、了解毛泽东,读一读这部书都是很有帮助和益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