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第一篇】:关于和平

  2015年9月3日的阅兵会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震撼了每一位中国人的心,阅兵会向世界证明了中国的强大,装备精良的武器和良好的军容军姿是完全可以抵御外来者入侵的。习近平主席向世界宣布军队裁员30万,更进一步证明了中国是强大了但是不会侵略任何一个国家。世界需要和平,我们每一个人都需要和平。

  现在我们沐浴在和平的阳光里,是当年革命前辈不惜用热血和生命换来的。这来之不易的自由和和平,更让我们拒绝战争,远离硝烟。当年我们饱受欺凌,山河破碎,日月无光,不得已才会在没有吃没有穿没有武器的条件下和敌人进行艰苦卓绝的抗战。我们受的欺凌伤害已写进了历史,历史是不能忘记的。我们记住了这种疼痛更不会把这种疼痛强加给弱小的民族。我们强大了,我们能自我保护,我们也只是自我保护!

  谁不希望自己一睁开眼就能看到一个清新的世界,呼吸到自由的空气?假如到处都是战火都是鲜血,到处都是妻离子散的哭声,幸福在哪里?

  这次的阅兵和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应该是中国向世界伸出的和平的橄榄枝。我们不怕战争,我们更珍惜现在的和平生活。愿和平的阳光普照在地球的每一个角落!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第二篇】:德日反思二战大不同

  在德国,有关死亡集中营的纪录片在电影院公开上映,每个人都去看,全民反思。而在日本,战争罪行是个“敏感话题”、“不好的事情”,人人避之。

  二次大战末期,同盟国在向轴心国发动的反击行动中,对德国和日本的一些城市进行了猛烈轰炸。其中,1945年2月13日至15日,英国和美国的轰炸机对德国东部城市德累斯顿的狂轰滥炸和同年8月9日美国轰炸机在日本长崎投下原子弹,不仅都彻底摧毁了这两座城市,还都导致数万人死亡。二站结束后,德累斯顿和长崎都建立了博物馆,以纪念那段惨痛的历史。不过,两国在从馆藏的内容和说明来看大不相同。

  德累斯顿:从反省中赢得理解

  德累斯顿是德国萨克森州首府和第一大城市,德国十大主要城市之一。1945年2月,英美空军出动约1500架重型轰炸机,在德累斯顿扔下了3900吨高爆炸弹,对整个城市进行了地毯式轰炸,使建筑多为木质结构的德累斯顿陷入一片火海,全市几乎没有一栋完整的建筑,整个城市“基本上从地球上消失”。轰炸还造成德累斯顿近四分之一的市民,也就是约7万人死亡。也有人估计,死于轰炸的人数多达15万至20万,超过日本长崎死于美国原子弹爆炸的人数。因此,德累斯顿轰炸被认为是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死亡人数最多的空袭事件,德累斯顿也被认为是历史上被摧毁得最为彻底的城市。

  战后,德累斯顿市建立了军事历史博物馆,以让后人铭记惨痛的历史。对于德累斯顿市民们来说,他们的确是受害者。但在馆藏中,德国人一点也没有展现他们作为二战受害者的心理,而是从更广的范围展现二战给许多欧洲城市和人民带来的深重灾难。事实上,除了德累斯顿外,欧洲一些城市,如荷兰鹿特丹、英国考文垂、苏联斯大林格勒和波兰华沙也在二战中受到了猛烈轰炸。为此,博物馆里除了展出德累斯顿遭到轰炸的文物和照片外,还展出了从鹿特丹等城市收集来的焦石,还有波兰中部城市维隆当年遭到德国空军轰炸的文物,说明当年的纳粹德国也对他国发动了空袭。

  今年,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为纪念那次轰炸,举行了特别展览。展览的解说词说,“德累斯顿只是二战中毁于战火的成千城市之一。二战始于德国1939年9月1日入侵波兰,终于1945年5月8日德国在欧洲的投降。”简短的话把二战的起因说得一清二楚。解说词还说,英美空军对德累斯顿的轰炸也有一个好处,那就是挽救了一些人的生命:如果英美不轰炸的话,德军将会在德累斯顿打巷战,抗击英美地面部队的进攻,那将会造成巨大的人员伤亡。此外,纳粹德国还会杀害被他们关押的犹太人、政治犯和强征来的劳工。

  德累斯顿军事历史博物馆并没有掩盖英美轰炸造成的恐怖惨状:英美飞机轰炸的路线、一枚炸弹在建筑物上方发生爆炸,导致建筑物轰然倒塌的景象,还有人们四散寻找躲避地点的照片。但是,展览的主题并不是给人恐怖的印象,而是把轰炸与欧洲正在进行的二战及其原因联系在一起,并没有说明英美轰炸是“合理、合法的”,更没有说这是“战争罪行”,而是通过照片的选择让参观者自己思考。

  事实上,人们走出博物馆,自然会得出结论,正如德累斯顿旧市场广场上竖立的石碑写的那样:“源于德国、走向世界的战争恐怖现在回到了我们的城市。”通俗一点,那就是,“战争是由德国发动的,而现在,我们德国人自己也尝到了战争的恶果。”据说,德累斯顿市民此前曾对石碑上的文字存在很大争议,有人认为应该强调德国是二战的受害者。结果是,赞成上面说法的人占了上风。

  长崎:只顾自己不顾他国

  与德国人勇于反省的坦诚相比,日本人在纪念二战的方式真是有点“矫情”。1945年8月9日11点2分,美国B29轰炸机在长崎扔下了一颗原子弹,并在500米上空发生爆炸,导致该市30%的工业区被毁和近7.4万人死亡。为了铭记这个惨痛的历史,长崎后来建立了原爆资料馆,通过一张张图片渲染原子弹爆炸所造成的巨大破坏,其中包括爆炸时停在11时2分的时钟、被原子弹爆炸所产生的高温熔化的金属、念珠和玻璃瓶、教堂的残壁等,还有见证人的照片,令人不寒而栗:在这种情况下,人还能生还吗?

  长崎原爆资料馆建立的宗旨在于昭告世人战争的残酷和原子弹的无穷后患,提出消除核武器的理念,希望世界和平早日到来。然而,人们在参观了资料馆后,得出的却是这样一个结论:日本是二战的受害者,因为从目前的馆藏来看,原子弹使长崎陷入了空前的灾难之中,而资料馆对于日本为何参与二战、美国为何要用原子弹轰炸长崎都没有说明。

  在长崎另外一个标志性地方“和平公园”,对于二战同样没有认真的反思。公园的说明写道:“日本连续卷入战争的时间长达15年:从1931年中国的‘九一八事变’开始,到与中国的战争全面爆发,直到1945年8月太平洋战争结束。与中国的持续战争主导了日本政府的工作,影响了日本经济的发展。日本政府的南进战略则导致日本与美国、英国、法国和荷兰发生了冲突,使日军在太平洋战争中饱受艰难。亚洲其他国家的人民也被拖入战争,并以各种不同方式成为战争的受害者。”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第三篇】:“大赦天下”不止俄罗斯

  俄罗斯纪念卫国战争胜利70周年的盛大阅兵活动已圆满结束,俄罗斯国家杜马于4月24日批准通过的大赦决定也已开始实施。第一批囚犯在胜利日到来之前已被释放,包括退伍军人、有未成年子女的母亲和单亲父亲、参与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处置的人员等,达到2236人。这其中还包括著名的反对派活动家伊利亚·雅辛,此人不久前被指控犯有轻度的蓄意伤害罪,最近被雅罗斯拉夫尔法院撤销指控。4月28日,雅辛在推特上宣布自己获得特赦。

  自决定实行大赦以来的6个月里,俄罗斯一共将释放6万名囚犯。而这次胜利日70周年大赦将涉及40万人,除了被囚禁的囚犯,还有缓刑人员以及目前正在受审的个人,约有20万人将获得减刑赦免,有14万人将在接受法庭审判之前获得赦免。具体来说,此次大赦对象主要针对刑期不超过5年、罪行较轻或属中等程度的犯罪嫌疑人、被控犯罪正接受审判及首次被判刑者,其中包括对国家有功者、参加过保卫国家战争的人、曾在阿富汗或其他发生军事冲突国家服役的人、曾参加过车臣战争和北高加索反恐行动人员、曾荣获苏联和俄罗斯国家奖章的人以及参与过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处置的人员等。此外,未成年人、拥有未成年子女或残疾子女的女性、孕妇、未实施过针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单亲父亲、年龄超过55岁的男性和超过50岁的女性、一类和二类残疾人、三期和四期癌症患者、开放性肺结核患者、过失犯罪者等也被包括在此次大赦范围内。

  至于那些因涉嫌谋杀、参与恐怖活动、大规模欺诈和挪用公款等罪名而被监禁的罪犯,没有资格获得大赦。反对党领袖亚历克谢·纳瓦尔尼去年年底被判涉嫌挪用公款和欺诈,处于缓刑阶段,此次并未获得大赦资格。被俘的乌克兰女战机飞行员纳迪亚·萨夫琴科,被指控于去年6月杀害了两名俄罗斯记者,虽然纳迪亚曾在狱中绝食近3个月,但此次大赦也没她的份。

  普京共实施10次大赦

  其实这不是俄罗斯政府第一次实施大赦,自1994年起俄罗斯就已经实施了19次大赦。上一次大赦是在2013年,原因是庆祝俄罗斯宪法颁布20周年,大赦“只适用于确实没有犯下重罪,以及没有对当局机构代表实施暴力犯罪的人员”,根据俄罗斯联邦刑事中心(FSIN)数据,有1132名囚犯被释放。自普京于1999年底上台以来,已经举行了10次大赦,不包括今年在内的大赦,共赦免释放了241049名囚犯,其中规模最大的一次大赦是2000年5月为庆祝卫国战争胜利55周年,206200人被释放。此外,自普京2003年颁布总统赦免法案以来,共有422人获得总统赦免,包括前首富、石油大亨霍多尔科夫斯基。在普京上台之前,俄罗斯首任总统叶利钦在1994年至1999年间,共实施了9次大赦,共赦免释放65120名囚犯。

  与美国高达数百万的监狱人数相比,俄罗斯监狱服刑人数少得多。根据今年4月最新统计数据,在俄罗斯监狱服刑的人数是549488人,其中1908人被判处无期徒刑,今年的大赦将再度减少俄罗斯监狱服刑人数。

  有分析认为,俄罗斯实施大赦,大多发生在国内情况不是很理想的时期,此举出于多方面的考虑,一方面是获得更多的选票,一方面是节约司法成本,减轻监狱压力,另一方面是推动经济,还可以扭转严刑峻法的国际形象。而且大赦针对的对象都是非暴力犯罪分子,并不太会引起民众反感和对司法体系的失望情绪。普京也曾指出,大赦应证明国家的人道主义,但不应促进重复犯罪。人权组织认为大赦能帮助俄罗斯缓解危机,刺激经济发展。

  生日也可颁大赦令

  大赦是一种国际上普遍存在的做法。有不少国家为推进民族和解、谋求和平、巩固民主制度或是出于政治动机而颁布大赦法令。比如在叙利亚,自2011年3月叙利亚国内危机全面爆发以来,总统巴沙尔·阿萨德已多次颁布大赦令,2014年1月,他下令赦免危机开始以来所有因参与反政府游行而被捕的人员,当年6月,为庆祝再度当选总统,巴沙尔再度发布大赦令,之前的违规和罪行都得到不同程度的赦免。用该国司法部长的话称,这一大赦令符合“社会宽容,以及民族凝聚力对共存的呼声”。2012年年初,缅甸当局大赦政治犯,651名社会活动家得以大赦,此后缅甸政府陆续大赦政治犯,去年缅甸总统吴登盛宣布特赦近3000名犯人,以维持国内的和平与稳定。

  当代一些国家会对非法移民颁布大赦,美国、巴西、意大利、葡萄牙、荷兰、新西兰、俄罗斯等国就有发布过类似大赦决定。欧洲许多非法移民过去就是通过大赦拿到所在国的合法签证。意大利于2009年通过“大赦”法案,对在该年6月30日之前至少已经从事黑工3个月的家庭工和护理工进行合法化,由雇主负责递交合法化申请,不过需要缴纳数百欧元的费用。2000年9月19日新西兰移民局宣布有条件大赦,凡于1999年10月1日前抵达新西兰,其配偶或伴侣是新西兰公民或居民,或者是一个在新西兰出生孩子的父母,或于2001年3月31日前已经在新西兰居住超过5年以上者均可申请在新西兰合法居留。2014年9月,俄罗斯移民局局长表示,可能对非法移民进行三个月大赦,主要针对免签证的滞留超过法律规定的三个月的独联体公民。该国每年来自独联体,主要是中亚国家的打工者超过500万人。2014年11月,美国总统奥巴马宣布以行政命令推行移民改革政策,一旦移民改革政策或通过,将大赦近500万名非法移民,不过这项计划遭到共和党人的阻扰。更有意思的是,去年9月苏格兰就是否脱离英国举行公投,考虑到苏格兰一旦独立,新政府很可能实行大赦政策,于是英国数千非法移民“闻讯北上”,等待苏格兰独立之日“从非转正”,可惜事与违愿。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第四篇】:耶路撒冷的和平

  尽管城外战火纷飞,但耶路撒冷在我的记忆中仍然是一座别样的“和平之都”。

  有人出书把耶路撒冷收入一生必须要去的35个地方之一。我认同这个观点,甚至在想,把这座城市当作一生要去的10个地方之一也不为过。

  宗教古籍《塔木德》曾经这样形容耶路撒冷:世界若有十分美,九分在耶城。

  到耶路撒冷寻找美,首先需要找到一位好向导。博古通今的萨尔成了我的好伙伴。他读过书、当过兵、经过商,在中国人看来,似乎是一位全才。事实上,萨尔确实对耶路撒冷乃至以色列和中东的历史和现实都有自己独到的看法。

  11月的耶路撒冷之夜真的很美,赶上了安息日,路上行人不多,没有了往日的喧闹,反而让人觉得这才更像耶路撒冷。

  城市的高楼屈指可数,“钢筋丛林”的比喻与这里似乎从来搭不上边,相反一些独立的二、三层楼的砖石建筑成了古城的标志。它们有些或许已经在这里伫立了几十年、上百年,虽然斑驳,但挺拔依旧。如今建筑的主人用各色花木来点缀它,就算在灯光迷离的夜晚,它们还在散发着淡淡的美和幽幽的香。

  在月光下漫步小巷,看着偶尔黑衣黑帽的犹太教徒匆匆而过,听着不远处小孩子的玩闹声也不失为一种体验。昏黄的古街中,那三五成群的猫都会把你当作伙伴,悄悄地尾随着你走上一段路。

  晚上,站在大卫王饭店前的高石上远眺老城,她在沉睡,厚重的城墙仿佛就是厚重的历史,塔楼上的闪烁灯火似乎就成了唤醒未来的呼吸。历史与未来在这个黑夜的耶路撒冷老城中交汇,也在我的心中形成了一个交集。

  前人过于关注耶路撒冷的苦难,反复强调宗教间的争端、民族间的仇恨和神话传说里的光怪陆离。有人认为,耶路撒冷先后18次被毁城又重建的历史,才最能体现耶城的神秘和神奇,因此耶路撒冷被称作“和平之都”有些名不副实,耶城距离和平其路漫漫。

  单看过去,此言有理,不过现实的场景却让我的思想与时俱进。

  早上的太阳刚刚升起,萨尔就带我来到了老城墙根。白天的感觉与夜晚自然不同,“黑色的”耶路撒冷美得冷峻,“白色的”耶路撒冷给人惊奇。

  我们走过了耶稣受难的“苦路”,穿越了阿拉伯人的“巴扎”,拜访了亚美尼亚人的东正教堂,还在金顶清真寺前伫立良久……如果不是亲身经历,很难想像这块弹丸之地竟然容纳了众多宗教和民族共存。萨尔说,或许这就是“和平之都”的真正含义。

  你是犹太教徒,那就到“哭墙”下与神灵沟通吧;你是穆斯林,别忘了到阿克萨清真寺朝觐;你是基督教士,这里的耶稣坟冢一定能让你获得震撼;如果你是佛教徒、道教徒、印度教徒、摩门教徒……都没关系,在老城里,浓浓的宗教氛围足以让任何人感受至深。

  逛完耶路撒冷老城后,萨尔开车把我带到了老城外的橄榄山顶。

  这是一处观赏全城美景的极好场所。11月的阳光温和、柔美,清澈的天空真如镜面一般,微风吹着流云在缓缓地走。天底下,耶路撒冷在毫不吝惜地展示着她的美。昨晚的小巷游历似乎成了一个美丽的梦。

  在萨尔心里,耶路撒冷老城是一个“融合”的榜样,尽管这种融合带有某种牵强和世俗的色彩,但那是“和平”的;而城外的耶路撒冷多少显出“纷争”的意味——阿拉伯人和犹太人围绕城市的归属问题依然无解,东部的城市建设依然落后于现代化的西部。

  如今,耶路撒冷的老城成了整座城市的“护身符”,尽管过去几十年中东地区爆发过数次战争,但是耶路撒冷没有再遭遇战火。因为在各大宗教都将它视为圣地,此处又保有各大宗教圣迹的情况下,没人敢冒天下之大不韪,把这里当作袭击的目标。

  无论如何,耶路撒冷都是值得一去的地方。你可以把她当作是刚出生的婴儿,用全新的眼光去发现和审视她,因为她的内心至真至纯;你也可以把她看作耄耋的老人,用敬仰和虔诚去仰视她,因为她的故事至烈至浓。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第五篇】:关于和平学,你了解多少?

  不打仗就是和平?中国不存在和平问题?和平是政治家的事情,跟咱老百姓无关?……如果你还这么想,那你就落伍了。记者日前从南京出版社获悉,为适应和平学的迅猛发展,该社率先在国内出版了《和平学研究系列丛书》,包括《和平论》、《和平学》、《和平档案》等,引起了文化出版界的震动。“积极和平”、“结构暴力”这些概念正悄悄冲击着我们的思维,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据了解,和平学是一门新兴学科,近年来在国外发展很快,仅美国就有100多所大学设置了和平学专业,日本建立了10多座和平博物馆。然而和平学在国内却鲜为人知,这与当下我们积极构建和谐社会的吁求极不适应。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博士生导师陈仲丹先生系国内较早关注和平学的学者,也是《和平学研究系列丛书》的重要编撰者之一。酷暑严夏,陈仲丹教授接受了本刊记者的采访,他表示:和平学的重要意义在于它提供了一个积极沟通、化解矛盾的思路。陈教授办公室的墙上,贴着一张关于南京大屠杀的油画印刷品,画面上是我们南京人极为熟悉的场景:层层叠叠的尸体,纵横交错的鲜血,凄惨绝望的平民,形同罗刹的日寇……面对着这样的油画讨论和平学,实在是意味深长的一件事。

  记:陈教授,我们一般以为“和平”是与“战争”对立的一个词。请问您能简单而形象地告诉我们什么是“和平学”吗?

  陈:简单地说,暴力冲突的消失就是和平。和平实际是一个无所不包的范畴,大到国际争端,小到邻里纠纷、夫妻矛盾,甚至连环境污染、贫富悬殊,都是和平学关注的内容。举一个例子,清初顺治皇帝迷恋董鄂妃,无心问政,孝庄太后因此对顺治很不满意。有一次,孝庄训诫顺治,并对为政之道进行了阐述,她说:何为天下太平?外无旷夫、内无怨女就是天下太平。用我们今天的话说,孝庄已经很好地把握了和平学的精髓,和平学就是一门研究人类的各种冲突、矛盾,并致力于沟通、化解、消除这些问题的学科。

  记:那么和平学自古以来就存在吗?我们现在谈论的和平学是一门独立学科吗?

  陈:应该这么说,自从有了人、有了人际关系、有了人类社会,我们就开始有了和平学的认识和实践。但把和平学确立为一门现代人文学科,还是二次世界大战以后的事。目前世界公认的,是以1959年挪威人约翰·加尔通教授在奥斯陆创办“国际和平研究所”作为和平学诞生的标志。从那以后,和平学迅速在世界各在生根开花。和教育学、社会学、物理学等一样,和平学是一门独立学科,但它又与其他学科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具体来说,它包括和平理论、和平教育、和平实践三部分,三者缺一不可,和谐统一。加尔通本人既是数学博士,也是社会学博士,他对经济学、历史学也深有研究,还是有国际影响的社会活动家。所以,我们不能独立、静止地看待和平学,它是一门全新的学科。

  记:您刚才举了孝庄的例子,这意味着中国已有丰富的和平学思想和实践,我们为什么还要引介西方的和平学?

  陈: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其中有着说不尽的万般道理。与西方的和平理论相比,中国传统的和平思想更多注重将“和”的追求与个人的修为结合在一起,强调“内省自明”、“不为已甚”,要求个人注意约束自身欲求,做事不走极端。关于中国的和平思想,我已经整理出《圣贤讲和录》一书,南京出版社即将付梓。事实上,任何一个国家和民族都不可能没有自己的和平学思想和实践,系统引介西方的和平学可以帮助我们反观自己的文化传统,从而构建我们自己的和平学大厦。近年来和平学在国外发展很快,仅美国就有100多所大学设置了和平学专业,日本建立了10多座和平博物馆。而国内所做工作大多集中在揭露战争罪行方面,还没有大学创建和平学研究的院系,这与国际上的相关发展有相当距离,也与我国历来注重“和而不同”的深厚文化传统以及近年关注“和平崛起”、创建“和谐社会”的趋势不相适应。

  记:南京曾惨遭日本侵略者的屠城,而日本一些右翼分子至今仍拒绝承认历史、拒绝向中国人民道歉,我们揭露战争的罪行难道不正是为了“前事不忘,后事之师”吗?

  陈:揭露战争战争罪行当然重要,但仅仅局限于揭露战争显然是不够的。就像墙上的这副画,最多只是对屠杀现场的还原,除了血腥、残暴,我们感受不到别的。以前我也习惯于这种揭露、控诉、声讨式的思维,但2004年我在英国考文垂大学研修和平学时发现,除了揭露、控诉和声讨,也许还有其他追求和平的方式。考文垂与南京一样,是一座“殉难城”。1940年11月,全城被德军的炮弹炸掉了2/3,当年的废墟至今尤在。然而,考文垂二战后却与敌国的德累斯顿结成了友好,因为考文垂人认为德累斯顿也几乎毁于战火,相同的经历会让双方对战争罪恶有着相同的思考。现在考文垂成了国际和平学研究中心,各种各样的和平学活动非常多,人们对和平的理解也非常深入。

  记:加尔通把贫富差距、性别冲突、环境污染也纳入了和平学,请问这该如何理解?

  陈:加尔通创造性地提出了“结构暴力”的概念,这是对和平学的重要贡献。他认为暴力包括三个方面,即直接暴力、结构暴力、文化暴力。最典型的直接暴力是指战争,这是最大、最严重的暴力;结构暴力是指发展不平衡,这导致贫富差距;文化暴力更是无处不在,比如美国的快餐、大片。加尔通强调,由社会结构造成的没有具体“犯罪者”的暴力,也是对世界和平的潜在威胁,包括疾并饥饿、贫穷、污染等等。只有消除了社会的各种不平等,摒除“结构暴力”才能获得积极和平,而积极和平就是以平等、协调、合作、一体化为基础的。20世纪80年代,英国格林厄姆美国巡航导弹基地的围墙上刻着这么一首诗,我认为这是一首很好的和平学的诗,也比较形象地阐述了什么是“结构暴力”:

  对和平说不如果他们所谓的和平是悄无声息的饥饿之苦冰冷僵硬的恐惧之感破碎心灵的沉寂萧瑟被压迫者的未知期望 告诉他们和平是孩童玩耍时的喧嚷口舌自由的畅所欲言舞步的雷鸣声响以及一位父亲的歌唱

  记:我们现在正在积极构建和谐社会,您认为和平学对于构建和谐社会有何帮助?有什么合适的书籍可以介绍给我们读者?

  陈:构建和谐社会既符合国际潮流,也是全国人民的真诚愿望。现在我们经常会谈到“幸福指数”,我们终于认识到片面强调发展会弱化幸福感,而只有身心和谐、你我和谐这个社会才有生命力。构建和谐社会需要系统的理论和深入的实践,我认为这个时候学习、研究和平学,正可以帮助我们提高思想认识,和平学对和谐社会建设会有启发作用。《和平论》、《和平学》几本书比较专业,我觉得一般读者可以通过《和平档案》这套书了解和平学。《和平档案》图文并茂,可读性很强,比如《和平之途——当代世界移民问题与种族关系》、《和平之望——当代世界贫富问题与社会公正》、《和平之景——人类社会环境问题与环境保护》、《和平之侣——人类社会性别冲突与婚恋和谐》,都是比较好看的和平学通俗读物。

关于和平倡言的随笔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