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新培根人生随笔【第一篇】:何新随笔
Of Nature in Men 何新与张和声两个不同译本的比较
摘要:要研究一篇译文的好坏,应该从两个角度作对比--横向和纵向。即译者的翻译手法和风格、立体思维上的共时性和历时性的比较。本文旨在研究何新与张和声两位译者对于培根的“Of Nature in Men”的翻译。会在文中指出他们译本中措辞、详略上的优劣得失,以及他们在翻译时所处的不同年代对于他们翻译上的影响。
关键词:横向对比;纵向对比;立体思维;翻译
Abstract: To study a translation, we should compare its lateral and longitudinal aspects. That means a comparison of the skill and style of the translators with synchronicity and diachronism on stereoscopic thinking. This paper aims to study the two translations of “Of Nature in Men” by He Xin and Zhang Hesheng. The advantages and disadvantages of the usage of words and the details and clippings will be pointed out, as well as the influence of the age to their translation works. Key Words: lateral comparison; longitudinal comparison; stereoscopic thinking; translation
对于培根的这篇“Of Nature in Men”的翻译比较,我主要采用了何新与张和声的译本。这两篇译作翻译得不错,而且也较具有时代性,两者相比较,其中优劣得所较为突出,同时也能反应在不同的时代翻译的发展情况。
首先,我将对这两个译本的措辞进行比较。
在题目的翻译上面,这两位译者就有着不同的理解。何新将题目译为“论天性”,而张和声将之译为“论人的天性”。原作中提到的是“Nature of Men”,在这个题目上,培根有特地强调了“Men”,而在别的题目上却没有提及,说明在此培根是有意所加,因此本人较为认同张和声的翻译。
在引入译文内容之前张和声的译本却有一个不同之处,个人认为也是做得比较出彩的地方,他将原作中讲培根最后所描述的人的天性的一句话“A man’s nature runs either to herbs or weeds; therefore let him seasonably water the one, and destroy the other.”译为“人的天性可以育成香花,也可能长成杂草。香花宜精心浇灌,杂草当及时芟除。”放入译文内容前,作为一个精短的引言,既引起了读者的兴趣,又让读者了解到了人的天性的特点。
接下来开始切入译文的内容,在我看来,何新的译文较为天马行空,原作的内容只是作为他向人阐释人的天性的踏板,在原作的基础上他译的相当有弹性。而张和声的译作较为忠于原作,但译得详略得当,简明扼要,语言的文学气息也比何新的来得浓烈。
下面将列举一些句子来比较他们翻译上的差别。
1)And at the first, let him practice with helps, as swimmers do with bladders, or rushes: but after a time, let him practice with disadvantages, as dancers do with thick shoes.
何新译:在努力中不妨作些能鼓舞自己情绪的事情,犹如初学游泳者借助漂筏一样。在取得成效之后,就要从严从难克制自己,这一步好比练功的人缚着重物走路一样。
张和声译:开始练习时可以借助外力,就像抱着气袋浮板学游泳。接着便要加强难度,就像穿着重鞋练跳舞。
很明显可以看出何新在原作的基础上加上了自己的思想,他把“helps”理解为是能鼓励自己情绪的事情,这样的理解确实符合事实也不失创意。相比之下,张和声就译得较为平淡了。对于“bladders”一词,何新把它译为“漂筏”,张和声译为“气袋浮板”。而培根当时生活的年代是在十六到十七世纪,当时的条件应该没有“气袋浮板”这种东西,所以用何新的“漂筏”较为合适。“as dancers do with thick shoes”这一句何新注意到了中西文化的差异。在中国练武往往比练舞流传的更为广泛,人们对于练武的认知也更甚于舞蹈。虽然在近几十年舞蹈事业在我国也发展起来了,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热衷于舞蹈,但大多数人都将之作为一种娱乐,而不是像西方人一样作为一种交际手段正儿八经的去训练,所以他们并不熟知在训练舞蹈的过程中是要穿重鞋的。作为中国五千年文化精髓的武术在国人心中已深深扎
根,在这儿用练功来代替练跳舞,让我们读来易懂又亲切。
2)like to him, that would say over the four and twenty letters, when he was angry: then go to less in quantity
何新译:比如有人每当生气时,就在心中暗送26个字母以制怒。
张和声译:如念24个字母来制怒。
这里出现了一个问题,“four and twenty letters”应该是说24个字母吧。但众所周知,英文字母应该是有26个的,为何培根在这里说是24个字母呢。于是何新与张和声的译本出现了歧义。何新将它译为26个字母,而张和声按原文的意思译为了24个字母。对此我在网上查阅了一下,并没有查到什么实质性的内容。因此我对培根的作品做了一下研究,发现他确实用了26个字母,于是我做了一些猜测,一种情况是可能培根所说的这24个字母是常用的24个英文字母;还有一种情况就是培根所指的根本不是英文字母,而是希腊字母,希腊字母确实是有24个的。大家都知道希腊是世界文明发源地之一,对全球的文化有着深远影响,那么这样一来培根在文中提到24个希腊字母也就不足为奇了。不过这些都只是猜测而已,培根那个时代距离我们已经很遥远了,具体怎样也无从考证。何新的翻译是针对国人的,因此将之译为26个字母。张和声的翻译忠于原作,没有什么问题,同时也能引发人们的思考。在这里,张和声舍去了原作中的“like to him”“when he was angry”这样的一些概念,显得较为精简,个人认为更为合理易接受。
3)optimus ille animi vindex, laedentia pectus vincula qui rupit, dedoluique semel
何新译:灵魂最自由的人,就是那种一举挣断锁链的人。
张和声译:敢于打破枷锁,永世脱离苦海,这才是灵魂自由的人。
原作中这是一句拉丁语,个人比较喜欢张和声的翻译,他用到了“敢于”这个词,我觉得用的非常好。有的时候想要断绝一件事,关键就是敢不敢下这样的决心,敢不敢坚决抵制诱惑,做到了就相当于脱离了苦海,灵魂得到了自由。当然,何新的翻译也不错,“一句挣断”也包含了决心的意思。
4)Neither is the ancient rule amiss, to bend nature as a wand, to a contrary extreme, where by to set it right: understanding it, where the contrary extreme is no vice.
何新译:此外古人还认为,矫枉不妨过正,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也是不错的。只是要注意,那另一端不要是又一种不良习惯才好。
张和声译:也不要忽视古人的遗训,可以从相反的方面着手来磨练性情,就像扳直一根杆子,矫枉过正,适得其中。当然相反的一端也不应是另一种恶习。
对于这句翻译何新省略了原作中的“wand”这一字的概念,而突破了原作,有了自己的观念,那就是“用相反的习惯来改造天性”,这一理解甚好,既更好的阐明了培根的意思,又在上面有了质的飞跃,更容易让人理解。张和声则是按照原作翻译了出来,虽然也能让人理解,但比起何新的翻译就有点暗淡失色了。
何新培根人生随笔【第二篇】:何新随笔论
许多人关注薄与共济会的关系。老何私人看法如下:
薄不是共济会的人。关于这一问题老何有第一手资讯了解薄。
但由于薄好大喜功,盲目招商引资,误使全家无意中落入圈套,
儿子成为共济会掌中的人质。夫人于染毒后,也被动成为共济会势力可以控制的的掌中玩偶。
那个英国贵族和名校出身的死鬼绝对是共济会员。而谷某在英国可能参与某些外围活动,对该会有所知情。所以二人的合资公司竟然叫”荷鲁斯“投资公司——荷鲁斯是共济会的秘密术语之一。事实上,谷某曾让人找老何要关于共济会的书,薄还翻印过那个书(《统治世界:共济会揭秘》)作为教本。
猜测:王sir有可能是在美国进修时期下水,并且是真实履行过仪式入会在籍的。共济会对各国警务系统人士历来有特别高之关注和兴趣。CIA、军情六处、FBI、摩萨德、法国情报局都是共济会直接掌控的机构。
所以王sir作为一个极左酷吏,在与薄翻脸后,竟敢公然、突然闯进美国领事馆寻求庇护。这个诡异事件恐怕并非由于王sir神经失常——而更可能是因为他相信共济会的兄弟们,会遵守兄弟的誓言,帮助他安然脱险离境。根据共济会入会誓言,共济会的国际兄弟之间也有这种紧急救助的义务。
在某种意义上,共济会布局长远,把英国人早早安排在谷夫人身边,通过老婆孩子入手,诱使本身不是无缝鸡蛋的薄最终坠入共济会预设的政治、经济的重重陷阱。
这是我这种愚笨人对这一诡异事件的异类阴谋论解释。
何新培根人生随笔【第三篇】:何新自叙
(1)关于我
何新先生说:“我快退休了。只是我的工作关系在政协,退休的手续还未办——但是无所谓,什么时候接到通知就去签个字。
20年前,我从中国社科院调进政协时我是正研究员。后来到政协,在政协我的工作关系是放在老干部局。但是20多年我没上班,也不用请假,只是在家中研究写作。我本是山野一个闲散的人,实际等于早就退休了。”
何新说:“国家对我很好。我已是四届全国政协委员(专职的)。给我的这种特殊工作安排,大概在全中国独一无二。即使前一些年有一段时间我已不是政协委员(第十届),但待遇工资也没有发生任何变化。”
何新自嘲说:“所以,我是三有三无二非——有职无务,有名无实,有事无业;这叫三有三无。既非官员也非学者,这叫二非。”
何新说:“人生如白驹过隙。少年风流,一晃就六十岁了。今天就借这个机会,回首一下人生往事,谈谈往昔的作为,现在的所思,以及对国家民族未来的一些忧思。”
(2)五部书概括我平生
何新说:“我以往的人生经历,奇特,不俗。
自1966年开始,后来我离家上山下乡,去东北军垦农场。这几十年当中,我所经历的个人生涯中的小风小浪,以至关系国家命运的大风大浪不少,奇事、怪事、不可思议之事也不少。
计算起来,我平生五历生死边缘,两次死里回生。恩恩怨怨,是是非非,流水落花,往事不堪回首!其间生生死死,爱恨情仇的经历和上天下地的阅历,绝非一般的文人、书生、凡夫俗子所能想象以至可以梦见!”
何新说:“苏东坡说,我上可以陪玉皇大帝,下可以陪田舍乞儿——我也是如此。回顾平生——我少年时是浪子,青年时是游子,中年时是汉子。现在老了——我是整天呆在家的呆子。”
我的书斋叫“左右斋”,取左右逢源之义。
我的书房里有一副对联:
左眼观今右眼观史
有酒吟诗无酒吟佛
我未参加任何党派(80年代曾经参加九三学社,后来不喜欢参加会议,就退了),我是在家皈依的居士。
何新说:我这一生,活得算潇洒,开心。年轻时代,我是登徒子。年轻时我很帅,而且有一种傲气加霸气, “酷毙”。所以很多女孩子迷我。我大半生放浪不羁。50岁以前,不好意思,经历了几次婚变,多次恋爱。
但是网络和一些小报所传关于我的私事之类都是捏造。
我平生个性强,相处难。两情相悦,所求就是一个“爱”字,有感觉到一起,没感觉或者感觉不好,就分手,爱得明白,也散得明白!!——“没有天长地久,只愿曾经拥有。”
何新总结说:“我的少年时代是一部闯荡江湖的《水浒传》,青年时代是一部红袖簇拥的《红楼梦》,壮年时代是一部随心所欲的《金瓶梅》,中年时代是一部纵横捭阖参政议政的《三国志》,晚年是一部归觅心经的《西游记》——五大奇书都凝聚浓缩在我平生的感情和阅历中。如果有机会娓娓道来把往事写一写,那会是很好看的一部传奇故事。”
何新说:“最不可思议的是,我这种相当个性化的人生,竟然发生在1949以后到今天这么一个十分缺乏浪漫精神的时代。所以,我的生活经历在中国知识分子圈子中,可以说是非常奇特独一无二的。”
(3)野逸之人
何新说:我是幸运之人。得天所赐,屡历磨难不死。得天眼通,心有慧根,而能与天地古今中外沟通。
何新培根人生随笔【第四篇】:全面看待何新
何新,1949年生。1968年初中毕业后从北京上山下乡。1970年在黑龙江生产建设兵团友谊农场务工,因反对江青而被捕、遭批斗。因病获释后,流浪北京一年,励志自学。得到赵朴初先生借书及中华书局、商务印书馆书库一批库藏秘籍。次年,在京因流浪而再度被捕,押送回下乡地。
其后继续在农村自学。自学学习高等数学、物理、化学、生物学、逻辑学、古汉语、历史、英语、哲学、政治经济学、语言文字学等,并密切关注时事及国际政治。1977年,何新考入大学,但旋因对学校不满,且认为自己已不必继续就读而主动退学。
回到北京。回京后,何新被中央财经大学破格招聘,擢拔为大学教师(1978)。1980年被政治局委员、中国社科院院长胡乔木特别批准,破格调入中国人文学术之最高学府以及作为国家智库的中国社会科学院,在科研组织局担任学术秘书。
此后,何新在社科院工作10年,历任于科研局、近代史所、研究生院学报、文学所。陆续被聘任为助理研究员(1985)、副研究员(1987)、研究员(1990)。
在70年代末以来的近四十年时间里,何新以惊人的勇气、胆力、魄力以及精力,在人文学术的各个领域中,从事了大量极具创新性的探索。
数十年来,何新总是不同凡响,不惧站在最孤独的立场,以一人之声音对抗主流和多数。“虽千万人,吾往矣!”
何新从不阿众跟风,从不赶潮流,而不断发表违逆潮流以及攻击主流的惊天异论。因此,何新几乎在各个领域中,都被代表主流学界的精英和公知所排斥——视之为思想异端和集体之公敌。
但是,经过40年的苦心探索以及建树,现在,何新建筑了一座思想大厦,已经构成一座具自洽性、根深蒂固、雄伟高大、颠扑难破的严密学术体系。
何新十分傲然和孤独。多年以来,何新从不参加任何学会、学术会议。不介入任何派别。不与学术界交往。
何新多次公开宣称他极其鄙视中国当代知识分子,远离文人与学界,并且远离左派与右派。
何新不是中共党员。80年代何新曾经被邀请加入九三学社(中央),但很快即退社。
但是,何新之政治、经济以及历史思想,受到邓小平以来历届政治领导人和国际政治界的高度关注。他的许多政治、经济预言被历史多次验证。
自1991年以来至今,何新一直担任专职性的全国政协委员。除此之外,何新拒绝担任任何政治公务性职务。
何新培根人生随笔【第五篇】:何新的培根人生
《培根人生随笔》充满了作者对人世的通透洞察,体现了作者的观实主义与其道德理想的完美融合,是文艺复兴以来欧洲古典人文主义价值观念和政治理想的集中体现。培根是英国17世纪著名的政治家、思想家和经验主义哲学家。他提出了“知识就是力量”的著名论断,创立了科学归纳法,鼓励人们以科学的方法认识自然和改造自然,对整个人类的思想产生了深刻影响。1597年,《培根人生论》在英国首版后,即以文笔优美、语句简洁、趣味隽永、格言精妙而大受欢迎,多次再版重印,历四百多年而未衰,被译为世界上几乎所有文字。2000年还被美国公众评选为最爱的十本著作之一。它与《蒙田随笔录》、《帕斯卡思想录》一起,被人们誉为欧洲近代哲理散文三大经典。
是培根带来了“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这样脍炙人口的经典绝句。
是培根创造了“知识就是力量”这样的传世格言。
《论人生》这本书是被翻译成人类所有语言的经典著作可能就在于它对作为社会的主体的人的方方面面的本性的深刻哲述吧,即使时隔400年后读起来仍给人以醍醐灌顶的感觉,让人启迪,悟道,安详,豁达而宁静。
或许像数学、物理这样的自然科学一样,社会科学中深刻的哲理却能用最通俗的语言表述,让阳春白雪还是下里巴人都能有收获,就是那难以企及的一种最高境界
它是我的案头必备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