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中去的意思及例句:
①离去;离开。
《岳阳楼记》 :“便有去 国怀乡,忧谗畏讥。”
②距;距离。
《五人墓碑记》 :“夫五人之死,去 今之墓而葬焉。”
③过去的。
《琵琶行》 :“我从去 年辞帝京。”
④除去;去掉。
《捕蛇者说》 :“去 死肌,杀三虫。”
⑤舍去;舍弃。
《五蠹》 :“去 偃王之仁。”
⑥用其他动词后,表示行为动作的趋向。
《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
⑦前往;到……去。
《孔雀东南飞》 :“阿母谓阿女,汝可去 应之。”
“是” 在文言文中表示判断意思的句子有哪些
在古代,一般情况下,“是”是代词“这”,不表示判断。
但是,文言文中的“是”有时候也相当于现在的“是”,成了判断句的标记。
如: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明月几时有》)而欲投吴巨,巨是凡人,偏在远郡,行将为人所并,岂足托乎!(《赤壁》)
文言文句子中疾的意思为痛心的句子
疾 jí名词义:1、会意字。
甲骨文字形,从大(人)从矢,字形象人腋下中箭。
段玉裁《说文解字注》:“矢能伤人,矢之去甚速,故从矢会意。
”本义:受兵伤。
泛指疾病。
2、轻微的叫疾。
疾,病也。
——《说文》。
段注:“析言之则病为疾加,浑言之则疾亦病也。
”君有疾在腠理,不治将恐深。
——《韩非子·喻老》伯牛有疾,子问之。
——《论语·雍也》3、泛指病。
司马子反辞以心疾。
——《韩非子·十过》4、废疾;废疾的人。
亦泛指病人。
5、疫疠;发生疫疠。
疾在腠理。
/寡人无疾。
/君有疾。
——《韩非子·喻老》已有疾疫。
——《资治通鉴》6、痛 。
7、痛苦;忧患。
问之民所疾苦。
——《史记·滑稽列传》身自疾痛。
——汉·王充《论衡·订鬼篇》8、缺点;毛病;瑕疵。
必有窃疾。
——《墨子·公输》寡人有疾,寡人好色。
——《孟子·梁惠王下》孔子贤者,所刺讥皆中诸侯之疾。
——《史记》形容词义:1、快速;急速。
奋疾而不拔。
——《礼记·乐记》征鸟厉疾。
——《礼记·月令》而疾讨陈。
——《左传·襄公五年》何来疾也。
——《战国策·齐策四》不能疾走。
——《战国策·赵策》草枯鹰眼疾。
——唐·王维《观猎》疾驰入仆营。
——清·梁启超《谭嗣同传》2、敏捷;轻快。
春风得意马蹄疾,一日看尽长安花。
——孟郊《登科后》3、急剧而猛烈。
疾风知劲草,板荡识诚臣。
——李世民《赐萧瑀》4、恶。
如疾日:恶日;不祥的日子。
5、怒;强狠。
如疾视:瞋目怒视。
6、强大;宏大。
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
——《荀子·劝学》动词义:1、患病;生一般的病。
寒暑不能使之疾。
——《荀子·天论》2、厌恶;憎恨;痛心;痛恨。
尔无忿疾于顽。
——《书·君陈》疾夫舍曰欲之而必为之辞。
——《论语·季氏》生而有疾恶焉。
——《荀子·大略》有亡而无疾。
——《荀子·大略》。
杨倞注:“疾同嫉,嫉恨。
疾其君者。
——《孟子·梁惠王上》愤世疾邪。
——明·刘基《卖柑者言》疾大户兼并。
——清·张廷玉《明史》3、极力;尽力;努力。
如疾争:极力争辩。
疾作:努力劳作。
疾耕:努力耕作。
疾学:努力学习。
4、嫌怨。
疾王听之不聪。
(听,名词。
聪,耳明。
)——《史记·屈原贾生列传》5、通“嫉”。
妒忌。
人之有技,冒疾以恶之。
——《书·秦誓》公私之分明,则小人不疾贤,而不肖者不妒功。
——《商君书·修权》膑至,庞涓恐其贤于己,疾之。
——《史记·孙子吴起列传》6、忧虑。
草食之兽,不疾易薮;水生之虫,不疾易水。
——《庄子》7、非难;毁谤。
如疾毁:毁谤。
如这个词在文言文中有哪些句子是像的意思
何谓“取消句子独立性”?一个主谓短语充当一个句子成分的时候,在这个短语的主谓之间加一个“之”。
其作用就是告诉读者这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因为文言文中是没有标点符号的----以便于读者理解。
取消句子独立性,简而言之就是“之”处于主谓之间时,此句子不能成为完整一句话,或是话还未说完。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前一分句,如果没有“之”字,就变成“臣壮”,这是一个独立的句子;加上“之
”,“臣之壮也”就不是句子,而成为“臣之壮也,犹不如人”的主语,这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了。比如说“王老师讲课”是一个句子,最后可以用个句号,但如果说“王老师的讲课”,多了一个“的”,就是一个短语,而不是一个句子,就不能用句号了,虽然“的”与“之”功能不完全一样,但道理是一致的http://www.yuyingchao.com/blog/user1/llqf/default.htm取消句子独立性悬赏分:0 - 解决时间:2005-11-24 15:02提问者: chenniv - 童生 一级最佳答案由主语和谓语构成的句子可以独立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我爱香山.但是,如果在主语与谓语之间加上一个"之"字,成了"我之爱香山",本来意思完整的句子却变得不能单独表达完整的意思了,必须说出爱香山的理由以后才算完整了.这里的"之"的功能就是取消句子独立性.回答者:zzp1943 - 童生 一级 11-10 15:32
文言文中有度日如年之意的句子
宋·柳永《戚氏》孤馆度日如年,风露渐变,悄悄至更阑。
长天净,绛河清浅,皓月婵娟。
思绵绵,夜永对景,那堪屈指暗想从前。
未名未禄,绮陌红楼,往往经岁迁延。
《诗·王风·采葛》“彼采葛兮
,一日不见,如三月兮!彼采萧兮,一日不见,如三秋 兮! 彼采艾兮,一日不见,如三岁兮!”在文言文中, 间 是什么意思?所在句子有哪些
间jiān①中间;当中。
指处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里。
《子路曾皙冉有公西华侍坐》:“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
”②期间;年间。
指时间。
《兰亭集序》:“向之所欣,俯仰之间,已为陈迹。
”③近来,不久之前。
《左传·成公十六年》:“以君之灵,间蒙甲胄,不敢拜命。
”④,用于房屋。
《归田园居》:“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
”间jiàn①间隙;空隙。
《庖丁解牛》:“彼节者有间,而刀刃者无厚。
”②嫌隙;隔阂。
《左传·昭公十三年》:“诸侯有间矣。
”③机会;空子。
《后序》:“至京口,得间奔真州。
”④距离;差别。
《淮南子·俶真》:“则美丑有间矣。
”⑤间隔;隔离。
《桃花源记》:“遂与外人间隔。
”⑥经历;持续。
《狱中杂记》:“一人予二十金,骨微伤,病间月。
”⑦离间。
《屈原列传》:“谗人间之,可谓穷矣。
”⑧伺候;侦察。
《韩非子·外储说右上》:“内间主之情以告外。
”⑨间谍。
《史记·河渠书》:“始臣为间,然渠成亦秦之利也。
”⑩参与;介入。
《曹刿论战》:“肉食者谋之,又何间焉。
”⑾交杂;夹杂。
《口技》:“中间力拉崩倒之声。
”⑿一会儿;片刻。
《促织》:“少间,帘内掷一纸出。
”⒀间断的;间或。
《邹忌讽齐王纳谏》:“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
”⒁私下;暗地里。
《信陵君窃符救赵》:“侯生乃屏人间语。
”⒂间道;偏僻的小路。
《廉颇蔺相如列传》:“故令人持璧归,间至赵矣。
”间xián通“闲”。
空闲;安静。
《楚辞·招魂》:“像设君室,静间安些。
”
文言文翻译
翻译:秦穆公曾出巡而走失骏马,亲自去寻找,看到有人已杀了骏马,正一起在吃马肉。
穆公就问他们:“这是我的骏马呀!”众人都吓得站起来。
穆公说:“我听说吃骏马肉而不饮酒的人会死。
”于是吃马肉的人,依次饮了秦穆公赏给他们的酒。
饮酒后,杀马者就都惭愧地离去了。
过了三年,晋国攻打秦国,包围了秦穆公。
以前偷马吃的人知道了,都说:「三年前穆公饶恕了我们一命,这个恩情欠得太久了。
现在我们可以舍命来报答他了。
」於是大家拿起武器,冲进晋军阵中,把穆公救了出来。
穆公突围后,一举擒获晋惠公,打了一场胜仗。
你写的是不是这一套题目?秦穆公①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穆公谓曰:“是吾骏马也。
”诸人皆惧而起,穆公曰:“吾闻食骏马肉,不饮酒者杀人②。
”即以次③饮之酒,杀马者皆惭而去。
居三年,晋攻秦穆公,围之。
往时食马肉者相皆曰:“可以出死④,报食马得酒之恩矣。
”遂溃围,穆公卒得以解难,胜晋,获惠公⑤以归。
此德出而福反也。
(选自《说苑》卷六《复恩》)【注释】①秦穆公:春秋五霸之一。
②不饮酒者杀人:不喝酒会死人的。
③次:次序。
④出死:出力(为国君)拼死作战。
⑤惠公:晋国国君。
22、请用“/”给下面句子断句(共3处)。
(2分)秦 穆 公 尝 出 而 亡 其 骏 马 自 往 求 之 见 人 已 杀 其 马 方 共 食 其 肉 。
23、下列句中加△词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2分)A、亡其骏马(死亡) B、是吾骏马也(这)C、杀马者皆惭而去(离开) D、遂溃围(冲破)24、下列句中加△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2分)A、方共食其肉 方七百里 B、即以次饮之酒 必以分人 C、晋攻秦穆公,围之 何陋之有 D、此德出而福反也 温故而知新25、文章最后用“德出而富反”一句,对秦穆公作了评论,请你用自己的话说说秦穆公是怎样施恩于人的,又获得了怎样的回报。
(2分)答案:22秦穆公尝出而亡其骏马/自往求之/见人已杀其马/方共食其肉。
(2分。
划对一处不得分,划对两处得1分,划对三处得2分。
) 23、A 24、D 25、骏马被人宰杀后,秦穆公不但不治罪,反而怕众人食马肉致死,亲手给他们斟酒喝;后秦穆公遭晋国围攻,得到食马人的救援,解除危难,并战胜了晋国。
(2分。
施恩与回报各1分,大致意思对即可。
)
令在文言文中是派遣的意思的句子
1、无义,取消句子独立性。
如:无丝竹之乱耳(《陋室铭》);此之谓失其本心(《鱼我所欲也》);客之美我者(《邹忌讽齐王纳谏》)2、结构助词,宾语前置的标志。
如:何陋之有(《陋室铭》);宋何罪之有(《公输》)3、音节助词,无义如:公将鼓之(《曹刿论战》)
文言文《薛谭学讴》的全文翻译
【译文】薛谭向秦青学习唱歌,还没有学完秦青的技艺,就以为学尽了,于是就告辞回家。
秦青没有劝阻他,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秦青打着拍节,高唱悲歌。
歌声振动了林木,那音响止住了行云。
薛谭于是向秦青道歉,要求回来继续学习。
从此以后,他一辈子也不敢再说要回家。
【注释】讴:唱歌;(2)于:向;(3)穷:尽,完;(4)遂辞归:于是就告辞回家;(5)弗止:没有劝阻;(6)饯行于郊衢:在城外大道旁给他饯行;(7)抚节:打着拍节:(8)遏:阻止;(9)谢:道歉;(10)反:通假字,通“返”,返回。
【中心】这个故事说明了学习必须虚心、持之以恒、不能骄傲自满、半途而废。
这里也给我们以启示:一方面可以说恰当的正面教育可收到很好的效果。
道理是从实际生活中抽象出来的,当反过来用它来指导学生实际时,就应具体化、形象化,教师的引导也要晓之以理,动之以情,针对往往容易产生自满的同学,这样的导向往往能使其看到别人身上的闪光点,使其客观地评价自己和他人,让其真正懂得如何做到全面发展,以及如何才能真正成为“四有人才”,进而激励他们锐意进取的可贵精神。
【文言知识】说“谢”:现代汉语中的“谢”,多指感谢或凋谢。
上文“薛谭乃谢求反”中的“谢”。
指认错、道歉。
又,“父斥之,儿谢”,意为父亲斥责儿子,儿子便认错。
又,“帝怒,群臣谢去“,意为皇帝发怒了,大臣们认错而离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