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次北固山下江上景色的句子

《次北固山下》写江上景色的句子:潮平两岸阔, 风正一帆悬。

这两句诗的意思是:湖水上涨,两岸更显开阔;风势正顺;白帆高高扬起。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风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

来了。

>诗中生动勾勒壮阔图景的语句

次北固山下 王湾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流年似水 乡情如歌 ——王湾《次北固山下》赏析 王湾,洛阳人。

公元712年中进士,次年(唐玄宗开元元年)出游吴地,由洛阳沿运河南下瓜州,后乘舟东渡大江抵京口(今镇江,即北固山所在地),接着东行去苏州。

此诗当于此时写就。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山青了,水绿了,天气暖和了。

飘流他乡的游子已经踏上远在青山之外的路途,载着归客的行舟也开始行进在绿如绵绵蓝草的江水之上。

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

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北固山是扬子江的中段,早起的诗人举目东望,只见江天一色,一轮红日从东方江海相接的地平线上慢慢升起,回眸西探,却见西边天幕上的夜色尚未完全褪去;一夜之间已是中分二年,早上升起的海日预示着新的一年正在开始,春天已按捺不住自己的脚步,悄悄渡江北上走进了旧年。

“生”和“入”的选用,把一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

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诗人看着眼前的“平潮、悬帆、海日、江春”,不由得萌发出一个美好的想法:我写上一封书信让那北归的鸿雁捎给洛阳的家人,让他(她)们也知道我此时此地的心情吧。

尾联不仅与首联相照应,也使诗中客观景物全着上了人的感情色彩,原本自然之景物也就有了人的灵性,向人们诉说着诗人心中的美好感觉和愿望。

如果说颌联是从景物入手,以形式之美引发颈联;那么就可说颈联是从天人感应拓展,以胸怀之美照应颌联。

王湾之后的当朝宰相张说,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一联写在办公的政事厅上,让人们好好学习,意义恐怕就不是单纯的艺术性问题了,张宰相更看重的是此诗道出的人生气度和胸怀

《次北固山下》以小景与大景互相映衬,写出大江行舟之壮阔。

现在可...

颈联则为千古名句:“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上句写实景,下句写实感。

笔力何等千钧!造意又何等突兀!《河岳英灵集》的撰集者殷潘说:“诗人以来少有此句。

”明代胡应麟在《诗薮 内编》中赞之曰:“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诗人站在江面上,放眼望去,残夜未尽,一轮红日已从海上涌现,好像残夜带来了太阳,而不是太阳把早晨带来似的。

江南的春天似乎来得特别早,春天的根芽仿佛从旧年年底就巳埋伏下来。

精致的意象,清亮明丽的意境,融入了诗人深邃的感情。

旧的一天又消逝了,旧的一年也轻轻地溜走了,而自己却仍然远役他乡。

眼前之景越美,越是触动缠绵无尽的乡愁,内心那无比深沉的落寞感也越是慢慢地叠向高峰,使诗意重归到先头那种愁悒、失落、寂寞的境界。

这十个字,构思和炼句都脱尽旧套,翻出新意。

精警、卓荦、自然、妥贴,既不绽露斧痕,而又融洽无间。

可谓极用意处看似不用意,极着力处看似不着力,毫无刻意雕琢之嫌,把江南残冬而早春的景色推至极致。

诗人如果不是亲身体验过这种生活,是没有办法锤炼出这样的警句的。

无怪乎“张燕公(即宰相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能做诗文的人),令为楷式。

”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由感时而转为思乡。

岁暮腊残,神驰故里。

面对眼前“江南佳丽地”,想到自己异乡飘泊的生活,何时才能回到家乡洛阳呢?他那历朝古都的出生地洛阳,有乡亲,有家人,更有事业,------牵萦着游子之心。

离家愈远,思乡之情愈浓,首先闪过诗人脑海的,自然是捎封书信回家,可是转念一想,这乡书如何送去?怎不令人意兴阑珊、衷心愀怆?于是,羁旅愁思追逐而来。

“何处达”三字,隐含着多少造化弄人的伤感啊!此时,看到南雁北归,自然想到雁足传书的典故,便想把这浓浓的乡情让大雁带到家乡洛阳。

乡园既渺不可见,愁思又如斯烦扰,在思归、而未归的矛盾心境中,表现出对家乡的真挚的谴绻和留恋。

这里不言离思,而别意之深长已悠然不尽。

次北固山下把小景与大景相映衬写出大江行船之壮阔 现在可以用来比喻...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这两句话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前四行诗句描写沧海景象,有动有静,如“秋风萧瑟,洪波涌起”与“水何澹澹”写的是动景,“树木丛生,百草丰茂”与“山岛竦峙”写的是静景。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诗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作者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

也指出这是乐府唱过的。

次北固山下:诗以对偶句发端,既工丽,又跳脱。

“客路”,指作者要去的路。

“青山”点题中“北固山”。

作者乘舟,正朝着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这一联先写“客路”而后写“行舟”,其人在江南、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已流露于字里行间,与末联的“乡书”、“归雁”,遥相照应。

颔联的“潮平两岸阔”(也有写

作 潮平两岸失),“阔”,是表现“潮平”的结果。

春潮涌涨,江水浩渺,放眼望去,江面似乎与岸平了,船上人的视野也因之开阔。

这一句,写得恢弘阔大,下一句“风正一帆悬”,便愈见精采。

“悬”是端端直直地高挂着的样子。

诗人不用“风顺”而用“风正”,是因为光“风顺”还不足以保证“一帆悬”。

风虽顺,却很猛,那帆就鼓成弧形了。

只有既是顺风,又是和风,帆才能够“悬”。

那个“正”字,兼包“顺”与“和”的内容。

这一句写小景已相当传神。

但还不仅如此,如王夫之所指出,这句诗的妙处,还在于它“以小景传大景之神”(《姜斋诗话》卷上)。

可以设想,如果在曲曲折折的小河里行船,老要转弯子,这样的小景是难得出现的。

如果在三峡行船,即使风顺而风和,却依然波翻浪涌,这样的小景也是难得出现的。

诗句妙在通过“风正一帆悬”这一小景,把平野开阔、大江直流、波平浪静等等的大景也表现出来了。

读到第三联,就知道作者是于岁暮腊残,连夜行舟的。

潮平而无浪,风顺而不猛,近看可见江水碧绿,远望可见两岸空阔。

这显然是一个晴明的、处处透露着春天气息的夜晚,孤舟扬帆,缓行江上,不觉已到残夜。

这第三联,就是表现江上行舟,即将天亮时的情景。

这一联历来脍炙人口,说:“‘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诗人已来少有此句。

张燕公(张说)手题政事堂,每示能文,令为楷式。

”(《河岳英灵集》)明代胡应麟在《诗薮·内编》里说,“海日”一联“形容景物,妙绝千古”。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上已呈露春意。

“日生残夜”、“春入旧年”,都表示时序的交替,而且是那样匆匆不可待,这怎不叫身在“客[2]路”的诗人顿生思乡之情呢?这两句炼字炼句也极见功夫。

作者从炼意着眼,把“日”与“春”作为新生的美好事物的象征,提到主语的位置而加以强调,并且用“生”字和“入”字使之拟人化,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

妙在作者无意说理,却在描写景物、节令之中,蕴含着一种自然的理趣。

海日生于残夜,将驱尽黑暗;江春,那江上景物所表现的“春意”,闯入旧年,将赶走严冬。

不仅写景逼真,叙事确切,而且表现出具有普遍意义的生活真理,给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艺术鼓舞力量。

此句与“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有异曲同工之妙。

海日东升,春意萌动,诗人放舟于绿水之上,继续向青山之外的客路驶去。

这时...

在王湾的次北固山下中,那一句是有关描写‘水’的诗句

这首诗写冬末春初,旅行江中,即景生情,而起乡愁。

开头以对偶句发端,写神驰故里的飘泊羁旅之情怀。

次联写“潮平”、“风正”的江上行船,情景恢弘阔大。

三联写拂晓行船的情景,对仗隐含哲理,“形容景物,妙绝千古”,给人积级向上的艺术魅力。

尾联见雁思亲,与首联呼应。

全诗笼罩着一层淡淡的乡思愁绪。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这一联不仅妙在写景物入神,而且富于生活哲理:新事物脱胎于旧事物之中,旧事物中孕育着新事物.表现出一种积极、乐观、向上的精神.尾联用一个设问句,抒发出作者浓浓的思乡之情。

[编辑本段]注释 1.次:这里是停留的意思,指旅途中停宿。

北固山:在现在江苏镇江北,三面临水,地势险要,倚长江而立。

2.青山:北固山。

3.客路:旅途。

4.潮平:潮水上涨与两岸齐平。

5.风正:指顺风。

6.海日:太阳从海上升起。

7.残夜:夜将尽未尽的时候。

8.旧年:过去的一年。

指旧年未尽,春之气息已到,点明节候已到初春。

9.乡书:家信。

10.何处达:送到什么地方。

11.归雁:归来的大雁。

大雁每年秋天飞往南方,春天返回北方。

古代有用大雁传递书信的传说。

12.边:唐代口语,意同“处”,泛指某处。

13.归雁洛阳边:希望北归的大雁捎一封家信到洛阳。

[编辑本段]译文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乘船,正朝著展现在眼前的"绿水"前进,驶向"青山",驶向"青山"之外,遥远的客路 春朝涌涨,江面与两岸齐平,船上的人视野开阔;风平浪静,大江直流,一帆独悬. 当残夜还未消退之时,一轮红日已从海上升起;当旧年尚未逝去,江水已成露春意 一群北归的大雁正掠过晴空,请他们抵去我对洛阳家人的问候 [编辑本段][赏析] 此诗写冬末春初、作者舟泊北固山下时看到的两岸春景。

先写青山重叠,小路蜿蜒,碧波荡漾,小船轻疾。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描摹长江下游潮涨江阔,波涛滚滚,诗人扬帆东下的壮观,气概豪迈。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由此而引动末句的乡思,以归雁传书表达了作者对家乡的思念,春景和乡思和谐交融。

这首题为《次北固山下》的五律,最早见于唐人芮挺章编选的《国秀集》。

唐人殷璠选入《河岳英灵集》时题为《江南意》,但有不少异文:“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潮平两岸失,风正数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来观气象,惟向此中偏。

”本文系据长期传诵的《次北固山下》。

王湾是洛阳人,一生中,“常往来吴楚间”。

“北固山”,在今江苏镇江市以北,三面临江。

上引《江南意》中首二句为“南国多新意,东行伺早天。

”其“东行”,当是经镇江到江南一带去。

诗人一路行来,当舟次北固山下的时候,潮平岸阔,残夜归雁,触发了心中的情思,吟成了这一千古名篇。

《河岳英灵集》说诗人王湾“游吴中,作《江南意》(即本诗)。

”诗题作“次北固山下”,意思是泊舟停宿在北固山下,显系即景抒情之作。

“次”字,旅途停顿,此作“停宿”解。

北固山,在今江苏省镇江市北,横插江中,三面临江,形势险固,因以为名。

诗人家住洛阳,漫游江南,“往来吴、楚间(《唐才子传》)”。

这里的俊秀开阔的景色让他大为惊叹。

但是,时近年关,旅次异地,又怎不催人顿起乡关何处之思!诗中透露出诗人丰富、诚挚、热烈而深沉的心灵世界。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诗以对偶句发端,工丽、跳脱。

开篇概写旅况,融合了空间与时间的苍茫感。

“客路”,点明自已客游在外,为全诗奠定基调。

异地的旅次使诗人愁肠百结,泊舟北固山下,极目四望:旅客往来的驿路,从山中绕出,逶迤而上,遥接山顶,远远望去,似乎路在青山之外,可知前途尚远;回望长江,江水浩淼,连接天际,那迅疾飘行的小船,似乎一直飘到绿水前边,又隐隐约约寓托着因久别家园而悠然思“乡”之情结。

景极美,隐含的情极深。

诗人特别注意选取构成画面的典型事物,创造出各种意象,精心安排,各得其所。

“青山”、“绿水”为世俗熟语,顺手拈来置于一个来自北国的南游者的视野之中,新鲜有味,意趣无穷,显得十分贴切自然且富于生活气息,同时又为下面的状物抒情提供了背景缘由和壮阔的审美空间。

寥寥数字,写出了人人眼中之景,道出了人人心里的话,为读者展现了一幅清新阔远的绝妙图画。

倘是诗人自已的船也在行驶,这些景色恐难领略了。

然而,也正因为诗人泊舟山下,所以留心客路伸出青山,行舟前于绿水。

那逶迤宛转盘桓不尽的江流,如同踌躇烦乱的心思,错综纷繁,无由觅其端绪。

接着,诗人以工笔状写北固山下江面特有的景观:“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 如果说首联写远望,那么颔联则是写近景。

江潮上涨,水势升涌,与岸平齐,水面更显得开阔无边,江中行船顺风,一帆高挂。

“阔”字,指陈空间之辽远,水波漫漫,渺无边际。

空茫静寂,清澹怡适。

“岸”是静的,“帆”是动的,一动一静,形成鲜明的对比。

静中见动,使人愈添静穆之感。

王籍曾在“蝉噪林愈静,鸟鸣...

初一语文上册15课《古代诗歌四首》,急求这四首诗的各个句子的赏析...

观沧海赏析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头二句点明“观沧海”的位置:诗人登上碣石山顶,居高临海,视野寥廓,大海的壮阔景象尽收眼底。

以下十句描写,概由此拓展而来。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是望海初得的大致印象,有点像绘画的粗线条。

“澹澹”,形容大海水面浩淼的样子;“何”,何其,今言“多么”,是叹美之词。

“澹澹”而加叹美,那沧海的辽阔苍茫气象便可想而知了。

在这水波“澹澹”的海上,最先映入眼帘的是那突兀耸立的山岛, 它们点缀在平阔的海面上,使大海显得神奇壮观。

这两句写出了大海远景的一般轮廓,下面再层层深入描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 前二句具体写竦峙的山岛:虽然已到秋风萧瑟,草木摇落的季节,但岛上树木繁茂,百草丰美,给人生意盎然之感。

后二句则是对“水何澹澹”一句的进一层描写:定神细看,在秋风萧瑟中的海面竟是洪波巨澜,汹涌起伏。

这儿,虽是秋天的典型环境,却无半点萧瑟凄凉的悲秋意绪。

在我国文学史上,由于作家的世界观和处境等种种原因,自宋玉《九辩》开悲秋文学的先声之后,多少骚人墨客因秋风而临风洒泪,见落叶而触景伤情!然而,曹操却能面对萧瑟秋风,极写大海的辽阔壮美:在秋风萧瑟中,大海汹涌澎湃,浩淼接天;山岛高耸挺拔,草木繁茂,没有丝毫凋衰感伤的情调。

这种新的境界,新的格调,正反映了他“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烈士”胸襟。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前面的描写,是从海的平面去观察的,这四句则联系廓落无垠的宇宙,纵意宕开大笔,将大海的气势和威力托现在读者面前:茫茫大海与天相接,空蒙浑融;在这雄奇壮丽的大海面前,日、月、星、汉(银河)都显得渺小了,它们的运行,似乎都由大海自由吐纳。

诗人在这里描写的大海,既是眼前实景,又融进了自己的想象和夸张,展现出一派吞吐宇宙的宏伟 气象,大有“五岳起方寸”的势态。

这种“笼盖吞吐气象”是诗人“眼中”景和“胸中”情交融而成的艺术境界。

(参见《古诗归》卷七钟惺评语)言为心声,如果诗人没有宏伟的政治抱负,没有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没有对前途充满信心的乐观气度,那是无论如何也写不出这样壮丽的诗境来的。

过去有人说曹操诗歌“时露霸气”(沈德潜语),指的就是《观沧海》这类作品。

“霸气”当然是讥评,但如果将“霸气”理解为统一中国的雄心,那么,这种艺术鉴赏的眼光还是可取的。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这是合乐时的套语,与诗的内容无关,就不必细说了。

次北固山下 赏析 首联描青山绿水,叙诗人行踪。

“客路”一词,虽为实写,却已寓乡愁于其中矣。

与尾联之“乡书”、“归雁”遥相呼应,诗人遣词造句之工力可见一斑。

颔联写景寓理,耐人寻味:“潮平”当因“两岸阔”,“风正”方能“一帆悬”也。

“风正”一词极有讲究,用“风顺”,不足以保证“一帆悬”——顺而疾,则帆就会被鼓成弧形了;用“风和”?撇开对仗不说,倘为逆风,即使“风和”,亦无法使“一帆悬”。

颈联历来脍炙人口,“海日生(于)残夜,江春入(之)旧年”,这不仅是时序的交替,而且饱蕴哲理。

“日”与“春”乃新生美好事物的象征,诗人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它们以人的意志和情思,表现出具有普通意义的生活真理,令人鼓舞。

较之张若虚之“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若从予人以乐观、积极、向上的感染力等层面玩味,似略胜一筹。

无怪乎与诗人同时代的“燕许大手笔”燕公张说将此联“手题政事堂”,明代胡应麟誉其“形容景物,妙绝千古”呢!尾联仍情景相系,由大雁之北飞想“雁足传书”的传说,景实而情真,紧承三联,遥应首句,淡淡的乡思愁绪,自然溢于言表。

钱塘湖春行【赏析】这是一首歌咏早春西湖(钱塘湖)的写景诗。

在诗中,诗人像一位高超的摄影师,将镜头对准最能代表西湖早春美景的事物,摄制成一幅幅美妙的画面,一一展现在我们面前。

一二句,云水生春意。

在孤山寺到贾公亭之间的这一片湖面上,春水初涨,水面平堤,微波荡漾;空中白云朵朵,因着春天空气的湿润,也低低地浮挂着,远远地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这里面的山、寺、亭、水、堤、云,高低错落,远近配合,构成了一幅平阔旷远的立体湖景图。

三四句,莺燕争春光。

在几处向阳的树枝上,蹦蹦跳跳着早来的黄莺,婉转悠扬地唱着春天的歌儿;在湿润的湖岸边,不知是新到谁家的小燕子,喃喃啾啾地忙着衔泥筑巢。

早莺尚少,只在“几处”;新燕不多,不知“谁家”。

西湖是鸟儿们理想的天堂,它们中的先到者早早地开始雀跃起来了。

诗句在对莺歌燕舞的动态写照中,传达出西湖生动的早春气息。

五六句,花草竞春荣。

放眼望去,形形色色的野花开的开,发的发,摇曳在春风中,渐迷人眼;俯视身下,绿绿茸茸的春草还不够深,骑马走过,刚刚能遮没马蹄——花草都处在竞相荣发滋长之中。

可以想见,过后不久,西湖将开出一个姹紫嫣红、五彩缤纷的绚丽春天。

七八句,诗人赞春情。

诗人骑马扬鞭,指点春色:这绿柳成阴的白沙堤,是我最留连喜爱的地方啊!这是...

初一课文《古代诗歌四首》赏析句子

你好!【观沧海】东行登上碣石山,来观赏大海。

海水多么宽阔浩荡,碣石山高高耸立在海边。

碣石山上树木丛生,各种草长得很繁茂。

秋风飒飒,海上涌起巨大的波涛。

日月的运行,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出发的。

银河星光灿烂,好象是从这浩淼的海洋中产生出来的。

真是幸运极了,用歌唱来表达自己的思想感情吧。

【次北固山下】游客路过苍苍的北固山下,船儿泛着碧绿的江水向前。

春潮正涨,两岸江面显得更宽阔。

顺风行船,恰好把帆儿高悬。

红日冲破残夜,从海上升起。

江上的春天早在年底就春风拂面。

家书要传到哪里呢?请问归雁几时飞到洛阳边【钱塘湖春行】从孤山寺的北面到贾公亭的西面,湖水涨潮时刚好与堤齐平,白云在天空的低处重重叠叠,同湖面上的波澜连成一片。

几只早出的黄莺争着飞上向阳的树,不知谁家新来的燕子正衔着春泥在筑巢。

一些多彩缤纷的春花(野花)渐渐要迷住人的眼睛,浅浅的春草刚刚能够遮没马蹄。

我最爱漫步在西湖东边欣赏美景,欣赏得不够 ,就再去看那绿色杨柳下迷人的断桥白沙堤。

【天净沙秋思】枯萎的藤蔓,垂老的古树,一只无精打采的乌鸦,扑打着翅膀,落在光秃秃的枝桠上。

小桥流水人家, 纤巧的小桥,潺潺的流水,温暖的茅屋,安谧而温馨。

古道西风瘦马。

荒郊古道上,一匹瘦马载着游子,冒着凌冽的西风踟蹰而行。

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夕阳西下,何处是归宿?哪里是家乡?念及此,天涯漂泊的游子怎不愁肠寸断!请望采纳,谢谢!

张岱《西湖梦寻·明圣二湖》赏析

与前辈小品文作家不同,年届知命的张岱经历了天老地荒的巨变:满清入主,社稷倾覆,民生涂炭,家道张岱破败。

他坦言自己“学节义不成”(《自为墓志铭》),“忠臣邪,怕痛。

”(《自题小像》)只能“避迹山居,所存者,破床碎几,折鼎病琴,与残书数帙,缺砚一方而已,布衣蔬食,常至断炊。

”(《自为墓志铭》)不得不在垂暮之年,以羸弱之身,亲自舂米担粪:“身任杵臼劳,百杵两歇息”“自恨少年时杵臼全不识。

因念犬马齿,今年六十七。

在世为废人,赁舂非吾职。

”(《舂米》)“近日理园蔬,大为粪所困。

”“婢仆无一人,担粪固其分。

”“扛扶力不加,进咫还退寸。

”(《担粪》)今昔生活对比,不啻霄壤,真如隔世。

于是他“沉醉方醒,恶梦始觉”(《蝶庵题像》)再忆梦寻梦,撰成《二梦》,“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自为墓志铭》)他也曾“作自挽诗,每欲引决,因《石匮书》未成,尚视息人世。

”(同上)在极其艰难的物质条件和十分痛苦矛盾的精神状态下,前后历时二十七年(其中明亡后十年),五易其稿,九正其讹,撰成《石匮书》这部二百二十卷纪传体明史的煌煌巨著。

后又续撰成《后集》以纪传体补记明崇祯及南明朝史事。

诚如清毛奇龄在《寄张岱乞藏史书》中所称:“将先生慷慨亮节,必不欲入仕,而宁穷年厄厄,以究竟此一编者,发皇畅茂,致有今日。

此固有明之祖宗臣庶,灵爽在天,所几经保而护之式而凭之者也。

” 关于《陶庵梦忆》的写作,作者在《梦忆序》中自云: 因想余生平,繁华靡丽,过眼皆空。

五十年来,总成一梦。

今当黍熟黄粱,车旅蚁穴,当作如何消受?遥思往事,忆即书之。

持向佛前,一一忏悔。

不次岁月,异年谱也;不分门类,别志林也。

偶拈一则,如游旧径,如见故人,城郭人民,翻用自喜,真所谓痴人面前不得说梦矣。

余今大梦将寤,犹事雕虫,又是一番梦呓。

因叹慧业文人,名心难化。

正如邯郸梦断,漏尽钟鸣,卢生遗表,犹思摹拓二王,以流传后世,则其名根一点,坚固如佛家舍利,劫火猛烈,犹烧之不失也。

作者梦醒,而忆梦记梦,真邪,梦邪?真而成梦,梦又似真,这是作者的心态;悔邪,喜邪?悔而翻喜,喜而实悲,这是作者的心情。

这种极其复杂矛盾的心情、百感交集的心态,在他的《自为墓志铭》中表现得最为集中和深刻。

其中有自夸自诩者,如列数平生著述,追忆6岁时巧对陈继儒所试屏联之事;有自夸兼自悔者,如所列种种少时所好;有迷茫不解者,如所列“七不可解”;有梦醒彻悟者:“劳碌半生,皆成梦幻”,“回首二十年前,真如隔世”。

作者的《梦忆》,以朱明发迹之钟山为卷首,悲叹“孝陵玉石二百八十二年,今岁清明,乃遂不得一盂麦饭,思之猿咽。

”以营造自己的生圹,于梦醒之后,寻得的王郎?福地煞尾(《陶庵梦忆·王郎?福地》),是有不胜铜驼荆棘之悲的。

所以伍崇曜比之于孟元志的《东京梦华录》、吴自牧的《梦粱录》,“均于地老天荒,沧桑而后不胜身世之感。

兹编实与之同。

”(《陶庵梦忆跋》)所不同者,张岱用的是小品文这种文体,且“间涉游戏三昧”而已。

《梦忆》的内容十分丰富,所记风土民俗,地域遍及会稽、杭州、苏州、镇江、南京、扬州、兖州、泰安等地;时节则有元宵、清明、端午、中元、中秋等;风俗则涉及张灯烟火,庙会香市,观荷扫墓,演戏赏月,观潮赛舟,校猎演武等;旁及美食方物,花卉茶道,古玩器皿,林林总总,琳琅满目。

“奇情奇文,引人入胜,如山阴道上,应接不暇。

”(金忠淳《陶庵梦忆跋》)《梦忆》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十分复杂,其中有追忆怀恋,如《张氏声伎》、《方物》和《不二斋》;有调侃嘲讽,如《嘘社》、《张东谷好酒》、《西湖七月半》;有赞誉,如《濮仲谦雕刻》、《姚简叔画》、《柳敬亭说书》;也有揭露,如《陶庵梦忆包涵所》,描写副使包涵所“穷奢极欲,老于西湖二十年。

”晚明官吏之奢华纵欲,可见一斑。

奢靡如此,明朝安得不亡。

如《陶庵梦忆冰山记》,描写该剧演出时,观者数万人。

当演到魏党“杖范元白,逼死裕妃时,观众怒气忿涌,噤断护惜。

至颜佩韦击杀缇骑,枭呼跳蹴,汹汹崩屋。

”反映出民心民意对阉竖当政的厌恶和气愤。

《陶庵梦忆·二十四桥风月》写二更灯烬,那些“尚待迟客”的妓女,“或发娇声,唱《擘破玉》等小词,或自相谑浪嘻笑,故作热闹,以乱时候;然笑语哑哑声中,渐带凄楚,夜分不得不去,悄然暗摸如鬼。

见老鸨,受饿、受笞,俱不可知矣。

”揭示了繁华掩盖下的凄惨,强颜欢笑掩盖下的辛酸。

总之,“兹编载方言巷咏,嬉笑琐屑之事。

然略经点染,便成至文。

读者如历山川,如睹风俗,如瞻宫阙宗庙之丽。

殆与《采薇》、《麦秀》同其感慨,而出之以诙谐者欤?”(佚名《陶庵梦忆·序》)对张岱的大部分小品,都可作如是观。

如在《姚长子墓志铭》中,他为姚长子这位以自己的牺牲为代价,计歼倭寇百三十人,解救全乡百姓于劫难的佣仆树碑立传,赞颂其风节功绩:“醢一人,活几千万人,功那得不思?仓卒之际,救死不暇,乃欲全桑梓之乡。

”焉知作者树碑立传的目的,不是在借旌表抗倭义烈,赞颂抗清...

次北固山下江上景色的句子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