陶渊明《饮酒》赏析
饮酒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饮酒》的赏析(不是全诗的赏析,而是个别句子的赏析,也可以是...
1.设问句“问君何能尔”,回答“心远地自偏”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2.“此中有真意”,给读者以理性的启示,整首诗的韵调也更显得隽秀深长。
3.“采菊东篱下”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
4.“悠然见南山”,“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5.“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
6.“欲辨已忘言。
”这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7.“鸟倦飞而知还”,那只在晚照中翩然归来的鸟和那个悠然见山的人,心神契合,仿佛都在这幽静的山林中找到了自己的归宿。
《饮酒》的赏析和作者的介绍
陶渊明的《饮酒》组诗共有20首,这组诗并不是酒后遣兴之作,而是诗人借酒为题,写出对现实的不满和对田园生活的喜爱,是为了在当时十分险恶的环境下借醉酒来逃避迫害。
他在《饮酒》第二十首中写道“但恨多谬误,君当恕罪人”,可见其用心的良苦。
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这首诗以情为主,融情入景,写出了诗人归隐田园后生活悠闲自得的心境。
这首诗的意境可分两层,前四句为一层,写诗人摆脱尘俗烦扰后的感受,表现了诗人鄙弃官场,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
后六句为一层,写南山的美好晚景和诗人从中获得的无限乐趣。
表现了诗人热爱田园生活的真情和高洁人格。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写诗人虽然居住在污浊的人世间,却不受尘俗的烦扰。
“车马喧”,正是官场上你争我夺、互相倾轧、奔走钻营的各种丑态的写照。
但是,陶渊明“结庐的人境”,并不是十分偏僻的地方,怎么会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呢?诗人好像领会了读者的心理,所以用了一个设问句“问君何能尔”,然后自己回答“心远地自偏”。
只要思想上远离了那些达官贵人们的车马喧嚣,其他方面也自然地与他们没有纠缠了。
这四句,包含着精辟的人生哲理,它告诉我们,人的精神世界,是可以自我净化的,在一定的条件下,只要发挥个人的主观能动性,就可以改变客观环境对自己的影响,到处都可以找到生活的乐趣。
“心远”一词,反映了诗人超尘脱俗,毫无名利之念的精神世界。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全诗以平易朴素的语言写景抒情叙理,形式和内容达到高度的统一,无论是写南山傍晚美景,还是或抒归隐的悠然自得之情,或叙田居的怡然之乐,或道人生之真意,都既富于情趣,又饶有理趣。
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那样景、情、理交融于一体的名句不用说,就是“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群已忘言”这样的句子,虽出语平淡,朴素自然,却也寄情深长,托意高远,蕴理隽永,耐人咀嚼,有无穷的理趣和情趣。
陶渊明 (365~427) 晋宋时期文学家。
一名潜,字元亮。
浔阳柴桑(今江西九江西南)人。
陶渊明出身于没落的仕宦家庭。
在家族中,他既钦敬曾祖陶侃的积极进取,又特别赞赏外祖孟嘉的冲淡自然。
思想中融入了儒道两种精神。
前期(41岁以前),他渴望进取,渴望干一番事业,做过江州祭酒,刘裕幕下镇军参军、彭泽令,起主导作用的是儒家精神;但由于儒道思想的矛盾性,又时官时隐,举棋不定。
后期(41岁以后),陶渊明因时局动荡,仕途险恶,以及官场政治腐败,门阀制度森严而对现实极端不满,毅然辞官归隐,与官场彻底决裂。
义熙四年,即归隐后第二年,他家乡遭焚,生活陷入极端贫困,但他安贫乐道;义熙末年,朝廷征他为官,元嘉三年,江州刺史檀道济劝他出山,他守节不仕。
这个时期起主导作用的显然是道家思想。
陶渊明是汉魏南北朝800年间最杰出的诗人。
陶诗今存125首,多为五言诗。
从内容上可分为饮酒诗、咏怀诗和田园诗三大类。
饮酒诗 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大量写饮酒诗的诗人。
他的《饮酒》20首以“醉人”的语态或指责是非颠倒、毁誉雷同的上流社会;或揭露世俗的腐朽黑暗;或反映仕途的险恶;或表现诗人退出官场后怡然陶醉的心情;或表现诗人在困顿中的牢骚不平。
从诗的情趣和笔调看,可...
陶渊明的《饮酒,其五》的赏析
●原文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背景简介 陶渊明(365~427),浔阳柴桑人。
陶诗以其冲淡清远之笔,写田园生活、墟里风光,为诗歌开辟一全新境界。
《饮酒》组诗共二十二首,此为第三首。
前有小序,说明全是醉后的作品,不是一时所写,并无内在联系,兴至挥毫,独立成篇。
这首主要表现隐居生活的情趣,于劳动之余,饮酒致醉之后,在晚霞的辉映之下,在山岚的笼罩中,采菊东篱,遥望南山,此时情味,何其深永!陶诗的一大特色就是朴厚,感觉和情理浑然一体,不可分割。
他常常用“忘言”“忘怀”等词语阻断对情理规律的探索和揭示,这或者就是诗歌回归自然的一种表现。
优美句子赏析、
初中古诗名句赏析集 七年级上册 1、《夜雨寄北》“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哪一天在西窗之下同你一道深夜秉烛长谈,诉说我在巴山这天晚上看雨时想念你的心情。
以未来的乐反衬今夜的苦,今夜的苦又增添重聚时的乐,虚实相生,情景相融,余味无穷。
2、《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 只要四海之内有你的知心朋友,即使远在天涯海角,也仍像是近邻。
勉励友人,勇敢地踏上征途,表现出了朋友之间的真挚感情。
一洗以往送别诗的酸楚情调,豁达乐观,意境开阔。
3、《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沉舟侧畔干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 沉船侧畔有干帆竞发,病树前头有万木逢春。
诗人以“沉舟”、“病树”自喻,表达了作者以达观的态度来面对世变,劝诫友人不必为自己的境遇而忧伤,表现了诗人振作的精神。
蕴含了新事物终究要取代旧事物的客观规律。
引用典故,描写了
阔别归来人事全非,表现了诗人无限怅惘的心情。4、《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君直到夜郎西。
” 突发奇想,将明月拟人化,借月传情。
人隔两地,难以相从,而月照中天,千里可共,诗人想到:我还是把自己的一片愁心托付给这皎洁生辉的明月,让它随风飘到远在夜郎以西的友人身边去吧!寄托诗人思念友人的殷殷深情。
5、《登飞来峰》:“不畏浮云望眼,只身在最高层。
”蕴含站得高才能看得远的哲理。
6、《望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 泰山的雄姿,引发诗人登临高峰的愿望,他要临绝顶,将天下群山尽快收入眼底。
泰山的隽秀磅礴之气与诗人凌云壮志之豪情自然地溶为一体,情景交融,浑然天成。
表现诗人不怕困难、勇于攀登,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运用拟人写泰山神奇秀丽的景色和巍峨高大的形象。
7、《观沧海》:“日月之行,若出其中;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互文) 全诗的高潮。
作者运用丰富奇特的想象、大胆的夸张进行虚写,将眼前海上的景色和自己的雄心壮志融合在一起,创造了一种宏大的意境。
表达了诗人统一中原、建功立业的雄心壮志。
七年级下册 8、《饮酒》:“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 “悠然”写出了作者那种恬淡、闲适、对生活无所求的心情。
“见”表现出诗人看到山不是有意而为之,而是在采菊之间无意中山的形象映入眼帘。
好象自己的心早已和山融为一体了。
9、《次北固山下》:“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 为历来传诵的名句,描绘了昼夜和冬春交替过程中的景象和心中的喜悦。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在描述自然的时序交替中蕴含哲理。
“生”说明旧事物中已孕育了新的生命,景中出理。
“入”,是说新春提前闯入旧的一年,景中出情,思乡而不低沉。
10、《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后两句运用对比表现对早春的喜爱。
11、《雁门太守行》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
以“黑云”比喻敌军来势汹汹,“甲光”与“黑云”相对色彩鲜明中显示了守城将士雄姿英发。
引用典故表达了将士誓死报国的决心。
12、《天净沙 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 只有18个字却接连出现了九个名词,九种景物,体现了“断肠人”对于这些景物的独特感受,用笔简略,意象鲜明。
直抒胸臆,道出了天涯游子之悲。
13、《春望》:“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 互文见义,以乐景写哀情,花鸟本为娱人之物,但因感时恨别,却使诗人见了反而落泪惊心。
触景生情,感时伤世,表达了诗人忧国忧民的感情。
14、《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 这两句诗采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以春花喻冬雪,想象丰富奇特,从塞北的严酷环境,竟然想到春天的梨花,气氛热烈,色彩奇丽。
八年级 15、《茅屋为秋风所破歌》:“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
” 这三句诗前后用七字句,中间用九字句,句句蝉联而下,其中的“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安如山”等词,声音洪亮,节奏铿锵,境界开阔,恰当地表现了作者内心的激情和火热的希望。
表达了诗人推已及人的博大胸怀和希望天下寒士都能安居乐业的美好理想。
16、《游山西村》:“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 山西村山环水绕,柳暗花明,一派花团锦簇的景象。
用来说明困境中仍然蕴含着希望,也暗含着克服重重困难最后终于实现理想愿望的深刻哲理。
17、《渔家傲》:“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 深刻展示了戍边战士的内心世界。
一杯浊酒,怎能排遣这离家万里的乡愁呢?但不能因为思乡忘了为国分忧。
又引用典故写出了边防将士以国事为重,勇敢保卫边疆的高度责任感。
同时也反映出他对宋朝“安内虚外”忍辱求和政策的不满,以及功业未就、壮志难酬的愤懑心情。
18、《浣溪沙》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即景取喻,以富有情韵的语言,表达有关人生的哲理。
“谁道”两句,以反诘唤起,以借喻回答。
结尾两句以溪水西流的个别现象,即景生感,借端抒怀,自我勉励,表达出词人虽处困境而老当益壮、自强不息的...
陶渊明的饮酒 其一, 其五, 其十四 简短赏析,但每个句子的赏析都有...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这是千年以来脍炙人口的名句。
因为有了“心远地自偏”的精神境界,才会悠闲地在篱下采菊,抬头见山,是那样地怡然自得,那样地超凡脱俗!这两句以客观景物的描写衬托出诗人的闲适心情,“悠然”二字用得很妙,说明诗人所见所感,非有意寻求,而是不期而遇。
苏东坡对这两句颇为称道:“采菊之次,偶然见山,初不用意,而境与意会,故可喜也。
”“见”字也用得极妙,“见”是无意中的偶见,南山的美景正好与采菊时悠然自得的心境相映衬,合成物我两忘的“无我之境”。
如果用“望”字,便是心中先有南山,才有意去望,成了“有我之境”,就失去了一种忘机的天真意趣。
南山究竟有什么胜景,致使诗人如此赞美呢?接下去就是“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也是诗人无意中看见的景色,在南山那美好的黄昏景色中,飞鸟结伴飞返山林,万物自由自在,适性而动,正像诗人摆脱官场束缚,悠然自在,诗人在这里悟出了自然界和人生的真谛。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诗人从这大自然的飞鸟、南山、夕阳、秋菊中悟出了什么真意呢?是万物运转、各得其所的自然法则吗?是对远古纯朴自足的理想社会的向往吗?是任其自然的人生哲理吗?是直率真挚的品格吗?诗人都没有明确地表示,只是含蓄地提出问题,让读者去思考,而他则“欲辨己忘言”。
如果结合前面“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来理解,“真意”我们可以理解为人生的真正意义,那就是人生不应该汲汲于名利,不应该被官场的龌龊玷污了自己自然的天性,而应该回到自然中去,去欣赏大自然的无限清新和生机勃勃!当然,这个“真意”的内涵很大,作者没有全部说出来,也无须说出来,这两句哲理性的小结给读者以言已尽而意无穷的想象余地,令人回味无穷。
十句话并赏析
无可奈何花落去,似曾相似燕归来。
——《浣溪沙》晏殊 赏析:此两句用景物描写,把诗人的感情表现得细腻生动。
是非常工巧的对偶句,却又那样自然,仿佛是信手拈来,一点看不出雕琢的痕迹。
表现了诗人很高的艺术技巧,是颇有盛誉的名句。
(2)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游山西村》陆游 赏析: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
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涵着生活的哲理。
(3)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
——《望岳》杜甫 赏析:写由望岳而产生的登岳的意愿。
从这两句富有启发性和象征意义的诗中,可以看到诗人杜甫不怕困难,敢于攀登绝顶,俯视一切的雄心和气概。
(4)晴川历历汉阳数,芳草萋萋鹦鹉洲。
——《黄鹤楼》崔颢 赏析:写汉阳晴川和鹦鹉洲的景致。
“历历”、“萋萋”描绘出山川清楚分明,草木极其茂盛的状貌。
(5)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黄鹤楼》崔颢 赏析:“乡愁” 之情与“日暮”“烟波”之景相交融,使人的心境复归于渺然的忧思而益发深沉,不能自已。
尾联点题,由上联的转写实景而引出乡关何处,归思难禁的愁绪。
(6)何当共剪西窗烛,却话巴山夜雨时。
——《夜雨寄北》李商隐 赏析:设想日后重逢的时候,向 “君”追话今夜“我”思“君”而不得归的情景。
(7)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销愁愁更愁 ——《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李白 赏析:此两句运用比喻说就好比用刀切断水流,结果水反而流得更急,用饮酒取醉的办法去解除忧愁是绝对不可能的,因为酒醉后反而更能引发内心的愁苦、愤懑。
(8)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
——《相见欢》李煜 赏析:“无言”而又“独上”,使人看到一个孑然一身,“斯人独憔悴”的孤影。
连月也不是圆月,而是残缺之月。
这是仰望之景,天空之景,是使人愁上添愁的景。
(9)剪不断,理还乱,是离愁。
——“相见欢”李煜 赏析:以丝喻相思,以千丝万缕之无法剪断,无法理出头绪,形容愁思之纷繁和难解。
(10)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
——《使至塞上》王维 赏析:气象极好,在一片大沙漠上看到远处烽烟直冲霄汉,大河上一轮落日,没有云翳,显得格外圆而且大。
“孤”字显出人烟的稀少; “直”字表现初到边塞的诗人对塞上景色的惊异,都恰到好处。
“长河”的形象横亘在画面之中,把画面分割为两段,又增加了构图的活泼感,而“落日圆”则被分割的画面涂上统一的色调,显出浑然一体的气势。
(11)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
——《己亥杂诗》龚自珍 赏析:此两句以落花为喻,表明自己的心志,在形象的比喻中,自然而然地融入议论。
(12)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
——《春望》杜甫 赏析:诗人睹物伤情,仿佛开放的鲜花也禁不住悲伤溅泪;鸟儿也因人世间的离别而惊心。
(13)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
——《登飞来峰》王安石 赏析:不怕浮云遮住了远望的眼光,只是因为身在最高层。
这两句是全诗的精华,蕴涵着深刻的哲理,具有普遍的意义。
(14)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水调歌头》苏轼 赏析:只希望两人平平安安,虽然相隔千里,也能共享这美好的月光,此两句可用来向离别亲友表达诚挚慰问及祝愿,是唤起人类普遍情感体验的名句。
(15)造华钟神秀,阴阳割昏晓。
——《望岳》杜甫 赏析:这是更作一番仔细观察后写出来的,是说大自然造物者集中灵秀之气在此山,自然有无限神妙。
这两句讲山色的变幻,写出了泰山的宏伟景色。
(16)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岑参 赏析:此二句写雪后美景。
以春花喻冬雪,联想奇特美妙,比喻新颖动人,一片银白的世界,变成一片春意盎然,欣欣向荣的明丽春光,给人的感受不是雪后奇寒而是欣喜和暖意。
(17)曲径通幽处,禅房花木深。
——《题破山寺后禅院》常建 赏析:“曲”、“幽”、“深”,表现了禅院花木扶疏,幽深清静的环境。
此而句不仅再现了诗人踏过曲径,穿过深幽的花草树木,走到禅院的情景,而且道出了某种审美光照中的体验,艺术地表现了华夏文化对曲折美、摇曳美的追求。
(18)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 ——《无题》李商隐 赏析:诗人以“春蚕”、“蜡炬”为喻,并运用谐音的方法,组成了这脍炙人口的名句。
此二句一说内心状态,一说外部表情,把男主人公对女主人公的深厚感情表现得格外真切。
(19)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醉花阴》李清照 赏析:“莫道不消魂”,意思是此时此地怎么能不令人伤感呢?运用发问法,醒人耳目。
“帘卷西风”,既写人又写景,创造了一个凄清寂寥的深秋境界。
“人比黄花瘦”,既摹形又传神,具有深入人心的力量。
(20)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饮酒》陶潜 赏析:此二句妙在自己无心见山,然悠悠远望,心与物游,达到物我两忘的境界。
(21)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望洞庭湖寄张丞相》孟浩然 赏析:意思是蒸腾的水气把江南江北的云梦泽都笼罩了,波涛的声势使岳阳城都受到震动似的。
此二句写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景象和湖波的声势。
《饮酒》的含义思想感情、名句赏析
饮酒·结庐在人境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注释 1.[结庐在人境]:构筑房舍。
结,建造、构筑。
庐,简陋的房屋。
人境:人聚居的地方。
2.「问君」二句:设为问答之辞,意谓思想远离尘世,虽处喧嚣之境也如同住在偏僻之地。
君:陶渊明自谓。
3.[尔]如此、这样。
4.「山气」二句:意谓傍晚山色秀丽,飞鸟结伴而还。
日夕,傍晚。
相与,相交、结伴。
5.「此中」二句:意谓此中含有人生的真义,想辨别出来,却忘了如何用语言表达。
6.[见]通常读作xiàn,但有时也被人读作jiàn。
(学术界仍无确切定论,但大部分学者认为xiàn更好,仿佛南山出现在眼前。
如:风吹草低见牛羊) 7.[悠然]自得的样子。
南山:指庐山。
因采菊而见山,境与意会,此句最有妙处。
8.[日夕]傍晚 9.[相与]相伴 10.[欲辨已忘言]想要辨识却不知怎样表达。
辨,辨识。
11.[无车马喧]没有车马的喧闹声。
指没有世俗的交往。
12.[心远]心远远地超脱世俗。
13.[佳]美好。
14.[山气]指山景。
15.[真意]指人生的真正意义。
16.[言]名词作动词,用言语表达。
翻译 我家建在众人聚居的繁华道路,然而没有烦神去应酬车马的喧闹。
要问我怎能如此超凡洒脱,心灵避离尘俗自然幽静远邈。
东篱下采撷清菊心情徜徉,无意中见到南山胜景绝妙。
暮色中缕缕彩雾萦绕升腾,结队的鸟儿回归远山的怀抱。
南山仰止啊,这里有人生的真义,已经无需多言。
赏析 本是陶渊明组诗《饮酒》二十首中的第五首。
诗的意象构成中景与意会,全在一偶然无心上。
‘采菊’二句所表达的都是偶然之兴味,东篱有菊,偶然采之;而南山之见,亦是偶尔凑趣;山且无意而见,菊岂有意而采?山中飞鸟,为日夕而归;但其归也,适值吾见南山之时,此亦偶凑之趣也。
这其中的“真意”,乃千圣不传之秘,即使道书千卷,佛经万页,也不能道尽其中奥妙,所以只好“欲辨已忘言”不了了之。
这种偶然的情趣,偶然无心的情与景会,正是诗人生命自我敞亮之时其空明无碍的本真之境的无意识投射。
大隐隐于市,真正宁静的心境,不是自然造就的,而是你自己的心境的外化。
千古名句:“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表达了诗人悠然自得、寄情山水的情怀。
...
饮酒 其五赏析
陶渊明《饮酒》其五赏析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这首诗写心远世俗、欣赏自然的兴致和领悟。
艺术特色: 平淡而醇厚。
情景理的融合。
译文: 生活在人间,却没有车马的嚣喧。
你问我何能如此,心灵清远,地自静偏。
采摘菊花在东篱之下,悠然间,那远处的南山映人眼帘。
山气氤氲,夕阳西落,傍晚的景色真好,更兼有飞鸟,结着伴儿归还。
这其中有多少滋味要表达,欲要说明,却又忘记了语言。
赏析: 陶渊明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
只是到了他这一代,这个家族已经衰落了
。他也断断续续做了一阵官,无奈靠山不硬,脾气却分外高傲,玩不来官场中钻营取巧的一套,终于回家乡当隐士去了。
《饮酒》诗一组二十首,就是归隐之初写的,大抵表述醉中的乐趣和对人生的感想。
本篇是其中最有名的一首。
人活在世上,总要找到生命的价值,否则人就会处在焦虑和不安之中。
而社会总是有一套公认的价值标准,多数人便以此为安身立命的依据。
拿陶渊明的时代来说,权力、地位、名誉,就是主要的价值尺度。
但陶渊明通过自己的经历,已经深深地懂得:要得到这一切,必须费尽心机去钻营、去争夺,装腔作势,吹牛拍马,察言观色,翻云覆雨,都是少不了的。
在这里没有什么尊严可说。
他既然心甘情愿从官场中退出来,就必须对社会公认的价值尺度加以否定,并给自己的生命存在找到新的解释。
这诗前四句就是表现一种避世的态度,也就是对权位、名利的否定。
开头说,自己的住所虽然建造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
所谓“车马喧”是指有地位的人家门庭若市的情景。
陶渊明说来也是贵族后代,但他跟那些沉浮于俗世中的人们却没有什么来往,门前冷寂得很。
这便有些奇怪,所以下句自问:你怎么能做到这样?而后就归结到这四句的核心——“心远地自偏”。
精神上已经对这争名夺利的世界采取疏远、超脱、漠然的态度,所住的地方自然会变得僻静。
“心远”是对社会生活轨道的脱离,必然导致与奔逐于这一轨道上的人群的脱离。
那么,排斥了社会的价值尺度,人从什么地方建立生存的基点呢?这就牵涉到陶渊明的哲学思想。
这种哲学可以叫作“自然哲学”,它一方面强调自耕自食、俭朴寡欲的生活方式,另一方面重视人和自然的统一与和谐。
在陶渊明看来,人不仅是在社会、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存在,而且,甚至更重要的是,每一个个体生命作为独立的精神主体,都是面对着整个自然和宇宙而存在的。
从本源上说,人的生命是自然的一部分,只是由于人们把自己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在虚幻的、毫无真实价值的权位、名利中竞争、追逐不已,生命才充满了一得一失喜忧无常的焦虑与矛盾。
因而,完美的生命,只能在归复自然中求得。
这些道理,如果直接写在诗里,就变成论文了;真正的诗,是要通过形象来表现的。
所以接着四句,作者还是写人物活动和自然景观,而把哲理寄寓在形象之中。
诗中写到,自己在庭园中随意地采摘菊花,无意中抬起头来,目光恰与南山(庐山)相会。
“悠然见南山”,这“悠然”既是人的清淡而闲适的状态,也是山的静穆而自在的情味,似乎在那一瞬间,有一种共同的旋律从人心和山峰中同时发出,融合成一支轻盈的乐曲。
所见的南山,飘绕着一层若有若无的岚气,在夕阳的照耀下,显出不可名状的美,而成群的鸟儿,正结伴向山中飞回。
这就是自然的平静与完美,它不会像世俗中的人那样焦虑不安,那样拼命追求生命以外的东西。
诗人好象完全融化在自然之中了,生命在那一刻达到了完美的境界。
最后二句,是全诗的总结:在这里可以领悟到生命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来,却已经找不到合适的语言来表达。
实际的意思,是说人与自然的和谐,根本上是生命的感受,逻辑的语言不足以表现它的微妙与整体性。
陶渊明的诗,大多在字面上写得很浅,好象很容易懂;内蕴却很深,需要反复体会。
对于少年人来说,有许多东西恐怕要等生活经历丰富了以后才能真正懂得。
开头四句,以具体的生活体验,用一问一答的形式,揭示出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很有理趣的生活现象——“心远地自偏”。
“采菊”四句,即由“心远地自偏”生出,言东篱采菊,在无意中偶然得见南山,于是目注心摇,又为南山傍晚时出现的绚丽景色所吸引。
结庐人境,而采菊东篱;身在东篱,而又神驰南山,全篇主旨总在显示“心远”二字。
最后两句所说的“真意”在此,“忘言”亦在此。
所谓“真意”,其实就是这种“心运”所带来的任真自得的生活意趣;所谓“忘言”,就是在陶渊明看来,世间总有那么一些趋炎附势,同流合污的人是无法体验到这种生活理趣的!
李白《将进酒》赏析及重点语句分析
将进酒,唐代以前乐府歌曲的一个题目,内容大多咏唱饮酒放歌之事。
在这首诗里,李白“借题发挥”借酒浇愁,抒发自己的愤激情绪。
这首诗非常形象的表现了李白桀骜不驯的性格:一方面对自己充满自信,孤高自傲;一方面在政治前途出现波折后,又流露出纵情享乐之情。
全诗气势豪迈,感情奔放,语言流畅,具有很强的感染力。
李白咏酒的诗篇极能表现他的个性,这类诗固然属长安放还以后所作,思想内容更为深沉,艺术表现更为成熟。
《将进酒》即其代表作。
将进酒唐代-李白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
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
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
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
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
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
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
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
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
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
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
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译文你难道看不见那黄河之水从天上奔腾而来,波涛翻滚直奔东海,从不再往回流。
你难道看不见那年迈的父母,对着明镜悲叹自己的白发,早晨还是满头的黑发,怎么才到傍晚就变成了雪白一片。
(所以)人生得意之时就应当纵情欢乐,不要让这金杯无酒空对明月。
每个人的出生都一定有自己的价值和意义,黄金千两(就算)一挥而尽,它也还是能够再得来。
我们烹羊宰牛姑且作乐,(今天)一次性痛快地饮三百杯也不为多!岑夫子,丹丘生啊!快喝酒吧!不要停下来。
让我来为你们高歌一曲,请你们为我倾耳细听:整天吃山珍海味的豪华生活有何珍贵,只希望醉生梦死而不愿清醒。
自古以来圣贤无不是冷落寂寞的,只有那会喝酒的人才能够留传美名。
陈王曹植当年宴设平乐观的事迹你可知道,斗酒万千也豪饮,让宾主尽情欢乐。
主人呀,你为何说钱不多?只管买酒来让我们一起痛饮。
那些什么名贵的五花良马,昂贵的千金狐裘,把你的小儿喊出来,都让他拿去换美酒来吧,让我们一起来消除这无穷无尽的万古长愁!
优美句子摘抄加赏析
1、世上再也没有比时钟更加冷漠的东西了:在您出生的那一刻,在您尽情地摘取青春幻梦的花朵的时刻,它都是同样分秒不差地滴答着。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象征拟人等手法,写出了时钟的无情,提醒我们珍惜时间。
2、人行秋色之中,脚下踩的,发上戴的,肩上似有意无意飘坠的,莫非明艳的金黄与黄金。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叶比作黄金,生动形象。
3、我爱急湍甚箭,猛浪若奔那种舞动的劲,带动我青春向上的心灵; 我思小桥流水人家那游子的乡愁,牵动我年少的思绪,拨动我心灵的思乡琴弦;, 我悟日出江花红似火,春来江水绿如蓝那寂静,那和祥,抚着我年轻狂妄的想法,赋予我冷静的思想。
赏析:运用了排比的手法,将诗词串联起来,表现出对诗词的喜爱。
4、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5、他悲戚地举目遥望苍天,繁星宛若玉色的百合漂浮在澄静的湖面上。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手法写星星非常传神,把繁星比作百合,突出它的干净纯洁,把夜空比作湖面,写出它的平静美好。
然而这样的美景下,我却要死去了,反衬出我的懊悔。
6、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7、海水疯狂地汹涌着,吞没了远近大小的岛屿。
赏析:疯狂、汹涌、吞没这些充满力度的词语,描绘出了大海勇猛无畏的性格。
8、我可以把我的友谊在水彩画幅创作的光彩熠熠,衷情中义。
也许有一天,当时间流逝,早已不小心掉进了遗忘的心湖。
记忆的湖水冲淡了美丽的色彩,淡却了当年的铁胆铮铮之情,笑傲江湖,乘风破浪。
那幅画早已变的却是龌龊不堪,不得不令人深深惋惜。
也许是女娲给人类创造了甜美彩画,怕人类不珍惜,加点神水的斑迹,希望给人类带来多姿多彩的画面,在坎坷中锻造人类的灵性吧。
赏析: 真不知是人心暂时停留了人生水彩的保值期,还是岁月冲淡了人生水彩的夺目光环。
9、几个小伙伴,借着月光画竹影,你一笔,我一画,参参差差,明明暗暗,竟然有几分中国画的意味。
赏析:寥寥数笔,写出了几个小伙伴作画的情景,幽默风趣,用笔简练而独到,充满了丰子恺作品独特的魅力。
10、那花瓣落地时依然鲜艳夺目,如同一只奉上祭坛的大鸟脱落的羽毛,低吟着壮烈的悲歌离去。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落花比作羽毛,表现了牡丹卓越的风姿。
11、远处的钟声突然惊醒了海的酣梦。
赏析:这是一个过度句,在结构上的作用是承上启下,是联系大海由睡到醒,潮水由落到涨的纽带。
12、桔红色的房屋,像披着鲜艳袈裟的老僧,垂头合目,受着雨底洗礼。
赏析:这句话运用比喻的修辞手法,把房屋比作老僧,写出了雨中房屋的淡定和冷清。
13、几分钟之后,也许又会大雨如注,也许是丝丝细雨飘下,也许是阴云密布,整个海面又被大雾封锁??千变万化的自然美景,是你的眼睛应接不暇,不到基隆来,是很难领略到的。
赏析:这个句子运用了排比的修辞手法,增强了表达的语势,写出了基隆的天气千变万化,基隆的雨来得急、来得快,表达出作者对这一自然美景的赞美。
14、狂风呼啸,气浪灼人,沙石飞腾,岩浆横溢,霎时天昏地暗,山崩地裂,好像到了世界的末日 赏析:这是描写最初地质突变时的情景,一句话一种景象,字虽不多,形象生动,让人如临其境,同时也交代了峡谷的来源。
15、那雪,白得虚虚幻幻,冷得清清醒醒,那股皑皑不绝一仰难尽的气势,压得人呼吸困难,心寒眸酸。
赏析:这句话运用叠字,展现了文字的音韵美,表现了雪的冷艳与凄丽。
什么是句子句子是语言运用的基本单位,它由词、词组(短语)构成,能表达一个完整的意思,如告诉别人一件事,提出一个问题,表示要求或者制止,表示某种感慨,表示对一段话的延续或省略。
句子和句子中间有较大停顿。
它的结尾应该用上句号、问号、省略号、或感叹号。
为了把意思表达清楚,一般常用的句子包括两部分: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谁”或“什么”(主语部分);另一部分是句子里说的“是什么”“怎么样”或“做什么”(谓语部分)。
①词②短语③词+词 +语气、语调、停顿→句子④词+短语⑤短语+短语[1] 《初中导读》句子的组成部分,包括主语、谓语、宾语、定语、状语、补语六种 主语:1、定义:主语:主语是句子中的陈述对象,说明是谁或什么。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所说的是“谁”或“什么”。
3、符号:双行线 ═。
谓语:1、定义:用来说明陈述主语。
2、特点:A、经常由动词、形容词充当。
B、一般表示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单行线 _____。
宾语:1、定义:表示谓语动词的涉及对象的语言单位。
2、特点:A、经常由名词、代词、名词性短语充当。
B、一般表示谓语“怎么样”或“是什么”。
3、符号:波浪线 ﹏﹏。
4、凡能愿动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