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出自南北朝:王籍《入若耶溪》
白话文释义:我驾着小舟在若耶溪上悠闲地游玩,天空倒映在水中,水天相和,一起荡悠。晚霞从远处背阳的山头升起,阳光照耀着蜿蜒曲折的水流。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这地方让我生了归隐之心,我因多年来厌倦仕途却没有归隐而悲伤起来。
2,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出自唐代:王维《山居秋暝》
白话文释义:空旷的群山沐浴了一场新雨,夜晚降临,空气凉爽,仿佛已经到了秋天。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竹林喧响知是洗衣姑娘归来,莲叶轻摇想是上游荡下轻舟。春日的芳菲不妨任随它消歇,秋天的山中王孙自可以久留。
3,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出自唐代:王维《鹿柴》
白话文释义:幽静的山谷里看不见人,只能听到那说话的声音。落日的影晕映入了深林,又照在青苔上景色宜人。
4,闲居少邻并,草径入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门。过桥分野色,移石动云根。暂去还来此,幽期不负言。——出自唐代:贾岛《题李凝幽居》
白话文释义:悠闲地住在这里很少有邻居来,杂草丛生的小路通向荒芜小园。鸟儿自由地栖息在池边的树上,皎洁的月光下僧人正敲着山门。走过桥去看见原野迷人的景色,云脚在飘动山石也好像在移动。我暂时离开这里但是还会回来,按约定的日期与朋友一起隐居。
5,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出自唐代:王维《竹里馆》
白话文释义:独自闲坐幽静竹林,时而弹琴时而长啸。密林之中何人知晓我在这里?只有一轮明月静静与我相伴。
以动衬静的句子有哪些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以动衬静的句子
如王维的《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颔联描写皓月当空,青松如盖,是静景描写,山泉清冽,流泻山石之上,是动景描写。
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以动衬静,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诗人描写景物非常注重景物动态与静态的相互映衬,可以动静结合,也可以以静写动,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动静的结合往往和衬托相关。
比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遥看瀑布挂前川”写出了遥看瀑布的第一眼形象,像一条巨大的白练挂在山间,“挂”字化动为静。
再比如王维的《鸟鸣涧》“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用花落、月出、鸟鸣突出了春涧的幽静,王籍的《入若耶溪》“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也是以声写静,以动衬静。
“山舞银蛇,原驰蜡像”是以动写静。
...
诗词中以动衬静的名句有哪些?
1.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王维 《鸟鸣涧》【释义】:明月升起,惊动几只栖息山鸟。
清脆鸣叫,长久回荡空旷山涧。
2.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 《入若耶溪》【释义】:蝉声高唱,树林却显得格外宁静;鸟鸣声声,深山里倒比往常更清幽。
3.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王维《鹿柴》【释义】:皎皎明月从松隙间洒下清光,清清泉水在山石上淙淙淌流。
4.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
——马致远 《天净沙·秋思》【释义】:天色黄昏,一群乌鸦落在枯藤缠绕的老树上,发出凄厉的哀鸣。
小桥下流水哗哗作响,小桥边庄户人家炊烟袅袅。
古道上一匹瘦马,顶着西风艰难地前行。
5. 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王维 《鸟鸣涧》【释义】: 春天的夜晚寂静无声,桂花不知不觉地凋落,寂静使春夜里的山更让人觉得空空荡荡。
以动衬静的诗句有哪些?
在中国古代诗歌里,动静结合是常用的一种写景手法。
作为动静结合的写景方式,往往是在一种意境里描写动态与静态,并且往往是以静为主,以动衬静的方式,形成意境和形象的和谐统一。
以动衬静,即通过对动态的描写、渲染,反衬出静态,是反衬手法的一种。
钱钟书先生在《管锥编》中指出“寂静之幽深者,每以得声音衬托而愈觉其深”。
南朝诗人王籍的《入若耶溪》:艅艎何泛泛,空水共悠悠。
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
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此地动归念,长年悲倦游。
其中“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两句被称为“文外独绝”。
《梁书?文学传》有这么一段记载:“籍除轻车湘东王谘议参军,随府会稽。
郡境有云门天柱山,籍尝游之,或累月不反。
至若耶溪,赋诗云:‘蝉噪林逾静,鸟鸣山更幽。
’当时以为文外独绝。
”。
诗人写山林,在于写出若耶溪的幽静,这样幽静的环境,与“阴霞生远岫,阳景逐回流”和谐统一,是开头“泛泛”、“悠悠”之情趣的写实。
写山林的幽静,不是以静写静,而是以动写静,以动衬静。
夏日蝉噪,方知风声松涛俱息,才显得山林更寂静;惟闻鸟语婉转,方知人迹不到,才显得山更幽深。
以“蝉噪”衬托“林静”,用“鸟鸣”显现“山幽”,动中写静,充满生气,诗中有画,画中有诗。
据说,到了宋朝,王安石也很喜欢这两句诗,只是觉得还不够味,于是在他自己写的《钟山绝句》中,袭用了下句,并把它改成“一鸟不鸣山更幽”,全诗是:“涧水无声绕竹流,竹西花草弄春柔。
茅檐相对坐终日,一鸟不鸣山更幽”。
改完以后,自己觉得挺得意,可是却被他的好朋友黄庭坚说成是“点金成铁”了。
杜甫《题张氏幽居》:“青山无伴独相求,伐木丁丁山更幽”、陆游《客中作》:“茅檐独坐待童仆,不闻人声闻
碓声”也均是以声音衬托寂静。再举几例:王维《山居秋暝》: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在描绘的景物中,静中有动,以动衬静,动静结合。
第二联写物,“明月松间照,”是静景,是所见;而“清泉石上流”,是动景,是所闻,动静融为一体,构成一副清幽可爱的风景画。
第三联是诗人用“竹喧”烘托山静,是所闻,用“莲动”衬托水幽,是所见,见闻交错,“喧”“幽”互衬,颇具艺术感染力。
诗中描述动感的动词有:“照”、“流”、“归”、“下”等。
而静态的物体是“山”和“石”,以及相对静态的“月”。
作者用动词“照”,把明月与山松相互映衬,用动词“流”,把清泉与山石进行动静相衬,用动词“归”,把原本幽静的竹林与喧闹的浣女进行动静相衬,而用“下”又把正在划行的渔舟与原本相对不动,却因船而动的莲叶相互映衬,增强动感。
同样的动静相衬,除了通过物体的不同运动状态,即动与静的对比描述外,还通过“喧”与“寂”和“声”与“静”的对比,进一步烘托了动感,渲染了静感。
空山是寂静的,而浣女是喧闹的。
空山里的山石本无声,山泉因雨后水量充足,流势增大,从石上流过,淙淙有声,反衬出山中的宁静。
一个“流”字,起到奇特的声响效果。
诗的上半部全部是写自然情景,因山泉流水声,使画面动中有静,恬静而不死寂;诗的下半部则是写社会场景了,人的加入,使宁静的山水顿时鲜活起来,一群浣女回家路过竹林,边走边谈笑喧闹;而正在划行的搅动了水莲叶子,画面静中有动,借动反衬静,安宁而不乏生动。
王维的另一首诗《鸟鸣涧》也大量运用了动静相衬的意境描写的方法: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
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这首诗描写的是春山夜晚异常幽静的景象。
诗的大意说:在山中没有人声的环境里,桂花自开自落,寂静得好像可以感觉到桂花落地的声息。
夜静更深的时候,景色繁多的春山,也好似空无所有。
月亮刚出,亮光一显露,惊动了早已归宿的山鸟,它们在春涧中不时地鸣叫几声。
这诗主要写春山的月夜之静。
花落,月出,鸟鸣,都是动的,作者用以动衬静的修饰手法,收到了很好的艺术效果。
王维还有一首诗《鹿柴》: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这是写景诗,描写的是鹿柴傍晚时分的幽静景色。
诗的绝妙之处在于以动衬静,以局部衬全局,清新自然,毫不做作。
前两句“静中有动”,写空山寂寂,不见人影,却有说话声回荡。
后两句“动中有静”,描写光影流动,又充满寂静的感觉。
该诗落笔先写“空山”寂绝人迹,后以“但闻”一转,引出“人语响”来。
空谷传音,愈见其空;人语过后,愈添空寂。
接着又写几点夕阳余晖的映照,愈加触发周身幽暗的感觉。
最后以青苔结尾,由于长期没人走过的地方才长青苔,因此,所闻的人语只能是自己的自言自语,空山异常幽静。
作者的描写,似随手拈来,不着痕迹,敏锐的感觉独具匠心。
杜甫《漫成一首》:江月去人只数尺,风灯照夜欲三更。
沙头宿鹭联拳静,船尾跳鱼拨剌鸣。
本诗的第四句用“跳鱼”的“拨剌鸣”衬托江面的宁谧安静,以动破静,愈见其静。
唐代以苦吟出名的诗人贾岛所作的著名诗篇《题李凝幽居》:闲居少邻并,草径入
荒园。鸟宿池边树,僧敲月下...
以动写静,更显其静的句子
1.月出惊山鸟,时鸣春涧中。
《鸟鸣涧》 ——以鸟声衬月夜山间的静。
2.遥闻深巷中犬吠 《口技》 —— 以犬吠声衬夜的静。
3.当它戛然而止的时候,世界出奇的寂静,以致使人感到对她十分陌生了。
耳畔是一声渺远的鸡啼。
《安塞腰鼓》 ——以鸡啼衬世界的安静。
4. “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
”(王籍《入若耶溪》)——以声写静。
5.“万籁此俱寂,但余钟磬声。
”(《题破山寺后禅院》)也是以声写静。
6.教室里静得连一根针掉地上都听得见。
关于以动衬静的诗句
当然是B 表面写喧闹 其实当然还是写静 诗词中常借写动来显静 这就是所谓的“以动衬静”的手法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此二句均为写人——“浣女”、“渔夫”的活动的画面。
诗人采用了“未见其人,先闻其声”的写法。
可不是么,既是夜间,又被竹林遮挡,怎么能见到浣洗完衣服归来的女人们呢!然而,竹海之中传来的女人们缓步挪移时拨动夜露浸润的翠竹,发出“沙沙”的声响,又伴着她们银铃般的笑声,好一派欢声笑语的喧闹竟打破了如此宁静的夜空;再听水面莲叶波动,渔舟顺流而下,这便是渔夫要乘着今晚的月光去捕鱼。
诗人触景生情,感慨油然而生:山民们戴月而作,随性而起,这般勤劳、朴素、开朗的性格,远比宦途官场清明、纯净得许多。
这些细节无不传达出诗人不仅喜爱这儿的景美,更喜爱这里的人美。
这就很自然地给结句作了有力的铺垫。
野渡无人舟自横。
这是山水诗的名篇,也是韦应物的代表作之一。
诗的前二句“独怜幽草涧边生,上有黄鹂深树鸣”是说:诗人独独喜爱涧边生长的幽草,上有黄莺在树阴深处啼鸣。
这是清丽的色彩与动听的音乐交织成的幽雅景致。
“独怜”是偏爱的意思,偏爱幽草,流露着诗人恬淡的胸怀。
后二句“春潮带雨晚来急,野渡无人舟自横”是说:傍晚下雨潮水涨得更急,郊野的渡口没有行人,一只渡船横泊河里。
这雨中渡口扁舟闲横的画面,蕴含着诗人对自己无所作为的忧伤,引人思索。
首二句写春景、爱幽草而轻黄鹂,以喻乐守节,而嫉高媚;后二句写带雨春潮之急,和水急舟横的景象
《口技》文中以动写静的句子
1.《山居秋暝》 唐 王维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2.《鹿柴》 唐 王维 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
返影入深林,复照青苔上。
3.《游东田》 南北朝 谢朓 戚戚苦无悰,携手共行乐。
寻云陟累榭,随山望菌阁。
远树暖阡阡,生烟纷漠漠。
鱼戏新荷动,鸟散余花落。
不对芳春酒,还望青山郭。
4.《不食仙姑山房》 唐代 张籍 寂寂花枝里,草堂唯素琴。
因山曾改眼,见客不言心。
月出溪路静,鹤鸣云树深。
丹砂如可学,便欲住幽林。
5.《夏意》 宋 苏舜钦 别院深深夏篥清,石榴开遍透帘明。
树阴满地日当午,梦觉流莺时一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