卞之琳 - 《断章》赏析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
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
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1935年10月)
《断章》:那桥、那楼、那观景人,以及由此可以推想得出的那流水、那游船、那岸柳……它就像淡淡的水墨画把那若隐若现的虚化的背景留给读者去想像,而把画面的重心落在了看风景的桥上人和楼上人的身上,更确切地说,是落在了这两个看风景人在观景时相互之间所发生的那种极有情趣的戏剧性关系上。自然之景以其特有的方式回报了桥上人的多情,而桥上人又该以怎样的方式来回报楼上人的一片美意呢?诗以“你装饰了别人的梦”这一想像天外的神来之笔对此作了饶有情致的回答,从而使楼上人那在现实生活中本是毫无希望的单恋之情得到了惬意的宣泄。诗里虽然没有一句爱情的直露表白,但是这个玫瑰色的梦又把那没有表白的爱情表现得多么热烈、显豁,而由这个梦再来反思白日里的那一“看”,不是更觉得那质朴无华的一“看”缠裹了多少风情,让人遐思无限。
短篇经典现代诗和赏析
王晓维 乡色酒 舒兰 三十年前 你从柳树梢头望我 我正年少 你圆 人也圆 三十年后 我从椰树梢头望你 你是一杯乡色酒 你满 乡愁也满 【赏析】 这是一首有色有味、又淡又浓的现代小诗。
说它淡,淡在诗景,淡淡的酒香,淡淡的月色;说它浓,浓在诗情,浓浓的相思,浓浓的乡愁。
仔细品尝这杯《乡色酒》真是又甜又苦,又醉又醒。
诗句的行列布局完全是对宋词小令的发扬与创新,对称均匀,简约精纯。
自然地想到了《生查子》:“去年元夜时,花市灯如昼,月上柳梢头,人约黄昏后。
今年元夜时,月与灯依旧,不见去年人,泪满春衫袖。
”《乡色酒》是从民族文化的优秀遗产中汲取了精华,用传统的审美形式酿出的当代人的民族情思。
这种远近时间的跨越、空间距离的跳跃、“你”“我”位置的变换,虽是几字之别,却能景象迁移、情绪突变,其情由甜而苦,其思由醉而醒,其地由故园而他乡,油然而生浓浓的相思,无限的乡愁。
乡愁 席慕蓉 故乡的歌是一支清远的笛 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 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 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 离别后 乡愁是一棵没有年轮的树 永不老去 【赏析】 对故土的眷恋可以说是人类共同而永恒的情感。
远离故乡的游子、漂泊者、流浪汉,即使在耄耋之年,也希望能叶落归根。
席慕蓉将这份乡愁用简短的七行三节诗进行概括:第一节写乡音的清新缭绕,笛声“总在有月亮的晚上响起”,试想一年四季又有几个晚上没有月光啊,这就隐隐喻出游子无时无刻不在怀恋故乡。
第二节写乡情的怅惘,对故乡的怀念渐渐遥远,时间的推移摇落了故乡的轮廊,仅剩一种模糊不清的怅惘,如雾里别离,浓似血却又隔着一层迷蒙的云雾。
用雾里的挥手别离来比喻对故乡的模糊而怅惘的印记,是用一种可观可感的具象来描述抽象的主观感受,可谓生动形象、贴切自然。
第三层写乡愁的永恒。
是从上两层的乡音缭绕和乡情缠绵过渡而来,这在形式上极具新颖意味。
层次的渐递使主题由模糊逐渐鲜明。
诗人用没有车轮的树永驻游子心中“永不老去”的形象比喻抒发了深似海洋的愁绪和怀恋、怅惘的情感。
情感抒发与意象选择的融合,使整首诗的意境深邃悠远。
比喻的贴切自然、语言的朴素优美更使整首诗具有牧歌式的情调。
(王晓维)
现代诗人的经典诗句有哪些?
经典的十句现代诗 1、悄悄地我走了,正如我悄悄地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这个就不说了,读者应该都知道吧。
徐志摩那首《再别康桥》中的名句,从上世纪30年代一直流传到今天。
徐志摩由此也成为中国现代最浪漫的诗人之一。
2、为什
么我的眼里常含着泪水,因为我对这片土地爱得深沉 艾青名句,今年的两会温总理在记者招待会上还引用了他的句子。80年代我先看到的这句诗,后来才知道了作者是艾青,于是开始找他的诗读。
诗人曾经被错划为右派而下放劳动了20年。
3、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 臧克家纪念鲁迅的诗句,他的另一首《老马》也很有名——“总得叫大车装个够,它横竖不说一句话” 4、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证,高尚是高尚者的墓志铭 当代诗人北岛《回答》中的句子,经典,凝炼。
北岛更重要的是一个时代、一个流派、一种风格的开拓者,而不是诗人本身。
5、黑夜给了我黑色的眼睛,我却用它寻找光明 当代诗人顾城的句子。
这首《一代人》全诗也只有这一段句子。
对于顾城的诗,也许我仅仅就喜欢这一句,但有这一句也就够了。
6、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桥下看你 。
中国白话诗人卞之琳的代表作《断章》中的句子,此外,我是再也不知道这位老先生还有什么作品了。
7、成功的花,人们只惊慕她现时的明艳! 然而当初她的芽儿,浸透了奋斗的泪泉,洒遍了牺牲的血雨 冰心老人是散文家,但她的这一句诗也非常好。
8、爱不仅仅爱你伟岸的身躯, 也爱你坚持的位置,脚下的土地 厦门女诗人舒婷的《致橡树》,这首诗一出手即开始流传,估计当年的文学青年,和现在的时尚青年应该没有不知道的。
9、从明天起,做一个幸福的人 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开 中国先锋诗人海子的一句名句,他的诗纯朴而天真,似乎没有什么修饰,却受到了绝大多数的人喜欢。
后一句尤其是受到了房地产商的喜欢——SHIT! 10、只要你要,我爱,我就全给,给你——我的灵魂、我的身体。
常春藤般柔软的手臂,百合花般纯洁的嘴唇,都在等待着你 这是哈尔滨女诗人林子1958年写的诗句,1980年才拿出来发表,由此她也被誉为中国的“白朗宁夫人”。
以大胆、热烈而著称的诗句一时让人惊艳。
...
卞之琳鱼化石
现代诗行下的古典爱情 ——试评卞之琳的《断章》和《鱼化石》 作为三十年代现代派诗人最杰出的代表卞之琳,给人最深的印象莫过于其代表作《断章》中那两个陶醉其中的“看风景的人”。
谁在看谁,他们在看什么,他们看见某人某物后在想什么。
很多人都喜欢将此诗看作一首哲理诗,然后一遍又一遍地对它进行诠释、解读,余光中就说此诗“是一首耐人寻味的哲理妙品”。
但是本人更情愿简单地将此诗看作一首爱情诗,不是自己不赞成其他人怎样将一首诗解释得头头是道,他们能将一首诗剥离得“一丝不挂”地展现于其他读者面前,这样符合现代审美标准。
人人皆知的哲学家黑格尔曾慨叹:艺术终将让位于哲学,现在的社会应验了这个伟大人物的预言。
但我,更喜欢的诗是那些被无尽的阐释之后仍能给人留下一点美好的想象一类。
卞之琳的《断章》是如此,其《鱼化石》也是如此。
恰巧,卞之琳的这两首诗,我都更情愿将其理解为两首爱情诗,当然那只是我的一厢情愿。
卞之琳作为一位现代派诗人,他在其诗中是如何表现爱情的呢?他采取的方式是现代诗行+古典情怀。
经过二十年代一批理论家和诗人对白话诗的大力倡导,中国现代新诗已经初具规模,基本上占据了诗坛的主导地位。
但到了三十年代,诗人们自己慢慢地意识到这种现代新诗的过分白话化和忽视诗歌格律(旋律)的缺陷,因此他们有一种对传统诗歌的回归和重新寻找,而这些诗人们正是在这种创新与回归的张力之中,创造了新诗的一大高峰。
此种对传统的回归应该开始于“新月诗派”,新月派诗人提出的格律化运动和闻一多创造的“三美”说,正是这种向传统资源寻找营养的具体表现。
作为“新月派”诗人而出道的卞之琳,尤其是跟后期新月派一些诗人关系密切,自然受到新月派主张的影响,但其艺术成就却是超之于新月派之上的,他有着自己更独特的艺术敏感性。
他自己说他写白话新体诗,是最着力于诗的“欧化”、“古化”或“化欧”、“化古”的。
他像西方现代诗人学习,又向中国古诗人学习,经他自己点名的西方就有波德莱尔、魏尔伦、艾略特、叶慈、里尔克等,中国的有姜白石、李商隐、温庭筠等。
因此,我们很容易找到他的诗与中国传统诗歌主流的深刻联系,不管是意象的选择,意境的表达,还是诗意的追求。
我们先来看《断章》,全诗如下:你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的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全诗只有四句,卞之琳自己说,他写诗“规格本来不大,我偏又喜爱淘洗,喜爱提炼,期待结晶,期待升华。
”而正因精益求精的短小,给诗一种极大的跳跃性。
在那祥和的月光下,给读者以动感。
但这里却只有“梦”,动静结合,虚实相济,读者心动了,那两个主人公也心动了。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得出了神,竟不知道楼上还有一个人在看你。
那桥,那水,那“明月”,那明月的倒影,那因水缓缓流动而生起的银白色涟漪,“你”着迷了,“你”的心思沉于那小桥的流水,慢慢地流,流向很远的地方,“你”在想什么呢?总之,“你”忘记了身边的一切。
楼上正有一个人在望着“你”呢。
他本来也是感于明月的美妙,来到窗前欣赏月夜美景的,但他突然被一个靓丽的身影吸引住了,他深情地望着“你”,注意“你”每个神情,关注“你”的每个动作,因此,你们都着了迷。
也许,根本你们就是邻居,“你”的窗子在他的窗子的不远之处,明月泻进了“你”的窗子,另一个窗子里的他,晚上是不是会做梦?梦中的主人公会不会是“你”? 这是一副多么美丽的图画啊!我想一般的画家,是难以画得出这般好画的。
中国古代诗歌都注重“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而作为上世纪三十年代的卞之琳,将这种古典传统诠释得是如此精湛。
整个画面是完美的,和谐的,优美的,两位主人公在宁静中仔细欣赏,而读者也正在这种宁静中细细品味。
再看,这首诗的一些意象的选择。
“桥”,有桥自有水,涓涓细流, “风景”,可以想象,这种夜晚的风景有哪些构成元素:姑娘、人家、灯影、行人……这一切都顶着一轮浩瀚“明月”。
这些成了你眼中的风景,而“你”则悄悄成为别人眼中一道更靓丽的“风景”。
这些意象,在古典诗歌中是很常见的。
而这些意境的组合,是流畅的、和谐的,形成一副具有古典韵味的赏月画。
但这两个人仅仅是在赏月吗?“你”在月色的素裹之下,是不是感到孤独呢?不然,怎么只有明月来装饰你的窗子,那个“他”呢?没有吗?还是已弃你而去?当他在楼上看见“你”的时候,那份心动,是不是有过异想天开。
他多么渴望“你”进入他的梦想。
但真有可能吗?就算“你”进入他的梦想,那又还只是一个“梦”。
“梦”的美好、“梦”的遗憾,在这短短的四行里,透出一股淡淡的忧伤。
在美好的图景下,人们往往有着某种冲动,冲动过后又是永远的无可奈何。
这种惋惜、遗憾是淡淡的,符合“哀而不伤”的古典审美标准。
再来看他的《鱼化石》,全诗如下:(一条鱼或一个女子说) 我要有你的怀抱的形状,我往往溶于水的线条。
你真像镜子一样的爱我呢。
你我都远了乃有了鱼化石。
我们一般都认为卞之琳的诗是“主情”...
结合诗《投》分析卞之琳诗歌创作的特点700个字
卞之琳《投》独自在山坡上,小孩儿,我见你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
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地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
卞之琳这首《投》创作于1931年,属于他早期的经典作品。
反映了作者在创作早年对于生活的茫然无措的心态。
一个小孩儿,因行路途中的无聊,随意地捡起一块小石头,将其投向了山谷。
这一场景被卞之琳看到后,引起了诗人的沉思。
他想到,小孩儿可以轻而易举地决定石头的命运,那么,是不是有更强大的力量(“有人”)在决定着小孩儿的命运呢?这个“小孩儿”仿佛是诗人自己,是那么的孤独,一句“独自在山坡上”就可以体现出来,接下来讲述“小孩儿”独自的行为,“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随地捡起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
简单的几句话就把人在孤独的内心表露无遗。
以“小孩儿”自喻,更体现了这种心理,小孩子本来应该天真无邪,充满快乐的,而且孩子们有爱玩得天性,再他们那个年龄不该是独自一人,而是和其他小朋友们一起嬉闹玩耍才对,诗人内心的苦闷可想而知。
而这里作者采用第一人称作为作者,似乎是诗人自己用内心看到的用肉眼表现出来,把自己的感受转嫁到另一个对象身上,以图更好的表达和叙述。
同时,这几句也体现了“小孩儿”,也就是诗人自己的茫然失措的心态,“一边走一边唱,都厌了”直接展示这种心态,而实在是不知道该怎么办,只能“随地捡起一块小石头向山谷一投”,这种漫不经心的动作把作者茫然无聊的心态展现无遗。
“说不定有人,小孩儿,曾把你(也不爱也不憎)好玩的捡起,像一块小石头向尘世一投”,这里使用了相对的思想,小孩儿捡起石头向山谷中一投,有人把小孩儿当作小石头一样向尘世一投,对于有人而言小孩儿如同石头,而小石头投向的山谷如同小孩儿所在的尘世。
石头相对于小孩儿,山谷相对于尘世。
对于不同的人而言同一件事情在他们看来是完全不同,或者不同的东西在他们看来是完全相同的,相对而言,石头在小孩儿的眼里和小孩儿在有人的眼里,他们没有什么不同,价值等同。
满意请采纳。
...
中国著名现代诗歌7句
中国最著名的十首现代诗第一首,徐志摩的《再别康桥》 轻轻的我走了,正如我轻轻的来;我轻轻的招手,作别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是夕阳中的新娘;波光里的艳影,在我的心头荡漾。
软泥上的青荇,油油的在水底招摇;在康河的柔波里,我甘心做一条水草!那榆荫下的一潭,不是清泉,是天上虹揉碎在浮藻间,沉淀着彩虹似的梦。
寻梦?撑一支长篙,向青草更青处漫溯,满载一船星辉,在星辉斑斓里放歌。
但我不能放歌,悄悄是别离的笙箫;夏虫也为我沉默,沉默是今晚的康桥。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来;我挥一挥衣袖,不带走一片云彩。
我不认为这首诗好过《雨巷》,整体看还有所不如。
但没有办法,有两句的确是妙手偶得之的句子,那两句不需要我说了吧。
第二首,戴望舒的《雨巷》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
巷,我希望逢着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她是有丁香一样的颜色,丁香一样的芬芳,丁香一样的忧愁,在雨中哀怨,哀怨又彷徨;她彷徨在这寂寥的雨巷,撑着油纸伞像我一样,像我一样地默默行着,冷漠,凄清,又惆怅。
她默默地走近走近,又投出太息一般的眼光她飘过像梦一般地,像梦一般地凄婉迷茫。
像梦中飘过一枝丁香地,我身旁飘过这个女郎;她静默地远了,远了,到了颓圮的篱墙,走尽这雨巷。
在雨的哀曲里,消了她的颜色,消了她的芬芳,消散了,甚至她的太息般的眼光,丁香般的惆怅。
撑着油纸伞,独自彷徨在悠长、悠长又寂寥的雨巷,我希望飘过一个丁香一样地结着愁怨的姑娘。
开新诗节律之先河,也是新诗中的第一经典之作。
他的作品,好的很多,有兴趣找来看看吧。
第三首,何其芳的《预言》 这一个心跳的日子终於来临。
你夜的叹息似的渐近的足音我听得清不是林叶和夜风的私语,麋鹿驰过苔径细碎的蹄声。
告诉我,用你银铃的歌声告诉我你是不是预言中的年轻的神?你一定来自温郁的南方,告诉我那儿的月色,那儿的日光,告诉我春风是怎样吹开百花,燕子是怎样痴恋著绿杨。
我将合眼睡在你如梦的歌声里,那温暖我似乎记得,又似乎遗忘。
请停下,停下你疲倦的奔波,进来,这儿有虎皮的褥你坐,让我烧起每一个秋天拾来的落叶,听我低低唱起我自己的歌。
那歌声将火光一样沉郁又高扬,火光一样将我的一生诉说。
不要前行,前面是无边的森林,古老的树现著野兽身上的斑文,半生半死的藤蟒一样交缠著,密叶里漏不下一颗星星。
你将怯怯地不敢放下第二步,当你听到第一步空寥的回声。
一定要走吗,请等我与你同行,我的足知道每条平安的路径,我可以不停地唱著忘倦的歌,再给你,再给你手的温存。
当夜的浓黑遮断了我们,你可以转眼地望著我的眼睛。
我激动的歌声你竟不听,你的足竟不为我的颤抖暂停,像静穆的微风飘过这黄昏里,消失了,消失了你骄傲的足音……呵,你终於如预言所说的无语而来无语而去了吗,年轻的神? 语言华丽的极限是什么?这个就是。
当然还有他的《梦歌》、《花环》。
第四首,冯至的《蛇》 我的寂寞是一条长蛇,冰冷地没有言语---姑娘,你万一梦到它时,千万啊,莫要悚惧!它是我忠诚的侣伴,心里害着热烈的乡思:它在想着那茂密的草原,你头上的,浓郁的乌丝。
它月光一般轻轻地,从你那儿潜潜走过;为我把你的梦境衔了来,像一只绯红的花朵。
冯至被鲁迅称为“中国最为杰出的抒情诗人,也只有他能写出这样作品。
他的《南方的夜》也好到让人无话可说。
第五首,闻一多的《死水》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清风吹不起半点漪沦。
不如多扔些破铜烂铁,爽性泼你的剩菜残羹。
也许铜的要绿成翡翠,铁罐上绣出几瓣桃花;再让油腻织一层罗绮,霉菌给他蒸出些云霞。
让死水酵成一沟绿酒,飘满了珍珠似的白沫;小珠们笑声变成大珠,又被偷酒的花蚊咬破。
那么一沟绝望的死水,也就夸得上几分鲜明。
如果青蛙耐不住寂寞,又算死水叫出了歌声。
这是一沟绝望的死水,这里断不是美的所在,不如让给丑恶来开垦,看他造出个什么世界。
也只有这样性格的人才能写出这样的作品。
第六首,郑愁予的《错误》 我打江南走过那等在季节里的容颜如莲花的开落东风不来,三月的柳絮不飞你底心如小小寂寞的城恰若青石的街道向晚蛰音不响,三月的春帷不揭你底心是小小的窗扉紧掩我达达的马蹄是美丽的错误我不是归人,是个过客…… 也许这个错误不只是对窗内人说的,对过客来说也一样,因为窗内人等的并不是他。
郑愁予的诗很多都值得阅读,尤其是《情妇》。
第七首,卞之琳的《断章》 你站在桥上看风景,看风景人在楼上看你。
明月装饰了你的窗子,你装饰了别人的梦。
在所有以断章为题的作品中,这个是最有名的了。
不过,很多权威评论家的解释却是作者本人不能苟同的。
第八首,废名的《星》 满天的星,颗颗说是永远的春花。
东墙上海棠花影,簇簇说是永远的秋月。
清晨醒来是冬夜梦中的事了。
昨夜夜半的星,清洁真如明丽的网,疏而不失,春花秋月也都是的,子非鱼安知鱼。
冯文柄把他酷爱的老庄融入诗中,作品中到处流淌着思想。
那些所谓的哲理诗和他相比,根本就不在一个档次。
第九首,林徽音的《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