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知道霍元甲吗?大侠,电视正演得红火呢!
2、这是什么原因呢?因为我把课本借给他了。
3、这是什么颜色?是棕色的。
4、这是什么东西?这是玩具赛车。
5、这是什么地方?这是北京故宫。
6、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7、这瓶饮料是谁买来的?原来是妈妈买来的。
8、这东西简单吗?很简单。
9、我会把你这位朋友忘怀吗?不,不会的。
10、为什么小鸟会飞呢?因为它有翅膀。
11、他是想继续升学呢,还是去拍电影?当然是升学。
12、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13、是谁来掌控人类?当然是自然。
14、是谁来呼风唤雨呢?当然是人类。
15、是谁的本子?是张昊的本子。
16、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是美,是一种特别的美,充满了诗情画意的美。
带
有设问的句子带有设问的句子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带有设问的诗句
问渠那得清如许, 为有源头活水来. ——朱熹《观书有感》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贺知章《咏柳》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杜牧《清明》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李煜《虞美人》
借问汉宫谁得似 ,可怜飞燕倚新妆.----李白《清平调词三首》
描写设问的句子
带有设问的句子
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
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设问有哪些句子
我会害怕冬天的寒冷吗?不,我不会,因为冬天来了春天就不会远了。
关于设问的句子或诗词
设问
设 问
为了引起别人注意,故意先提出问题,自问自答,叫做设问。
设问除了能引起注意外,还能启发读者思考。
例子:甚么叫自律?自律就是自己管束自己的行为。
例子:这人是谁?不是别人,原来是大明。
例子:数学真的很难吗?我看不是。
设问
明知故问,自问自答,或提出问题,不需确定答案,这种修辞方式叫做设问。
运用设问,能引
人注意,启发思考;有助于层次分明,结构紧凑;可以更好地描写人物的思想活动。例如:
①什么是路?就是从没有路的地方踏出来的,从有荆棘的地方开辟出来的。(鲁迅《生命的路》)
②谁是最可爱的人呢?我们的战士,我觉得他们是最可爱的人。(魏巍《谁是最可爱的人》)
③啊,是谁,这么早就把那亲爱的令人心醉的乡音送到我的耳畔?是谁,这么早就用他那吱吱哇哇的悦耳动听的音乐唤来了玫瑰色的黎明?是一个青年人。(峻青《乡音》)
④蒋介石总是要强迫人民接受战争,他左手拿着刀,右手也拿着刀。我们就按照他的办法,也拿起刀来。这是经过调查研究以后才找到的办法。这个调查研究很重要。看到人家手里拿着东西了,我们就要调查一下。他手里拿的是什么?是刀。刀有什么用处?可以杀人。他要拿刀杀谁?要杀人民。
……(毛泽东《抗日胜利后的时局和我们的方针》)
⑤日本日立公司电机厂,五千五百人,年产一千二百万千瓦;咱们厂,八千九百人,年产一百二十万千瓦。这说明什么?要求我们干什么?(蒋子龙《乔厂长上任记》)
⑥老岩不是要在南方过年么?为什么提前回来了?一推门,我就看到了一个奇迹:一把褐色的样式古朴的陶土瓦壶,在蜂窝炉上咝咝地冒着水汽。(叶文玲《心香》)
⑦她像一只轻捷的小鸟一样飞走了。她刚一走,我就后悔了。晚上,校门口---这不明明是约会吗?万一让人看见了还讲得清楚?她怎么敢?到底有什么事呢?对了,一定是想把那张照片要回去,可是照片还在吕宏手里哩!(张抗抗《夏》)
上面例①和例②是一问一答;例③是二问一答;例④是连接三个一问一答;例⑤和例⑥是二问不答;例⑦是四问不答。前面四个例句中,先故意设问,然后再自己回答,是为了提醒读者的注意,引起读者深入思考;后面三个例句中,问而不答,目的是让读者去联想,去回味。设问的基本特点是"无疑而问",在运用时首先要求我们对问题清晰明确的认识,心中有数,然后才能做到善问善答;还要立足全局,当问则问,不当问则止,这样才能使行文不呆板、有波澜。
含有设问的古诗句不知道古诗中有哪些是据含有设问成分
1、《观书有感》——宋代朱熹
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译文:要问为何那方塘的水会这样清澈呢?是因为有那永不枯竭的源头为它源源不断地输送活水啊。
“问渠那得清如许?”诗人抓住了塘水“深”而且“清”,反映“天光云影”的特点。但是到此诗人并没有结束,他进一步地提出了一个问题。“问”那个“方塘”“那得清如许?”问它为什么这么“清”,能够反映出“天光云影”来。
而这个问题孤立地看这个“方塘”的本身没有法子来回答。诗人于是放开了眼界,从远处看,终于,他看到了“方塘”的“源头”,找到了答案。
2、《清明》——唐代杜牧
借问酒家何处有?牧童遥指杏花村。
译文:借问当地之人何处买酒浇愁?牧童笑而不答遥指杏花山村。
“借问酒家何处有?”问题发生了,怎么办呢?须得寻求一个解决的途径。行人在这时不禁想到:往哪里找个小酒店才好呢?事情很明白:寻到一个小酒店,一来歇歇脚,避避雨;二来小饮三杯,解解料峭中人的春寒,暖暖被雨淋湿的衣服;最要紧的是,借此也能散散心头的愁绪。于是,向人问路了。
是向谁问的路呢?诗人在第三句里并没有告诉我们,妙莫妙于第四句:“牧童遥指杏花村”。以“行动”为答复,比答话还要鲜明有力。
3、《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五代李煜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译文:要问我心中有多少哀愁,就像这不尽的滔滔春水滚滚东流。
“问君能有几多愁?”诗人用发人深思的设问,点明抽象的本体“愁”,接着用生动的喻体奔流的江“水”作答。用满江的春水来比喻满腹的愁恨,极为贴切形象,不仅显示了愁恨的悠长深远,而且显示了愁恨的汹涌翻腾,充分体现出奔腾中的感情所具有的力度和深度。
4、《望岳》——唐代杜甫
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
译文:巍峨的泰山,到底如何雄伟?走出齐鲁,依然可见那青青的峰顶。
“岱宗夫如何?”写乍一望见泰山时,高兴得不知怎样形容才好的那种揣摹劲和惊叹仰慕之情,非常传神。“夫如何”,就是“到底怎么样呢?”“夫”字在古文中通常是用于句首的语气助词,这里把它融入诗句中,是个新创,很别致。
5、《次北固山下》——唐代王湾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译文:寄出去的家信不知何时才能到达,希望北归的大雁捎到洛阳去。
这两句前一句问,后一句答,采用了设问的修辞手法。这两句紧承三联而来,遥应首联,作者是有乡却不可归,有家却不能回,一种失落、遗憾、惆怅的情怀体现得淋漓尽致。而此时的作者看到正在归去的大雁落在了洛阳河边,思乡之情更加浓烈,一种无尽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