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木兰诗》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是什么
从侧面描写木兰战功显赫的诗句又是什么
中描写持久激烈紧张的诗句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从木兰战功显赫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附赠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
展开其他相似回答 (1) 隐藏其他相似回答 (1) 举报 61.51.90.* 2022-12-17 下午07:30:40 家中房中0 0木兰诗》赏析北方民歌和六朝乐府民歌一样体制大都短小,但这首《木兰诗》却是长篇叙事诗。
在中国诗歌发展史上它有着重要的地位。
诗歌描述了女英雄木兰替父从军的故事,刻画了木兰这一巾帼英雄的生动形象和高贵品质。
全诗风格明朗生动,质朴刚健,堪称北方民歌中的杰出作品。
《木兰诗》采用的是顺叙手法。
作品大致可分为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是出征前。
第二部分是从军生活。
第三部分是立功归来。
作者在这三个部分中没有平均使用力量,而是有详有略,重点在第一和第三部分。
诗一开始即写木兰在织布,但“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这就使读者产生了疑问,不知木兰为何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作者自己发问,然后答曰“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诗既是用顺叙手法,开始的几句该是交代木兰从军的原因,但作者却没有平铺直叙,而是以木兰没有心思织布起头显示出她内心的不平静。
接下来本该说明为什么内心不平静,但作者不立刻写出,而是用了两个意思相同的问句,随后又是两个意思相同的答句,可还是没有从正面解答问题。
但这四句并非多余,除了具有民歌的风味外,这四句诗对后面说出的原因起到了突出强调的作用。
这样一问一答,作者才折入正题,“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军帖是征兵的文书,可汗是民族对君主的称呼,十二卷言卷数之多,“卷卷有爷名”显属夸张。
至此读者才明白,木兰没有心思织布是因为可汗大征兵,木兰的父亲也在被征之列。
父亲显然年老无法应征,但“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这就不能不使木兰犯愁了。
诗一开始就把木兰放在这样一个矛盾面前来表现。
面对困难,木兰打算怎么办呢?“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木兰到底是个不平凡的女子,她下了决心要替父从军。
这一段写木兰从军的原因,没有平铺直叙地述说,而是从木兰的心理活动入手写,在叙事的同时注重人物的性格刻画,使读者看到了一个敢于挑重担、富有责任感的果断勇敢的妇女形象。
接下来写木兰准备出征,用了四个重复的句式,内容无非是买战马及乘马用具。
骏马、鞍鞯(马鞍下的垫子)、辔头(驾驭马的嚼子、笼头、缰绳)和长鞭要分别从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几个地方买齐,看似不合情理,但却渲染了战争气氛和离家出征前准备工作的紧张,同时这四句诗和上面“问女何所思”以下四句一样正是民歌的特点。
正如明代谢榛所说:“此乃信口道出,似不经意者。
其古朴自然,繁而不乱,若一言了问答,一市买鞍马,则简而无味,殆非乐府家数。
”诗歌第二部分写木兰踏上了征途。
“旦辞爷娘去”以下八句是写木兰离别了父母奔赴战场。
这里用了重复句式,将木兰从军的征途分作两段来写,句式虽同,但其中地名却在变换,显出战事紧迫、木兰马不停蹄地赶去参战。
但作者并没有忘记他所着力刻画的英雄人物是个女扮男装、初次远离父母的女子,“不闻爷娘唤女声”正符合木兰当时的处境和她的身份。
明代评论这句说:“尤妙在语带香奁,无男子征戍气。
”“无男子征戍气”也正是作者的高明之处,也只有这样,才能使木兰的形象更鲜明,更富有个性。
木兰能毅然替父从军,去经受严酷战争的考验,说明她不同于一般的女子,但她毕竟还是个女子,对家乡、对父母毕竟是有依恋之情的。
这样突出她的女子身份,非但没有削弱她的英雄形象,相反使她的从军举动更富有传奇性,更引人入胜。
随后写木兰在军中的征战生活,但这部分内容写得极概括,从南征北战一直到立功归来,仅用了“关山度若飞”以下六句,可谓简而又简。
这里“戎机”指战争,“朔气”是北方的寒气,“金柝”是军中用来做饭和打更的铜器。
这几句诗句用律工整。
因此后人常常据此怀疑此诗是唐人所作,也有的研究者推测此诗可能在流传过程中经过唐人的加工修改。
但这些说法并无足够的证据。
南北朝时期有不少作品在体制声律方面已接近唐人的近体诗,当时有些诗已经有了很严整的律句。
可见这首诗中出现几句声调谐和、对偶工致的律句并不能证明它们出自唐人之手。
陈胤倩就说:“‘朔气传金柝’数语固类唐人,然齐梁人每为唐语,惟唐人必不能为汉魏语。
以此知其真古词也。
”这一段写木兰的从军作战生活,本来是可以有许多东西写的,但作者寥寥数语就将这段经历概括了出来,可见作者的兴趣不在于表现战争,而在于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戏剧性事件上。
第三部分是写木兰立功归来后的情景。
作者又用了不小的篇幅来竭力铺写。
先写木兰立功回来后见天子,天子坐在厅堂上接见了她。
策勋是记功劳,转是勋位的等级,十二转也是说多,并非实指。
这里的十二转和的一致也是偶然巧合。
并不能证明此诗出于唐人之手或经过唐人修改。
“百千强”即百千有余,是形容赏赐得多。
可是木兰并不在乎官位和赏赐,她只是想尽快回到故乡和亲人团聚。
明驼指能行千里的骆驼。
木兰不要做官,不要巨额赏赐,只要借一匹能行千里的骆驼赶回家去,可见其归心似箭,同时也显示了这位平民出身的女英雄不爱功名富贵的优良品德。
经过长期艰苦的战争,木兰终于回到了故乡。
诗歌细致刻画了木兰全家闻讯后的喜悦。
这里依旧用了重复排比的句式,不厌其详地写了爷娘、阿姊和小弟的举动,这种重复排比的句式烘托了欢快喜庆的气氛。
随后写了木兰到家后的举动,同样也是不厌其详地描写具体的细节,开东阁门,坐西阁床,充分表现出回家之后的喜悦心情,换装、打扮后恢复了女子的本来面目,然后出门看伙伴,伙伴大吃一惊,“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这一情节颇富喜剧意味。
用伙伴的吃惊反衬出木兰的无比自豪与得意,整个故事的情节也就在充满喜剧色彩的高潮中结束了,但作者似乎意犹未尽,结尾又写了四句:“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比喻奇特,作为全诗的结尾,显得别具一格,豪迈有力,语气中充满了对木兰这位女英雄的赞美和歌颂。
谢榛说:“此结最着题,又出奇语,若缺此四句,使六朝诸公补之,未必能道此。
”确实如此。
此诗艺术形式上值得注意的有这么几个方面,首先是叙述情节详略得当,如写军中的征战生活就很简括,而写出征前及立功归来则很繁复。
这是由作者写这首诗的用意所决定的。
作者感兴趣的只是木兰女扮男装替父从军这一罕见的事情本身。
第一部分写她的焦灼不安与思虑无非是为了说明她是个女子,因为男子出征理所当然,不足为怪,女子出征则了。
第二部分提到“不闻爷娘唤女声”也同样是为了突出她的女子身份。
第三部分写她不想做官、急于回家和回家以后的种种举动,更是强调了她是个女子。
整首诗的详略安排都是围绕这一用意的。
其次是作者重视的刻画,并善于在矛盾的产生与解决过程中表现人物,因而使人物具有鲜明的个性色彩。
第三是全诗用了不少重复排比的句式,既渲染了气氛,强调了所叙述的情节,又使语言流畅富有韵味,体现了民歌中常用的手法,最后是全诗的风格明朗刚健,质朴生动,正如明人所说:“此歌中,古质有逼汉魏处。
”总之,《木兰诗》是北方民歌的杰作,也是中国诗歌史上的一朵奇葩。
它对后人产生过不小的影响举报 124.237.236.* 2022-12-17 下午07:31:24 24baoding0 0-- [转帖]《木兰诗》赏析木兰诗/北朝民歌阅读提示《木兰诗》是北朝乐府民歌,表现了古代劳动人民乐观勇敢的爱国精神,以及对和平劳动生活的向往。
千百年来,木兰成了家喻户晓的巾帼英雄的形象。
这首叙事诗充满传奇色彩。
故事情节曲折,富有戏剧性。
叙述详略得当,如木兰沙场征战,思念亲人,细腻传神;而关山飞度,百战建功,却只用寥寥几句诗来概括。
这样写,使得木兰的形象真实感人,全诗显得简洁紧凑。
这首民歌刚健清新,表现了古代北方人民英武豪迈的气概。
它还成功的运用了对偶和排比等修辞手法,使得全诗气势雄浑,又易记易诵。
习诵时,要注意体会它的民歌特色。
读准下列加点字的音。
机杼 可汗 鞍鞯 辔头 燕山 胡骑 戎机 朔气· ·· · · · · · ·金柝 红妆 著我旧时裳 傍地走· · · ·唧唧复唧唧,木兰当户织。
不闻机杼声,惟闻女叹息。
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
昨夜见军帖,可汗大点兵,军书十二卷,卷卷有爷名。
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
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鞭。
旦辞爷娘去,暮宿黄河边,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黄河流水鸣溅溅。
旦辞黄河去,暮至黑山头,不闻爷娘唤女声,但闻燕山胡骑鸣啾啾。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
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
归来见天子,天子坐明堂。
策勋十二转,赏赐百千强。
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愿驰千里足,送儿还故乡。
爷娘闻女来,出郭相扶将;阿姊闻妹来,当户理红妆;小弟闻姊来,磨刀霍霍向猪羊。
开我东阁门,坐我西阁床,脱我战时袍,著我旧时裳,当窗理云鬓,对镜贴花黄。
出门看火伴,火伴皆惊忙:同行十二年,不知木兰是女郎。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
---------------------------------------《木兰诗》选自宋朝(qiàn)编的《乐府诗集》,这是南北朝时北方的一首民歌。
〔唧唧〕虫叫声。
一说叹息声。
〔当户织〕对着门织布。
〔机杼(zhù)〕指织布机。
杼,织布梭子。
〔惟〕只。
〔何所思〕想的是什么。
〔忆〕思念。
〔军帖〕军中的文告。
〔可汗(kè hán)大点兵〕皇上大规模的征兵。
可汗,古代我国某些少数民族君主的称号。
〔军书十二卷〕征兵的名册很多卷。
军书,征兵的名册。
十二,表示多数,非确指。
下文的“十年”“十二转”“十二年”,情形相同。
〔爷〕和下文的“阿爷”同,都指父亲。
〔愿为市鞍马〕愿意为此去买鞍马。
为,为此(指替父出征)。
市,买。
鞍马,泛指马和马具。
〔鞯(jiān)〕马鞍下的垫子。
〔辔(pèi)头〕驾驭牲口用的嚼子和缰绳。
〔旦〕早晨。
〔溅溅(jiān jiān)〕水流声。
〔黑山〕和下文的燕(yān)山,都是当时北方的山名。
〔胡骑(jì)〕胡人的战马。
胡,古代对北方少数民族的称呼。
〔啾啾(jiū jiū)〕马叫的声音。
〔万里赴戎机〕不远万里,奔赴战场。
戎机,军机、军事。
〔关山度若飞〕像飞一样的跨过一道道的关,越过一座座的山。
度,过。
〔朔(shuò)气传金柝(tuò)〕北方的寒气传送着打更的声音。
朔,北方。
金柝,古时军中守夜打更用的器具。
〔铁衣〕铠(kǎi)甲,古代军人穿的护身服装。
〔天子〕指上文的“可汗”。
〔明堂〕古代帝王举行大典的朝堂。
〔策勋十二转〕记功很多次。
策勋,记功。
转,次的意思。
〔赏赐百千强〕赏赐很多很多的财物。
强,有余。
〔问所欲〕问(木兰)要求什么。
〔不用〕不愿作。
〔尚书郎〕尚书省的官。
尚书省是当时管理国家政事的机关。
〔愿驰千里足〕希望骑上千里马。
〔郭〕外城。
〔扶将〕扶持。
〔红妆(zhuāng)〕古代称女子的装饰为红妆。
〔霍霍〕磨刀的声音。
〔著(zhuó)〕穿。
〔云鬓(bìn)〕像云那样的鬓发,形容好看的头发。
〔帖花黄〕帖,同“贴”。
花黄,当时妇女脸上的一种装饰。
〔火伴〕同伍的士兵。
当时规定若干士兵用一个灶吃饭,所以称“火伴”。
火,同“伙”。
〔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据传说,兔子静卧时,雄兔两只前脚时时爬搔,雌兔两只眼睛时常眯着,所以容易辨认。
扑朔,爬搔。
迷离,眯着眼。
〔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雄雌两兔一起贴着地面跑,怎能辨别哪个是雄兔,哪个是雌兔呢
傍地走,贴着地面跑。
木兰诗中赞颂木兰的2句诗句是什么
绝对对,我们老师讲过:1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
这是描写木兰矫健身姿的。
2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
这是赞扬木兰淡泊名利的句子。
采纳一下吧
关于医生细节描写的句子有哪些
好词:一身正气 无所畏惧 气壮山河 气宇轩昂 气吞山河 正气凛然 冲锋陷阵 英姿焕发 奋不顾身 挺身而出 临危不惧 威震天下 面不改色 勇冠三军 骁勇善战 镇定自若 慷慨就义 大智大勇 光明磊落 化险为夷 义无反顾 久经沙场身先士卒 身经百战 勇往直前 视死如归 所向披靡 坚贞不屈 好句: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
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
生有轻于鸿毛,有重于泰山。
我愿用我作部的生命,从事研究科学,来贡献给生育我栽培我的祖国和人民。
—— 巴甫罗夫 我无论做什么,始终在想着,只要我的精力允许我的话,我就要首先为我的祖国服务。
—— 《巴甫罗夫选集》 虚荣的人注视着自己的名字;光荣的人注视着祖国的事业。
—— 马蒂 爱国主义的力量多么伟大呀
在它面前,人的爱生之念,畏苦之情,算得什么呢
在它面前,人本身也算得是甚么呢
—— 车尔尼雪夫斯基 位卑未敢忘忧国。
—— 陆游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
—— 顾炎武 英雄非无泪,不洒敌人前。
男儿七尺躯,愿为祖国捐。
—— 陈辉 大江歌罢掉头东,邃密群科济世穷;面壁十年图破壁,难酬蹈海亦英雄。
—— 周恩来:《大江歌罢掉头东》 好短:描写感动中国素材--地震中最震撼的12大英雄1、人民教师谭千秋:用生命作支撑,舍身护生的教导主任在5月12日发生的四川汶川大地震中,德阳东汽中学教师谭千秋为了保护四位学生献出了自己宝贵的生命。
“地 动山摇。
他弓着身子,张开双臂紧紧地趴在课桌上,伴着雷鸣般的响声,冰雹般的砖瓦、灰尘、树木纷纷坠落到他的头上、手上、背上,热血顿时奔涌而出;他咬着 牙,拼命地撑住课桌,如同一只护卫小鸡的母鸡,他的身下蜷伏着四个幸存的学生,而他张开守护翅膀的身躯定格为永恒……”2、消防战士荆利杰:舍身救人立三等功 跪地大哭“再救一个”13日上午10时许,就在抢救到最关键的时候,突然教学楼的废墟在余震和吊车的操作中发生了巨大的晃动,楼板在摇,墙体在垮……二次坍塌
危险
快撤
消防指挥部下达了命令。
荆利杰从废墟中钻了出来。
就在此时,他听到废墟中有个男孩在呼救
他转身就要奔向废墟,余震再次袭来,并引发了更大面积的坍塌。
战友们和群众把荆利杰死死拉住,拖到了安全地带。
荆利杰跪在了地上。
就在跪下去的那一瞬间,他哭着大喊:“我知道很危险,我知道进去了就可能回不来,但是求求你们,让我再去救一个吧
我还能再救一个
”现场所有人都哭了……荆利杰本人说过,自己不知道到底救了多少人,但是他脑海里想的唯一一件事就是:救人,赶快救人
3、人民教师袁文婷:为了孩子将青春定格在了26岁袁文婷,一个算得普普通通女孩的名字,如果不是这场灾难,没有多少人知道她是谁,一位来自于汶川震灾地区什邡市师古镇民主中心小学一年级的一位教师。
汶 川震灾发生时,袁文婷所在的民主中心小学的校舍也遭遇了严重的破坏,灾难发生时,教室里的很多孩子都吓得呆坐着,不知所措。
为了最大限度的减少孩子们的伤 亡,袁文婷一次又一次冲进教室,柔弱的双手抱出了一个又一个孩子。
当她最后一次冲进去后,三层的教学楼轰然倒塌……媒体用这样的语言美丽地记录了袁文婷最 后的时光——“青春定格在26岁”。
就因为袁文婷的为了不让正处于花朵般的孩子们凋谢,她才一次又一次冲入危险的教室共救出13名孩子。
面对如此巨大的天灾,袁文婷能够如此镇定,救护孩子,不亚于那些战场上堵枪眼、炸碉堡的英雄,袁文婷完全可以作为人道主义精神的崇高楷模。
4、13岁女生何翠青:救出10多名同学自己被压废墟下50小时 失去右腿5 月12日地震发生时,四川省青川县木鱼中学初一13岁的女生何翠青本已走出宿舍,当她意识到发生了地震,不是迅速逃生,而是跑进宿舍,将十多名还在午休的 同学从床铺上摇醒逃生,自己却失去最佳逃生时间,被压在废墟下。
50个小时后,她凭着巨大的求生欲望和惊人毅力,在救援人员的帮助下获救。
何翠青是木鱼中 学最后一个被救学生,由于重物长时间挤压肌肉组织坏死而永远失去了右腿。
记者问这位坚强的女孩“你后悔吗
”她摇着头哽咽地说:“不后悔,后悔的是我没有 能救出更多的同学”。
5、人民教师向倩:身体被砸了成三段,而她双手环抱将三名学生紧紧搂于胸前废墟中,龙居小学女教师向倩一手搂住一个学生,紧紧地拥在自己身下,像母亲护卫着自己的孩子
她的身体已经断为三段,人们怎么也无法掰开她那紧紧搂住学生的双手
在场所参与救助的人员均被向倩老师这种舍身就义、保护学生的英雄之举感动得泪流满面,自发朝向倩老师鞠躬致敬。
原本,只需两秒种便可离开教室,到达安全地带,但当她在疏散学生们离开教室时,看到两个手足无措的学生,向倩义无反顾地大步跨近学生,一手搂住一个,朝门外冲去,可此时,整座教学楼已轰然垮塌,向倩和几个学生一起被埋在了废墟中……6、9岁小林浩:地震时救出两同学林 浩,9岁半,地震前在映秀镇渔子溪小学读小学二年级。
地震发生的那一刻,他正走在教学楼的走廊上,被上面滑落下来的两名同学砸倒在地。
“我使劲爬,使劲 爬,终于爬出来了。
爬出来,我看一个女同学昏倒在走廊上,我就跑回去了,把她背出来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了。
后来我又跑回去把另一个同学抱出来 了,拿给校长,校长把他拿给家长,他也被父母背走了。
”林浩在讲述自己救人的时候显得非常镇定,声音很稚嫩,连用几个“拿”字,他就是在平平静静地叙述这 件事情,稚嫩的童声带着乡音。
7、人民教师严蓉:女教师在救下13个学生后殉职 1岁半女儿却成孤儿一岁半的小雯欣不停地号哭:“救爸爸,救妈妈”。
“救—妈妈
救—爸爸
”小女孩雯欣张大嘴巴不停地号哭,双手死死抓住抱她的邻居的肩膀。
泪水,鼻涕,全部流了出来。
她只有一岁半,说话还不清晰。
地震之后,四天里,她再也没有听到过爸爸妈妈的声音,哪怕一个字。
没有人告诉她,妈妈(映秀小学老师严蓉)在救下了13个学生后,再也不会回来;而爸爸,依然音讯全无。
8、卧龙森林副局长王刚: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牺牲时带出60张平安纸条5月16日是王刚42岁的生日,但抢险要紧,救人关键,生日早就抛在了脑后。
这天一大早,王刚又开始了一天的忙碌。
上午9时许,省抗震救灾指挥部派出的运送救援物资和接送人员的直升机降落在卧龙镇临时停机坪,王刚带领民警负责现场的警戒任务。
悲剧发生在9时37分。
在救援直升机卸载救灾物资过程中,高速旋转的尾翼悄然逼近一位正在直升机旁摄影的女记者,来不及过多的言语,王刚纵身一推……王刚牺牲时,身边的战友从他身上找到一叠皱巴巴的平安纸条,这些纸条大小、材质不一,有的甚至是烟盒、收银条。
每一个信息,都可能让正在备受煎熬的亲人松一口气。
牺牲的当天,王刚准备将这些写满了思念和牵挂的纸条交给直升机上的飞行人员带出去。
而他的突然殉职,平安纸条成了他的遗物。
在生死边缘,他把生的希望让给了别人。
9、人民教师女教师周汝兰:震中4次冲进教室 全班52人脱险面 对灾难,人的本能就是逃生。
但是,在这次地震发生时,正给幼儿园大班辅导的红岩镇中心小学周汝兰老师没有抛弃她的学生而逃生,而是一次、二次、三次、四次 冲进教室抢救学生,直到全班52名学生成功脱离危险。
地震过去了,看着整整齐齐蹲在地上的孩子们,周汝兰的泪水和着汗水顿时喷涌而出。
几天来,神州大地传诵着几个人的名字:谭千秋、张米亚、苟晓超、吴忠洪、杜正香……他们还有一个共同的名字——人民教师。
灾难降临的那一刻,他们把生的希望留给学生,把死的危险留给自己。
那一刻,我们更深刻感受到“为人师表”的真正含义。
10、公安部授予女警蒋敏一级英雄模范称号抗震救灾斗争中,蒋敏同志在惊悉母亲、女儿等10名亲人不幸遇难的噩耗后,强忍失去亲人的巨大悲痛,毅然坚守工作岗位,日夜奋战在抗震救灾第一线。
11、人民教师张米亚:“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当 汶川县映秀镇的群众徒手搬开垮塌的镇小学教学楼的一角时,被眼前的一幕惊呆了:一名男子跪仆在废墟上,双臂紧紧搂着两个孩子,两个孩子还活着,而他已经气 绝
由于紧抱孩子的手臂已经僵硬,救援人员只得含泪将之锯掉才把孩子救出。
这就是该校29岁的老师张米亚。
“摘下我的翅膀,送给你飞翔。
”多才多艺、最爱 唱歌的张米亚老师用生命诠释了这句歌词,用血肉之躯为他的学生牢牢把守住了生命之门。
12、一个小女孩在汶川地震时孤身跳下6楼成功自救,随后又返回废墟里救出了好几个老师。
这个女孩就是11岁的康洁。
关于英雄的诗歌
一部两万五千里的浩诗独版在世纪的中华大地前无古人后无来千古绝唱抄在了斯美式笔记里让全人类的读者为之颤栗史诗因围剿的抑窒奋然起笔几万双草鞋的灵感奔涌如铁流决堤七百二十个日日夜夜展开了万水千山立体交叉的磅礴运思艰难险阻多项辐合惊心动魄力挽狂澜伏笔照应百感交集声东击西运筹帷幄回肠荡气霞光曙色彩线穿珠升华妙笔风潇潇马嘶嘶穿越雪山天苍苍地茫茫爬过草地路迢迢人急急意志如钢诗浩浩歌漫漫创造壮举造就了一种精神震惊了两个世纪把濒临绝境的旧中国走出了柳暗花明翻天覆地这条英雄的路啊还要我们继续坚定不移勇往直前一直走下去
水浒传里10位英雄好汉的外貌描写、典型的语言描写(每个人物外貌语言各两句)
1:林冲头戴一顶青纱抓角儿头巾,脑后两个白玉圈连珠鬓环。
身穿一领单绿罗团花战袍,腰系一条双搭尾龟背银带。
穿一对磕瓜头朝样皂靴,手中执一把折迭纸西川扇子。
那官人生的豹头环眼,燕颔虎须,八尺长短身材2:宋江眼如丹凤,眉似卧蚕。
滴溜溜两耳悬珠,明皎皎双睛点漆。
唇方口正,髭须地阁轻盈;额阔顶平,皮肉天仓饱满。
坐定时浑如虎相,走动时有若狼形。
身躯六尺。
3:鲁智深头裹芝麻罗万字顶头巾,脑后两个太原府纽丝金环,上穿一领鹦哥绿丝战袍,腰系一条文武双股鸦青绦,足穿一双鹰爪皮四缝干黄靴。
生得面圆耳大,鼻直口方,腮边一部络腮胡须。
身长八尺,腰阔十围。
4:李逵黑熊般一身粗肉,铁牛似遍体顽皮。
交加一字赤黄眉,双眼赤丝乱系。
怒发浑如铁刷,狰狞好似狻猊。
5:杨志只见那汉子头戴一顶范阳毡笠,上撒着一托红缨;穿一领白缎子征衫,系一条纵线绦;下面青白间道行缠,抓着裤子口,獐皮袜,带毛牛膀靴;跨口腰刀,提条朴刀;生得七尺五六身材;面皮上老大一搭青记,腮边微露些少赤须;把毡笠子掀在脊梁上,坦开胸脯,带着抓角儿软头巾,挺手中朴刀。
名人对水浒传的评价
别一,看过一遍即休,独有《水》,只是百看不厌,无非为他把1个人性格都写出来。
《水浒传》写108个人的性格,真是108样。
若别一部书,任他写1000个人,也只是一样,便只写得两个人,也只是一样。
--清代著名小说理论家金圣叹《水浒的影响已远远超过了文学和演唱的范围。
根据记载:历代强盗和造反者都喜欢借用《水浒传》英雄好汉的绰号;近代20世纪的中国工农红军的游击战术也是从《水浒传》得到启发的。
这是令人吃惊的。
--日本汉学家木村英雄在500年中,流行最广、势力最大、影响最深远的书,并不是四书五经,也不是理性语录,乃是几部白话小说,《水浒传》就是其中的一部奇书,是我国文学的正宗。
--胡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