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七个字的诗句叫什么

7个字和5个字的古诗被称为什么

每句七个字的古诗(七言绝句)朝代:唐代作者: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

朝代:唐代作者:王维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

孤帆远影碧空尽,。

·其一朝代:唐代作者:,乡音无改鬓毛衰。

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

村居朝代:清代作者:高鼎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

赠汪伦朝代:唐代作者:李白李白乘舟将欲行,忽闻岸上踏歌声。

桃花潭水深千尺,不及汪伦送我情。

咏柳 朝代:唐代作者:贺知章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古诗7个字和5个字的称为什么

七言绝句《赏花》赏花归去马如飞,去马如飞酒力微.酒力微醒时已幕,醒时已幕赏花归.

古诗七个字,带有轻字的是什什么诗.

格律诗是指唐以后的古诗,分为绝句和律诗,绝句又分五绝(5个字)和七绝(7个字). 律诗可分五律(5个字)和七律(7个字).

七个字诗句,第四个字是同一个字,有什么说法

七个字诗句多是七言绝国传统诗歌的一种体裁,属于近体诗范畴。

七言绝句全诗四句,每句七言,韵、粘对等方面有严格的格律要求。

诗体起源于南朝乐府歌行或北朝乐府民歌,或可追溯到西晋的民谣,定型、成熟于唐代。

代表作品有王昌龄的《芙蓉楼送辛渐二首》、李白的《早发白帝城》、杜甫的《江南逢李龟年》等。

但是,并非七言八句就是律诗,也并非七言四句就是绝句,律诗和绝句,是要受几个特定条件所限制的。

其一是受平仄规律的制约。

一句诗七个字,平仄要相间;一首诗的上下句,平仄相反对应,七律和七绝诗句,平仄必须依照如下四种句式——甲 :平平仄仄平平仄,乙:仄仄平平仄仄平,丙 :仄仄平平平仄仄,丁:平平仄仄仄平平。

在乙种语句中,第三个字不能是仄声,否则犯孤平。

若仄声字换不掉,可以“拗救”:把第五个仄声换成平声;在丁种语句中,第五个仄声字不能是平声,若是平声字,就变成三平调,这也是律绝诗所不允许的。

其二是受押韵规律的制约。

律诗绝句是隔字押韵,首句可入韵也可不入韵, 律诗以首句不入韵为常,绝句以首句入韵为常。

全诗要一韵到底,中间不得变韵换韵,韵脚必须是平水诗韵中一百零六韵中的一个,否则叫“出韵 ”,律诗绝句均要遵守。

平水诗韵是南宋平水人刘渊所撰,他把唐人所规定的一零八韵归纳为一零六韵。

其三是不能“失联” 和“失粘”。

所谓“联”就是每联诗的出句和对句中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反;所谓“粘”就是上联的对句和下联的出句的第二个字的平仄要相同。

根据这一特点,可以把律诗延长到几十句甚至上百句,这叫做排律。

排律诗除首尾两联不用对仗外,其余每联都必须形成对仗。

其四是强调要用对仗。

对仗就是对偶,发端于魏晋盛行的骈体文。

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必须用对仗句,首联和尾联不作强调,若全用对仗那是锦上添花了。

杜甫的《登高》被尊为“千古第一律”,就是全诗四联都用了对仗。

七绝诗的对仗,相对七律诗来说较为宽松,这要从一个“绝”字说起:绝通截,意思是说绝句是截取律诗的一半,所以绝句的对仗可以有四种选择:一是把一首绝句看作一首律诗的前半部分,因此绝句的第一联可以不用对仗,第二联就要用对仗;二是把一首绝句看成一首律诗的后半部分,因此绝句的第一联用对仗,第二联可以不用对仗;三是把一首绝句看成律诗的首尾两联,全诗都不用对仗;四是把一首绝句看作律诗的颔联和颈联,全部都用对仗,如杜甫的“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就是绝句全用对仗的典范。

为了使律诗、绝句的平仄、粘联及上下句的平仄、粘联及上下句的平仄对应工整规范,古代诗人常常挖空心思创造出一些新的对仗形式来补救,如错综对:“裙拖六幅湘江水,寰耸巫山一段云” ,下句以“巫山”对应上句的“湘江”,下句的“一段”对应上句的“六幅”,形成了错综交错对的形式。

若按常规对的语序,作为对句的第二句应为“寰耸一段巫山云”,那么画横线的三个字就变成三平调,这是律诗绝句所不允许的。

又如杜甫《秋兴》之八中“香稻啄余鹦鹉粒,碧梧栖老凤凰枝”,这是错位句式的错位对,常规语序是“鹦鹉啄余香稻粒,凤凰栖老碧梧枝”,但上下句的平仄对应不如错位句的平仄对应规范工整……所以,第四个字相同并无特定说法,而是要满足以上条件才可以。

七个字的诗句叫什么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