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65句子网

好词好句

车尔尼憧憬名言

普希金简介

你好普希金(17991837),俄国伟大的诗人、家,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表,同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

普希金1799年6月6日出生于莫斯科一个家道中落的贵族地主家庭,一生倾向革命,与黑暗专制进行不屈不挠的斗争,他的思想与诗作,引起沙皇俄国统治者的不满和仇恨,他曾两度被流放,始终不肯屈服,最终在沙皇政府的阴谋策划下与人决斗而死,年仅38岁。

他在浓厚的文学氛围中长大。

童年时代,他由法国家庭教师管教,接受了贵族教育,8岁时已可以用法语写诗。

家中藏书丰富,结交文学名流,他的农奴出身的保姆常常给他讲述俄罗斯的民间故事和传说,使得他从小就领略了丰富的俄罗斯语言,对民间创作发生浓厚兴趣。

被称为钢琴之王的是谁?

钢琴之王”弗朗兹·李斯特 Franz Liszt (1811-1886) 著名的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伟大的浪漫主义大师,是浪漫主义前期最杰出的代表人物之一。

他生于匈牙利雷定,六岁起学钢琴,先后是多位钢琴名家的弟子。

十六岁定居巴黎。

李斯特将钢琴的技巧发展到了无与伦比的程度,极大地丰富了钢琴的表现力,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他还首创了背谱演奏法,本人则具有超群的即兴演奏才能,他也因此获得了“钢琴之王”的美称。

作曲方面,他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体裁,发展了自由转调的手法,为无调性音乐的诞生揭开了序幕,树立了与学院风气、市民风气相对立的浪漫主义原则。

他作有《塔索》、《匈牙利》、《前奏曲》、《玛捷帕》、《普罗米修斯》等十三部前奏曲,十九首匈牙利狂想曲,十二首高级练习曲等,大大开拓了钢琴音乐的表现力。

一、与名人有缘的儿童 李斯特年仅十岁的时候,他的父亲就发现了他的音乐天才。

为了李斯特的进一步深造,父亲变卖家产,凑了一些钱,全家迁居维也纳。

一家三口在维也纳的生活十分清苦,他们挤在一间小屋内,靠打工勉强维持生计。

为了学琴,李斯特的父亲为他聘请了著名的钢琴家车尔尼作为教师。

小李斯特每周上三次课,每次来回都要步行两个多钟头,但十岁的李斯特不辞辛苦,从来没有间断过钢琴课。

车尔尼也十分欣赏这位刻苦的学生。

两年后,李斯特的钢琴技艺突飞猛进,他已经可以在维也纳举办音乐会了。

有一次,他的演奏会观众中出现了一位全聋的老人,这位老人虽然无法听见李斯特的演奏,但他的心灵似乎感受到了这位少年天才的伟力,于是老人在演奏会结束之后,热情地搂住这位“神童”,亲吻了他的额头。

这位老人正是音乐大师贝多芬,而这一珍闻则上了当时欧洲的各大报纸,使十二岁的李斯特一时名扬全欧。

二、“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李斯特的性格开朗、热情,交游广阔。

他在巴黎时,经常与法国伟大的作家雨果来往,他们都具有人道主义思想,追求平等、博爱、自由,在艺术上主张革新。

相似的世界观和艺术观,使二人十分投机,雨果总是李斯特作品的第一个欣赏者,而李斯特也经常第一个欣赏到雨果的文学作品。

李斯特的作品中,有几首就是根据雨果的诗为意境而作的曲;而雨果的一些诗,也是从李斯特的旋律中得到灵感而写出来的。

难怪后人将这两位艺术家称为一对“精神上的孪生兄弟”。

三、慈祥的钢琴大师 一天,李斯特路过一个小镇,恰逢小镇举行钢琴演奏会,而演奏会的海报上公然说,这次钢琴演奏会的女演奏家是李斯特的学生。

李斯特甚感奇怪,因为他不记得自己教过这样一个学生。

为了弄明白这件事,他找到了这位女演奏家的住处,亲自登门拜访。

那位女钢琴手是一个青年人,她见到李斯特后,大惊失色,扑倒在李斯特的脚下边哭边说:“对不起! 先生。

我实在不得以,才打了您的招牌,冒充了您的学生。

可是不这样做,人们怎么会来听我演奏呢

” 恍然大悟的李斯特并没有生气,他慈祥地对女钢琴手说:“请你弹一曲给我听听,好吗

” 女钢琴手感觉到李斯特这位大师并没有什么架子,他是如此平易近人。

于是消除了紧张和恐惧的她,带着对李斯特的无限崇敬,全神贯注地弹起了自己的曲目。

结果,她演奏得十分出色。

李斯特满意地点了点头,他热心地为她纠正了几处处理不当的地方,并进行了一些指点。

然后,李斯特微笑着对女钢琴手说:“现在,我不是教过你弹琴了吗

今后,你就是我的学生了,你可以放心大胆地打我的招牌。

” 一席话令女钢琴手感动万分,李斯特的宽厚、热情、平易近人使她终生难忘。

四、“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李斯特听了帕格尼尼这位小提琴魔术师的演奏绝技以后,就下决心做钢琴方面的帕格尼尼。

他学习用钢琴去做那些辉煌的、不可能做到的、奇迹般的事情。

他也写一些过去从来也没有人尝试在钢琴上弹过的乐曲。

他相信:没有任何音乐是钢琴这种他所热爱和选择的乐器所不能表达的。

他改编了过去曾经被人们写过的几乎一切种类的音乐,从大歌剧到贝多芬的交响曲。

当今,若要把一部贝多芬的交响曲丰富的音响改编成仅仅一首钢琴曲似乎是一件可惜的事,但是那时就不同了。

人们没有各种机器来给他们提供音乐——没有收音机,没有留声机,没有自动钢琴,只有各大城市能够供养得起的歌剧团和交响乐队,但是在较小的市镇里只有钢琴,而每年都有一些著名的钢琴家旅行中会停下来进行演出。

李斯特认为:若为钢琴改写歌剧和交响曲,他就能把那些可爱的旋律带给那些本来永远也不会有机会听到它们的人。

当李斯特不过是一个男孩子的时候,他就开始从有旋风般急转的西班牙舞蹈和残酷、吸引人的斗牛场的马德里,到北欧各国安静的灰色镇市,进行自己的旅行演出了。

西班牙、意大利、瑞士、英国、德国——无论哪个地方的哪一个镇市,不论大小,几乎都曾看到漂亮的李斯特象老虎一样悄悄地走上音乐会讲台,忽然猛扑到钢琴上,从中抓出一些人们从未听过的音乐。

在巴黎,著名音乐家如同五月里的知更鸟一样多,可是李斯特还是成为他们中间的宠儿。

夫人们敬慕他并在路上为他撒满鲜花;一个公主慷慨地把她的大量财产送给他;一个伯爵夫人竟然同他一起私奔了。

五、皈依宗教 李斯特晚年时,来到了罗马,到那些美丽的古老教堂去祷告。

在这里,许多伟大的艺术家和音乐家们,曾经为歌颂上帝的光荣而完成了他们最好的工作;许多伟人和善人曾经也来此崇拜上帝。

早在李斯特作为一个十六岁的孩子时,他的父亲就去世了,此时的李斯特就曾想做一个牧师。

但是教区里的一位善良的神父规劝他,认为他不应当浪费上帝赋予他的超群的音乐才能,于是他暂时放弃了这一念头。

而步入晚年的李斯特,认为自己既然已经老了,理所当然应该进入教堂,皈依基督。

于是在晚年,他便以“神父李斯特”之名为人所知。

亚历山大.普希金

编辑本段普希金人物基本信息中文名: 普希金家乡: 俄罗斯莫斯科性别: 男国籍: 俄罗斯出生年月: 1799年6月6日去世年月: 1837年1月29日所处时代: 现代职业: 文学 文学家文学 诗人毕业院校: 皇村中学成就: 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名言: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代表作品: 《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还有未完善内容,人物关系编辑 普希金普希金,全名:亚历山大·谢尔盖耶维奇·普希金,(1799年6月6日/俄历5月26日出生于莫斯科,1837年1月29日逝世于圣彼得堡)是俄罗斯著名的文学家、最伟大的诗人及现代俄国文学的始创人。

19世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主要代表,同时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被誉为“俄国文学之父”、“俄国诗歌的太阳”。

他诸体皆擅,创立了俄罗斯民族文学和文学语言,在诗歌、小说、戏剧乃至童话等文学各个领域都给俄罗斯文学提供了典范。

普希金还被高尔基誉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以普希金诗篇作脚本的歌剧《叶甫根尼·奥涅金》、《鲍里斯·戈都诺夫》、《黑桃皇后》、《鲁斯兰与柳德米拉》、《茨冈》等等,无一不是伟大的音乐作品;普希金的抒情诗被谱上曲,成了脍炙人口的艺术歌曲;还有的作品还被改编成芭蕾舞,成为舞台上不朽的经典。

编辑本段普希金-生平普希金1811年,普希金进入贵族子弟学校皇村学校学习,年仅12岁就开始了其文学创作生涯。

1815年,在中学考试中他朗诵了自己创作的“皇村回忆” ,表现出了卓越的诗歌写作才能,特别是他诗作韵文的优美和精巧得到了广泛的赞赏。

在早期的诗作中,他效仿浪漫派诗人巴丘什科夫和茹科夫斯基,学习17--18世纪法国诗人安德列谢尼埃的风格。

在皇村中学学习期间,他还接受了法国启蒙思想的熏陶并且结交了一些后来成为十二月党人的禁卫军军官,反对沙皇专治,追求自由的思想初步形成。

普希金毕业后到彼得堡外交部供职,在此期间,他深深地被以后的十二月党人及其民主自由思想所感染,参与了与十二月党人秘密组织有联系的文学团体“绿灯社”,创作了许多反对农奴制、讴歌自由的诗歌,如《自由颂》(1817年);《致恰达耶夫》,(1818)年;《乡村》,(1819年),1820年,普希金创作童话叙事长诗《鲁斯兰与柳德米拉》。

故事取材于俄罗斯民间传说,描写骑士鲁斯兰克服艰难险阻战胜敌人,终于找回了新娘柳德米拉。

普希金在诗中运用了生动的民间语言,从内容到形式都不同于古典主义诗歌,向贵族传统文学提出挑战。

普希金的这些作品引起了沙皇政府的不安,1820年他被外派到俄国南部任职,这其实是一次变相的流放。

在此期间,他与十二月党人的交往更加频繁,参加了一些十二月党的秘密会议。

他追求自由的思想更明确,更强烈了。

普希金写下《短剑》(1821)、《囚徒》(1822)《致大海》(1824)等名篇,还写了一组“南方诗篇”,包括《高加索的俘虏》(1822) 、《强盗兄弟》 (1822)、《巴赫切萨拉依的泪泉》(1824)、《茨冈》(1824)四篇浪漫主义叙事长诗。

还写下了许多优美的抒情诗:《太阳沉没了》(1820)、《囚徒》和《短剑》(1821)等,这些表达了诗人对自由的强烈憧憬。

从这一时期起,普希金完全展示了自己独特的风格。

1824至1825年,普希金又被沙皇当局送回了普斯科夫省的他父母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在这里他度过了两年幽禁期间,他创作了近百首诗歌,他搜集民歌、故事,钻研俄罗斯历史,思想更加成熟,创作上的现实主义倾向也愈发明显。

1825年他完成了俄罗斯文学史上第一部现实主义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的创作。

1826年,沙皇尼古拉一世登基,为了笼络人心,把普希金召回莫斯科,但仍处于沙皇警察的秘密监视之下。

普希金没有改变对十二月党人的态度,他曾对新沙皇抱有幻想,希望尼古拉一世能赦免被流放在西伯利亚的十二月党人,但幻想很快破灭,于是创作政治抒情诗《致西伯利亚的囚徒》,表达自己对十二月党理想的忠贞不渝。

1830年秋,普希金在他父亲的领地度过了三个月,这是他一生创作的丰收时期,在文学史上被称为“波尔金诺的秋天”。

他完成了自1823年开始动笔的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塑造了俄罗斯文学中第一个“多余人”的形象,这成为他最重要的作品。

还写了《别尔金小说集》和四部诗体小说《吝啬的骑士》、《莫扎特与沙莱里》、《瘟疫流行的宴会》、《石客》,以及近30首抒情诗。

《别尔金小说集》中的《驿站长》一篇是俄罗斯短篇小说的典范,开启了塑造“小人物”的传统,他的现实主义创作炉火纯青。

1831年普希金迁居彼得堡,仍然在外交部供职。

他继续创作了许多作品,主要有叙事长诗《青铜骑士》(1833)、童话诗《渔夫和金鱼的故事》(1833)、短篇小说《黑桃皇后》(1834)等。

他还写了两部有关农民问题的小说《杜布洛夫斯基》(1832-1833)、《上尉的女儿》(1836)。

1836年普希金创办了文学杂志《现代人》。

该刊物后来由别林斯基、涅克拉索夫、车尔尼学夫斯基、杜勃罗留波夫等编辑,一直办到19世纪60年代,不仅培养了一大批优秀的作家,而且成为俄罗斯进步人士的喉舌。

普希金的创作和活动令沙皇政府颇感头痛,他们用阴谋手段挑拨法国籍宪兵队长丹特斯亵渎普希金的妻子纳塔利娅·尼古拉耶芙娜·冈察洛娃,结果导致了1837年普希金和丹特斯的决斗。

决斗中普希金身负重伤,1837年2月8日不治身亡,年仅37岁。

他的早逝令俄国进步文人曾经这样感叹:“俄国诗歌的太阳沉落了”。

为了纪念普希金,人们把他出生的皇村改名为普希金(1796年叶卡捷琳娜大帝就在这里去世)。

现在这里已经成为著名的旅游景点,著名的波尔金诺村也在这附近。

编辑本段普希金-作品风格普希金诗画集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现实主义文学的奠基人,现代标准俄语的创始人。

他的作品是俄国民族意识高涨以及贵族革命运动在文学上的反映。

普希金抒情诗内容之广泛在俄国诗歌史上前无古人,既有政治抒情诗《致恰达耶夫》(1818)、《自由颂》(1817)、《致西伯利亚的囚徒》(1827)等,也有大量爱情诗和田园诗,如《我记得那美妙的一瞬》(1825)和《我又重新造访》(1835)等。

普希金一生创作了12部叙事长诗,其中最主要的是《鲁斯兰和柳德米拉》、《高加索的俘虏》(1822)、《青铜骑士》(1833)等。

普希金剧作不多,最重要的是历史剧《鲍里斯·戈都诺夫》(1825)。

此外,他还创作了诗体小说《叶甫盖尼·奥涅金》(1831)、散文体小说《别尔金小说集》(1831)及关于普加乔夫白山起义的长篇小说《上尉的女儿》(1836)普希金在自己的作品中提出了时代的重大问题:专制制度与民众的关系问题,贵族的生活道路问题、农民问题;塑造了有高度概括意义的典型形象:“多余的人”、“金钱骑士”、“小人物”、农民运动领袖。

这些问题的提出和文学形象的产生,大大促进了俄国社会思想的前进,有利于唤醒人民,有利于俄国解放运动的发展。

普希金的优秀作品达到了内容与形式的高度统一,他的抒情诗内容丰富、感情深挚、形式灵活、结构精巧、韵律优美。

他的散文及小说情节集中、结构严整、描写生动简练。

普希金的创作对俄罗斯现实主义文学及世界文学的发展都有重要影响,高尔基称之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编辑本段普希金-家庭普希金与夫人塑像(左图) 娜塔丽娅·普希金娜(右图)普希金的妻子娜塔丽娅·普希金娜。

娜塔丽娅容貌出众,1831年2月18日,普希金与娜塔丽娅成婚。

随后,这对恋人共同生活了6年,并先后生了5个孩子。

但是法国青年丹特士的出现,破坏了普希金家庭的安宁。

丹特士外表健壮,风流潇洒,但被认为是个好色之徒。

1835年6月17日,普希金夫妇在偶然间遇到丹特士。

随后,在沙皇的支持下,丹特士开始疯狂追求娜塔丽娅,一时间,娜塔丽娅与丹特士之间的流言在当时俄国上层社会流行开来。

为了自己的妻子,也为了自己的荣誉,普希金最终选择了决斗的方式来了结同丹特士之间的恩怨,并为此牺牲了自己年轻的生命。

编辑本段普希金-人生观普希金1、没有幸福,只有自由和平静。

2、法律之剑不能到达的地方,讽刺之鞭必定可以达到。

3、比海洋阔大的是天空,比天空阔大的是人的心灵。

4、希望是厄运的忠实的姐妹。

5、敏感并不是智慧的证明,傻瓜甚至疯子有时也会格外敏感6、不论是多情诗句,漂亮的文章,还是闲暇的欢乐,什么都不能代替无比亲密的友谊。

7、读书和学习是在别人思想和知识的帮助下,建立起自己的思想和知识。

8、人的影响短暂而微弱,书的影响则广泛而深远。

9、倾听着年轻姑娘的歌声,老人的心也变得年轻。

10、年轻的良知像晴天一样明洁。

11、等青春轻飘的烟雾把少年的欢乐袅袅曳去,之后,我们就能取得一切值得吸取的东西。

12、爱惜衣裳要从新的时候起,爱惜名誉要从幼小时候起。

13、世界的设计创造应以人为中心,而不是以谋取金钱,人并非以金钱为对象而生活,人的对象往往是人。

14、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忧郁,也不要愤慨

不顺心时暂且克制自己,相信吧,快乐之日就会到来。

15、我们的心儿憧憬着未来,现今总是令人悲哀:一切都是暂时的,转瞬既逝,而那逝去的将变为可爱。

编辑本段普希金-贡献普希金普希金的重大贡献,在于创建了俄罗斯文学语言,确立了俄罗斯语言规范。

屠格涅夫说:毫无疑问,他创立了我们的诗的语言和我们的文学语言。

普希金的同时代人和好友果戈理也曾说:“一提到普希金的名字,马上就会突然想起这是一位俄罗斯民族诗人……。

他象一部辞书一样,包含着我们语言的全部宝藏、力量和灵活性。

……在他身上,俄罗斯的大自然、俄罗斯的灵魂、俄罗斯的语言、俄罗斯的性格反映得那样纯洁,那样美,就象在凸出的光学玻璃上反映出来的风景一样。

”在俄罗斯文学史上,普希金享有很高的地位。

别林斯基在著名的《亚历山大•普希金作品集》一文中指出:“只有从普希金起,才开始有了俄罗斯文学,因为在他的诗歌里跳动着俄罗斯生活的脉搏。

”赫尔岑则说,在尼古拉一世反动统治的“残酷的时代”,“只有普希金的响亮辽阔的歌声在奴役和苦难的山谷里鸣响着:这个歌声继承了过去的时代,用勇敢的声音充实了今天的日子,并且把它的声音送向那遥远的未来”。

冈察洛夫称“普希金是俄罗斯艺术之父和始祖,正象罗蒙诺索夫是俄罗斯科学之父一样”。

普列汉诺夫、卢纳察尔斯基、高尔基等人对普希金也有所论述。

高尔基曾指出:“普希金的创作是一条诗歌与散文的辽阔的光辉夺目的洪流。

此外,他又是一个将浪漫主义同现实主义相结合的奠基人;这种结合……赋予俄罗斯文学以特有的色调和特有的面貌。

”普希金雕像普希金的作品被俄国著名的艺术家编成歌剧、舞剧,改编成话剧、儿童剧和摄成电影。

他的诗歌被谱成歌曲,流传至今。

在苏联,普希金的研究形成为“普希金学”。

苏联科学院俄罗斯文学研究所(又名“普希金之家”)是收藏普希金的私人藏书、手稿和研究普希金的中心。

多年来,如魏列萨耶夫(编有《普希金在生活中》两卷)、莫扎列夫斯基(著有《普希金》)、齐亚甫洛夫斯基(编有《普希金生活与创作年谱》)、托马舍夫斯基(著有《普希金》两卷)、勃拉戈依(著有《普希金的创作道路》两卷)、梅拉赫(著有《普希金及其时代》)等著名的普希金学者,对普希金研究都作出了很多贡献。

俄罗斯文学研究所编辑了17卷本《普希金全集》(1937~1959)、《普希金研究与资料》、《普希金委员会会刊》(多册)和《普希金语言辞典》(4卷,1956~1961)等。

莫斯科和列宁格勒建有普希金博物馆,列宁格勒有普希金故居纪念馆。

米哈伊洛夫斯克村和附近的三山村以及普希金安葬地圣山修道院,已改为普希金文物保护区。

史料表明,普希金读过不少有关中国的书籍,对中国人民怀有深厚的兴趣和感情。

1830年1月他曾请求沙皇当局,允许他随同派往中国的使团访问中国,但遭到拒绝。

普希金在20世纪初即已被介绍到中国来。

中国翻译的第一部俄国文学作品是普希金的代表作《上尉的女儿》,中译书名为《俄国情史,斯密士玛利传,又名花心蝶梦录》(1903)。

普希金的诗歌、戏剧和散文作品,大部分已有中译,有些作品甚至有几种译本。

编辑本段普希金-人物评价普希金高尔基称他为一切开端的开端

普希金跨越了世纪的门槛,他是一个俄国浪漫主义文学的杰出代表。

作品崇高的思想性和完美的艺术性使他具有世界性的重大影响。

他的作品被译成全世界所有的主要文字。

普希金在他的作品中所表现的对自由、对生活的热爱,对光明必能战胜黑暗、理智必能战胜偏见的坚定信仰,他的“用语言把人们的心灵燃亮”的崇高使命感和伟大抱负深深感动着一代又一代的人。

天才的杰作,激发了多少俄罗斯音乐家的创作激情和灵感。

编辑本段普希金-作品普希金作品集短篇小说《彼得大帝的黑奴》《书信小说》《亡人伊凡•彼得洛维奇•别尔金小说集》《射击》《暴风雪》《棺材老板》《驿站长》《村姑小姐》《戈琉辛诺村源流考》《罗斯拉夫列夫》《杜布罗夫斯基》《黑桃皇后》《基尔沙里》《埃及之夜》《上尉的女儿》《宾客聚集别墅》《我们在别墅里度过了一晚》诗作《巴奇萨拉的喷泉》《致大海》《渔夫和金鱼的故事》《迟开的花朵更可爱》《十月十九日》《枉然的赋与》《枉然的馈赠》《你和您》《当我以臂膊》《当我紧紧拥抱著》《哀歌》《茨岗》《为了遥远的祖国的海岸》《够了,够了,我亲爱的》《我的朋友,时不我待》《假如生活骗了你》编辑本段普希金-代表作品普希金作品《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写于普希金被沙皇流放的日子里。

那时俄国革命如火如荼,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仍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著地追求理想,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诗中阐明了这样一种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当生活欺骗了你时,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在苦恼之时要善于忍耐,一切都会过去,未来是幸福、美好的。

生活中不可能没有痛苦与悲伤,欢乐不会永远被忧伤所掩盖,快乐的日子终会到来。

第二节,诗人表达了心儿永远向着未来的积极人生态度,并告诉人们,当越过艰难困苦之后再回首那段往事时,那过去的一切便会变得美好起来。

这是诗人人生经验的总结,也是生活的真谛。

这首诗没有什么形象可言,短短八句,都是劝告的口吻──按常理这是诗歌创作要尽力避免的,但这首诗却以说理而取得了巨大的成功。

其原因在于诗人以平等的娓娓的语气写来,语调亲密和婉,热诚坦率,似乎诗人在与你交谈;诗句清新流畅,热烈深沉,有丰富的人情味和哲理意味,从中可以让人感受到诗人真诚博大的情怀和坚强乐观的思想情绪。

这首诗问世后,许多人把它记在自己的笔记本上,成为激励自己前进的座右铭。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原文假如生活欺骗了你,不要悲伤,不要心急;忧郁的日子里需要镇静,相信吧,快乐的日子将会来临。

心儿永远向往着未来,现在却常是忧郁;一切都是瞬息,一切都将会过去,而那过去了的,就会成为亲切的怀恋。

这首诗歌是以赠诗的形式写在他的邻居奥希泊娃的女儿叶甫勃拉克西亚·尼古拉耶夫娜·伏里夫纪念册上的。

那时俄国革命正如火如条,诗人却被迫与世隔绝。

在这样的处境下,诗人却没有丧失希望与斗志,他热爱生活,执着地追求理解,相信光明必来,正义必胜。

《假如生活欺骗了你》赏析该诗写于1825年,正是诗人流放南俄敖德萨同当地总督发生冲突后,被押送到其父亲的领地米哈伊洛夫斯科耶村幽禁期间所作。

从1824年8月至 1826年9月,这是一段极为孤独寂寞的生活。

面对12月党人起义前后剧烈动荡的社会风云,普希金不仅同火热的斗争相隔绝,而且与众多亲密无间的挚友亲朋相分离。

幸亏夜晚,有终生挚爱的奶妈相陪伴,讲故事为他消愁解闷;白天,到集市上去,与纯朴的农人为友,和他们谈话,听他们唱歌。

孤寂之中,除了读书、写作,邻近庄园奥西波娃一家也给诗人愁闷的幽禁生活带来了一片温馨和慰藉。

这首诗就是为奥西波娃15岁的女儿姬姬所写的,题写在她的纪念册上。

与普希金早期引吭高歌赞颂自由,嬉笑怒骂,讽刺权贵,批判专制的抒情诗不同,这首小诗,明显表现出诗人后期抒情诗创作趋向含蓄、富于哲理的特点。

用普希金自己的话说:“从1825年开始,他走上了‘现实的诗人’的道路。

”这首诗即是一个佐证。

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是哪些人?

早期音乐“浪漫歌剧的创始人”——德国作曲家(1786—1826)出生在一个旅行剧团领班的家庭,他的父亲是一位热心的戏剧和音乐爱好者,有一副漂亮的歌喉,母亲是一位德国女高音歌唱家。

从小常常随着父亲率领的小剧团,沿着德、奥两国的小城镇流浪演出,受到剧院、舞台气氛的熏陶。

这种流浪生活使他广泛地接触到了社会和民间音乐, 他的歌剧《自由射手》被公认为德国第一部民族歌剧。

歌剧上演后,很快地传遍每个偏僻角落。

著名诗人海涅在给友人的信中饶有风趣地描写了《自由射手》在群众中流传的盛况:清早从他窗户下走过的小学生用口哨吹着《出嫁时的花环》;理发师上楼时也唱这首歌;在他外出作客时,一位姑娘在钢琴上弹的也是这支歌。

德国甚至还出现了“自由射手”牌啤酒,“自由射手”式女装。

它也为欧洲的歌剧奠定了基础。

欣赏:《邀舞》又名《华丽回旋曲》[柏辽兹配器](8:46)提示:引 子:描写一位绅士风度的男宾在舞会开始前,向一位青年贵妇人发出的邀请。

第一段:描写各种不同的舞蹈形象。

基本主题雄健有力,表现热烈的舞会气氛和兴致勃勃地翩翩起舞的形象。

第二段:描写轻盈妙曼、回旋飞动的舞姿。

第三段:描绘轻若飞燕的舞步和眉笑目语、脉脉含情的意态。

第四段:描绘舞会进入了高潮和结束。

尾 声:描绘舞伴们相互致谢和告别。

15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歌曲之王”—— 舒柏特舒柏特(1797—1828)出生于维也纳近郊一个小学教员家庭。

他8岁开始学习音乐;16岁担任助理教师,教授私人钢琴,以此谋生。

1813年,当他毅然离家去维也纳作一个“自由艺术家”的时候,对未来充满了美好的向往。

但他所处的时代正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失败,欧洲处于反动王朝复辟的时期。

他一生共写下了1500首作品。

包括14部歌剧、9部交响曲、100多首合唱曲及600多首歌曲等,其中最著名的有交响曲《未完成》、钢琴五重奏《鳟鱼》、声乐套曲《美丽的磨坊姑娘》等。

他创作的中心是歌曲,有“歌曲之王”的美称,他的歌曲优美、质朴而深刻,充分体现了诗歌的意境。

作品中折射出那个时代小知识分子的苦闷与压抑、欢乐与痛苦,成为艺术的典范。

欣赏:1、小提琴独奏曲《小夜曲》(2:46) 歌词大意:①“我的歌声穿过深夜,向你轻轻飞去,在这幽静的小树林里,爱人,我等待你

”②“你可听见夜莺歌唱,她在向你恳求,它要用那甜蜜歌声,诉说我的爱情。

”2、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鳟鱼)第四乐章(7:35)创作背景: 1817年,舒伯特创作了著名的歌曲《鳟鱼》,歌曲用二段体写成。

第一段描写鳟鱼在清澈的小河中欢畅地戏游,第二段描写狡猾的渔夫把河水搅浑,得以浑水摸鱼。

后来,创作《A大调钢琴弦乐五重奏》时,采用了这首歌曲的曲调,故又称《鳟鱼五重奏》。

16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标题交响乐奠基人”——柏辽兹柏辽兹(1803——1869)是法国浪漫乐派音乐的创始人。

1803年12月11日,出生在法国里昂近郊的一个医生家庭。

童年时学习过长笛和吉他,1826年进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作曲。

1830年,获罗马大奖赴意大利留学,一年后回国进入创作的全盛时期。

于1869年3月8日病逝于巴黎。

他的作品中最具有代表性的当推《幻想交响曲》,还有戏剧交响曲《罗密欧与朱丽叶》、《罗马狂欢节》序曲、《拉科奇进行曲 》等都是深受人们喜爱的作品。

此外,他撰写了著名论著《配器法》,还留下了大量的音乐评论,对高尚音乐的鉴赏等方面都产生了重要的影响。

他的音乐热情奔放,富于幻想。

他开创了浪漫主义标题音乐的先河。

他首创了“固定乐思”的手法,在配器方面他是管弦乐大师,他大胆创新,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使管弦乐队的色彩焕然一新。

欣赏:1、“拉科奇进行曲”(4:55) 又名《匈牙利进行曲》,是戏剧康塔塔《浮士德的沉沦》第一部分的选曲。

作品取材于德国文学家(1749——1832)的诗剧《浮士德》第一部。

内容为:浮士德独自漫步在匈牙利原野上,天色破晓,田野上响起农民的合唱和民间舞曲。

突然,远处传来雄壮的号角声,出征的匈牙利军队列队走来。

2、《幻想交响曲》一至五乐章片断(14:10) 演奏:阿姆斯特丹音乐厅管弦乐团 指挥:伯纳德-海廷克17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最幸福的音乐家”——门德尔松德国著名作曲家、浪漫乐派的杰出代表。

1809年2月3日,生于汉堡,父亲是大银行家。

4岁随母亲学习钢琴,12岁开始作曲,17岁成名,20岁时开始以钢琴家、指挥家、作曲家的身份游历了欧洲各国,从此名声大振。

1843年,创办了,由于常年过度劳累,损害了他的健康,加上亲人逝世的打击,使他心力交瘁,不幸于1847年11日逝世,年仅38岁。

他的作品旋律流畅、结构完整、温柔舒适、极少矛盾冲突、富于诗意幻想。

由于生活经历所限,音乐难免缺乏深刻的思想表达,但其幽雅、宁静、精致、诗意的音乐境界却很少有人可以做到的。

他的交响曲《苏格兰》、《意大利》,序曲《芬格尔山洞》、《仲夏夜之梦》及《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都是著名作品。

除此之外,由于他的发掘、推崇和亲自指挥,的作品才受到重视。

他还独创了“无词歌”的器乐体裁,他也是早期标题音乐的代表。

以他为代表的莱比锡乐派对19世纪德国音乐生活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欣赏:1、钢琴独奏曲《春之歌》[巴伦勃依姆](以)(2:02) 这首小品于1842年创作的。

是他的四十八首《无词歌》中最流行的一首。

它为我们描绘出一幅春光明媚、生机勃勃的春的图画。

它将永远唤起我们对春天的眷恋和向往。

2、《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海费兹](11:00) 第一乐章:奏鸣曲式,热情的快板,e小调,2/2拍。

第一主题:独奏小提琴首先奏出一个充满幸福,又荡漾着忧愁的优美旋律。

第二主题:由长笛和奏出的一首幽静的抒情诗,显得有些多愁善感,随后独奏小提琴用更温暖、更美丽的声音来歌唱它。

18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德国浪漫乐派领袖”——舒曼舒曼(1810——1856)德国作曲家、音乐评论家,德国浪漫乐派的领袖。

他出生于一个书商家庭,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

7岁学习钢琴,1834年他创办了音乐杂志《音乐时报》,1840年与他钢琴老师车尔尼的女儿结婚,幸福的生活给他带来了一系列创作上的灵感。

在创作的同时他开始写音乐评论,他是第一个肯定柏辽兹、肖邦、李斯特、勃拉姆斯的音乐才华的人。

1854年资产阶级革命失败,他由于只看到革命的败局,看不到未来的革命曙光,内心非常痛苦,以致,自投。

他虽然被救起来,但最后还是在精神病院中悲惨地死去。

他的主要作品有:钢琴曲《狂欢节》、钢琴套曲《童年情景》、交响曲四首、协奏曲及歌曲集等等。

他的作品充满了浪漫主义的激情,他大量深刻生动、尖锐泼辣的评论,对引导社会音乐思潮的健康发展,抨击庸俗落后的音乐观念起到了积极重要的作用。

欣赏:1、《梦幻曲》选自《童年情景》[格鲁米欧](2:39) 它刻画了一个童年的梦幻世界,表现了儿童天真、纯洁的幻想。

乐曲分三段,第一段是主题的呈示,宛如已坠入沉思的梦境,接着梦中出现美丽的世界。

然后梦幻升腾,像是进入一层比一层更美、更奇异的梦境。

中段没有新的音乐素材,仅是主题旋律的变化反复,节奏与第一段相同,因而仍然保持了幻想的情绪。

但由于旋律有了一定的变化,仿佛在梦幻中从一幅图景又转入另一图景。

音乐进入第三段时,再现了第一段的主题。

最后以无限深情而富于诗意的乐思结束了全曲。

2、《a小调钢琴协奏曲》第一乐章片断(5:45) 演奏:弗兰兹、维也纳爱乐乐团 指挥:伯恩斯坦19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钢琴诗人”——肖邦肖邦(1810——1849)波兰钢琴家、作曲家。

生于华沙附近的一个教师家庭,父亲是侨居波兰的法国人,并是一位长笛演奏家,母亲是波兰贵族世家的女儿,钢琴弹得很好。

他从小喜欢音乐,6岁接受严格的钢琴教育,9岁就在音乐会上公开演出。

16岁时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跟随院长艾尔斯纳学习音乐理论。

1830年,20岁的肖邦出国作旅行演出。

他来到了巴黎,当时的巴黎是群星荟翠的艺术之都。

他在这里以作曲家、钢琴家的身份获得了盛誉。

1849年10月17日,他在巴黎病逝。

他的音乐潇洒、飘逸、含蓄、柔情,而这一切又都是在浓郁、鲜明的民族风格和热烈、深沉的富爱国热情中表现出来的。

,人们称他为“钢琴诗人”。

他为后世留下了二百余首钢琴珍品,有以《c小调革命练习曲》为代表的27首练习曲,有富于民族风格的51首玛祖卡舞曲,有着阳刚之美的《降A大调波兰舞曲》(也叫波罗涅兹舞曲),而他的21首《夜曲》更是钢琴音乐中的精品,另外还创作了许多钢琴奏鸣曲和协奏曲等。

欣赏:1、《降D大调一分钟圆舞曲》 (小狗)(1:51)2、《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第二乐章(15:06)演奏:伦敦交响乐团、钢琴:鲁宾斯坦 、指挥:安德列-普列文(注)安德列-普列文(1929--)出生在德国的柏林,犹太人。

二战期间随家人到了美国,从1963年开始指挥生涯,先后担任过美国圣路易斯交响乐团、休斯顿交响乐团、匹兹堡交响乐团和英国伦敦交响乐团的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20 第五讲:浪漫主义音乐(中、晚 )“钢琴魔王”——李斯特李斯特(1811——1886)是19世纪欧洲乐坛上声名显赫的匈牙利钢琴家和作曲家。

1811年生于匈牙利的雷丁,父亲是贵族庄园的管家,业余音乐家。

他6岁起学习钢琴。

8岁开始作曲。

9岁已成功地举办了钢琴独奏会。

10岁时,全家迁往维也纳,他跟车尔尼学习钢琴,跟萨列埃里学习作曲。

13岁创作了歌剧。

40年代末,进入了创作的黄金时期。

1886年7月31日逝世。

他在作曲方面,主张标题音乐,创造了交响诗这一体裁(注:一种单乐章的表现诗情画意和文学性内容的管弦乐曲)。

他一生创作了许多交响乐作品,如《浮士德》、《但丁》等等,此外,还创作了19首匈牙利狂想曲、12首高级钢琴练习曲、13部前奏曲等作品。

做为一代钢琴巨匠,他将钢琴的演奏技巧发展到了顶峰。

在钢琴上创造了管弦乐的效果,被称为钢琴上的帕格尼尼,因此获得了“钢琴魔王”的美称。

欣赏:《匈牙利狂想曲第二号》(钢琴版)[希福](9:07) 这首作品写于1851——1854年。

它运用了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这种舞曲的前半部称“拉索”,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斯”特点是速度迅急,常用切分节奏)写成的。

第一段:缓慢的第一部分全是匈牙利的歌曲,委婉的旋律充满内在的激情,它唱出了匈牙利人民的悲痛、苦难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许多奇特的音响效果,都是模仿匈牙利民间乐器在演奏的情景。

第二段:音乐速度加快,出现了舞曲部分,描绘了民间节日里,身着盛装的人们在欢欣起舞的热闹场面。

21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新古典主义者”——勃拉姆斯勃拉姆斯(1833——1897)德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19世纪新古典主义最杰出的代表人物。

1833年5月7日,生于汉堡的一个音乐家庭。

父亲是业余乐师,母亲是裁缝,家境非常贫困。

自幼随父亲学习小提琴,7岁学习钢琴,10岁开始学习作曲。

20岁时,舒曼发现了他,并在《音乐时报》上发表了一篇引人瞩目的文章《新的道路》,热情赞扬了这位青年音乐家。

当时德国音乐界有两种流派,一派是魏玛乐派,他们主张标题音乐,提倡综合艺术,代表人物有李斯特等人。

另一派是以门德尔松、舒曼组成的莱比锡乐派,他们搞无标题的纯音乐,不写歌剧,只写器乐作品。

因为勃拉姆斯固守传统,有人说他是生活在浪漫主义盛行时期的一个“古典主义者” 。

他的代表作品中以《c 小调第一交响曲》(1876年)最引人注目(曾被称作贝十),还有《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降B大调第二钢琴协奏曲》(1881年)和管弦乐曲《匈牙利舞曲》21首等,都是广大音乐爱好者喜欢的作品。

欣赏:1、《c小调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14:20)VCD 演奏:波士顿交响乐团 指挥:小泽征尔注:小泽征尔(1935--)生于中国的沈阳。

第二年他们全家迁到了北京,一直到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前夕,全家才回到日本东京。

他是卡拉扬和伯恩斯坦的学生。

从1962年先后在日本广播协会、美国芝加哥、加拿大多伦多、美国旧金山和波士顿交响乐团担任音乐指导和常任指挥。

他与印度指挥祖宾-梅塔一起誉为世界级东方指挥家。

2、《匈牙利舞曲第五号》(乐队)[阿巴多](2:22)22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俄罗斯音乐巨匠”——柴科夫斯基柴科夫斯基(1840—1893)生于乌拉尔一个采矿工程师的家庭。

自幼学习钢琴,10岁考入法律学校学习,毕业后在司法部工作。

1862年进入彼得堡音乐学院学习作曲,毕业后赴莫斯科音乐学院任教。

后与他的学生米留科娃结婚,这不幸的婚姻使他极度失望,从而陷于绝望。

就在这个时候,一位富孀冯-梅克夫人给予了他精神和物质的支援。

1893年,柴科夫斯基染上霍乱,同年11月6日在彼得堡去世,终年53岁。

他广泛地吸收意大利的歌剧、法国的芭蕾舞、德国的交响乐和歌曲的精华,他的音乐着重刻画人的内心世界,具有强烈的戏剧性和温暖的抒情性,旋律和配器都极富表现力。

他的代表作品是交响曲:第四、五、六(1878、1888、1893年);管弦乐:《罗米欧与朱丽叶》(1869年);歌剧:《奥涅金》(1878年)、《黑桃皇后》(1890年);芭蕾舞剧:《天鹅湖》(1876年)、《睡美人》(1889年)、《胡桃夹子》(1892年);协奏曲:《降b小调第一钢琴协奏曲》(1875年)、《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1878年)等。

此外,还有序曲、室内乐、歌曲等大量优秀作品。

欣赏:1、《第一弦乐四重奏》第二乐章“如歌的行板”6:35 第一段:由第一小提琴奏出的第一主题是原民歌主题,抑郁、沉静。

第二主题含有祈求和疑问。

第二段:在情调上更加忧郁。

诉说性的主题发展到高潮时,已成为哀告式的了。

第三段:是第一段的不完全再现,在它后面加了一个尾声。

音乐不像原来那样平静了,而表露出一些激动而愤怒的感情。

但结束是平和的,有如把憧憬寄予梦幻之中。

2、芭蕾舞剧《天鹅湖》选段DVD(1:00:56、1:23:30、1:26:30)剧情:描写的是一位王子齐格弗里德和一位被魔法师罗德伯特变成天鹅的公主奥杰塔的恋爱故事。

他们两个忠诚坚贞的爱情终于战胜了魔法师,公主恢复了人形,和王子幸福地生活在一起。

23 回复:交响音乐赏析(一个抠门er老师的讲义)晚期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马勒马勒 (1860——1911)奥地利作曲家、指挥家。

生于波西米亚(捷克)的一个犹太小商人家庭。

6岁时参加钢琴比赛,被誉为“钢琴天才”。

15岁考入维也纳音乐学院学习钢琴、作曲、指挥,成绩优异。

19岁时开始了他的指挥和创作生涯,他受聘于维也纳皇家歌剧院。

1907年他侨居美国继续他的指挥和创作活动,但每年都回到维也纳度假。

1911年5月18日,因心脏病死于维也纳。

他开创了音乐的新形式——声乐交响曲(注:艺术歌曲与交响乐相结合的一种艺术形式)。

他的代表作品有10部规模宏大交响曲,晚年根据中国唐诗谱写的《大地之歌》(注:马勒称它是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等。

作为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的音乐家,马勒在创作手法上进一步强化了浪漫音乐的发展方向,如在音乐语言上更加个性化,感情表现更加激烈夸张,和声方面极度半音化,这些对20世纪的现代音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欣赏:1、《大地之歌》第一乐章《愁世的饮酒歌》(8:23) (一部男高音、女低音和乐队的交响曲) 唱词是李白的《悲歌行》的诗句(“悲来乎,悲来乎主人有酒且莫斟。

”)写的是诗人热爱生活,向往自然,但“悲哀来到,心灵的花园一片荒凉”,无可奈何,只能借酒消愁。

音乐以颂赞生活开始,而以悲痛欲绝告终。

2、《第一交响曲》“第一乐章”片段[伯恩斯坦,维也纳爱乐] 14:16参考资料:

急需 800字论文 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

我最喜欢的一首曲子 突然要想一首最喜欢的曲子,还真拿不定主意是哪首。

因为最近一直在练这首匈牙利狂想曲,所以近期对它特别钟爱。

再加上看过马克西姆的演奏,就更确定要写这首了。

匈牙利,位于欧洲中部的内陆国家。

是一个不大的小平原国。

紧贴着它的就是世界上唯一充满音乐的国家,奥地利。

虽然匈牙利不大。

但却十分美丽。

有梦幻般的多瑙河,迷人的城堡和我向往已久的李斯特音乐学院。

李斯特,在我看来即讨厌,又崇拜的音乐家。

因为他是十足的炫技派。

所以讨厌他的理由就很充分了,因为他的曲子总是能把我折腾得筋疲力尽。

崇拜当然更不用说了。

在他笔下的音乐,总是像天堂般的梦幻,给我的感觉就是与上帝的直接沟通。

特别是每次在高音区的音色,清澈透明,干净柔美。

再来整体介绍下李斯特: 匈牙利作曲家、钢琴家、指挥家和音乐活动家,浪漫主义音乐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被人们誉为“钢琴之王”。

弗朗兹·李斯特于1811年10月22日生于匈牙利雷定(Raiding, Hungary)。

当时匈牙利是奥匈帝国的一部分,李斯特的父亲是匈牙利人,母亲是奥地利的日耳曼族人,因此他有两个名字,分别是匈牙利和德语两种拼法。

李斯特从小随母亲说德语,直到晚年才学会用匈牙利语写作。

李斯特六岁起开始学习音乐,并于此后不久移居维也纳,曾先后作为萨里埃里(Antonio Salieri,或译萨列里)、车尔尼(Carl Czerny)、雷哈、巴埃尔的弟子。

说李斯特是炫技派一点都不为过的。

从我弹过的爱之梦到狂想曲再到钟(没弹出来)无一不带有大跳,快速琶音。

需要手指的准确跳跃与快速跑动。

这可不是一两天可以练出来的呀。

李斯特所创作的十九首钢琴曲《匈牙利狂想曲》,在他的钢琴作品中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

这些作品不但充分发挥了钢琴的音乐表现力,而且,为狂想曲这个音乐体裁创作树立了杰出的音乐典范。

这些作品部是以匈牙利和匈牙利吉普赛人的民歌和民间舞曲为基础,进行艺术加工和发展而成的,因而都具有鲜明的民族色彩。

这些乐曲结构精炼、乐思丰富活跃,音乐语言与音乐表现方法同匈牙利乡村舞蹈音乐和城市说唱音乐有密切联系,乐曲的形式虽然不时的变化,可是音乐形象始终鲜明而质朴,体现了自然美和艺术美的完美统一。

他是最早把匈牙利民族音提高到世界水平的民族音乐家,他有爱国思想和民主思想,有积极要求变革生活的热情,也有怀疑和失望的消极情绪,但占主要地位的常常是前者而不是后者。

李斯特是肖邦的同代人,但他离开祖国的时间比肖邦更早,因此,他的思想和创作不能简单地纳入“民族乐派”。

然而,作为一个匈牙利人,李斯特对祖国的事业真诚关注;民族的历史和英雄人物,民间音乐的音调和节奏,在他的创作中都得到生动的反映和运用;加之他对东、北欧及俄罗斯青年作曲家的大力提携和鼓励,使他在欧洲民族乐派的发展上起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在他的祖国,人民始终尊崇他为伟大的“民族艺术家”。

我主要要介绍的就是他的狂想曲的第二首。

匈牙利有一种民族舞蹈叫“查尔达什”,由缓慢的“拉苏舞”和活跃的“弗里士舞”组成,反映匈牙利的吉普赛人时而郁郁寡欢,时而热情奔放的性格。

李斯特的大多数狂想曲都具有这种舞蹈的特性。

匈牙利民间音乐的调式、音乐、乐器演奏方式和民间说唱艺术的朗诵调,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他的每一首狂想曲中。

下面,试举一例说明之。

在李斯特的狂想曲中,其中演奏最多的是第二、第六、第十五狂想曲。

这些狂想曲作于1851—-1854年间。

《匈牙利狂想曲》第2首运用匈牙利的民间舞曲“查尔达什”写成。

这种舞曲的主要特点是双拍子,前半部称“拉苏”,速度缓慢,后半部称“弗里士”,速度迅急。

1 序奏部分为绮想曲风格的缓板,升C小调,2/4拍。

八个小节的引子具有相当大的力度,复杂的装饰音带出了沉重的主题,仿佛是一首匈牙利民族的悲歌.2 引子过后,沉重、饱含深情的拉绍主题缓缓进入.之后乐曲由升c小调转为E大调,色彩豁然开朗,似乎作者从匈牙利民族的光荣历史中看出了祖国的希望.当弗里斯的主题若隐若现之时,乐曲突然又返回引子与拉绍主题。

3 经过上述反复,乐曲终于进入弗里斯舞曲部分。

这一部分开始时的主题仅由几个音符构成骨架,但并未给人单调的感觉。

这一主题经过反复的变奏和发展,情绪愈加欢快。

除了最原始的钢琴版本,也就是我现在自己在弹得。

还有交响乐的版本。

但我个人认为,变成交响乐,反而不能体现它原有的单纯的音乐颗粒性与手指的难度。

似乎有些混杂了。

难度也有所降低。

毕竟,本来只有一架钢琴,十个手指演奏的曲子,现在多了那么多乐器一起帮忙。

肯定要简单些了。

而且,钢琴是我这一生都钟爱的乐器,是当之无愧的乐器之王,所以,怎么听都是纯钢琴版本的好听。

这就是我想介绍的我最喜欢的乐曲。

——李斯特,匈牙利狂想曲第二首。

求名人传的精彩片段和赏析

你们有人类中 的精英常伴左右, 因此不用太于怨叹 从他们当中汲取勇气而为我们提供养料罢让我们过 于衰弱的头在他们膝上枕着歇一会罢 我们会受到他们的抚慰 一股明朗的力和激烈的慈爱 像漫流般从这些圣洁的心灵中飞涌而出 甚至在他们眼中和举止中即可觉察到生命全力行善 钟爱自由高于一切 切莫欺妄真理 即便为了王座 贝多芬他身材矮小肥胖 看上去很结实 天生一副运动家的体骼 宽阔的脸庞呈现土红色 他 的皮 肤到晚年才变成病态般的黄色 特别是冬日里 当他待在屋里而离田野远远的时候 他额角 凸起 显得无比宽阔 一头浓密得非同一般的黑发 好像从没有受过梳子的洗礼 处处倒立 更甚于 梅杜萨头上的乱蛇 一股奇特的威力在他眼中燃烧着 这让所有与之谋面的人 感到震憾 但其间微炒的差别是大多数人所辨认不出的 因为从这双嵌在他深褐而惨烈的脸 上的眼睛射出的光芒粗犷而狂野 这让人们误将它本身的灰蓝认作是黑色 平日里这双眼睛 又细又小 深深陷了下去 只有在高兴或激愤的时候才张得大大地 在眼眶中来回地转动那才是它们思想真谛的绝妙反映 他总是眼神忧郁地凝望着天空 宽阔的鼻子显得短而方 竟与狮子的长相无异 嘴巴细腻 但下唇往往显得比上唇突出 结实的牙床仿佛连核桃都可 以咬破 他的脸因左边下巴上的一个深深下陷的小窝而显出怪异的不相称 就像莫舍勒斯所 说的 他的笑容美妙动人 谈吐间的神气显得可爱而令人愉悦从另一方面来说 他的笑却不带任何愉悦的气息 它是粗犷而狂野的 丑陋的 而且时 间极短 那种笑来自于一个不习惯欢愉的人 他总是神情抑郁 表现出 一种无药可治的忧伤 他的脸色变幻无常 有时是被 人偶然看见他正在钢琴上 有时是突发感应 甚至于有的时候在街上 让过路的人大吃一惊 忽然间脸上的肌肉突起 血管鼓胀 粗犷而狂野的眼睛变得更为可怖 嘴唇颤抖 好像 一个魔术师反被自己召来的妖魔打败了一样 它是像赋有人性似的那样生动仿佛一颗流淌着无数思想与力量的巨大灵魂 况且菜茵流域中再没有一个地方赶得上细致的波恩所具有的美丽 雄壮和温柔了 它的坂坡浓阴密布 鲜花遍地 受着河流的冲击与爱抚他少年心中的梦境形成了 慵懒地轻拂水面的草原 在雾气笼罩下的白杨 茂密的矮树丛 细柳和果树 把根须浸在岑寂而湍急的水流里 还有村落 教堂 墓地 懒散地睁着好奇的眼睛俯视两岸 远处天空被蓝色的七峰刻出严肃的侧影 古堡的废墟矗立在上面 显出一些瘦削而怪异的轮 廓他不停地钟情 如醉如痴般颠 倒他不停地梦想着幸福 然而立刻幻灭 接着是忍受凄苦的煎熬 贝多芬最丰满灵感的根 源应当在这种时而热爱 时而骄傲地抗击的轮回中去寻求 直到相当的年龄 他的激昂的 性格才在凄惨的隐忍中渐趋平静 哥哥凝视的双眸严肃而庄重 我的心被他的歌和目光渗透了 感悟到生命的丰润 在我心中 在我眼前 无论我走到哪里 停留在哪里 他总伴随着 我这么崇高的境界是我以前未经历过的 一切都是光明和纯洁 此前 我只像童话里的孩 子只顾捡取石子 而忽视了路上艳美的鲜花 写于这一年的 第四交响曲 宛如一朵精美而纯洁的花 蕴藏着他一生较为宁静的日 子的香味 猛狮在恋爱中 不再露出它的利爪 但从他的眼睛深处 甚至是 第四交响曲 的幻梦与柔情的格调之下 那可怖的力 任性的脾气以及突发的愤怒我们仍然感受得到我的天使 我的所有 我的我 我心中有无尽的话想对你说 啊!无论我自在何处 你总随我左右 当我想到星期日以前你没有接到我的初次消息时 我不禁流下了眼泪我爱你 像你爱我那样 但还要强得多 啊!我的天哪! 缺少了你的生活是怎样 的啊! 咫尺 天涯 我的永久的爱人 我的思念一齐向你奔去 有时是欢乐的接着是悲哀地问问命运 问它是否有一天还会接受我们的希望 我只能同你生活在一 起否则我就无法活下去 永远无人再能将我的心灵占据 永远! 永远! 噢 我的 上帝!为何人们相爱而又要分离呢?可是我现在过着悲苦的生活 你的爱使我既幸福又苦恼安静呀 安静 爱我吧! 今天 昨天 多少激情的憧憬 多少的眼泪 对你你 你 我的生命 我的所有!再见了! 噢!接着爱我呀 永 远不要对你亲爱的人的心产生任何误会 永远是你的 永远是我的 永远是我们的 屈服 深深地向你的命运屈服 你不再能为你自己而存在 只能 为着旁人而存在 为你 只在你的艺术里才能找到幸福 噢 我的上帝!赐予我勇气让我征 服我自己!亲王与近臣密密麻麻地 太子鲁道夫对我脱帽致敬 皇后先与我打招呼 那 些大人先生是认识我的 为了好玩 我目睹这队人马在歌德面前走过 他站在路边上 腰深深地弯了下去 帽子捏着在手里 事后我大大地教训了他一番 毫不同他客气最为 尽量 那种欢乐与狂乱的激动 意料之 外的对比 使人惊愕的夸大的机智 巨人式的 使歌德与策尔特惊恐不安的爆发 使德国北 部流行着一种说法 说 第七交响曲 出自一个酒徒之手 的确 这是一个沉醉中人的 作品 但也是力和天才的杰作这个痛苦的 人总不停被忧患折磨 从不停顿讴歌 欢乐 之美的主 然而一年又一年 他把这桩事业延 续着 这是由于他老是为热情与哀伤的漩流所包裹 生命的最后一天到来时他才达成心愿 可见达成心愿的时刻是多么的伟大! 一个神明 欢 乐从天而降 被包围在非现实的宁静里 它用柔和的气息抚慰着痛苦 而当它悄悄溜到大 病初愈的人的心坎里时第一下的安抚又是如此温柔 使人就像贝多芬的那个朋友一样 忍 不住因 看到他柔和的眼睛而为之流泪 当接下来主题过渡到人声上去时 先表现的是低 音带着一种严肃而压抑的情调 渐渐地 欢乐 抓住了生命 这是一种战斗 一场对痛 苦的征服 随后出现了进行曲的节奏 男高音热烈急促的歌 浩浩荡荡的军队 在这些乐章 内沸腾 我们可以感觉到贝多芬的气息 他的呼吸 与他富有感染力的呼喊的节奏 活现出 他在田野间奔驰的情景 他作着他的乐曲 如醉如狂 受着激情的鼓动 宛若大雷雨中的老 李尔王 战争的欢乐之后 是宗教的醉意 接踵而来的是神圣的宴会 还有爱的兴奋 整个 的人类向天空张开手臂 大声疾呼着扑向 欢乐 把它紧紧地拥在怀里牺牲 永远把你的艺术和一切人生的愚昧去牺牲!艺术 是高于一切的上帝!所以他已达到了终身期望的目标 他已抓住欢乐 然而在这掌握着暴风雨的心灵高峰上他能否长此逗留? 亲爱的贝多芬!多少人颂赞过他那伟大的艺术 然而他远不止是音乐家中首屈一指的人物 更是近代艺术中的最英勇的力量 对于一般艰苦奋斗的人 他是最伟大的最好的朋友当我们对世界的劫难感到忧伤时 他会来到我们身旁 好像坐在一个穿着丧服的母亲身边 不言不语 在琴上弹唱着他隐忍而悲伤的 以此来安慰那哭泣的人 当我们对德与善的庸俗 斗争到疲惫的辰光 到这个意志与信仰的海洋中浸润一下 就会获得不可言说的裨益 他分 赠给我们的是一股勇气 一种奋斗的欢乐 一种能感觉到与神同在的沉醉 似乎在他和大自 然不停的沟通之中 他竟感染了大自然那深邃的力量 贝多芬这一生就象是一个雷雨天 早晨明净如水 只有一些随意随意的微风 不过 隐约的威胁和沉重的预兆已经在静静的空气中显现出来 接着 巨大的阴影突然席卷过来 天地间充满着雷电悲壮的吼叫 间杂着同样可怕的沉默 狂风一阵接着一阵 不过白天的清新气息还存留着 欢乐仍在 悲哀永远伴随着一丝 希望 白日的光辉也不如常日那般光明 即便是最清晰的思想 也变得象升华的水汽一般 时而聚拢 时而飘散 它们骚动着 古怪 而又凄凉 蒙住了心灵 时常出现的欢乐思绪在薄薄的雾气中沉浮 一两次之后就完全不见 了它们被雾气淹没 傍晚快要来了 随之将至的是雷雨 接 下来是黑夜中饱含着雷电的沉重云层 大风雨终于来了 正当风狂雨骤 黑暗突然袭开 仿佛黑夜被赶出了天空 白日的清新与明亮因为意志的力量 又重新掌握在我们手中是个不幸的人 他的生活充满痛苦 世界给予他的没有欢乐 只有孤独 残废和贫穷 而 他却给予世界创造性的欢乐!这欢乐是用苦难造就的欢乐由痛苦获得 贝多芬你简直不会相信两年来我过的是怎样孤 独与悲哀的生活 我的残疾处处阻碍着我 象一个幽灵一般 而我躲避着人群 别人一定以 为我憎恶人类 其实我并非这样! 现在的变化 是一个亲爱可人的姑娘造就的 她爱我 我也爱她 这是两年来的日子我重又得到了幸福 也是头一回我感到婚姻可能给人幸福 不幸的是 她和我的情况不一样 而这时候 说实话我还不能结婚 还必须勇敢地奋斗 一下才可以 要不是因为我的听觉 我早就已经走遍了半个世界 而这是我应该做的研究我的艺术 在别人面前表现出来 对我来说没有比这更愉快的了 别以为我在你们 家里能过得快乐 谁还能给我快乐呢?你们的殷勤对我来说都将是一种负担 我随时都会看 到你们脸上的同情 这使我更加苦恼 我故乡那美丽的土地 有什么东西在那里吸引我 呢?不过是希望环境好一些罢了 而这个希望 如果不是这个病 早已经实现了!啊!如果我 可以摆脱病魔 我情愿拥抱世界!是的 我感到我的青春 不过才开始 我不是素来有病的 么?最近我的体力和智力飞快地长进 我看到了我不能加以肯定的目标 我每天都向它更迫 近一些 我只有在这种思想里才能活下来 一刻都不休息! 除了睡眠以外 我已经没有 休息的时间了 可怜的我必须用更久的时间才能入睡 真希望我的病哪怕只好一半 这样我 就可以像一个更自主 更成熟的人那样去见你们 使我们永恒的友情更加坚固在这个世界上 我应该尽量求得幸福 而不要苦恼 不要!我忍受不了这个!我要扼住命 运的 喉咙 我决不会向它低头!啊!要是可以活千百次 那该多美!可我的生活不是生来就恬美平 静的为了得到 更美 的艺术效果 任何规矩都可以破坏人类的灵魂因为音乐而闪光音乐是一种启示 它高于所有的智慧和哲学 参透了我的音乐 就能超越一般人无法摆脱的困苦 向神明靠近 让它的光芒在人间散播 这是最美的事我为什么作曲? 只有作曲 才能流露出我胸中所有的蕴藉你信吗?和神明对话时 我情愿做一把神圣的提琴 记下它所有的言语 (致舒潘齐希) 我习惯于在眼前把全部轮廓都摆出来 即使在写器乐曲时也如此 (致特赖奇克) 作曲必须不用钢琴 对高贵的灵魂来说 必须逐渐养成这样机能 就是要能非常清楚地映现出我们所希望的所感受到的东西 (致奥太子鲁道夫) 绘画长于描写 和音乐相比 诗歌在这方面也算得上幸运 这一领域比我所受的限制要 小得多 然而我的疆界却在另一方面 在其他境界里获得更多的伸展 他们很难达到我的境 界 (致威廉 格哈得) 和在整个人生里一样 艺术的目标也是进步和自由 至少 在文明的 精炼发展中 有很多事都得到了极大的进步 尽管祖先们比我们现代人更坚定 (致奥太子鲁道夫) 我从不修改已经完成的作品 因为我坚信作品的性格会被部分的改动破坏掉 (致汤姆森)只有声乐才能表现宗教音乐的纯粹 除开 荣耀归于上帝 这一类部分而外 因此 我 最喜欢帕莱斯特里纳 如果缺乏他那样的宗教精神与观念 而盲目模仿他 就会变得荒谬 (致大风琴手弗罗伊登贝格) 如果你的学生弹琴时指法正确 节拍没错 音符也非常合拍 你就不要因为小错误而打 断他 在曲子结束后再告诉他就可以了 因为你需要留意他的风格 这可以达到音乐这一艺 术的首要目标 也就是培养 音乐家 可以让他轮流使用所有指头来奏那些需要技巧 的部分 当然 要想取得有些人所说的 圆转如珠 的效果 得少用几个手指 不过有时 候我们应该看重别的东西 (致钢琴家车尔尼) 德国人韩德尔和赛巴斯蒂安 巴赫是古代大师里仅有的天才 (一八一九致鲁道夫)赛巴斯蒂安 巴赫的伟大而崇高的艺术让我的整颗心灵都为之跳动 他真可谓是和声之王 (一八 一年致霍夫迈斯特) 莫扎特是我素来是最崇拜的人之一 我崇拜他到我生命的最后一刻(贝多芬传,完)被米开朗基罗称之为 胜利者 的白石雕塑保存在翡冷翠的国家美术馆 雕塑为一个赤 身裸 体的年青人 他有颀长优美的身躯 卷曲的头发轻轻地垂在额头上 他高高地挺立着 膝盖 压在一个满脸胡须的囚人背上 囚人缩着身子 把脑袋往前探 如一头负重前行的牛 但是 胜利者根本不在乎他 他停住了就要击出去的拳头 将饱含犹豫和沉郁的眼睛和嘴巴转到其 他地方 身子后倾 折转胳膊冲着肩膀 他厌恶胜利 已不再需要 他被征服了 但也没有 失败痛苦有各种各样的形式 是无穷无尽的 或者是因为物质的窘迫 如疾病 灾难 人类 的恶 意 命运的偏执 或者是深埋在人们内心 这些情境中的痛苦 一样的无药可救 一样的令 人同情 毕竟人无法自主自己的人生 既无法求生 又无法成为想要成为的形象米开朗基罗便是将之深埋心中 他有强大的力 天生是个战斗者 征服者 并且他成功 了但 是 他拒绝胜利 这并不是他要的 简直是哈姆莱特式的悲剧!他有英雄的天赋但没 有努力的意愿 他有澎湃的热情但没有激奋的愿望 无比痛苦的矛盾!伟大决不仅仅是精神苦闷 就一般的伟大人物而言 缺乏生命与万物 生命与生命规律 之间 的谐和并不能称之为伟大 反而是一大弱项 何必要隐瞒弱点呢?难道大家会最不怜爱最 弱的人? 不 大家会更爱恋最弱的人 因于他迫切于爱的需要! 我不会造就高不可攀的英雄模本 我讨厌脆弱的理想主义 它让人不敢正视人生的苦难与心 灵的弱点 我们应当对那些容易被美梦和密语蒙蔽的异众说 英雄撒谎是一种怯懦 真正的 英雄主义只有一种 关注世界的本来面目 并且爱它 在此我要说的悲剧 是一种发自生命核心 与生俱来的痛苦 它永无停息地侵吞生命 直到 完全毁灭 这是人类的显著代表之一 我们西方一千九百余年来都充塞着他的呼声 痛苦 与信仰 这代表是基督徒 也许有一天 在许多世纪的终点 假如我们凡尘的事迹还留在人类脑海中 终有那么一天 所有生存的人们 对这个消逝的群体 如同但丁趴在第八层地狱的火炕之旁一样 会靠在 堕落的深渊旁边 充满憎恶 惊讶与怜悯从小我们便浸淫这种悲痛的情感 看到亲人相残 我们太了解基督教悲观主义涩苦但又迷人的气息 我们在犹疑不决的时光 里 花了多大劲 才让自己不必和别人一样陷入虚无的幻梦中 上帝!永远的神呀!这是一般给无法生存的人们躲避的船!信仰 是人们对未来的不信仰是 对自己的不信仰 因为没有欢乐 没有勇气! 啊 信仰 你的痛苦的胜利 是用多少失 败砌成的呀! 为了这 基督徒们 我爱你们 为你们抱憾 为你们怨叹 我欣赏你们的悲苦 你们让 世界 凄惨 又让它很美 一旦你们的痛苦消失 世界将变得枯萎 这是一个卑怯的时代 在痛 苦面前发抖 大声疾呼幸福的到来 但这幸福绝不是别人的痛苦! 我们应当能够正视痛苦 尊敬痛苦!欢乐值得颂扬 痛苦又何尝不值得颂扬!这二者是圣者 是姐妹 她们让人类展开伟大的心魂 她们是生 是力 是神!任何不能拥抱欢乐与痛苦的 人 没有痛苦 亦没有欢乐 只有体味她们 才明白人生的价值与辞别人世的幸福 罗曼 罗兰 导 言这是翡冷翠城中的一个中产者这里 到处是沉郁的宫殿 屹立着尖如长矛一样的崇高塔尖轻柔而又枯寂的山岗映在美丽的天边圆盖形的杉树林 波浪般的闪着银色的橄榄林 都摇曳在山岗之上 这里 到处都是高雅的极致 洛伦佐 特 梅迪契嘲讽的脸谱 马基雅弗利宽大的嘴巴波提切利画笔下的黄头发 苍白似贫血的维纳斯 都拼凑在一块 这里 到处是充满着骄傲 狂热 神经兮兮的味道 容易醉倒在所有无目的的信仰之中 被狂热的宗教与社会的潮流所推动在这里 人人自由 人人专制 在这里 生活舒适 但这里的人生等同地狱 这里的居民聪明 固执 热情 暴躁 口舌像刀子一样锋利 疑心非常重 相互猜忌 相互试探 相互毁灭 这里 没有莱奥纳多 达 芬奇似的自由思想者的容身之地 这里波提切利像一个苏格兰的清教徒一样在神秘幻想中了其一生 这里 萨伏那洛拉被坏人诱惑 燃起熊熊烈火烧掉其艺术品 并让僧徒们围着火翩翩起蹈 三年之后 他也被这火焚烧掉 在这个城市的这个时代 他是他们执著追求的偶像当然 对于同胞们他不存在丝毫温和 凭着自己伟大的天赋 他蔑视他们小组的艺术伪饰 的情态 平淡的写实 无聊的感伤与病态的玄妙 他非常严厉地对待他们 不过 他爱他们 对于国家 他没有达 芬奇般浅笑的冷漠 离开翡冷翠 便被思乡之情纠缠 一辈子费尽心机要住在翡冷翠 在悲惨的战争时期 他没有离开 因为 纵然生时不能那么死了也要呆在翡冷翠他是翡冷翠的旧家 并以其血统与种族为傲 远远超过对自己天才的欣赏 他不喜欢人 家称他为艺术家我是米开朗琪罗 博纳罗蒂 我不是雕塑家米开朗琪罗他具有一切阶级偏见 是个纯粹的精神贵族 甚至他说应当是贵族而不是平民修炼艺术的他持着古代的 甚至有些野蛮的 宗教似的观念对待自己的家族 甘心为它牺牲一切 并且 同样要别人一样牺牲 如他所说 他甘愿 像奴隶一样 为了它而卖掉自己 在此 为了些小事 他也会激动不已 他蔑视他的兄弟们 他蔑视他的侄子 他的继承人 不过 他还是尊敬他的侄子和兄弟们所代表世系的身份 他常常在信札中流露这种话 维持我们的世系 我们的世系 千万不要让我们的血统中断他完全具备一切强悍种族的盲从 迷信 这些佛是个泥团 类似上帝造人的泥团 米 开朗琪罗便形成于这个泥团中 不过这个泥团中却活跃着激荡一切的成分 天才所有都让他不安 他的家族也讥讽这永远的不安 如他所说 在 一种可怜的或者是狂 乱的状态 中生活 长时间地痛苦 他居然爱上了痛苦 在其中另寻一份甜 越让我痛苦我越开心一切对于他都是痛苦的题目 包括善 包括爱我的幸福是痛苦没有人像他更乐意靠近痛苦 他在茫茫人世上中见到的只有它 宇宙中所有的悲哀都埋藏在这无望的呐喊 这极端偏执的话语中所有的欢乐敌不过孤独的苦痛!孔迪维说 他的强大的力量 让他与人群完全隔离他是寂寞的 他爱人 但没人爱他 他恨人 也有人恨他 人们对他既敬又畏 老年时他 让人产生信仰般的尊敬 他镇静地威临时代 他站在高处 人们从低处仰望他 他没有丝毫 温情 甚至连低贱生命享受的温情他也没有 哪怕一辈子只有一刹那在他人的抚爱中入睡 他与女人的爱情永无交集 无垠的旷野中 惟有维多利亚 科隆娜干净的友情 如 星光般灿烂 黑夜里 他的思想象流星一样旋转在黑暗中 梦幻与意念到处回荡 贝多芬可没见过种 境象 因为这黑暗存在于米开朗琪罗的心中 贝多芬天性是快乐的 也追求快乐 其忧郁是 人类的过失 而米开朗琪罗却是令人天生害怕 逃避的忧郁 给周围带来一片空虚 苦恼!让我苦恼!过去没有一天真正属于我自己!他向神绝望地呼号神啊!神啊!还有谁比我自己更看得清我自己?他觉得死是这种令人恐怖的奴隶生活的终结 他渴望死!谈起已死的人他不乏艳羡的口气! 你们不用再担心生命的变化与欲望的转换 未来的时间无权再强暴你们 偶然与必然不再迫使你们 想到这般 实在令我羡慕!不再存在!不再是自己!死!死!逃出自己的梦!逃出宇宙之牢! 啊!我不再是自己!京都博物馆中他用焦急的目光注视我们 痛苦的脸 悲怆的呼声!他身材中等 宽宽的肩膀 骨骼与肌肉相当突出 由于过度劳动 他的身体完全变形 头上仰 伛偻着背 腹部突出 这种形象出自画家弗朗西斯科 特 奥兰达的笔下 站着的侧影 着黑衣 披着罗马式大氅 头上缠着布巾 戴一顶软 帽 圆圆的头颅 方方的额角 布满皱痕 十分宽大 黑色的头发乱蓬蓬地缠着 小小的眼 睛透 出了强烈的悲哀 或黄或蓝 色彩经常变化 鼻子又宽又直 由于曾被托里贾尼的拳头打破 中间隆起 鼻孔到嘴角是深深的皱痕 嘴巴长得细腻 下唇突出 鬓毛稀少 簇拥着两片颧骨突出 还长着权神般的的胡须 这是诗人塔索时代的面目 整个脸相上布满悲苦和犹豫 带着不安以及怀疑所侵蚀的痕迹 凄惨的目光很容易博得人们的怜悯我们不要同他斤斤计较 同情吧 给他吧 他一生向往而终未得到的爱情 他历尽一个 人可 能经受的所有灾难 他看到家乡沦陷 他看到野蛮民族强暴意大利 他看到自由灭亡 他看 到心爱之人一个一个死去 他看到艺术明珠一颗一颗地黯淡 黑幕降临 他寂寞地存在 临死亡时 回首来时路 他无法说自己已完成所有该做和能 做的事 来进行自我安慰 他的一生仿佛是浪费 没有欢乐 徒然白活 他把一生为艺术的楷模白白 地浪费了卡普雷塞 空气飘逸 土地荒芜 桐树 岩 石 远远的便是亚平宁山 近处 就是阿西西的圣方济各在阿尔佛尼阿山头看见上帝显灵的 地方

音乐家的成长故事o(╯□╰)o

萧邦[编辑本段]生平简介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法语:Frédéric François Chopin,1810年2月22日-1849年10月17日),原名叫弗里德里克·弗朗齐歇克·肖邦(波兰文:Fryderyk Franciszek Chopin,有时拼作Szopen),波兰作曲家和钢琴家,他是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钢琴作曲家之一,是波兰音乐史上最重要的人物之一,是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

肖邦父亲是法国人,母亲是波兰人,真实出生日期为1810年2月22日下午6点左右,其母亲以3月1日作为肖邦出生,3月1日亦成为官方承认出生日期。

自幼喜爱波兰民族音乐,7岁时就创作了波兰舞曲,8岁登台演出,不满20岁已出名。

肖邦39岁时英年早逝,后半生主要生活在法国,创作了大量钢琴作品,如四部叙事曲、十余部波兰舞曲包括《军队》《英雄》,二十六首钢琴前奏曲包括《雨滴》,二十七首钢琴练习曲包括《离别》《革命》,四部谐谑曲、三部钢琴奏鸣曲,至少三十二首多夜曲,五十九首马祖卡,两首钢琴协奏曲,幻想曲和大提琴奏鸣曲等。

肖邦一生的创作大多是钢琴曲,被誉为“钢琴诗人”。

代表作:马厝卡舞曲、圆舞曲。

早年生活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中部小镇热拉佐瓦-沃拉(??elazowa Wola,位于波兰首都华沙附近)。

他出生的时候,波兰作为一个统一主权国家已经不复存在,被俄国、普鲁士和奥地利瓜分。

肖邦的母亲是波兰人,父亲Nicolas Chopin(1771年—1844年)是波兰籍的法国人,原本居住在洛林的一座从父辈继承下来的葡萄园,1787年移居波兰并加入波兰籍,参加过1792年的俄波战争和1794年的科希丘什科起义(科希丘什科,Ko??ciuszko,1746年—1817年,波兰人民英雄),第二次瓜分波兰后在贵族家庭当法语家庭教师,认识了一个雇主的亲戚也就是后来萧邦的母亲Justyna Krzy??anowska,他们在1806年结婚,肖邦的父亲也得到了一份在中学教授法语的工作。

肖邦一家在1810年搬到了华沙。

肖邦在波兰被视为神童,1816年6岁的时候开始学习钢琴,相继由他的姐姐和母亲教授钢琴演奏。

肖邦是个音乐天才,从小就展现出他惊人的音乐天赋,7岁时便能作曲,他的第一首作品B大调和G小调波兰舞曲创作于1817年,体现出肖邦不同寻常的即兴创作能力,他在华沙被誉为“第二个莫扎特”。

第二年也就是1818年,8岁的肖邦在一次慈善音乐会上演奏了奥地利作曲家阿德尔伯特·基洛维茨(Adalbert Gyrowetz)的作品,这是肖邦的第一次登台演奏,从此跻身进入了波兰贵族的沙龙。

1822年起肖邦师从约瑟夫·艾尔斯内(Józef Elsner,1769年—1854年)学习音乐理论和作曲,一年后公开演奏了德国作曲家费迪南德·里斯(Ferdinand Ries,1784年—1838年)的作品。

1826年从中学毕业后,肖邦在音乐学院继续跟随约瑟夫·艾尔斯内学习钢琴演奏和作曲。

肖邦作曲相当勤奋,他发表的第二部作品是B大调钢琴和管弦乐变奏曲(Là ci darem la mano,Op. 2,1827年),来自莫扎特的歌剧唐璜(Don Giovanni),几年后在德国引起了轰动,1831年罗伯特·舒曼作为音乐评论家在莱比锡的一份19世纪最重要的音乐报纸中,以《作品二号》为题(德语:Ein Werk II.)写道:“先生们,向天才脱帽致敬吧”[1],对肖邦的作品给予极高的评价。

他十九岁时已经创作了两首钢琴协奏曲。

1829年至1831年间,萧邦在华沙、维也纳和巴黎各地举行了多场音乐会,他的演出受到了专业报刊的高度评价,“柔和的演奏,难以形容的流畅,能够唤起最深感受的完美演绎。

”[2],他是“音乐地平线上最闪亮流星中的一颗”[3]。

1829年萧邦爱上了音乐学院的女同学Konstanze Gladkowska,但是这段秘密的爱情无疾而终。

因为1830年波兰爆发了反对外国势力瓜分波兰的起义,肖邦无法回国,而肖邦的父亲也建议肖邦暂时先留在国外,1831年肖邦最终忍痛离开故乡波兰移居到了法国巴黎,开始以演奏、教学和作曲为生。

“巴黎的生活” 移居到巴黎后,肖邦很快爱上了这座城市,巴黎的建筑和大城市氛围深深吸引着肖邦,他在一份寄回波兰的信中写道,巴黎是“世界上最美丽的城市”。

他在巴黎先是拜他的偶像法国籍德国钢琴家和作曲家弗里德里希·卡尔克布伦讷(Friedrich Kalkbrenner,1785年—1849年)为师,继续学习钢琴,但是他感觉受到了教学方式的限制,课程只进行了不到一个月。

肖邦在巴黎参加音乐会的演出以赚取生活费,起先萧邦还未出名,收入仅够糊口,后来一位极具影响力的资助者带萧邦参加了银行家罗斯柴尔德家族的一次接待活动,萧邦的钢琴演奏打动了客人,转眼间赢得了一大批的钢琴学生,其中的大部分是女学生。

肖邦通过音乐会、作曲和教授钢琴课,从1833年起便有了稳定的收入,经济上没有了后顾之忧,肖邦甚至有一辆私人马车和随从,他的衣服都是高档的材料制成。

而相比之下,19世纪的其他音乐家如理查德·瓦格纳和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则还需要指望着资助者的赞助。

在巴黎期间肖邦做了多次访问,1834年,他和席勒共同访问了在亚琛举行的的莱茵河畔音乐节。

肖邦、席勒还有门德尔松三人在此次音乐节中碰面并一起去了杜塞尔多夫、科布伦茨和科隆,他们三人彼此欣赏对方的音乐才华,并互相学习和切磋了音乐技艺。

肖邦交友广泛,他的好友包括诗人缪塞、巴尔扎克、海涅和亚当·密茨凯维奇,画家德拉克罗瓦,音乐家李斯特、费迪南德·希勒,以及女作家乔治·桑。

肖邦在李斯特家第一次见到了身着男装、抽着烟的乔治·桑,并对她一见倾心。

与乔治·桑的恋情 乔治·桑1837年肖邦因为与18岁的Maria Wodzińska一段不幸的恋情,陷入了生活危机,正在这时,他邂逅了比他大6岁的乔治·桑,这使得他又重拾了精神上的信心。

第一眼见到乔治·桑,肖邦就感受到了她与Maria Wodzińska的截然不同,Maria Wodzińska是个典型的大家闺秀,而诗人乔治·桑看上去却是十分高傲和极具自我意识。

但是肖邦与乔治·桑的恋情却是具有传奇色彩的,一方面,乔治·桑是一个热情似火的女人,受到许多年轻才俊的追求,另一方面,乔治·桑后来销毁了大部分寄给她的信件,使得人们无法确定肖邦同她之间的真正关系。

1838年11月乔治·桑带着她的两个孩子Maurice和Solange移居西班牙的马洛卡岛上的法德摩萨镇,Maurice患有风湿症,乔治·桑根据医生的建议,希望西班牙的气候可以有助于Maurice健康状况的好转。

而肖邦也一同搬到了马洛卡,肖邦一生患有肺结核,他也希望温暖的气候能够缓解他的病痛,但是事与愿违,Maurice的病情有了明显好转,而肖邦的肺结核却因为房间条件差,加上糟糕的天气,发展成了肺炎。

98天后肖邦和乔治·桑离开了马洛卡岛,这段旅程虽短,但是对肖邦和乔治·桑都印象深刻,乔治·桑将这段经历记录在了她的小说《马洛卡岛上的冬天》中。

1839年到1843年的夏天,肖邦都是在乔治·桑位于家乡诺昂(Nohant)的庄园里度过的。

这是一些宁静的日子,肖邦创作了大量的作品,其中包括著名的波兰舞曲《英雄》。

肖邦和乔治·桑的恋情在1847年画上了句号,两人都没有公开分手的原因。

当时乔治·桑的女儿Solange爱上了贫困潦倒的雕刻家August Clésinger,这引发了乔治·桑一家的家庭矛盾,乔治·桑变得非常好战,当肖邦得知Solange和August Clésinger秘密订婚的消息后,非但没有反对,还表现出来赞同,这使得乔治·桑大为恼火。

英年早逝 华沙圣十字教堂安放弗里德里克·肖邦的心脏(就在底部花束上方)的柱子肖邦1848年在巴黎举办了他的最后一次音乐会,此后他访问了英格兰和苏格兰,本打算11月在伦敦在举行几场音乐会和沙龙演出,但由于肺结核病情严重不得不放弃这些计划返回巴黎。

1849年他的病情加重,已无法继续授课和演出,最终于10月17日在巴黎市中心的家中去世,时年39岁。

肖邦曾希望在他的葬礼上演奏莫扎特的安魂曲,但是莫扎特安魂曲的大部分是由女性演唱的,举办肖邦葬礼的教堂历来不允许唱诗班中有女性,葬礼因此推迟了近两周,最后教堂终于做出让步,允许女歌手在黑幕帘后演唱,使得肖邦的遗愿能够达成。

有将近三千人参加了10月30日举行的肖邦葬礼,演唱者还包括Luigi Lablache,他此前曾为1827年贝多芬的葬礼演唱安魂曲,为1835年贝利尼的葬礼演唱Lachrymosa。

根据肖邦的遗愿,他被葬于巴黎市内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下葬时演奏了奏鸣曲Op. 35中的葬礼进行曲。

虽然肖邦被葬在巴黎的拉雪兹神父公墓,但他要求将他的心脏装在瓮里并移到华沙,封在圣十字教堂的柱子里。

拉雪兹神父公墓里的肖邦墓碑前,总是吸引著许多参访者,即使是在死寂的冬天里,依然鲜花不断。

后来肖邦在波兰的好友将故乡的一罐泥土带到巴黎,洒在肖邦的墓上,使肖邦能够安葬在波兰的土地下。

[编辑本段]创作历程 肖邦的创作可分为4个时期,即华沙时期、华沙起义时期、在巴黎的全盛时期、晚期。

华沙时期(早年~1830) 这一时期的创作除少数作品外,在肖邦的整个创作中不占很重要的地位。

但是,它是肖邦一生创作的起点,其中已经闪耀着民族感情和民族风格的光辉,这在他的《d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27)钢琴与乐队合奏的《降E大调大波洛奈兹舞曲》(1831)《C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 《F大调马祖卡舞曲》(1829)、钢琴与乐队合奏的《波兰主题幻想曲》(1828)和《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回旋曲》(1828)中都有鲜明的体现。

这个时期最重要的作品是1830年作的两部钢琴协奏曲。

这两部作品富于浪漫主义气质,对爱情生活的体验,对幸福的热烈向往,以及由此而产生的明朗欢快情绪贯穿全曲。

音乐富于民族民间彩,《第二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有质朴优美的马祖卡舞曲风格,《第一钢琴协奏曲》的末乐章主题则是一支带有强烈的克拉科维亚克舞曲风格的强劲、粗犷的旋律。

华沙起义时期(1830年末~1831年) 在这一短暂的时间里,肖邦的创作出现了一个飞跃。

《b小调谐谑曲》(1831)写于逗留维也纳时期。

起义激起的爱国热情同对祖国亲人的思念交织在一起,构成一首既严峻又温存的音诗。

《c小调练习曲》(别称《革命练习曲》,1831)《d小调前奏曲》(1831)则写于得知华沙沦陷之后,激愤悲痛之情同严整洗练的艺术形式之间达到高度完美的统一,成为肖邦早期音乐创作中的杰作。

同时期创作的《a小调前奏曲》则充满了迷惘、茫然的情绪,音乐构思奇特而新颖。

在巴黎的全盛时期(1832~1845) 在肖邦这一时期的创作中,深刻的民族内容,富于独创性的艺术形式和娴熟的音乐风格使他的艺术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

他的创作涉及到钢琴音乐的各种体裁,从练习曲、前奏曲、马祖卡舞曲、波洛奈兹舞曲、夜曲、圆舞曲、即兴曲,直到结构更为复杂的叙事曲、谐谑曲、奏鸣曲,都获得了丰硕的艺术成果。

肖邦的绝大部分练习曲都是在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E大调练习曲》(1832) 《b小调练习曲》(1834)、《a小调练习曲》(1834)等最为突出。

《E大调练习曲》是一首感情温存、深沉的哀歌,它的曲调属于肖邦创作的最优美的曲调之一,倾注了对祖国无限爱恋的感情。

《b小调练习曲》则是一首充满了阴郁激愤情绪的作品。

它的主题紧张强烈富于戏剧性,而它的中部却渗透着一种沉思宁静的悲凉气氛。

在适宜于主要表现单一形象的练习曲体裁中,采用如此强烈的双主题对比的原则以造成尖锐的戏剧性冲突,这在肖邦的练习曲中也是不多见的。

《a小调练习曲》则情感严峻,气势磅礴,全曲由号角性的简单音乐动机发展成为波澜壮阔的巨流,把音乐推向戏剧性的悲壮的高潮,具有震撼人心的力量。

肖邦的3首奏鸣曲中,在内容的深刻性和艺术的独创性方面最突出的是《降b小调钢琴奏鸣曲》(1839),其中的第3乐章《葬礼进行曲》,寄托着对华沙起义中为民族解放而献出生命的烈士的哀思,是肖邦音乐中最脍炙人口的篇章之一。

夜曲是肖邦创作中最富于浪漫主义气质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夜曲深受英国作曲家J.菲尔德夜曲的影响,追求音乐风格的细腻、华美和典雅秀丽,有比较浓厚的浪漫主义感伤情调。

流亡巴黎后创作的夜曲在内容上愈加深刻,音乐风格也更富于个性化了。

他的《c小调夜曲》(1841)完全摆脱了菲尔德的影响,主题朴实无华、严肃而又悲哀,音乐的发展愈来愈富于戏剧性。

它标志着肖邦已经将夜曲的创作提高到前所未有的水平,大大地挖掘了夜曲的表现潜力,使它成为一种能容纳深刻社会内容的音乐体裁。

肖邦的4首叙事曲全是这个时期创作的,其中有的是直接同波兰的民族史诗和民间传说相联系。

如《g小调叙事曲》(1835)的创作是直接受到了波兰民族诗人密茨凯维奇的长诗《康拉德·华伦洛德》的启示。

肖邦把握了为民族献出生命的英雄华伦洛德的深沉、严肃、大无畏的性格以及贯穿整个长诗的紧张的悲剧性气氛,将它们体现在严整的奏鸣曲快板乐章的形式中。

《F大调叙事曲》(1839)则取材于同一位诗人的民间幻奇故事诗《希维德什扬卡》。

原诗描写一个负心的少年猎人,由于背叛了爱情誓言终于受到了惩罚,被希维德什扬卡仙女拖入湖底。

肖邦在这首叙事曲中没有企图去描绘或暗示原诗的故事情节,而是用高度概括的方法展现了两个相互对立的情境,通过它们之间矛盾冲突的发展来揭示原诗的意境和感情气氛。

波洛奈兹舞曲是肖邦在这个时期创作中民族精神体现得最为强烈的体裁。

他早年创作的波洛奈兹舞曲中的那种注重外在华丽效果的倾向被一种深刻、强烈的民族精神和朴实无华、刚毅豪放的艺术风格所代替。

肖邦或从波兰民族历史上的英雄人物中吸取精神力量,或从缅怀祖国光荣的往昔,悲叹今日沦亡的苦难中激励自己的民族感情,以抒发他内心的郁愤,振奋民族精神。

《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38)是一首胜利凯旋的颂歌,贯穿始终的管弦乐队般的丰满强大的音响,展现了古代波兰庆祝民族胜利时光辉灿烂的情景。

《c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39)则是一首哀叹祖国沦亡的沉痛音诗,主题的感情基调是悲哀和压抑的,但丝毫没有感伤。

《升f小调波洛奈兹舞曲》(1841)规模宏大,富于戏剧性,它同对波兰历史上的民族战争情景的想象有联系。

悲壮严峻的首尾部分同色彩暗淡、感情忧郁的中间部分形成对照,在波洛奈兹舞曲体裁中别具一格。

《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1842)是同类体裁乐曲中性格最刚毅、豪迈,气势最宏伟、磅礴的一首。

它的主题具有果断、刚健的节奏,热情豪迈的旋律以及明亮的大调式和声,体现着不屈不挠的民族英雄豪杰的形象。

乐曲的中部富于鲜明的造型性,马蹄声同号角声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战马奔驰、月光剑影的古代沙场的情景。

作曲家思古的幽情同现实的感情融合在一起,形成了一股汹涌澎湃的民族感情的巨流,不可抑制。

晚期(1846~1849) 这一时期肖邦的创作呈现出明显的衰退趋势。

《幻想波洛奈兹舞曲》(1846)是这个时期的重要作品,虽然在这里已经听不到像《降A大调波洛奈兹舞曲》那样高昂、豪迈的声音,但它的那些由于对祖国、民族未来的某种憧憬而唱出的激昂慷慨的段落仍是极富于感染力的。

《g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f小调马祖卡舞曲》(1849)是肖邦最后的两部作品。

前者是一首亲切、温存的歌,表达了对生活的最后一点眷恋;后者在淡淡的哀愁中倾诉着对故国和亲人的最后思念。

[编辑本段]肖邦作品概览 肖邦的作品以钢琴曲为主,虽然他不少作品技巧颇为艰深,但是他从来不会以炫技为最终目的,肖邦的作品更注重诗意和细腻的情感。

独奏曲作为一个波兰的作曲家,肖邦为故乡的波兰舞曲和玛祖卡做出了里程碑式的贡献。

其中最早的作品是1817年的G小调波兰舞曲(K. 889),那时肖邦才刚7岁,肖邦一生都在作波兰舞曲,年轻时候的许多波兰舞曲作品最后都没有发表,因为他认为这些作品过于单调。

肖邦先是专注于先驱卡尔·马利亚·冯·韦伯和约翰·倪波穆·胡梅尔的作品,此后在巴黎完成的作品中充满了肖邦对家乡波兰的渴望和思念,他所有现存的波兰舞曲(从Op. 26 No. 1开始),都有一段华彩乐章作为开场。

玛祖卡与波兰舞曲不同,在19世纪初还是一个相当崭新的音乐形式,但很快就风靡了全欧洲。

肖邦不仅在城市沙龙中听玛祖卡,也在波兰听民俗原始形态的玛祖卡,15岁时完成了他的第一部玛祖卡(B大调玛祖卡,891年—895年),最具特色的是对变音阶的精彩运用和五度音阶的低音,从Op. 6(1830年—1832年)起的玛祖卡多使用循环的形式。

总的来说,肖邦的这些作品并不适合于舞蹈,因为它们大都节奏过快,他的华尔兹作品也是如此。

肖邦的华尔兹是为沙龙谱写的,大都使用大调,因为大调比小调更加欢快,其中著名的有《一分钟圆舞曲》,作品节奏极快,而且充满激情,其实它并非人们经常所听到的那样,不是为了让人尽量在一分钟内演奏完毕,肖邦本人或其他钢琴家是否能够在一分钟内完成作品的演奏也不得而知,之所以取名《一分钟圆舞曲》,是要表达“把握瞬间”的意思;这部作品的灵感来自一条追逐自己尾巴团团转的小狗,所以这部圆舞曲也被称为《小狗圆舞曲》。

另一类肖邦所发展的音乐形式是夜曲,肖邦共有21部夜曲作品,他的夜曲作品很大程度上受到爱尔兰作曲家和钢琴家、夜曲的发明者John Field的影响,而肖邦的夜曲作品听上去更加地和谐,充满变换的韵律,曲调也更加灵活,有美声唱法的风格。

24首钢琴前奏曲创作于肖邦在马洛卡的短暂旅程中,按顺序对应着五度音阶,从C大调开始,到A小调结束,大小调交替。

奏鸣曲肖邦大量的钢琴作品中只有3部奏鸣曲,当时维也纳古典主义音乐对音乐形式的严格要求,使得肖邦无法自如掌握,或者肖邦可能是根本不愿意受形式所约束。

肖邦的第一部奏鸣曲是早期创作的,献给了他的老师Józef Elsner,他的第三部奏鸣曲(op.58,1844年)是一部纪念作品。

最受欢迎的是钢琴奏鸣曲2号B小调(Op. 35,1839年),其中的第三乐章是著名的《葬礼进行曲》(Marche Funèbre),这个乐章与之前的Grave – Doppio Movimento和诙谐曲(Scherzo)乐章,以及之后Finale的节拍,初听起来前后没有关联,但是音乐学的研究却发现之间联系紧密。

肖邦的这部钢琴奏鸣曲作品在当时便引起了争议,第一,奏鸣曲的所有乐章都是用小调写的,这在当时是不同寻常的,小调奏鸣曲习惯上至少应当有一个乐章使用大调;第二,各个乐章的主题令人憎恶,这引起了舒曼的抗议,第一乐章Grave – Doppio Movimento令人喘不过气来,第二乐章Scherzo诙谐曲近乎粗暴地激烈,第三乐章葬礼进行曲被舒曼形容成“残暴”(德语:grauenhaft),而第四乐章则缺乏曲调,所有这些在当时都是不合时宜的。

除此之外,肖邦还作有4首叙事曲和4首诙谐曲,都是相当精致的作品。

肖邦的练习曲op.10、op.25和另外三首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作品,对弹奏技术的要求很高,同时又非常适合于音乐会上的演出,代表作品有C小调《革命练习曲》(Op. 10 No. 12)。

肖邦将练习曲带入了一个新的境界,此前的练习曲,比如卡尔·车尔尼的练习曲,大都只专注于教学目的,而后来的弗兰兹·李斯特、亚历山大·斯克里亚宾和克劳德·德彪西也都对练习曲做出了发展。

肖邦的即兴曲作品中,代表作品是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它是在肖邦去世后才发表的,因为肖邦在作曲完毕后才发现,作品的中段与波希米亚作曲家Ignaz Moscheles(1794年—1870年)的一首钢琴作品惊人地相似,所以肖邦不愿意将其发表。

协奏曲除了独奏作品外,肖邦还有2部钢琴协奏曲1号(E小调)和2号(F小调),也是许多钢琴家在音乐会上常常演出的作品。

第1钢琴协奏曲(E小调,OP.11)作于1830年,由1830年10月10日首演。

肖邦在给友人的信中曾对这首作品有以下说明:“新协奏曲的慢板乐章是E大调,我并不特别要求此部分强劲的力度。

我是以浪漫、平静、略含忧郁的心情作了这首作品,必须非借此让人产生像是在眼望着一个能引起无数快乐的回忆那样的印象不可。

比如像是美丽的春天的明月良宵那样的印象。

”这首作品呈献给钢琴教师卡尔克布伦纳(Kalkbrenner,1788-1849)。

1.庄严的快板,E小调。

形式是追随莫扎特确立的古典协奏曲形式,先由管弦乐合奏第一主题,第二主题由弦乐以E大调奏出。

钢琴出现后,极尽技巧化而华丽地表现这两个主题,然后以管弦乐合奏结束呈示部。

发展部为C大调,钢琴从处理第一主题后半段始,此后诸主题在多种转调中发展。

再现部调子改为G大调,最后以钢琴灿烂技巧发挥的激动达到高潮。

2.浪漫曲,甚缓板,E大调,有夜曲风格。

主题如歌性格,由两部分构成。

其后半段以B大调开始,间奏后进入激动的中段,以强音出现升C小调略呈灰暗的新主题。

此主题奏完后以升G大调回到仍装饰得很复杂的主题后半段。

尾奏使用序奏部材料,以音阶与琶音三连音轻快的动态装饰,然后像烟雾消失般结束。

3.回旋曲,甚快板,E大调。

钢琴谐谑地诱导出第一主题,产生妙趣横生的反复进行,插入的方式极有莫扎特的魅力,结尾是华丽的尾奏,以钢琴奏三连高音阶性乐流结束。

代表作品肖邦共发表编号作品65首(Op. 1 - Op. 65),去世后发表11首(Op. 66 - Op. 74,其中Op. 72有3首)。

其中包括比较有名的有:第一钢琴协奏曲第二钢琴协奏曲降E大调华丽大圆舞曲 降D大调“小狗”圆舞曲,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升C小调圆舞曲 降A大调圆舞曲《离别﹑告别圆舞曲》 降G大调圆舞曲 A大调波兰舞曲《军队》 降A大调波兰舞曲《英雄》 降E大调夜曲 升F大调夜曲 降B小调夜曲 降A大调夜曲 第二十三号玛祖卡舞曲 第四十四号玛祖卡舞曲 C小调练习曲《革命》 E大调练习曲《离别﹑离别曲﹑悲伤练习曲》 第一号叙事曲 第一号诙谐曲 第七号前奏曲 升C小调幻想即兴曲 革命练习曲

车尔尼憧憬名言相关文章

猜你喜欢